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比薩餅是誰發明的
比薩
①「比薩」是一種由特殊的餅底、乳酪、醬汁和餡料做成的具有義大利風味的食品,但其實這種食品已經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壁障,成為全球通行的名飲,受到各國消費者的喜愛。但這種美食究竟源於何時何地,現在卻無從考究。如今,面對每天由遍及全球的「比薩專家」——必勝客餐廳里烤制的幾百萬個比薩,大家都自然地認為這是400年前義大利那不勒斯 的麵包師傅首創的。
那麼到底是誰發明了比薩呢?有人認為,比薩來源於中國:當年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最喜歡吃一種北方流行的蔥油餡餅。回到義大利後他一直想能夠再次品嘗,但卻不會烤制。一個星期天,他同朋友們在家中聚會,其中一位是來自那不勒斯的廚師,馬可·波羅靈機一動,把那位廚師叫到身邊,「如此這般」地描繪起中國北方的香蔥餡餅來。那位廚師也興致勃勃地按馬可·波羅所描繪的方法製作起來。但忙了半天,仍無法將餡料放入面團中。此時已快下午兩點,大家已飢腸轆轆。於是馬可·波羅提議就將餡料放在面餅上吃。大家吃後,都叫「好」。這位廚師回到那不勒斯後又做了幾次,並配上了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作料,不料大受食客們的歡迎,從此「比薩」就流傳開了。
據統計,義大利總共有兩萬多家比薩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區就有1200家。大多數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個比薩,有些人幾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論貧富,都習慣是將比薩折起來,拿在手上吃。這便成為現在鑒定比薩手工優劣的依據之一。比薩必須軟硬適中,即使將其如「皮夾似的」折疊起來,外層也不會破裂。
目前,全球最為著名的比薩專賣連鎖企業是1958年創辦於美國堪薩斯州的必勝客。「紅屋頂」是必勝客外觀的顯著標志。在遍布世界各地90多個國家和地區,必勝客擁有12300多個分店,包括在中國的近40家分店,每天接待超過400萬顧客,烤制170多萬個比薩。
「比薩」餅的講究
據了解,上等的比薩必須具備四個特質:新鮮餅皮、上等芝士、頂級比薩醬和新鮮的餡料。餅底一定要每天現做,麵粉一般用春冬兩季的甲級小麥研磨而成,這樣做成的餅底才會外層香脆、內層松軟。純正乳酪是比薩的靈魂,正宗的比薩一般都選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鈣質及低卡路里的莫扎里拉(Mozzarella)芝士。
製作過程:先將秤好的麵粉加上自家絕密的配料和勻,在底盆上油,鋪上一層由鮮美番茄混合純天然香料密製成的風味濃郁的比薩醬料,再撒上柔軟的100%甲級莫扎里拉乳酪,放上海鮮、意式香腸、加拿大腌肉、火腿、五香肉粒、蘑菇、青椒、菠蘿等經過精心挑選的新鮮餡料,最後放進烤爐在260℃下烘烤5至7分鍾。好了,一個美味的比薩出爐了,值得注意的一條是:出爐即食、風味最佳。比薩按大小一般分為三種尺寸:6寸(切成4塊)、9寸(切成6塊)、12寸(切成8塊),按厚度分為厚薄兩種。
比薩之所以被人們喜歡,除了它本身美味可口以外,還配有其他小食點綴。例如「必勝客」的比薩就配有奶香濃郁的雞蓉蘑菇湯、風情香雞翼、各式烤餡餃、油炸小薯格、自助沙拉吧等等。
