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漢字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
倉頡最先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1)漢字她是由誰發明擴展閱讀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
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貳』 中國漢字到底是誰發明的
中國漢字的起源說法較多,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呂氏春秋》和《世本》等古籍中都有倉頡造字的記載,倉頡是皇帝的史官,因而中國文字應當起源於黃帝之時。但是歷史學家認為,倉頡只是傳說中的人物,現知最早的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新石器時代半坡等地發現的圖畫符號,與甲骨文中的寫法近似或者相同。
(2)漢字她是由誰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
中國漢字流行使用數千年,最早的文字、符號可以追溯到結繩時代。早期的文字有許多是簡化字,而繁體字中又有許多不適合於文字使用流傳規律的文字,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漢字的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甲骨文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
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人們把字鑄刻在青銅器上,這就形成了金文。因為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和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又叫鍾鼎文。與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更形象生動逼真。
『叄』 『她』字是由誰發明的
劉半農。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一次「大仗」。
早在1917年,劉半農就提出了用「她」字以對應「She」的建議,不過,在1920年以前,他雖有此非正式的提議,卻並沒有發表文章明確闡述有關見解。
倒是周作人於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劉半農的這個建議:「中國第三人稱代名詞沒有性的分別,狠覺不便。半農創造『她』 字和 『他』 字並用。」但周作人以「印刷所里沒有,新鑄許多也為難」等理由認為此事還需從長計議,而周本人也仍然樂於使用已經慣用的「伊」字。
(3)漢字她是由誰發明擴展閱讀
基本字義:
她是一個漢字,讀音為tā ,左右結構,部首為女,總筆畫數為6。「她」是現代漢語里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人稱的女性。
組詞:
1、她們
讀音:tā men
解釋:在書面上,若幹人全是女性時用「她們」;有男有女時用「他們」,不用「他(她)們」或「他們和她們」。
出處:魯迅 《南腔北調集·上海的少女》:「這神氣也傳染了未成年的少女,我們有時會看見她們在店鋪里購買東西,側著頭,佯嗔薄怒,如臨大敵。」
2、她經濟
讀音:tā jīng jì
解釋:她經濟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隨著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提高,圍繞著女性理財、消費而形成了特有的經濟圈和經濟現象。
『肆』 中國漢字是誰發明的
有史料記載倉頡造字,但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同時漢字不斷在演變,所以無法確定具體是誰發明的。
《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漢字起源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4)漢字她是由誰發明擴展閱讀:
相關的漢字類型:
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始於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大篆為漢字書體的一種。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 秦時稱為大篆,與小篆相區別。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
『伍』 漢字是誰最先發明的
漢字起源:
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舊說:漢字起源的舊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結繩說:《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一些原始社會部落,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八卦說: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河圖說:《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I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開此說的神秘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演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上中央,合為九(「五」位於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系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恆為15。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後稷作稼。」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 《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圖畫說: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
『陸』 漢字誰發明的
倉頡
漢字,」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
■ 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注1)(注2),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 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
是約定俗成的。
■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寫法也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漢朝時候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
■ 而繁體中文,就是『倉頡』所發明的喔!
古文全都是繁體字喔!(注2)
※※
(注1)結繩記事:上古沒有文字時,在繩上打結做為記住事情的方法,為漢字最早的起源之一!
(注2)古時候,由於還沒有文字的發明,凡事都要利用打結的繩子來記載事情。一天,倉頡請一位名叫「二木頭」的屬下用一匹馬去換二輛車回來,而二木頭將繩子的一頭打了一個結,再將繩子的另一頭打了二個結後、便牽著馬往市場出發,二木頭找到了賣車的老闆後,將帶去的二匹馬換了一輛車後,就高高興興的回去向主人交差。然而,回去之後,倉頡一看、怎麼他交代換二輛車、卻只換了一輛車回來…,心理正納悶究竟是怎麼回事,打算好好問問二木頭呢!聰明的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哇!原來二木頭雖然將繩子打了結,但是卻將要買的東西記反了,將原本「一馬換二車」記成了「一車換二馬」了,白白讓市場老闆賺了一匹馬呢,搞得大家錯誤百出、人仰馬翻,也讓倉頡大人傷透了腦筋呢!由於吃過這種苦頭,倉頡心想,究竟如何才能解決眼前的難題呢?
