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防摔人工耳蝸有人發明嗎
目前應該還沒有
㈡ 獲諾貝爾的人有誰科技類的
歷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獎名單
時間 獲獎人及國籍 獲獎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貝林(德國人) 從事有關白喉血清療法的研究
1902年 R.羅斯(英國人) 從事有關瘧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麥人) 發現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國人) 從事有關結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爾季(義大利人)
S.拉蒙-卡哈爾(西班牙人) 從事有關神經系統精細結構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韋朗(法國人) 發現並闡明了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國人)、
E.梅奇尼科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爾(瑞士人) 從事有關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爾(德國人) 從事有關蛋白質、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爾斯特蘭德(瑞典人) 從事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血管縫合以及臟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謝(法國人) 從事有關抗原過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奧地利人) 從事有關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與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爾德特(比利時人) 作出了有關免疫方面的一系列發現
1920年 S.A.S.克勞(丹麥人) 發現了有關體液和神經因素對毛細血管運動機理的調節
1922年 A.V.希爾(英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問題的研究
邁爾霍夫(德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謝問題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麥克勞德(加拿大人) 發現胰島素
1924年 W.愛因托文(荷蘭人) 發現心電圖機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麥人) 發現菲比格氏鼠癌(鼠實驗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納-姚雷格(奧地利人) 發現治療麻痹的發熱療法
1928年 C.J.H.尼科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斑疹傷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蘭人) 發現可以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國人) 發現維生素B1缺乏病並從事關於抗神經炎葯物的化學研究
1930年 K.蘭德斯坦納(美籍奧地利人) 發現血型
1931年 O.H.瓦爾堡(德國人)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謝林頓
E.D.艾德里安(英國人) 發現神經細胞活動的機制
1933年 T.H.摩爾根(美國人) 發現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1934年 G.R.邁諾特
W.P.墨菲 發現貧血病的肝臟療法
G.H.惠普爾(美國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國人) 發現胚胎發育中背唇的誘導作用
1936年 H.H.戴爾(英國人)
O.勒韋(美籍德國人) 發現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
1937年 A.森特-焦爾季(匈牙利人) 發現肌肉收縮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時人) 發現呼吸調節中頸動脈竇和主動脈的機理
1939年 G.多馬克(德國人) 研究和發現磺胺葯
1943年 C.P.H.達姆(丹麥人) 發現維生素K
E.A.多伊西(美國人)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 J.厄蘭格
H.S.加塞(美國人) 從事有關神經纖維機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萊明
E.B.錢恩 發現表黴素以及表黴素對傳染病的治療效果
H.W.弗洛里(英國人)
1946年 H.J.馬勒(美國人) 發現用X射線可以使基因人工誘變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國人) 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B.A.何賽(阿根廷人) 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對糖代謝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發現並合成了高效有機殺蟲劑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發現動物間腦的下丘腦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1950年 E.C.肯德爾
P.S.亨奇(美國人) 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T.賴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 發現黃熱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國人) 發現鏈黴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國人) 發現高能磷酸結合在代謝中的重要性,發現輔酶A
H.A.克雷布斯(英國人) 發現克雷布斯循環(三羧酸循環)
1954年 J.F.恩德斯
T.H.韋勒 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組織培養與組織技術的應用
F.C.羅賓斯(美國人)
1955年 A.H.西奧雷爾(瑞典人) 從事過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庫南德
D.W.理查茲(美國人) 開發了心臟導管術
W.福斯曼(德國人)
