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市面上有哪些數碼生物顯微鏡是單筒的,可用於農業領域
那要看您選擇進口的,還是國產的,進口的價格比較貴,國產價格比較實惠。選擇顯微鏡最重要的是要看那家公司的售後服務做得好不好。我聽朋友說廣州明美光電那家公司的顯微鏡做得挺不錯的,他既代理四大品牌的,自己也有做顯微鏡,根據不同的客戶要求提供適合客戶用的產品。那家公司的售後服務態度也不錯。知道的就這么多。
❷ 誰發明了顯微鏡
最早的顯微鏡是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顯微鏡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2)農業上有什麼新發明有關顯微鏡擴展閱讀:
顯微鏡的分類:
1、偏光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Polarizing microscope)是用於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在地質學等理工科專業中有重要應用。
2、光學顯微鏡
通常皆由光學部分、照明部分和機械部分組成。無疑光學部分是最為關鍵的,它由目鏡和物鏡組成。早於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
3、攜帶型顯微鏡
攜帶型顯微鏡,主要是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數碼顯微鏡與視頻顯微鏡系列的延伸。
4、數碼顯微鏡
數碼顯微鏡是將精銳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先進的光電轉換技術、液晶屏幕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開發研製成功的一項高科技產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顯微鏡
❸ 顯微鏡的發明講了什麼
顯微鏡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於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有助於醫生治療疾病。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可能是一個叫做札恰里亞斯?詹森的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安東尼?凡?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❹ 農業因為顯微鏡的發明而改變了什麼
農業因為顯微鏡的發明而改變了農業遺傳學,從基因角度改變人類農業的發展。
❺ 農用工具新發明有哪些
1、孫建興發明的麻山葯收獲機
近日,河北省蠡縣林堡鄉孫庄村農民孫建興真的發明出了麻山葯收獲機,並且要現場演示,蠡縣乃至周邊縣市區的麻山葯種植大戶、農機銷售商等紛紛趕來,爭著要看一看老孫的新發明。
4F-2型麻山葯收獲機採用鏈軌式行走,液壓轉向,具有挖溝、土壤翻震系統和土壤輸送帶。機器作業時,挖溝系統首先在麻山葯兩側挖出深溝,翻震系統同時在麻山葯下方進行震動翻土,此時就將麻山葯完整托出土面,工人只需跟著機器撿拾即可,收獲迅速,極大降低了勞動力強度與生產成本。
該機械研發過程耗資130多萬元,在研製過程中得到了河北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與河北農業大學相關專家的指導與支持,集挖溝收獲、土壤回填、平整土地等功能於一體,屬於麻山葯收獲類最新產品,科技含量高且榮獲國家多項專利,深受用戶關注。
❻ 農業生產中人們有什麼創造發明
現代袁隆平抄的「雜交水稻」:襲
雜交水稻(hybrid rice)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東漢畢嵐創制三國馬均改進的翻車;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唐代曲轅犁及灌溉工具筒車;
古代西漢趙過發明的播種工具耬車;
❼ 光學顯微鏡是誰發明的它的原理是什麼主要應用於哪些領域
可以說是伽利略。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後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光學工匠遂紛紛從事顯微鏡的製造、推廣和改進。
醫院是顯微鏡的最大應用場所,主要用來檢查患者的體液變化、入侵人體的病菌、細胞組織結構的變化等等信息,為醫生提供製定治療方案的參考依據和驗證手段,在基因工程、顯微外科手術中,顯微鏡更是醫生必備的工具;農業方面,育種、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離不開顯微鏡的幫助;工業生產中,精細零件的加工檢測和裝配調整、材料性能的研究是顯微鏡可以的顯身手的地方;刑偵人員常常依靠顯微鏡來分析各種微觀的罪跡,作為確定真凶的重要手段;環保部門檢測各種固體污染物時也得助顯微鏡;地礦工程師和文物考古工作者藉助顯微鏡所發現的蛛絲馬跡可以判斷深埋地下的礦藏或推斷出塵封的歷史真像;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顯微鏡,如美容美發行業,能用顯微鏡對皮膚、發質等進行檢測,當能獲得最佳的效果。可見顯微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結合得是多麼的緊密。
本篇由小編進行網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本人會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❽ 農業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將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編號,學生每組選擇一種;
•各組設計方案,與全班交流;本單元的名稱是「微小世界」,和科學上所指的「微觀世界」有所不同。
一、本單元的核心概念
1、科技發展促進觀測工具的發明和改進,觀測工具的改進又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從放大鏡到顯微鏡,人類觀察到微小世界越來越多的秘密。
2、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人類對物質世界的不斷認識,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的結構是什麼?
