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小發明家的介紹
小小發明家講述的是喜愛發明創造的小男孩杜可和朋友們之間發生的故事,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他們有苦有樂,有哭有笑,有失敗的痛苦,更有成功的喜悅,通過他們的故事來告訴觀眾們什麼是真誠、什麼是善良、什麼是友愛、什麼是團結。
『貳』 小小發明家看圖寫話作文
「我是小小發明家」,乍一聽,你也許有些不相信,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生,會有什麽好的發明?實話告訴你,發明並不難,只要平時善於發現問題,願動腦去解決問題,總會讓你嘗到成功的喜悅,當然就可以成為一名小小的發明家了。
那麽,我為什麽自稱為「小小發明家」呢?因為,我確實有過一些了不起的發明:像「鉛筆加長器」,它可以使每隻鉛筆得到充分的利用,減少小學生對鉛筆的浪費;還有「多功能鋤草機」,它可以節省農村許多的勞動力,從而提高了勞動效率。
在我的「發明史」上,最令人滿意的要算前年發明的「新型墨水瓶」了,它改進了普通墨水瓶的使用不便之處,使之既有實用價值,又方便衛生。
目前,市場上多見的普通墨水瓶,都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玻璃瓶,另一部分是塑料蓋。每次使用時都得先打開蓋,如果稍不小心就會弄得滿手都是墨水,很不衛生;若是忘了擰緊蓋,不小心碰倒,墨水就會流上一桌子,更讓人不知所措(旁白:我就享受過這樣「熱情的待遇」!)。另外,當一瓶墨水快用完時,總要剩下一點用不上,最後只能隨瓶丟棄,造成浪費。
對此,我苦思冥想了好久,終於解決了這個難題,主要歸納於以下方面:
首先是對瓶蓋的改進,使吸水時不用打開瓶蓋,避免墨水沾到手上或流到桌面上。於是,我在一個瓶蓋的正中間,扎一個筆桿粗的洞,蓋內再用一個金屬片堵住,一端連上一個小彈簧,這樣用筆由外向內扎,金屬片被推開,就可以吸上墨水。吸滿後往外一抽,金屬片又自動合上。但這只解決了不擰蓋吸水的問題,瓶子一倒,墨水還是會從縫隙里流出來。我當時想到許多物品的密封都用到了橡膠膜。我也仿造做了一個,果真靈驗,無論怎樣倒都不會流出一滴(旁白:光想這個辦法,費了我多少腦細胞呀!再不成功,我就該拿塊豆腐撞死了~~~~~~~)
其次是瓶底的改進。有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同學們在挖坑積水,一下得到了啟發。心想:若在墨水瓶底凹下一個小坑,使之正對瓶口,讓剩餘的墨水積在其中,一吸,不就全吸上了,不會造成一點點的浪費。難道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嗎?(旁白:真感謝那幫同學們呀!~~~~)
我開始動手製作,經過反復實驗,效果蠻好。我拿著此項作品,參加了校園發明創造評比的活動。在得知我的作品獲得小發明比賽一等獎的時候,我真是高興不已。因為我成功了,我用自己的智慧發明了一件小東西並獲獎。
現在該相信了吧!我是一名小小的發明家。雖然我現在發明的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東西,但是只要養成勤觀察.善動腦.多實踐的習慣,在不久的將來,我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發明,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發明家。
『叄』 小小發明家、學海拾貝、歷史故事都要答哦!
