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說,鋼鐵俠的戰甲能夠造出來么
按照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鋼鐵俠的戰甲很難製造的出來。雖然單兵外骨骼已經得到了非常高速的發展,但是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其實相對於鋼鐵俠的戰甲,我個人認為還是使命召喚中無畏戰士的巨力戰甲更加好造。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如果鋼鐵俠的戰甲真的造出來,那麼對於世界來說,都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還有一個就是武器系統,作為激光定向能武器,目前還沒有一款激光武器是能夠投入實戰進行使用的。一個是耗電量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不穩定,不可靠。可以說,短期內能夠造出來的恐怕也只有賈維斯這個系統了。
② 裝甲車是靠什麼發明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出線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比較普遍因為發明了柴油機 為了壟斷資本主義廣泛戰爭 所以就發明了裝甲車
③ 穿甲彈什麼時候發明
一戰發明坦克。二戰使用坦克。對應的 二戰期間有了穿甲彈
④ 德國的裝甲兵之父是德的閃電戰是誰發明的
海因茨·馮·古德里安,德國陸軍一級上將,納粹德國裝甲兵之父,德國「閃擊戰」創始人。
1888年出生於東普魯士一德國陸軍軍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國陸軍,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他接受過正規而系統的軍校教育,但對於坦克戰則是勇於創新,無師自通而遠勝他人。
雖然英國的富勒和利德爾.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戰理論,並且世界上第一支實驗性的裝甲部隊也是英國人最早在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驚人的執著超越了這些理論先驅,一手創建和訓練了德國的裝甲兵,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勝利都必須歸功於這個人。因為在那時,單是以各方兵力和裝備的對比來看,德國並不足以取勝任何一個歐洲強國,只是因為成功運用了高速坦克戰(即「閃擊戰」)的戰術,才使得德國人的勝利顯得如此輝煌。
古德里安提出的閃擊戰核心是:「以具有強大突擊和機動能力的快速機械化進攻部隊,集結大量作戰飛機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的重炮,以向裝甲兵提供迅速,熾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突擊力量,並產生令人膽戰心驚的震撼,使敵人在驚愕中喪失鬥志,使敵崩潰而非全殲敵軍,由後續
部隊完成清剿潰散敵軍」。
希特勒的上台為古德里安的實踐提供了最廣闊的場所。
1939年8月,他擔任第19軍軍長(含第3裝甲師),一個月後就參加了波蘭戰役,這個坦克軍作為
德軍北翼的開路將,一路如入無人之境,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里,他和克萊斯特的裝甲軍的高速前
進就使戰術落後的波蘭人陷入重圍,德國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圍捕包圍圈裡的敵軍。
1940年5月,參加法國戰役, 他又一次擔任了攻擊矛頭,由於曼斯泰因的建議,德國人將主要攻
勢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認為是坦克無法通過的地區——古德里安在這里決定性地超越了他
原來的紙上談兵,他的進攻速度不僅令對手,甚至令他的上級和希特勒都膽戰心驚:在渡過馬斯河後
,他就不再將坦克當自行火炮使用,而是盡可能地發揮高速向深遠地區運動,從色當直到濱海的阿布
維爾、 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個舉世震驚的大包圍圈, 把北部法蘭西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
口袋。
並且,他還打破了現代戰爭史上的進攻速度紀錄,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時間里他的裝甲軍長驅直入
四百多公里,即橫貫法國,將坦克開到了大西洋岸邊,如不是空軍元帥戈林爭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
止追擊,英法聯軍將在敦刻爾克全軍盡沒,在整個人類史上,也許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和美國內
戰時期的薛爾曼曾經有過同樣紀錄。
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蘇德戰爭爆發後,他的果敢前進再次震驚世界,他與霍
斯的第3裝甲集團軍成了決定性的突擊力量, 在五個月內,連續進行了幾個有名合圍殲擊戰,即明斯
