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歷法最早是誰發明的

歷法最早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0-06 14:36:38

❶ 我們現在用的歷法是哪國人發明

我們現在使用的歷法,俗稱夏歷。現在被稱為夏歷的中國傳統歷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歷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歷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歷。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歷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歷)。

❷ 中國的歷法是誰創造的,起源於何時。

根據傳說,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歷法,但不足為憑。帝堯時代有粗疏歷法的傳說,可能還稍有根據,據成書於春秋時代的典籍《尚書·堯典》所載,帝堯曾經組織了一批天文官員到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星象,用來編制歷法、預報季節,但有關歷法的材料至今尚未發現。 成書年代不晚於春秋時代(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夏小正》按12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當月星象、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從事的農業和其他活動。由《夏小正》給出的記述可以推知,夏代歷法的基本輪廓是,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顯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見、夕伏來表示節候,這雖然不能算是科學的歷法,但稱它為物候歷和天文歷的結合體可以的,或更確切地說,在觀象授時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尚書·堯典》中也記載了古人利用顯著星象於黃昏出現在正南天空來預報季節的方法,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書中說:「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時代的實際天象,可見,至遲在商末周初人們利用星象預報季節已經有相當把握了。 夏代已經有天干紀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復始地記日,夏朝末代的幾個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稱就是佐證。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發展為干支紀日,即將甲、乙、丙、丁……十天乾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順序配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環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時的一塊牛胛骨上面刻著完整的六十天乾地支,兩個月共計60天,這也許就是當時的日歷。還發現,有一組胛骨卜辭記著兩個月共計59天,這證明商代已經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辭中還有分一年為13個月的多次記載,這又證明商代已經用閏月來調整節氣和歷法的關系了。從大量干支紀日的材料分析,學者們對商代歷法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紀日、數字記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閏月,亦有連大月;閏月置於年終,稱為十三月;季節和月份有較為固定的關系。 「我國歷法之發生,有謂始於堯,即以《書經·堯典》有『歷象日月星辰』之語為據。又同書《甘誓》之雲:『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即夏正、殷正、周正)《大戴禮記》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孔子常謂『行夏之時』。有論者據此又謂歷法始於夏。實則歷法之發生,應有一個大前提,即必在農業普遍興盛於世之後。此證諸世界古國如埃及、巴倫比之歷史,斑斑可考。夏人普遍尚過著漁獵畜牧生活,焉能有歷法。《書經》、《虞書》、《夏書》都是後人偽作(注21),所言歷法,自不可信……孔子托古改制,言必稱三代,故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並列,而不知殷周雖有輅冕,夏則無『時』。三正之說,或許始於戰國時人為改革歷法而做的宣傳……故歷法之發生,不始於畜牧時代之夏,而始於農業興盛之殷。」(摘自黃現璠著《中國殷代社會史》,1950年4月,又載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286-359頁収錄《殷周社會考》一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周代
周代在繼承和發展商代觀象授時成果的基礎上,將制訂歷法的工作推進了一步。周代(大允是春秋中葉,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經發明了用土圭測日影來確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長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節氣的方法,這樣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將回歸年的長度定得更准確了。周代的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並能夠定出朔日,這可以從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資料的《詩經》中得到證實,該書的《小雅· 十月之交》中記載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朔月」二字在我國典籍中這是首次出現,也是我國第一次明確地記載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周代歷法的第三個進展是,到春秋末至戰國時代,已經定出回歸年長為365日,並發現了19年設置7個閏月的方法。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誕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歷法——四分歷。在歐洲,羅馬人在公元前43年採用的儒略歷中,也用365日這個數據,但比我國晚了大約500年左右。19年7閏法,古代希臘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發現,比我國也晚大約100年。四分歷的問世,標志我國歷法已經進入了相當成熟的時期。當時各諸侯國分別使用的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即人們所統稱的古六歷,其實都是四分歷。四分歷問世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歷代編歷家屢有改革,遂使中國古代歷法不斷完善,內容亦日趨豐富起來。
漢代
對四分歷的第一次改革,當屬西漢武帝時期由鄧平、落下閎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歷。由於漢武帝下令造新歷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並規定以十二月底為太初元年終,以後每年都從孟春正月開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終。這部歷法即叫做《太初歷》。這部歷法朔望長為29又43/81日,故稱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歷。 《太初歷》是中國有完整資料的第一部傳世歷法,與四分歷相比其進步之處有三點:以正月為歲首,將我國獨創的二十四節氣分配於十二個月中,並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從而使月份與季節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會合周期測得較准確,如水星為115.87日,比現在測量值115.88日僅小0.01日;採用135個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為346.66日,比今測值只大0.04日。 東漢末年劉洪(公元158-167年)制訂的《乾象歷》,首次將回歸年的尾數降至1/4以下,成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將月球運行有快、慢變化引入歷法,成為第一部載有定朔演算法的歷法,這部歷法還給出了黃道和白道的交角數值為六度左右,並且由此推斷,只有月球距黃、白道交點在十五度以內時,才有可能發生日食,這實際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中氣和十二個月的對應關系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中氣 雨水春分 穀雨 小滿夏至 大暑 黃經 330° 0° 30° 60° 90° 120°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氣 處暑 秋分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黃經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兩晉南北朝
南北朝時代的祖沖之,首次將東晉虞喜(公元281-356年)發現的歲差引用到他編制的《大明歷》中,並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差一度的歲差值,這個數值雖然偏大,但首創之業績是偉大的。祖沖之測定的交點月長為27.21223日,與今測值僅差十萬分之一。到了隋代,劉焯(公元544-610年)在制訂《皇極歷》時,他採用的歲差值較為精確,是七十五年差一度。劉焯制訂的《皇極歷》還考慮了太陽和月亮運行的不均勻性,為推得朔的准確時刻,他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這一創造,不僅在中國制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在中國數學史上亦占重要地位。
隋代
隋代出現的大一統,有利於中國天文學繼續發展。人才與資料集中於朝廷,國家財力雄厚,天文學家們能夠利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天文新發現,推動歷法的進步。他們還利用佔有的大量資料,系統編纂出古代天文資料精粹匯編,寫出許多新的天文學著作。另一方面手工業技術的進步,有助於天文學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研製出功能空前完善的新的大型天文儀器,推動了天文觀測的發展。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宇宙論和自然觀。隋代天文學的發展進一步強化了東方天文學體系,展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走向成熟的風貌。 晉代以前,我國天文學家還不知道有歲差存在。晉成帝時,虞喜第一次提出,50年冬至點西移一度。南北朝時,祖沖之首先在歷法中考慮到歲差,但他認為45年11個月歲差一度。到了隋代,劉焯在歷法中使用75年差一度的歲差數值。這與准確的歲差數值已經非常接近。當時,西方還是沿用100年差一度的數值,可見劉焯的《皇極歷》是當時最先進的。