8分48分28分1
『肆』 什麼是小小發明家
有一部教育片《小來小自發明家》,該片講述的是喜愛發明創造的小男孩杜可和朋友們之間發生的故事,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他們有苦有樂,有哭有笑,有失敗的痛苦,更有成功的喜悅,通過他們的故事來告訴觀眾們什麼是真誠、什麼是善良、什麼是友愛、什麼是團結。
如果是字面意思的話:就是小發明家唄!~
『伍』 發明家小故事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
「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
於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後,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鬍子,先生,我要用您的鬍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鬍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在燈泡里。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准還行。」麥肯基說。
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於是沒有採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走身,准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麼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里,用高溫處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准備將它裝在燈泡內。可由於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於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並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
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後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
「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於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天,天氣悶熱,他順手取來桌面上的竹扇面,一邊扇著,一邊考慮著問題。「也許千篇竹絲炭化後效果更好。」愛迪生簡直是見到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作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小時。
經過進一步試驗,愛迪生發現用炭化後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一於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他把生產的第一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後,電燈開始進行尋常百姓家。
後來,人們便一直使用這種用竹絲作燈絲的燈泡。幾十年後,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即用鎢絲作燈絲,並在燈泡內充入隋性氣體氮或氬。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我們現在使用的這是這種燈泡。
『陸』 發明家的超級簡短故事
1、愛迪生小時並不聰明,但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喜歡追根問底。有一次,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草堆里,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干什麼?"小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想自己也試試。
父親又好氣又好笑,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的。回家的路上,他還一個勁地盯著父親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從此,大家都說愛迪生是個"獃子"。有一次,為了想知道火的奧秘,他竟在鄰居谷倉里燃起一堆火,引起了一場火災。事後,他挨了父親一頓毒打。
愛迪生7歲時上學,當時學校課程設置十分呆板,還搞體罰。幼小的愛迪生對此十分不滿意。老師講得枯燥無味,引不起他的興趣。
他功課學得不好,可腦子里卻裝著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同學們都說他笨,老師也說他是個低能兒。在學校學習不到3個月,他就被迫退學。這是他一生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規教育。
愛迪生的母親親自教孩子讀書寫字,不厭其煩地解答他所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一次,母親給他買了本《自然讀本》,他立即被書上介紹的小實驗迷住了。他在家裡搞起了小實驗室,把零花錢都用在購買實驗用品上,一有空就做實驗。
愛迪生11歲時,到火車上當了報童。在得到列車長允許以後,他在行李車的一個角落裡,布置了一個簡單的小實驗室。
一次,火車的震動把一瓶黃磷震翻在地,著起了火。火舌向行李堆舔去。愛迪生急忙脫下衣服撲打,拚命地喊:"救火啊!"大家聞聲趕來,把火及時撲滅了。列車長勃然大怒,狠狠地打了愛迪生一記耳光,並把他的實驗用品統統扔出車外,愛迪生的右耳被打聾了。
後來,愛迪生當了一名夜班報務員。一天清晨三四點鍾,他下班扛起白天從舊書店買來的幾十本書回住處。巡邏的警察遠遠看見他,疑心是小偷,就大聲喊他站住。可惜他耳朵聾,聽不見,仍然急急忙忙地趕路,警察以為他要逃跑,忙舉槍射擊。
當呼嘯的子彈擦著耳邊飛過,愛迪生才站住了。警察追上來,一問才知道是個聾子,扛的全是舊書,,覺抽了一口涼氣,說:"算你有運氣,要是我的槍法准,那你白送了一條命!"
由於愛迪生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1922年,他被評選為美國當代12大偉人中的第一名。
2、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任務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面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任務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
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
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
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這里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今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3、現在醫學上,青黴素已被使用得很普遍了,它可以殺滅病菌、消除炎症感染。也許,你並不知道,青黴素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發現的呢!
1928年9月,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正致力於葡萄球菌的研究,那是一種會讓人致病的細菌。為了考察這種病菌的生活習性和致病機理,需要對它們進行培養觀察。
當時的設備比較簡陋,工作是在一間悶熱、潮濕的舊房子中進行的,實驗過程中又需要多次開啟培養皿,皿中的培養物很容易受污染。有一次,弗萊明打開培養皿觀察細菌,偶然發現在培養皿口上長出了藍綠色的黴菌,而就在黴菌旁邊,葡萄球菌被溶化了,出現了清澈的水滴。
藍綠色的黴菌為什麼能抑制細菌的生長,並將細菌消滅呢?弗萊明緊緊抓住這次「偶然」的發現不放,全力以赴地對這種藍綠色黴菌進行研究,終於找到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並進一步發現它對其它一些病菌同樣有殺滅作用。
1945年,發現青黴素的弗萊明與研製出青黴素化學制劑的英國病理學家弗羅里、德國化學家錢恩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4、彭奈迪脫斯是法國著名的化學家,一次偶然的機會觸發了他的靈感,使他研究製成了「安全玻璃」。
那是1907年的事,一天,彭奈迪脫斯正在實驗室里整理儀器,不小心將一隻玻璃瓶子打翻在地。這下可完了!實驗室的地面是用石塊鋪的,玻璃瓶子摔下去還不破裂成碎片嗎?