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基輔會戰和維亞茲馬會戰,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虜就差不多有兩百萬
人,這在人類戰爭史上只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基輔會戰也做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合圍殲滅戰而載入史
冊——俘虜蘇軍達六十六萬多人。
基輔戰役後,古德里安率軍北上,參加對向莫斯科作戰的「台風攻勢」。他的部隊曾攻到莫斯科
城下,但在實力雄厚的蘇聯紅軍面前,「閃擊戰」失去了效力。
俄羅斯嚴寒的冬天降臨了,德軍的戰鬥力銳減,古德里安斷定攻取莫斯科無望,因而極力建議將
部隊撤往冬季防線,休整再戰而惹惱了希特勒,結果被免去軍職。
其後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擔任過裝甲兵總監和總參謀長,負責編組,訓練新的裝甲部隊,他雖
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據絕了參加1944年7月暗殺希特勒的「黑色樂隊」。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
22日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但直到大戰結束,他再也沒能親自指揮他手創的德國裝甲部隊馳騁沙場。
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戰而再次被解職,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軍俘虜,1954年古德里安死
於心臟病,終年68歲。
⑤ 裝甲車是由誰發明的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盡管歷史上有許多人曾萌發過製造一種類似於現代坦克的裝甲車的想法,但人們最終還是將發明坦克的功勞歸於英國人厄內斯特·斯溫頓。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場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國遠征部隊服役的斯溫頓中校提出,需要製造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辟道路、翻越壕溝並能摧毀和壓制機槍火力的裝甲車來打破西部前線的這種沉悶僵局。 據報道,斯溫頓的靈感源自一位朋友的來信。這位朋友在信中把美國的「霍爾特」農用拖拉機描述為「能夠像魔鬼一樣爬行的美國機器」,斯溫頓由此建議製造一種裝有大炮和機槍的重型履帶式拖拉機,他的這一建議於10月20日被提交到英國陸軍部。實際上,斯溫頓當時只是想把現有的機器零部件拼在一起,從而組裝成一輛類似拖拉機的新式裝甲車。 但是,對坦克的發明還有另一種說法:一名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小鎮的拖拉機製造商在斯溫頓之前就已提出了製造類似坦克裝置的設想,據說是他向英國人提供了詳細的構想甚至藍圖,英國人是在其構想的基礎上製造出了第一輛坦克。這位美國製造商就是埃德溫·惠洛克,當時是明尼蘇達州威諾納城先鋒拖拉機公司的總經理。他聲稱自已一直在致力於這種裝甲車的發明研究,並早在斯溫頓提議的兩個月前就已將構想形成了文字。他還聲稱,因為希望向英國人出售這種裝甲車,所以他向英國人提供了他的計劃,但卻被英國人偷偷地利用了。 據惠洛克的說法,1914年8月他正在加拿大城鎮卡爾加里為他的拖拉機公司爭取一份商業合同。這份合同能否簽訂取決於英國是否向德國宣戰,如果宣戰,他的商業談判即告終止。在返回威諾納城的途中,他極力尋求可以替代拖拉機銷往歐洲的產品,這時他萌發了製造裝甲戰車的念頭。兩天後回到威諾納城時,他對這種裝甲戰車的構想已是成竹在胸。當他試圖在加拿大為其設計的裝甲戰車尋找客戶而遭到失敗後,惠洛克派出銷售代表弗朗西斯·洛威到英國推銷他們的拖拉機,同時希望能引起英國陸軍對其履帶式裝甲車設計的興趣。 1925年,洛威詳細描述了他那次行程的經歷:1915年4月,他到歐洲銷售履帶式裝甲車時,隨身帶去了由惠洛克先生繪制的造價約60000英鎊的裝甲車的一些藍圖。他在倫敦陸軍部見到了機械運輸處處長洛弗特·霍爾登上校,當霍爾登上校得知根據這些設計可以生產出重量只有25噸多一點的裝甲車時,急不可待說,「快說!快說!這又是一種可以贏得戰爭的美國發明。它可以摧毀比利時的任何橋梁。另外,你們美國人不知道我們是在左側行駛而不是右側,這樣它還可以很好地阻斷交通。」最後,霍爾登上校把他介紹給了威爾遜少校。威爾遜拿走了計劃,並留下話,有沒有定單會通知他的。可是直到索姆河之戰,他們再也沒得到任何消息。據報道,就在索姆河戰役中,一種外觀滑稽可笑的「乳酪盒子」出現在戰場上,追趕並不斷碾過德國兵的軀體。 至於惠洛克的這些說法是否真實已無從考證,因為美國歷史上對此事的記載只能說明當時的一些報紙傾向於支持惠洛克的說法。但是,惠洛克後來為美國陸軍製造了獨一無二的骨骼坦克,至少使他的說法贏得了一定的可信度。 惠洛克成全了英國人? 事實上,在洛威去英國之前,英國人一直在努力,試圖使斯溫頓的建議變成現實。但是他們一直未能解決裝甲戰車越野和翻越壕溝的問題。而在洛威英國之行以後,形勢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有關人士回憶說,當時英國戰車的設計工作還在「登陸艦委員會」的指導下進行著,而沒過多久,就聽說從美國搞到了實驗用的履帶式裝甲車。