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第一門迫擊炮是誰發明的
縱觀迫擊炮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當時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葯,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葯捻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 「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
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這門炮使用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全彈質量11.5kg,射程為50~400m,射角為45 °~65°。這種在戰場上應急誕生的火炮,當時被叫作 「雷擊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
㈡ 迫擊炮是誰發明的,它的特點是什麼
最早的迫擊炮–虎蹲炮。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遠,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
近 中 遠 程迫擊炮分別能打多遠? 這個要看迫擊炮的口徑定 比如W1987式81mm迫擊炮 射 程 120m~5 700m W86-120mm迫擊炮 最大射程:7700米
但是現在的迫擊炮大口徑的基本上都是自行迫擊炮 比如瑞典AMOS 120毫米雙管自行迫擊炮 2S9自行迫擊炮 這樣加強了迫擊炮的機動性 有提高了迫擊炮大口徑的生存性能
現在基本上 低於80毫米一下的口技很少裝備部隊了 威力小
迫擊炮發射原理:
迫擊炮炮彈本身有底火,發射葯包象小的長條麵粉口袋.發射前按發射距離需要的葯包數掛在炮彈尾翼前面較細的彈體上,一圈一圈的.一般葯包數越多打的距離越遠,但是,還要用炮身的俯仰角度來配合才行.發射時把裝好裝葯的炮彈從炮口放入,當炮彈下滑觸及炮筒底部撞針時,炮彈就發射出去.但一般大口徑迫擊炮是用拉火繩拉火擊發的.
㈢ 迫擊炮的歷史發展
縱觀迫擊炮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當時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葯,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葯捻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 「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托。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俄軍占據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於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這門炮使用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全彈質量11.5kg,射程為50~400m,射角為45 °~65°。這種在戰場上應急誕生的火炮,當時被叫作 「雷擊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然而戈比亞托發明的迫擊炮是由海軍臼炮改裝而來,雖然射程近,但無法拆成可攜帶的部件,步兵小單位作戰使用起來仍然不方便,因此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塹壕陣地戰的展開,各國開始重視迫擊炮的作用,在 「雷擊炮」的基礎上,研製出多種專用迫擊炮。期間,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發明了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炮,現代意義上的可分解、便攜帶的迫擊炮方告問世。1927年,法國研製的斯托克斯─勃朗特 81mm迫擊炮採用了緩沖器,克服了炮身與炮架剛性連接的缺點,結構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備現代迫擊炮的特點。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迫擊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裝備,如當時美國101空降師506團E連的編制共140人,分為3個排和1個連指揮部。每排有 3個12人的步兵班和1個6人的迫擊炮班,每個步兵班配備1挺機槍,每個迫擊炮班配備1門60mm迫擊炮。此時,迫擊炮的結構已相當成熟,完全具備了現代迫擊炮的種種優點,如射速高、威力大、質量輕、結構簡單、操作簡便等,特別是無需准備即可投入戰斗這一特點使其在二戰中大放異彩。據統計,二戰期間地面部隊50%以上的傷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蘇聯為裝備了世界上最多門迫擊炮的國家,共34.8萬門。
世上最大的迫擊炮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製造的小大衛,其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厘米。它所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
現代迫擊炮主要發展於後裝性線膛模式、曲平射兩用模式和自動連發模式;大口徑型也正趨向自行火炮化。迫擊炮由於使用簡單,除了一般軍隊外,連一些游擊隊都會裝備。
㈣ 迫擊炮誰發明的,國籍
縱觀迫擊炮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當時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葯,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葯捻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 「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
六七式迫擊炮
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托。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俄軍占據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於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這門炮使用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全彈質量11.5kg,射程為50~400m,射角為45 °~65°。這種在戰場上應急誕生的火炮,當時被叫作 「雷擊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然而戈比亞托發明的迫擊炮是由海軍臼炮改裝而來,雖然射程近,但無法拆成可攜帶的部件,步兵小單位作戰使用起來仍然不方便,因此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塹壕陣地戰的展開,各國開始重視迫擊炮的作用,在 「雷擊炮」的基礎上,研製出多種專用迫擊炮。期間,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發明了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炮,現代意義上的可分解、便攜帶的迫擊炮方告問世。1927年,法國研製的斯托克斯─勃朗特 81mm迫擊炮採用了緩沖器,克服了炮身與炮架剛性連接的缺點,結構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備現代迫擊炮的特點。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迫擊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裝備,如當時美國101空降師506團E連的編制共140人,分為3個排和1個連指揮部。每排有 3個12人的步兵班和1個6人的迫擊炮班,每個步兵班配備1挺機槍,每個迫擊炮班配備1門60mm迫擊炮。此時,迫擊炮的結構已相當成熟,完全具備了現代迫擊炮的種種優點,如射速高、威力大、質量輕、結構簡單、操作簡便等,特別是無需准備即可投入戰斗這一特點使其在二戰中大放異彩。據統計,二戰期間地面部隊50%以上的傷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蘇聯為裝備了世界上最多門迫擊炮的國家,共34.8萬門。
