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談創造性思維作者在論述怎樣擁有創造力的時候是從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談起的
主要論述怎樣才能擁有創造力的問題;因為「事物的正確答案往往不止一個」版這個問題很具體,權生動形象,又富於針對性,極易引起讀者的興趣;關於創造性必需的三個要素,經過課文逐層論述,最後才給出答案,合乎「分——總」這種思維規律,便於讀者理解和把握。
『貳』 學完課文,請說說擁有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哪些要素。除此之外,你認為培養創造性的思維還需要哪些因素請舉
1.學識淵博並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 2.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斷探求新思路,去訪用所得的知識 3.留意細小的想法,並鍥而不舍地使之變為現實。
讀一段好的句子先從表面來看,了解表面意思後,腦子里要都想這那個,不能分心,一分心就要重來。在只看開頭和結尾,猜出中間大概意思細細品味
觀察家裡的小花或者樹 切下一瓣花或一些樹葉用顯微鏡來觀察上面的紋路 或者切開他們觀察內部結構並寫在紙上,慢慢消化
附加(這個是自己寫得,寫的不好不要哦怪哈!)
『叄』 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 閱讀答案 閱讀文章回答怎樣才能培養創造力
開創頭腦:要把慣性思維轉化為逆向思維,就要鍛煉大腦的靈活度,如多看書,多思考,多玩腦筋急轉彎等提高智力活動,從而達到大腦靈活效果,培養創造力,謝謝採納!
『肆』 怎樣做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請依據《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課文簡述
「創造性思維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就是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來所要解決的論題。只不過,他用了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事例,引出論題,可以引起大家加倍的重視,同時,這個事例也為引出來後,為「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論證,也提供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論據。然後引用別人的話:「富有創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從古代史到現代技術,從數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因為這些知識隨時都可能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意。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六分鍾之後,也可能在六個月之後,六年之後。但當事人堅信它一定會出現。」論證了「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之一,也就是知識的重要性。再指出創造性因素應該具備的如何運用知識,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要有信心等因素。最後得出結論:「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如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知識,二是如何運用知識,三是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四是要有信心。
在文章的第七段中作者又說:「我對此完全贊同。知識是形成新創意的素材。但這並不是,光憑知識就能擁有創造性。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於如何運用知識。創造性的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並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恆地進行各種嘗試。」接著舉了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印刷機和排版術,以及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乒乓球游戲機的例子創造性思維必備的因素。這一部分的內容,是作者為了證明「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之二和三。證明了如何運用知識,以及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是「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這兩個分論點。
舉完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乒乓球游戲機的例子之後,一直到倒數第三段,作者都是在證明,有信心是「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這一分論點。
作者又在文章的最後說,「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如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作者進一步的照應並強調了,「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的幾個方面的因素——「好奇心」,「積累知識」,「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以及「鍥而不舍」的精神等。
