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藝術欣賞過程就是欣賞者再創造的過程
藝術欣賞既是對藝術作品中的美的一種發現,又是欣賞者的一種再創造。
① 藝術形內象是欣賞者發容揮想像的客觀基礎
首先要有藝術形象,要有蘊含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的美。(大的快樂來自於對美的作品的欣賞)
② 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接受
藝術形象不僅展現了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感情。但藝術形象中的意蘊常常含而不露。為欣賞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② 怎樣培養學生小學美術的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怎樣培養學生小學美術的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在美術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課程要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教師要創設一種可以讓學生聽、視、感、觸的環境、氛圍,以激發、感染、陶冶、誘導學生的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想方設法創設情景,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生活,多渠道地刺激學生感官,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和慾望,給思維以動力,使整個課堂教學在和諧自然的過程中,為此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多樣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從中感受美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缺少的是用心去感受。」學生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往往不注意觀察,無法感受生活中的美。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等特點設計生動優美的畫面,讓學生從中感受美。例如,進行《圖案之美》一課教學前,我搜集了生活中有關裝飾的漂亮圖案,製成課件,教學時為學生播放,使學生走進裝飾圖案的海洋,看到了植物圖案,人物圖案,風景圖案……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圖案的創意與設計美,還使學生發現了身邊平時沒有感到的美所蘊含的文化,自然激起了學生對圖案的喜愛之情。把學生置身於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藝術氛圍里,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滿足了孩子們的心裡需求,符合學生的心理習慣,令他們耳目一新。在欣賞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的時候,當學生一見這幅作品時,腦海里立刻會對蒙娜麗莎那謎一樣的微笑產生興趣。然後引導他們去聽音樂中對蒙娜麗莎的歌頌,使學生在視聽盛宴中感受到作品的美。
美術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人在美術面前都能有所感悟,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術教育。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而醜化。」美術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美的情趣
美術欣賞教學具有認識、教育、審美三個教育功能,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要途徑。以往上欣賞課,我總是一味地強調作品的歷史意義和作者的情感態度,並硬要學生能夠理解、接受。即使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無懈可擊,學生也只會聽得雲里霧里,索然無味。可想而知,學習效率很低。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因此「欣賞」不僅是指以愉悅的心情觀看美術作品,而且還要了解美術作品中形式美及作品的含義。幾年的工作實踐發現美術欣賞課,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審美能力,提高審美品位等審美素質的重要空間,孩子們審美快樂的獲得與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達成同樣重要。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對我的學生進行隨堂欣賞,引導他們去欣賞生活中的美,比如在上《樹上樹下》一課時,就帶領學生到校園里走一圈,欣賞一下校園里多年的柳樹、形態各異的花樹,這樣既加強了他們的直觀認識,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又有利於之後的教學。學生在這種教學情景中自覺、自主地去感受、去探索、去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美術教學效應。在進行欣賞課《傳神寫照——中國人物畫》一課教學時,我運用課件,引導學生欣賞古代及近現代的人物畫作品,使學生領悟到古近現代的以形寫神、再現場景、隱喻現實、見證歷史及表達感受的不同繪畫風格,提高了自己的審美素養,激發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從心靈深處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