同時,關於在設計上存在的問題,他們與福斯特有限公司(該公司製造了英國首批坦克)的威廉·特里頓先生進行了研究,而當時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威爾遜少校也作為特邀顧問參與了這項工作。設計最終完成,第一批坦克就這樣面世了。難道真的是惠洛克的計劃成就了威爾遜和威廉·特里頓嗎? 洛威對事情過程的生動描述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是真實的,那麼洛威就有可能真的向威爾遜少校提供過計劃和藍圖,而又是這些計劃和藍圖後來幫助英國人解決了裝甲車的靈活性問題,從而使英國造出了第一輛坦克。由於當時的拖拉機都是體型龐大的鐵制裝置,還不具備越野能力,那麼作為一名拖拉機的設計者,系統地闡述將坦克設想變成現實的設計確實是可信的。而後來威爾遜少校和特里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最初的設計說明才獲得了殊榮。當然了,在索姆河之戰的新聞報道出現在美國之前,惠洛克並不知道斯溫頓的提議和英國發展坦克的秘密,因為此舉受到英國政府的嚴格保密。 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並且想得到英國政府對坦克發明者的獎金,惠洛克再次派出了他的銷售代表——洛威前往英國。他想搞清楚為什麼在英國坦克與他所設計的機械裝置毫無二致的情況下,他的公司卻沒有得到任何定單。結果,此行無功而返。在他的努力下,洛威最終見到了特里頓。洛威回憶說,「一開始,特里頓以為我是一名記者,所以談話很隨便。但當我問及他是否知道霍爾登和威爾遜時,他直接了當地問我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我告訴他我想為美國爭得那筆10000英鎊的獎金。而他回答說,根據英國的法律,只有英國發明者才能得到這筆發明獎。」在經過兩次不同的聽證會後,英國處理
⑥ 印度人發明的「鋼鐵俠」戰甲,這樣的戰甲真的能用么
不能,現在技術就裝飾似的。那套裝備你潑水上去試試就呵呵了。昨天還有隻是一個飛行馬達創記錄的。
⑦ 古時候的戰甲是用什麼做的
中國歷代盔甲
1、商代武士 2、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 3、戰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另外,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4、秦代將軍服飾復原圖。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5、秦代兵士鎧甲。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6、漢代軍隊里普遍裝備了「環首鐵刀」。 7、西漢時期,鐵制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制。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8、魏晉時期軍戎服飾復原圖。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9、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護心鏡)。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10、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更為華麗。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11、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襲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直則天武周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12、五代時期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13、宋代 14、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15、金代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16、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17、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18、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編輯本段日本盔甲
