Ⅰ 昆蟲多樣性受什麼因素影響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章特別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在本章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詳盡地介紹,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也沒有必要.因此,教師應注意避免加重學生的負擔,應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上.
本章的「角色扮演」是一個新的欄目,這一欄目是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和發揚民主思想的一個好的載體,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一個具體事例「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來理解和學會處理在實施保護生物多樣性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問題及各種關系,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能力.因此,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本章的「課外實踐」欄目「設計並安放人工鳥巢」,是讓學生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既能形成愛鳥的情感,又能獲得一定的技能,教師應把這一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4.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二、教學策略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現代社會的熱門話題之一,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宣傳片供學生上課時觀看,這樣更有利於形成強烈的視覺和語言效果,體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因此,本章的教學策略可充分運用現代傳播媒體,靈活多變和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關於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第一個方面是17世紀以來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數據;第二個方面是我國特有的部分珍稀動植物圖片及文字說明.建議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第二個方面上.除了課本提供的幾種動植物外,教師還應啟發學生列舉我國還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動植物,並指出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種類很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另外,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動植物的錄像片,以便進一步增強學生熱愛動植物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關於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教材列舉了4個具體事例,分別從濫砍亂伐、濫捕亂殺、環境污染和外來物種的入侵等四個方面進行說明,這樣做避免了空泛說教,能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要只注重於事例本身,而應通過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是人類的哪些行為導致了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身邊是否有這些行為,自覺地宣傳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即就地保護.在這里教師應強調依法保護.只有嚴格按照法律辦事,才能保護好生物的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章的角色扮演活動非常具有針對性,這是因為在我國人與大象、與野豬、與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爭地的現象常有發生.本章中的角色扮演活動,雖然是以白頭葉猴為例進行說明的,但並不是要求每位教師都必須以這個事例開展活動,而是以這個事例為模本,結合當地某種珍稀動物或植物為例進行辯論和協商活動.這樣做會更具有針對性,更能形成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為了保證角色扮演活動的成功,課前應組織學生做好充分准備,如收集必要的背景資料,讓角色扮演者寫好發言提綱等.在准備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不要過多地限制學生,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獨立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務.
本章的技能訓練有兩層意思:一是訓練學生根據鳥類的足形推測其棲息環境和種類;二是提醒學生,要愛護鳥類,要與違法捕殺野生鳥類的行為作斗爭.
本章教學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要過分局限於教材,可靈活補充身邊正在發生的或新聞媒體正在報道的鮮活事例.
2.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調動學生舉辦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圖片展,也可舉辦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板畫活動,使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
3.可以組織課外活動,對當地某種亟待保護的珍稀動植物或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進行調查研究,並形成書面文字,向當地政府的有關部門或當地新聞媒體反映.
三、參考答案
資料分析
1.森林大面積減少使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造成空氣、地面濕度降低,使許多植物,尤其是陰濕植物減少或衰亡;同時由於動物失去了棲息地和食物,一些動物種類數量急劇減少,以至瀕臨滅絕.
2.是非法武裝盜獵分子對藏羚羊瘋狂的捕殺造成的.
3.生活污水排入水體,大大促進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使藻類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這些生物遺體被分解時,大量消耗水中氧氣,並產生有毒物質,從而導致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種類和數量銳減.
4.水葫蘆的瘋長,使得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失去生存空間和營養物質,導致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減少.
5.除以上因素外,還有大氣污染,過度捕撈,過度利用,農、林、漁、畜牧業品種結構單一化,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和全球氣候變化等.
技能訓練
執法人員判斷該餐館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鳥類,是根據該餐館垃圾桶中鳥的足與家禽的足有明顯的不同,野生鳥類的足有尖銳的鉤曲或細長的腿.
從幾種鳥足的形態來看:左圖所示的足,粗大有力,爪銳利而鉤曲,是猛禽類的足.貓頭鷹、蒼鷹和禿鷲等都屬於猛禽類.它們以捕食小動物為食,以樹棲生活為主,也有的生活在岩洞中.中圖所示的足,短而健壯,兩趾向前,兩趾向後,趾端有尖利的勾爪,適於攀緣,是攀禽類的足.啄木鳥、杜鵑等都屬於攀禽類.它們以昆蟲為食,以樹棲生活為主.右圖所示的足,趾間少蹼,腿細長,適於在淺水中行走,是涉禽類的足.丹頂鶴、白鷺等都屬於涉禽類.它們以水中魚、蝦及水生小動物為食,適於在近水淺灘或沼澤地中行走.
練習
2.鼠、蚊、蠅等有害動物由於繁殖力強,對人類和部分動物有害,但他們是食物鏈中的一環,對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盡管這些動物對人類直接有害,但不應該完全消滅它們,而應該是控制其發展,使之維持在一定數量.
四、背景資料
鳥類的幾大生態類群
根據鳥類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特點,可以把它們分成不同的生態類群,主要有鳴禽類、游禽類、走禽類、鶉雞類、猛禽類、攀禽類、涉禽類(後三種見參考答案中「技能訓練」部分).
鳴禽類 鳴禽類的足短而細,三趾向前,一趾向後.鳴禽類大都善於鳴囀,巧於營巢.常見的種類有家燕、畫眉、黃鸝、百靈等.
游禽類 游禽類的足短,趾間有蹼,善於游泳.游禽類通常在水上或近水處生活.常見的種類有豆雁、天鵝、鸕鶿和鴛鴦等.
走禽類 走禽類的足趾減少.翼退化,胸骨上沒有龍骨突,善於行走.走禽類是體型最大的鳥類類群,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沙漠和草原地帶.常見的種類有鴕鳥、鴯鶓等.
鶉雞類 鶉雞類的後肢中型而強健,趾端有鉤爪,善走,不善飛,常以爪撥土覓食.常見的種類有雞、鵪鶉和環頸雉等.褐馬雞和綠孔雀等珍稀鳥類也屬於鶉雞類.
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人為因素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這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的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以及圍湖造田、沼澤開墾、過度利用土地和水資源等,都導致野生生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甚至消失,影響到物種的正常生存.例如,過去北大荒(東北的沼澤濕地)曾出現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情景已隨著大規模的農墾而消失.我國的脊椎動物由於這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瀕危或滅絕的物種,約佔全部瀕危或滅絕的物種的67%.
棲息地縮小和破壞已成為我國一些動物數量減少、分布區面積縮小、瀕臨滅絕的最重要原因.許多為保護瀕危物種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被大面積的已開發地區所包圍,成為「生態孤島」.由於森林採伐跡地、居民生活區或其他的人類生產活動區的隔絕,使被保護動物在保護區內部的必要遷移受到限制,受到保護的物種在其分布區內被分割在互不相連的保護區內,形成一個個孤立的小種群.例如,我國珍貴瀕危動物大熊貓的保護就受到棲息地破壞的嚴重威脅.