『伍』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從遠古走來,無論是人類的進化,還是社會的發展,創造 活動一直是作為一種源動力,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進步。當今的 社會已經到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對造就富於創造性的人類 群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使得國家、社會和家庭對素質教育的 要求也日益提高。而對於美術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以學生為主 體,注重個性培養,開發智力潛能,發展無窮的創造能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是思維的靈活性和 流暢性的表現。美術教育活動是要以美為先導,通過展開新奇的 想像和自由的表現來進行美的實踐,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造能 力。其關鍵在於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為造型的創造性表 現活動是經過新穎、獨特的創造性想像,用線條、形狀、色彩等 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心境,創造活動中的一切美好的 事物,它與自我內心世界的表露,自我價值的實現有著深遠的意 義。因此在美術活動中一旦脫離了的學生創造精神,則美術教育 的真正意義也就喪失了,毫無藝術生命可言。 從平時的教學來看,學生普遍缺乏創造力,主要表現在「思 維定勢」上,學生平時已經習慣於用一種程式化的思維模式來看 待事物,致使他們在創作中缺乏個性創意。例如:如果讓學生隨 意花一朵的話,絕大多數作品都如出一轍,就是一個花心,幾個 花瓣,學生繪畫時已經習慣於像復印機一樣「復印」課本上的范 畫,不再去思考和探究,對身邊的事物熟視無睹,缺乏觀察力, 往往只會臨摹和模仿別人的作品。那麼要怎樣才能在美術教學 中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呢?結合美術七年級上冊中《物品上的畫 廊》一課,談談我嘗試的一些教學方法。 一、激發好奇心,培養豐富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人類特有的最可貴的能力之一,對於學生還伴有 強烈的好奇心,因為他們充滿了幻想。以好奇心為源動力,會 激發學生更為海闊天空的想像能力。上課一開始,首先以一段 flash動畫(伴隨著美妙的背景音樂《春天在哪裡》)開始,出 現了這樣一幅畫面:暖洋洋橙黃色的太陽升起來了,青青的河水 上面白色的浮冰正在漂走,深褐色的小蝌蚪遊了出來,岸邊柳樹 開始抽出嫩黃色的葉芽,地上小草開始泛綠,音樂還在繼續,畫 面到此暫時定格。這個時候,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想 象一下接下來會是什麼樣的場景。學生們在老師營造的這樣一個 場景當中自然會思維活躍,想法連篇,一幅幅春天最美好的畫面 浮現在了腦海里。這個時候動畫又開始了,出現了一朵小花在慢 慢綻放,然後是漫山遍野到處都是花的世界…….其實在這個時 候每個學生心裡都會有自己最具想像力,最個性化的花的形像和 色彩。這時請大家把心中最想表現的花的樣子創作出來,學生們 都躍躍欲試一朵朵花卉已初具雛形。在這樣的一種寬松的,具有 啟發性教學的氛圍中,學生的頭腦中充滿幻想,思維可以隨意馳 聘,創造力也跟著油然而生。 二、敏銳的觀察力,培養獨創性 觀察能力是與創造能力相輔相成的。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 難以更充分的想像,觀察是創作的基礎。只有擁有敏銳的觀察力 根!元論你走得多遠,但總猶如風箏一樣,有一根用眷眷愛心織 成的線緊緊地握在母親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園的井土之中。故園 暫不能還,便滋生了那寶馬香車也載不動的鄉愁!鄉愁啊鄉愁, 你是什麼模樣?為什麼千百年來的人們想起你總是心驚魄動, 總是淚水漣漣?今天,我們來學習台灣著名詩人餘光中的《鄉 愁》,讓我們走進那如煙似霧的鄉愁世界。這樣學生帶著被激起 的情緒和興趣走進課文。 見人之不能見,創人之不能創。當課件中一張高清的花的圖片展 現出來時,讓學生仔細觀察,把自己看到的東西描述出來。有的 學生可能注重花的整體形狀,有的注重花瓣的形狀,有的能看到 花瓣上的露珠,有的可以看到花瓣上的脈絡,更有的能脫離於花 看到旁邊的小蜜蜂。同一朵花基於每個人觀察角度和觀察力的不 同,注重點也就不同,看到的東西就不同。當然在學生創作中表 現也就大不相同,在「想像」畫花的基礎上,通過觀察花卉有了 更深入、更具體的了解,各具特色的花就躍然紙上,每一幅作品 都會有每個人獨有的見解和詮釋在裡面,是最具個性化的作品, 獨創性也就表現的淋漓盡致。 三、重視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 1、思維的流暢性。是指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很短的時間 內思考許多可能的構想和回答。例如:由春天可以聯想到花朵, 可以想到花的婀娜多姿,想到花的絢麗多彩。也可以由一朵花的 樣子想到一簇花、遍地花、滿山的花的樣子,沿著這個思路你能 想多遠就想多遠,這是流暢性思維的具體表現。 2、思維的變通性。是要求思維能隨機應變,不要以僵化的 方式看待事物,舉一反三。例如:花既然能長在地上,為什麼不 能摘下來插在花瓶里呢!既然能插在花瓶里,為什麼不能畫在花 瓶上呢!既然都畫上去了,為什麼不能把它畫成五彩斑斕呢…… 只要你想的到就能做得到,這就是思維的變通性。 3、結合著兩種方式就能產生超常的新觀念。運用以上這兩 種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把花的圖案運用到日常的物品上了,所以 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這兩種能力的綜合培養,流暢性 能把思維模式拉長加深,變通性則能把思維模式變寬變闊,真正 能使學生思如泉湧,創意也跟著層出不窮。 四、培養同中求異的思維方式 存同求異是指事物有共同的基礎上,更能別出心裁,思考更 多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的變化,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樣 能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作品。例如: 1、數量的不同。剛才我們講到可以把花畫在花瓶上了,那 么同樣的花可不可以考慮多畫幾朵呢,你可以畫五朵,也可以畫 十朵,是一個量變的過程。 