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日文是唐朝發明的

日文是唐朝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0-05 05:42:09

❶ 日文是誰發明

7世紀以前,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靠中國移民的傳播。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聖德太子攝政期間,日本開始直接向中國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學生和留學僧,主動學習中國文化,成為最早派人到中國留學的國家,隋朝也是中國開始大批接收外國留學生的時期。

隨使節一同來華
日本最重要的「遣隋使」是聖德太子於隋大業三年(607年)派出的。他派小野妹子攜帶日本天皇的國書到達隋朝東都洛陽,謀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藉以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這是當時日本在外交上一項重大的措施。從開皇二十年(600年)至大業十年(614年),日本派「遣隋使」達5次之多。公元608年,開創了隨團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先例。這不僅僅是基於政治上的考慮。聖德太子漢學功底深厚,很重視發展同隋朝的關系,希望通過這種措施,積極地從中國導入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國家體制,因而所派遣的遣隋使團中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唐朝的時候,中國同日本的友好往來更是盛況空前。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先後派遣了13次「遣唐使」,還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團規模都很大,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00人。留學生和留學僧都是跟隨使團到達中國,使團回日本時,留學生(僧)們則仍留下來學習中國文化。

日本留學生一律被安排在國子監學習。唐朝國子監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各學招生對象不同。唐玄宗命國子監的四門助教趙玄默在鴻臚寺教授這些留學生們的功課。日本留學生們在中國學習幾年甚至幾十年,再回到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他們中間最有名的是從奈良來到中國的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

晁衡:留唐任職,一住54年
阿倍仲麻呂(698—770)是中日友好關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國名字叫晁衡。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漢文修養良好而被選為遣唐留學生,當時他還不滿20歲。入唐以後,他的學識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學界的贊賞,先後任校書、左補闕、秘書監、左散騎常侍和鎮南都護等職。秘書監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左散騎常侍是從三品,可見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儲光羲對他十分贊賞,曾寫詩《洛中貽朝校書衡》相贈。晁衡曾經送給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動。

天寶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隨「遣唐使」回國探親,唐玄宗許之,並且命他為回訪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國,途中遭遇風暴,李白誤聞晁衡在歸日本時翻船遇難,非常悲痛,寫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成為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名作。

晁衡後來東渡失敗,輾轉漂泊後又回到長安,繼續在唐朝任職,直至大歷五年(770年)以73歲高齡在長安逝世。晁衡在中國生活、工作長達54年之久,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日本人民為其在東京的護國寺建了雕像和紀念堂。

吉備真備:用漢字偏旁創片假名
另一個著名的日本留學生是吉備真備,原名下道真備,開元五年(717年)隨「遣唐使」來華。他在長安就學於四門助教趙玄默,深通五經三史、歷算、刑律、漏刻、軍制、陣法、韻學、書道等諸藝。他在唐朝留學1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歸國。與吉備真備同時回國的留學僧玄防,受到日本聖武天皇的重視,吉備真備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備真備在華期間,精研經史,博學多聞,成為飽學之士,回國後被天皇拜為大學助教。當時日本的大學設有明經、文章、明法、算學、音韻、書法六科,學生有四五百人。吉備真備為六科的學生講授學自中國的各種新知識,教讀《史記》、《漢書》、《後漢書》。高野天皇也跟他學習《禮記》、《漢書》。

對於日本文化傳承,吉備真備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是根據部分漢字偏旁部首創制了日語片假名。這些漢字共50個,被稱為「母字」。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稱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回國受重用,影響日本文化
入唐留學生大多為日本統治階級中的中層官吏子弟,和朝廷關系密切,回國都受到重用。如膳大丘在唐長安國子監學經史,歸國後被任命為日本大學寮助教。他向天皇奏請按照中國之例,以孔子為文宣王,獲准。這是日本政府尊孔之始,對日本奈良時代儒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長岡,入唐後潛心學習唐律,回國後曾與吉備真備共同刪定律令二十四條。營原娓成入唐學醫,造詣較深,回國後被任命為針博士,對日本的醫學發展極有貢獻。

許多日本留學生經歷了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繁榮,看到了唐朝的先進制度對周邊的影響。他們回國後就對日本的部民制提出了改革要求。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從唐朝歸來的留學生高向玄理做國博士,仿照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實行了大化革新。