介紹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到今天為止,各處神社、博物館,甚至於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豐富的古代各個時期的鎧甲和武器,其數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謂世界之最。有人說,這是武士道精神的體現,但我卻認為陳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書中,對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結論,才是形成這一獨特現象的主要原因。陳先生認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國家,因為日本的知識很多來自外國(主要是中國),這些知識和其本土文化相結合,才形成現在的所謂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當初遣唐使冒著生命危險,千里跋涉來到中國,獲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識,因為來之不易,從而逐漸轉化為日本人對各種敝帚的極度自珍。不僅僅體現在武具上面,中國古代相當多亡軼的書籍,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證。此外,陳先生還認為,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血源的民族。從這一判斷可以導出,因為鎧甲和武器往往作為武士家族的傳家之寶,成為高貴血源的象徵,所以會被廣泛地收藏並保護起來。 日本鎧甲
日本鎧甲形制
日本鎧甲形制是非常獨特的,而日本人對其傳統鎧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細致——不過,必須要了解其產生和發展過程,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其特點。 日本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成型鎧甲,誕生於三世紀後半開始的古墳時代。這一時代,正好是「騎馬民族征服」的時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陸各騎馬民族沒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屬的小片連綴而成,偶爾也使用來料較豐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掛甲(見右圖)。所謂掛甲,是指用繩索穿連並且層疊甲片,下一片總要覆蓋上一片的底端,從而形成下層寬於上層的綴甲樣式。中國古代的掛甲也很多,據專家考證並且復原的商周時代的車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掛甲。但是中國的掛甲逐漸減少,終於被棉襖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掛甲(廣義上的)卻一直占據著鎧式的主導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掛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
主體
掛甲的主體,也即防護身體的部分,是呈環狀覆蓋,然後在胸前系帶固定的。腰部連綴較松,便於活動。此外,用懸緒和受緒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體看起來,有點象是背心(笑)。 大概是向中國學習吧,八世紀前半開始的奈良朝,出現了兩當(裲襠)式的掛甲,肩上的緒不分懸、受,而是合為一體,套頭穿著,開叉和引合的緒在兩邊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標准朝服是:頭戴襆頭,身著兩當式掛甲,條帶束腰,草摺分成數塊,腳著烏皮靴。到了近世,這種原始形制的掛甲已經從戰場上消失了,只作為儀式、雅樂某些參與成員的服裝而存在。 從古墳到奈良時代,棉襖甲也同樣存在著。所謂棉襖甲,是指甲片直接縫合在襯里上,相互間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疊。中國歷史上,棉襖甲所佔比重逐漸增大,到了火器出現以後尤其如此。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綴鐵釘的甲式,就是棉襖甲的最終形態。左圖是掛甲和棉襖甲時代常見的兩種盔式。 最後,還有一種短甲(見右上),是將皮革連綴成整體,保護住胴體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臘、羅馬的甲式比較相似。這種甲式,在東亞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僅知道中國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灣高山族人使用過這種甲式。
大鎧
大鎧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它大約誕生於平安中期,到鐮倉末和室町初達到大成。室町幕府後期,因為戰爭的頻繁化和平民化,火葯武器的引進等種種原因,大鎧的地位逐漸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右邊這幅圖並不是真正的大鎧,而是當代作為藝術品製作的十比一的大鎧模型。這件「緋色威之鎧」,究其形制,是屬於江戶以後的裝飾性甲胄,和真正大鎧繁盛時代、實用化時代的形制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也好,正好用它來對比,更方便說明真正大鎧的樣子。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鎧誕生以後,習慣稱之為兜或缽。日本的兜獨具特色,是用長條狀的竹、皮、鐵等紮成,再環向固定,並上漆,通過這樣的步驟做成的。到了平安時代,出現了最日本化的「沖角付胄」(見中下圖)。而大鎧,乃至於後來具胴、具足時代,各種形形色色的頭盔樣式,都是從這種「沖角付胄」變化而來的。 