2、排列方式的不同。你可以沿著一根直線圍繞花瓶瓶口邊 沿,我也可以用曲線圍繞瓶口延續到瓶底,你可以以線的形式延 續一圈,我就可以以面的形式鋪滿整個花瓶,只是排列的方式發 生了變化,但表現出來的效果大不相同,給人的感覺也會不一 樣。 3、表現方式的不同。我們也可以用不同的繪畫形式表現同 一種花,可以用白描來體現它的線條之美;用色塊,可以單色或 者多色表現它的絢麗多彩,可以卡通畫表現它的頑皮可愛,也可 以水墨畫表現它的清雅脫俗。 以上這些都是在同樣一朵花的基礎上,發揮自己各自的想像 力,運用各種技法創作出各式各樣、各不相同的花的表現形式, 達到「存同求異」的效果。這時學生的花卉作品在形、色、神各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運用情感去激起學 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 「我 情我景」。不僅陶冶學生愛祖國、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提高了 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能力,學會聯系實際進行學習,加深了對人 生意義的體驗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陸』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創造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創造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呼喚創新人才。語文是一門富有創新內涵的學科,其間蘊含著大量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素。因此,以創新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重點,是時代賦予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基本任務。
一、挖掘教材因素,誘發創新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多角度、多渠道的「整體工程」。但我們的學校是根據上級審定的教材進行教學的,憑借教材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因素進行思維訓練,應該是一條基本的渠道。因此,我們要從挖掘教材中的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因素著手。
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的因素,關鍵在於教師要用創造的眼光去鑽研教材。同一篇課文,會因教者理解的角度不同,鑽研深度的不同,而使學生所得各異。如果我們能從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來改革當前的語文教學,我們就會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角度去鑽研教材,從而發現教材中有不少能誘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因素。比如,有的課文,反映了人們通過綜合分析事物的各種聯系,從多方面作出合理的思考,解決了某些復雜的問題。這一類課文蘊含著創造性思維訓練因素。《火燒赤壁》、《草船借箭》就是這樣的課文。《草船借箭》一課中周瑜和諸葛亮的鬥智、周瑜之所以失敗,從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角度來分析,就在於他始終沒有跳出習慣性思維的框框。他的腦子里總認為箭都是造出來的,因此,只要不給諸葛亮造箭的材料,同時把造箭的時間限得緊緊的,就篤定能置諸葛亮於死地。甚至於當諸葛亮告訴他三天之後到江邊取箭,魯肅說造箭不用材料時,他對諸葛亮借箭之計還毫無覺察。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最神的就是跳出習慣性思維的框框,想出了人們所料想不到的向敵人借箭的方法。借箭是諸葛亮設想的方法,這個辦法是否可行,全靠他綜合分析了事物的各種因素:(1)分析了周瑜妒忌、魯肅老實、曹操多疑的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2)根據長江江面清晨多霧的氣候特點,決定四更時分開船,一千多個草把子,可借箭十萬多支。這些分析正體現了諸葛亮創造性思維活動。如果這樣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我們在教學中就會考慮怎樣使學生領悟到諸葛亮為什麼能想到「借箭」而不是造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為什麼借箭能取勝等問題了。
二、積極參與,全面創新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自主是創新的前提。教師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發展。只有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才會產生創新意識,得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教師是主導者,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放手讓學生參與,而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