圍繞核心概念,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到生命世界。
三、本單元的特點
綜合性較強、比較開放、拓展學生觀察范圍、學生感興趣、有一定教學困難。
四、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麼?
教學重點是拓展學生的認識視野,激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獨立研究和發現的能力。
學慣用工具觀察,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理解科學和技術的關系。
在知識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是開放性的,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希望有較多的發現。
1.1 放大鏡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可以觀察到物體更小部分的更多細節;
(2)和放大鏡形狀類似的物體也具有放大的功能。
(3)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它們是什麼」( P3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三種紙的纖維的特徵:纖維的長短及排列的情況緊密、疏鬆;整齊、紊亂)
如何猜得到哪張是書寫紙 、吸水紙、過濾紙呢?我認為是不是可以找身邊的紙,觀察哪些紙的纖維分別和它們的纖維相似。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觀察報紙上的畫面,亮處的點和暗處的點有什麼不同? 同樣的鋼筆或毛筆在不同的紙上留下的筆跡有什麼不同?顏色水在不同的紙上浸潤的情況?觀察鋼筆的墨水從哪裡來?
1.2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數和鏡面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數就越大。球形的透明體放大的倍數是最大的;
(2)隨著放大鏡倍數的增加,不僅觀察對象的圖像會變大,所獲得的信息也會更多,同時視野變小;
(3)觀察物體時所獲得的信息和我們使用的觀察工具有關;
五、教學活動「放大了多少倍」時應考慮的問題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放大鏡的大小有關系嗎?
2、用數字數和量方格的方法,能准確測出放大鏡的放大率嗎?
3、測放大鏡的焦距容易嗎?
4、直接閱讀放大鏡的說明書可以嗎?
六、教學時可採取的策略
•選用直徑相同,放大倍數不
•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得出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再將標號不同的放大鏡(放大倍數不同)同時發給各組,來「觀察什麼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較大」。
•比較不同倍數的放大鏡下觀察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看到的細節和視野)
1.3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選用昆蟲作為研究對象的意義:
1、昆蟲世界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有著十分豐富的觀察內容;昆蟲的種類和數量繁多,分布范圍廣,有著不同的形態機構和生活習性。
2、學生對昆蟲很感興趣,但對昆蟲知識掌握得不多,有必要近一步觀察、學習;小學生對昆蟲始終有濃厚的興趣,觀察昆蟲對透明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上冊的《動物》單元中,學生們已經對昆蟲有了一定的接觸,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3、許多昆蟲由於身體較小,要用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如學生將對昆蟲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聯系或昆蟲的生活習性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究;
•第一步在課堂上觀察昆蟲身體和部分器官--蝴蝶的翅、蠅的眼、蟋蟀的耳、昆蟲的觸角等。這些器官能反映昆蟲的主要特徵,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
•第二步選擇一至兩種昆蟲在課外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跟蹤觀察。
•課本上列舉了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的一個範例。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是對蚜蟲和草蛉進行比較深入的跟蹤觀察。觀察者從蚜蟲和其天敵草蛉的肢體、進食、偽裝等幾方面,以及它們的關系,作了比較細致的觀察和生動具體的記錄、描述。
1.4 放大鏡下的晶體
•《放大鏡下的晶體》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自然界中許多物體都是晶體結構,晶體具有一致的幾何形狀;選擇「晶體」內容的意義
許多晶體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我們只有藉助放大鏡、顯微鏡才能看到。自然界中很多物質都是晶體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上去觀察,晶體是他們第一次從物質的細微結構角度進行觀察。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會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這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第一部分是初識晶體,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食鹽、白糖、鹼面晶體。
第二部分自製晶體。指導學生用白糖、食鹽、鹼面在玻璃片上製作晶體,並觀察晶體。
活動「觀察美麗的晶體」,教學時一般採取課前教師搜集、製作好各種晶體,學生們課上進行觀察和描述。如果學生們能夠親自觀察到晶體的結晶過程,會使學生們對晶體的理解更加深刻。
1.5 怎樣放得更大
•《怎樣放得更大》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科學家設計並使用顯微鏡來拓寬觀察領域、開展對更多問題得研究;
至關重要的兩個問題
1、製作指導;(自製顯微鏡的)
2、指導使用方法;(有顯微鏡的)
1.6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本課學生們要形成的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要求選擇、確定一個有關身邊生命世界的課題,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觀察研究,並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讓學生經歷一個「問題—計劃—觀察—結果—交流」,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嘗試象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重點指向學生的觀察范圍、觀察內容、觀察材料和工具的准備。
啟發觀察的范圍和內容,並提供範例。
1.7 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
觀察的對象是身邊的生命世界,要啟發學生從居家的環境、校園環境、自己的身體等方面去提出問題、尋求研究課題(課文 12頁的學生對話是提出問題和發現課題的過程的舉例。比如發現魚缸里的水綠了,就思考為什麼水會發綠?假設是不是水裡有什麼,從而提出要看看水裡到底有什麼的課題)。