請對照左下圖這具筋兜,這是當世具足的兜,但是除了天辺封死,和吹返縮小外,和大鎧的兜沒有太大區別。大鎧誕生之初,在「沖角付胄」的基礎上,其所鑲之鐵釘變大,產生了「嚴星之胄」,也就是後來星兜的雛形。而鋂(應寫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現代日文都無此字,故暫時用鋂字來代替)的覆頰部分翻轉,變為吹返,眉庇變大——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 兜非完全的半圓形,腦後微凸,頂上有口,稱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烏帽子的,烏帽子上部扭折後,從天辺伸出,如一個上尖下圓的桃子狀(看圖片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那是黑色的纓子)。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條下端呈花瓣狀的條形加固帶,稱為「篠垂」。「眉庇」上飾以華彩,並裝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許因為盔頂要開口塞烏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國的頭盔一樣,把裝飾品放置在頭頂,就只好獨辟蹊徑,插置於頭盔的各個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稱為「前立」,在左右的稱為「脅立」,在後的稱為「後立」。就算後來天辺沒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頭盔在頂上加裝飾,稱為「頂立」。
最常見的裝飾
大鎧時代,最常見的裝飾是前立,最常見的前立是「鍬形」。鍬形種類樣式很多,初期則多作狹長形,裝在雕鏤精美的「鍬形座」上面。後來鍬形座乾脆做成獸頭狀,稱為「獅嚙」。兜上的吹返非常大,並飾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狀物,這種裝飾在整套大鎧的各個部位都可能出現,稱為「居文金物」。鋂分多層(一般為五層,稱為五枚綴),最上連接兜的,叫「缽付之板」,下面分別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為「菱縫之板」。武士們割據相爭的時代,是沒有統一鎧甲制服的,所以為了區別陣營,笠印和笠標就先後出現。大鎧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腦後結以笠印,因此即使沒有笠印,笠印付環和其上的「緒」(繩帶)結成總角,還是都要保留的。
主要質地
大鎧的主要質地是竹、革,間亦用到金屬。胴甲分連綴的胸板、主體的沖胴,以及後背的逆板等數部分,連綴成一個整體。除去用緒通過胸板在肩上打結外,還圍攏身體,在一側(一般是左側)用「脅楯」來固定。脅楯包括兩部分,上面的壺板,和下面的草摺——這草摺,和聯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樣的,結束以後,可以很完美地成為一個整體,另外它還單獨有一個名字,叫作「馬手」。 和此後的具足等鎧式不同,胸前所垂掛的兩條甲片——「栴檀板」與「鳩尾板」是大鎧最明顯的標志。而如此明顯地左右不對稱,在各國的古代盔甲樣式中都比較罕見,也正體現了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吧。「栴檀板」防護右胸,較寬且長,一般明顯地體現出連綴的甲片;「鳩尾板」防護左胸,較短且狹,一般蒙以布帛,除鑲邊外呈色調素潔的一個整體。兩片甲板都只有頂端與胴甲主體相連,隨著人的活動,會左右變換位置。據說現代人做過實驗,當武士伸長左臂,側身拉弓放箭的時候,鳩尾板正好遮蓋住心口;而當在馬上用右手揮舞太刀的時候,栴檀板也可以防護最大的破綻——右胸或右肋。因此,這兩片甲板的出現,不僅僅因為裝飾和美觀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 肩部連系前後胴甲的除了「緒」以外,還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馬手袖」)頂部的「袖之冠板」,以緒相連。胴甲下面連綴草摺,分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後部的引敷三個部分。 通過左圖,大家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兜的分解,和甲的連綴形制。 請回過頭來,再看上面的那幅圖。首先,大鎧除去存在的最後階段,一般沒有很華麗的前立,既然已經有了鍬形,再加金色龍形前立,多少有點不倫不類。其次,喉倫(護頸)和脛當(護大腿),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鎧上是沒有的。大鎧以外的防護,只有籠手(防護小臂)、手甲(防護手背)、臑當(防護小腿)而已。穿大鎧的武士,一般著馬上沓,是以麻或草編織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大鎧從產生到在實戰中消亡,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我們將在下講中詳細介紹其演變。但是,突然想到,央視的電視劇集《三國演義》中,竟然給曹操和周瑜的頭盔上加了鍬形,給他們套上陣羽織,或者胸前也垂兩塊板,真是怪異莫名。設計者也許認為這樣好看吧,但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專有的,照搬過來實在不妥啊!
