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與中國,誰更「個人主義」
美國與中國,誰更「個人主義」?這似乎是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人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當然是美國啦。然而,在新作《信任》中,日裔美國學者福山對此卻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福山以《歷史的終結》一書震驚學界,一躍成為一位世界頂級學者。這一次,他是不是故意作聳人聽聞之語呢? 《信任》一書的副標題是「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在這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中,福山從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對「後歷史」時期的全球經濟生活作了全面的透視。他將文化傳統引入經濟學的范疇之中,認為文化傳統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同時,由於他的日裔身份和在美國的生活經歷,使得他具備了穿透文化隔膜、對東西文化進行深入比較和檢討的能力。福山把人類社會分為兩類,一類是「高度信任社會」,以美國為代表;另一類是「低度信任社會」,以華人文化圈、義大利、韓國為代表。在「高度信任社會」中,經濟發展呈現繁榮景象;而在「低度信任社會」中,經濟狀況卻危機四伏。 一個純粹的「個人主義」的社會,是無法建立起「高度信任」來的。福山用美國是一個「高度信任社會」的事實,否定了「美國是一個過於個人主義的社會」的似是而非的觀點。首先,他也肯定了美國社會中強大的個人主義的因素:「美國人不是把個人主義看作一個缺點而是看作一種近乎完美的品德,它代表創造性、開拓性、積極進取精神以及不向權威屈服的自豪。因此個人主義通常產生驕傲感,美國人認為它是美國文明獨特、最吸引人的地方。」他舉了億萬富翁佩羅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佩羅作為無黨派人士參加總統競選,獲得了一成多的選票,在兩黨制基本定型的選舉制度下堪稱奇跡。佩羅為什麼會受到美國人的歡迎呢?因為他為美國人樹立了最佳的個人主義的榜樣。他在IDM公司工作時感到憋悶,於是辭職創建了自己的公司——電子數據系統公司,創造了幾十億美元的財富。佩羅常常喊的口號是:「蒼鷹孤影,它們永遠形單影只。」 但是,福山又敏銳地觀察到這樣的一個事實:「美國人是反中央集權主義者,但是那些同樣是反中央集權主義的美國人卻自願服從各種中間社會團體的權威,包括家庭、教會、本地社區、工作場所、工會和專業組織等,他們是社團主義的支持者。」他認為,美國是一個具有高度自發的社群傾向的社會,普遍地存在高度的社會信任,因而可以建立大規模的經濟組織。在這種組織中,非血親人員可以輕輕鬆鬆地為著共同的經濟目標合作。美國的個人主義與社團主義互相促進和制約,共同塑造著美國的文明。 那麼,美國的「社團主義」源自何方呢?這就是美國的清教傳統。福山把韋伯的理論又往前推進了一步:新教倫理產生社團主義,社團主義產生高度的信任感,而在高度信任的基礎上,資本主義必須的大規模的經濟網路終於得以形成。因此,新教文化是存在於美國的歷史與現實中的「一雙看不見的手」。回顧美國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美國誕生於宗教主義中,清教徒來到新大陸是因為他們不能接受英國教會的權威,並因信仰而遭受迫害。美國人一直在不斷地建立新的宗教組織。福山引用了李普賽特提供的一些數據,這些數據顯示,加拿大人捐給慈善機構的錢明顯少於美國人,因為加拿大人不如美國人那樣有強烈的宗教信仰,而且加拿大的私有機構也不那麼生機勃勃。這也說明了加拿大人不如美國人那樣偏向社團主義。
『貳』 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個人主義造就了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美國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競爭固然是好事,因為競爭能推動社會進步。但是,美國只講起跑線的平等,所以出現了嚴重的貧富不均。美國的窮人可能不像不發達國家新聞照片上的那種形象:骨瘦如柴、憔悴不堪;但是他們的處境常常是十分困難的。1994年2月,柯林頓政府承認,美國有700萬人無家可歸。美國是西方國家中兩極分化最為嚴重的國家。據美國官方1995年的統計,佔美國人口1%的富人幾乎擁有這個國家所有財富的40%。
個人主義發展為自由放任就會給國家給社會造成危害。美國的確是一個比較自由的國家,但是,由於"自由過度",而給社會帶來了許多"美國病",如吸毒、犯罪、暴力、同性戀等等。這些"美國病"給這片"自由樂土"上的人民構成了巨大的危險。
個人主義使得美國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種族歧視。我們並不否認美國在反對種族歧視,實現民族平等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但應看到種族歧視對美國社會的困擾。如:黑人在政治上始終是二等公民;在經濟上不能享受與白人同等的勞動權利;在受教育上,大部分黑人學生只能進黑人佔多數的質量差的學校;在宗教信仰方面,自1995年以來,美國南部9個州中已有30多座黑人教堂被人縱火焚毀。其實,在美國,不僅黑人,其他有色人種同樣受到歧視。華人處境雖較好,但絕大多數人仍有"二等公民"之感。
總起來說,個人主義在美國歷史上起到了別無他物可替代的作用,成為美國文化的價值核心。美國社會、美國人的最崇高的願望都是同個人主義密切相連的。美國人信奉個人尊嚴,推崇個人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個人利益。這些都是個人主義的積極表現。然而,美國的極端個人主義對社會與個人造成了嚴重危害。我們並不爭論美國人是否應該放棄他們的個人主義,因為放棄個人主義就等於是放棄美國人的最深刻的本質。但是,限制個人主義的極端發展,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全方位地構建開放的、合作的、創造性的新型的美國個人主義,應該成為美國人的長期的艱巨任務。
『叄』 團隊和個人哪個更具有創造性英語作文
