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發明創造就是來運用技巧和方法源。技巧是人們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它有助於減少嘗試與錯誤的任意性,節約解決問題所需的時間,提高解決問題成功的概率;方法是人們日常積累和運用各種知識來創新改造,節約解決問題所需的時間,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在同一個方向上考慮下一步思維的工程。從而把發明不斷的推向高尖端。
思維的
將所有的錯誤選項排除在外之後,剩下的選項都是正確的。
⑵ 發明專利常見的問題有哪些
1.什麼是專利優先權?
專利優先權是指專利申請人就其發明創造第一次在某國提出專利申請後,在法定期限內,又就相同主題的發明創造提出專利申請的,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其在後申請以第一次專利申請的日期作為其申請日,專利申請人依法享有的這種權利,就是優先權。專利優先權的目的在於,排除在其他國家抄襲此專利者,有搶先提出申請,取得注冊可能。
專利優先權可分為國內優先權和國際優先權。
1)國內優先權
國內優先權,又稱為「本國優先權」,是指專利申請人就相同主題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中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12個月內,又向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的,可以享有優先權。在我國優先權制度中不包括外觀設計專利。
2)國際優先權
國際優先權,又稱「外國優先權」,其內容是:專利申請人就同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12個月內,或者就同一外觀設計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6個月內,又在中國提出專利申請的,中國應當以其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為申請日,該申請日即為優先權日。
2.什麼是專利的許諾銷售?
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
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21號,上述許諾銷售,是指以做廣告、在商店櫥窗中陳列或者在展銷會上展出等方式作出銷售商品的意思表示。
許諾銷售與銷售的區別在於,銷售一般經過當事人雙方達成協議,訂立合同,標的物發生轉移,買方支付或許諾支付貨款等過程,實踐中當事人雙方習慣於標的、價金交付後銷售合同才算履行完畢。而許諾銷售只是提供銷售願望的意思表示,這種意思表示,既可以是一種要約,也可以是要約邀請。要約需要向特定的相對人發出,而要約邀請,通常向不特定的人發出,也可以向特定的人發出。根據合同法第十五條規定,寄送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屬於要約邀請,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條件的,也視為要約。無論是要約還是要約邀請,其實施都不構成完整的銷售行為,都是一種提供銷售的意思表示,即許諾銷售。之所以將許諾銷售權賦予權利人,最直接的意義是使專利權人能夠把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及時地制止在萌芽階段,防止侵權產品的傳播,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
3.什麼是發明專利?
4.什麼叫實用新型?哪些發明創造可以申請實用新型專利?
5.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會為專利的實施做些什麼嗎?專利局是否收到錢才辦事?申請人資金有困難怎麼辦?
6.什麼是外觀設計專利?
7.申請人(個人)與發明人或設計人可否為不同的人?
8.職務發明與非職務發明是怎樣界定的? 我國《專利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9.專利申請人為單位,設計人不屬於該單位時,是否需要轉讓證明或其他文件?計人屬於該單位人時又該如何?
⑶ 發現和發明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不同了區別很大的,發現是摸個東西找不到了,突然給發現找到了,發明是這個東西從未有過,突然腦子有靈感想把它做出來,而且一做就是獨一無二的,能獲得國家專利的才叫發明,兩個概念。
⑷ 發明專利號查詢方法有哪些如何去查詢專利是否被申請了
發明專利號查詢方法有哪些?如何去查詢專利是否被申請了?專利查詢是專利申請前的一個程序,它不是必須的,卻是有必要的,一份有效檢索報告可以讓申請人避免所要保護的權利不與在先申請的利相同或相近,保證所申請的專利是有效的。那麼發明專利號查詢方法有哪些呢?發明專利號查詢方法有哪些發明專利號查詢方法有哪些?如何去查詢專利是否被申請了?一、發明專利號查詢方法有哪些?1、可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公開的資料庫中進行一般查詢;2、可以委託專利檢索中心進行專業的查詢;3、可以利用信件查詢,寫清楚您專利的著錄事項和要查詢的內容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受理處;4、可以面對面的查詢,直接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當面咨詢;5、還可以通過電話查詢。二、如何去查詢專利是否被申請了?方法一:登錄中國知識產權局官網。根據相關導航了解專利信息,想申請專利的朋友最好詳細了解一下專利申請要求、關於申請專利的的流程,該官網上都有詳細公布寫明,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詳細閱讀。方法二:登錄中國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網站。打開查詢專利界面,滑鼠動到哪一個文本框,就會有相應的提示,可以是人,或者類型,時間,地區等一系列的資料查詢相應的專利,這樣可以避免重復。如果不是通過專利號查詢,一般都會出現很多結果同類的資料.可以根據需求一個一個排除。方法三:其它網站也可以查詢。例如:中國知識產權局。直接點右上方的高級檢索即可進入查詢界面。根據名稱與後面的提示輸入,即可查詢。根據領域的模糊查詢,可以查詢很多結果。如果您想申請專利,建議最好先在專利檢索查詢了,然後再申請,已免重復申請現象。
⑸ 簡述專利客體的排除對象
專利法第5條規定:
對違反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專,不授予專利權屬。
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獲取或者利用遺傳資源,並依賴該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
專利法第25條規定:對下列各項,不授予專利權:
(一)科學發現;
(二)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
(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四)動物和植物品種;
(五)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
(六)對平面印刷品的圖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結合作出的主要起標識作用的設計。
對前款第(四)項所列產品的生產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規定授予專利權。
⑹ 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哪些技巧
(1)缺點法。
缺點法,是指從操作方法、使用對象、功能結構等方面去尋找物品版的缺權點,通過改正這些缺點來形成創造目的的一種方法。
(2)希望法。
希望法,也稱希望點列舉法,就是從社會和個人願望出發,通過列舉希望來形成創造目的的課題。這是尋找發明課題的一種常用的方法.
