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雷佩發明

雷佩發明

發布時間:2021-10-06 08:51:00

㈠ 在電氣時代,下列人物與技術發明的對應關系中,錯誤的一項是

答案A
戴姆勒的發明是汽油內燃機,柴油內燃機的發明者是狄塞爾。

㈡ 手語的發明者

目前可考察到的第一位聾教育家是法國德雷佩神父。他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人並開始使用手語,美國手語源自法國。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我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解放後的50年代中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沈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在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我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通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正續兩集《中國手語》共收入56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

㈢ 手語是誰發明的

手語的產生與發展 (唐英) 聾人手語是如何產生?有人說古代就有手語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不管怎麼說,聾人為了能夠和人們進行簡單的溝通,搜腸刮肚,盡量用自認為最形象、最生動的手勢(當然也包括身體其它部位和面部表情的配合),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或者進行其它思想交流活動,這就是自然手語產生的原因和過程。自然手語的產生和使用,是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其日常生活用語大同小異。 但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特別是聾校的建立,各地自然手語逐漸走向規范化。這種規范化的過程中受本地語言、文化、風俗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使得衍生手語詞彙和新手語詞彙的差異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各國手語和方言。 當年的奴隸主為了防備奴隸結伙,故意將不同語言背景的奴隸放在一起使用。這些人為了交流就必須篡出一種臨時的代用語。初期的殖民地往往也會產生這種語言。這種語言被稱為「洋涇浜」,自然它是簡單粗糙和破碎的。而一位研究者指出,洋涇浜變成復雜完整語言的惟一辦法是,將剛要學習母語的孩子引入到這一語境中,孩子們會使洋涇浜蛻變成全新的、表達豐富的、具有內在法則的語言。尼加拉瓜在1979年桑地諾掌權時才有了第一個聾啞學校,學校推行的讀唇語效果很差。孩子們便在游戲時,在乘校車時,把他們在家裡溝通時的手勢加了進來,發明了自己的手語系統。現在尼加拉瓜流行的手語就是這樣形成的。 聾校的建立,就起到這種作用,各國手語和本國各地方言的最終形成,就是在當地聾校中完成的。而手語的一代代傳承,也往往是通過聾校來實現。因此聾校在手語的產生和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當聾校受到外來行政壓力而限制手語時,這個核心作用就轉移到當地聾人社區身上,比如聾人茶館、聾人俱樂部之類組織。這在歷史上是經常發生的,比如歐美都曾經提倡口語教學,禁止聾校使用手語。中國也提倡口語教學,但沒有真正禁止聾校使用手語,而是在聾校中推行《中國手語》。但目前為止主要還是自上而下的單方面推廣,沒有及時建立良好的自下而上反饋修改體系。聾人師生在使用中產生的優化改進措施,大都消散浪費掉了,可惜。如果聾校聘用更多的聾人當教師,如果聾校師生的話語權增大一些,如果建立全國性的手語研究與發展機構,《中國手語》就有望加速成熟和普及。 回溯一下歷時,可以看到聾校和手語的關系。正式的聾教育是四百多年前發展起來的,目前可考察到的第一位聾教育家是法國德雷佩神父。他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人並開始使用手語,美國手語源自法國。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我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解放後的50年代中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沈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在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我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通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正續兩集《中國手語》共收入56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

㈣ 手語是誰發明的

聾人手語是如何產生?有人說古代就有手語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不管怎麼說,聾人為了能夠和人們進行簡單的溝通,搜腸刮肚,盡量用自認為最形象、最生動的手勢(當然也包括身體其它部位和面部表情的配合),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或者進行其它思想交流活動,這就是自然手語產生的原因和過程。自然手語的產生和使用,是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其日常生活用語大同小異。

但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特別是聾校的建立,各地自然手語逐漸走向規范化。這種規范化的過程中受本地語言、文化、風俗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使得衍生手語詞彙和新手語詞彙的差異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各國手語和方言。