Team WorkTeam work is very important in our work.It is quite often that one is not able to carry out a job by itself.He needs more people to comlete it together.We can say some importance jobs could not be done without teamwork.For example,in a football match,very memember plays a different role which is important,all memembers must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fight against the opponent team.They can only win the match when they do good teamwork,or they will be defeated.China has an old saying,"Unity is strength",which means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譯文:團隊精神在我們工作中很重要。一個人不能單獨完成一項工作是平常事,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完成。可以這樣說,一些重要的工作離開了團隊合作就無法完成。例如,在一場足球賽中,每個隊員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一樣重要。全部隊員必須全力合作與對手抗衡,只有合作完善才能贏得比賽,否則就會被打敗。中國有句古語:「團結就是力量!」就是說明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肆』 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它的好處與壞處分別是什麼
個人主義人生觀是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的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的人生觀,主張個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價值,社會和他人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個人主義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在資產階級革命的早期,在爭取個人權利和自由、反對封建專制方面,個人主義具有積極意義[YG1] ,但是從19世紀開始,一些敏銳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就已經意識到它同時還具有銷蝕社會的一面。[1] 20世紀以來,西方思想家對個人主義的批判更是不絕於耳。個人主義作為資產階級的人生觀,與社會主義的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是根本對立的。極端個人主義[YG2] 是個人主義人生觀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突出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否認社會和他人的價值,甚至不惜採用損人利己的方式來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極端個人主義在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繫上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和狹隘功利主義。我們應旗幟鮮明地反對個人主義人生觀特別是極端個人主義人生觀。
『伍』 美國的「個人主義」與「自私自利」有何區別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我自己是受益匪淺。
個人主義的內涵,一般來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個人主義,是泛指西方從文藝復興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隨著反封建壓迫和神權統治的斗爭而形成的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狹義的個人主義,主要是指"個人主義"(Invialism)這一概念出現以後的個人主義思想體系及其理論,也即是西方的一種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其主要內容是:雖調人是價值的主體,相信每個人都具有價值,高度重視個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發展。一句話,個人主義是以個人為本位的人生哲學。
個人主義有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最早的廣義的個人主義,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初期的一些人文主義思想家的論述。他們強調個人的個性、個人的尊嚴和個人的幸福。文藝復興時期的個人主義強調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人的個性。這種個人主義最初表現在繪畫、雕塑飛文學藝術作品上。在繪畫藝術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達·芬奇的不朽之作《蒙娜麗莎》。1992年我在巴黎參觀盧浮宮時,見到了這幅畫的原作。你在任何一個視角觀察這幅畫,畫中的婦女都向你微笑,表明這幅畫像對人的觀察分析與藝術概括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在雕塑藝術上,米開朗琪羅的許多雕像精美元比,在技藝上已超過了希臘古典雕刻的傑作。在藝術和文學方面,人文主義者既書寫拉丁文的詩歌和戲劇,也按照古典形式寫各種散文。但丁用義大利文寫了《神曲》。彼特拉克用義大利文寫的抒情詩歌最為突出。薄伽丘的《十日談》也是用義大利文寫作的。以上人文主義者及其藝術和文學作品僅僅是對人的本性和特徵的理解的開始。
到了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時代,個人主義思想向前發展。這時期的個人主義則提倡把人從自然界和封建專制等一切迷信和權威下解放出來。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中對美國影響較大的是盧梭和洛克。
