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核潛艇之父,是誰
黃旭華。
黃旭華原籍廣東省揭陽市,1949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船舶製造專業。黃旭華長期從事核潛艇研製工作,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人物軼事:
1958年,面對處於核壟斷地位的超級大國不斷施加的核威懾,我國啟動研製導彈核潛艇。曾參與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的黃旭華被選中,調往北京參加研究。
黃旭華和他年輕的「戰友」們總結出:再尖端的東西,都是在常規設備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出來的,沒有那麼神秘。那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沒有高精尖的設備,科學家們就用算盤計算核潛艇的大量核心數據。
核潛艇上的設備、管線數以萬計,黃旭華要求,每個都要過秤,幾年來天天如此!這樣「斤斤計較」的土辦法,最終的結果是,數千噸的核潛艇在下水後的試潛、定重測試值與設計值毫無二致。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當這個承載著中華民族強國夢、強軍夢的龐然大物從水中浮起時,黃旭華激動得淚流滿面。
㈡ 中國最早發明潛艇的人叫什麼
據記載,中國最早製造潛艇的嘗試應該是在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當時發明過一種可潛水的龜船,船體有刺,可潛入水底刺穿敵軍戰船。後來這一製造技術失傳了,但其無疑已具備了潛艇的雛形。
㈢ 核潛艇是哪國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製造的「鸚鵡螺」號。名稱取自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時間是20世紀50年代。
1949年秋季,美國第一艘潛挺反應堆的主要參數已經確定。
1950年8月,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了決定建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文件。該艇被命名為SSN一571「鸚鵡螺」號(Na u-tilus)。1951年8月20日,電船分公司與美國海軍簽訂了「鸚鵡螺」號核潛艇的建造合同。1952年6月14日,該艇在電船分公司正式開工建造,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參加了核潛艇的開工典禮。
就在「鸚鵡螺」號核潛艇處在緊張的建造階段時,位於阿爾科的STR-I型陸地模式堆的建造工作也在加緊進行。1953年5月31日,STR—I型陸地模式堆達到了臨界狀態,並且開始產生出相當數量的電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耗資達3000萬美元的STR-I模式堆是世界上第~座核動力反應堆。當年6月25臼,STR—I型陸地模式堆在經過了幾個星期的功率提升之後終於達到了滿功率狀態。當S丁R—I型陸地模式堆在滿功率狀態下運行了24個小時之後,現場的工程師們認為已經能夠採集足夠的數據了,應該讓反應堆停止運行。但是海曼·里科弗卻堅持要繼續使反應堆滿功率地運行下去。他要利用這個反應堆模擬核潛艇橫渡大西洋的航行。
在STR-I型陸地模式堆的控制室里,一幅海圖掛在牆上,圖上標注著一條從美國東海岸到英國的航線。這就是此次實驗中,模擬核潛艇要走的航線。經過連續4個晝夜的運行,海圖上的標志終於移動到英國的愛爾蘭,這說明「核潛艇」經受住了長時間連續運行的考驗,成功地橫渡了大西洋。在這96小時的連續「航行」過程中,STR—I型陸地模式堆從未間斷過運行。在這一期間,這艘「核潛艇」總共在水下「航行」了2500海里。
「鸚鵡螺」誕生
1954年1月21日,「鸚鵡螺」號核潛艇在格羅頓的電船分公司下水。為了保證一些主要設備能夠適合艇內的尺寸要求,在設備裝艇之前,建造者們首先在木製模型內進行了試裝。經過有關部門和人員的努力,核潛艇的建造工作落下了帷幕,1954年9月30日,「鸚鵡螺」號核潛艇終於建成。
這艘世界上第一艘實體核潛艇的主尺度為98.5×8.5×6.7米,水面輕載排水量為3215噸,水面正常排水量為3582噸,水下排水量為4091噸。從總體上看,「鸚鵡螺」號核潛艇採用的是常規動力潛艇的外形。這種外形的基本特徵是艏柱為圓弧型,干舷較低,上甲板呈平直形狀。該艇的艏水平舵為可收放結構,不使用時則可折疊收起。在艏水平舵的後面,有一個錨穴,錨就收藏在那裡。指揮台圍殼位於該艇中間偏靠艇艏的位置上。「鸚鵡螺」號核潛艇的艉部基本上採用了常規動力潛艇的艉部結構形式,艉舵位於螺旋槳的後面,但是艉垂直舵卻分成上下兩塊,與艉水平舵呈十字形布置,有兩根推進軸、兩個螺旋槳。
「鸚鵡螺」號核潛艇的耐壓艇體內總共分為6個艙室,其布置順序從艏至艉依次是魚雷艙、居住艙、作戰指揮艙、反應堆艙、主機艙和艉艙。