②義大利中西部城市。臨阿諾河,曾是利古里亞海岸港口,現已離海10公里,東距佛羅倫薩68公里。人口10.5萬(1982)。工業有金屬加工、機械、紡織、陶瓷、玻璃、化學、製糖等;還產大理石與雪花石膏雕刻品。鐵路、公路樞紐。設有比薩大學(建於1343年)。多中世紀建築藝術。著名的比薩斜塔(因奠基不慎,致塔身傾斜)高約55米,塔底直徑15.24米,建於1174-1350年;現塔頂南傾已超出垂直平面5.3米,斜度為5°6′。還有羅馬式大教堂、博物館與圖書館等。旅遊業發達。比尤特美國蒙大拿州西南部礦業城市。位於落基山區。人口3.7萬(1980)。1864年發現金礦後始建。1882年改以采銅而大發展。附近有生產全美國銅產量8%的銅礦山,還產鉛、鋅、錳。夏季旅遊地。比卡茲羅馬尼亞東北部城鎮。在比卡茲河和比斯特里察河匯流處。人口約1萬(1983)。 1960年建有比卡茲水庫和列寧水電站。鐵路、公路通此。生產水泥和石棉製品。西郊有雄偉壯觀的比卡茲岩溶峽谷。東喀爾巴阡山區的旅遊中心。
Ⅱ 如何做老洛陽豆腐湯的蔥油
老洛陽的早餐以湯為主,人人皆知,最常見的、最受歡迎的、最便宜的、最家常的是三湯一面:豆腐湯、丸子湯、面湯、大碗面,豆腐湯製作簡單、快捷、便宜,就是自己在家做也很方便,特別是氣溫低,人感覺寒冷時,一碗熱乎乎的豆腐湯,納含了都少普通人的艱辛與歡樂。豆腐湯品種繁多,依個人口味、愛好不同,下料也不同,洛陽人說,喝豆腐湯可以一個星期不重樣,喝湯要配各種餅饃(燒餅、油餅、烙饃),除了牛、羊、驢肉湯外,老洛陽人還是偏愛豆腐湯,它味鮮價廉,街頭隨處可見,是常見的過早。
豆腐湯的歷史悠久,朱元璋佳話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就是豆腐湯,豆腐因富含蛋白質,營養價值堪比肉類,有「素肉」之美稱,又有「黃金白玉湯」之美譽,鮮豆腐色澤瑩白,如玉質潔凈,而油炸過的豆腐色澤金黃,切成不規矩的條形。有文字記載「鮮豆腐方正,不破不損,夾一塊入口粘牙即化,滿口鮮香;而油炸豆腐則松軟皮實,外緊內酥,又透著焦香味兒,金白兩色,與小蔥之嫩綠,辣椒之鮮紅相得益彰。」
豆腐湯做法極為簡單,沒有復雜的配料,具體做法:鍋內加高湯(肉、雞、骨頭熬湯都可),鮮豆腐、油炸豆腐下入鍋里同煮,配些佐料,大火燒開,再以文火咕嘟,待開蓋滿屋皆香,撒上香蔥末、芫荽、滴入麻油,用竹筷子輕輕一攪和,香味便直透天靈,引人讒言欲滴,特別是冬天裡來上一口,猶如冬天沙漠里的一把火,熊熊燃燒我暖和。
豆腐的做法很多種,據史料記載:豆腐是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豆腐至今已是一個大家族,品種齊全、花樣繁多,具有獨特的風味,製作工藝簡單,富含高蛋白、低脂肪,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生熟皆可、老少皆宜。根據資料介紹,附上幾款豆腐湯的製作方法:
1)老洛陽豆腐湯
一鍋熱氣騰騰的骨頭湯坐在火上,一直在開滾,盛的時候,碗里放些白豆腐、炸豆腐,粉條、青菜、大蔥,用熱湯涮兩下,然後裝滿大碗,佐料有薑汁、蒜末、芥末、胡椒粉,喜食辣的,還有紅彤彤的辣椒油,鹽和味精隨意,看著就開胃,泡上一個燒餅,一頓早餐就解決了。
2)滋補爽口豆腐湯的做法
材料:豆腐若干、醬油、肉湯。
做法:將豆腐焯一下後搗碎,將碎豆腐和肉湯一起倒入鍋中煮,加少量醬油調味。
3)白玉金銀豆腐湯
原料:清湯70ml、香菇絲1/3朵,豆腐25克、小雞丁塊15克、花椰菜10克、蛋汁1/4個。
做法:清湯煮開後,倒入小雞丁塊、香菇絲煮熟,豆腐切丁倒入清湯中,加少許鹽,醬油調味,勾芡煮成糊狀,燙熟的花椰菜倒入豆腐里,淋上蛋汁,熄火、加蓋,燜到蛋熟。
4)鍋塔豆腐
材料:豆腐100克,雞蛋15克、蝦子6克、青蒜5克、雞湯100克、香油、精鹽各2克、味精1克、料酒3克、麵粉10克、花生油400克。
做法:豆腐洗凈瀝干切成0.6厘米厚,3.3厘米見方的塊,放入盤中加味精拌勻,再加麵粉沾勻,青蒜擇洗凈切段。雞蛋打勻後倒在豆腐上,將每片拖過蛋液的豆腐片放入八成熱的油里炸至金黃色,撈出瀝油。鍋內油倒出,放入雞湯、蝦子精鹽、料酒煮開後,放入豆腐片,用文火煮7分鍾,至湯汁減少,加入味精、香油、撒上青蒜段即可。
提示:洛陽豆腐湯離不了薑汁,正宗的湯用的是黃姜,別的姜味道不正,大量用薑汁調味,再加以紅油辣子。
附上洛陽豆腐湯部分店家地址(網上收集):
廛河區:大亮豆腐湯 位置:啟明西路,叉車廠家屬院門口東三米。此湯名氣較大,
