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代纏足是誰發明的

古代纏足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0-06 07:11:34

⑴ 纏足是何時由誰發明的請詳細介紹一下。

纏足起源的傳說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 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 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宋代已有纏足記載
而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⑵ 纏足起源於什麼朝代

現在歷史學家給出的有三種大致說法。

一,起源於隋朝。話說昏淫無道的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從全國挑選了幾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其全家死於隋煬帝暴政,便想申大義於天下,報仇雪恨。便讓鐵匠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小刀,用布把腳裹住藏刀於腳底。

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近身,想細細把玩玩小腳。吳月娘緩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小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躲閃不過手臂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身死而亡。

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後宮選美,「裹足女子一律不選」。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又為了不入後宮,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二,起源於五代十國南唐時期,話說南唐後主李煜詩詞無雙,喜歡填詞作樂聽歌跳舞。他的後宮中有一個舞女窅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

李後主專門為其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舞女窅娘以絲綢纏腳,纏成月牙的樣子,再穿上華服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動人,舞動起來驚若天仙。就這樣纏足在宮廷之中流行了起來,民間看到後也紛紛效仿。便流傳於世。

三,起源於北宋,有書籍記載纏足之風於北宋時期開始蔓延, 在南宋時期流行起來, 至明代大盛。北宋時期人們都喜歡欣賞小腳之美,宮廷首先流行,後來流傳的民間,再加上無良詩人的大肆吹捧和南宋理學家的提倡纏足便流行了起來。

(2)古代纏足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說到纏足起因,大概說來有四個方面:審美的要求、兩性隔離制度、宋明理學的推動、處女嗜好的促進等。

漢族人追求女子身材美感由來已久,古來就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說法,歷朝歷代歌頌美女們身材嬌好,步履輕盈的詩句不勝枚舉。宋朝統治者的推崇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

《鶴林玉露》記載: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顰蹙曰:金人驅迫,跣行萬里,豈復故態。上為惻然」。《宋史·五行志》記載:「理宗朝,宮人束腳纖直」。這是宋朝皇室、宮中女子纏足的例證。

蘇軾《菩薩蠻 詠足》稱女子小腳為「宮樣」,曹元寵在一首詞中稱小腳為「官樣兒」,這也足見纏足起自宋朝官僚貴族階層等宋朝上層社會。

⑶ 裹腳是女人發明的還是男人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裹腳是女人發明的
始於五代末。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後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受李煜的寵愛。李煜詔令築金蓮台,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纓絡,台中設置各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迴旋有凌雲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形」,「新月型」,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 。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

⑷ 女性裹腳是誰發明的產生了什麼影響

女性在古代需要裹腳是宋朝的士大夫發明的,他們認為小腳是女性美麗的標志,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的普通老百姓也慢慢的以小腳為美,甚至還給女子裹腳冠上了「三寸金蓮」之美稱。而最後居然堂而皇之成為每代女性不得不接受的「禮」之一。

綜上所述,我覺得古代女子裹腳只是為了滿足人們扭曲的審美心理,而且男尊女卑的狀態一直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年代,女子裹腳是男性控制女性的一種手段。女子裹腳會使得她們在行走方面受到很大的影響。而正因為裹腳這也使得「男主外女主內」成了不變的事實,最終女性對於男性的依賴也會越來越深。但這種畸形審美觀念危害了女性身體健康,它走向滅亡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因此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這毒害女性長達千年的裹腳惡習終於被廢除。

⑸ 中國歷史上婦女纏足是哪個朝代開始的

一般認為,婦女纏足始自五代南唐後主。據記載,李後主命宮嬪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裊娜起舞。窅娘因而倍受李後主的青睞,其他妃嬪也紛紛效顰。這是群體性婦女纏足的開端。

北宋的百年間,纏足行為未見史料記載。根據高洪興《纏足史》考證眾多史料證明,纏足起源於北宋後期,纏足風俗興起於南宋。 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

清代,纏足到了登峰造極的鼎盛時期。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⑹ 請問是誰發明了中國婦女纏足

中國女子的纏來足自(或稱裹足)起始於何朝何年,至今沒有定論。悟無無在小說版上有篇<裹腳、洗腳>的帖子說:" 富有中國特色的女人纏腳是哪朝哪代開始的,由誰發明的,可以堂而皇之地告訴你,那是南唐後主李煜" ,在沒有發現更確切的資料前,這一說可以說是基本成立的。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上說:南唐後主李煜 " 他有個宮女名窅娘,輕麗善舞,用帛纏足,纖彎屈像新月,著素襪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跳舞,飄飄然有水仙乘波的恣態。相傳中國婦女纏足從那時候始.

⑺ 古代裹小腳是那個蠢人發明的。

古代東方女子纏足,西方女子束腰,似乎都在凸現一種女子的體態美。纏足與束腰即表現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也表現出東西方文化的相。差異只是對審美點要求不同,相同則是男子對女子社會統領地位而產生的苛刻審美要求。

中國女子纏足,始行五代。據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引<道山新聞>中所記載,南唐後主李煜(公元961年後)宮中有位嬪妃A娘,纖麗善舞,後主「今A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故後世多把李煜和A娘指為女子纏足的「始作俑者」。

纏足,究歷史有著它的文化背景。最先引人注意的不是足之大小,而是鞋的樣式。女子為其妝飾美在發形、服飾頗注心意,對鞋亦現唐人已有小足為美的觀念。

從對女子尖頭鞋的欣賞到對女子小足的鍾愛,形成了纏足的前期社會文化背景。而A娘為滿足李煜驕奢淫逸,不惜以健康為代價的纏小足愉上謀生。然而,這一纏竟給後世女子帶來了千年劫難。