(3)組合法。
組合法,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已有的技術原理或不同的產品,通過巧妙的結合或重組,從而獲得整體功能的新技術、新產品的創造方法。
(4)擴大法。
發明技術中的擴大法,就是使現有物品的某些方面數量上變大、變多、或者質量上變好。它包括擴大體積、延長壽命和增加用途等方面。
(5)移植法。
移植法是將某一領域或某種物品已見成效的發明原理、方法、結構、材料、元件等,部分或全部引進到別的方面。從而獲得新成果或新產品。
(6)拓展法。
將某產品不斷向外進行拓展思維,所發現的有實用價值的新思維,並將其設計成可操作的工程。
(7)延伸法。
在同一個方向上考慮思維下一步下一步的工程。從而把發明不斷的推向高尖端。
(8)排除法。
將所有的錯誤選項排除在外之後,剩下的選項都是正確的。
⑺ 如何來判定發明專利侵權
網頁鏈接
史上最全專利侵權判定原則大匯總
司法審判原則一直是各國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難點問題。正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那句話"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不存在絲毫不差的兩起案件,但這些並不妨礙對案件事實進行歸納,找出相同類型的社會關系和法律事實從而適用相同的審判原則,最終獲得相對的司法公正。
這樣看來,公平適用司法審判原則的關鍵還在於法律人的主觀能動性、相同的職業思維過濾以及相同的職業技能加工。
一、全面覆蓋原則
全面覆蓋原則是專利侵權判定中的一個最基本原則,也是首要原則。
所謂全面覆蓋原則(又稱全部技術特徵覆蓋原則或字面侵權原則),是指被控侵權的產品或者方法(以下合稱被控侵權物)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徵一一對應並且相同,或被控侵權物的技術特徵在包含專利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徵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一些其他技術特徵,則可認定存在侵權性質的行為。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2001年通過,2013年和2015年分別進行了修正)第十七條第一款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七條。
缺點:
過分拘泥於權利要求的字面意思和范圍常常不能為專利權人提供有效和充分的法律保護。
二、等同原則
起源於美國,如今已經被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普遍認同的等同原則是專利侵權判定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也是法院在判定專利侵權時適用最多的一個原則,有人說它是對全面覆蓋原則的一種修正。
所謂等同原則,是指被控侵權物的技術特徵雖與專利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有所不同,但若該不同是非實質性的,前者只不過是以與後者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達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並且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經過創造性勞動就能夠聯想到的特徵,即等同特徵,則仍可認定存在侵權性質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修正)》第五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
缺點:
適用標准難以統一導致的權利濫用。
等同原則在專利侵權判定適用的過程中,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對比對象的確定,這個問題經歷了從整體比對到逐個技術特徵比對的過程。學界關於對比對象理論的兩種主要觀點分別為整體等同理論和全部技術特徵理論。
1.整體等同理論
整體等同理論是指在進行等同侵權判定時,看被控侵權物從整體上與專利技術方案整體是否等同。
2.全部技術特徵理論
全部技術特徵也被稱為逐一技術特徵(element by
element),側重於對權利要求中每項技術要素進行比較分析。該理論認為獨立權利要求中的全部技術特徵都是不可忽略的,如果被控侵權物的某些要素與權利記載的相應技術特徵有所不同,但它們的功能、手段和效果基本相同,則可被判定為等同侵權。
全部技術特徵理論比整體等同理論更加嚴格,避免了由於對權利要求的擴大解釋而導致不確定性,從而提升了等同侵權判定的可操作性。美國和EPC都採用技術特徵等同理論。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有一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專利侵權糾紛案的第一審法院採用的整體等同原則,而二審法院對第一審法院的做法進行了糾正,採用了全部技術特徵理論。
三、禁止反悔原則
禁止反悔原則(estoppel)起源於英國的衡平法,後逐漸被普通法所吸收,成為訴訟等對抗性法律程序中當事人應予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
