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碑林是誰創造的

碑林是誰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10-05 03:22:30

Ⅰ 西安碑林的碑林二字是朱熹寫的嗎

現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麼為什麼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鴉片戰爭之後,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徵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Ⅱ 浯溪碑林的創始人是誰

元結在公元761年撰寫了《大唐中興頌》,後來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下來鐫刻於江邊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後人譽為浯溪「三絕」。此後,歷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學士到此游覽,題詩作賦,銘刻石上,成為國內最大碑林,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個寶庫。其中,除《大唐中興頌》外,還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浯溪詩》和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長詩《書摩崖碑石》及清人何紹基、吳大徽等名家題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銘等。碑林中還有清代越南使者途經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塊。

Ⅲ 字是誰發明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712.htm#2

Ⅳ 誰知道中國三大碑林 除了昭陵碑林外 其它兩個是哪裡

昭陵碑林集中展示陪葬墓前的墓碑及出土的墓誌近百件,與西安碑林、山東曲阜碑林並稱中國三大碑林

Ⅳ 西安鍾鼓樓是什麼年代誰建造的

西安鍾鼓樓位於中國陝西西安市中心。鍾樓與鼓樓東西對峙。鍾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1582)重修,遷建於現址。樓上原懸大鍾一口,作為擊鍾報時用。
建築重檐窩拱,攢頂轉角的木質結構,共有3層。每層均施斗栱裝飾。樓基面積達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門洞。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寬約35.5米,用青磚砌築。樓高27.4米。由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供遊人登臨參觀。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後重修,但梯體仍保持原建築特點。樓九楹三層,為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木構建築。座寬38米,長52.6米,高8.7米,全用青磚砌築。樓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寬各6米的券門。北懸「聲聞於天」匾額,南懸「文武盛地」匾額。樓建於基座中心,穩重厚實。
鍾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鍾,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鍾樓早先懸掛的銅鍾卻小得多了。鍾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麼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鍾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虯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Ⅵ 「碑林」二字是誰所提

「碑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麼為什麼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鴉片戰爭之後,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徵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Ⅶ 漢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

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7)碑林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意音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Ⅷ 西安碑林的故事

顧名思義,它的意思就是「碑石叢立如林」,這座博物館始建於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了。它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所以,人們又將其稱為「石質書庫」。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恩所稱的石經包括:唐天寶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書寫的《石台孝經》;以及唐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太學內。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將長安城進行了縮小,致使石經棄於郊外。在許多人的建議下,韓建和後來的劉郇陸續將這些碑石移到了城內的文宣王廟內,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由於那裡地勢低窪,所以對保存經石不利。於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運大使呂大忠的組織下,又將那裡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於清代。它收藏了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餘件,分布在七個陳列室,八個碑廳和六座碑廊之中。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為「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博物館佔地面積319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謁孔子的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者,歷來被封建統治者所推崇。漢武帝就曾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按照中國歷來的建築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碑林為孔廟舊址,按照中國古代的制度,孔廟的門都開在東西兩側,以示對孔子的尊敬。西門稱為「禮門」東門稱為「義路」。南面的門則封閉起來,叫做「塞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氣坊」。它是明代的建築,是由華山西嶽廟移過來的,採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這些彩畫是和璽彩畫。中國古代制度森嚴,彩畫也是有等級的。最高的是和璽彩畫,另外還有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它是孔廟特有的建築。按照古代制度,國家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圓形,叫「辟雍」;地方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半圓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個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當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邊的這個石牌坊也是孔廟特有的建築,稱為「欞星門」。傳說「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當年,進出欞星門有嚴格規定:祭孔大典時,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員才能由中門出入;一般官員由西門出入;其他人員由東門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語「旁門左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欞星門內。中國古代的建築都是講究中軸對稱的。那麼,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個陳列室以欞星門的中門為中軸線,自南向北對稱排列。兩邊的房間為臨時陳列室。大家請注意看,中央道路兩旁有許多的石柱,它是我國古代民間石刻的瑰寶—渭北栓馬樁。這些栓馬樁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種紋飾,造型豐富。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戰工具。在一望無垠的渭北高原上,出於交通與軍事的需要,在驛站旁邊設立了大批的栓馬樁。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懾牲畜這個目的外,還具有震邪、吉祥和裝飾的意義。在解放前,渭北地區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門外兩側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馬樁。