1957年 D.博維特(意籍瑞士人) 從事合成類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樂
E.L.塔特姆(美國人) 發現一切生物體內的生化反應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萊德伯格(美國人) 從事基因重組以及細菌遺傳物質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奧喬亞
A.科恩伯格(美國人) 從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內特(澳大利亞人)
P.B.梅達沃(英國人) 證實了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貝凱西(美國人) 確立「行波學說」,發現耳蝸感音的物理機制
1962年 J.D.沃森(美國人)
F.H.C.克里克 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住處傳遞的重要性
M.H.F.威爾金斯(英國人)
1963年 J.C.艾克爾斯(澳大利亞人)
A.L.霍金奇 發現與神經的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A.F.赫克斯利(英國人)
1964年 K.E.布洛赫(美國人)
F.呂南(德國人) 從事有關膽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
J.L.莫諾 研究有關酶和細菌合成中的遺傳調節機構
A.M.雷沃夫(法國人)
1966年 F.P. 勞斯(美國人) 發現腫瘤誘導病毒
C.B.哈金斯(美國人) 發現內分泌對於癌的干擾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蘭 發現眼睛的化學及重量視覺過程
G.沃爾德(美國人)
1968年 R.W.霍利
H.G.霍拉納 研究遺傳信息的破譯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M.W.尼倫伯格(美國人)
1969年 M.德爾布呂克
A.D.赫爾 發現病毒的復制機制和遺傳結構
S.E.盧里亞(美國人)
1970年 B.卡茨(英國人)
U.S.V.奧伊勒(瑞典人) 發現神經末梢部位的傳遞物質以及該物質的貯藏、釋放、受抑制機理
J.阿克塞爾羅行(美國人)
1971年 E.W.薩瑟蘭(美國人)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 G.M.埃德爾曼(美國人)
R.R.波特(英國人) 從事抗體的化學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
K.洛倫滋(奧地利人) 發現個體及社會性行為模式(比較行為動物學)
N.廷伯根(英國人)
1974年 A.克勞德
C.R.德·迪夫(比利時人) 從事細胞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國人)
1975年 D.巴爾摩
H.M.特明(美國人) 從事腫瘤病毒的研究
R.杜爾貝科(美國人)
1976年 B.S.豐盧姆伯格(美國人) 發現澳大利亞抗原
D.C.蓋達塞克(美國人) 從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爾曼
A.V.沙里(美國人) 發現下丘腦激素
R.S.雅洛(美國人) 開發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爾伯(瑞士人)
H.O.史密斯 發現限制性內切酶以及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
D.內森斯(美國人)
1979年 A.M.科馬克 (美國人)
G.N.蒙斯菲爾德(英國人) 開始了用電子計算機操縱的X 射線斷層掃描儀(簡稱掃描儀)
1980年 B.貝納塞拉夫
G.D.斯內爾(美國人) 從事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結構的研究
J.多塞(法國人)
1981年 R.W.斯佩里(美國人) 從事大腦半球職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爾(美國人)
T.N.威塞爾(瑞典人) 從事視覺系統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貝里斯德倫
B.I.薩米埃爾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國人) 發現前列腺素,並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麥克林托克(美國人) 發現移動的基因
1984年 N.K.傑尼(丹麥人)
G.J.F.克勒(德國人) 確立有免疫抑制機理的理論,研製出了單克隆抗體
C.米爾斯坦(英國人)
1985年 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國人) 從事膽固醇代謝及與此有關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爾西尼(義大利人)
S.科恩(美國人) 發現神經生長因子以及上皮細胞生長因子
1987年 利根川進(日本人) 闡明與抗體生成有關的遺傳性原理
1988年 J.W.布萊克(英國人)
G.B.埃利昂 對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貢獻
G.H.希欽斯(美國人)
1989年 J.M.畢曉普
H.E.瓦慕斯(美國人) 發現了動物腫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於細胞基因,即所謂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
E.D.托馬斯(美國人) 從事對人類器官移植、細胞移植技術和研究
1991年 E.內爾
B.薩克曼(德國人) 發明了膜片鉗技術
1992年 E.H.費希爾
E.G.克雷布斯(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
R.J.羅伯茨(美國人) 發現斷裂基因
1994年 A.G.吉爾曼
M.羅德貝爾(美國人) 發現G 蛋白及其在細胞中轉導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劉易斯、E.F.維紹斯(美國人)
C.N.福爾哈德(德國人) 發現了控制早期胚胎發育的重要遺傳機理,利用果蠅作為實驗系統,發現了同樣適用於高等增有體(包括人)的遺傳機理
1996年 P.C.多爾蒂(澳大利亞人)
R.M.青克納格爾(瑞士人) 發現細胞的中介免疫保護特徵
1997年 S.B.普魯西納(美國人) 發現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年 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納羅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發現氧化氮可以傳遞信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國人)
1999年 君特-布洛伯爾(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有內部信號決定蛋白質在細胞內的轉移和定位
㈢ 耳蝸移植的發展
聾兒家長們:
你們好!