倉頡每天在沙地上塗塗寫寫,很是懊惱…,有一天,倉頡看到了掛在窗檯上的一串魚,突然心生靈感,咦!聰明的倉頡靈機一動,腦中漸漸浮現出類似『魚』的象形文字,一連串的文字又一一浮現腦海中,才恍然大悟,原來太陽就是『日』字、田地就代表了『田』字,還有『口、目、耳』也是由圖形轉變而來的文字,他發現每個東西都有圖形代表它的意義,由景物轉變成的文字叫「象形」字,真是太妙了!
倉頡自言自語道:一棵樹就是『木』、樹木多了就是『林』;一個『石』代表石頭、三個石頭就代表很多石頭,也就是『磊』字;人在樹下歇著,就是『休』字;古時候的人,覺得女人留在家裡最安心、就發明了『安』字,把兩個字合起來,形成另一個意義的字,就叫做「會意」字,真是太有意思了!而「指事」原理造出的字,更能令你馬上看出意思,像是上和下,兩個人拿刀互斗就是『斗』字;因為後來文字不夠用了,便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加上形或聲的符號,成為「形聲」字,像是鯉,把里字和魚字合起來就是『鯉』;另外還有「轉注」字,是把形聲意義相近的字,互相轉用,像是依和倚;而另一種「假借」字,是取同音的字,借作別的意思,像是考和老!倉頡拿起樹枝在地上塗塗畫畫,也越來越有心得,終於發現了用文字記事的訣竅及要領,就是形成中國文字的六種原理,叫做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一旁的大龍及小太極直呼中國字真偉大,開心地手舞足蹈起來!
倉頡會造字的消息傳到宮中,有一天,黃帝召見倉頡進宮,倉頡便向皇上一一說明了文字的由來和代表的意義:「太陽剛剛升起,就是『旦』字;他又畫了一個「手」字、加了一個「目」字,把手放在眼睛上,手加目,就可以變成『看』字」。黃帝聽了哈哈大笑,便請倉頡以後專心的造字。之後的每一天,倉頡便更用心、也更積極的創造出更多的文字,以造福大眾,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文字的起源!
『柒』 漢字是誰發明的
漢字是黃帝時期的一個人叫「倉頡」發明的,他根據不同符號表示不同意思的原理發明了最初的漢字,所以有了「倉頡造字鬼神哭」。
『捌』 漢字是由誰創造出來的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里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倉頡,歷來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
你是否知道,那外國人猜不透玄機的方塊漢字是誰造出來的?在白水縣,有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倉頡,白水人祖祖輩輩把倉頡尊稱為「倉聖」。但是如今,倉頡和那些關於他的傳說還不為人所廣知。
關於倉頡造字,在白水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遠古時候,蒙昧未開,人們都用結繩的辦法錄史記事。那時候,倉頡還姓侯岡,是黃帝的史官。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奇異,年久月深難以辨識,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魯迅先生曾對倉頡造字這一史實,作過精闢的論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獨創,而是群眾智慧的結晶。但以倉頡為傑出代表的漢文字創造者,終於終結了「結繩記事」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後世譽之為「文字初祖」,中國古代「四大創造之一」,實乃當之無愧。
《史記》、《讀書》、《荀子》、《呂氏春秋》等對倉頡作書造字均有記載。這些都說明倉頡確有其人。至少在文字的整理、創造以及推廣等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的偉大功績。因此,他不愧為「萬代文宗」和中華文明的象徵。
一、倉頡廟概況
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到黃帝時代。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然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18通,陳列於前殿之內。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於右任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倉頡廟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二 、寺廟現狀
倉頡廟佔地17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為48米。廟東側為史官鄉至孫家山的公路,西邊為一條寬10米,深約2米的溝壑。