廣義解釋禁止反悔原則是指技術方案自公開之日起,無論在權利成立過程中還是權利成立後的權利維持、侵權訴訟,都不允許對其內容作前後矛盾的差別解釋。狹義解釋禁止反悔原則是指在專利審批、撤銷或無效程序中,專利權人為確定其專利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通過書面聲明或者修改專利文件的方式,對專利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作了限制承諾或者部分地放棄了保護,並因此獲得了專利權,而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法院適用等同原則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時,應當禁止專利權人將已被限制、排除或者已經放棄的內容重新納入專利權保護范圍。
禁止反悔原則被認為是對等同原則的一種重要的限制,當等同原則與禁止反悔原則在適用上發生沖突時,即原告主張適用等同原則判定被告侵犯其專利權,而被告主張適用禁止反悔原則判定自己不構成侵犯專利權的情況下,應當優先適用禁止反悔原則。
法律依據:
2010年1月1日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
專利申請人、專利權人在專利授權或者無效宣告程序中,通過對權利要求、說明書的修改或者意見陳述而放棄的技術方案,權利人在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中又將其納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四、捐獻原則
美國是最早適用捐獻原則的國家,在經典案例「美國最高法院在1881年審理的Miller訴Brass公司案」中,專利權人在說明書中公開了兩種燈的結構,但卻只請求保護了其中的一種。十多年後,專利權人發現另一種結構反而更好,於是想通過再頒發程序尋求對該結構的保護。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沒有支持專利權人的請求。該法院在判決中指出,「如果要求保護某一種裝置,但對於從專利表面來看非常明顯的其他裝置沒有要求保護,從法律上看,沒有要求保護的就捐獻給了公眾,除非它及時請求再頒發並證明沒有請求保護其他裝置完全是出於疏忽、意外或錯誤。「
法律依據:
2010年1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對於僅在說明書或者附圖中描述而在權利要求中未記載的技術方案,權利人在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中將其納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缺點:
現階段,由於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方面的雙重欠缺,導致我國該原則的司法實踐困難重重。
五、先用權原則
先用權原則即先用抗辯權,源自於法律的公平原則。
法律依據:
《專利法》六十九條: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如今的專利侵權糾紛案件中,被控侵權方往往以先用權作為抗辯理由。所以對先用權原則的適用也有嚴格的條件。
時間因素:
先用人開發成功的爭議技術成果以及准備實施該技術成果的行為應在專利權人提出該專利的申請日之前。
來源因素:
該爭議技術成果應是自己獨立研究開發或是通過其他合法途徑所得。
使用范圍因素:
先用人對該技術成果的繼續使用應是在原有的范圍內進行,不得擴大使用的范圍。所謂「原有的范圍」,包括「使用」該系爭技術成果的范圍和為使用該系爭技術成果而進行「必要准備」的范圍兩個部分。
六、實施公知現有技術不侵權原則
實施公知現有技術不侵權原則即現有技術抗辯、公知技術抗辯權,是我國2008年修訂專利法時新增加的制度。「現有技術」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
判斷被控侵權技術是否「屬於」現有技術時,一般採用類似專利授權中的新穎性判斷原則。首先,要適用新穎性的單獨對比原則,不允許將幾項現有技術結合起來比對。如果一項現有技術與被控侵權技術完全一致,則現有技術抗辯成立。其次,如果被控侵權技術與現有技術存在差異,但差異僅僅是「慣用手段的直接置換(如螺栓換成螺釘)」或「所屬技術領域的公知常識」等,也應認定現有技術抗辯成立。
現有技術抗辯的舉證責任應由提出抗辯的一方當事人來承擔。對於出版物公開,當事人須提供有明確出版時間的出版物;對使用公開,當事人可通過公證等方式來舉證證明相關現有技術的技術特徵及其公開時間。總之,抗辯人不但要證明現有技術特徵與被控侵權技術特徵相同,更要證明相關現有技術的公開時間在專利申請日之前。
法律根據:
2008年修訂的專利法 第六十二條: 在專利侵權糾紛中,被控侵權人有證據證明其實施的技術或者設計屬於現有技術或者現有設計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七、折衷原則
折衷原則是針對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權保護范圍的解釋原則。在理解和解釋權利要求方法上或者說在專利權保護范圍的確定方式上,世界上曾經有過兩種具有代表性的作法,一種是以德國為代表的中心限定製,另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周邊限定製。中心限定製對社會公眾有失公平,而周邊限定製對專利權人的保護又不利,為了彌補上述兩種方式的不足,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曾採用中心限定製的德國和曾採用周邊限定製的美國,已轉向折衷原則。
法律依據:
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專利侵權判定指南》第七條明確闡述了折衷原則:解釋權利要求時,應當以權利要求記載的技術內容為准,根據說明書及附圖、現有技術、專利對現有技術所做的貢獻等因素合理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既不能將專利權保護范圍拘泥於權利要求書的字面含義,也不能將專利權保護范圍擴展到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專利申請日前通過閱讀說明書及附圖後需要經過創造性勞動才能聯想到的內容。