五代的纏足,還僅限於宮中。北宋也未及流行。南宋時由於程朱理學的發展,纏足恰好適應了封建禮教的精神,或為一種束縛女子的手段。南宋時期纏足得以積漸成俗。

<女兒經>「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拘束。」道出了纏足審美以外意思。

纏足在歷史上並非無異議。方始作俑,宋代文人車若水在<腳氣集>「婦女纏腳,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纏得小來,不知何用」。表示反對自然倍加刻意。<史記、貨值列傳>載,漢代北方趙女鄭姬「揄長袂,躡利屣」。利,是尖利的意思。利屣即鞋頭小的舞鞋。鄭姬長裙曳地,翩翩起舞之時露腳尖尖的舞鞋,使看者大為欣賞。

這種尖頭的鞋,對天性愛美的女子來說,似乎具有永恆的魅力。時至今天尖頭鞋仍為時尚。中唐時「利屣」已在民間普及。大詩人白居易在<送上陽白發人歌>「小頭鞋屣窄衣裳,青黛點眉細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說明窄衣尖鞋在公元742年前後已是風靡民間的一種時裝。

鞋和腳是密不可分的。非屣適足,是則削足適屣。熱衷於尖俏的鞋,自然也會鍾愛纖小的腳。據<天香桉外史>「用妓女足甚小妙者,於一小彩木球上舞,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球上。」纏足。到了清代反對纏足的人更多,俞正燮、李汝珍、錢泳、龔自珍、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等都以不同形式抨擊纏足之陋習。為最終徹底鏟除纏足奠定了社會輿論基礎。

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由外國人開辦的耶穌教會發起天足運動。「長老會後學」的史子武編著<勸入腳圖說>是第一部宣傳放足大眾性讀術,於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由上海書局石印出版。這一時期由於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的大力倡導,在上海、廣東相繼成立「天足會」,一時間四方響應。辛亥革命後,各地方政府採取種種具體措施實行「放足」。提出口號「不要小腳女為妻」,馬路上樹立「二十五歲以下小足女子,不準在馬路上行走」,向纏足女子徵收「小腳捐」等方式促使女子腳之解放。漸漸使纏足陋習走向絕跡。

時至今日,我們在一些長壽老太太身上仍能看到纏足的痕跡。

⑻ 中國古代包小腳是誰發明的

女子裹小腳的起源據說是這樣的:南唐李後主(公元937——978)因為喜歡宮嬪版睿娘的小腳狀態,權就讓她纏足做新月狀,並因此成為皇宮里最受寵的一個女人。於是皇宮里開始流行纏足。由於皇帝的表率作用,小腳成為時尚,繼而官場與民間也相繼流行。

⑼ 宋朝是誰發明的纏足

裹腳也叫纏足,始於五代末。從地下發掘的文物和古文獻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一味沉緬於聲色、詩詞、歌舞之中,整日與後妃們飲酒取樂。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後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受李煜的寵愛。李煜詔令築金蓮台,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纓絡,台中設置各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迴旋有凌雲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 。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

⑽ 誰創造了纏足惡俗


關於纏足,一般認為是源自「步步生蓮」的發明者是南北朝時期的南齊皇帝蕭寶卷。將「纏足」這個陋習發揚光大的是南唐後主李煜。

魏瓔珞的報復

電視劇《延禧攻略》開篇的一幕:

魏瓔珞與一眾准宮女在進宮的路上,同伴吉祥由於不慎弄翻水桶,水將准備選秀女的烏雅青黛的衣服濺濕。憤怒的烏雅青黛為了報復,要吉祥用手來賠她的衣服,她踩著吉祥的手以示懲戒。看不下去的魏瓔珞提吉祥出面,在烏雅青黛的鞋底用香料塗抹,當烏雅青黛邁步時,在地板上印出了蓮花的圖案。喜出望外的烏雅青黛看到圖案後大喜,放過了了吉祥。

三寸金蓮


宋朝統治者的推波助瀾,對纏足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宋朝皇室和上層社會開始流行纏足,《鶴林玉露》曾記載過這樣的懸案:

宋徽宗有女名叫嬛嬛,靖康之難時被虜往北地,受盡苦難後死於北國。後來有人冒名前往臨安宋高宗皇宮認親,在驗身時,該女並非三寸金蓮而是一雙大腳,但是該女子解釋為:受金人驅使,光腳行走所致腳大。

"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顰蹙曰:金人驅迫,跣行萬里,豈復故態。上為惻然。"

後來宋高宗生母韋氏被放歸,才知道趙嬛嬛已經命殞北國。經大理寺審查該女子冒名頂替一事才真相大白,該女子被斬首。

總結

蕭寶卷是個誤國誤民的昏君,潘玉奴是個奸妃,李煜雖然是個文藝青年,可是不是個好皇帝。一個亡國之君藝術修養再高,卻無心國政,害了國家也害了自己。所以乾隆見到「步步生蓮」時,第一反應當然是怒不可遏。烏雅青黛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了代價。

在歷史上,不務正業的皇帝還真不少,宋朝有宋徽宗是個丹青高手,元順帝和明朝天啟皇帝木匠手藝都快趕上魯班了。他們比誰都聰明,只是投錯了胎,不該生在帝王家。

纏足是一種陋習,不僅摧殘了女子的身體,也讓古代女子的思想受到了禁錮。纏足的出現,讓社會產生了一種畸形的審美觀,把玩「三寸金蓮」成為一種變態的時尚。

直到民國成立後,纏足才被徹底禁止。

閱讀全文

與古代纏足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