今之倉頡廟,高垣厚牆,格局完整。倉頡廟的建築,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鍾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厘米,徑勻體直,世所罕見。殿內原供泥胎粉身的倉頡像,四目靈光,有「雕塑史上一傑作」之譽,可惜「文革」時被毀。1991年民間聚資重塑。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倉頡墓,圓錐形,圍以六角形磚砌花牆。登於墓頂四望,不遠處的黃帝陵使人肅穆,一種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園圍牆北端有民國時修建的窯洞一排十餘孔。廟內現存建築的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廟的三門,它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築,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製檐屏通風採光。緊貼三門建有兩座戲樓,這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祠廟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廟院內古樹參天,鬱郁蔥蔥,生長茂盛。倉頡廟里有48棵古柏樹,樹齡均已上了千年。倉頡廟古柏是我國三大古柏群之一,這里的古柏論起年齡來,可比山東曲阜孔廟、黃帝陵的古柏都長壽,居我國三大古柏群之首。48珠古柏都有漂亮的名字和動人的傳說。以年齡最大的倉頡手植柏「奎星點元」為首,從廟門口的「驚賊柏」,西北角圍牆外的「不進柏」,到廟裡面的喜鵲柏、柏抱槐、青龍柏、白虎柏、猴頭柏、蛇身柏、鳳鳴柏、孔雀開屏、二龍戲珠、干枝梅、寶蓮燈等,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廟內石碑多座,皆是書法史上名貴寶物。今存碑16通,尤以《倉聖鳥跡書碑》最為珍貴。該碑立於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鐫28字由白水知縣梁善長摹寫。立石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冬,共28字,重現了象形文字的原貌,這28字相傳為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字形若圖若畫,不易辨認。好在上海書店1984年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已經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其中《廣武將軍碑》曾失落千年。於右任先生於1920年得見其碑拓,喜曰:「千年出土光騰射」、「老見異物眼復明」,揮毫大書《文化祖廟》四字並讓刻成大匾,懸於廟中。
三、倉頡廟開發價值分析
(1)、倉頡創造了文字。作為漢文字的始祖,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是其它旅遊資源而無法替代的。
文字、剩餘價值、國家機構,這三者的出現是人類從愚昧的原始社會進入到文明社會的標志。文字作為信息的主要載體,是我們每人無數次接觸的工具,如同空氣一樣,時刻不能缺少。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專家學者對古漢字研究逐漸深入。國內官方和民間公認:倉頡是創造漢字的始祖,陝西省白水縣倉頡墓和廟是國內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廟內前殿匾額題有「文字始祖」四個金字,是對倉頡歷史功績的高度概括,也包含了人們對倉頡的崇敬之情。
所以說,漢文字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及遠大的發展前景,決定了倉頡廟將會成為國內外旅遊市場的熱點。特別是倉頡文化旨在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2)漢字一直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今天,全世界有幾十億人都在用它,因此,知道倉頡的人與使用漢字的人應該是相等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創造了漢字的「萬代文字之宗、千古士儒之師」倉頡,他的墓冢和廟宇,數千年來,孤零零的矗立於渭北高原的倉頡故里——陝西省白水縣史官鄉。倉頡是一位真正的聖哲,他對中華民族和世界人類的貢獻無論如何評價都不會過高。民間還傳說被中華民族一直稱為聖人的孔子,曾經拜倒在倉頡墓前,痛哭不絕,長跪不起。孔子尚如此,其他歷朝歷代所有的認識漢字、使用漢字的人,應該如何對待倉頡,便不言而喻了。
(3)、從有關的碑文和遺物看,早在東漢時期,倉頡墓就已經頗具規模。軒轅黃帝與倉頡雖然是傳說中的人,但傳說的內容是不同的,特別是關於陵墓的傳說,有著性質上的不同。傳說黃帝在位二百年,死後升天。但今天人們不斷地從千里萬里之外,接踵來到陝西省中部的黃陵縣,把他當作華夏子孫的祖宗來祭拜。倉頡活了一百一十歲,死後是由黃帝賜葬的,墓冢的地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卻沒有多少人來到這里。實際上,按傳說,黃帝本人把倉頡看作比自己偉大許多的聖人,倉頡的姓就是黃帝為表彰倉頡對人類的重大貢獻而賜給的,把倉頡看得比自己更高更偉大。事實也正是如此,倉頡才是中華文化的奠基人。倉頡墓和廟資源的開發,可以為文物保護提供必備的資金。文物的合理利用,是文物古跡有效保護的必然之路。合理利用好文物古跡,不僅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還會對文物古跡的保護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合理的利用文物古跡,不但可以積累資金,而且可以用於文物古跡的搶救和有效保護。
(4)、寺廟內歷代建築的不同風格以及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碑等數以千計的文墨珍品,營造出了一種沁人心脾的文化氛圍。特別主要的是倉頡廟的古柏,千姿百態,妙趣橫生,樹齡均已上了千年,它們為我們訴說著逝去的滄桑歲月,也是倉頡豐功偉績和高尚人品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