胴丸
胴丸出現於平安中期,來源於掛甲,初始時,是下級武士著用的鎧甲式樣。 胴丸
初始胴丸是沒有袖甲和胸前那兩塊「栴檀板」、「鳩尾板」的變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紐、主體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縫板所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鎧要簡單很多。 以前,經常會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實它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胴丸在左側束扎,而腹卷是在背後結紐的。胴丸的甲片數量是有規定的,一般為前立舉二段、後立舉三段、長側四段、草摺八間四段。 在平安時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穿著胴丸的武士的形象:頭戴無前立的星兜或者烏帽子,身著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籠手,光腿無褲套脛巾,赤足。所有這種形象的,都是騎馬武士的郎從,也就是後來的足輕階級。
出現的歷史
胴丸剛出現的時候,為竹、皮質地的輕武裝,裸足的下級武士專用,多為粗製濫造的產品。到了鐮倉時代,部分上級武士也為了追求輕便而使用胴丸,當然,他們的裝備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鍬形前立星兜,精緻的胴丸,有袖甲,皮籠手,著臑當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們騎馬。 南北朝時代,胴丸終於上升為重武裝,並且在上級武士中逐漸流行開來。因為新時代的戰斗模式,已經從舊的以騎射為主體,變成在復雜的地形中大規模集團接近戰為主體。因此,胴丸變成了騎乘和步戰兩用的重要甲式。 佩楯(最早是在褲子大腿處縫以皮片)出現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來胸前結緒的非常藝術化的杏葉也出現了(見左下圖)。現在藏於春日大社中的,據傳是楠木正成使用過的黑韋縅胴丸,是日本的國寶。
最早出現
腹當最早出現於鐮倉後期,作為用料儉省的下卒輕武裝,被廣泛運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態(它的改進型獨立分類變成了腹卷),無袖,背後沒有防護。足輕、射手廣泛使用,而上級武士只作為臨時輕武裝(比如防身、臨時巷道混戰),才偶爾使用。到了室町後期,大批鎖腹當出現。所謂鎖腹當,就是用大片的皮革連綴成甲,工藝更加簡化(參見左圖)。 江戶以後的很多當世具足,都受腹當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西洋鎧甲傳入以後,後開口的式樣日益增多(當然,當世具足背後也是有防護的)。比如桶側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蠻胴等。馬鎧札、魚鱗札等甲片連綴法,也直接來自於鎖札法。
鎧甲的設計
一種整套重量可達六十磅的盔甲出現在十四世紀。鎧甲的設計精良,讓騎士可以保持令人驚訝的靈活度,穿著盔甲的騎士即使倒在地上也不會一蹶不振,因為他可以輕易地起身再戰。根據文獻的記載和描繪,穿著盔甲的人甚至可以作出倒立和其它輕巧的體操動作。後人在製作整套盔甲時並增加了對防禦弓箭的注意,針對最易受攻擊處予以強化。中古後期出現一種以雕刻鎧甲精心製成的全套盔甲,這種盔甲在禮儀和炫耀上的功能多過實際上的用途。
鎖子甲的發明
到了中世紀的封建時代,先有鎖子甲的發明,後來更推進到防護更全面的板甲。盔甲受重視的程度尤其在歐洲和日本等地。 鎖子甲在歐洲使用了約1000年,從十四世紀開始,發明了用熟鐵澆鑄的板甲,因為在甲胄關節處理的工藝不良,關節部分為鎖子甲代替,為板金甲與鎖子甲的混裝。到了15世紀與16世紀,甲胄關節處理工藝的改善,鍛打工藝的更精進,使軟鋼制全板甲出現成為可能。板金甲防護力比鎖子甲更優秀,且鎖子甲就跟穿一件厚外套一樣,其關節活動受到鎖子甲的影響,但板金甲的關節部分是可活動的,所以使用者行動比穿鎖子甲更為靈活。板金甲的胸甲厚約2mm,由軟鋼鍛打,其防護力可抵禦稱雄歐洲300年的英國長弓,在1415年Agincourt戰役與1513年Flodden 戰役,都可以看到長弓對板金甲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除了火槍或Arbalest(單兵用重十字繳盤弩,拉力約100公斤,每分鍾1箭,其代表為德國黑森弩兵)其他弓箭已經很難達到破甲的要求,經過了辯論,英國於1595年頒布了「終止長弓法令」,火器與長弓之爭,告一個段落
⑧ 防彈衣龍甲的發明國家是哪個
龍甲?