三、授課手法豐富多樣,讓學生創造美
1、 激情引趣,培養創造美的意識。
人們都知道興趣是人的重要的個性心理特徵之一。它是人們力求探索某事物並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世人的認知活動的動力來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設計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特別是教學的導入,讓學生學得主動,假如青少年學習對他毫無興趣,完全是強制性被迫學習,就會扼殺學生的學習意願。美術課的教學任務是向課堂四十分鍾要質量,也是組織學生上好美術活動課的重要場所陣地。因為美術活動課是豐富孩子的美育生活,拓寬審美境界,誘發審美情感,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有效途徑,而美術課活動可以通過欣賞,構思,創作為主線,利用所學畫剪,貼,撕,卷,拚等製作為主要方式,採用有特色的新穎有趣,實用性很強的內容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教學生。讓學生在活動課中「活」起來「動」起來,主動活動,手腦並用,增進學生直接經驗,有目的針對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願意,喜歡參與,重視學生構思設計,創造和評價,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能力,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動手得到發展。在原有基礎上進步的同時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才能激發創造力,在設計活動課中,我先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基礎教材的特點,在遵循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動手創造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鑒賞,審美和動手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一目瞭然》這課的教學中,孩子們發揮想像力,結合剪、貼、畫設計貼近生活的圖標。使課堂教學內容成為活動課的有機組成部分,巧妙將興趣和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使學生自己創作作品,通過活動,使學生更好理解和掌握了知識。
2、讓教具助陣,使學生們在愉悅中創新。
教具是產生愉悅課堂氛圍的潤滑劑,設計教具,凸顯教具的直觀形象、新穎而有趣,讓學生徜徉在玩與學之間,有助於學生體驗美術的樂趣,從而愉快地、積極地、主動地去探索。例如在《三原色三間色》一課的教學中,我用彩色透明糖紙剪了三個圓形,然後交叉重疊組合,出現間色,體驗色彩的變化。運用糖紙重疊組合的游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視覺感覺。雖然是一張普通的糖紙,但是通過學生游戲化的學習,幫助學生理解了原色和間色的關系,簡單易行又輕松愉快。
3、促進個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大自然是美術表現的豐富源泉,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為他們創造用感官去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鼓勵他們多聽、多看、多摸、多嘗、多想,從而達到發展感官、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豐富想像,才能夠畫出富有個性化的作品。例如在教學《神奇的太陽》時先讓學生想像,有的學生說太陽是圓的,有的說太陽是偏的,有的說太陽是七彩的,有的說太陽是笑眯眯的……有個學生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所以太陽下面長滿了果實。」於是我順著他的思路往下引導,太陽是圓的,太陽下面長滿了什麼?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了很多:有蘋果、梨子、香蕉、枇杷、西瓜……學生在創作時,在太陽的下面畫滿了各種水果,還加了很多各種各樣的葉子,真是太神奇了。
4、採用現代多媒體,提高審美能力。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孩子們是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而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強迫他們用其他方法來思考事物,那麼他就會有害脅迫學生的興趣和天性。課堂教學是一個立體的流動過程,包含著多重矛盾關系,要是這個過程成為一個優化的過程,要使它符合教育關系的規律與要求,並成為一個美的載體,首要任務是構思制定美育計劃,在傳授知識與審美教育中注重美術學科的思想性、情感實踐、創作等因素的統一,也是將表現形式的內在美和具體操縱技能更加統一起來,打破長期學生照樣臨摹和對事物進行寫生的傳統教學方式,要做到「 寓教於美」就是滲透美育觀念同時,有效的運用現代電教媒體,用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以可看、可聽、可靜、可動,以其鮮明的色彩,生動的形象、悅耳的聲音增強學生的注意和陶冶,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培養同時,將基礎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訓練和美術教學中的美育教育融為一體。