首先,非常感謝那麼多一心想要改變聾孩命運的父母,被你們真切地渴望並不惜砸鍋賣鐵花光了所有積蓄為自己的聾孩子植入昂貴的人工耳蝸一事感動不已。也為你們不惜花費自己餘下的所有時間為培養出一個能夠走出聾界,回歸主流社會的聾孩子而深感敬意.你們的付出令我們所有的人折服。謝謝。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聾人或是啞吧? 大多數父母之所以這么做的共同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聾孩子做了人工耳蝸以後可以像正常的孩子們一樣用語言學習、交流,融入正常人的社會。對於你們的期望。我作為一名聾人.非常體會父母們的一片苦心.我的父母也同樣希望我能夠回到正常人的世界.
我成長路上的經歷也同樣歷盡艱辛.我對做人工耳蝸手術的事非常關注.我覺得人工耳蝸的發明既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也是人類對聾人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優越貢獻.人工耳蝸能給聾人帶來很多益處,能夠讓失聰的朋友回到有聲的世界並與正常人溝通交流,這當然是好事。我不反對給聾孩子做人工耳蝸手術的這一做法,但在做手術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要完全出於聾孩子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是否要做人工耳蝸的手術。要根據孩子自身的身心特點來決定孩子將來怎樣才能更好的成長,怎樣才算是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更符合孩子自己的教育以及怎樣才能給聾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等等方面來進行思考。總之,一定要根據聾孩子的情況而「量身訂做」,不可盲目行事!
人工耳蝸的發明,是聾兒康復界的一大科學成果。說明醫學技術飛速發展已經能夠讓聾人感受到有聲世界的美了,這的確是件令人鼓舞的事情。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不知這樣的手術對那些已經做了人工耳蝸手術的聾孩子們是否有影響?真的能夠讓聾孩子百分之百地「回歸」到有聲世界嗎?真的能跟正常人一樣痛快地交流嗎?我想,沒有做過地人誰也不敢說答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不知道自己為何想寫有關人工耳蝸的文章,初衷是想給中國聾教育界留下一點思考的空間吧。這篇文章地主旨並不是要排斥或反對人工耳蝸手術,而是自己本身作為一名在韓國留學的聾人,聽到了許多有關人工耳蝸的事情,也接觸過不少相關的聽障人士,特別是做過人工耳蝸的聾人朋友。他們將自己成長中的痛苦以及接受人工耳蝸後的一些體會告訴了我,使我對人工耳蝸有了更多的認識,也讓我知道到了很多聾兒家長所不知道的事情。我想這些都是聾兒家長不願聽到或看到地事實,甚至有地聾兒父母一味地想讓聾兒接受人工耳蝸地移植,使用這樣可以被稱為和「正常人」一樣的「神奇」耳朵,忽略了由此造成的聾孩子的手語不好、口語(聽力)不清,因此不願主動和其他聾人交流的事實。從此這些聾孩子們像是被入了「冷宮「,被自己的同伴聾人及聽人所厭煩。這是許多聽障人士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極為痛苦的事。
而關於如何教育那些接受過人工耳蝸移植手術的聾孩子,我擔心的是更多的人會再次把精力過多地關注在孩子的發音上。當我們沉浸在科技進步與新機遇到來的喜悅之時,很有可能又會踏入傳統的怪圈,最終導致了把聽障兒童的發音和理解語音的能力作為評價衡量他們個人發展好壞的標准尺度。我還擔心,很多聾孩子地父母都只是單純地關注一個聽障孩子的聽力語言康復,然而忽略了聾孩子的其他發展,比如手語。要知道,忘記手語是對聾孩子地一個嚴重的片面認識,是脫離了聾孩子的整體實際的一個不科學作為。人們忘記了一個人遠不止鼻子和耳朵那麼簡單。由於忽略給聾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決不是一個人思維方式倒退那麼簡單,還會影響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興趣發展,甚至遠大理想的養成。