1、講究參與策略。(1)全員參與,人人發展。引導學生參與要注意層次性,防止一刀切。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意因人施教。注重學生參與,不能只注意優生,應該重點關照學困生,提倡為學困生專門設計問題、練習,促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2)全面參與,綜合提高。引導學生參與要注意均衡性,防止顧此失彼。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聽說讀寫等訓練,「四能」並舉,全面提高。(3)全程參與,逐步提升。引導學生參與要注意連續性,防止間斷和跳躍。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不能只參與部分環節,真正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使學生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2、把握參與時機。(1)課前參與。課前認真預習課文,讀熟課文,自學課文,收集資料。(2)課中參與。這是學生參與的主戰場。在40分鍾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的時間不少於25分鍾,教師的激趣、講解、引導、點撥、評價、總結等不突破15分鍾。呂叔湘先生指出:「歸結一句話,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對於語文學科來說,就是參與聽說讀寫思,就是引領學生自己動口、動眼、動耳、動手、動腦。學生參與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確立學習目標,參與讀書,參與質疑問難,參與討論與交流,提問與答問,參與說寫訓練,參與角色表演,參與課堂檢測,參與總結與評價等。(3)課後參與。課後參與有助於鞏固課內所學知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提升讀寫能力。比如課外拓展閱讀,課外寫周記、日記,參加社會實踐,到工廠、農村、部隊參觀、社會調查,觀賞大自然等。
三、質疑問難,大膽創新
古人雲:「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強烈的自主參與意識和創新動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設法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供創造機會,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多質疑,讓學生產生自主參與的心理傾向。
如在教《景陽岡》一文結尾「武松……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隻大蟲來,卻怎麼斗得過』……」時,學生提出:打虎英雄給人留下了無所畏懼的英雄形象,這里卻寫出武松怕虎的心理,這不會損害打虎英雄的形象嗎?這個問題問得多尖銳呀!我先是表揚了這位學生的敢於懷疑、敢想敢說的精神,然後再引導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後,已筋疲力盡,再遇猛虎當然力不從心了;有的說結尾是略寫,無關大局;也有的說這一心理活動要刪去,不然會給英雄臉上抹黑。教者進而反問:如果武松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還能再打十隻百隻老虎你信嗎?武松一無力氣,二無武器,三知山上確有老虎的情況下,仍執迷不悟白白送命,就是英雄嗎?學生一番爭議、切磋後得出結論: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已雄辯地證明了他英雄無比,可歌可頌。在一定條件下,描繪出武松怕虎的心理,不但不會影響英雄人物的形象,反而會使武松形象更加完美,更加可信可敬。因此,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發表各種不同的意見,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思維活動得到充分的交流,有利於培養學生立異探索的良好品質。
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教師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設想,鼓勵學生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如教學《豐碑》一課,當學生從將軍的語言、神態描寫中了解到將軍看到凍僵的戰士時,那種十分悲痛而憤怒的心情,教師讓學生圍繞將軍的「憤怒」進行質疑。有的學生提出:「將軍這樣憤怒對不對?」有的學生說:「將軍這時發怒是不對的,因為軍需處長是為了別人才被凍死的。」有的學生說:「將軍此時發怒是對的。因為將軍並不知道凍死的戰士是軍需處長,他發怒是出於對自己部下的深厚感情。」通過引導辯論,學生不僅深入感悟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敢於發表自己獨立見解的精神。
四、喚起想像,主動創新
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化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善於創新,就必須善於想像。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因素,抓住有利時機,讓學生在想像的藍天里自由翱翔,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
在聽《鳥的天堂》一課時,學生讀到「一隻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樹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林中那隻可愛的畫眉鳥,你能告訴大家你在唱些什麼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像的翅膀展開了,有贊美家園環境舒適的:「我的家在祖國的南方,這兒四季如春,空氣清新,天空明朗,河水清澈。榕樹媽媽無私地為我們奉獻一切,用她那豐盛的食物哺育著我們,用她那巨大的樹冠保護著我們,為我們遮風擋雨……」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我是一隻無憂無慮的畫眉鳥。清晨,我們伴著冉冉升起的太陽高歌一曲,給寂寞的鄉村帶來勃勃生機;中午,我和同伴們在茂密的葉叢中躲貓貓,或是在草地上追逐,在天空中賽飛;夕陽西下,玩累了的我們呆在自己家裡,等待著夜幕的降臨。」有發出誠摯邀請的:「遠方的朋友,請到『鳥的天堂』來!讓我們遠離那被工廠濃煙污染的空氣,遠離那被獵人捕殺的危險,遠離那亂砍濫伐,破壞鳥類家園的人們……」。還有向人類發出呼籲的:「人類啊,請救救我的同伴們!要知道,拯救它們,就是拯救人類自己啊!」使學生在真正的理解了課文的內涵。因此,只要把握契機適時點撥,就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活思維,豐富想像,何愁開不出創新之花呢!