是龍鱗甲吧,
龍鱗甲(Dragon Skin),是美國尖峰裝甲公司推出的一種防彈衣,由小塊的陶瓷防彈瓦和新型的防彈纖維編織成魚鱗狀的防護甲,類似中世紀的鎖子甲,因而得名「龍鱗甲」。這種防彈衣對子彈的防護能力是前所未有的,「龍鱗甲」在被7.62mm標准軍用彈在6米距離擊中40次都不會被擊穿,並且它還可以擋住7.62mm鋼芯穿甲彈,9mm微型沖鋒槍對它根本沒效果。其售價也十分高昂,一整套「龍鱗甲」售價約5000美元,比普通防彈衣高出3到4倍。可想而知,如果美軍裝備了「龍鱗甲」,世界上大部分的步槍、沖鋒槍就會變得毫無用處。
據介紹,目前尖峰裝甲公司的「龍鱗甲」產品主要有兩種SOV-1000和SOV-2000,前者使用鈦合金防彈瓦,後者則使用陶瓷防彈瓦。由於採用「龍鱗甲」技術,SOV-2000可以達到美國國家司法學會三級防護標准,而SOV-3000可以達到四級防護標准。在美國,防彈衣按其可防禦的槍彈種類和不同用途分為5種防護等級,其中四級最高,為單兵防彈衣的最高級別,是專為高風險作戰環境而設計的。
由於鈦合金盔甲和陶瓷盔甲使用不同材料,防護力上有區別,成本上陶瓷盔甲自然高於鈦合金,這就體現出「龍鱗甲」的另一個優勢——可根據使用者的要求任意定製。譬如,你可以要求防彈衣整個正面、背面和側面全部使用防護力達三級的鈦合金防彈瓦或者防護力達到四級的陶瓷防彈瓦,也可以要求防彈衣的正面使用陶瓷防彈瓦,背面和側面則只用鈦合金。
⑨ 中國盔甲發展史////
1中國最早的盔甲:皮甲2商朝就有的青銅頭盔到了西周也還有,之後就急劇減少到絕跡3從前14世紀到前3世紀,世界各大文明積極的改進自己士兵的防護用具埃及人創造了魚鱗鐵甲;希臘人設計了大面積銅甲;鐵頭盔在西亞被發明出來。與之比較不能不說中國落後了。中國遠離其它大文明的致命弱點,多次造成這種落後局面。
4戰國時期鐵防護用具,中國最早的鐵甲實物是西漢的.漢代鎧甲些鎧甲可以分為兩類六型:
第一大類:札甲,主要使用一類一、二型甲片,部分使用了二類甲片。
一型:僅護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帶系聯,長僅及腰。外形類似於明清婦女的肚兜。標本見楊家灣陶俑所著盔甲,其中騎兵俑均屬於這一類。
二型:除胸甲和背甲以外,加有披膊,甲片較一型小。多半屬於一類二型甲片。標本見楊家灣陶步兵俑。身甲最下一層甲片位於腰下,采活動編綴。
三型:見於二十家子出土標本,除胸甲、背甲外,有盤領,胸中開襟,用鐵扣扣合。披膊腋下不封口。身甲下緣也垂於腰部以下。
鐵札甲的製作方法基本上脫胎於中國傳統的皮甲,所以這種鐵甲的外形類似於皮甲。加上塗有防銹漆,在陶俑上表現時簡直難以跟皮甲區分開來。特別是這時的中國皮甲也開始模仿鐵甲塗黑漆,除非是出土實物,否則識別起來就更困難了。這種盔甲的防護力顯然是不足的,不過還好,西亞的魚鱗鐵甲,這時候終於傳到了中國,於是出現了中國版的魚鱗鐵甲。除了唐朝短暫的表現出向板甲進步的傾向,以及從西方引入有異域風味的盔甲以外,直到明朝,中國鐵甲幾乎都是魚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