然而,出乎意外的是,瓶子並沒有裂成碎片,只是出現了一些裂痕,他隨手又拿出一隻洗凈的瓶子,輕輕地向地上摔去。這次,玻璃瓶子卻被摔得粉碎。兩只瓶子的情況為何如此不同呢?彭奈迪脫斯一時難以找到答案。
時隔數天,報上注銷了一起車禍,橫飛的玻璃碎片擊傷了乘客,使彭奈迪脫斯深感痛心。他不由得聯想起那隻破而不碎的瓶子,決心搞個水落石出。
他重新找到那隻瓶子,仔細觀察,原來那是一隻盛過某種葯水的瓶子,葯水蒸發後在瓶的內表面結下了一層堅韌透明的薄膜,看來,正是這層薄膜對瓶子起著保護作用。
「偶然」的發現促使他進一步研究玻璃塗膜,經過多次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種附著力強、透明度好的合適塗料。後來,他又用塗料將兩層玻璃粘合在一起,發現其防止破碎的性能更好。這樣,「安全玻璃」終於誕生了。
5、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經過反復試驗,研究出來的。
就拿鋸的發明來說吧。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伐出三百根樑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於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十天,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果只砍了一百來棵大樹。
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動工時木料准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麼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復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抬頭望望,啟明星向他眨著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麼東西劃了一下,抬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
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身,他又看見一隻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裡豁然開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絲茅草葉和蝗蟲板開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干出了一道深溝。
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純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樑柱。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
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裡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裡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魯班做木匠活時,常常遇到直角。雖然他手頭有畫直角的矩,可用起來挺費事。魯班經過改進,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來,可方便了!
後來,人們都把它叫魯班尺。 由於魯班對木工工具的改進作出了這么大的貢獻,所以,兩千多年來,木匠們都尊敬地稱他是祖師。
『柒』 有誰知道小發明家的故事
小小發明家的故事
小發明並不神秘,它就在我們身邊,從學習、工作用品到生活日常用品,這些小發明看似簡單,卻帶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好處。梅列區青山小學二年級的廖靜怡和四年級的黃文瑾發明的「記憶鑰匙」和「多功能吸塵器」,就是看似簡單但實用的小發明,在去年福建省舉辦的第2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這兩位小學生的小發明都獲得了省級三等獎。
走進這兩位小女孩身邊,我們發現她們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善於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勤思考、勤鑽研,勇於去探索、去實踐。
廖靜怡:凡事總喜歡問個「為什麼」
今年二年級的廖靜怡參加比賽的時候才6周半,是此次比賽中年齡最小的選手。活潑可愛的她從小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凡事總愛問個為什麼。爸爸是三鋼的高級工程師,在靜怡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放學後,爸爸總會將女兒接到單位,給女兒講解一些工程原理的知識,那時的她對爸爸的講解似懂非懂,但也聽得如痴如醉。或許是受了爸爸的影響,靜怡從小養成了「動手」的習慣,手中經常擺弄一些小玩意兒,有事沒事地經常與爸爸「抬杠」。比如:洋娃娃為什麼會唱歌、玩具手槍為什麼能夠發聲發光等等。
對於自己的小發明「記憶鑰匙」,她羞澀地說:「因為奶奶的記憶力不好,常常走到樓下就忘了有沒有反鎖門,老是要重新回家確認,所以我就想能不能發明一種鑰匙,反鎖了門以後就有個記號。」
靜怡把想法首先告訴了爸爸,又在一次學校發下的發明設想表格里,把想法告訴了老師。數學老師林愛貞了解情況後,立即到靜怡家裡和家長溝通,爸爸和老師都肯定了靜怡的想法。有了爸爸和老師的支持,靜怡勁頭十足,每天一做完作業,她就和爸爸開始研究如何把想法變成現實。
想法雖好,可操作起來並不容易。該如何入手呢?一次偶然的機會,靜怡從圓珠筆上找到了靈感,「一按筆帽圓珠筆的筆芯就露出來了,再一按,筆芯就縮回去了,我想我的記憶鑰匙應該和圓珠筆的原理差不多。」一開始,靜怡說想法,爸爸就在旁邊按照她的意思畫草圖,身為機械方面的爸爸經常為女兒豐富的想像力驚嘆。
第一份草圖基本成型。按照女兒的意思,爸爸的設計草圖顯示在鑰匙里裝一個圓環,這個圓環上有一個紅點,當鑰匙上的小圓孔顯示紅色就是反鎖。設計看似成功了,但是靜怡卻不滿意。「鑰匙里裝的顯示配件是圓環,這樣紅點要轉一圈或者半圈才能看到,我想能不能把配件設計成方形的,讓它在顯示區域直接從左邊到右邊,這樣就更快更方便了。」靜怡再一次向爸爸提出了建議,爸爸按照靜怡的意見再一次做了修改。