入唐留學的僧人和留學生一樣,回國後在政治、文化和佛教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留學僧除本身的天賦外,與朝廷達官之間關系密切,也是基本條件之一。最早回國的僧人玄防就是與改革派發生關系得到重用。大多數在唐留學回國的僧人,都在宣傳佛教和傳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貢獻。公元653年入唐留學的道照,在中國學習法相宗,回國後在奈良右京建立禪院,在日本創立法相宗。留學僧智藏在唐朝學習三論宗,回日本後即創立三論宗。公元743年左右,佛教各宗派如華嚴宗、法相宗、天台宗、禪宗都傳入了日本,與佛教有關的建築、雕刻、繪畫工藝都在日本有了新的發展。

留學生和留學僧作為中日文化傳播的載體,對中日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❷ 唐朝時候日語和漢語是一樣的嗎

你提這個問題時,先要有一個概念,日語和日文不是一回事,日語很早就有了,但是日文卻是遣唐使根據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的。在沒有日文的日子裡,日本所有的文字記載都是用漢語來做的。

❸ 唐朝時與日本的關系

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條路:一是由登州(山東蓬萊)出發,渡渤海沿遼東半島東岸和朝鮮半島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蘇淮安)出淮河口沿山東半島北上,東渡黃海經朝鮮半島到日本;三是由揚州或明州出海,橫渡東海直駛日本。

日本「遣唐使」
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這時日本社會正處在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昌盛極為贊賞,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數量很多。
631年(貞觀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開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二百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數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發現的日本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內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大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長期留居中國,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光祿大夫、秘書監等職。他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常作詩相酬贈。日本留學生回國以後,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海與鑒真和尚
日本來中國學習的學問僧共約九十餘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於804年(貞元二十年)來中國,在長安青龍寺向惠果學密宗,回國時帶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經,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還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僧人也不斷東渡日本,溝通中日兩國的文化,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鑒真和尚。

鑒真,姓淳於,揚州人。他對於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戒。他應日本聖武天皇的約請東渡日本,經過六次努力,歷盡艱險,雙目失明,終於在754年(天寶十三年)攜弟子到達日本,時已年近七旬。鑒真把律宗傳到日本,同時還把佛寺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傳授給日本。日本現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鑒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對日本建築有重要的影響。鑒真精通醫學,尤精本草,他雖雙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種葯物,對日本醫葯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日本政治與教育
在政治方面,645年(貞觀十九年),日本參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參照隋唐律令,制訂了《大寶律令》。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時期在京都設立大學,以後學制逐漸完備,各科學習的內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語言文字
在語言文字方面,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記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備真備用漢字楷體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採用漢字草體造成「平假名」。這些新體文字的發明,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❹ 日語的由來

1、一般認為日語是彌生人在西元前三世紀時帶到日本列島的,並於原住民繩文人的語言結合。

三國時代,漢字傳入日本,唐代時日本人發明了通行於女性之間的假名,官文為文言文,因此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

以昭和31年(1956年)的《例解國語辭典》為例,在日本語的語匯中,和語佔36.6%、漢語佔53.6%,昭和39年(1964年)日本國立研究所對90種雜志用語進行了調查研究,得出了和語佔36.7%、漢語佔47.5%、西洋語占近10%的結論。

2、日語與漢語的聯系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時候,由於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大量的古代漢語詞彙隨著漢字由中國東北的渤海國和朝鮮等地被傳入日本,到了近代的時候,由於明治維新,日本學習西方,大量的歐美詞彙被引入日本(主要是英文,當然也有德文和法文)。

後又由日本人重新組合成大量現代日語詞彙並被傳到鄰近的中韓兩國,因此被漢語採用,如電話、幹部、共產黨、社會主義、機器、生產、經濟、教育、軍事、列強、物理、數學、化學、生物、英語、航空母艦等等。

拓展資料:

日本語(Japanese language),語言系屬分類上屬於日本-高句麗語系(Japanese-Koguryoic languages)或扶余語系(Buyeo languages),母語人數有1億2500萬人,使用日語的人數佔世界人口的3.1%。

❺ 日語是誰發明的-

4L、5L不要擾亂視聽,你說的那是語系,人家說是誰發明的。

日本語簡稱日語,是日本國的官方語言。日本人口有1.2億,幾乎99% 以上的人口使用同一種語言,因此,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日本近乎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日語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地區則有很少人在使用。