可讓學生閱讀課文15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容。《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於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又自己通過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教師要幫助學生篩選課題。所提出的課題內容要能用簡易顯微鏡進行觀察,要符合學生的研究水平(如:很多學生對觀察細菌感興趣,但是細菌要在放大千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一般的顯微鏡下是無法看見的。不過細菌集合的菌落是可以看見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培養菌落和觀察菌落)
1.8 微小世界和我們
對使用顯微鏡觀察,教材上沒有專門的作為新課學習,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包括如何培養、製作顯微鏡下的標本,以及如何使用顯微鏡。
顯微鏡下的觀察和一般觀察不同,對觀察材料有其特殊的要求。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必須薄而透明,對較厚不便於觀察的物體,如植物果實、根、莖、葉等,需要製作切片。(課文13頁第一幅圖介紹了製作切片標本需要的工具;第二幅圖介紹如何利用新鮮乾草培養微生物;第三幅圖是以洋蔥為例介紹製作切片的製作方法)。教師可預先准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和觀察黴菌、如何培養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裡的微生物等等,提供學生參考。根據學校的條件,准備一些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要求:
要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不要求學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一定的格式和要求,盡量按照要求去做。
如何讓學生理解體現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關系
科學與技術是互惠互利的,科學與解決的問題有時需要更精巧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技術的進步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經歷從眼睛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用顯微鏡的觀察,並對三種不同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交流發現的成果。體會到由於觀察工具(即技術)的進步,能使人類看到的范圍擴大,能發現緊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通過簡單的光學知識,了解到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如放大鏡和顯微鏡實際上是運用了凸透鏡放大及成像的科學原理。
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自製放大鏡、顯微鏡的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運用。另外通過資料介紹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過程和成果,了解到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生物由細胞組成,疾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從而促進了生物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發展。顯微技術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等等。
一、單元教學的意義
通過前面三年半的科學課學習,學生已對身邊世界的許多物質及現象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六年級下冊,教材將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本單元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到的內容有光學、生物學、物質結構、科學發展史等。但教學的重點不是學習這些方面的知識,而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從而能獨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因此本單元也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單元,課堂上的學習只是科學學習的開端,希望學生把觀察活動延續到課後,把觀察內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單元教學活動有以下內容:「放大鏡」「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放大鏡下的晶體」「怎樣放得更大」「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微小世界和我們」。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希望達到以下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的功能,放大倍數與凸度有關。凸度大的放大鏡其放大倍數較大,但視野較小。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放得更大。
2.拓展有關昆蟲的知識,獲得對昆蟲世界更多的了解。
3.發現並提出生命世界的問題,獲得對生命世界更多的了解。
4.引領學生見識周圍常見固體的晶體,知道物質的內部是有一定的結構的。
5.指導學生認識到觀察工具的發明和改進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促進了人類生活的改進。
科學探究
1.認識到利用工具觀察比只用眼睛觀察有效,觀察工具使我們看到了平常看不清或看不到的物體。
2.培養學生觀察微小物體的能力,能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昆蟲、晶體等微小物體,並把觀察到的現象用圖和文字記錄下來。
3.會用簡單的方法計算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4.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探索微小世界的秘密,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
5.能按要求轉寫有關生命世界問題的簡單的研究報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探索微小世界的秘密感興趣。
2.體會到技術是不斷改進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也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
3.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執著追求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4.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物質,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二、理解•思考•研討
1.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麼?教材的結構是怎樣的?
