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三原色學說
三原色學說,即:視網膜存在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含有對紅、綠、藍三種光線敏感的視色素,當一定波長的光線作用於視網膜時,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種視錐細胞分別產生不同程度的興奮,這樣的信息傳至中樞,就產生某一種顏色的感覺。
70年代以來,由於實驗技術的進步,關於視網膜中有三種對不同波長光線特別敏感的視錐細胞的假說,已經被許多出色的實驗所證實。例如:①有人用不超過單個視錐直徑的細小單色光束,逐個檢查並繪制在體(最初實驗是在金魚和蠑螈等動物進行,以後是人)視錐細胞的光譜吸收曲線,發現所有繪制出來的曲線不外三種類型,分別代表了三類光譜吸收特性不同的視錐細胞,一類的吸收峰值在420nm處,一類在534nm處,一類在564nm處,差不多正好相當於藍、綠、紅三色光的波長。與上述視覺三原色學說的假設相符。②用微電極記錄單個視錐細胞感受器電位的方法,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即不同單色光所引起的不同視錐細胞的超極化型感受器電位的大小也不同,峰值出現的情況符合於三原色學說。
於是,在彩色顯示器還沒有發明的時候,人類已經懂得使用三原色光調配出所有顏色的光。並不是說三原色混合後產生了新的頻率的光,而是給人眼睛的感覺是這樣。
在顯示器發明之後,從黑白顯示器發展到彩色顯示器,人們開始使用發出不同顏色的光的熒光粉(CRT,等離子體顯示器),或者不同顏色的濾色片(LCD),或者不同顏色的半導體發光器件(OLED和LED大型全彩顯示牌)來形成色彩,無一例外的選擇了Red,Green,Blue這3種顏色的發光體作為基本的發光單元。通過控制他們發光強度,組合出了人眼睛能夠感受到的大多數的自然色彩。
計算機顯示彩色圖像的時候也不例外,最終顯示的時候,要控制一個像素中Red,Green,Blue的值,來確定這個像素的顏色。計算機中無法模擬連續的存儲從最暗到最亮的量值,而只能以數字的方式表示。於是,結合人眼睛的敏感程度,使用3個位元組(3*8位)來分別表示一個像素裡面的Red,Green 和Blue的發光強度數值,這就是常見的RGB格式。我們可以打開畫圖板,在自定義顏色工具框中,輸入r,g,b值,得到不同的顏色。
⑵ 三原色是誰發現的
牛頓是發現光是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個顏色組成的, 他是發現了光波。真正發現三原色的是托馬斯·楊格(Thomas Young)和赫爾曼·馮·赫爾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
⑶ 顏料是誰發明的
水彩類顏料一直都有,但和我們今天使用最接近的是1766年第一塊塊裝水彩的製作者版,英國品牌Reeves ,權1832年 英國老牌 溫莎牛頓製作了和今天成分基本一致的支裝水彩,稍後溫莎牛頓製作了滋潤型塊狀水彩。這兩個品牌基本是水彩的源頭。
⑷ 三原色最先由誰發現
是牛頓,他通過三棱鏡分解太陽光得出的,從而得出物理上的三原色,還有白色是各種色彩的混合色等等.
⑸ 發現「色光三原色」的人是誰
發現「色光三原色」的人是牛頓。
⑹ 哪個國家的科學家是發明光的色彩
首先指出是「發現」而不是「發明」
科學發現
發現著名的力學三定律的十八世紀偉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sac Newton),不但在力學方面功勛卓著,同時也為享受攝影樂趣的後人們留下了寶貴財富,即,光學色彩論。他奠定了近代色彩研究的科學基礎。 牛頓發現了光的色彩奧妙,經過系統觀察及研究實驗,最終確認:當一束白光通過三棱鏡時,它將經過兩次折射,其結果是白光被分解為有規律的七種彩色光線。這七種色彩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且順序是固定不變的。這也就是人人們常說的「七色光」。而這七種光線經過三棱鏡的反向折射之後,又會合成一束白光。於是,1666年牛頓發表學說——「色彩在光線中」。牛頓的三棱鏡試驗,就是後來為人熟知的著名的「色散試驗」。這一研究成果,也是牛頓身後數十年,德國大文豪歌德長期以來所極力駁斥的「光譜理論」。
發現光的色散奧妙之後,牛頓開始推論:既然白光能被分解及合成,那麼這七種色光是否也可以被分解或合成呢?於是,紛繁的實驗和不停的計算充斥著他日後的生活。一段時間後,牛頓通過計算,得出了一個結論:七種色光中只有紅、綠、藍三種色光無法被分解,於是也就談不到合成了。而其他四種色光均可由這三種色光以不同比例相合而成。於是紅、綠、藍則被稱為「三原色光」或「光的三原色」(注意,這有別於我們熟知的三原色「品紅黃青」)。牛頓通過計算得出上述結論後,未能完成實驗,便與世長辭。牛頓死後的若干時日之後,他的學生們終於完成了他未完成的實驗,配以牛頓生前的計算,從而使光的色彩論正式亮相。 實驗證明: 1、紅、綠、藍三種色光無法被分解,故稱「三原色光」。 2、等量的三原色光相加為白光,也就是說,白光中含有等量的紅光、藍光和綠光。 3、如圖所示:三原色光中任意兩種色光等量相加,則成為三原色光中另一種色光的互補色光。即:等量的紅光+綠光=黃光,互補於藍光;等量的紅光+藍光=品紅光(也稱洋紅,即較淺的紫紅),互補於綠光;等量的綠光+藍光=青光,互補於紅光。如果三原色光中某一種色光與某一種三原色光以外的色光等量相加後形成白光,則稱這兩種色光為互補色光。互補色光之間,能夠形成相互阻擋的效果。於是可知以下三對互補色光:黃光與藍光、紅光與青光、綠光與品紅光。 4、三原色光「紅、綠、藍」的互補光「黃、品、青」,稱為「三原色素」 定理: 顏料的三原色與光的三原色規律不同! 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本身的色光決定,不透明體的顏色由他反射的色光決定
⑺ 三棱鏡是誰發明的目的是什麼
①發明者: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②目的:使復色光在通過棱鏡時發生色散內。
③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容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網路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⑻ 三原色是哪國發明的
A國際標准照明委員會(CIE)1931年規定這三種色光的比波長是:紅色光(R)700nm綠色光(G)546.1nm藍色光(B)435.8nm
⑼ 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是什麼時候由誰發明的
1861年,英國麥斯威爾發明的。
公元1860年,英國麥斯威爾研究彩色底片,率先採用三原色之紅,綠,藍分別攝影,再重疊放影之方式,成現彩色影像。
這是色彩加色法,此法引發現今彩色電視機能顯示出彩色的原理。從此,引發世界攝影由黑白走入彩色的開始。也就是人們所稱謂「彩色攝影時代」的崛起。1861年,英國麥斯威爾拍攝了第一張彩色照片。
(9)三原色發明人擴展閱讀:
1907年之前,如果想要一張彩色照片,需要畫師在照片上塗抹上色,但兩名法國人創造了Autochrome Lumière 技術。
世界第一本彩色照片攝影書就是用這種技術製作的,利用土豆澱粉和感光乳劑「上色」,雖然製作困難、花銷較大,但在業余攝影師中頗受追捧。
這種方法製作的顏色更生動自然,現在看100年前的照片,色調如夢般迷幻,照片上的人美得不可方物,總有一種油畫般的韻味。如今很多高級相機和修圖app都無法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