八、改劣發明原則
所謂改劣發明是指:「被控物以一個簡單的技術特徵來替換專利技術的個別必要技術特徵,而將其它必要技術特徵加以利用實施,大體上能實現專利技術的發明目的,但造成了專利技術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的變劣,降低了其技術效果」。
在當今侵權方法日益多樣化的趨勢下,對改劣發明的理解和法律適用的明確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改劣發明是否構成侵權,美國和英國的態度截然相反,在我國專利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中也同樣尚存爭議、存在不同的觀點。其中主張改劣發明不構成侵權的主要理由是:專利權人在申請專利時,都希望使自己的專利保護范圍盡可能的大,同時又能順利通過審查;或保證日後專利權不會被宣布無效。一般專利權人都會將效果好的技術方案寫進權利要求,而放棄效果差的技術方案。但在侵權判定的時候,卻又主張將專利權人放棄的效果差的技術方案給予法律保護,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再有,效果差的技術方案可以通過市場來進行淘汰,這應該適用的是市場的規律,而不能強行通過判定侵權對其進行禁止,這對社會公眾也是不公平的。目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出台的《專利侵權審判指南》給出了明確支持改劣發明不構成侵權的規定,顯然至少在北京地區,該項原則是適用的。
法律依據:
2013年公布的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專利侵權判定指南》第一百一十七條: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省略權利要求中個別技術特徵或者以簡單或低級的技術特徵替換權利要求中相應技術特徵,舍棄或顯著降低權利要求中與該技術特徵對應的性能和效果從而形成變劣技術方案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接下來要介紹的多餘指定原則和反向等同原則,一個正在遠去,一個尚未到來!
九、多餘指定原則
最高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二次修改,將第十七條第一款專利權的保護范圍由「必要技術特徵及等同特徵」修改為「全部技術特徵及等同特徵」,這不僅是與2009年頒布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七條規定的全面覆蓋原則一脈相承,也被認為是對司法實踐中曾經使用過的多餘指定原則的終結。
多餘指定原則又稱「排除非必要技術特徵原則」,其基本含義是,在解釋專利獨立權利要求和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時,將記載在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明顯附加技術特徵(即多餘特徵)略去,僅以獨立權利要求中的必要技術特徵來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判定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是否覆蓋專利權保護范圍的原則。如果被告的被控侵權物中不含有該項多餘特徵,仍可以認定被告侵權。
對於是否應在專利侵權判定中適用這一原則,世界各國意見不一。英國法院承認這一原則,但認為法院在適用這一原則時,必須衡量這項特徵在權利要求中的作用,並且推定撰寫人在權利要求中加進這項技術特徵的用意。美國在歷經多年的曖昧和搖擺後,終於在Hilton案中明確否定了這一原則。
目前在我國的專利司法審判中已經不再適用多餘指定原則。因此,專利申請人在撰寫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權利要求書時,應依據在先技術的具體情況合理確定申請專利保護的范圍,切忌為了獲得較好的授權前景而將非必要技術特徵寫入獨立權利要求。
十、反向等同原則
反向等同原則又稱為逆等同原則,該原則尚未在我國確立,但是隨著科技與法律的發展,這個原則正逐漸受到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領域的重視。
所謂反向等同原則指的是當被控侵權物再現了專利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徵時,如果被控侵權物與專利技術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是以與專利技術實質不同的方式、實現了與專利技術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功能或效果,則不應被認定為侵權。
反向等同原則是在美國司法實踐中確立起來的,最初見於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的Westinghouse v.Boyden Power Brake
Co.案。本案中,法院認為Boyden的裝置已經為Westinghouse專利的字面范圍所覆蓋,但即便如此,法院拒絕判定侵權成立,「……被控侵權物即便不在權利要求的字面范圍內,侵權指控仍然有可能成立,反過來也一樣。專利權人可以證明被控侵權物落入了權利要求的字面范圍,但如果被控侵權物在原理上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使得專利權利要求的字面范圍與專利權人的實際發明之間出現了脫節,那麼被控侵權物就不在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之內,沒有侵犯專利權。」該表述也成為了反向等同原則最初的雛形。