2.我們怎樣引領孩子們觀察周圍的微小世界,教材為什麼選擇昆蟲、晶體、生命世界讓學生觀察探究?
3.在本單元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生發展探究能力?
4.科學與技術是互惠互利的,科學以及解決問題有時需要精密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技術的進步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本單元教材是怎樣指導學生認識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的?
5.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一般構造及原理是怎樣的?
三、活動分析和建議
1.本單元的名稱是「微小世界」,和科學上所指的「微觀世界」有所不同。微觀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電子等極微小的物質粒子的領域。由於觀察條件和學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單元不從物質的分子、原子、電子這個角度去展開,只是拓展到用放大鏡和簡易的顯微鏡能觀察到的比較微細的物體。如常見的固體物質的晶體,紙和布類的纖維,蚜蟲等平常看不清的很小的昆蟲,昆蟲的口器、觸角等器官,一些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單細胞動物,植物的細胞,細菌的菌落,等等。
2.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拓展學生的視野,學慣用工具觀察,理解科學和技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培養獨立研究和發現的能力。可以說在知識方面是開放性的,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多發現。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主要從昆蟲世界、晶體世界、生命世界三個方面展開。
3.我們怎樣引領孩子們觀察周圍的微小世界呢?一是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二是啟發觀察的內容和范圍;三是指導觀察的方法。從三年級開始學習科學,放大鏡就伴隨孩子們的學習,學生對它並不陌生。學生喜歡用放大鏡東看看西瞅瞅,也一定有不少發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樣讓六年級的學生對放大鏡感興趣呢,我們要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進行觀察,鼓勵學生有新的發現。教材選擇了樹葉、報紙、計算機和電視機的屏幕,不用放大鏡是看不出它們的特點的。這樣的發現會使他們有一個驚訝,引起觀察的興趣,從中體驗到用放大鏡和不用放大鏡所看到的物體不僅只是大小不同。有了這樣的經歷後,學生渴望有更多的驚訝和發現,我們可以不加限制地讓孩子們在課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的物體,如粉筆頭,鉛筆、鋼筆或毛筆的筆跡,各種紙,食品,衣物,植物,泥土等等,鼓勵他們有更多的發現。僅僅能使用放大鏡是有限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恰當地增加了一些關於放大鏡的光學知識,想必一定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在廣泛的觀察後,教材引導孩子們從三個方面去重點觀察,首先是昆蟲。這是因為昆蟲是用放大鏡觀察的好對象。一是昆蟲個體比較小,不少昆蟲是肉眼看不清的。有些昆蟲肉眼雖然看得清,但身體的一些器官和細節是看不清的,必須用放大鏡進行觀察。二是昆蟲各種各樣種類繁多,有著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因此有許多豐富的觀察內容,人類在昆蟲的領域中也有許多發現。三是學生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昆蟲世界本來就吸引著學生,觀察昆蟲對許多學生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的「動物世界」單元他們對昆蟲就有一定的研究,現在用放大鏡進一步發現昆蟲世界的秘密,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能拓展學生對昆蟲的了解。
第二個觀察對象是晶體。晶體是許多固態物質的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上去觀察,這是他們第一次對物質的細微結構進行觀察。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了深一層的了解。學生對晶體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對於食鹽、白糖這些固體物質是熟悉的。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過去不知道的奧秘,也會讓學生的探究興趣大增。