當爸爸拿出設計稿時,只有6周歲的靜怡根本無法完全理解。爸爸、靜怡和老師討論了好幾次,把深奧的設計術語改編成幼兒可以理解的語言。2009年3月,記憶鑰匙的設計稿終於出爐了,並被學校報送到省里參加2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最終獲得省級三等獎的好成績。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第一項發明給廖靜怡帶來了信心和樂趣,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讓她產生了許多創造設想。靜怡告訴記者,最近她又有了一個新想法,想發明自動鎖門器。
黃文瑾:小才女的發明之路
和廖靜怡不同的是,10歲的黃文瑾顯得比較內向些,但她又是一個很有想法善於觀察的女孩。
文瑾的媽媽是三鋼幼兒園的老師。擅長繪畫的媽媽從小培養女兒畫畫的興趣,讓文瑾養成了細致觀察的好習慣。無論花開了、燕子飛來了,文瑾都會第一個發現,畫畫,賦予了她更多感悟美的能力,也給她的發明創造提供了更多的靈感。
文瑾告訴記者,發明「多功能吸塵器」目的是為了減輕媽媽做家務的負擔。由於家中天花板及一些高的地方死穴較多,媽媽每次都要爬上爬下很是辛苦,孝順的她就突發奇想,能否在自家的吸塵器上安裝一個適合在高空操作的吸頭,這樣只要站在地上,就能夠輕松將高地方的灰塵一吸而盡。
每年的5月份是青山小學的科技月,學校都會鼓勵學生拿出創意和老師一起進行探討。活動中,黃文瑾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陳素青老師,在得到老師的肯定和家人的贊同後,文瑾和媽媽就開始研究製作的每個細節,並和陳素青老師反復溝通。
製作多功能吸塵器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製作的材料,經過觀察對比,文瑾覺得家裡平時不用的大號可樂瓶有和吸塵器相似的地方,於是她和媽媽商量著截取瓶口的那一段來製作成吸塵器的口。就這樣一個一個細節的琢磨,文瑾和媽媽一起收集了幾個大號的可樂瓶、PVC管、空心管、廢舊的吸塵器吸頭、一個小型的家用吸塵器,開始製作「多功能吸塵器」。
文瑾說,這個發明最有意思也最難琢磨的地方就是製作空中吸塵器的吸柄,首先要在已經截好的可樂瓶瓶口內塞入廢舊的吸塵器的吸頭,再找一根直徑與瓶口相同的PVC管(空心管)插入瓶口固定,在PVC管約30厘米處把管截開,用一截可活動的彎管連起來,這樣PVC管就能活動了。她說,PVC管子能活動,媽媽擦日光燈的時候就方便多了,擦日光燈管時將PVC管成直立狀態,當PVC管成彎曲低頭狀時,就可以擦日光燈燈罩。「她有這樣的發明想法,我們並不意外,因為她平時就有很多奇思妙想的表達。」陳素青老師還告訴記者。文瑾除了喜歡奇思怪想的小發明外,還喜歡畫科幻畫,她的科幻畫《太空清潔器》、《地震能量吸收儀》、《太陽能充電服》等作品多次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獎。生活中,這個勤於思考、熱愛生活的小女孩還很喜歡跳舞,快樂學習、快樂成長,成為黃文瑾的座右銘。(本報記者 羅超旻 林芳芳 文/圖)
『捌』 發明家的故事
一、水蒸氣的啟示
在火車出現之前,人們在陸地上的運輸和旅行,主要是靠人和其他動物進行的。但是不論是人還是其他動物,都有同樣的缺點:速度緩慢,易受天氣變化影響,需要中途休息和補充食物。那麼,能不能製造一種機器來代替人和其他動物進行運輸和旅行呢?被譽為「火車之父」的英國蒸汽機車發明家史蒂芬孫把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
勤奮造就偉大的發明家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孫出生於英國一個貧苦的礦工家庭。他的父親是煤礦里一個看管蒸汽機的司爐工,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史蒂芬孫上不起學,8歲那年,他就去給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孫還有一項工作就是給在煤礦工作的父親送飯。每次來到父親工作的鍋爐房,他都會被那些不停轉動著的機器迷住,他總是出神地看著鍋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忘情地聽著機器隆隆轉動的聲音。
他很想弄明白:它們為什麼可以自動轉起來,而且力量會這么大?他想,自己長大以後,要是也能像父親那樣當一個司爐工,操縱巨大的蒸汽機幹活,那該多好!放牛的時候,他就常用泥巴來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機,鍋爐、汽缸、飛輪等各種各樣的部件都有。
14歲那年,史蒂芬孫真的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負責給蒸汽機添煤、加油和擦拭機器零件。看著機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飛快地轉動,他高興極了。但是時間久了,他覺得只是看著機器轉動不過癮。他開始在心裡琢磨起來:這機器是怎麼轉動起來的?它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
有一天,別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孫一個人偷偷地把蒸汽機拆開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細觀察了一遍。但拆散容易裝配難,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強把蒸汽機重新安裝好。回家的路上,他老是提心吊膽,擔心蒸汽機第二天轉動不了。
誰知道第二天一發動,那台蒸汽機比平時轉得還要好。這次成功拆裝之後,他的膽子也大多了,以後就經常這樣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把那台蒸汽機的各個零件都摸了個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史蒂芬孫多麼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台機器。
他模仿著拆裝過的那台蒸汽機,試著畫了一張草圖送給煤礦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後,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啊,有志氣的孩子,希望你多讀書,多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發明一台比蒸汽機更好的機器!」可是,史蒂芬孫從小沒有進過學校門,怎麼讀得懂高深的理論書籍呢?