現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麼為什麼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鴉片戰爭之後,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徵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現在請大家看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這便是久負盛名的《石台孝經》。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經》是儒家經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纂的。全書共分18章,主要講述封建社會基本倫理道德之一的孝道。並且把孝敬父母和忠於君王聯系起來,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緣關系維護封建統治,因而得到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殊重視。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視為基本統治策略。《石台孝經》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為孝經作的序,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來治理天下。後半部分是孝經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注釋。在當時,此碑立在國子監太學內,因此被稱為「御碑」。又因為此碑建在三層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經》。這塊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碑頂雕有卷雲蜷龍,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塊巨石組成,是整個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塊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層石台,形制特殊。「風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長書法,這塊碑刻書法工整,字跡清晰,華美飄逸,在唐代隸書中堪稱佼佼者。這塊碑林中的超級巨碑因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個方坑,向上則快到亭頂,顯得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被稱為「迎客第一碑」。

現在請各位隨我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這里展出由艾由晦、陳《》等楷書的《開成石經》。「開成」是因為它刻於唐文宗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經」,是指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開成石經》包括12部著作,除《孝經》外,《周易》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資料;《詩經》是編成於春秋時代的中國最早詩歌總集;《周禮》、《儀禮》和《禮記》是先秦典章制度與社會禮俗的匯集;《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從史料和儒家義理角度闡釋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論語》是技記述孔子言行的專集;《爾雅》是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這些都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士的必讀之書。因為當時雕版印刷還不普遍,為避免傳抄錯誤,唐文宗下令把它們刻在石碑上,立於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太學內,供人們校對。《開成石經》由114塊碑石雙面組成,共計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9石,合稱十三經。中國歷史上曾經組織過7次經籍石刻,只有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時代又早,史料價值極高,人們贊嘆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書籍「。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這里主要陳列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碑石,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書法的範本。其中有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的《皇甫誕碑》,以及他的兒子,也就是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有顏真卿書寫的《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還有晚唐柳公權書寫的《玄秘塔碑。和懷仁和尚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又被稱為「千金貼」。這里還有中外馳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唐代書法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高峰時代。長期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自唐太宗以來歷任皇帝的酷愛和提倡,造就了全社會對書法的普遍重視。一大批書法家涌現出來,如同百花齊放。

各位遊客請看這塊碑石。在中國古代石碑上出現外國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幾塊。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國際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它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凈述事,呂秀嚴書寫。原立於唐長安城的大秦寺內,後來埋沒土中。明天啟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發現,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屬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稱聶斯脫利派,公元431年由敘利亞人聶斯脫利派創立於費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據碑文記載:「由波斯人阿羅本率領的傳教代表團欲公元635年到達長安,受到隆重接待,並准許其傳教。從此,景教在中國大范圍流傳開來。「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標志十字架。這塊碑石記載了基督教早期傳入中國的情況以及教規、教義,還有古敘利亞和漢文對照刻了72個景教僧侶的名字。為研究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亞的友好往來提供了寶貴資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近代引起國際上的廣泛關注。此碑拓片曾經傳到了國外,並譯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許多國家的注意。一些外國人認為,歐洲多基督徒,那麼像這樣記載景教的碑石應該運到歐洲供人瞻仰。1907年,丹麥人荷爾漠受英國政府指使,企圖以3000兩白銀復制的假碑換取此碑,受到輿論反對,只得將復制的碑石運往倫敦。現在世界上好幾個國家有這塊碑石的復製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對面,我們看到的這幾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分別是《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以及《爭座位稿貼》。顏真卿不僅書法瀟灑,而且在歷史上也以忠貞有節、剛正不屈著稱。在發生「安史之亂」時,他作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太守,聯絡他的兄弟顏篙卿起兵抵抗,被推為盟主。合兵20萬,有力地牽制了叛軍,成為平息叛亂的中堅人物,被封為魯郡公。後來,李希烈叛亂,他前往勸降,被殺害。顏真卿的書法字如其人。他初學褚遂良,後來跟隨張旭學習草書,在正楷中參用篆書。顏真卿的書法可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圓、大、厚、方」。他的行書氣勢開張,揮灑自如,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多寶塔碑》為顏真卿44歲時所寫,是留存下來的顏書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風格,常被人們作為學習顏體的入門範本。《顏氏家廟碑》是他73歲時所寫,筆力雄健,氣韻醇厚,書法造詣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爭座位稿》是他55歲時所寫,是寫給當時另一位官員郭英義的書信手稿,指責郭在公眾場合把宦官魚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許多大臣之上。行筆蒼勁有力,一氣呵成,是顏體行草書中的精品。