中西文化存在深刻的差異,如對個人主義的理解便是一個例子。中國的《辭海》界定"個人主義"為"一切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思想……表現為損公肥私、損人利己、惟利是圖、爾虞我詐等";《現代漢語詞典》詮釋"個人主義"是"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一句話,中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是利己主義的同義詞,是一個貶詞。而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不完全是劃等號的,西方學者注意把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區別開來。托克維爾指出:"個人主義是一種新的觀念創造出來的一個新詞。我們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義。"他說:"利己主義是對自己的一種偏激的過分的愛,它使人們只關心自己和愛自己甚於一切。利己主義是一種只顧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個公民同其同胞大眾隔離,同親屬和朋友疏遠。"他的結論是:"利己主義是一種惡習。""個人主義是民主主義的產物,並隨著身份平等的擴大而發展。"可見,在西方學者心目中,"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不是一個概念,"個人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強調個人獨立性、創造性,強調個人自由發展,不受或少受社會、政治和宗教勢力的限制。"個人主義"在西方人那裡是一個美麗的字眼。因此,我們在分析西方個人主義的性質和作用時,要採取辯證的態度,既不能把它等同於"自私自利",全盤否定;也不能只看其可取的一面,忽視其消極的一面,要看到"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之間不是互不相通的。
其次,講一講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中的表現。
什麼是美國人價值觀中的個人主義呢?美國學者薩姆瓦有一個解釋。他說,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包括自主動機,自主抉擇,自力更生,尊重他人,個性自由,尊重隱私等層面。我以為,美國個人主義在文化上的表現主要有:
第一,個人隱私。中國人見面習慣問年齡、婚姻、工作和收入,在美國則不然。在美國人看來,這些都屬於隱私,別人不得打聽。一個人要訪問另一家,必須事先打招呼,未得主人允許不得跨進別人的家門。私人信件別人不能拆閱,即便是子女的信件,父母也不能拆。在美國快餐店裡,美國人也只是各自端個盤子,各自吃各自的,不幹擾他人。我們中國人見面寒喧時常問:"你上哪裡去呀?""吃飯了沒有?"美國人會感到,我到哪裡去,吃飯了沒有,關你什麼事?
在美國,個人的隱私權是受到尊重和法律保護的。如果一個人出於獲利、好奇或惡意的動機而侵犯別人的隱私權,要受到懲罰。但公眾有權知道公職人員的收入、財產和個人作風等方面的情況,這不叫侵犯別人的隱私權。1974年美國頒布隱私法,規定:個人可以要求了解學校、僱主和政府保存的關於他個人的檔案,而不允許保存者泄露檔案的內容。
第二,個人自立。美國孩子長到18歲,便離開父母,自立門戶。老人也不願住在自己子女寬敞的家裡。父母與子女進餐館,吃罷飯後,各自付飯錢。1993年我在美國做合作研究時,一次,一對美國夫婦請我到中國餐館吃飯,同時進餐的還有他們的來自加拿大的兒子和媳婦。吃完飯,我特別留意看他們如何結賬,結果是父母與子女分別付錢。在美國家庭里,孩子有很大的自主性,一般很少聽到父母對孩子說"別這樣,別那樣",孩子太調皮時,就說"回到自己的屋去吧"。
在美國,學生打工很普遍。有些學生打工,是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但相當多的美國學生打工,則是為了培養自己的自立精神。根據1993年的資料,美國中學生打工的有5∞萬人;約有2/3的高中生每周打工5個多小時。現在許多中國學生到了美國,受美國人文化價值觀的影響,打工也成為他們的一門必修課。因為珍惜自立,美國人不服老。中國人視"老"字的稱謂為尊稱,而美國人則諱言老。因此,當我們去機場迎接外賓時,與其說"你這樣高齡,長途飛行,一定很累了",不如說"你這樣長途飛行,還如此充滿活力",他會更高興。游山時,對美國老人也不必主動去攙扶,如果看到他需要幫助,最好先問一聲:"我可以幫助你嗎?"美國人的自立精神還表現在美國人愛自己動手。我在美國研修時,常看到某些家庭全家動手修建、裝修房屋,家庭主婦自己動手修理漏水的龍頭,公司的經理自己動手修門窗,等等。
第三,個人表現。美國人勇於個人表現,愛"出風頭",愛冒險,愛新奇。一些美國人為爭創世界紀錄,比吃多少條"熱狗",吸多少支香煙,喝多少瓶啤酒,跳傘結婚、海底結婚、墳場結婚,無奇不有。
美國人不愛"隨大流"。譬如聽課,美國人誰先到就坐在最前面。老師提問時,美國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在美國課堂上保持沉默的學生,是很難拿到"A"的成績的。在穿著方面,一般來說,公司職員比較正規,西服革履的,但下班後美國人比較隨便,大多數美國人愛穿牛仔褲、T恤衫。家庭陳設也是如此,很少有兩家一致。美國人的這種文化觀念是受這種思想支配的,即"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
因為美國人勇於自我表現,所以比較坦率,不會故作謙虛。以講課或作報告為例。如果你首先聲明自己水平有限,錯誤難免,請多多批評指正,等等,美國人會想,你既然如此不行,又何必來講呢?中國人請人到自己家裡作客,主人照例要說萊很少,做得不好,而美國人的習慣是說"這是我夫人的拿手菜","這是城裡買到的最好的冰漠淋"之類。中國人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問你要不要再加點菜或酒,我們盡管還想要,卻照例說飽了夠了。在美國如果這樣,主人一般就不再給你加,你只好餓著了。
競爭不僅給各種事業發展帶來活力,也增強了人的向上意識。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們在肯定它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社會造成了一些問題。有學者指出,這種競爭導致了美國人潰殤病和精神崩潰的高發病率。如何解決競爭社會出現的社會問題,也是美國社會面臨的難題之一。
最後,講一講如何評價美國的個人主義。
對美國個人主義的看法,歷來就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早在1842年著名英國作家狄更斯在訪美後就寫過《游美札記》,他對美國社會作了辛辣的諷刺和抨擊。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寫的《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對個人主義提出了"兩種矛盾的看法",至今仍然被奉為經典。一方面,他指出了個人主義者認為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給個人主義加上社會和政治意義;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了個人主義的局限性,認為個人主義者"只知有己"。