日本的傳統語言為和語。日本民族有史以來長期生活在島嶼上,由於交通技術的有限,長期隔斷了日本民族與大陸的經濟與文化來往,造成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比較短。據了解,日本現存最早的文字資料產生與公元5世紀,但是不是用日本文字記載的,而是使用的漢語。據文字記載,當時日本的統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國南朝皇帝的國書也是用漢字寫成的。一直到公元10世紀,日本人才在漢字草書的基礎上創造出日本式字母即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同時也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出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ィ;宇——ウ;江——エ;於——オ。由此,才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在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收入了1945個漢字,加上人名用漢字有2111個。而在諸橋轍次編撰的《大漢和辭典》中卻收入了5萬余個漢字。

關於日語的系屬,一直都有許多的爭論,有學者認為,從句法的角度上來對日語歸類的話,日語接近諸如土耳其語和蒙古語之類的阿爾泰語言。而在句法上,日語與朝鮮語有著相似之處,這也是得到廣泛認可的。但是也有證據表明,日語的詞法和詞彙曾經受到南面的馬來語的影響。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在發音上,日語中的一些常用詞彙如「馬」「梅」「米」等字的發音是與漢語相似的,這些都被認為是受到漢語的影響。從語法的角度上來看,日語是屬於粘著語的,粘著語的特點是單詞在句子中的地位、時態等都是依靠助詞、助動詞來表示的。日語的語序不像漢語和英語那樣謂語在賓語和補語的前面,而是在賓語和補語的後面。

日文的創造者是吉備真備

原名下道真備,開元五年(717年)隨「遣唐使」來華。他在長安就學於四門助教趙玄默,深通五經三史、歷算、刑律、漏刻、軍制、陣法、韻學、書道等諸藝。他在唐朝留學1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歸國。與吉備真備同時回國的留學僧玄防,受到日本聖武天皇的重視,吉備真備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備真備在華期間,精研經史,博學多聞,成為飽學之士,回國後被天皇拜為大學助教。當時日本的大學設有明經、文章、明法、算學、音韻、書法六科,學生有四五百人。吉備真備為六科的學生講授學自中國的各種新知識,教讀《史記》、《漢書》、《後漢書》。高野天皇也跟他學習《禮記》、《漢書》。

對於日本文化傳承,吉備真備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是根據部分漢字偏旁部首創制了日語片假名。這些漢字共50個,被稱為「母字」。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稱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❻ 日本在唐朝時期學習了我國的文化,現代的日文是從唐朝的漢字演變的嗎

其實漢字從光武帝時期就已經傳入日本了,只是影響力沒有那麼大。在唐朝時期,日本派了很多的使者、學者還有僧人來到大唐。其中有一個叫吉備真備的留學生,他用漢字的楷體偏旁創造出了片假名,僧人空海則是用草體偏旁創造出了平假名。這兩種假名雖然是針對文字讀音的,但日文確實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快速演變發展的。

以上所說的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到了現代,日本在很多方面其實已經超越了我們,這其中就包括一些漢字的詞彙。像是職場、原則和經濟等等,這些我們看著很熟悉的詞語,其實都是從日本學習過來的,是不是很意外?語言是一種溝通的手段,不管漢字對日文的影響力還有多大,總之它一直都在發展,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更新。

❼ 日語什麼時候發明的

不是發明的, 是中國傳過去的,漢文化傳入日本,具有文化修養的日本人開始用漢文記事,
到了公元五世紀中葉之後,日本人民創造了用漢字作為表間符號來書寫日語的方法。
應該就是這時候開始吧?

❽ 抹茶是不是唐朝的時候就發明了,還是日本發明的

抹茶(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專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屬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詠嘆抹茶的詩篇,"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贊美之詞。

❾ 唐朝的什麼影響日語字幕的創立

唐朝的樂譜影響日本字母的創立。
日文中的「假名」分「片假名」和「平假名」兩種。片假名即「アイウエオ」,取自漢字楷體偏旁,又稱正楷字母;平假名即「あいうえお」,取自漢字草體,又稱草體字母。這兩種假名既用來標音,又用來表示日語語言構成。據一般看法,平假名正式使用約在9世紀,而片假名正式使用約在10世紀。換言之,自9世紀起,日本就有了自己的正式文字。
假名是何時由何人創造?創造者的依據又是什麼?日本正史無明確記載,但民間傳說卻比較集中:片假名是由吉備真備創造的;平假名是由空海創造的。事情真相如何?假名創造的依據又是什麼?這些都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片假名源於盛唐「樂譜」片假名中的「片」是「片斷」、「偏旁」的意思,是用漢字楷體偏旁表示日語字母。但片假名的創造者為何要用漢字楷體偏旁作為日語字母?是「閉門造車」式的突發奇想,還是受到了某種啟發?而這種啟發與創造者本人又有什麼關系?這是必須回答的問題。