掠奪式的開發利用 濫捕亂殺和濫采亂伐使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例如,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作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葯」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到滅頂之災.
環境污染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1998)報道,我國1998年廢水排放量達到39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 090萬噸,煙塵1 452萬噸,工業粉塵1 322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7 034萬噸,酸雨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30%.我國不少河流和湖泊由於遭到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而導致水生生物大量減少或消失.
外來物種的影響 外來物種的引入使原有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例如,大米草是60年代從美國引進到福建的一種植物,當時認為它有保護海堤、做飼料和燃料的用途.由於大米草的繁殖能力極強,很快遍布9 338 hm2海灘,致使魚蝦及貝類等水產品遭到毀滅性打擊,其中霞浦縣200多種生物瀕於絕跡.
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還有很多,如農、林、漁、畜牧業品種結構單一化,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更深層的原因,如法律和制度上的缺陷,缺乏科學知識,沒有認識到資源和環境的真實價值,生物資源利用和保護產生的效益在佔有、管理和分配上的不均衡等.總之,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主要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政策,以及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等等.下面簡要介紹其中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
就地保護 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最為有效的一項措施.就地保護是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就地保護的對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等.就地保護主要指建立自然保護區.我國於1956年在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建立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截止到1999年底,我國已建成自然保護區1 146個,約占陸地國土總面積的8.8%.到2000年初,我國已經有16個自然保護區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中.
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是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因生存條件不復存在,物種數量極少或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補充,它為行將滅絕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後機會.
長白山和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簡介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和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都是馳名中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東部,與朝鮮接壤,保護區的中心是以長白山天池為主的火山群.長白山平均海拔500~1 000 m,是松花江、圖門江和鴨綠江的發源地.在這里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各種珍稀動植物,是景觀獨特、舉世難尋的動植物「博物館」.
據統計,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生存著1 800多種高等植物,棲息著50多種哺乳動物,280多種鳥類,50多種魚類和1 000多種昆蟲.長白山的密林深處盛產五味子等珍貴葯材,野生動物有瀕臨滅絕的東北虎以及紫貂、水獺、黑熊等.
1961年,國家在這里建立了面積達190 000 hm2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已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 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間,因斷層陷落而成.面積為4 635 km2,湖面海拔3 196 m,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最大的鹹水湖.
青海湖中有5個小島,其中以鳥島最為著名.鳥島面積只有0.27 km2,島上生活著許多鳥,主要有斑頭雁、棕頭鷗、魚鷗、鸕鶿、燕鷗、黑頸鶴、天鵝、赤麻鴨等10多種鳥類,尤其以前4種最多,約佔全島鳥群總數的70%.有人估計,每年大約有10萬只鳥在島上繁殖育雛.人若登上鳥島,鋪天蓋地而來的鳥群會使人產生無立足之地的感覺.
鳥島主要由卵石和沙礫構成,土層瘠薄,再加上地處青藏高原,冬長夏短,多風少雨,乾燥寒冷,日夜溫差大,只有少數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形成稀疏植被覆蓋在地表.吸引成千上萬只鳥來這里繁衍生息的是青海湖中豐富的魚類資源.生活在鳥島上的鳥類,大都以湖中豐富的魚類為食.青海湖中的魚類主要是湟魚.每年春季,鳥群便成群結隊地從南方飛來,它們各自選擇舒適的地方,築巢安家,求偶產卵,孵育幼雛.深秋時節,它們又各自帶著子女離島南飛,度過寒冬.
潘文石教授與白頭葉猴的研究
教材中有一個角色扮演活動「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為了順利開展這項活動,下面介紹有關白頭葉猴及其保護的一些背景資料.
白頭葉猴別名花葉猴,屬於猴科,學名為Presbytis leucocephalus,是我國特有種,有人認為是黑葉猴的一個亞種.白頭葉猴的頭部連同冠毛及頸部和上肩均為白色,像戴一頂白色風帽,手、足背面亦雜有白色,尾的一段為白色.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叢林中,善於攀緣,不僅能在樹上悠盪,也會攀登懸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和路線,並有相對固定的棲息地.一般棲息於峭壁的岩洞和石縫中.以嫩葉、芽、花、果為食.
白頭葉猴產於我國廣西崇左、扶綏一帶.分布狹窄,數量稀少,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在國外還沒有活體和標本.白頭葉猴與人類的親緣關系非常近,具有很多與人類相同的遺傳基因,而且具有復雜的社會形態.因此,科學家認為白頭葉猴的研究價值並不亞於我國的另一特有種——大熊貓.
最早對白頭葉猴進行系統科學研究的是潘文石教授.潘文石教授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是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研究權威.因為他對動物的社會行為課題一直很感興趣,希望研究一種與人類更接近的靈長類動物的社會行為,於是選擇白頭葉猴作為研究對象.
潘文石教授在研究白頭葉猴的過程中,發現由於棲息地減少及偷獵者的雙重打擊,廣西特有的白頭葉猴在野外只剩下約700隻,比大熊貓還稀少.因此,開展保護行動是當務之急.
潘文石教授是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的呢?一方面,他率領科研小組對白頭葉猴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繁殖組群等進行觀察研究;另一方面又不遺餘力地向當地農民和政府部門宣傳環保知識,並用自己節省下來的財物幫助當地農民改善做飯條件和教育條件.與在秦嶺研究大熊貓時相比,他這次更注重尋找一種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的辦法.
1996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同事剛開始研究白頭葉猴時,住在簡陋廢棄的兵營里,從沒洗過澡,頓頓方便麵,每天只是進山看猴子,這引起當時的縣委書記的注意,他請這些學者進城吃飯和洗澡.於是,潘教授認識了許多當地領導,有機會向他們介紹自己的工作,講保護白頭葉猴和它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性;講「生態旅遊」對保護白頭葉猴和發展當地經濟的意義.1997年初,按照潘教授的建議,縣里關閉了一座採石場.次年又關閉了另一座採石場.後來那裡成為白頭葉猴一個7口之家的領地.
潘教授走訪與白頭葉猴比鄰而生的雷寨村村民時發現,當地村民喝的是混濁的池塘水.池塘里還有水牛在洗澡,村裡許多人肝腫大,青年人想參軍都不合格.他把問題反映給了縣領導.縣政府撥款在雷寨修建了蓄水池,引山泉水進村.雷寨人喝上了清水,潘教授自然贏得了老百姓的擁戴,村民們不再偷獵了,有的還教育外來的偷獵者.有一次,三個當地農民在山裡救出一隻被鐵夾子夾住的白頭葉猴,他們把受傷的猴子送到潘教授的研究小組.經過包紮以後猴子被送回大自然,農民們沒要一分錢.這些都使學者們認識到,幫助當地老百姓就是幫助白頭葉猴.