當年的奴隸主為了防備奴隸結伙,故意將不同語言背景的奴隸放在一起使用。這些人為了交流就必須篡出一種臨時的代用語。初期的殖民地往往也會產生這種語言。這種語言被稱為「洋涇浜」,自然它是簡單粗糙和破碎的。而一位研究者指出,洋涇浜變成復雜完整語言的惟一辦法是,將剛要學習母語的孩子引入到這一語境中,孩子們會使洋涇浜蛻變成全新的、表達豐富的、具有內在法則的語言。尼加拉瓜在1979年桑地諾掌權時才有了第一個聾啞學校,學校推行的讀唇語效果很差。孩子們便在游戲時,在乘校車時,把他們在家裡溝通時的手勢加了進來,發明了自己的手語系統。現在尼加拉瓜流行的手語就是這樣形成的。

聾校的建立,就起到這種作用,各國手語和本國各地方言的最終形成,就是在當地聾校中完成的。而手語的一代代傳承,也往往是通過聾校來實現。因此聾校在手語的產生和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當聾校受到外來行政壓力而限制手語時,這個核心作用就轉移到當地聾人社區身上,比如聾人茶館、聾人俱樂部之類組織。這在歷史上是經常發生的,比如歐美都曾經提倡口語教學,禁止聾校使用手語。中國也提倡口語教學,但沒有真正禁止聾校使用手語,而是在聾校中推行《中國手語》。但目前為止主要還是自上而下的單方面推廣,沒有及時建立良好的自下而上反饋修改體系。聾人師生在使用中產生的優化改進措施,大都消散浪費掉了,可惜。如果聾校聘用更多的聾人當教師,如果聾校師生的話語權增大一些,如果建立全國性的手語研究與發展機構,《中國手語》就有望加速成熟和普及。

回溯一下歷時,可以看到聾校和手語的關系。正式的聾教育是四百多年前發展起來的,目前可考察到的第一位聾教育家是法國德雷佩神父。他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人並開始使用手語,美國手語源自法國。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我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解放後的50年代中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沈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在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我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通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正續兩集《中國手語》共收入56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

㈤ 關於第2次工業革命

時間: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

主要發明:
交通領域: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和狄塞爾分別在1883和1897年發明了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不久,人們將內燃機技術應用於交通事業,創制了汽車(福特)、飛機(萊特兄弟)等新型交通工具。
化學領域: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最早提出使用有機化肥,他的再傳弟子柏琴發明了人類第一種人工合成染料。德國化學家雷佩發明了合成橡膠、合成油漆及多種塑料。
鋼鐵部門:英國貝塞麥的酸性轉爐煉鋼法(1856)、德國西門-馬丁的平爐煉鋼法(1864)、英國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的鹼性轉爐煉鋼法(1875)。
電的發明和使用: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法拉第的電磁感應、韋納-西門子的發電機(1866)、托馬斯-愛迪生的電燈(1879)、貝爾的電話(1876)、馬可尼的無線電報(1895)。

影響:
①進入電氣時代。
②促進大企業時代到來。
③使資本主義市場最終形成。

㈥ 發明手語的法國德雷佩神父本人是聾人么

是的。
法國第一位偉大的聾教育家德雷佩神父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

㈦ 啞語的手勢是誰發明的= =!

手語的產生與發展

(唐英)

聾人手語是如何產生?有人說古代就有手語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不管怎麼說,聾人為了能夠和人們進行簡單的溝通,搜腸刮肚,盡量用自認為最形象、最生動的手勢(當然也包括身體其它部位和面部表情的配合),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或者進行其它思想交流活動,這就是自然手語產生的原因和過程。自然手語的產生和使用,是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其日常生活用語大同小異。

但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特別是聾校的建立,各地自然手語逐漸走向規范化。這種規范化的過程中受本地語言、文化、風俗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使得衍生手語詞彙和新手語詞彙的差異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各國手語和方言。