在當代論述美國的著作中,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對個人主義更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美國是一個個人至上、惟利是圖的國家,也有人認為美國是一個文明程度高、生活富裕的國家。到底如何來評價美國的個人主義呢?我認為,一方面應該看到個人主義對美國社會所起的進步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個人主義對美國社會所造成的危害。
個人主義對美國社會的進步作用,表現在:
第一,個人主義的"自由、平等"口號成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動員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自由、平等"口號曾經成為美國人民爭取獨立、推翻英國殖民壓迫的戰斗號角。
《獨立宣言》的發表,極大地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鬥志,人們在它的激勵下,熱情洋溢地走上戰場,為爭取獨立這個偉大的目標而戰。1787年憲法使美國成為一個更為統一的國家,並確立了共和制度,從而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正因為"自由、平等"口號鼓舞、教育和動員了人民,使這次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直到今天,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還鼓舞著人們,成為人們前進的動力。柯林頓總統說:"《獨立宣言》、《美國憲法》和《權利法案》應當常備案頭,反復誦讀,這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好處。"
第二,早期個人主義使美國人贏得了充分享受生活的"機會",確保了國家的成功。柯林頓在談到要把美國的期望變成現實時說,"機會"、"責任"、"社區"這三種價值觀塑造了我們人民的特性,確保了國家的成功以及我們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它們是構建美國的基本條件。柯林頓在這里講的"機會",就是肯定了個人主義的積極形象。在早期美國歷史發展中,美國人征服自然,靠個人主義的力量開發邊疆,求得生存,為美國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美國農業、城市的發展,也無不打上個人主義的烙印。
第三,個人主義使人們的追求多元化。美國這個國家之所以顯得有活力、生機勃勃,就在於美國人講究一個"新"字,求新求變是美國人的人生哲學,因此在美國新產品、新觀念、新風俗層出不窮。求新求變的觀念,促使美國人去搞新的發明,推動社會的進步。有統計數字說,1901年到1984年的諾貝爾獎獲獎人中,其中美國人佔了130多個,蘇聯和日本分別為10個和5個。美國社會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但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美國文化也造成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個人主義造就了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美國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競爭固然是好事,因為競爭能推動社會進步。但是,美國只講起跑線的平等,所以出現了嚴重的貧富不均。美國的窮人可能不像不發達國家新聞照片上的那種形象:骨瘦如柴、憔悴不堪;但是他們的處境常常是十分困難的。1994年2月,柯林頓政府承認,美國有700萬人無家可歸。美國是西方國家中兩極分化最為嚴重的國家。據美國官方1995年的統計,佔美國人口1%的富人幾乎擁有這個國家所有財富的40%。
個人主義發展為自由放任就會給國家給社會造成危害。美國的確是一個比較自由的國家,但是,由於"自由過度",而給社會帶來了許多"美國病",如吸毒、犯罪、暴力、同性戀等等。這些"美國病"給這片"自由樂土"上的人民構成了巨大的危險。
個人主義使得美國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種族歧視。我們並不否認美國在反對種族歧視,實現民族平等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但應看到種族歧視對美國社會的困擾。如:黑人在政治上始終是二等公民;在經濟上不能享受與白人同等的勞動權利;在受教育上,大部分黑人學生只能進黑人佔多數的質量差的學校;在宗教信仰方面,自1995年以來,美國南部9個州中已有30多座黑人教堂被人縱火焚毀。其實,在美國,不僅黑人,其他有色人種同樣受到歧視。華人處境雖較好,但絕大多數人仍有"二等公民"之感。
總起來說,個人主義在美國歷史上起到了別無他物可替代的作用,成為美國文化的價值核心。美國社會、美國人的最崇高的願望都是同個人主義密切相連的。美國人信奉個人尊嚴,推崇個人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個人利益。這些都是個人主義的積極表現。然而,美國的極端個人主義對社會與個人造成了嚴重危害。我們並不爭論美國人是否應該放棄他們的個人主義,因為放棄個人主義就等於是放棄美國人的最深刻的本質。但是,限制個人主義的極端發展,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全方位地構建開放的、合作的、創造性的新型的美國個人主義,應該成為美國人的長期的艱巨任務。
【編者絮語】看來,過去我們對作為對美國社會文化核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至少有兩個誤解:第一,把個人主義等同於個人中心;第二,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的弊端,忽視了個人主義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看來,在世界日趨一體化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正確對待和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還要正確對待和理解域外文化。
『陸』 為什麼西方信奉個人主義價值觀
美國從1776年建國開始,在這200多年來,其中前150年所有的書籍中強調的是以「品德」為成功之本,如誠信、謙虛、忠誠、勇敢、節欲、公正、耐心、勤勉、樸素和一些稱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
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人們對成功的基本觀念就改變了,由重視「品德」轉而強調「個人魅力」,即認為成功與否更多取決於性格、社會形象、行為態度、人際關系以及長袖善舞的圓熟技巧。因此,近50年來討論思想的著作,談的都是樹立社會形象的技巧和個人成功的捷徑。