例如在上剪紙課時,首先根據內容制定由淺到深的教學實施計劃,精編教案步驟,通過電教媒體展現民間剪紙的特點,及了解南北剪紙的特點和表現技法,從直觀去了解剪紙的造型方法,一般陰陽刻法,接著再用投影儀展示剪紙構圖方法,讓學生直觀掌握剪紙的基本要求, 從而調動學生濃厚興趣,讓學生從眼前展示的作品體會到民間藝術的魅力和濃厚的鄉土氣息。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美、動態美利用電教手段和有趣的導入方法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參與審美活動,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美術效果。
5、注重營造和諧課堂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創造美。
例如《校園寫生》這一課的教學意在讓學生了解風景寫生的畫法與步驟。該課要求用兩課時完成,第二課時主要表現畫面的明暗。教學時我設計利用投影片配合講課,既復習了上節課內容(定位、畫基本形、畫輪廓),又明確了本節課的任務(畫明暗)。我將這四個步驟分別畫在四張投影片上,再將四張投影片連為一體。演示時,首先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定位),在第一張投影片的基礎上展示第二張投影片——畫基本形、第三張投影片——畫輪廓,引入新課後,我再重點講評第四張投影片——畫明暗,並指出輪廓(如房屋的暗面,樹的暗面等)都用線條按結構排列,線條的勾勒要有疏、密、重、輕、遠、近之分。因此學生們能夠由淺入深地領悟和把握本課的知識點。
總之,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讓他們在美術教學中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讓他們大膽地表現自我,大膽地異想天開,大膽地創新,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可以千方百計把美術課的授課內容轉化為可看、可聽、可學的材料,由易到難、由遠到近、由抽象到直觀,讓學生體驗和感悟美術,更有利於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利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段進行美術課教學,可以使學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拓展了美術課堂學習的空間,實現了最優化的課堂教學。
③ 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美與人生俱來,人生與美同在,會欣賞美而後會創造美。
美就在我們的身邊」,追求美好的目標,最實現的就是從身邊的事做起。
在海邊有個撿貝殼的男孩兒,每撿一隻,他都認為不是最好的,便隨手丟掉了。黃昏來臨,其他的孩子撿了滿滿一籃子美麗的貝殼,而他卻愁眉不展,籃子里空空的。
在生活中有許多人像那小男孩兒,為追逐自己認為最美好的,結果到頭來卻一無所獲。人們往往追心和求索,忙忙活活,一路的好風光卻未能欣賞。「人生的美,就是一邊走,一邊撿散落在路邊的花朵,那麼一生美麗而芬芳」。有的人,給自己定的目標往往太高,雖盡力拚搏卻終無所獲。也許他不知道,他選擇的本是無法企及的痴心妄想。
現實的美是永遠的,而推測的美往往夢幻想。總有人盲目的走過一段年輕的歲月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追求的那種完美,只是浪漫的夢幻。
請記住:「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個足跡,都是值得留戀的。不要輕易丟失你的收獲,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是一枚值得珍藏的貝殼,即使很小很小,也要把他裝進人生的口袋」。「因為每一枚貝殼都有他的價值」。
0
④ 人類長期欣賞美創造美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專門
①就連原始的人類也不例外;
②人類對美的追求一直在發展;
③美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專業的知識。
⑤ 培養孩子欣賞與創造美的能力的心德怎樣寫
欣賞美來自於大自然,創造美來自於順應孩子自身的天性。如果要是培養孩子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對孩子感知力的解放,也就是最大可能的保證孩子獲得內心的快樂,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 當然,美的藝術能力也是要通過某些藝術技能的教授來實現的。樂器,美術,寫作等等藝術技能的培養計劃,仍然要順應孩子的興趣...和天分。 培養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總之要讓孩子愛上生活,並且保持自己對藝術的熱愛。愛,本身就是一種美的能力。
⑥ 怎樣理解審美欣賞是一種創造
審美欣賞一般由人的精神狀態、心理因素、社會環境等決定,創造則是在洞悉客版體的基礎上,受權非理性支配下產生的能動性欣賞活動。審美欣賞也是一種創造即審美欣賞不僅可以使我們對客體做出創造性的解釋,更為我們提供了多種視角更好把握理解客體,增強客體的感染力。無論何種審美欣賞,我們都不能憑空捏造,在客觀的基礎上能動的反應客體特徵,身處其中,在主觀意願的支配下慧眼識美。簡言之,審美欣賞本身就是一次來料加工客體形象的創造活動。(本團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勞駕採納,謝謝支持!)