❸ 中國的陰歷歷法是誰發明的求大神幫助

陰歷俗稱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歷。夏歷是中國古六歷之一,傳說是夏代創立的歷法,原歷法規則已軼失,現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歷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現在被稱為夏歷的中國傳統歷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歷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歷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歷。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歷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歷),所以應該叫漢歷。目前也稱為農歷、陰歷、古歷、舊歷等。屬於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歷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歷(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歷與殷歷、周歷,秦歷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余類推。夏歷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所謂農歷)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2月)為正月、周歷以子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1月)為正月。秦歷以亥月為正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0月)。比如說,夏歷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歷的五月。 從漢武帝開始至今 ,都採用夏正。這樣後人誤以為現在歷法是夏歷,其實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❹ 中國的陰歷歷法是誰發明的

陰歷俗稱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歷。夏歷是中國古六歷之一,傳說是夏代創立的歷法,原歷法規則已軼失,現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歷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現在被稱為夏歷的中國傳統歷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歷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歷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歷。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歷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歷),所以應該叫漢歷。目前也稱為農歷、陰歷、古歷、舊歷等。屬於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歷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歷(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歷與殷歷、周歷,秦歷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余類推。夏歷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所謂農歷)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2月)為正月、周歷以子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1月)為正月。秦歷以亥月為正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0月)。比如說,夏歷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歷的五月。從漢武帝開始至今,都採用夏正。這樣後人誤以為現在歷法是夏歷,其實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❺ 公元紀年是誰發明的,哪個國家最先使用的

公元的來歷

公元是「公歷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歷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公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即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並且主張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元,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由於格里高利歷的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所以被稱為公歷。從此,教士所臆造的耶穌誕生的年份便被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歷紀元。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歷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公元又稱為西元、紀元,基督教譯為主後。

❻ 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是由誰發明的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專法。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屬歷,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於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推算起來,這一天是7月19日。

❼ 歷法最早是由誰創造的

巴比倫人計算了行星運行中不同時期所用的時間,並把黃道帶劃分為黃道宮,對星體進行編組,發明了早期的天文儀器。埃及人把一晝夜劃分為24小時,確定了一年的長度,提出了各月份的名稱,並發明了計算時間用的滴漏。

❽ 世界上最早的歷法

二、太陰歷

太陰歷採用朔望月做為基本周期,以月球的運動做為天文依據的歷法, 它和太陽的運動沒有任何關系。太陰歷簡稱「陰歷」, 是人類史上最早的歷法,主要成分是歷月,派生歷年。陰歷是根據月相圓缺的周期訂出的歷法,也就是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單位,這種單位稱為月,十二個月為一年。這里所稱的「月」是指「朔望月」,等於29.53059日,接近29.5日,大月三十天、小月廿九天,全年各有六個大小月,並以「朔」為當月初一, 合計354日,但十二個朔望月的實際長度為354.3671平均太陽日, 為使更接近平均歷年的長度, 計算0.3671約等於11/30,故每三十年(陰歷)中置十一個閏年 (閏年每年有355天), 平均大約每三年就閏年一次。

由於陰歷不能准確反應季節變化的周期,歷年與回歸年相差十一天,約三十三年就循環一次,而十七年時則冬夏正好完全相反。不能符合農業生產的需求, 現已棄置不用了。回教人士採用的回歷,即系此種純陰歷。猶太歷以西元前3761年10月7日下午11時11 又1/3分為紀元,平年12個陰歷月(有353、354或355日),閏年有13個月(有383、384或385日),19年7閏。

❾ 中國的歷法最早是誰發明的

上古時期,黃帝

閱讀全文

與歷法最早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