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年糕是誰發明的
(僅供參考)據說年糕是從蘇州傳開的。它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春秋戰回國時期,伍子胥幫答助闔閭奪了吳國王位,並幫助他整年經武、強盛國勢,但後來闔閭志得意滿,命令伍子胥築「闔閭大城」以顯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後,吳王闔閭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讒言,伍子胥力諫吳王拒絕越國越王勾踐的求和,遭到嫌棄並被賜死。伍子胥自刎後,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姑蘇城團團圍住,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於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給城內飢民,大家暫時度過了飢荒。蘇州人敬仰伍子胥的愛國憂民的精神,此後,每到寒冬臘月,就准備年糕,一來表示對伍子胥的懷念,二來可供在送舊迎新的春節與親朋好友分享。所以,蘇州年糕的造型與城磚相似,而且煮後不膩,干後不裂,久藏不壞。
B. 古時候有年糕 年糕是誰發明的求解
年糕有兩千多年歷史,馳譽南洋歐美不衰,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建成後,大宴眾將群臣慶功。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後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後,如國家遭難,民飢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後來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紀念並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並有南北風味之別。 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
[編輯本段]年糕來歷
關於春節年糕的來歷,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餓了就捕捉其他獸類充飢。可到了嚴冬季節,獸類大多都躲藏起來休眼了。「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後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裡。「年」來到後找不到人吃,飢不擇食,便用人們製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後再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準備了。這樣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為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目的為了喂「年」度關,於就把「年」與「高」聯在一起,稱作為年糕(諧音)了。
C. 年糕是誰發明的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年糕是北京春節的傳統小吃,據說早在遼代,北京的正月初一,就有家家必吃年糕的習俗。
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並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北京小吃中的年糕,是用黃米或江米面加各種輔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種很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細的年糕有白果、什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點。
過去北京的年糕一般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應,除年節大量供應外,平時亦有供應,但數量和品種都比春節時少。年糕不僅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滿族跳神的祭品。
D. 年糕的起源是
年糕的由來一
關於春節年糕的來歷,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餓了就捕捉其他獸類充飢。可到了嚴冬季節,獸類大多都躲藏起來休眼了。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後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裡。年來到後找不到人吃,飢不擇食,便用人們製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後再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準備了。這樣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為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目的為了喂年度關,於就把年與高聯在一起,稱作為年糕(諧音)了
年糕的由來二
關於年糕的由來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吳國,意欲借兵伐楚。吳王不同意,伍子胥便殺了吳王,率兵攻破了楚國京城郢都,另立新吳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為了防止侵略,伍子胥帶人修起了著名的闔閭城。城修好後,他對心腹說:我死後,如果國家遭難,人民受飢,可在城門下掘土數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殺身亡。越國乘機伐吳,戰事連綿,申地餓殍遍野。危難時,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於是暗中拆城牆挖地,原來城基是用糯米製成的磚石、人們用它製成一種食物,度過了難關。這種食物就是後來所說的年糕。以後,人們在臘月里,用糯米製成年糕,來祭祀伍子胥,同時也取年年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E. 年糕是誰發明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年糕是北京春節的傳統小吃,據說早在遼代,北京的正月初一,就有家家必吃年糕的習俗。 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並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北京小吃中的年糕,是用黃米或江米面加各種輔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種很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細的年糕有白果、什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點。 過去北京的年糕一般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應,除年節大量供應外,平時亦有供應,但數量和品種都比春節時少。年糕不僅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滿族跳神的祭品。
F. 年糕是誰發明的啊
武則天,據說那時糧食大豐收,老白姓吃不完了,糧食都爛掉了,她就發明了年糕,粽子也是她發明的。
G. 年糕是誰發明做的
相傳春秋時代,吳王闔閭治理國家時,正趕上一連幾年風調雨順,稻穀豐收,國庫里堆滿余糧,伍子胥就想出了一套備戰備荒的計劃,他下令軍民一起動手,把多餘的穀粒浸泡在水裡,蒸熟後放進石槽搗爛成飯糊,再搓打成像磚頭一樣的方塊,沿著國都舊城砌起一道「米磚」牆。然後又在米牆的外面再砌一道石磚牆,並加高了城垣。夫差繼承王位後,越王句踐發動了對吳國的突然襲擊,城內的存糧很快吃光了,這時人們動手拆除內城,挖出了許多「米磚」,加熱軟化後食用。吳國軍民才熬過了長期圍困,民眾由此感念伍子胥的恩德,以後每逢秋收完畢,都要打制一些這種「米磚」保存起來,留待新年祭神時供奉伍子胥,同時也表示尚有去年存糧可吃,蘊含著「年年有餘」的意思,所以又叫它「年糕」。 百年老店,煥發青春 丁大興年糕是紹興老字型大小。清末年間,紹興八字橋直街老滸橋陳家有一佃家,名字叫丁大興,梅山鄉澄灣人。他於光緒初年向陳家店主租借軒亭口一店面,開設了丁大興年糕店。光緒十八年,丁大興次子丁高升自立門戶,開了丁大興升記年糕店。由於其精明能幹,產品用料講究,工藝上獨創水磨製作法,年糕生意非常興隆。 隨著歷史變遷,老字型大小丁大興曾一度沉寂下來。2000年下半年,在紹興做年糕生意的寧波人阮新華正式買下「丁大興」商標,並組建紹興市丁大興食品有限公司,在嚴把生產質量關,提高產品的種類後,丁大興年糕重新在市場上獲得了聲譽,並遠銷上海、杭州、無錫等各大城市。
H. 年糕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春秋戰國,戰火連年。吳國被敵軍圍困,糧食盡斷,全國無人不哭!那時吳王想起吳版國大將伍子胥權說過被軍圍了沒糧就可挖城牆。挖了後才知城磚是用糯米粉造的,救了全民百姓。以後,逢年過節都會制磚形的糕點來供奉伍子胥,時間一久便叫成了年糕。
I. 方便麵的創始人是誰,年糕的創始人是誰
你好!