觀察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注意到全部的細節,我們通過注意到細節而想像出沒注意到的或者不存在的細節,比如只有5個調的素描蘋果,卻能讓人感受到像真蘋果一樣圓滑有無數的過渡,有無數個小面組成了一個球體,但它其實只有5個調,5個不同明度的塊面。別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創造出來的。
⑦ 懂得欣賞自己創造的美還要包容別人創造的美的話題作文是什麼可以有什麼素材
欣賞自己
我曾一直是個悲觀主義者,認為自己幾乎是沒什麼優點。天上太陽總是耀眼,放射出毒熱的光;花兒總是很脆弱,盛開一會兒就會凋謝;成績也一直平平淡淡,不受大家重視。連躲到角落裡偷偷怨恨生命時,都會有一些流浪狗兇猛地叫來叫去……我的生命是黯淡的,沒有什麼快樂可言。當同學在窗外游戲,談天說地時,我總是孤單地坐在桌子前,憂郁地用手托住下巴望著這個沒有色彩的世界。
漸漸地,我長大了,由於長期地孤獨,我竟喜歡上了文學,整天和書本打交道。一次無意間,看到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筆不凡的散文深深地震憾了我,為我那原本沒有色彩的生命塗上了五彩繽紛的色彩。我忽然發現,我原來也有許多長處:在生活中,我有豐富的經驗;在學習中,我有令人羨慕的分析能力。一根青蔥也有它特殊的味道,一棵小草也有一份新綠,一片枯葉也可化作肥料,一粒細沙也可成為建造高樓的材料。一個人如果不會欣賞自己,別人怎麼可能會來欣賞你呢?要想成功,欣賞自己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活到現在我才明白: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優點,也有一定的價值,重要的是你是否把自己的特點用到適合的地方。有一個著名的數學家,他小時候,父母一心想讓他成為一個作家,從小就受到文學的熏陶,可是他由於做事十分認真,寫作時總是循著永遠不變的一個模式,讓人感到乏味,沒有一絲新穎可言。語文老師對他說:「你如果把這個特點用到合適自己的地方,也許會有很大的成就。」於是,他換了路,經過努力,加上本身認真的特點,成了著名的數學家。
我變得自信了,臉上總掛著一份自信的神色。太陽很溫暖,柔和地向大地撒下一層薄紗;花兒謝了,但很快又會長出一朵更美麗的花;成績也因自信進步了;流浪的狗很悠閑地尋找食物。欣賞自己讓我的生命充滿色彩,在茫茫世界中閃爍著光芒。
⑧ 想像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麼在美的欣賞和創造中為什麼不能離開想像
自然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環境,也是豐富人們精神生活使其獲得美感的基本源泉。人生活在自然中,宇宙萬物,千姿百態,五彩繽紛,處處蘊含著美的韻律。
⑨ 「感受與欣賞」和「表現與創造」這兩個領域之間的邏輯上有沒有前後的區別。
感受與欣賞
我們不一定都要將個個學生培養成為音樂家,但是懂得欣賞音樂就是我們對音樂最直接的熱愛的表現形式。
音樂的節奏性和我們的生活是緊密聯系的。走路、說話、運動無一不與音樂的節奏合韻合拍。於是,音樂無時無處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心情,激昂的時候興奮,低落的時候憂傷,我覺得不僅是人有樂感,就連打雷、下雨都有節奏,成為了一種音樂美。
學會了從音樂的角度去欣賞周圍的人和事物,生活態度也積極了很多。下面是我對課標中微調的認識及理解:
一、一字之差:
「欣賞」改為「欣賞」課程內容包括四個學習的相關領域,分別是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
雖然只是一字之差,欣賞」在辭海裡面的意思是「懷著一種喜悅的心情,感受、體驗美好的事物」。而「欣賞」則是對照和比較,就不僅僅是懷著一種喜悅、美好的心情去領略和體驗了。而且,鑒別和比較是更高、更進一個層次的賞析活動。
二、內容解析:
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這就是說,感受與欣賞領域是所有音樂學習領域的基礎。
以前在教學中,認為唱歌是重要領域。事實上,唱歌過去表述為基本內容,感受與欣賞才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
音樂是聽覺藝術、聲音藝術,所有的音樂活動,包括聆聽、歌唱、演奏、創造,都需要通過「聽」的方式來進行。不是說完全靠聽覺,但是聽覺必須參與。比如唱歌,音高、節奏、音準都需要聽覺來調整。一個人五音不全,其實不是嗓子、肌肉的問題,而是耳朵出了問題,聽的不準,所以才唱出不準的聲音。我們經常說,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善於聆聽的耳朵,也就是良好的聽覺。聽覺的培養是音樂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有了良好的聽覺,才有了音樂學習的基礎。
感受與欣賞領域教學載體就是大量的音樂作品,包括聲樂、器樂。聆聽大量的聲音作品和器樂作品正是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多聽才能熟悉,熟悉了以後才能喜歡,有情感,所以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多聽的基礎
⑩ 「人人都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這樣的世界才是賞心悅目的人類家園」。這句話怎麼理解
個性發展是人類幸抄福的要素之一。每個人都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美,開放出自己的奇花異卉,每個人也欣賞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這樣的世界才是賞心悅目的人類家園。相反的情形是,人們追隨輿論和時尚,互相模仿,面目雷同,世界成為插滿假花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