當人們因為新科技的發明而又變得盲目時,我隱約地也看到了傳統觀念所帶來的一些危險。我們不但因此會忘記過去,忘記曾經知道的幸福時光,還會看到很多專家在我聾孩子面反復強調過的:「過去那些與聽人溝通的聾兒,他們極少有過輕松、快樂和令人滿意的與人交流的經歷體會。相反,他們總是要小心翼翼,害怕失敗與不被人接受。他們要經歷長期地、艱難地與人溝通交流的過程。這樣情況下的孩子,在他整個人的一生中,可能都很難找到自己的人格定位。有時,還表現出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在許多發達國家,有關聾孩子的研究報告證明:那些正在使用人工耳蝸並在社會交往中存在交流困難的聾孩子,感到沮喪,感到被排擠,並且缺乏歸屬感。我們已經認識到,使聾孩子掌握好的適合自己溝通技能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們可以選擇自己交流的方式與他人溝通。接受教育好發展的不錯的聾孩子還能掌握多種溝通技能,比如手語和口語並用、好的文字交流等。這樣他們便可以自由的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交流方式,並在自己結交朋友的同時做出自己的人格定位。
回過來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如果強迫一個聾生進行口語練習而禁止其使用手語,那麼聾孩子們的生活還會快樂嗎?試問,如果一個聾孩子不能夠快樂的生活,談何快樂的學習、交流和發展呢?甚至還會阻礙其身心的發展,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聾孩子的心理上帶來的陰影更是不容忽視的!
人工耳蝸手術的新醫學技術手段雖能給我們聾人帶來的福音。但是,就長遠的發展來看,該手術的移植還關繫到了聾孩子的將來,事關一個人終身發展。由此,那些迫切希望自己的聾孩子能夠通過人工耳蝸來改變命運的父母們務必要慎重地思考。我僅借著自己上面的劇情特寫此文,發表感慨,只是希望中國的聾教育界中國的聾社會群體們能夠重新思考這一點:對於什麼才是「真的能引導聾兒家長正確地育好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三思。對於已經做過人工耳蝸移植手術的聾孩子們能夠有個較為清楚的認識。要意識到聾孩子因為人工耳蝸而產生的恐懼心理,也要非常注意將要接受人工耳蝸手術移植的聾孩子需求,切忌盲目。以減少他們因自己被聾人或聽人所甩棄的痛苦吧。
㈣ 助聽器是誰發明的
幾個世紀以前如果人們的聽力發生因難,他們的唯一選擇就是自我幫助--簡單地用他們一隻手擋在聽力弱的耳朵後面來放大聲音。
當然,在文獻上要找到第一次提及助聽器的文字非常因難,但早期的考證之一是來自1650年,當從羅馬來的Athanasins Kircher 以拉丁文發表了二篇文章。德語標題是「Nene Hall and Thonkunst 」。在這本文章中,Athanasins提及並介紹了幾種助聽裝置,它們是聲管、扇子和號筒:
到了19世紀,追溯到助聽器歷史變得較為容易些:
1800大約1800年在倫敦,F.C.Rein創立了第一個商業化生產無源擴聲器的公司,該公司生產上百種不同的助聽器,大部份是數量有限的聲管和喇叭筒。
1892第一個有關電子助聽器的專利由Mr.Alonzo E.Miltimore 在1892年記錄在案(專利號466725)。其他專利接踵而來,但都沒有生產。第一個生產的助聽器--一隻和碳粉麥克風連接的耳機被固定在一個電池盒上,這是在維也納的Pilitzer 診所由Ferdinant Alt博士想出的革新,可能只生產了一個樣品,在此期間,亞歷山大.貝爾被後人認為是創造了第一台用於對有聽力損失的人來放大聲音的耳機。根據我們獲得的信息,他對於這台極可能是「世上第一台助聽器」並沒有申請專利。
1895Bertram Thorntond 在Margat Deaf 和 mb Asylum製作一個簡單的麥克風傳輸裝置。他獲得了英國專利(專利號18780),但這台裝置可能也只生產了一次。
1899這一年商品化的助聽器首次變得可行。被稱為「Akoulallion」的產品是由美國的Akouphone 公司生產。這台台式助聽器主要是由碳構成,售價為400美元。1900年此助聽器被改進並重命名為「Akouphone」.