這一切的根源是西方文化源於歐洲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文化的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理性的個體,人的理性來自於對事實的觀察和分析,所以西方人並沒有傳統的集體主義觀念。羅馬帝國以及中世紀之後,歐洲人又相繼經歷基督教的傳播、大航海時代、文藝復興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的沖擊,思想更加開放,更注重個人自由和財富的追求,人口流動規模也更大。相比於不怎麼走動的東方人,歐洲人跑到了非洲,跑到了亞洲,又跑到了美洲,開拓邊疆的需求會導致西方人偏向個人主義。
還以美國為例,早期的美國移民大部分是為了逃避宗教迫害,擺脫封建傳統的束縛,以及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他們看來,逃到北美大陸是尋求新生活的唯一出路。這些人自踏上北美大陸之日起,就具有一種反抗壓迫、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識。所以,在獨立戰爭中,《獨立宣言》明確宣布:「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隨後,西進運動和邊疆生活又使美國的個人主義得到了極大鞏固。西部的艱苦生活和創造性勞動,鑄就了美國人勤勞勇敢、不斷進取的性格,美國人把「依靠自己、提高自己」奉為哲學信條,因此使個人主義最終變成了美國主義的同義詞。另外,社會學家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近代日本的北海道同樣因為明治天皇號召的拓疆運動得以開發,今日,相比於日本其他地方的居民,北海道居民的行事風格更接近於美國人,他們不太在意別人的觀點,更專注於自己。
西方強調「先個人後集體」,而中國人強調「先集體後個人」
西方是通過個人利益的滿足來找到組織的和諧。
你看好萊塢電影都是一個、兩個英雄,到影片的最後幾乎都在渲染個人英雄的「拯救」意識。美國的科幻大片幾乎都是一個套路,文明世界不斷受到黑暗世界的威脅,而文明世界對抗黑暗世界並沒有絕對的勝算,然後影片中塑造出一個「英雄」拯救文明世界,從《鋼鐵俠》、《白宮陷落》、《驚天危機》等無一例外。
而我們中國人則強調「先集體後個人」,從學校教育開始我們就在學習要以組織利益、集體利益為重,書中還寫到,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沖突的時候,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
事實上,每個人本身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社會只不過是這些「個體」所組成的一個架構罷了。而國家則是組織化的社會形式,藉由法律來「保護個人自由」(由國家提供保護服務)。也因此,個人主義的政治理念通常傾向於提倡保護或保障個人自由的法律,但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群體之下的法律。
這也是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准、價值觀。
『柒』 關於西方的體現個人主義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1、弗蘭茨•卡夫卡
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於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2、弗吉尼亞•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國女作家和女權主義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一個象徵。出生於倫敦的伍爾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後母兒子(無血緣關系)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編輯和文學批評家)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家。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認為伍爾夫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和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里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里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3、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
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1906年——1989年),愛爾蘭著名作家、評論家和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語和英語寫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許主要在於劇本,特別是《等待戈多》(1952年)。
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郊區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勞根,確切的地點是一座名叫庫爾俊納的都鐸王室建築。在孩提時代和中小學期間,他發現自己喜愛體育活動,而絲毫沒顯露出日後博學和善於駕馭語言的跡象。後來他就讀於三一學院,師從拉德莫斯-布朗攻讀現代語言。在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現。1928年至1930年,貝克特任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語言講師,並經常光顧咖啡廳,從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奮的巴黎文壇——他在這里為自己定下基調和主題,並和詹姆斯•喬伊斯、托瑪斯•麥格里韋等人交往。回到都柏林後,他先在三一學院教授法語,以後有一段時間照料父親,最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定居巴黎。他與後來成為妻子的蘇姍•德克沃-迪梅斯尼爾一起參加法國地下抵抗組織,躲在魯西榮生活了一段時間。戰後(即 1950年他母親去世後),隨著編輯和劇院老闆開始發現他作品中的雙語天才,貝克特的經濟逐漸寬裕起來,但名聲也出乎意料地跌落。隨著他的作品日漸出名,他卻越來越退縮到自己的隱居狀態之中。貝克特只是偶爾鼓起勇氣邁出國門,主要是1956年因參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過美國的邁阿密,1975年因導演該劇去過德國。此後他便隱居巴黎,只是通過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聯系。