以納米技術為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所研發的一款「納米吉他」,該款吉他的弦由激光拉制而成,大約只有100個原子的寬度,其可以產生高於人類聽力所及頻率十七倍的音色。如果在這之前存在一種普通的六弦樂器,其權利要求十分廣泛,且並未限定器械的大小,則權利人很有可能宣稱上述「納米吉他」與其產品是等同的,換言之利用納米技術的技術方案很可能與傳統的同類技術方案形成字面等同。但是實際上這是完全不同的技術方案。納米級的器械具有不可思議的微小尺寸,其電子結構、傳導性能、靈敏程度、熔點以及機械性能等都顯著區別於與其相同的在先產品。可見隨著科技的進步,反向等同原則的適用也許並不遙遠。
⑻ 發明權的具體細則
發明人依照法律對其發明成果所享有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獎勵條例》 的規定,可以取得發明權的技術成果應是一種重大的科學技術新成就,即發明。
這種新成就必須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
(1)前人沒有的;
(2)先進的;
(3)通過實踐證明可以應用的。
發明是由個人完成的,由發明人申報發明權;由集體完成的,則由發明人的所在單位申報發明權或者由共同發明人申報發明權。此外,旅居外國的中國公民和外國人士都可以向中國國家科委申報發明權。
在中國,發明權取得程序採取申報審查制和推薦審查制。發明人或發明人所在單位按照隸屬關系逐級申報發明權,或者由有關單位推薦申報發明權。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委和國務院各主管部門在收到申報後,將及時組織審查。其中認為符合條件的,審查單位將初審決定上報到國家科委。
國家科委設發明評選委員會,該委員會經審查後將公布報獎項目、徵求異議。在3個月內異議期里,無人提出異議或異議不成立,由發明評選委員會將發明成果報國家科委,由國家科委核准授予發明權。
中國對發明的獎勵採取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原則,因此發明權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兩方面的內容。
在人身權利方面,發明人有權獲得發明證書和獎章。發明證書和獎章是對發明權的法律確認,體現了發明人的身分權和榮譽權。不能轉讓、不能繼承。任何人不得剽竊和侵奪該項權利。
在財產權利方面,發明人有權領取獎金。獎金根據發明項目作用大小分為四等:一等獎為20000元,二等獎為10000元,三等獎為5000元;四等獎為2000元。特別重大的發明,由國家科委報國務院批准後,列為特別獎,另行獎勵。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發明權受法律保護。凡剽竊、侵奪他人發明成果,打擊、壓制發明人或發明成果上弄虛作假,都是一種違法行為,行為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發明人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有權請求排除侵害,賠償損失,恢復名譽。
⑼ 有哪些人為了搞發明而被趕出國家
一、違反國家法律的發明創造的人
在我國,法律的最終目的在於維護公共利益,約束各種行為符合公眾普遍接受的倫理道德標准,因此違反國家法律的發明創造本質上也違反公共利益或者違反社會公德。基於這樣的理由,專利法將違反國家法律作為不授予專利權的情形之一。
「違反國家法律的發明創造」應當理解為一項發明創造的目的本身的為我國法律明文禁止或者與我國法律相違背。
由於賭博、吸毒、偽造公文印章是我國刑法禁止的,因此有關專門用於賭博的設備、機器或工具,吸毒者的器具,偽造國家貨幣、票據、公文、證件、印章、文物的設備等的發明創造,都屬於違反國家法律的發明創造,不能被授予專利權。應當注意,如果發明創造的目的並沒有違反國家法律,只是不按正常方法予以應用有可能導致違反國家法律的後果,則不能因為該發明創造的濫用會違反國家法律而拒絕對此類發明創造授予專利權。例如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麻醉品、鎮靜劑、興奮劑,以及以娛樂為目的的游戲機、棋牌等。
巴黎公約第4條之四規定:「不得以專利產品的銷售或者依專利方法製造的產品的銷售受到本國法律的限制或者限定為理由,而拒絕授予專利或者使專利無效。」巴黎公約作出上述規定的理由是:一種產品的銷售或者使用受到本國法律的限制或者限定,有可能僅僅是出於安全、質量或者其他方面的考慮,或者是因為一種產品的製造或者銷售的壟斷權已經授予某些特定企業。對於前者,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情況的變化,國家法律可能會修改或廢止,不應僅僅由於這一原因而不授予專利權;對於後者,專利權人有可能會獲得國家給予的實施許可,也不應當僅僅由於這一原因而不授予專利權。
TRIPS協議第27條之二規定:「為了保護公眾利益或者社會公德,包括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及健康,或者為了避免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各成員均可以排除某些發明的專利性,禁止這類發明在該成員地域內的商業性實施,其條件是這樣的排除並非僅僅因為該成員的國內法律禁止這類發明的實施。」
TRIPS協議作出上述規定,其出發點在於擔心有些國家由於種種原因,例如意識形態、歷史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等,或者僅僅從保護本國利益的角度出發,排除一些發明創造獲得專利保護的可能性,從而影響外國申請人的利益。