1998年5月,潘教授邀請一對美國朋友訪問崇左,並參觀了附近的巴蘭屯村簡陋的小學校,為這所學校爭取到了2.5萬美元的捐款.2000年10月,潘教授在美國接受了5萬美元的保羅·蓋地野生動物保護獎,不久又獲得10萬元人民幣的福特汽車環保獎.他決定把錢用於在雷寨和巴蘭屯兩村推廣使用沼氣.他說:「沼氣能代替木材為農民提供燃料,這樣,農民能放棄砍伐白頭葉猴賴以生存的山林.」
他的善意和慷慨得到了回報.如今,當地農民的環保意識有了根本的改變,偷獵動物的行為已基本得到扼制,燒山墾荒毀林的傳統生產方式被政府明令禁止了.保護生態環境,愛護野生動物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而且,崇左縣政府已於2001年3月投入200多萬元把兵營改建成了白頭葉猴的研究基地.北京大學醫學部也在崇左建起了醫療站.醫療站對所有人開放——所有這些努力的回報都將是白頭葉猴的福音.
經過幾年的努力,潘文石科研小組欣喜地發現到2001年6月為止,廣西崇左縣境內的20多平方公里的研究基地內,白頭葉猴已由1996年的不足百隻增加到212隻.潘文石的夢想——「把當地美麗的喀斯特地貌風光與世界獨一無二的白頭葉猴兩大資源合理利用,開發成為一種全新的環保旅遊產業,以求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成為現實.世界上惟一的白頭葉猴生態公園將於2002年在廣西崇左縣建立.這個生態公園,總面積約24 km2,總投資3 000萬元左右,在這里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白頭葉猴種群,總共有18群約240隻.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
1999年8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公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下面是《名錄(第一批)》中一級保護植物的內容.
光葉蕨、玉龍蕨、水韭屬(所有種)、巨柏、蘇鐵屬(所有種)、銀杏、百山祖冷杉、梵凈山冷杉、元寶山冷杉、資源冷杉(大院冷杉)、銀杉、巧家五針松、長白松、台灣穗花杉、雲南穗花杉、紅豆杉屬(所有種)、水松、水杉、長喙毛茛澤瀉、普陀鵝耳櫪、天目鐵木、伯樂樹(鍾萼木)、膝柄木、萼翅藤、革苞菊、東京龍腦香、狹葉坡壘、坡壘、多毛坡壘、望天樹、貉藻、瑤山苣苔、單座苣苔、報春苣苔、輻花苣苔、華山新麥草、銀縷梅、長蕊木蘭、單性木蘭、落葉木蓮、華蓋木、峨眉擬單性木蘭、藤棗、蒓菜、珙桐、光葉珙桐、雲南藍果樹、合柱金蓮木、獨葉草、異形玉葉金花、掌葉木.
《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並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迄今為止,已有160多個國家批准,接受或核准了該公約.為紀念《生物多樣性公約》正式生效這一有意義的日子,更為認真履行公約,喚起全社會廣泛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提高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聯合國大會於1994年12月29日這天決議:決定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後改為每年的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這一天里,世界各國都舉行大規模的各種紀念活動.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中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是關繫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性公約,是全面探討生物多樣性的第一個全球性協議,是世界各國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地利用生物資源和公平地分享遺傳資源所創效益的莊重承諾.
《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以來,極大地促進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聯合國有關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政府積極行動,認真履行,一起為保護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而努力.
我國是世界上最先加入該公約的少數國家之一,是最先批准該公約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於1993年底就編制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並於1998年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為指導和推動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國際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Ⅱ 昆蟲物種的多樣性與環境有什麼的關系
環境會決定物種的進化方向的,如果一個環境很豐富,資源很多,所以說那裡的昆蟲也會很多的
Ⅲ 梵宮的後期發展
靈山三期位於靈山勝境景區東側,工程以靈山梵宮為核心,南向太湖,依次分布著梵宮廣場、香水海、曼飛龍塔、五印壇城等佛教文化景觀建築。以石材等堅固耐久的材料為主材建造的靈山梵宮,以南北為軸線,東西呈對稱分布,面寬150米,進深180米,梵宮依山勢進退而建,層層推進。梵宮內部各建築空間獨立且互相貫通,從南往北,依次分布著門廳、廊廳、塔廳和聖壇。東西兩側則為佛教餐飲區和會議區。靈山梵宮建築形式突破傳統,大量運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樑柱、高聳的穹頂、超大面積的廳堂等,縱觀靈山三期,景觀布局庄嚴和諧,建築外形氣勢恢弘,既體現了佛教的博大精深與崇高,又將傳統的文化元素與鮮明的時代特徵相融合,帶給觀者前所未有的心靈感受和難以忘懷的文化體驗。
作為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會址,整個建築依山而建,糅合了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及傳統佛教建築元素,總建築面積達七萬余平米。作為東方佛教藝術薈萃載體的靈山梵宮堪稱是東方的「盧浮宮」。梵宮內珍寶薈萃,光彩四溢,洋溢著博大精深的佛教藝術氣息。整個廊廳為楠木雕刻而成,堪稱世界上最大的楠木廳,仰望天頂,可以看到色彩變幻、精細雕刻的藻井。在廊廳的最深處,您將會看到靈山梵宮的鎮館之寶——七彩琉璃的華藏世界。穿越廊廳,十二幅巨幅油畫訴說著古老的故事,緩緩道出佛教的淵源。梵宮中最宏偉神聖的地方莫過於聖壇,三維立體的舞台,上方是高度達30米的巨大穹頂,千餘盞利用LED技術處理的,金光燦燦的蓮花燈瞬間開啟,剎那間千萬盞明燈拱聚的聖壇,彷彿星光燦爛的天穹,仰望中,恍若置身浩瀚的宇宙之中,綺麗而唯美。由林兆華、何訓田等組成的國內頂尖團隊導演排練的,以弘揚傳統文化、啟迪心靈智慧為主旨的大型情境演出《覺悟之路》就在此上演,以最完美的聲、光、電三種形式,為梵宮創造的又一驚世之作。
Ⅳ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
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我們目前已經知道大約有200萬種生物,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種就構成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由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等部分組成。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物種(生態)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點。
Ⅳ 植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護的創意說明誰有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章特別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在本章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詳盡地介紹,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也沒有必要。因此,教師應注意避免加重學生的負擔,應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上。