老城區:民主街(南街)閆記豆腐湯。
東大街:劉家豆腐湯 位置:東大街與民主街交叉口向東30米;
南大街:永樂豆腐湯 位置:農校街口路西 ;
西關:張老二豆腐湯 位置:三通巷北頭 ;
西關:清心園豆腐湯 位置:101始發站站牌後面;
西關金業路雍記豆腐湯 位置:西關金業路與馬市街口南路西;
24中北張記豆腐湯 位置:廛河橋東頭,沿著中州渠向北;
西關黃梅路東關梁記豆腐湯 : 大張量販東側馬路對面;
馬路街孫記豆腐湯 與上面的梁記相隔不遠,從中州路往黃梅路拐第一個丁字路口東側40米路北;
西工區:
史家屯:老城肖家豆腐湯 平民醫院東200米;
健康路李記豆腐湯 位置:健康東路與健康南路交叉口東30米路北
春都路豆腐湯;
澗西區:
南昌路:天旗飯店豆腐湯 位置:興隆菜市場口南。天旗飯店內;
山東路:小李村李記豆腐湯 位置:太原路北路藝術學校門口正對的路口(山東路),向東80米左右,路北。
長春路順和滋補豆腐湯 長春路大張量販隔壁;
銀川路長虹豆腐湯 位置:聯盟路天府大酒店隔壁的銀川路路口向南20米路西;
天津路爽口香豆腐湯 位置:天津路小學北30米路西;
澗西小商品旁邊胡同內的燕子家豆腐湯;
建設路陽光豆腐湯 位置:銅加工廠西門西50米路南;
關林鎮:
無名豆腐湯 位置:鋼廠路(現為翠雲路)躍進門鋼廠老生活區東側30米路北 ;
梁記豆腐湯 位置:上面的李記豆腐湯東隔壁.
Ⅲ 比薩餅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比薩(Pizza)是一種發源於義大利的食品,在全球頗受歡迎。比薩餅的通常做法是用發酵的圓面餅上面覆蓋番茄醬、乳酪以及其他配料,並由烤爐烤制而成。
乳酪通常用莫薩里拉乾酪,也有混用幾種乳酪的形式,包括帕馬森乾酪、羅馬乳酪(romano)、義大利鄉村軟酪(ricotta)或蒙特瑞·傑克乾酪(Monterey Jack)、馬蘇里拉乳酪等。
(3)蔥油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吃披薩的注意事項
一、披薩可是「藏鹽大戶」
在面餅、醬料和乳酪中,都含有相當數量的鹽分,常規大小的一角披薩含鹽量就可能達到600毫克。因此,艾克凱姆建議選擇蔬菜多的披薩餅,每餐別超過兩角,避免經常食用。
1、限鹽可以降血壓
通過對群體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高鹽飲食的人群,其高血壓的發病率遠遠高於低鹽飲食的人群。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年均約7%,而且呈北高南低的明顯差異,這和地區間鹽分攝入量的高低分布變化呈現出明顯的相關關系。
2、鹽多導致鈣流失
食鹽量過大是導致骨質疏鬆的罪魁禍首。因為腎臟每天都會將過多的鈉隨尿液排出體外,每排泄1000毫克的鈉,同時損耗大約26毫克的鈣。人體需要排掉的鈉越多,鈣的消耗量也越大,最終必然會影響到骨骼的正常生長。
二、 吃2片就該適可而止
其實,一般女生吃個兩片,再搭配湯或飲料,一定能吃個至少8分飽。千萬別貪多,到吃到飽的比薩餐廳猛吃,要記得,多吃1片就等於多吃200卡。
三、 不要用雙倍份量的起司
喜歡吃起司的人,一定不會放棄美味的芝心比薩,雖然起司屬於乳製品,有助於補充鈣質,但熱量、脂肪量都很高, 請克制一下吧。
四、不要用白醬取代番茄醬
白醬是比薩最近興起的新風潮,法式的白醬,有濃濃的奶味,深受許多女生喜愛,但酸酸的番茄醬更營養,可以抗氧化。
五、慎選配料,就能控制熱量。
配料是影響比薩熱量的最大因素,一般的大比薩,依配料不同,1/ 8塊約為150-220卡。選擇配料時盡量以海鮮、蔬果等食材為主,避開培根、肥牛肉、美乃滋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食材。如果再加上蘑菇、青椒、洋蔥、蕃茄等配料,營養方面就可取得相當不錯的平衡。
Ⅳ 披薩是誰發明的,它名字的由來披薩是誰發明的。
披薩是一位那不勒斯廚師在1889年特意製作獻給女王的瑪格麗特·比薩 (pizza Margherita) , 用女王名字命名的三色比薩。