一: 方便麵的創始人:
方便麵的發明人是日本人安藤百福。
一: 方便麵的歷史:
1958年,安藤百福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麵———「雞肉拉麵」。
發明靈感早在1945年就已萌生。「二戰」後,日本食品嚴重不足,一般人餓得連薯秧都吃。安藤百福偶而經過一家拉麵攤,看到穿著簡陋的人群頂著寒風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長隊,他不由得對拉麵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958年春天,安藤百福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開始著手研究拉麵。他在大阪府池田市的住宅後院建起了一個10平方米的研究室,找來了一台舊制面機,然後買了一個直徑1米的中華炒鍋、一袋18公斤的麵粉、食油等,潛心研究方便麵。
重復開發悟出的道理
安藤百福設想的方便麵,是一種只要加入熱水立刻就能食用的速食麵,食用起來非常簡便。他定了五個目標:第一,味道不僅好吃而且吃不厭;第二,可以成為家庭廚房常備品且具有很高的保存性;第三,簡便、不需要烹飪;第四,價格便宜;第五,由於是食物,必須安全、衛生。
面類這一行,他完全是一個外行。面條的原料配合非常微妙,有很大學問,他把所有想到的東西全部試了一下,但效果都不好。
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解決了保存問題。後來,夫人做油炸菜餚的方法又啟發了他,油炸食品的面衣上有無數的洞眼,就像海綿一樣,這是因為面衣是用水調和的,其中的水分在油炸過程中會發散掉,形成「洞眼」,加入開水,很快就會變軟。這樣,將面條浸在湯汁中使之著味,然後油炸使之乾燥,就能同時解決保存和烹調的問題。他興奮異常,把這種製作方法叫做「瞬間熱油乾燥法」,且拿到了方便麵製法的專利。
當時,後院的研究小屋旁養著雞,經常用來殺了上餐桌。有一天,岳母用雞骨頭熬的雞湯放在拉麵里,兒子居然吃得很香。就在那時,安藤決定方便麵也用雞湯。安藤說,方便麵打入國際市場後,還沒有在世界上發現不吃雞肉的國家。
打開國內銷路前就已出口
安藤把試製品分發給各處的熟人,得到的評價是「具有和現有的拉麵不一樣的美味,而且非常方便,能成為新商品」。
安藤又委託在貿易公司工作的朋友把樣品送到美國試探一下反應,結果美國那邊立刻來了回信,要求再訂500箱。安藤體會到食品真的沒有國界,並且隱隱地有一種預感:說不定這個商品將來會成為世界性的商品。
二: 世界上流行的主要方便麵品牌:
中國大陸:統一,康師傅(來自台灣),伊面
台灣:統一,味丹, 維力, 康師傅,味王
香港:公仔麵、壽桃牌生面王、統一福字面
日本:日清食品的「出前一丁」和「合味道杯麵」
韓國:農心的「辛拉麵」、三養食品的三養面
泰國:媽咪面
印尼:Indomie
二: 年糕的創始人:
關於年糕的由來,只是個傳說,並未得到史實的核實。
傳說如下:
年糕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
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那時諸侯稱霸,戰火連年。吳國為防敵國進襲,修築了一道堅固的城牆。 這天,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群臣縱情酒樂,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為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里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隨從以為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沒過多久,國王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饞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這時那位隨從記起伍子胥從前的囑咐,便急忙召集鄰里一起來到相門外掘地取糧,當挖到城牆下三尺深時,才發現城磚是用糯米粉做的。頓時人們激動萬分,朝著城牆下跪,拜謝伍子胥。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就是年糕樣子的由來)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年糕了。 春節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