本章的「角色扮演」是一個新的欄目,這一欄目是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和發揚民主思想的一個好的載體,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一個具體事例「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來理解和學會處理在實施保護生物多樣性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問題及各種關系,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能力。因此,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本章的「課外實踐」欄目「設計並安放人工鳥巢」,是讓學生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既能形成愛鳥的情感,又能獲得一定的技能,教師應把這一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4.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二、教學策略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現代社會的熱門話題之一,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宣傳片供學生上課時觀看,這樣更有利於形成強烈的視覺和語言效果,體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因此,本章的教學策略可充分運用現代傳播媒體,靈活多變和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關於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第一個方面是17世紀以來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數據;第二個方面是我國特有的部分珍稀動植物圖片及文字說明。建議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第二個方面上。除了課本提供的幾種動植物外,教師還應啟發學生列舉我國還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動植物,並指出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種類很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另外,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動植物的錄像片,以便進一步增強學生熱愛動植物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關於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教材列舉了4個具體事例,分別從濫砍亂伐、濫捕亂殺、環境污染和外來物種的入侵等四個方面進行說明,這樣做避免了空泛說教,能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要只注重於事例本身,而應通過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是人類的哪些行為導致了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身邊是否有這些行為,自覺地宣傳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即就地保護。在這里教師應強調依法保護。只有嚴格按照法律辦事,才能保護好生物的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章的角色扮演活動非常具有針對性,這是因為在我國人與大象、與野豬、與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爭地的現象常有發生。本章中的角色扮演活動,雖然是以白頭葉猴為例進行說明的,但並不是要求每位教師都必須以這個事例開展活動,而是以這個事例為模本,結合當地某種珍稀動物或植物為例進行辯論和協商活動。這樣做會更具有針對性,更能形成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為了保證角色扮演活動的成功,課前應組織學生做好充分准備,如收集必要的背景資料,讓角色扮演者寫好發言提綱等。在准備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不要過多地限制學生,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獨立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務。
本章的技能訓練有兩層意思:一是訓練學生根據鳥類的足形推測其棲息環境和種類;二是提醒學生,要愛護鳥類,要與違法捕殺野生鳥類的行為作斗爭。
本章教學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要過分局限於教材,可靈活補充身邊正在發生的或新聞媒體正在報道的鮮活事例。
2.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調動學生舉辦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圖片展,也可舉辦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板畫活動,使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
3.可以組織課外活動,對當地某種亟待保護的珍稀動植物或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進行調查研究,並形成書面文字,向當地政府的有關部門或當地新聞媒體反映。
三、參考答案
資料分析
1.森林大面積減少使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造成空氣、地面濕度降低,使許多植物,尤其是陰濕植物減少或衰亡;同時由於動物失去了棲息地和食物,一些動物種類數量急劇減少,以至瀕臨滅絕。
2.是非法武裝盜獵分子對藏羚羊瘋狂的捕殺造成的。
3.生活污水排入水體,大大促進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使藻類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這些生物遺體被分解時,大量消耗水中氧氣,並產生有毒物質,從而導致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種類和數量銳減。
4.水葫蘆的瘋長,使得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失去生存空間和營養物質,導致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減少。
5.除以上因素外,還有大氣污染,過度捕撈,過度利用,農、林、漁、畜牧業品種結構單一化,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和全球氣候變化等。
技能訓練
執法人員判斷該餐館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鳥類,是根據該餐館垃圾桶中鳥的足與家禽的足有明顯的不同,野生鳥類的足有尖銳的鉤曲或細長的腿。
從幾種鳥足的形態來看:左圖所示的足,粗大有力,爪銳利而鉤曲,是猛禽類的足。貓頭鷹、蒼鷹和禿鷲等都屬於猛禽類。它們以捕食小動物為食,以樹棲生活為主,也有的生活在岩洞中。中圖所示的足,短而健壯,兩趾向前,兩趾向後,趾端有尖利的勾爪,適於攀緣,是攀禽類的足。啄木鳥、杜鵑等都屬於攀禽類。它們以昆蟲為食,以樹棲生活為主。右圖所示的足,趾間少蹼,腿細長,適於在淺水中行走,是涉禽類的足。丹頂鶴、白鷺等都屬於涉禽類。它們以水中魚、蝦及水生小動物為食,適於在近水淺灘或沼澤地中行走。
練習
2.鼠、蚊、蠅等有害動物由於繁殖力強,對人類和部分動物有害,但他們是食物鏈中的一環,對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盡管這些動物對人類直接有害,但不應該完全消滅它們,而應該是控制其發展,使之維持在一定數量。
四、背景資料
鳥類的幾大生態類群
根據鳥類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特點,可以把它們分成不同的生態類群,主要有鳴禽類、游禽類、走禽類、鶉雞類、猛禽類、攀禽類、涉禽類(後三種見參考答案中「技能訓練」部分)。
鳴禽類 鳴禽類的足短而細,三趾向前,一趾向後。鳴禽類大都善於鳴囀,巧於營巢。常見的種類有家燕、畫眉、黃鸝、百靈等。
游禽類 游禽類的足短,趾間有蹼,善於游泳。游禽類通常在水上或近水處生活。常見的種類有豆雁、天鵝、鸕鶿和鴛鴦等。
走禽類 走禽類的足趾減少。翼退化,胸骨上沒有龍骨突,善於行走。走禽類是體型最大的鳥類類群,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沙漠和草原地帶。常見的種類有鴕鳥、鴯鶓等。
鶉雞類 鶉雞類的後肢中型而強健,趾端有鉤爪,善走,不善飛,常以爪撥土覓食。常見的種類有雞、鵪鶉和環頸雉等。褐馬雞和綠孔雀等珍稀鳥類也屬於鶉雞類。
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人為因素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這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的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以及圍湖造田、沼澤開墾、過度利用土地和水資源等,都導致野生生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甚至消失,影響到物種的正常生存。例如,過去北大荒(東北的沼澤濕地)曾出現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情景已隨著大規模的農墾而消失。我國的脊椎動物由於這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瀕危或滅絕的物種,約佔全部瀕危或滅絕的物種的67%。
棲息地縮小和破壞已成為我國一些動物數量減少、分布區面積縮小、瀕臨滅絕的最重要原因。許多為保護瀕危物種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被大面積的已開發地區所包圍,成為「生態孤島」。由於森林採伐跡地、居民生活區或其他的人類生產活動區的隔絕,使被保護動物在保護區內部的必要遷移受到限制,受到保護的物種在其分布區內被分割在互不相連的保護區內,形成一個個孤立的小種群。例如,我國珍貴瀕危動物大熊貓的保護就受到棲息地破壞的嚴重威脅。