1901此階段麥克風是由碳粉製作的,但效果並不是很好。以後有了新的發展--碳球麥克風由Hutchison和Kelley發明。此發明增進了電子助聽器的質量和可靠性。碳球被應用於一種助聽器中並在1902年供英國皇後Alexandra在加冤儀式上使用。
1902在此階段上,電子碳助聽器的效率由麥克風和耳機之間的大小相對關系所決定。若麥克風相對於耳機越大,則放大效果越好。對於輕度聽力損失來說,可使用小尺寸麥克風如SRB型助聽器。對於中度聽力損失來說,SRD型助聽器的麥克風要大一倍。而對於重度聽力損失來說,Massacon型助聽器使用的4倍大小的麥克風。
世界上第一家助聽器公司——奧迪康公司成立。
1902真空管或電子管在1907年由Lee DeForest發明,並被迅速用於廣播設備。但第一個真空管助聽器原型的發明者卻是Earl C.Hanson,此助聽器在1921年獲得專利並由一家名為環球的公司生產。它使用一個電子管,這台助聽器要比早期的照相盒稍大一些。
1921骨導器(BC),由Hugo Lieber發明,並從1933年起被應用於助聽器。使用時BC置於頭蓋骨上,BC就象一個振動器直接向內耳發射聲音。它適於所有種類的聽力損失,但對中耳有疾病的人來講更有效。
1933第一台真空管助聽器是由位於英格蘭的兩家公司設計--Amplivox和Maltitone公司。這種裝置需用兩節電池來供電,並被電池壽命所限制,經常只能使用一天。以下公司生產此種助聽器:MAICO,Radioear,Telex和Western Electric 這種助聽器由四個部件組成:麥克風,耳機(接收器),放大器和兩節電池。
1934 更小電池的發展和真空管技術的改進導致了Beltone推出了單個真空管助聽器。
1947在此之前,助聽器還只是戴在身上的。它們非常笨重並由於電池消耗快而使用費用昂貴。但在1947年12月隨著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所有這一切均改變了。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對助聽器也是如此。晶體管體積小,價格便宜,效率高並且和於真空管相比耗電非常小。
搶首贊
評論
分享
舉報收起
立聰堂學前東路
2018-12-23 · TA獲得超過464個贊
展開全部
您問
助聽器是誰發明的?
1878年,美國科學家Bell發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聽器。這種助聽器是由炭精傳聲器、耳機、電池、電線等部件組裝而成。
1890年,奧地利科學家Ferdinant Alt制備出了第一代電子管助聽器。
1896年,蘇格蘭發明家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想製作一種較好的助聽器。貝爾研究了一些把聲音轉換成可增加的電信號的原理。但他的研究引導他作出的發明卻不是助聽器而是電話。
㈤ 科學家什麼時候發明出來永遠不戴耳蝸
這個不一定很快,但科技也會越來越好,你所說的將來一定會發明,發明是需要等待的.