魚雷艙裝備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裝載著一定數量的魚雷。居住艙和作戰指揮艙均分為三層,居住艙的上層是供10名軍官居住的軍官艙室和軍官會議室。其中,軍官會議室的面積比美國海軍艦隊型潛艇上軍官會議室的面積大3倍。中層是烹調室和士兵餐室,一次能夠提供46名艇員在此同時進餐,還可布置成為一個小型電影放映廳,可容納50名觀眾。另外,餐室里還設有冰激凌機、飲料機、磁帶錄音機和電視機等。指揮艙的上層是潛望鏡室和攻擊指揮室。攻擊指揮室的後部是無線電通訊室。指揮艙的中層是操縱指揮室,核潛艇上所有舵的操縱都集中在這里。該艇的各種舵採用舵輪和操縱桿方式。操縱指揮室的後部是士兵艇員居住艙。作戰指揮艙和居住艙的最下面一層是各種液艙、蓄電池艙、泵室以及倉庫等。
反應堆艙裡布置了一台S2W型壓水反應堆、熱交換器、各種泵以及反應堆用水艙等。反應堆艙的頂部利用鉛屏蔽進行了密封,並在其頂部形成了~條屏蔽走廊,成為艇上人員的安全通道。主機艙內布置有兩台齒輪傳動汽輪機和各種輔機:動力裝置的控制台也布置在主機艙內。核潛艇上的兩台齒輪傳動汽輪機,在反應堆產生的飽和蒸汽的驅動下,可以產生13400軸馬力的動力,從而使得「鸚鵡螺」號核潛艇的水面最高航速為20節,水下最高航速為23節。
位於核潛艇最後部的艉艙是士兵居住艙。艇上的艇員人數編制為93名,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艇員人數往往要超過編制人數。因為「鸚鵡螺」號核潛艇擔負著重要的試驗任務,因此經常有接受培訓l的人員、負有特殊使命的人員以及參加試驗的人員隨艇航行。因此,艇上的大部分都使用二層或者三層的床鋪。每一個鋪位的三個壁面採用的都是輕金屬圍壁,形成~個基本獨立的個人支配空間,床鋪上裝有個人使用的照明燈具。每一個艇員都有一個存放個人用品的專用櫃。
「鸚鵡螺」號核潛艇上沒有設置艉魚雷艙,這一點與美國海軍的艦隊型潛艇的艙室布置有所區別,而且還增添了一些艦隊型潛艇上不曾配備的設施,例如自動洗衣機、乾燥機、圖書室以及放射性劑量檢測室等。此外, 「鸚鵡螺」號核潛艇上的大功率空調系統可以使艇內的艙室溫度保持在20一22攝氏度范圍內,相對濕度保持在50%左右。
核潛艇上總共攜帶有24枚魚雷,其中6枚裝備在HK一54型水壓式魚雷發射管中,18枚備用。同時,艇上裝備的聲納是AN/BQR一2B型艏部聲納。美國海軍在1958年對「鸚鵡螺」號核潛艇進行改裝之後,又在該艇的前甲板右舷增設了AN/BQR一3A型聲納,以便增強該艇的水下探測能力。
意義非凡的「航跡」
1954年12月30日, 「鸚鵡螺」號核潛艇上的反應堆開始啟堆。經過了4天的系泊試驗之後,艇上的反應堆功率逐漸提升至滿功率。1955年1月1 7日上午,艇長尤金·P·威爾金森上校站在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的指揮台上發出了解纜的命令。這艘令人矚目的核潛艇緩緩地駛離了電船分公司的系泊碼頭。1l時整,當「鸚鵡螺」號核潛艇剛一駛入主航道,艇上的信號兵就用燈光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信號「我艇正在使用核動力航行!」
作為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的問世,「鸚鵡螺」號對全世界范圍內的潛艇技術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潛艇技術的迅速更新換代、潛艇戰術的發展變化以及反潛戰戰術及技術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 「鸚鵡螺」號核潛艇指明了實現「真正潛艇」的努力方向,並為實現「真正潛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核反應堆在潛艇上應用,使得核潛艇已經與傳統的常規動力潛艇不再處於同一水平。這是邁向「真正潛艇」的巨大一步。
第二,「鸚鵡螺」號核潛艇徹底地改變了潛艇在軍事上的作用。
以「鸚鵡螺」號核潛艇為代表的核動力推進技術的問世,使得許多先進技術可以在核潛艇上進行更加有效的運用,使潛艇在幾十年中徘徊不前的軍事作用發生了質的飛躍。
第三,「鸚鵡螺」號核潛艇的出現,推動了與潛艇相關的各種現代先進技術的變革與發展。「鸚鵡螺」號核潛艇在向軍事家們展現了它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之後,潛艇設計師們終於可以把過去許多年來一直受到潛艇瓶頸效應制約的不同領域的先進技術應用到核潛艇上,使得核潛艇的性能在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之後,達到了「脫胎換骨」的高度發達的水平。
第四,在「鸚鵡螺」號核潛艇所擁有軍事潛力的刺激下,反潛戰技術獲得了迅速的進步和完善。
第五,「鸚鵡螺」號核潛艇引發了美國海軍對潛艇總體設計思想的深刻變化,使潛艇殼體由雙殼結構向單雙混合結構過渡。
第六,帶動了常規動力潛艇AI P技術的發展。目前已基本成熟的AI P技術其中包括斯特林發動機系統、燃料電池系統、閉式循環柴油機系統、自主式水下能源系統以及小型低溫低壓反應堆系統等。這些AI P系統還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目前,潛艇AI P技術已經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發展曙光。
第七, 「鸚鵡螺」號核潛艇推動了核動力水面艦艇的迅速發展。
雖然「鸚鵡螺」號核潛艇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它那劃時代的影響力將不會磨滅。未來的核潛艇將沿著它的「航跡」繼續前行。
㈣ 中國核潛艇之父到底是彭士祿還是黃旭華
彭士祿,黃旭華都可以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而且兩位都是海豐人!作為老鄉,我們由衷的敬佩!