掠奪式的開發利用 濫捕亂殺和濫采亂伐使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例如,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作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葯」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到滅頂之災。
環境污染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1998)報道,我國1998年廢水排放量達到39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 090萬噸,煙塵1 452萬噸,工業粉塵1 322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7 034萬噸,酸雨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30%。我國不少河流和湖泊由於遭到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而導致水生生物大量減少或消失。
外來物種的影響 外來物種的引入使原有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例如,大米草是60年代從美國引進到福建的一種植物,當時認為它有保護海堤、做飼料和燃料的用途。由於大米草的繁殖能力極強,很快遍布9 338 hm2海灘,致使魚蝦及貝類等水產品遭到毀滅性打擊,其中霞浦縣200多種生物瀕於絕跡。
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還有很多,如農、林、漁、畜牧業品種結構單一化,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更深層的原因,如法律和制度上的缺陷,缺乏科學知識,沒有認識到資源和環境的真實價值,生物資源利用和保護產生的效益在佔有、管理和分配上的不均衡等。總之,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主要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政策,以及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等等。下面簡要介紹其中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
就地保護 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最為有效的一項措施。就地保護是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就地保護的對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等。就地保護主要指建立自然保護區。我國於1956年在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建立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截止到1999年底,我國已建成自然保護區1 146個,約占陸地國土總面積的8.8%。到2000年初,我國已經有16個自然保護區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中。
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是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因生存條件不復存在,物種數量極少或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補充,它為行將滅絕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後機會。
長白山和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簡介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和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都是馳名中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東部,與朝鮮接壤,保護區的中心是以長白山天池為主的火山群。長白山平均海拔500~1 000 m,是松花江、圖門江和鴨綠江的發源地。在這里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各種珍稀動植物,是景觀獨特、舉世難尋的動植物「博物館」。
據統計,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生存著1 800多種高等植物,棲息著50多種哺乳動物,280多種鳥類,50多種魚類和1 000多種昆蟲。長白山的密林深處盛產五味子等珍貴葯材,野生動物有瀕臨滅絕的東北虎以及紫貂、水獺、黑熊等。
1961年,國家在這里建立了面積達190 000 hm2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已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 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間,因斷層陷落而成。面積為4 635 km2,湖面海拔3 196 m,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最大的鹹水湖。
青海湖中有5個小島,其中以鳥島最為著名。鳥島面積只有0.27 km2,島上生活著許多鳥,主要有斑頭雁、棕頭鷗、魚鷗、鸕鶿、燕鷗、黑頸鶴、天鵝、赤麻鴨等10多種鳥類,尤其以前4種最多,約佔全島鳥群總數的70%。有人估計,每年大約有10萬只鳥在島上繁殖育雛。人若登上鳥島,鋪天蓋地而來的鳥群會使人產生無立足之地的感覺。
鳥島主要由卵石和沙礫構成,土層瘠薄,再加上地處青藏高原,冬長夏短,多風少雨,乾燥寒冷,日夜溫差大,只有少數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形成稀疏植被覆蓋在地表。吸引成千上萬只鳥來這里繁衍生息的是青海湖中豐富的魚類資源。生活在鳥島上的鳥類,大都以湖中豐富的魚類為食。青海湖中的魚類主要是湟魚。每年春季,鳥群便成群結隊地從南方飛來,它們各自選擇舒適的地方,築巢安家,求偶產卵,孵育幼雛。深秋時節,它們又各自帶著子女離島南飛,度過寒冬。
潘文石教授與白頭葉猴的研究
教材中有一個角色扮演活動「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為了順利開展這項活動,下面介紹有關白頭葉猴及其保護的一些背景資料。
白頭葉猴別名花葉猴,屬於猴科,學名為Presbytis leucocephalus,是我國特有種,有人認為是黑葉猴的一個亞種。白頭葉猴的頭部連同冠毛及頸部和上肩均為白色,像戴一頂白色風帽,手、足背面亦雜有白色,尾的一段為白色。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叢林中,善於攀緣,不僅能在樹上悠盪,也會攀登懸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和路線,並有相對固定的棲息地。一般棲息於峭壁的岩洞和石縫中。以嫩葉、芽、花、果為食。
白頭葉猴產於我國廣西崇左、扶綏一帶。分布狹窄,數量稀少,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在國外還沒有活體和標本。白頭葉猴與人類的親緣關系非常近,具有很多與人類相同的遺傳基因,而且具有復雜的社會形態。因此,科學家認為白頭葉猴的研究價值並不亞於我國的另一特有種——大熊貓。
最早對白頭葉猴進行系統科學研究的是潘文石教授。潘文石教授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是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研究權威。因為他對動物的社會行為課題一直很感興趣,希望研究一種與人類更接近的靈長類動物的社會行為,於是選擇白頭葉猴作為研究對象。
潘文石教授在研究白頭葉猴的過程中,發現由於棲息地減少及偷獵者的雙重打擊,廣西特有的白頭葉猴在野外只剩下約700隻,比大熊貓還稀少。因此,開展保護行動是當務之急。
潘文石教授是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的呢?一方面,他率領科研小組對白頭葉猴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繁殖組群等進行觀察研究;另一方面又不遺餘力地向當地農民和政府部門宣傳環保知識,並用自己節省下來的財物幫助當地農民改善做飯條件和教育條件。與在秦嶺研究大熊貓時相比,他這次更注重尋找一種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的辦法。
1996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同事剛開始研究白頭葉猴時,住在簡陋廢棄的兵營里,從沒洗過澡,頓頓方便麵,每天只是進山看猴子,這引起當時的縣委書記的注意,他請這些學者進城吃飯和洗澡。於是,潘教授認識了許多當地領導,有機會向他們介紹自己的工作,講保護白頭葉猴和它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性;講「生態旅遊」對保護白頭葉猴和發展當地經濟的意義。1997年初,按照潘教授的建議,縣里關閉了一座採石場。次年又關閉了另一座採石場。後來那裡成為白頭葉猴一個7口之家的領地。