2005年秋,筆者與張永山、羅琨、劉一曼等人在敦煌陳列室內看到一幅唐代「樂譜」,其上的譜符與假名(主要是片假名)極為相似。樊錦詩的《燦爛佛宮》第51頁刊登「敦煌樂譜」(唐代)。為論述起見,今將樂譜公布於下。

敦煌樂譜共有三首曲子,分別為《慢曲子心事子》、《慢曲子伊州》、《又急曲子》(「子」後無字,可能為《又急曲子伊州》)。有些譜符與假名形體相似,統計如下。

て(平假名),出現42次;ロ(片假名),出現37次;ヒ(片假名),出現25次;

ス(片假名),出現23次;ハ(片假名),出現4次;ト(片假名),出現4次;

エ(片假名),出現1次;〦(日文符號),出現14次。

這種「相似」是偶然巧合,還是另有原因?這不能不引起思考:假名,尤其是片假名,可能與唐代樂譜存在淵源關系。隋唐時代,樂器演奏是有樂譜的。隋代樂譜是「文字譜」,由音樂家萬寶常製成。文字譜是用文字記述彈琴的指位和弦位。《碣石調幽蘭》是迄今唯一保存下來的文字琴譜,現藏於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為唐人手抄本,甚為珍貴。但用文字記譜,無論是對記述者或是彈琴者都十分不便。

盛唐時期,記譜方法發生變化。曹柔發明「減字譜」,將原來的文字譜簡化,減字譜的每一字塊由漢字減少筆畫後組合而成。在唐宮廷則採用「燕樂半字譜」,即用「亻」、「阝」、「彳」之類的漢字偏旁記錄樂譜。這是對文字譜的大膽改革,對音樂的記錄和演奏都極為方便。上舉三首敦煌樂譜應為燕樂半字譜。宮廷、教坊採用的基本上都是燕樂半字譜。武則天時,這些樂譜被整理成《樂書要錄》。燕樂半字譜在我國早已失傳,但在日本奈良正倉院仍有珍藏。20世紀初,敦煌文庫所藏唐代樂譜被發現,並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被中外學者破譯,失傳的《秦王破陣樂》、《大食調》、《王昭君》等名曲重新演奏出來,再現盛唐時代的風彩。

盛唐時代,日本派遣留學生之多也是空前的。在這些留學生中,吉備真備是最著名的。他兩度隨遣唐使來中國學習,而且他喜歡音樂,精通音律。第一次回國時,除帶回大量佛經和《大衍歷》之外,還帶有樂器銅律管和《樂書要錄》,對唐時音樂傳入日本起了關鍵作用。這些樂器、樂書均藏於奈良正倉院。

由於吉備真備精通音律,自然認識並能演奏燕樂半字譜。他又是第一個將《樂書要錄》帶回日本的遣唐學人。第二次回國後,執教於太學。盡管日本正史沒有明確記載吉備真備是片假名的創造者,但民間傳說卻認為吉備真備執教於太學時,根據漢字偏旁創立了片假名,這絕非「空穴來風」。事情很可能是吉備真備在教學中,第一個將燕樂半字譜中的譜符用來記錄日語語音;或者是他受燕樂半字譜的啟發,用漢字楷體偏旁記錄日語語音,遂成為片假名之開端。在他的倡導和影響下,繼續沿用這種方法,用漢字偏旁記錄日語語音,最後完善並定型為今日日文的片假名。

因此,筆者認為,吉備真備很可能是受到唐代樂譜的啟發,首創片假名,片假名應源於盛唐時代的樂譜。

平假名源於唐代草書

平假名之「平」是「方便」、「容易」的意思。平假名是仿照漢字草書簡化而成,又稱草體字母。民間傳說,平假名是空海創造的。空海是日本高僧,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創始人。在他出生的第二年(775),吉備真備去世。空海於804年,以學問僧身份隨遣唐使來中國求法。在唐期間,空海除學習佛法外,對中國儒家經典均有精深研究。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擅長書法,對真、草、隸均有極深造詣,被稱為日本書道的「元祖」。由於其書法出眾,而平假名本源於漢字草書,故民間將平假名之創造歸於空海。真實情況如何?不妨認真回顧一下歷史。