想像是智慧的翅膀,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關鍵。語文教師應運用有效方法,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創新潛能。如教學《狐狸和烏鴉》一文,我充分利用課文,讓學生在學中思,思中疑,鼓勵他們敢於超出書本,超越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我利用結尾空白,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文中最後一句寫「狐狸叼起肉,鑽到洞里去了。」我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從不同角度去考慮:鑽回洞的狐狸美美地吃了一頓,然後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我接著問:「當烏鴉眼睜睜地看著狐狸叼著肉鑽進洞時,會怎麼想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烏鴉很後悔,它明白了狐狸說自己歌唱得好聽,是為了騙自己嘴裡的肉;有的認為烏鴉會這樣說「這下該怎麼辦?孩子們還沒有吃飯呢?我真不是個好爸爸。」我適時加以引導:以前我們還學過有關烏鴉的哪篇文章?話音未落,一個學生就叫起來:老師,我知道,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還學過《烏鴉喝水》這篇文章。這時我緊追不舍:它們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說:《烏鴉喝水》這篇文章中的烏鴉很聰明,能夠動腦筋;而《狐狸和烏鴉》這篇文章中的烏鴉很愚蠢,被狐狸給蒙騙了。有的說:烏鴉愛聽好聽的話,所以被狐狸給蒙騙了。有的說:烏鴉真聰明,能想出好辦法喝到瓶子里的水。這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新的高潮,他們在主動探索中,不斷更新創造,創新潛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
五、融入生活,實踐創新
語文教學必須走出校園,走進五彩繽紛的社會,把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在生活中尋找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在實踐中積累鮮活的經驗,拓寬視野,激活大腦,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展示創新成果。
1、挖掘生活潛力,引發創新思維
生活處處有學問,學問就在我們身邊。溝通學生生活的體驗與學習內容的聯系,就能激發學生對新知感到新奇。如教《少年閏土》一文第一段時,設置懸念:讓學生想像眼前出現一幅怎樣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繪閏土瓜地刺猹的彩圖,讓學生觀察,以印證自己的想像是否合理。大家在生活體驗中感知到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再造現象,一個「英俊」、「能幹」的少年閏土形象浮現眼前,從而激發學生旺盛的創新興趣和創造性思維。然後討論:為什麼課文一開始就在我們眼前展現一幅少年瓜地刺猹圖?學生通過思、議,悟出:作者恰恰抓住閏土這一個性鮮明的人物特點把人物寫活了。這一活動,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並在訓練中掌握了思考問題的方法。
2、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
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發揮創新才能的重要陣地。其長處是可以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課外實踐中,可以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充分得到發展。因此,創新能力的許多成果都是第二課堂中取得的。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為此,要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能力,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是:如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卸下沉重的書包,輕輕鬆鬆地投入到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去。學生在課外主動學習語文,教師組織學生成立課外興趣小組,開展多種形式的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辦手抄報比賽、寫日記、演課本劇;此外,讀課外書、做讀書卡,練書法、畫畫等。又如現在中央和地方的電台、電視台、報刊上舉辦的各種智力競賽活動、小製作比賽等,都能激起許多學生的興趣和創造慾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實踐,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又鍛煉了學生的技能,拓寬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渠道。
3、當好小記者,走進生活中
引領學生充當「我是小記者」這一角色,走出校門,走進社會生活去親身體驗,加深認識,積累鮮活的素材,然後用作文記錄自己的見聞,表達自己的見解。游覽風景名勝,觀賞標志建築,采訪英模勞模或成功人士,尋訪民間奇人,拜訪致富能人,調查留守兒童,參觀鄉鎮企業,考察環境現狀……以加深對生活的認識,然後用語文去描述、謳歌豐富多彩的生活,寫成參觀訪問記、調查報告或人物通訊,並擇優推薦給報刊雜志或廣播電視台,加以宣傳報道。
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做有心人,積極挖掘潛在的創新資源,千方百計加以激發、喚醒、引領、訓練,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呈現出陶行知所說的「處處是創新之地,天天是創新之時,人人是創新之人」的美好境界。
『柒』 2020統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 19.談創造性思維
鏈接: https://pan..com/s/1oWA6M2zhg5gZWFId764EAQ 提取碼: 6xzm
新統編版1-9年級2019-2020年 的素材
『捌』 《談創造性思維》賞析。 急,望大神幫忙!!!
這篇課文首先用一道有趣的數學題引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告訴人們不滿足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的重要性,接著用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論證了創造性思維的必要因素;
再用道理論證論證了任何人都具備創造力,關鍵在於是否關注普通的想法或是閃念,並推敲和充實,最後總結上文,得出要成為富有創造力的人的結論。
由此看來,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
《談創造性思維》當中多次運用設問,這是自問自答的修辭方式,又是一種常用句式,在議論文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設問句,根據具體內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處。
如文章的開頭,先列出四個圖形及思考題,隨即提出設問:「對於上面這個問題,你是怎麼回答的呢?」接下來,通過對幾種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
這些設問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讀者注意,引導讀者思考,突出某些內容,使文勢有變化,波瀾起伏、另外用在文中的設問句,還在結構上起承接、過渡的作用。
『玖』 魯濱遜是一個善於創造性勞動的人.請你聯系課文談一談他的創造性勞動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倖存,隻身飄流到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葯、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雖然這樣,魯濱遜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隻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隻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