潘教授走訪與白頭葉猴比鄰而生的雷寨村村民時發現,當地村民喝的是混濁的池塘水。池塘里還有水牛在洗澡,村裡許多人肝腫大,青年人想參軍都不合格。他把問題反映給了縣領導。縣政府撥款在雷寨修建了蓄水池,引山泉水進村。雷寨人喝上了清水,潘教授自然贏得了老百姓的擁戴,村民們不再偷獵了,有的還教育外來的偷獵者。有一次,三個當地農民在山裡救出一隻被鐵夾子夾住的白頭葉猴,他們把受傷的猴子送到潘教授的研究小組。經過包紮以後,猴子被送回大自然,農民們沒要一分錢。這些都使學者們認識到,幫助當地老百姓就是幫助白頭葉猴。
1998年5月,潘教授邀請一對美國朋友訪問崇左,並參觀了附近的巴蘭屯村簡陋的小學校,為這所學校爭取到了2.5萬美元的捐款。2000年10月,潘教授在美國接受了5萬美元的保羅·蓋地野生動物保護獎,不久又獲得10萬元人民幣的福特汽車環保獎。他決定把錢用於在雷寨和巴蘭屯兩村推廣使用沼氣。他說:「沼氣能代替木材為農民提供燃料,這樣,農民能放棄砍伐白頭葉猴賴以生存的山林。」
他的善意和慷慨得到了回報。如今,當地農民的環保意識有了根本的改變,偷獵動物的行為已基本得到扼制,燒山墾荒毀林的傳統生產方式被政府明令禁止了。保護生態環境,愛護野生動物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而且,崇左縣政府已於2001年3月投入200多萬元把兵營改建成了白頭葉猴的研究基地。北京大學醫學部也在崇左建起了醫療站。醫療站對所有人開放——所有這些努力的回報都將是白頭葉猴的福音。
經過幾年的努力,潘文石科研小組欣喜地發現到2001年6月為止,廣西崇左縣境內的20多平方公里的研究基地內,白頭葉猴已由1996年的不足百隻增加到212隻。潘文石的夢想——「把當地美麗的喀斯特地貌風光與世界獨一無二的白頭葉猴兩大資源合理利用,開發成為一種全新的環保旅遊產業,以求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成為現實。世界上惟一的白頭葉猴生態公園將於2002年在廣西崇左縣建立。這個生態公園,總面積約24 km2,總投資3 000萬元左右,在這里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白頭葉猴種群,總共有18群約240隻。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
1999年8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公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下面是《名錄(第一批)》中一級保護植物的內容。
光葉蕨、玉龍蕨、水韭屬(所有種)、巨柏、蘇鐵屬(所有種)、銀杏、百山祖冷杉、梵凈山冷杉、元寶山冷杉、資源冷杉(大院冷杉)、銀杉、巧家五針松、長白松、台灣穗花杉、雲南穗花杉、紅豆杉屬(所有種)、水松、水杉、長喙毛茛澤瀉、普陀鵝耳櫪、天目鐵木、伯樂樹(鍾萼木)、膝柄木、萼翅藤、革苞菊、東京龍腦香、狹葉坡壘、坡壘、多毛坡壘、望天樹、貉藻、瑤山苣苔、單座苣苔、報春苣苔、輻花苣苔、華山新麥草、銀縷梅、長蕊木蘭、單性木蘭、落葉木蓮、華蓋木、峨眉擬單性木蘭、藤棗、蒓菜、珙桐、光葉珙桐、雲南藍果樹、合柱金蓮木、獨葉草、異形玉葉金花、掌葉木。
《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並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迄今為止,已有160多個國家批准,接受或核准了該公約。為紀念《生物多樣性公約》正式生效這一有意義的日子,更為認真履行公約,喚起全社會廣泛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提高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聯合國大會於1994年12月29日這天決議:決定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後改為每年的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這一天里,世界各國都舉行大規模的各種紀念活動。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中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是關繫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性公約,是全面探討生物多樣性的第一個全球性協議,是世界各國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地利用生物資源和公平地分享遺傳資源所創效益的莊重承諾。
《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以來,極大地促進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聯合國有關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政府積極行動,認真履行,一起為保護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而努力。
我國是世界上最先加入該公約的少數國家之一,是最先批准該公約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於1993年底就編制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並於1998年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為指導和推動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國際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Ⅵ 找十個議論文題目(或是任務驅動型),要求有意義,新穎。
一 關於藝術與設計的概念反映
藝術—名詞,可以作賓語
設計—動詞,可以作主語
偶然在《蘇大藝苑》報上閱讀了一篇「藝術是我,設計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藝術與設計兩個概念的區別和含義。從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確了作為藝術和設計的模糊認識。早在幾年前(或者說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國的藝術工作者已經針對這兩者之間關系有所爭執,到底設計是不是藝術,設計和藝術能否同一而論的觀點一直也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美術觀察》也曾經圍繞這一問題作了的討論。綜觀幾十年來,國內工藝美術界對「裝飾」、「裝飾藝術」、「工藝美術」、「實用美術」、「藝術設計」等概念的逐步過渡和劃分,體現了時代的變革和社會對藝術與設計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有人說設計本身就是問題,而藝術不需要解決問題。這個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分歧,與「藝術是我,設計是他」有同工之妙。那麼兩者之間的關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該如何深入認識和重新定位藝術與設計的關系呢?在這篇文章中,本人斗膽談一下自己的認識,雖然有兔子談論亡的嫌疑,但還是要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首先,本人就三個概念:「藝術設計」、「設計藝術」和「藝術與設計」談一談看法。在英文中我們很難看到「Art Design」或「Design Art」,而「Art and 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蘭赫爾辛基藝術與設計大學(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美國哥倫布藝術與設計學院(Columbu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等。如果照國外的說法應該是「藝術與設計」較為准確。由此看來國際上將藝術與設計並列而立,體現了兩個學科領域既相互聯系、又各不相同的特點。在這里,藝術涵蓋了美術、建築、戲曲、影視和音樂等等的大藝術范圍,設計則包括了從手工藝到工業設計的所有設計范圍。這樣的名稱涵蓋較廣,也比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與「Arts」也有微妙的解釋,西方院校名稱中採用的大都是「Art and Design」,而不是「Arts and Design」,實際上在英文里「Arts」體現的是手工藝而不是藝術的多種類。當然,中國自有中國的國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譯過來為准。 (參考: 《關於藝術與設計的思考》,蔡軍 )
對目前我國對「藝術設計」的說法,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對「藝術與設計」的簡稱或模糊化思維,省略了其中的「and」,這種方式比較概括,但對於藝術和設計的關系表達不明確。一種則是在當前中國特定階段,設計教育者們對設計的「國情化」解釋。所謂「國情化」解釋,是在人們還停留在「工藝美術」的概念上,對「設計」的定義缺乏全面理解的情況下,在「設計」前面加註「藝術」二字,使人們更容易接受這一概念。然而在「藝術設計」一詞中,「藝術」只是定語,它本身成了對「設計」的裝飾。同時「藝術設計」還是對過去「裝飾」概念的最好演繹,比如過去的室內裝飾系就改名為環境藝術設計系。從更深層看,這一概念反映了中國當代一批工藝美術界學者們對設計的認識。過去一些學者認為只有工藝美術,沒有設計,所謂設計只不過是「現代工藝美術」。雖然這一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了變化,但認為工藝美術是藝術的一部分,要將其納入「設計」范圍還不如稱其為「設計藝術」為好。