㈥ 目前發明納米耳了嗎
納米耳 - 概述 納米耳將使你聞所未聞
如果你的耳朵足夠靈敏,你將會聽到自己的身體內部發出巨大的吵鬧聲:
喧鬧的細菌在你的腸胃裡舉行鬧宴;你的細胞中的線粒體如同超負荷運行的發電站一樣嗡嗡作響,正在自我復制的脫氧核糖核酸束打開鏈接時所發出的雜訊像撕裂金屬一般。你身體的每一個細小部分都發出具有獨特鮮明特徵的噪音。在近處傾聽,你身體內部的聲響就像一個走調的樂隊在交通高峰時刻演奏《時代廣場》。
現在想像一下,在所有這一切生物學喧鬧之中的某個地方,癌細胞已經開始分裂。在它們蔓延的時候,它們奏出的曲調如同英國作曲家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的旋律一樣清晰。沒有任何人工耳,無論技藝多麼高超,其敏銳度足以透過這種細胞的吵鬧聲,聽到癌細胞所發出的清晰聲音。但是,佛拉維奧·諾卡希望改變這一切。
納米耳 - 介紹 諾卡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位物理學家兼工程師,他所在的小組研製出了登峰造極的毫微耳的樣品。他們希望,這些耳朵最終將會極其微小和極其敏銳,以致能夠僅僅通過兩種細胞所發出的雜訊就能把它們分辨開來。若把這種納米耳注射到你體內循環的血液中,它們可能能像微型聽診器一樣竊聽你的新陳代謝,在患病細胞或者癌細胞蔓延之前發現它們。如果敏銳度足夠高的話,諾卡的納米耳甚至有可能被送到其他行星上偵聽生物,或者辨別出外星海洋中的化學反應,所利用的卻不外乎是它們所發出的喀嚓聲、尖叫聲和砰砰聲所組成的「交響樂」。
這並非痴人說夢。噴氣推進實驗室生命探索中心主任尼爾森說:「當微生物四處爬動和進行生物化學反應的時候,它們發出噪音的方式與一個蒸汽核反應堆發出噪音沒什麼兩樣。」鞭毛和纖毛,甚至細胞的分裂與呼吸,都發出清晰的聲音。當今最先進的傳聲器採用一種彈性膜,遇到聲波它會振動。但是,如果你想聽到微生物的竊竊私語,光靠膜是不靈的。較大的膜比較重,因此細微的聲音沒有足夠的能量使它們振顫。把它們造得較小和較輕也無濟於事,因為膜越小,就越緊,換言之,其敏感度急劇下降。
諾卡進行了數學運算,意識到微型傳聲器是一條死胡同。他得出結論,解決辦法是模仿大自然的一個訣竅。例如在人耳中,耳鼓所接收的聲音經過3塊骨頭傳到耳蝸。耳蝸內部有一排排毛細胞,細胞上部是一簇簇細絲,稱為靜纖毛。雜訊振動使耳蝸中的液體活動,使這些靜纖毛飄盪,就像風吹動柳絲一樣。靜纖毛每次晃動,都觸發被大腦理解為聲音的電脈沖。諾卡和他的小組得出結論,碳納米管十分適於作人造靜纖毛,而且納米管比鑽石還耐用,其彈性卻如同人發一般。然而,當時碳納米管的製造量極其微小,根本不足以用來製造人工耳。就在這時,諾卡結識了當時任多倫多大學新興科技教授的許竟鳴。2000年他們聚到一起,許竟鳴介紹了自己像草皮種植場種草那樣種植碳納米管的新穎方法:將種子播下,向其提供發芽所需的一切,然後讓大自然來做其餘的工作。許竟鳴的碳纖毛對於諾卡的小組來說如同雪中送炭。在一平方厘米內就能種植大約100億根。最重要的是,許竟鳴的納米管具有使納米耳靈敏度大大超過人耳纖毛的潛力。諾卡說:「耳朵里的纖毛直徑為100納米左右,長度是一兩個微米。而我們現在能夠製造直徑只有幾納米、長度卻達到60微米的納米管。纖毛越長越細,彈性就越大,靈敏度就越高。這些裝置在太空中將能夠大行其道,而且在地球上也大有用場。
尼爾森說:「有朝一日,我們或許能夠製造一種人工耳蝸,通過監聽水中游動的微生物的節奏來檢驗水質。」還可將這種人工耳蝸置於人體血液循環中,作為流動的納米聽診器,專門監聽細胞功能失調。
也許要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看到諾卡的裝置是否靈驗。雖然在醫生們的出診箱中出現納米聽診器,還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但是諾卡期望在3年內擁有樣品。
納米耳在其它領域中的應用可能同樣驚人。例如,劍橋大學的化學家克勒納曼已在探索「偵聽」化學反應聲音的新奇途徑。克勒納曼說:「分子水平上的雜訊學是一個未知領域。諾卡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諾卡則急於大顯身手。他說:「分子水平上的雜訊學是個完整的,嗡嗡作響的世界,許多問題在等待答案。我們的靜纖毛將開始解答這些問題。」
㈦ 人工耳蝸的原理
