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燈是根據什麼原理發明的
白熾電燈的工作原理
白熾燈是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以提供照明的設備,其工作原理是:電流通過燈絲(鎢絲,熔點達3000多攝氏度)時產生熱量,螺旋狀的燈絲不斷將熱量聚集,使得燈絲的溫度達2000攝氏度以上,燈絲在處於白熾狀態時,就象燒紅了的鐵能發光一樣而發出光來.燈絲的溫度越高,發出的光就越亮.故稱之為白熾燈.
從能量的轉換角度看,白熾燈發光時,大量的電能將轉化為熱能,只有極少一部分(可能不到1%,沒計算過)可以轉化為有用的光能.
白熾燈發出的光是全色光,但各種色光的成份比例是由發光物質(鎢)以及溫度決定的.比例不平衡就導致了光的顏色的偏色,所以在白熾燈下物體的顏色不夠真實.(即顯色性不高)
白熾燈的壽命跟燈絲的溫度有關,因為溫度越高,燈絲就越容易升華(鎢直接變成鎢氣)[註:日光燈兩端發黑過程是:鎢絲的升華直接變成鎢氣,這些鎢氣體遇到溫度較低的燈管壁又凝華在燈管壁上而發黑的],當鎢絲升華到比較細瘦時,通電後就很容易燒斷,從而結束了燈的壽命.所以,白熾燈的功率(瓦數)越大,壽命就越短.
電燈發光的原理是什麼?
能量的釋放有兩種形式:發光、放熱,這兩種形式一定並存.燈絲與電阻絲的區別就是燈絲將大多數能量轉化為光能.
② 根據什麼東西,是誰發明了電燈
根據導體的熱效應發明了白熾燈,根據氣體離子導電發光發明了霓虹燈和日光燈……。白熾燈是愛迪生發明的…………
③ 電燈是如何發明的
摘要:從理論上講,製作電燈並不難。在一個抽成真空的燈泡里裝上一根燈絲,讓電流通過燈絲就能發光。可是要選擇合適的燈泡和燈絲卻並不容易。 從理論上講,製作電燈並不難。在一個抽成真空的燈泡里裝上一根燈絲,讓電流通過燈絲就能發光。可是要選擇合適的燈泡和燈絲卻並不容易。
第一個環節是燈泡形狀和容積的設計,這個問題愛迪生很快就解決了。他設計了不同形狀的燈泡。由於有自己的玻璃工場,他根本不用繁復的數學公式來計算容積。他在一隻空燈泡里灌滿了水,隨手把水倒進量杯,然後讀出量杯的刻度,一下子就解決了燈泡容積的問題。接下來的問題當然就是選什麼材料做燈絲了。愛迪生最初選用的是炭,但是炭絲很快就斷裂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愛迪生拿起燈泡反復察看。
「對了!燈泡裡面有空氣,而空氣中的氧有助燃作用。如果沒有氧,會不會好一點呢?」愛迪生思索著。他馬上把燈泡裡面的空氣抽掉,採用了新型的氣泵。
在1879年8月,他已經可以使燈泡的真空保持在十萬分之一個大氣壓了,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很不容易的。在這種真空度下面,再用炭做燈絲,電燈一下子就亮了。成功了嗎?不,八分鍾後,電燈就熄了。看來炭絲不是理想的材料,必須找另外的材料。用金屬怎樣?愛迪生先後試用了鉻、銥、鈦等金屬。只有鉑的效果還可以,但最後鉑絲還是燒斷了。他試著在鉑絲上面塗上其他材料,電燈發光的時間明顯地延長了,但電燈卻會不時地自動熄掉,繼而又自動地再亮起來。看來還得想別的辦法。一個月後,愛迪生製造出新的抽真空設備,使燈泡內的真空達到了百萬分之一個大氣壓,電燈的壽命也因此延長到兩個小時了。這不能不說是朝成功又邁近了一步,但在實用性方面還是遠遠不夠的。況且鉑的價格昂貴,一般人負擔不起,還得尋找其他的方法。
愛迪生向有機材料打起了主意。他開始試用麻繩、稻草、硬橡膠、馬鬃,甚至用人的頭發、胡須,能想到的似乎都想到了。有一天他清點了一下,選用過的材料已達一千六百種之多!但成功還是遙遙無期。
一天晚上,愛迪生一邊思考問題,一邊隨手拿起一塊被壓榨過的混有樹脂的碳黑,不經意地搓弄著,無意中把碳黑搓成了一條細線。他突然心中一動,為什麼不試試纖維化的碳黑呢?
他馬上精選了一段棉線,把它彎成馬蹄形,放進一隻金屬盒去進行碳化處理。幾個小時以後,世界上第一根正式的電燈燈絲做成了。「助手巴切勒極為小心地拿著這根寶貝向吹制車間走去,而我則像護送著無價之寶的護衛。」愛迪生事後回憶道。他們小心翼翼地把燈絲裝入燈泡,然後抽真空、封口、通電,剎那間,金色的光芒灑遍了車間,燈泡點亮了好幾個小時!接著再換上一個新燈泡,居然連續亮了四十個小時!成功了!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
然而,點燃四十個小時的燈泡和愛迪生的設想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他又開始考慮新的材料。他受扇子的啟發,選用了碳化的竹絲;在全世界六千個竹子品種中一一篩選,最後選用了一種日本竹子做燈絲。又過了許多年,竹絲才為鎢絲所取代,漸漸演變成今天我們使用的電燈泡。後來,愛迪生又發明了中央配電系統,才使電燈走進千家萬戶,走遍了全世界。 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就是九十九分血汗加一分靈感。」電燈的發明不正是這樣的嗎。
④ 人們根據什麼研究而發明了日光燈
A螢火蟲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⑤ 電燈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電燈是將電能轉化為光能,以提供照明的設備,其工作原理是:電流通過燈絲(鎢絲專,熔點達3000℃以上)時屬產生熱量,螺旋狀的燈絲不斷將熱量聚集,使得燈絲的溫度達2000℃以上,燈絲在處於白熾狀態時,就象燒紅了的鐵能發光一樣而發出光來.燈絲的溫度越高,發出的光就越亮.所以這種電燈稱之為白熾燈.
⑥ 日光燈根據什麼動物發明的
日光燈是根據螢火蟲發明的。
⑦ 冷光源電燈是根據什麼動物發明的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內動物、昆蟲和魚類等容,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冷光源燈是利用化學能、電能、生物能激發的光源(螢火蟲、霓虹燈等)。具有十分優良的光學,變閃特性。物體發光時,它的溫度並不比環境溫度高,這種發光叫冷發光,我們把這類光源叫做冷光源。
原理:
冷光源燈的發光原理是是在電場作用下,產生電子碰撞激發熒光材料產生發光現象。具有十分優良的光學,變閃特性。冷光源工作時不發熱,避免了與熱量積累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冷光源燈是把其他的能量幾乎全部轉化為可見光了,其他波長的光很少,而熱光源就不同,除了有可見光外還有大量的紅外光,相當一部分能量轉化為對照明沒有貢獻的紅外光了。熱光源加紅外濾波片後出來的光應該和冷光源發出的光差不多了,因為已經濾掉了紅外光。
⑧ 最早的燈是什麼時候發明
世界上第一盞電燈誕生在1879年10月21日,
我國古代燈的起源和發展:燈是從豆演變而來
一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一般人眼裡,就是一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裡,這可是一件寶貝。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燈的前身了。」卿烈軍一邊把玩著,一邊解釋。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老卿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製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近代燈:180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明電弧光燈,人類進入了利用電照明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