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陳氏太極拳74式老架一路和83式老架一路哪個是正宗的
真正的新架是當年陳家溝的陳有本在摒棄了原有拳架(老架、大架)的一些高難動作創造的,人稱「新架」。其學生陳青萍也在此基礎上創造了一套小巧緊湊的新架(人稱「趙堡架」、「小架」),流傳很廣。
從理論上講,陳式太極拳的分類標志有大小、新老,所以,排列組合起來應當有(1)老架大架、(2)新架大架、(3)老架小架(此組合純屬本人理論填補空白,實際沒有)、(4)新架小架。流傳廣泛的是(1)、(4)。
陳照奎的拳架是(1)老架大架,由他父親陳發科傳授給他。陳照奎的學生們(包括馬虹)都承襲的是(1)。
陳正雷的拳架也是(1)老架大架,只不過拳式少一些而已。因為他的第一位老師陳照丕(與陳照奎為師兄弟)就學於陳發科,學的正是(1)老架大架。
陳照奎與陳照丕的拳之所以在招式數量上不一致,是因為陳照丕早年就離開了陳發科,所以二人所學的拳有所差異。
陳發科在北京發展了三十年,晚年設計了三個新的拳式(也有人說,有的拳式原來就有,並非新增),加上將一些拳式名稱分解為二個、起式與收式單獨列式等因素,造成了二人拳式數量上的區別。
陳正雷的第一位老師陳照丕去世後,因為當時陳家溝學拳學得還不行(大力發展太極拳的村支書張蔚珍親口所言),陳家溝又設法將陳照奎請回老家教太極拳(足見陳家溝發展太極拳的決心)。所以,陳正雷又學了陳照奎的拳。雖然都是(1)老架大架,但終歸在拳式數量上有差別。為了區別二者,陳正雷的師兄陳小旺(陳發科的孫子,住在陳家溝,與陳正雷一樣,先就學於陳照丕,後就學於陳照奎)在1985年出的一本書中,將先學的74式稱為老架,將後學的83式稱為新架。對於這種區分方法,大家也是能理解的,但是這就很容易與一百多年前的「新架」弄混。
所以,確切地講,74式也好,83式也好,本質都是一樣的,是老架大架。至於哪個最正宗,因為都是一個老師傳下來的,只能說都是最正宗了。
幾句題外話:我個人認為,實際上,新架老架的說法並不準確,至少「新架」的說法不準確,因為歷史是在發展的,事物都在「與時俱進」,「新」總是在不斷涌現。就拿太極拳來說,現在的新架——過去不曾見過的——還少嗎?所以當一種新的拳架出現後,應當用它的特色給它命名,比如前面提到的「小架」。
⑵ 老架一路的作者簡介
馬國相,出生於中醫世家,陳式太極拳十二代傳人,職業太極拳家。
⑶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的介紹
陳式太極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創,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漸進和剛柔相濟的原則。
⑷ 老架一路的內容簡介
《老架一路》是陳式太極功夫系列之1中的第一本。陳式太極功夫體系包含拳理、內功、拳術、推手、散手、長短器械等。本套書將重點介紹陳式徒手太極功夫,包括功理、內功、拳法、推手、散手等,全書分四冊,基本遵從於陳氏傳統家學,文字力求簡潔易懂,既可作為初學教材,又可作為陳式太極功夫的傳承資料。
⑸ 陳式太極拳的新架一路/二路是誰創出來了
一路二路,原名陳氏太極長拳,後陳長興,分為老架一路功夫架,二路炮錘
新架一路二路由陳發科所創
⑹ 誰給下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
⑺ 太極拳是誰創造的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1、太極拳創自陳王廷。陳卜善武藝,精拳械,曾設武學社於村中,始開陳氏世代習拳舞械之風。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 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
2、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 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
(7)老架一路誰創造擴展閱讀:
老人練太極的方法:
1、練拳必站樁,雙腿增力量
太極拳包含了很多內容,如站樁、套路、推手、器械等。很多老人為求快,一上來就練套路,但是長時間保持半屈膝的狀態會讓他們很不適應,再加上一開始不能掌握正確的身法、步法,很容易產生疼痛感。
老人應該從基礎的站樁練起,不僅能增加腿部軟組織力量,保護脆弱的膝關節,還能為掌握正確的身法打下基礎,之後再練習套路,反而會事半功倍。
2、拳法要正確,不求高險美
很多老人學拳時,總愛和教練做對比,想掌握正確的身法。但是,太極拳技術的提高要循序漸進,不能強求,如老師的腿可以蹬得很高,身形可以壓得很低,若直接去模仿他們的樣子,很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要清楚作為年紀較大的初學者,身體狀況和老師不一樣。
⑻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的簡述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以柔為主,柔中有剛。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以纏絲勁為核心,運動以腰為主節節貫穿,以掤、捋、擠、按為主,采、列、肘、靠為輔,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則百骸無有不靜;運動如行雲流流水,綿綿不斷,發勁時松活彈抖,完整一氣。
練習時要求:以身領手,以腰為軸,纏繞圓轉,虛實分明。以纏絲勁為核心,外表走弧形,內勁走螺旋。整套拳沒有平面,沒有直線,沒有斷續處,沒有凹凸處,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渾然一圓,方為合格。練時沉肩墜肘,虛靈頂勁,含胸拔背,全身重量壓諸湧泉,有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卻不隨波逐流;意氣力三內合,肩胯、肘膝、手腳三外合,折疊纏絲引進落空,一絲不可馬虎。
另有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此兩路拳為公認的陳式太極拳精品。
⑼ 老架一路的介紹
《老架一路》是2008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馬國相。
⑽ 太極拳的創始人是誰呀
你好!!