人工耳蝸技術是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方法。人工耳蝸是根據耳蝸生理原理開發的一種電子仿生裝置,是聽力學、醫學、生物醫學、微電子學、材料學、機械學相結合的跨多學科的高新技術產品。人工耳蝸可以代替病變受損的聽覺器官,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傳入人體的耳蝸,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刺激分布在那裡的聽神經纖維,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人工耳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對於輕度到中重度的聽力損失,助聽器可以有較好的補償效果,而對於重度或極重度耳聾,人工耳蝸的植入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能使雙側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恢復聽覺的唯一有效裝置。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
中文名
人工耳蝸技術
用途
治療重度聾至全聾
屬性
醫學治療技術
裝置
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又名:仿生耳、電子耳蝸、耳蝸植入),是一種植入式聽覺輔助設備,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聰的病人(聾人)產生一定的聲音知覺。與助聽器等其它類型的聽覺輔助設備不同,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聲音,而是對位於耳蝸內、功能尚完好的聽神經施加脈沖電刺激。大多數人工耳蝸設備由植入部分和體外部分組成。體外部分由麥克風、語音[1]處理器以及用於向植入部分發送指令的信號發射器組成。植入部分由信號接收及解碼模塊、刺激電極陣列組成。
發展歷史
人工耳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00年以前。義大利科學家Alessandro Volta發明了電池,電壓單位伏特(Vol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利用電池為研究工具證實了電激勵可以直接激起人體的聽、視、嗅和觸覺感知。當他將一個50伏電池的正負極分別貼近雙耳時,它感覺到:「……當電路接通的那一刻,我覺得我的頭被震了一下,過了一會我開始聽見一種聲音,或者說是一種噪音,我無法確切描述:那是一種帶著電火花的噼啪聲,好像有什麼粘稠的東西被煮沸了……這種可怕的感覺讓我不敢再繼續重復這個實驗,因為我覺得對大腦的電擊很危險……」在此後的150年裡,沒有出現關於聽覺系統的電刺激效果的安全而系統的研究的相關報道,直至現代電子技術的出現。1937年,S.S.Stevens和他的同事運用真空管振盪器和放大器,證實了至少三個與「電聲感知」有關的機制。第一個機制是「電動機械效應」,具體指電刺激使耳蝸中的纖毛細胞振動,從而使人在與電刺激相對應的聲刺激信號的頻率點上感覺到一個音調信息。第二個機制是鼓膜將電信號轉換成聲學信號,從而使人在2倍信號頻率點上感覺到另一個音調信息。Stevens等人之所以能將第二個機制從第一個中分離出來是因為他們發現鼓膜破損或缺失的病人只能感覺到原始頻率的音調信號。第三個機制與聽覺神經的直接電興奮有關,因為有一些病人稱他們在正弦電激勵信號中感到有類似雜訊的聲音,隨著電流變化有著劇烈的響度增加,並且時常會引起面部神經興奮。然而,最早證明聽覺神經的電刺激效應的卻是一組俄羅斯科學家,他們聲稱觀察到了一個中耳和內耳耳聾的病人在電刺激下的聽力感知。