現在我們來到了碑林的第三陳列室。通過這里陳列的碑石,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書體的演變做一個大致的了解。據《史記》記載,文字是由黃帝時代的一個史官倉頡造的,所以人們稱倉頡為「造字聖人」。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倉頡廟碑》。其實文字的發明不應該歸功於某一個人,它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出來的。篆書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體,在碑林的這個陳列室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代夢英和尚刻立的《篆書目錄偏旁部首碑》。他把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540個偏旁部首分別篆出,並用楷書注釋,自作序文說明。這對研究漢字的淵源、演講以及篆體書法都大有益處。篆書在秦代時達到了高峰。但由於它字體繁難不便於書寫,秦代的獄吏程邈把篆書的筆畫和結構作了簡化,把圓轉為方折,形成了使用較為方便的隸書。由篆到隸是我國書體的一大變革。隸書到了漢代成為通用文字,逐漸趨於成熟美觀。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漢隸的一個代表作《漢曹全碑》,它是東漢時為陝西合陽縣令曹全所立。從這塊碑石上我們可以看到隸書的特點:蠶頭燕尾,外柔內剛。楷書出現於三國時期,隋唐時楷書成為通用的字體。歷代統治者都把楷書規定為書寫官府文書和科舉文章的正式字體。楷書和行草書在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藝術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是中國石刻藝術發展較早、遺存較豐富的地區之一,特別是漢唐盛世石刻以眾多的數量和高超的技藝馳名海內外,在我國雕刻史上佔有突出地位。石刻藝術室建於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陝西各地的從漢到唐的圓雕、浮雕和線刻藝術品共70餘件,分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大類。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圖畫,起源於西漢,盛行於東漢,2000多年來以它獨有的特色顯示著不朽的藝術魅力。

西漢時期,厚葬風氣極盛,在貴族階層中「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很強。他們生前的生活場景和寵幸愛慕的東西雕刻於墓室以盡人間之樂。漢代畫像石便是在這種厚葬風氣中逐漸產生的。石刻藝術室陳列的漢畫像石大多出土於陝北。內容除少數神話故事外,其餘的大量取材於現實生活,如牛耕、狩獵、樂舞,貴族生活等。漢畫像石記載了大量的歷史史實。因此,它們既是藝術創作又是歷史記錄,為研究東漢社會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牛耕圖》是漢代畫像石的代表作,畫面上有一人雙手扶犁,前面有兩頭牛拉著,兩頭牛的牛頸上有一橫杠,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漢朝時農業的耕作水平已經是很高的了.在陝北地區共出土漢代畫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館收藏有133件。隋唐時期的陵墓石刻在這里陳列的有獻陵石犀和昭陵六駿。我們現在所看到地這尊石雕是獻陵石犀,它原來位於唐高祖李淵的獻陵前,刻於公元635年,重10噸,是用整塊巨石圓雕而成。這種犀牛的品種非常奇特。大家來看,它頭上沒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圓包,因此叫做「圓帽犀」。這種犀牛原產於東南亞一帶,現已滅絕。據史料記載,唐初,林邑國,也就是今天越南順化一帶,以這種犀牛向唐王朝進貢,李淵非常喜歡。建造獻陵時,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於陵前。這一石雕注重寫實,結構勻稱,比例准確,顯然是以活犀牛為「模特兒」,使人感到它溫順馴服,憨態可掬。

接下來各位看到的這一組石雕為「昭陵六駿」。它是原先置於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駿,指唐太宗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曾經騎乘作戰的六匹駿馬。相傳六駿圖形出自於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原先畫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題銘的四言贊詩,是由歐陽詢書寫的,由於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了。唐太宗營建昭陵時,詔令立昭陵六駿的用意,除為了炫耀一生的戰功外,也是對這些曾經相依為命的戰馬的紀念,並告戒後世子孫創業的艱難。六駿採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准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爭中身冒箭矢、馳聘疆場的情景。每幅畫面都告訴人們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由於六駿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國人的注意。1914年,美國人畢士博勾結陝西軍閥陳樹藩將六駿中的兩駿盜運美國,現存於美國費城賓夕尼亞大學博物館內。這兩駿便是拳毛弧與颯露紫。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兩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與颯露紫的復製品。1918年,他們又再次來到中國,企圖將剩餘的四幅砸成數塊再次裝箱運走,被人們發現攔存了下來。所以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四幅殘損的浮雕。它們雖然是殘缺的,但卻是真品。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尊庄嚴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因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貴。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們中原人。據說這是因為這個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個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兒。他從小就生活在少數民族的圈子當中,作畫、寫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這種獨特的風格。老子的形象庄嚴肅穆,耐人尋味。台座的變形牡丹花圖案疏密有致,勻稱飽滿。它原先位於驪山的華清宮朝元閣內,當年接受過唐玄宗的膜拜。後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閣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層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於1963年移存到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閱讀全文

與碑林是誰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