關於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豐、清陳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種不同說法。
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
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黃黎洲於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誌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征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於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其言荒誕不足信。
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
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王宗與王宗岳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於王宗岳的生平待後詳述。
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志》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
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志》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如《遺詞》上半首說:「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於明亡時正當壯年,到「年老殘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創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後的三十年光景。《黃庭經》,是道家「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從《陳氏拳械譜》可知,太極拳套路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結合導引、吐納,成為內功拳一種流派。他的《拳經總歌》卻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於後: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此歌訣見於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詞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影響.戚繼光是明代整理民間拳術的傑出人物,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並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套,收入《紀效新書》中,被稱作士練武之源。戚氏的《拳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遠及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三十二式,長拳短打,去蕪存精,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大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華而不實的花拳之弊害,成為新的拳派。
戚繼光與陳王廷相隔約半個多世紀,對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式》被陳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編入太極拳套路,如《拳經》以「懶扎衣」為起式,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為起式。甚至陳式《拳譜》和《拳經總歌》的文辭,也仿造戚氏的《拳經》,可見影響之深了。然而,這僅僅是說繼承和影響,並不是說陳王廷的太極拳抄自戚繼光,更不能說戚繼光創造了太極拳。陳王廷的功績在於繼承了戚繼光的拳術遺產,並推陳出新,創造了一種新的拳派,這就是太極拳。舉個例子來說,如陳式太極拳中專門練習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性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戚繼光、俞大猷、唐順之、陳沖斗等拳術著作中均無記載,其他各派拳術中也無此訓練方法,而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競技方法。
陳氏太極拳的五大特點
縱觀陳王廷創造的太極拳,有以下五個特點:
1.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
我國古代的導引和吐納,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幾百年前的《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中已出現,漢初淮南子劉安又編成「六禽戲」,後漢著名醫學家華佗則改為「五禽戲」,是後世氣功、內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王廷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2.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
經絡是指布滿人體內的氣血通路。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於丹田,以腰為軸,微微旋轉使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布於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沖(帶脈、沖脈),達於四梢,歸於丹田。陳、王、武、李四家太極拳論,先後發其幽微。這些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而使太極拳成為「內功拳」的一種流派。
3.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
推手,舊稱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但它們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就說明這種分歧。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於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
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並在我國的武術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推。
4.創造了粘隨不脫,蓄發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
根據推手時的「聽勁」方法,繼而創造了雙人粘槍法,這也是陳王廷獨創的成就之一。這種器械對練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實刺的問題。
練習太極拳粘槍時,採用沾連粘隨的原則,纏繞進退,疾若風雲,封逼擲放,往復循環,為刺槍術開辟了一條簡便易行,提高技術的途徑。
5.發展了以太極精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略和戰術,所以稱得上是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把《拳經總歌》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式》圖訣相對照,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怎樣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是陳王廷並不滿足於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創造性地發揮。
陳王廷在拳法理論上的獨創性成就,表現在《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句: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兩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貼纏繞,以練習懂勁和放勁的技巧,通過嚴格和正確的鍛煉,反復練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級推手技術水平。這種推手的方法和懂勁的理論,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從外形的技擊術提高到「勁由內換」、「內氣潛轉」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高級技巧,在我國武術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它還為後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陳鑫等太極拳名家奠定了鍛煉方法和進一步發揮技擊理論的基礎。
由於太極拳採取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的鍛煉原則,所以要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達到有柔有剛,剛柔相濟。拳套的練法要求先慢後快,快後變慢,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後發先至。也就是說,練太極拳要求達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剛。這種既重外形,更重內蓄的觀點,還為提高武術技擊水平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鍛煉方法。
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及其發展
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後,在陳家溝世代相傳,陳式子孫婦孺皆知,老幼皆練。陳家溝的人丁越來越興旺,練太極拳之風也愈來愈盛,後浪推前浪,歷代都有名拳師。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太極拳便成為我國重要的拳種之一。
從《陳式家譜》可知,陳王廷三子一孫的拳藝一般,玄孫甲弟則拳藝精到,但從此後繼無人。然而,陳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陳家溝著名的太極拳手,人稱三雄,與同族陳公兆、陳大興齊名。不過,這時陳王廷所創的七種拳套,已由博返約,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長拳和太極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而第一路、炮捶(現代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槍,則精益求精。至五傳陳長興和陳有本時,為適應不同的學習對象,第一路太極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傳又派生了趙堡架。
新架據說是陳有本所創,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逐漸揚棄了某些高難度的動作,陳家溝人稱之為「略」。陳有本的門徒族侄陳清萍,也創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加圈,在不改變套路的原則下,由簡到繁,以至極為復雜,逐步提高拳藝的技巧難度,與陳有本同時的陳家溝拳師陳長興,承祖輩的老架系統,架式寬大,難度高,直到他的學生楊露禪在北京傳習拳藝時,為了適應保健需要,有逐漸改變了拳套動作,遂成楊式太極拳。後又從楊式派生了吳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吳鑒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從楊露禪學陳式老架,又從陳清萍學新架套路,其後自創一派,稱武氏太極拳。後由武氏又派生了孫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孫祿堂。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