4、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一)哥倫比亞作家,記者。生於馬格達萊納省阿拉卡塔卡鎮。父親是個電報報務員兼順勢療法醫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長大。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性格善良、倔強,思想比較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講神話傳說及鬼怪故事,這對作家日後的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
『捌』 西方個人主義的起源
在千萬年的歷史實踐中,自古以來,東、西兩方就實行著不同的文化:中國實行的是有著高尚道德的集體主義文化,而西方自古實行的就是有著極端私慾的個人主義文化。西方文化是個人主義文化,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人私利而輕視集體、整體利益,突出二元對立思維,具有鮮明的排他性,其傳播、發展會把統一的群體分成若干對立的陣營,離心力大、分裂性強,不適合人類團結,與聖經宣揚的思想背道而馳,尤其與人類未來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相悖;而中華文化則是集體主義文化,重視整體利益,強調與人友善、助人為樂,主張和而不同、天下為公、天人合一等,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向心力,是人類大團結的紐帶,其傳播、發展能把不同族群的人團結如一家親,這是大同世界所必需的。我國的人文道德文化過去和現在一直領先於世界,既符合人類社會集體生活的需要,也與聖經思想一致,這是西方永遠不可比擬的。正是基於這一關鍵點,才決定了人類的未來不在西方,而在中國。
從內容和實質上講,拋開神秘的外衣與預言外,中華文化(儒家經典思想)與誕生於古代中東地區的聖經經典反映的思想均屬於集體主義的道德文化。為了人類有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盤古(實為上天的一個名字;也沒有死,在道教里復活了)不惜犧牲自己,創造了天地萬物。盤古為了人類幸福而自我犧牲,以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大公無私、天下為公樹立了最好的榜樣,使中國人自人類始祖起就受這種崇高精神的熏陶。儒家思想里所說養育天地萬物的上天,實際上就是盤古(它只是個名而已)。聖經里,上帝也是為了人類的美好生活,才創造天地萬物的,這同樣體現了一種大公無私、天下為公的崇高精神;當人類犯錯後,他又實施救贖計劃,滿腔熱情地全身投入到拯救人類的大愛活動中,這同樣是天下為公的表現;最後,他又為人類創造了新天新地,讓他的子民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這仍然是無私的。整個聖經講述的,都是上帝象一個嚴厲的慈父那樣,以其無私的大愛,想法設法教導他的子民棄惡從善,認真悔改,成為有著高尚道德的人,以便重新回使他們回到他的身邊。天國里一切都是「公」的(即上帝的),沒有任何個人、單位私有財產,人人大公無私、互敬互愛。
「公」與「私」是一對對立的矛盾,此消彼長。人要成聖,過聖潔生活,必須遏制私心私慾。上帝與撒旦之間善惡斗爭的實質,就是公(義)與私(欲)的爭斗--其中上帝代表公義、撒旦代表私慾。
在聖經里,魔鬼撒但代表的是人的私慾(即情慾),在經濟形態上就表現為私有制,即個體擁有財產權利。正是由於私有,為民滿足私慾,人們才不擇手段地追逐財富,而不顧社會正義。所以,人們通常說,私有制是萬惡之源,這與聖經宣揚的魔鬼情慾是萬惡之源的意思一致。基督教所宣揚的「世界末日」實際上就是人類私有制的徹底滅亡,也就是魔鬼撒但統治的結束,是人類重新回歸伊甸園狀態,而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滅亡,不是所謂的再臨的「基督」把基督教徒「提到空中」生活。由於魔鬼代表私慾(情慾),在私有制情況下,不可能實現「天國」。所以,目前西方國家所宣揚的私有制神聖不可侵犯完全違背了上帝的天國教誨。天國實現之日,就是私有制在全天下完全消失而全天下全民所有制全面建立之日。目前,全世界那麼多人、特別是西方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正是聖經所說的在末世魔鬼惡勢力要拚命抵擋神的天國實現的情況。也正由於世人普遍反對,上帝才說在天國來臨前要剪除世上三分之二的人,而僅留存三分之一人。僅從這點講,自古數千年來就一直沒有真正實行過財產私有制的中國也代表著人類的未來發展方向。
按照聖經,魔鬼撒旦曾是上帝非常倚重的天使,地位僅次於上帝,但追求私慾,企圖獲得與上帝平等的權力,從而,背叛了上帝,被上帝逐出天庭。撒旦在人間的目的,就是繼續與上帝作對,誘惑上帝創造的聖潔的人類激發自己的私慾,並使人覺得滿足這種私慾是「正當的」,從而,不停止地作惡,企圖讓整個人類背叛上帝,以達到與上帝分庭抗禮。世人都是在追逐魔鬼的私慾自由而不是上帝自由所犯下罪的,個人私慾自由越多,罪惡就越大越深。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在撒旦利用人性弱點誘惑下,追求個人私慾(想取得與上帝一樣的判定善惡的能力),偷吃了禁果,從而受到上帝的懲罰,被逐出人不死的伊甸園。在後來的人類歷史發展中,世人也都是不斷追逐私慾而犯罪,道德越來越敗壞。聖經說: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玖』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如何有效協調求大神幫助