披薩的起源:
起源:公元前三世紀,羅馬歷史記載:圓麥餅+橄欖油+香料+石上烤
比薩由麵包而來,在西方歷史裡麵包作為主食占著一個重要的位置。它在時間的長流里並不是一直不變,而是通過加入不同的食材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愛好。歷史學家就在義大利撒丁島發現了3000年前類似從麵包到比薩的過渡食品。在古希臘也多次出現餅狀麵包 πλακοῦς (plakous, 還有 πλακοῦντος - plakountos)加入各種香料,其中就有蒜和蔥。還有波斯人, 一個叫Dario il Grande 的國王(521-486 a.C.) 使用石頭烤一種''扁麵包'',裡面加入了乳酪。在西方詩歌Eneide中也出現過最早期的過渡物,它們一般去被稱為"focaccia" (寓意用火烤過的),西方 的 "coca" (咸甜皆宜),希臘和義大利語的 "pita" 或 土耳其的語"pide" ,還有羅馬涅的 "piadina" . 然後還有其他國家也出現過類似的食品。時間慢慢流轉,語言也不是一成不變義大利語的pita/pitta慢慢變成pizza,上面的食材也不再限於最初的那些。比薩的創新還是來源於番茄的加入(其實還有一種是魚的,在番茄的位置上替換),那不勒斯是第一個帶來這個改變的,可以說是現代比薩的起源地。但是最終把比薩推向世界的還是一個那不勒斯廚師在1889年特意製作獻給Savoia女王的瑪格麗特·比薩 (pizza Margherita) , 用女王名字命名的三色比薩。據統計,義大利總共有兩萬多家披薩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區就有1200家。大多數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個披薩,有些人幾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論貧富,都習慣是將匹薩折起來,拿在手上吃。這便成為鑒定匹薩手工優劣的依據之一。匹薩必須軟硬適中,即使將其如「皮夾似的」折疊起來,外層也不會破裂。
Ⅳ 誰發明了披薩
公元前3世紀,羅馬的第一部歷史中提到:「圓面餅上加橄欖油,香料和蜂蜜,置於石上烤熟」;以及「薄面餅上面放乳酪和蜂蜜,並用香葉加味」。在龐貝遺址,考古學家也發現了類似現今披薩店的房址。盡管上述的食品與的披薩很相似,然而現在披薩必須的兩種原料:西紅柿(蕃茄)和莫薩里拉乾酪_mozzarella,當時還沒有傳到義大利和地中海地區。
有人認為披薩源於中國,傳說當年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喜歡吃一種北方流行的蔥油餡餅。回到義大利後他一直想能夠再次品嘗,但卻不會烤制也無處可尋。一個星期天,他同朋友們在家中聚會,其中一位是來自那不勒斯的廚師,馬可.波羅靈機一動,把那位廚師叫到身邊,「如此這般」地描繪起中國北方的香蔥餡餅來。那位廚師也興致勃勃地按馬可.波羅所描繪的方法製作起來。但忙了半天,仍無法將餡料放入面團中。此時已快下午2點,大家已飢腸轆轆。於是馬可.波羅提議就將餡料放在面餅上吃。大家吃後,都叫「好」。這位廚師回到那不勒斯後又做了幾次,並配上了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作料,不料大受食客們的歡迎,從此「披薩」就流傳開了。
據統計,義大利總共有2萬多家披薩店,其中那不靳斯地區就有1200家。大多數那不靳斯人每周至少吃一個披薩,有些人幾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論貧富,都習慣是將披薩折起來,拿在手上吃。這便成為簽定披薩手工優劣的依據之一。