在用放大鏡對周圍的物體有了初步的觀察後,教材指導學生用顯微鏡研究生命世界。學生對生命世界比較熟悉也極感興趣,有著許多的問題。生命世界的觀察內容非常豐富,學生可以發現許多微小的生物種類及其生活的范圍、生物的細胞結構、生長過程等許多秘密。通過觀察活動獲得許多感性認識,有利於拓展學生對以往所學的生命世界的進一步認識,為進一步學習生物的知識打下基礎。可能有學生想看到細菌和病毒,但細菌要在放大上千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病毒更小,要在放大上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當然學生的觀察活動絕不僅限於教材上提到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5.本單元怎樣指導學生發展探究能力呢?在使用觀察工具方面,從用放大鏡觀察到用簡易顯微鏡觀察。用放大鏡觀察比較簡單,學生也比較熟悉,但使用顯微鏡觀察,特別是比較正規顯微鏡,教材上沒有專門作為新課來學習,在如何用顯微鏡觀察,如何准備觀察材料方面,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在觀察內容方面,也是從易到難,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用放大鏡進行觀察時是觀察個別物體的外形、結構或行為,到用顯微鏡觀察時,就要求確定課題,帶著問題進行研究,得出一定的結論。教材對觀察的范圍和內容給予了啟發並提供了範例。本單元的許多活動要拓展到課外,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要緊密結合。為解決觀察儀器的問題,可和學校附近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也可以自製簡易的顯微鏡,比如透明的玻璃球,放大倍數就比較高。
6.「微小世界」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科學與技術相互促進的關系。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經歷從眼睛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用顯微鏡的觀察,並對三種不同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交流發現的成果,體會到由於觀察工具的進步,能使人類看到的范圍擴大,能發現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科學以及解決問題有時需要精密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如放大鏡和顯微鏡實際上是運用了凸透鏡放大成像的科學原理,從光學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依賴於量子力學理論、物質波動理論的發現和發展。本單元可以在指導學生自製放大鏡、顯微鏡的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運用。另外通過資料介紹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使學生了解到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疾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從而促進了生物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發展。如人們發明和研製了許多葯物以抵抗和克服微生物的危害,促進了人類的健康;利用對人類有益的微生物改善生活;在農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顯微技術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等等。
7.有關放大鏡和顯微鏡的構造及原理的知識。
放大鏡實際上是一種焦距較小的凸透鏡。由於光線通過凸透鏡會發生折射,使凸透鏡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當物體在凸透鏡的焦距以內,從物體某一點引出的平行於主光軸的入射線和通過光心的入射線不能匯聚到一點,只能在反向延長線上匯聚,所形成的像就是一個放大的虛象。如果這個虛象出現在明視距離處,那麼我們就能以增大的視角看清楚這個物體。放大鏡的焦距越小放大率越大。但實際上焦距太小,像與人眼距離太近,觀察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放大鏡的放大倍數不會很高。
放大鏡的放大率等於明視距離和放大鏡的焦距之比。正常人的眼睛的明視距離一般在25厘米左右,如果一個放大鏡的焦距是2.5厘米,它的放大率就是10倍。通常放大鏡的焦距是1厘米到10厘米之間,所以對正常眼睛來說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基本上在2.5倍到25倍之間。
顯微鏡是由兩個凸透鏡組成的。其中一個對著物體的叫做物鏡,對著人眼的叫做目鏡。物鏡的焦距短而目鏡的焦距較長一些。把物體放在物鏡的焦點附近,使物距稍大於焦距,就會在目鏡的焦距內生成一個放大的倒立的實象,這個放大的像通過目鏡的折射後進入人眼,人們就會在目鏡中看
❾ 顯微鏡對農業有什麼用
呵呵 神那 要從顯微鏡是什麼的講起 顯微鏡的就是幾十倍到上萬倍的工具,農業生產 接錯到的有 土壤(測定土壤的商情 含的微量元素 病菌等) 種子 (基因測序 細胞培植 病侵 遺傳病) 水 (含的微生物 微量元素 水質變化) 農葯 (范圍太廣了 農業有生物制劑 化學制劑 總之 顯微鏡可以排上用處)植物病(自要研究植物病的抗葯性 等 ) 等
❿ 農業因為顯微鏡的發明而改變了什麼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