一、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人具有多種多樣的屬性,概括起來,人的屬性可分為兩大類,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人類社會生活是由各行各業的活動構成的有機整體,任何個人的活動對社會的發展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作用。一切正常的個人總要在社會生活中擔負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從事這樣那樣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從而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記,社會的發展要靠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努力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一是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會是由無數個人組成的,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的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二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的活動既是一個生命的自然過程,又是社會實踐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動都面臨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既是進行個人正常活動的重要條件,又是作出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實現社會和諧、創建美好未來,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美好社會理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繫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繫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關繫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這些特徵,要求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特別是應在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下功夫。 二、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背景中進行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意識受市場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居主導地位的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但少數人滋長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前者是我國現階段提倡和奉行的價值觀,後者是我們必須堅決反對的價值觀。如何正確認識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價值觀,並作出正確的選擇,這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關系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和踐行與之相適應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行為選擇上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要求人們「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國家」。 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總要同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關心,相互支持,求同存異,才能形成團結和諧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們想問題、辦事情總是從一己之利出發,彼此排斥,互不相讓,就不利於團結,就會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更談不上有所創造,有所貢獻。怎樣才能處理好這種關系呢?一要尊重人。要尊重別人,不要自以為是,自命清高,對別人的處境漠不關心。要同情人,體貼人,這是尊重人的思想基礎和感情基礎,沒有這種思想和感情基礎,就不可能在行動上對人有尊重的表現。尊重人包括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勞動,尊重別人的感情、愛好、興趣、個性、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等。人的能力有大小,貢獻和分工也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對人要寬容。促進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多一份寬容。對人要寬容,就是要心胸寬闊,能容人容物。有寬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夠正確對待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變沖突為和諧,化干戈為玉帛,使摩擦減少到最低限度。當然,我們講的寬容,不是無原則的退讓和妥協,更不能以損害黨和人民的利益為代價,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求同存異,和諧共處。三是要主動關心人。要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滿腔熱情地幫助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暫時遇到困難的下崗工人、農民等城鄉貧困人群,切實為他們排憂解難。 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把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放在首位,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統一起來。但是,有的人片面強調個人利益,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甚至錯誤地主張「為個人主義正名」,用個人主義原則代替集體主義原則。現實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不講廉恥,不講道德,不是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謀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權力當作撈取私利、聚斂錢財的手段,徇私舞弊、貪贓枉法,這種做法的害處很大,人民群眾深惡而痛絕之。