㈤ 第一艘核潛艇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的「鸚鵡螺」號,是由美國科學家海曼·里科弗積極倡議並研製和建造的,他被稱為「核潛艇之父」。1946年,以里科弗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後來潛艇上廣為使用的"艦載壓水反應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國海軍和政府建議製造核動力潛艇。1951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製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決議。鸚鵡螺號核潛艇於1952年6月開工製造,是在1954年1月24日開始首次試航。首次試航即顯示了核潛艇的優越性,人們聽不到常規潛艇那種轟隆隆的雜訊,艇上操作人員甚至覺察不出與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別,它84小時潛航了1300千米,這個航程超過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規潛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1955年7~8月,「鸚鵡螺」號和幾艘常規潛艇一起參加反潛艦隊演習,反潛艦隊由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組成。在演習中,常規潛艇常常被發現,而核潛艇則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核潛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擺脫追擊。由於核潛艇的續航力大,用不著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襲擊。到1957年4月止,「鸚鵡螺」號在沒有補充燃料的情況下持續航行了11萬余公里,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鸚鵡螺」號從冰層下穿越北冰洋冰冠,從太平洋駛進大西洋,完成了常規動力潛艇所無法想像的壯舉。之後,美國宣布以後將不在製造常規動力潛艇。此後,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製造了本國的核潛艇。
求採納
㈥ 中國核潛艇之父到底是彭士祿還是黃旭華
彭士祿
一言不合就「開算」
記得1970年8月30日,在四川大山深處的某基地,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這一天,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大家欣喜若狂,而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倒頭大睡。在這之前,他已經連續五天五夜沒有合眼。
當時負責完成滿負荷計算的核動力專家、今年82歲的黃士鑒說: 「我們那時候沒有資料、沒有圖紙、沒有設備、沒有經驗、沒見過實物……全靠他提出方向,然後大家分頭計算。也沒有計算設備,只有計算尺、算盤,加減法靠打算盤,乘除法靠計算尺,就這么硬是靠人把海量的數據演算出來。」
「一言不合就開算」,是彭士祿留給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人們的最深印象。85歲的設計專家張敬才回憶,經常看到彭士祿深夜裡穿著大褲衩,汗流浹背在辦公室里加班演算的樣子。
「他那個人哪有一點大領導的樣子?當副部級幹部回四川基地就跟回老家一樣,和後勤職工老朋友隨便家裡搞兩個菜,坐家裡喝酒。」張敬才說, 「所有的組件工序他都熟,他自己說,沿著所有組件可以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
彭士祿與科研人員討論工作
爛熟於心,他在多個關鍵節點才敢於拍板。
因為被封鎖,一切靠摸索,爭論時刻不停。圍繞採用什麼堆型、建不建模式堆形成的爭論,尤其尖銳。一些人力主把第一台反應堆直接建在艇上,彭士祿據理力爭,力主建設陸上模式堆,進行科學論證,上級最終表態:必須建立陸上模式堆。
第一代核潛艇的成功建成證明了彭士祿所提方案的合理性。
「非學識淵博者不能拍板,非胸懷坦盪者不能拍板。」張敬才和黃士鑒等老專家總結, 「他不是盲目拍板,往往第一句話就問『實驗數據呢?你們瞞不了我,我是要自己算的!』然後摸出隨身的計算尺和公式,現場就算。」
84歲的彭士祿在三亞度假時仍在搞計算
一生向人民報恩的孤兒
1928年,海陸豐農民運動失敗,彭湃夫婦被殺害。1933年,彭湃烈士之子、年僅8歲的彭士祿被抓進了監獄,差點病死獄中。在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他被祖母認領出獄,幾經輾轉,直到1940年底才到延安。
㈦ 核潛艇之父是誰
黃旭華。
1924年2月24日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田墘鎮,中國核潛艇之父,祖籍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玉湖鎮新寮村,交通大學1949屆校友,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旭華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多次海上試驗任務中,作為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副指揮,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7)中國核潛艇誰發明擴展閱讀:
黃旭華帶領設計人員搞出了比常規流線型潛艇水下 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潛艇,同時解決了核潛艇的操縱性問題。國外的技術封鎖加大的研發的困難程度。某國為加強導彈發射時艇身的穩定性,專門設計了一節艙來安放一個重達65噸的大陀螺,水下空間異常珍貴,佔用了潛艇的黃金空間。
經過反復計算、分析、研究,通過調整核潛艇內設備布局,黃旭華團隊解決了65噸大陀螺的問題,為潛艇節省了空間,而且搖擺角,縱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於零。
1974年8月1日(建軍節)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1988年中國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二次核報復力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