當年的奴隸主為了防備奴隸結伙,故意將不同語言背景的奴隸放在一起使用。這些人為了交流就必須篡出一種臨時的代用語。初期的殖民地往往也會產生這種語言。這種語言被稱為「洋涇浜」,自然它是簡單粗糙和破碎的。而一位研究者指出,洋涇浜變成復雜完整語言的惟一辦法是,將剛要學習母語的孩子引入到這一語境中,孩子們會使洋涇浜蛻變成全新的、表達豐富的、具有內在法則的語言。尼加拉瓜在1979年桑地諾掌權時才有了第一個聾啞學校,學校推行的讀唇語效果很差。孩子們便在游戲時,在乘校車時,把他們在家裡溝通時的手勢加了進來,發明了自己的手語系統。現在尼加拉瓜流行的手語就是這樣形成的。

聾校的建立,就起到這種作用,各國手語和本國各地方言的最終形成,就是在當地聾校中完成的。而手語的一代代傳承,也往往是通過聾校來實現。因此聾校在手語的產生和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當聾校受到外來行政壓力而限制手語時,這個核心作用就轉移到當地聾人社區身上,比如聾人茶館、聾人俱樂部之類組織。這在歷史上是經常發生的,比如歐美都曾經提倡口語教學,禁止聾校使用手語。中國也提倡口語教學,但沒有真正禁止聾校使用手語,而是在聾校中推行《中國手語》。但目前為止主要還是自上而下的單方面推廣,沒有及時建立良好的自下而上反饋修改體系。聾人師生在使用中產生的優化改進措施,大都消散浪費掉了,可惜。如果聾校聘用更多的聾人當教師,如果聾校師生的話語權增大一些,如果建立全國性的手語研究與發展機構,《中國手語》就有望加速成熟和普及。

回溯一下歷時,可以看到聾校和手語的關系。正式的聾教育是四百多年前發展起來的,目前可考察到的第一位聾教育家是法國德雷佩神父。他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人並開始使用手語,美國手語源自法國。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我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解放後的50年代中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沈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在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我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通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正續兩集《中國手語》共收入56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

======================================
手語
手語是由於聾人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已作為聾人的一種語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手語包括手指語和手勢語。手指語是用手指的指式變化和動作代表字母,並按照拼音順序依次拼出詞語;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這樣的手勢大多數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動作,叫作自然手勢,此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聾教育的產生與發展,開始創造出具有語言性質的手勢,這種在有聲語言和文字基礎上產生的,與有聲語言密切結合的手語,稱之為人為手勢。自然手勢和人為手勢結合成為手勢語。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同漢語有各地方言一樣,手語也有各種不同的地方手語。50年代後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修訂出一套《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四輯),這是我國聾人手語規范化工作的開端。1979年,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將原有的四輯修訂為兩輯,定名為《聾啞人通用手語圖》,以後,又陸續編纂了第3輯和第4輯。1985年底,又對這四輯手語單詞進行增刪、修訂,在1987年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上,將《聾啞人通用手語圖》易名為《中國手語》。1990年,中國聾人協會編輯的《中國手語》工具書正式出版發行,1994年又組織編寫、出版了《中國手語》續集,對推廣手語,規范手語,有著重要意義。

㈧ 啞語是誰發明的起源於何處

法國第一位聾教育家德雷佩神父。
手語歷史悠久,但是正式的聾教育卻是四百多年前才發展的,可考察到的是法國第一位偉大的聾教育家德雷佩神父,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被任命為第一任校長,他的助手認為應該編手語字典,也花很多時間致力於手語編輯工作,可惜手勢太復雜,不能廣泛被人使用,何況一個字有時往往需要用許多手勢方能解釋清楚,尤其抽象的表達更難,所以在1880年後只好改用口語法教學。
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者並開始使用手語。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人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
1887年美國傳教士梅耐德夫人,在大陸山東成立啟瘖學校,她採用口語教學,出版一套用貝利字母拼音編輯的《啟瘖初階》讀本,聾人間也有他們使用的大陸型手語,而且廣行於北平、上海、南京和廣東,甚至香港各地,1945年台灣光復,在台的日本老師被遣送回國,1949年大陸解放後,有些大陸聾校的老師棧台北啟聰任教,於是台北混合了一些大陸語。左營啟英聾校姜校長畢業於大陸啟瘖學校,則採用大陸系手語。再加上聾胞散居各地,北、中、南三所聾校地區隔離,於是聾人所使用的手語逐漸現差異。

閱讀全文

與雷佩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