比薩起源於 3000 年前,人們在燒熱的石頭上做成扁平的小圓麵包或餡餅。那種放在錫板上食用的圓麵包或餡餅就是比薩,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非發酵麵包。 在埃及人發現了酵母,人們才開始製做發酵麵包。比薩這個名字 來自拉丁語 pinsa,它是拉丁語pinsere的過去分詞,意思是壓平。地中海地區 ,如誒及、希臘和羅馬,習慣吃用大麥、水和不同調料做成的小圓麵包或餡餅。當然 可以認為這些小圓麵包或餡餅就是比薩的『前身。
Ⅵ 匹薩是誰發明的
馬可·波羅 比薩餅的起源 「比薩」餅的起源 「比薩」是一種由特殊的餅底、乳酪、醬汁和餡料做成的具有義大利風味的食品,但其實這種食品已經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壁障,成為全球通行的名飲,受到各國消費者的喜愛。但這種美食究竟源於何時何地,現在卻無從考究。如今,面對每天由遍及全球的「比薩專家」——必勝客餐廳里烤制的幾百萬個比薩,大家都自然地認為這是400年前義大利那不勒斯的麵包師傅首創的。 比薩餅的起源 那麼到底是誰發明了比薩呢?有人認為,比薩來源於中國:當年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最喜歡吃一種北方流行的蔥油餡餅。回到義大利後他一直想能夠再次品嘗,但卻不會烤制。一個星期天,他同朋友們在家中聚會,其中一位是來自那不勒斯的廚師,馬可·波羅靈機一動,把那位廚師叫到身邊,「如此這般」地描繪起中國北方的香蔥餡餅來。那位廚師也興致勃勃地按馬可·波羅所描繪的方法製作起來。但忙了半天,仍無法將餡料放入面團中。此時已快下午兩點,大家已飢腸轆轆。於是馬可·波羅提議就將餡料放在面餅上吃。大家吃後,都叫「好」。這位廚師回到那不勒斯後又做了幾次,並配上了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作料,不料大受食客們的歡迎,從此「比薩」就流傳開了。 據統計,義大利總共有兩萬多家比薩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區就有1200家。大多數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個比薩,有些人幾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論貧富,都習慣是將比薩折起來,拿在手上吃。這便成為現在鑒定比薩手工優劣的依據之一。比薩必須軟硬適中,即使將其如「皮夾似的」折疊起來,外層也不會破裂。 目前,全球最為著名的比薩專賣連鎖企業是1958年創辦於美國堪薩斯州的必勝客。「紅屋頂」是必勝客外觀的顯著標志。在遍布世界各地90多個國家和地區,必勝客擁有12300多個分店,包括在中國的近40家分店,每天接待超過400萬顧客,烤制170多萬個比薩。 「比薩」餅的講究 據了解,上等的比薩必須具備四個特質:新鮮餅皮、上等芝士、頂級比薩醬和新鮮的餡料。餅底一定要每天現做,麵粉一般用春冬兩季的甲級小麥研磨而成,這樣做成的餅底才會外層香脆、內層松軟。純正乳酪是比薩的靈魂,正宗的比薩一般都選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鈣質及低卡路里的莫扎里拉(Mozzarella)芝士。 製作過程:先將秤好的麵粉加上自家絕密的配料和勻,在底盆上油,鋪上一層由鮮美番茄混合純天然香料密製成的風味濃郁的比薩醬料,再撒上柔軟的l00%甲級莫扎里拉乳酪,放上海鮮、意式香腸、加拿大腌肉、火腿、五香肉粒、蘑菇、青椒、菠蘿等經過精心挑選的新鮮餡料,最後放進烤爐在260℃下烘烤5至7分鍾。好了,一個美味的比薩出爐了,值得注意的一條是:出爐即食、風味最佳。比薩按大小一般分為三種尺寸:6寸(切成4塊)、9寸(切成6塊)、12寸(切成8塊),按厚度分為厚薄兩種。 比薩之所以被人們喜歡,除了它本身美味可口以外,還配有其他小食點綴。例如「必勝客」的比薩就配有奶香濃郁的雞蓉蘑菇湯、風情香雞翼、各式烤餡餃、油炸小薯格、自助沙拉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