17歲的小學生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搞出發明創造。於是,17歲的史蒂芬孫第一次走進了學校,他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讀起。史蒂芬孫每天晚上都和七八歲的兒童坐在一起上課。他像羊群里的駱駝,雞群里的仙鶴那麼突出。
「嘻嘻,傻大個!」「嘿嘿,笨蛋!」教室外面常常會傳來這樣的譏笑聲。小學里的許多學生都譏笑這位「大學生」並沒有在念大學,卻是在念小學。
然而,史蒂芬孫不怕羞,不怕譏笑,他毫不介意,只顧埋頭苦讀。史蒂芬孫白天要到礦上上班,為了多掙些錢養家糊口,休息時間他還要替人家修理鍾表、擦皮鞋,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可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孫總是第一個進教室,專心聽講,埋頭學習。放學以後,別人都睡了,他還在昏暗的燈光下復習功課、做作業。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許多科學知識。
1803年,史蒂芬孫被提升為煤礦的機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礦上的一台運煤車突然出了故障,許多機械師都找不出毛病在什麼地方。史蒂芬孫看了一會兒,就對總工程師說:「讓我試試吧。」那些機械師都不相信他,認為一個「毛頭小子」怎能把機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孫很快就把運煤車修好了。煤礦經理知道這件事後,馬上把史蒂芬孫提升為機械師。
史蒂芬孫在煤礦工作時,每天看到運煤工人總是用力地把煤從礦井裡一點點地背出來,工作非常辛苦,就萌發了一個偉大的念頭:他要製造一輛既可以運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機車。於是他就埋頭設計起這樣的機車來。
1814年,史蒂芬孫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統靴號」的火車頭。當他駕駛這個火車頭,在煤礦進行試車表演時,很多人都嘲笑這輛只能拖30噸貨物,每小時只能走六七公里,樣子像笨鴨子一樣丑,走起路來像地震一樣響的破車。
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竟然到處造謠,說:火車的聲音很響,這會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就沒有了;雞鴨受驚,從而蛋就沒有了;而且火車的煙筒里會放出毒氣,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濺,將釀成火災;倘若鍋爐爆炸,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乘客將遭斷手摺骨之痛。
一些原來贊成火車試驗的官員,聽到這些謠言也開始極力反對,並且非常肯定地說用蒸汽機車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對技術上的困難和這些謠言帶來的壓力,史蒂芬孫並沒有像另外一些也在發明火車的人那樣灰心喪氣,止步不前。他始終相信自己發明的火車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助,因此鼓足勇氣,總結經驗,決心繼續研究和改進火車。
1825年9月27日,天還沒有大亮,居住在英國斯多林克頓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床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去干什麼呢?原來,史蒂芬孫要在那裡舉行一次試車表演。正當機車緩緩啟動時,一個青年騎馬疾馳而來,他大聲叫喊著要與史蒂芬孫的火車比試比試。於是,火車和馬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
一開始,只見火車緩慢行駛,而馬則狂奔不已。一會兒後,火車的安全閥升起來了,鼓風機嘶鳴著,騰起團團煙霧,車速逐漸加快,很快火車與馬並駕齊驅了。再過一會兒,火車毫無倦意,一往直前,馬卻漸漸累了。越往後,馬就越顯得力不從心,被火車甩得越來越遠。
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可載重90噸,乘客400人,最高時速24公里。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車——「旅行號」。
『玖』 發明家的小故事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拾』 閱讀短文完成練習小小發明家的故事
去網路 輸入標題 和問題就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