從文字內容來看,本條規定與TRIPS協議的上述規定存在一定差別。本條並行地規定了三種不授予專利權的情形,即違反國家法律、違反社會公德和妨害公共利益。其中,只有後兩種情形是TRIPS協議允許各國予以排除的。
但是,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指南的解釋以及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專利審查中所採用的實際標准,我國實質上已經充分採納了TRIPS協議的規定。經過對審查指南的修改和完善,現實情況是:凡是需要以「違反國家法律」為理由予以駁回的專利申請,均可以依據「違反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為理由予以駁回,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遇到反例。從理論上看,也不存在這樣的發明創造,它既不違反社會公德,又不妨害公共利益,同時也不屬於專利法第二十五條排除的范圍,例如科學發現等等,卻因為違反國家法律而不能授予專利權。
盡管如此,為了與TRIPS協議的規定相一致,適應我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避免由此而產生不必要的爭議,在第二次修改專利法實施條例時,在其總則部分新增加了第九條,對本條所稱「違反國家法律」的含義作了進一步的限定性解釋。該條規定:「專利法第五條所稱違反國家法律的發明創造,不包括僅其實施為國家法律所禁止的發明創造。」
二、違反杜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都人
「違反社會公德」的發明創造,是指對於樹立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不僅不能產生任何積極的作用,相反還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作用的發明創造。例如對涉及淫穢內容的外觀設計或者偷盜的工具等授予專利權,公眾將難於理解和接受。這些發明創造在專利公報上公布或者推廣應用後會產生與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相違背的效果,對這種發明創造自然不能授予專利權。
當然,倫理道德觀念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會發生變化,因此具體什麼是違反社會公德的發明創造,在不同的時期或者在不同的地方,其結論有可能是不一樣的。
「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創造雖對某些人有這樣那樣的益處,但是從總體來說有損於公共利益,對整個社會沒有益處,例如會嚴重污染環境、損害珍貴資源、破壞生態平衡、致人傷殘或者造成其他危害的發明創造。例如,一種用以防止汽車被盜的裝置採用釋放催眠氣體的辦法,使盜車者在開車時失去控制,從而便於抓獲偷盜者,一但是由於這種裝置也會給行人造成危害,故不能被授予專利權。
中國專利局1996年12月9日公布的第11號審查指南修改公報更確切地表述了對「妨害公共利益」所規定的范圍,使之由原來的「妨害公共利益是指發明創造以致人傷殘或損害財物為手段實現其目的,從而會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危害或者使其正常秩序受到影響」,現修改為:「妨害公共利益,是指發明創造的實施或使用會給公眾或社會造成危害;或者會使國家和社會的正常秩序受到影響。」這樣,不僅對過去需要以「違反國家法律」為理由予以駁回的一些發明創造,例如賭博器具、吸毒器具、偽造貨幣或票據的器具等,均可以「妨害公共利益」為理由予以駁回,而且對於過去難於找到恰當駁回依據的一些發明創造,例如算命工具、包括國旗圖案在內的外觀設計等等,也提供了適合的駁回依據。
但是,如果一項發明創造只是由於利用不當或者被濫用而可能造成社會危害,就不能因此而拒絕授予專利權。對人體有一定副作用的葯品、放射性診斷治療設備等,均因上述原因而不能以「妨害公共利益」為理由拒絕授予專利權。
總之,規定對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是為防止對可能引起擾亂社會、導致犯罪或者造成其他不安定因素的發明創造也授予專利權,也是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⑽ 關於科學史上一些重大發現或發明的問題
布魯諾
1600年2月17日,是世界科學史上一個無比黑暗的日子。這一天,被羅馬宗教裁判所長期監禁,遭受非人折磨的偉大的義大利天文學家布魯諾,被最終處以火刑,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上。
參見 http://..com/question/4655865.html?si=4
以及 http://..com/question/15249704.html
三百多年的沉冤——被反動教會迫害的大科學家伽利略
--------------------------------------------------------------------------------
作者:不詳 來源於:數學之家(凌世春個人主頁) 發布時間:2005-6-24 19:19:32
地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這個問題曾在古希臘人中引起激烈的爭論。以托勒玫
(C.Ptolemaeus,約90-168)為代表的地心說,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宇宙中心。這
種學說得到了教會的支持,在天文學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直到1543年,才被哥白尼(N.