1928年日本三重縣柚井遺址、1930年秋田縣田柵遺址、1967年奈良平城宮遺址,以及日本其他地方出土的大量木牘和木札,編輯成《上代木簡資料集成》,這是珍貴的資料,對研究日本文字的形成,尤其是平假名的形成,將提供幫助。木牘的年代大致為藤原京時代、平成京時代和平安京時代。其中有的木牘有明確紀年。根據這些紀年,大概可以推定木牘的起止時間從676年(丙子年)至770年(寶龜元年),時間跨度約為100年。

事情很是巧合,木牘的年代同吉備真備生活年代(692—775年)大致相同。《上代木簡資料集成》中的木牘年代早晚雖相差一百年,但其書體基本屬於同一類型。「可以說是源於中國的,楷行相間的『便體』,即在實用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非規范化的書體,也可以說,這種『便體』是官吏們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書寫的筆體。」木牘內容大致為呈報文書、賬薄、傳票、來往信件、進貢物品、一般物品以及《千字文》、《老子》、《論語》、《文選》等殘片。木牘上的字一律為漢字,可證在這個時候,日本尚無自己的正式文字。但是,在這些木牘中,有些字為草書,其形體與「假名」十分相似,如:

第87號木牘「部」草寫為「マ」(134號、141號「部」相同);

「呂」草寫為「ろ」;

第24號木牘「司」草寫為「り」;

第146號木牘「斗」草寫為「ケ」(160號木牘「斗」同此)。

歐陽啟名認為,「有關『部』的草寫,在中國草書中可以找到出處,與《書法大成》之草書基本運筆字例中『部』的草寫方法一致,與『マ』相似。而『司』草寫為『り』、『斗』草寫為『ケ』、『呂』草寫為『ろ』的字例並不見於中國古代草書,也不見於日本同時期的其他書法作品。」他又說:「這類『別字』,僅僅集中在『部』、『呂』、『司』、『斗』幾個字上面,而這幾個字又集中在藤原宮和平城宮遺址的木牘之上。在《上代木簡資料集成》中選定的其他出土地的木牘中並沒有這幾個字的出現。但這幾個字的草寫方法都是一致的,說明並非個別人之筆誤,是已形成規律的寫法。」

第一,四個草書字體中「呂」(ろ)、「司」(り)形體上與平假名相似;而「部」(マ)、「斗」(ケ)形體上與片假名相似。由於筆者目前所見唐代樂譜有限,マ、ケ是否源出樂譜,尚不敢定論;如果不是,則應是受樂譜啟發,而獨自採用漢字偏旁的結果。

第二,《上代木簡資料集成》中只出現這四個草書字體,說明這種字體尚在萌芽階段,而且它是漢字草體,而非「日文字母」。作為「日文字母」,應是在此以後之事。

第三,這幾個漢字草體只出現在藤原宮和平城宮遺址出土的木牘上,這可能與日本遣唐留學生回國後就職有關。他們在中國接受大唐文化,看過舞樂,精通書法,對樂譜和書法可能均有一定造詣。回國後在宮廷任職。因此,他們在書寫時,將唐代樂譜符號和書法中的草體夾雜在木牘文字中。這是上述幾種草體字出現在藤原宮遺址和平城宮遺址木牘上的主要原因。

據此基本可以認定,早在空海之前,漢字草體已傳入日本,而且有的草體「字」形體與假名(包括片假名)基本相似。這些「草體」可以看做平假名源頭。

通過以上探討,筆者對假名的產生作出如下結論。

(1)日文假名(主要是片假名)當源於盛唐時代的樂譜,即燕樂半字譜。由於這種譜符是漢字偏旁,容易書寫,遂成後來日文片假名創立的依據。

(2)日文平假名主要是漢字的草書,是在漢字草書基礎上加以簡化而成。這種草體出現於日本的時間比較早,大約在盛唐時代。

(3)唐代樂譜和《上代木簡資料集成》中,看到了一種交叉現象,即樂譜中的譜符多為片假名,但「て」卻是平假名形體;《集成》中的「ろ」、「り」為平假名,但「マ」、「ケ」卻是片假名形體。在早期發生這種交叉是很自然的:說明唐代樂譜傳入日本後,對日本的書法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從奈良時代遣唐留學生回國後開始的。

(4)無論日文的片假名還是平假名,都與中華漢字有淵源關系。從總體上看,漢字是日文產生的母體,日文構成中的各個部分均由漢字衍化而來

閱讀全文

與日文是唐朝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