這只是從單獨層面上劃分,對直截了當的採用「設計」這一概念具有嚴重的妥協態度。忽略了設計藝術基因在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催化和促進作用。設計藝術與藝術設計,雖然常常被當作同義術語即使在一些正式的學術討論中也常被交互使用,但要研究設計藝術,首先要追尋即成事實的真相,但在我國的文化含義中,設計藝術有相對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藝術和物化的藝術的領域。從文化發展的觀點來看,設計藝術是藝術發展過程中一個從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正是由於這種關系的規定性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現實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視覺思維、審美觀點、生理需求一樣,貫穿於藝術作品創造的始終。從古到今,從原始到成熟,在發展形式上,屬於時間維的縱向狀態,趨向於潛伏期。與設計藝術相區別,藝術設計更多屬於現狀的研究范疇。屬於空間維的橫向狀態。趨向於爆發期。可以說當設計藝術處於空間維的橫向發展機會中關注的越多,受重視的程度就越大,那麼潛伏期也就相應的爆發,其實目前我們所處於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設計藝術的發展爆發期,也正是為什麼會產生藝術與設計的爭論的原因之一。
二 從早期的設計與藝術的關聯性來看二者今天所承載的任務
藝術為我——十分個性的自我表達行為。
設計為他——立足於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問題。③
設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變化反映著時代的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也體現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狀況,並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原始時代大多數人工製品既是工藝品又是藝術品。這一時期的人工製品大都不是純粹從審美的動機出發的,著重考慮的是它在實際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後者是主要的,審美的要求只是滿足次要的慾望而已。中世紀文藝復興前的藝術可以說大都體現在建築上,而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是教堂建築,它綜合了諸類藝術。教堂建築中所使用的彩繪玻璃、祭壇畫、壁畫、復制畫及佛像、雕刻、曼陀羅等,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同時也被當作一種符咒、信仰的對象。此時的藝術和工藝與生活之間始終是不可分離的一體。
人類生產和創造活動中,實用與美觀相結合,賦予物品物質與精神雙重作用,這是人類設計活動的一個基本持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工,設計與藝術開始分離走向互有區別的兩個獨立體系。但無論從設計或從藝術發展軌跡來看,設計與藝術始終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相互作用的。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達芬奇,他不僅是一位畫家,還是一位雕刻家、建築學家、氣象學家、物理學家、工藝師等。同一時代的米開朗基羅、丟勒等都屬於興趣廣泛知識淵博的全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與工藝在分離的同時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隨著時間維和能量態在共同的空間行為下,藝術逐漸轉變為獨立的意識形態,尤其在所謂多元化的今天,他更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一種意識表現形式。(甚至不乏一些偽藝術打著藝術的旗號所作的一系列的藝術的藝術)既然是意識就需要表現形式的存在,這也就客觀的要求受眾群體的存在通過兩者之間的交流過程產生藝術的共鳴。從而進一步的深掘人們內心深處的聲音,把它釋放出來。說的明確一點,就是這種聲音就是感情,釋放這種感情就是的解放思想。不管這種思想是中庸的、頹廢的、條件的、壓抑的、痛苦的還是激進的、進步的、偶然的、興奮的。都是形成人類感情的一份子。使個性寓於其性之中。沒有個性也沒有其性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一提到「個性」人們也許就會直觀的認為是藝術家應具有的天性,或天賦。沒有個性的藝術家只被人稱作行家,匠人,甚至難登大雅之堂之說,這樣看來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盲目的追求個性,以怪異、有邪,有意識的人為的結果不能寓於共性之中的個性,不能算是藝術行為,這是生理上的問題,是醫生要解決的,在藝術上是沒有出路的。
記得我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著名畫家史國良在一次聚會中其中有位風格怪異的女畫家(聽說還很有名氣)帶著她的女兒,她女兒當然長的很漂亮。於是她笑著問史,說:你看我女兒長的漂亮嗎?史說:「就像你的畫。」當時那畫家便一臉不高興。從這當中不難看出這位女畫家所謂的繪畫語言是什麼了。她是在為別人而自己,是嘩眾取寵,是顧弄玄虛,其中不無炒作的嫌疑。藝術為我而他,為共性而個性,從而達到人類精神升華,這才是藝術的真正目的。
畫面(或場面)效果空洞的追求視覺效果,受眾者只是承擔了一份湊熱鬧的角色,我想這種藝術家們的追求的個性也就很難與別人進行溝通,交流,更不必說藝術的共鳴了。
藝術是我為他,設計是他有我。任何有價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價值,在藝術上也同樣如此,只是價值表現形式不同罷了,藝術作品的價值是通過使用價值來實現、完成。藝術的使用價值就是作品受眾時產生的時代共鳴過程或認知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不能反映其價值。即無價值的存在物。藝術只為我,設計只為他。單方面的體現,很難做出對藝術和設計二者各自的獨立概念。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尋求統一,方為萬物發展根本。古來中國主張「陰陽互補」方可萬物歸一,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設計在我國是近二三十年來才出現的名詞,以前,稱之為「經營、布局、營造」。前面我曾提出了設計是解決問題,設計本身就是問題,說白了就是解決人類生活的問題,是為他,--為目標群體。因此要想做出設計就必須了解市場、了解科學、了解目的群體。單憑這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加上設計者的個性思維和設計提煉,即為他而我,合二為一。否則,只為他沒有我,那麼,我想信市場上、生活中的一切設計只會產生一個模式,缺乏變化性。正因為藝術上的為我而他、設計上的為他而我的存在,才有人類精神的豐實。知識結構的多元,生活才盡可能的豐姿多彩。
三 中西文化的差異對設計思維的影響
進化論---西方思辯文化的十字架
循環論---東方中庸文化的太極圖
藝術的發展苟合於文化的發展,眾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於人們的認識論依據和行為的不同。中國的文化在大一統的中庸思想裡面潛伏了幾千年,道、儒兩大思想主使著東方文化主流,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這種原始認識論在「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模糊邏輯方法中得到精確的認同。完成並履行著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循環論。這種生輪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義藝術論的動力之源么?藝術發展隨著時間維的運動循環向前發展。應和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樸素哲學思想、圖形1中的第一階段我們稱之為草創期,接下來是成熟期、升華期,最後回到式微期。這樣周而復始,完成一個循環輪回。這是叢剖面形式上來分析,但我們的古人更為餛沌,把這種言、象、意的結果--自然轉接的的弧線組合成無始無終的太極圖。如果說太極圖是東方文化的徽標,那麼西方進化論文化的徽標可以用十字架表示,這種象限式的思維方式恐怕很難說明新老歷史交替再軌跡上的決定論,對於習慣於東方「球體說」的人來說是難以適應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論通過形式演變和坐標式的直觀框架。揭示了文化發展過程的歷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動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設計藝術在西方的最早形成與發展,正是這種理性答案的結果。人們在理性的基礎上看待藝術創作,合目的性又合規律性的在這種歷程、過程和活動中感應、尋找某種確定不變的終極因素。這種思維方式,在「球體說」的文化環境里,人們不會這樣考慮,也不願去考慮。這樣,在一定歷史意義上說,西方設計藝術早於我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較,循環論看到的是運動的相對性,這種兩維的運動反映在一維中是同向的,也可以是異向的,這種意識形態只能被人們的直覺感悟,主客觀的關系是體驗的,不規定的,帶有唯心主義的成分。進化論看到的是運動的絕對性(物質是運動的),十字交叉的圖形,就映象來說,對立面很明顯的不可調和的出現,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進,又後退。這種絕對永恆的運動屬性,必須用理性的思辯來把握,主客體的關系是規定性的,肯定的。物質和意識之間,再這種進化論的驅動下,變的清晰,具有明顯的唯物主義色彩。唯物主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種意識動態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於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即設計,一種具象的,容易被邏輯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東方文明中,從未出現過物質與精神這兩極對立的哲學。印度的梵的統一,中國的陰陽與道的對立統一,成為思辯的主力。對於梵與陰陽是無法用科學來解釋的,也沒有這種要求。通過進化論和循環論這兩種文化現象,我們可以簡單做出對文化本質的理解,一般來說,東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這也是近代科學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歡用統計、計算、歸納、演繹或綜合來分析事理,而中國人偏愛吟詩作賦思維無邊聯想,以求感性收獲。但有一點我們要承認,雖然沒有這種要求,不能說明就沒有這種意識的存在,只不過是沒有形成條文、形成體系記錄罷了。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許可以從中看到這種基因的存在。