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說所動搖。但由於日心說與聖經不符,一開始便受到
教會的反對,被斥為異端邪說。1600年,天文學家布魯諾(G.Bruno,1548-1600)被
教會活活燒死,罪名就是他擁護哥白尼,竟敢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下面將會看到,
日心說與地心說之爭,也是著名科學家伽利略(G.Galiei,1564-1642)受迫害、被
監禁的主要原因。
新發現
科學是扼殺不了的。布魯諾遇難後不到十年,伽利略就發明了天文望遠鏡,打開發
通向近代天文學的大門。他把這精巧的儀器指向天空,觀測到許多人們用肉眼看不到的
現象。例如,他發現了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打破了「天體是理想球形」的觀點;發現
了太陽上黑子的移動,從而推測太陽自轉;還發現了金星的變相和木星的四個衛星。他
興奮地意識到,這些新發現都是對日心說的有力支持。他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了德
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Kepler,1571-1630),得到開普勒的熱情支持。不過,為了
能須利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教會的迫害,伽利略比布魯諾謹慎多了。他努力同宗教界
建立聯系,結交了一些教會朋友。由於他的物理學和天文學上的許多重要發明,也一度
贏得教會的尊重。
伽利略以為這樣做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開始在通信中毫不掩飾地支持哥白尼學說。
他那新穎的觀點和生動的文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但昔日與伽利略為友的教會人士,
這時卻站到了他的對面,紛紛用聖經來攻擊他。這些人不曾用望遠鏡看一下天空,卻公
然否認伽利略看到的事實。而缺乏科學知識的廣大群眾,大多相信太陽繞地球轉。面對
這些,伽利略的內心是矛盾的。他堅信科學事實,又怕受到迫害。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
他心情沉痛地說:「如今這些事(指天文發現)在我眼前,就像用手摸著一般的確實。
但與其苟順私情擁護它們,而和上級長官作對,毋寧閉上我們的眼睛為妙」。但是,絢
麗多姿的自然界強烈地吸引著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很快改變了這種「閉上眼睛」的
態度,他又冒著風險前進了。他的文章措詞委婉,卻是明確支持哥白尼學說的。這種行
動激怒了教會,羅馬教廷決定對伽利略進行制裁。
1616年的審訊
1616年2月19日,審查部的神學顧問們開始審查以下兩個命題:一、太陽固定於宇
宙中心;二、地球有自轉和繞日分轉兩種運動。24日,神學士開批判總會,所得結論是:
這兩個命題都是「謬論」,「於理不通」,而且「和聖經字義並教父學士等的註疏,多
有抵觸,確屬異端之說」。判文下有11位神學士簽字。
2月25日,教皇保祿五世親自下令給柏拉彌諾主教:把伽利略召來,告訴他及早反
省,並飭令他不得宣傳、擁護和討論比類問題,否則就科以監禁。第二天,在森嚴的宗
教裁判所審訊室中,伽利略被迫表示服從教會,並否認了地球的運動。3月5日,禁書部
(即書籍審查部)便受教皇之命發表禁書令,把包括伽種略有關著作在內的一切擁護地
動說的書籍列入禁書名單,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自然也在禁書之列。禁書部對伽利
略的判詞是這樣寫的:「地動說既屬荒謬又和聖經相悖,可能危害公眾信仰……不得以
任何形式宣傳哥白尼學說」。
為什麼教會反對「地動說」呢?有人說他們是在實行「愚民政策」。其實,那樣未
免把他們的智慧提得過高了,因為他們自己也是相信太陽繞地球轉的。按照聖經,人類
是上帝創造的,人類居住的地球理應是宇宙的中心。以聖經為精神支柱的教會,怎能容
許別人宣傳離經叛道的學說呢?
由於伽利略表示「悔過」,又考慮到他在社會上的威望,教會便把他釋放了。教皇
和主教們為他們的「勝利」,洋洋得意,似乎*他們一聲令下,就停止了地球的轉動。
一部傑作
從宗教裁判所出來的伽利略,感到「萬念俱灰」。被愛放棄自己擁護的學說,這是
多麼痛苦的事!回到家鄉佛羅化薩以後,他只好在實驗室里悄悄地做實驗,而不敢把所
發現的東西公之於眾,更不敢講地球的運動了。但是,他在實驗中一次次激動人心的成
果,重新燃起了他希望之火;朋友們同仇敵愾的呼聲,鼓起了他宣傳科學的勇氣。1623
年,他終於發表了一本總結自己實驗成果的著作《實驗集》。這本書一出版,便博得了
不少好評。由於此書不涉及哥白尼學說,也避免了與聖經抵觸的詞句,因此得到教會的
認可。伽利略暗自慶幸,次年親赴羅馬,不僅結交了一些教廷大員,還拜訪了新教皇伍
爾邦八世。這位教皇,過去曾是伽利略的朋友,1629年還作過一首十九節的拉丁短詩,
歌頌伽利略的天文發現。他初登教皇寶座,便接受了伽利略《實驗集》的晉獻,贈給他
錦標一面和金、銀獎章各一玫。
由於和教會人士的關系好轉,伽利略認為可以比較大膽地進行科學研究了。他回家
以後,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但是,他沒有忘記1616
年的審訊,那時他曾宣布放棄哥白尼學說。現在條件好些了,還要不要宣傳自己的正確