在1957年,法國醫生Djourno等人成功的運用電刺激使兩個完全耳聾的患者產生了聽力感知,他們的成功刺激了20世紀60-70年代美國西岸一系列恢復耳聾患者聽覺的深入研究。雖然早期研究的方法與現在的技術相比很原始,但是它們指出了許多關鍵問題和一些為了能成功實現聽覺神經電刺激而必須考慮的限定條件。例如,他們發現,與原聲聽覺相比,聽覺神經的電聲聽覺的動態范圍小很多,且聲音變化幅度劇烈,時域音調也僅限在幾百赫茲范圍。Bilger對這些早期的實驗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分析。1972年第一台與單道人工耳蝸相配套的聲音處理器問世,1977年奧地利人研製出世界第一個多通道人工耳蝸植入系統,1978年澳大利亞人格雷姆.克拉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耳蝸。證明人類研究電刺激替代裝置在整個人類世界的成功探索。 人工耳蝸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生物醫學工程等高新技術的出現,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成為目前全聾患者恢復聽覺的惟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據統計,全球現在約有3萬多耳聾患者使用了人工耳蝸。
㈧ 人工耳窩的研發人是哪個國家的
1957法國Djourno和Eyries首次將電極植入一全聾病人的耳蝸內,使該病人感知環境聲獲得音感。
1972美國House-3M單通道人工耳蝸成為第一代商品化裝置。從1972年至80年代中期共有1000多名使用者。1982澳大利亞Nucleus22型人工耳蝸通過FDA認可,成為全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現在世界上主要的耳蝸公司是澳大利亞的Cochlear,奧地利的MedEl和美國的AB公司。
㈨ 耳蝸怎麼樣
據新快報報道,畢業於廣州美院版畫系在小洲村做美術老師的鍾閃,在給兩歲的兒子迦迦做聽力測試時才發現孩子原來一直聽不到,他的世界裡沒有聲音。這種先天性神經性耳聾,只有趕早植入人工耳蝸才能彌補,拖延過久,就會慢慢失去語言功能並影響智力發育。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人工耳蝸這個詞。人工耳蝸花費也極高,植入最低費用超過16萬----這種高價格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鍾閃老師和知聞此事的朋友們也只能通過辦一些義畫活動,慢慢籌集善款。 手中的《耳蝸》不是小說,而是部紀實文學,真實記錄了失聰者們真實的心酸生活,親屬們的焦慮不安,多導人工耳蝸系統的艱難發明過程,以及那些忙碌在殘疾人身邊有愛人士的點滴故事。書中有不幸患者的遭遇,有鮮為人知失聰者們的血淚之聲,有慷慨捐贈者,也有幕後默默努力用愛心用醫術做著康復支持的人們。這類的故事讓人嘆息,也讓人呼喚大愛。當下的社會,事故頻出,意外不斷,造成的殘疾無論對個人還是家庭都是難以磨滅的傷害。先天性失聰,若能通過這種人工辦法重獲自信並恢復正常生活,無疑是造福人間的好事。 我不知道全國上下有多少殘疾人還在等待著人工耳蝸。仔細想想,雖然日常生活里總有一些服務於肓人的無障礙通道之類,或者林蔭道里都鋪著肓道,但也鮮見肓人的身影。也許因為生活的軌跡和頻率不同,或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與接收的掉鏈,又有多少人偶爾也只是從電視媒體或者殘運會或者偶爾的口頭閑聊中才能知道這類信息。現代信息傳播方式多種多樣,順手轉或者隨手貼,都能幫助直接快捷地傳遞信息。社會文明的進程里,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也需要更多的信息透明和公開,《耳蝸》這種記錄方式也是一種傳播,讓我們看到這個無聲世界的感動。我相信,因為了解,因為感知,所以才懂得。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更多需要幫助者獲得更多關注,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愛心的盡一份心,更需要信息的通暢傳遞。 人工耳蝸的費用畢竟太高,設備加康復治療再加終生的維護,算下來都是讓個人望而卻步的數字。雖有王永慶先生等人的慷慨捐贈,讓人感動,但終是杯水車薪。人工耳蝸除了加大關注力量,也需要製造方面加大研發力度力圖再降低一些成本,讓更多患者受益,也希望國家能少一些浪費,少一些無意義的開支,再多下點實力做些支持慈善有益的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