所以,要堅持集體主義,就必須堅決反對個人主義。 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顧全大局是集體主義的重要表現,是指個人和集體的言行應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顧全大局是成就事業的前提和基礎,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只顧局部利益,不顧全局利益,這是小團體主義或本位主義。小團體主義實質上是極端狹隘的個人主義,它的蔓延會渙散人心,導致社會不穩定,妨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克服小團體主義的根本辦法,就是要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在促進各地區、各部門發展的同時,更多地關注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就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整個世界以及人和世界關系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內在地包含著對人和人生的科學理解,是關於人的本質和價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的科學理論,它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人生觀,是指導人生的科學理論和根本指南。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基本觀點出發,正確地回答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一人生基本問題,認為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必須通過個人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正確的實現。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基本保障。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總是以一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發展為基礎的,而社會要滿足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必須首先把這些財富創造出來。為此,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作出更多的貢獻。如果人人只想從社會獲取東西,卻不對社會做出貢獻,這個社會就不可能存在和發展,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也就失去了根本保證。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價值在哪裡?人生價值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的統一,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以及社會對個人貢獻的尊重的統一,其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會對個人的尊重或回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人生的價值主要是由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所決定的。所以,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必須以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為基礎。衡量人生價值雖然必須考慮到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但其主要衡量標准還是要看個人的行動,看個人到底為社會做了些什麼。所以,個人要實現人生的崇高價值,首要的還是要積極地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教育科學文化等領域,每個人只要對社會對人民作出了貢獻,都是人生價值的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千千萬萬的個人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貢獻,才推動了社會歷史的前進。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要看他在物質文明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又要看他在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等方面對社會的貢獻,至於哪一方面的貢獻大一些,突出一些,則是因人而異的。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歷史時期,一些人見利忘義,金錢至上,陷入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泥潭。許多人堅持了正確的價值觀,像鄭培民、牛玉儒、任長霞等,就是堅持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優秀代表。從他們不平凡的事跡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他們的精神力量,看到他們閃光的人生價值。他們的先進事跡、高尚情操,教育和激勵無數群眾在自己的崗位上奮發努力、開拓進取,創造出更多更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傳承著先進人物的人生價值,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拾』 個人主義倫理思想方法的主要長處是什麼
1、能夠較為有利地表達個體的價值終極目的性。
2、較為有利於表達個性及其創造性、主體與主體性意識覺醒的社會歷史價值。
3、較為有利於基於個人權利立場尋求社會關系、社會秩序的價值合理性根據,並探求社會與個人的統一樣式,進而合理地揭示社會結構與政治制度的道德價值基礎在於組織起這個社會的個人。
4、較為有利於表達自律道義精神與個體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