觀點呢?怎樣才能避免教會的迫害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採取一種巧妙的方法來宣
傳哥白尼學說。他寫了一本《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書中以三人對話的形式討論托勒
玫的地心說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哪個正確的問題。其中一人代表托勒玫,一個代表哥白尼,
還有一個旁觀者,對前兩人的討論作出判斷,他實際是代表伽利略明顯支持哥白尼學說
的,但從字面上看不出伽利略本人站在哪一邊。這本書花了3年時間,於1629年完成了
初稿。
1630年5月,伽利略帶著《對話》再赴羅馬,請求教會准許付印。負責書籍審查的
黎加爾地主教(Riccardi)看了伽利略的稿件,認為他未顧及1616年斷案,於是命他前
後加些序跋,言明所謂哥白尼學說,僅系一種假設,所收集的一切反對托勒玫學說的證
理,並非在於指出它的錯誤,只不過是一種反詰性設通信班而己。伽利略照辦了,序言
的開頭,他用一種維護教會的口氣寫道:「幾年前,為了排除當代的危險傾向,羅馬
(教會)頒布了一道有益世道人心的敕令,及時地禁止了人們談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動
說。有些人公然無恥聲稱,這道敕令的頒布並未經過對問題的公平考察,而是出於知識
不夠而引起的激情。還可以聽到一些埋怨說,對天文觀察完全外行的法官不應當以草率
的禁令來束縛理性的思維」。實際上,他所指責的那些言論,正是他自己的正確觀點,
但他卻裝著反對的樣子,接著寫道:「聽到這類吹毛求疵的傲慢言語時,我的熱情再也
抑制不住了。由於我充分理解這一慎重的決定,我決心作為對這一庄嚴真理的一個見證
人而公開出現在世界舞台上」。這樣看來,他寫書的目的似乎是為了澄清事實真相,以
維護教會的名譽。當伍爾邦八世知道伽利略要印行新書時,便向他的秘書強包理主教
(Ciampoli)探詢一切,秘書回答請他放心,說一切都在按法定程度進行。教皇以為伽
利略已「改過」,並未閱讀他的稿件就允許刊印了,而且還召見了他。
伽利略回到佛羅倫薩以後,經過一些不大的波折,《對話》便於1632年刊行問世了。
書中有佛羅倫薩審查員的許可證,還有黎加爾地主教的批文。這些不懂天文的主教們,
並未察覺伽利略的真實意圖。
其實,《對話》決不是像序言所說的那樣。為了維護教會的,它實際上是和教會宣
傳的地心說針鋒相對。書中列舉大量事實,論證哥白尼學說,應付對方的各種設難。例
如有人說,若金星繞日而行,就該有月球一樣的變相,但並沒人見到它的盈虧啊!伽利
略說,利用在文望遠鏡,就可以清楚地見到金星的變相。他還以木星為例,繪圖解釋行
星的逆行、順行和留,以此說明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繞日而行。另外,人們很難相信地
球這么大的球會自己轉動,但通過書中列舉的太陽自轉的事實,讀者自然會想,既然龐
大的太陽還能自轉,比之渺小異常的地球為什麼不能自轉呢?書中還利用木星的4個衛
星的發現來支持哥白尼學說。他描述說:這些衛星的形狀的改變如同我們看見月亮形狀
的改變一樣,因此,月球也是地球的一顆衛星。在繞日公轉的過程中,地球帶著月亮,
就像木星帶著它的衛星一樣。
《對話》一書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形式活潑、語言生動,堪稱科學史上的
一部傑作。它一出版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人們通過兩種宇宙觀的比較,更加信服哥
白尼學說。這時,教會的神學家們把書拿來仔細察看,這才明白也伽利略的真實目的。
他們極為冒火,後悔當初不該准許這本書出版。教皇伍爾邦八世認為自己受了伽利略的
欺騙,更是惱羞成怒,早把過去和伽利略間的友情忘得一干二凈了。正在這時,有人到
教皇那裡誣告伽利略通過書中的人物辛普利邱(Simplicio,代表托勒玫)侮辱教皇。
這對盛怒的教皇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他和主教們一致認為,伽利略在1616年受罰後,
重新犯罪,必須嚴加懲處。
1633年的審訊
1632年8月,黎加爾地主教向印刷局發出緊急通知,停售伽利略的《對話》,同時
把這部書送交神學會審查。審查結果是:伽利略雖用了一些含蓄而模稜的語言,但畢竟
冒犯了1616年接受的命令,因為書中把地動說當作事實而非假定,並多方證明它。不久,
伽利略便接到傳令,要他在10月底以前到羅馬受審。年近七旬、體弱多病的伽利略請求
在佛羅倫薩受審,但教皇堅決不準,11月19日再次發出傳令。這時,伽利略身體更差了,
醫生如實寫了證明書:「伽利略生病在床。他可能到不了羅馬,就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伽利略的一些朋友也到教皇那裡求情,希望能開恩免除他的羅馬之行。但教皇竟不管伽
利略的死活,命令道:若伽利略再不來羅馬,就「依被告提審不到的常規,拘捕前來!」
意思是給他戴上刑具,押來羅馬。伽利略不得不在朋友的攙扶下上路,經歷了千辛萬苦,
於1633年初來到羅馬,並立即被宗教裁判所監禁起來。
第一次開庭是在次年4月12日。審訊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被告在《對話》中是
否違背了禁書令,宣傳1616年所擯棄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