四 設計在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縱橫關系
藝術—--最初是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經過審美加工而成的「設計」。
設計---始終是由藝術審美做指導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形式」。
看了上面這兩句話,你也許還不會感覺到藝術與設計之間的互補關系,要知道,不論是藝術還是設計,它都是為人的藝術和設計,貢布里希曾說過這樣一句極端的話:「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有的只是藝術家而已。」(《藝術的歷程》)毋庸置疑,藝術的主體只能是藝術家或者藝術作品,藝術史的規律只能是藝術家參與藝術、干預藝術的規律。不論是在洪荒時代的原始藝術,還是在現今文明時代的現代藝術,都是建立在人與人、時代與時代、人與時代的共通共融過程中產生的,也就是說,沒有哪一位藝術家能代表其所處時期的藝術風格,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受時代政治、經濟以及藝術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約,畢竟,藝術不是無目的的產物。從最初的藝術動機可窺一斑。從人類有意識的創造性活動開始,藝術審美性便隨著第一件工具的創造體現出來。砍砸器、投槍、骨針、獸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數人工製品既是工藝品又是藝術品(現在仍把人工製品和手工藝品統稱為裝飾工藝)。但這一時期的人工製品大都不是純粹從審美的動機出發的,著重考慮的是它在實際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後者是主要的,審美的要求只是滿足次要的慾望而已。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冶金、造紙、印刷、紡織、航海、機器工業直至現代的電子工業的逐步產生,同時反映在藝術上的也是轟轟烈烈的變革與創新。因此,在不同的時空態的質點上會產生不同的藝術風格。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設計」的概念已經越來越多的為人們所認同和接受。「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環境(室內)設計」、「服裝設計」、「陶瓷設計」和「都市設計」的概念為人們所熟悉。因此,縱觀工業設計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看出,設計與藝術經歷了最初的一體化,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專業領域,直至發展為當今設計與技術和藝術之間建立的新融合,設計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滲透著藝術的存在,所以我們不能孤立地強調功能主義,而忽略藝術對產品本身的影響,同時也不能過分為表現藝術而忽略功能性,藝術與設計必須完美地結合。
以上是從縱的方向來看,那麼從橫的方向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不妨在現今的藝術時間維上剖一個截面來研究一下。
設計始終是由藝術審美做指導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形式」。是在人與物、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基礎上著眼的,基因與媒介、觀念與形式 、感覺與表現、主體自由化與客體自由化等等的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動態表現。屈指可數的八大藝術分類彼此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相關的聯系,這些聯系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猶如發酵粉一樣,伴隨引發著藝術動機的草創、成熟、升華。在時間維和能量態的共融交替下形成共通的意識形態,在這里暫且把這種意識形態叫做藝術的血緣關系,或基因關系。它是非物質的,以意識的形式存在,如果說的明確一點,這種基因感覺,就是設計因素的關系存在。他表現在藝術形態上就是設計藝術,表現在思維上就是設計理念。
圖中獨立的圓代表一門藝術門類(為方便識別起見,用三個表示),但是每一種藝術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這種環環相扣的存在形式暗示了藝術與藝術之間的曖昧關系。在認識、倫理、審美三種存在方式所構建的整個文化格式塔中,同樣也可以解釋這個曖昧關系。我們的認識角度要從組成藝術品的物質材料開始,這是表象的,直觀的存在,如繪畫中的顏料、紙張;建築的石材、木材、鋼材的結合;影視的聲、光、電等等,所以在這一物質材料的角度上是獨立存在的,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被視知覺的或聽知覺的,但是看到這里,我們依然還不能說明設計始終是由藝術審美做指導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形式」。現在讓我們繼續望中間看那塊最小、也最集中的部位---審美角度.
馬克思說:「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型的」,④這一論點既包含了肯定美的客觀存在,是熟悉的:又包含了人是按照美的客觀法則和規律去創造這樣一種即唯物又辨證的思想。是陌生的.這種即熟悉又陌生的體會,恰當的揭示了具有現代因素的藝術作品的重要特徵.對於具有再現因素的優異作品可以產生某種審美經驗的感召力.,所以我們在欣賞美術作品,作為欣賞者,經常觸及再現性以及典型化的藝術所帶來的特殊的審美動情力.這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經驗感知就是潛伏在內心深處的美的作用力表現。是屬於人的自身因素。
這種是抽象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層次和心理經驗感知的,不同的人文層次產生不同的經驗感知。但是,這個過程同樣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種特殊的能夠維系藝術形式成立的技術手段,這也就是我們主要所談論的倫理角度。倫理角度上可以看出它包含很多方面,是最不穩定,也是最復雜的部分,它是一種能量態因素,對不同的藝術分類產生不同的能量,為藝術的再生輸送新鮮的血源。它是無形的,但又指導著有形的存在,它是有形的,體現著一種無形得力量。每件藝術品或多或少所包含的這兩種作用,起到一個傳乘精神與物質的功能。一個立足於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問題的功能。
但要研究設計藝術,首先要追尋即成事實的真相,但在我國的文化含義中,設計藝術有相對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藝術和物化的藝術的領域。從文化發展的觀點來看,設計藝術是藝術發展過程中一個從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正是由於這種關系的規定性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現實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視覺思維、審美觀點、生理需求一樣,貫穿於藝術作品創造的始終。從古到今,從原始到成熟,在發展形式上,屬於時間維的縱向狀態,趨向於潛伏期。與設計藝術相區別,藝術設計更多屬於現狀的研究范疇。屬於空間維的橫向狀態。趨向於爆發期。可以說當設計藝術處於空間維的橫向發展機會中關注的越多,受重視的程度就越大,那麼潛伏期也就相應的爆發,其實目前我們所處於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設計藝術的發展爆發期,也正是為什麼會產生藝術與設計的爭論的原因之一。
Ⅶ 急!!!!!!請問在上海的梵創造型,做一次柔順要多少錢
上海這邊貴一次400-800不等看你做好的還是次的了
Ⅷ 上海梵創造型的會員卡可以退卡嗎裡面還有錢,可以退嗎
梵創造型最近關掉了我們弄堂口的分店,我已年過70,
腿腳也不靈便,家附近還有不少類似的門店,所以我想退卡,取回卡里剩餘的2千多元,誰知梵創講,與款可以,但是要扣除以前打的折,只能換一半,不然我可以到其他梵創門店去消費。
我了解了一下,最近的門店也要坐兩部公交車,這不是折騰我們老人家嗎?
不知其他人有否同樣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