世上最大的迫擊炮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製造的小大衛,其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厘米。它所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
現代迫擊炮主要發展於後裝性線膛模式、曲平射兩用模式和自動連發模式;大口徑型也正趨向自行火炮化。迫擊炮由於使用簡單,除了一般軍隊外,連一些游擊隊都會裝備。
㈤ 迫擊炮是誰發明的,有效射程是多少米
最早的迫擊炮–虎蹲炮。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遠,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
㈥ 迫擊炮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公元1342年。當來時西班牙自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葯,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葯捻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 「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
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托。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俄軍占據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於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
㈦ 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
早在公元1342年,在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時,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葯,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葯捻,從鐵筒內飛出一團夾雜頭號火光的黑煙,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與現代迫擊炮的作用、原理相類似的最早的古代管形火器。
中國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虎蹲炮也是一種迫擊炮。這種輕便的火炮跑管簿,射程不遠,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在網路流行的幻想小說《曲線救國》中,主人公李富貴曾經發明迫擊炮,其實,大概就是和虎蹲炮差不多的東西吧。
現代意義上的最早的迫擊炮則出現於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俄軍遠程火炮無法攻擊相距甚近的日軍,於是就把47毫米口徑的海軍炮裝在一種車輪式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超口徑長尾型炮彈,射角為45—65度,射程52—400米,輕便適用,無射擊死角,殺傷效果良好。這就是最早出現的迫擊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塹壕戰的發展,迫擊炮成為主要的近戰武器。以後隨著步兵機動性的提高,空降戰等新型作戰方式的出現,迫擊炮日益受到青睞。由於迫擊炮結構簡單,操縱方便,常常被游擊隊用來襲擊敵人。
最早的迫擊炮是發射金屬球的笨拙的短身管武器。英語中的「迫擊炮」(mortar)一詞可能是來自葯劑師的「研缽」(mortar),因為早期的迫擊炮的形狀似研缽。當時的迫擊炮有的用黃銅製成,有的用黃銅合金製成,由的則用紫銅製成。當高溫技術發展到足以熔化礦石並進行澆注時,迫擊炮一般通過鑄造製成,後來又用鑄鐵製成。即使在火炮的設計和製造技術得到提高以後,迫擊炮仍被繼續使用。迫擊炮的使用隨口徑二異,主要是把彈丸發射到敵人上方或工事後方。迫擊炮與一般火炮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總是以800密位或大於800密位的仰角射擊。
㈧ 世界上第一門榴彈炮是誰發明的
1756年,俄國人馬爾梯諾夫發明了一種身管長度介於榴彈炮和加農炮之間、既可平射又可曲射的「獨角獸」炮。這種因炮身刻有獨角獸樗而得名的滑膛炮可看作是最早的加榴炮的雛形,它的身管長度為口徑的10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由於構有塹壕體系的築壘陣地防禦戰的發展,交戰各國都需要增加平射火炮和曲射火炮。為了適應戰術上的這種要求,又便於生產和部隊裝備使用,1915年德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門現代加榴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各國廣泛裝備使用了加榴炮。 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新型榴彈炮大多兼有加農炮性能,但沒有使用加榴炮的名稱。
㈨ 迫擊炮為何叫迫擊炮還有什麼,特點誰發明的
1,迫擊炮的名稱源於兩方面:一是操作簡便,彈道彎曲,可迫近目標射擊,幾乎不存在射版擊死角;二是權炮彈從炮口裝填後,依靠自身質量下滑而強迫擊發,使炮彈發射出去。,2,特,點:迫擊炮射角大(一般為45°-85°),彈道彎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對無防護目標殺傷效果好,適用於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面上的目標射擊。射擊時,身管後坐能量通過座鈑由地面吸收。行軍時身管、座鈑可分解。主要配用殺傷爆破彈,用於殲滅、壓制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破壞鐵絲網等障礙物;還可配用煙幕彈和照明彈等特種炮彈。
迫擊炮問世以來,被廣泛運用於戰爭,尤其是山地戰和塹壕戰,配合步兵小單位(連、排、班)作戰,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3,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
㈩ 世界上第一種迫擊炮是哪一種
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
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俄軍占據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於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
這門炮使用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全彈質量11.5kg,射程為50~400m,射角為45 °~65°。這種在戰場上應急誕生的火炮,當時被叫作 「雷擊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
迫擊炮歷史:
迫擊炮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當時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葯,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葯捻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 「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塹壕陣地戰的展開,各國開始重視迫擊炮的作用,在 「雷擊炮」的基礎上,研製出多種專用迫擊炮。1927年,法國研製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mm迫擊炮採用了緩沖器,克服了炮身與炮架剛性連接的缺點,結構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備現代迫擊炮的特點。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迫擊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裝備,如當時美國101空降師506團E連的編制共140人,分為3個排和1個連指揮部。每排有3個12人的步兵班和1個6人的迫擊炮班,每個步兵班配備1挺機槍,每個迫擊炮班配備1門60mm迫擊炮。
此時,迫擊炮的結構已相當成熟,完全具備了現代迫擊炮的種種優點,如射速高、威力大、質量輕、結構簡單、操作簡便等,特別是無需准備即可投入戰斗這一特點使其在二戰中大放異彩。據統計,二戰期間地面部隊50%以上的傷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