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神農氏發明農業的傳說事怎麼記載的
在諸多神話傳說中,神農氏發明農業的傳說故事最有意思,也最能讓人信服。
關於專神農氏的屬傳說故事很多。清馬驌《繹史》卷四引《周書)雲:「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王嘉《拾遺記》卷一雲:「炎帝(神農)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漢唐地理書鈔》輯《盛弘之荊州記》:「神農生於隨縣北界厲鄉村,內周圍一頃二十畝,地中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井皆動。」
⑵ 曾經創制了原始農具耒耜的是
《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人「始作耒」。
⑶ 關於神農的故事
神農嘗百草是一則著名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神農在天帝花園取瑤草遇到天帝,天帝贈其神鞭。他嘗百草多次中毒,後因茶而解毒。其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食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葯王神,並建葯王廟四時祭祀。
在女媧補天之後,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在烈山的一個石洞里(又有神農氏生於姜水之說,姜水在今寶雞境內,這也是為什麼會有炎帝和神農氏是否為一人的爭議,應是在神化他們時弄混了,袁珂先生把其列為一人;再《禮記》據此又稱神農為烈山氏,蓋皆因其行多名號所致),出生了一個小孩。說來奇怪,在他剛出世,石洞周圍自然涌現了九眼井,這九眼井裡的水彼此相連,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會波動起來。有一次炎帝看見一隻紅色的鳥銜著一串像種子的東西,炎帝看見鳥兒把它吐了出來,炎帝拾起來,鳥兒圍住他飛了三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陣飛走了。炎帝認為這是天帝派紅鳥送來的食物種子,便把種子埋在土裡。又用木頭製成耒耜,教人們松泥土,並掘井灌溉禾苗。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人們多高興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稱炎帝為神農。這樣周邊的部落又稱炎帝部落為神農部落,而稱他為神農氏,即農業部落的首領。(「氏」的原意是一種神祇,在原始社會代表部落首領的公用稱呼,只是後世的學者將其解釋為神祇,這和後來興起的中國神話學有關。)[1]
神農氏為五氏出現以來的最後一位神祇,中國諸神創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穀、豢養家畜、種地稼穡等等一切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備全部完成了,中國神話時代結束,傳說時代到來。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耜,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德稱氏,故為炎帝,尊號神農,並被後世尊為中國農業之神。
三湘四水
三湘四水,曾是遠古中華民族創始人—-炎帝神農氏的領地。炎帝神農氏在此始種五穀,以為民食;製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嘗百草,以醫民恙;織麻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儲民用;削桐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場,以利民生;剡木為矢,以安民居。完成了從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田耕的歷史轉變,實現了從蒙昧到文明的過渡,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跨越。
⑷ 關於神農氏的故事
神農氏的故事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遠古人民過著採集和漁獵的生活,他發明製作木耒、木耜,教會人民農業生產。反映中國原始時代由採集漁獵向農耕生產進步的情況。又傳說他遍嘗百草,發現葯材,教會人民醫治疾病。
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說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否是炎帝這個問題,一直懸而難決。
傳說神農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幾乎是全透明的,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為此決心嘗遍百草,好吃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里,介紹給別人吃,用作葯用;不好吃的就放在身體的右邊袋子里,不能吃的就提醒人們注意。
⑸ 耒耜是誰創造的
是炎帝神農氏創造的。
⑹ 有關神農氏的故事名稱
在神農氏的諸多事跡當中,最為人們稱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種五穀一事,這也正是神農氏之被稱為「神農」的原因所在,「神農」一詞中的「農」字就完全體現了這一偉大創舉。 農業包括種植、收獲儲備、加工食用三大步驟。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前的採集漁獵時代早期,收獲儲備與食用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過程,人們採集而儲備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們食用的東西也經常是現采現吃,並不一定是先前儲備的東西,而且人們儲備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種籽。伴隨著陶器的出現,人們才具備了安全有效的貯藏手段,因而能夠長期儲備食物和飲水,從而把採集儲備和食用兩個獨立過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會形成大量獲得植物種籽的需求。原始種植業開始於使用葫蘆作飲水器具的伏羲氏時代,人們最早種植的是葫蘆,在種植葫蘆的過程中,人們積累比較豐富的種植技術。到了女媧氏時代,也就是陶器時代,種植技術和對植物種籽的需求一旦結合在一起,農業的出現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實人們開始種植葫蘆時,也不一定是因為需求而想到種植葫蘆,很可能是兒童出於愛好和玩耍開始了葫蘆的種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兒童有大量的空閑時間照顧、保護和管理他們的「勞動」成果;二是葫蘆籽顆粒大潔白,深受人們喜愛;三是葫蘆籽顆粒大而容易播種操作。我國許多地方民間存在著禁食葫蘆籽的風俗,大人們會用「吃葫蘆籽會長包牙」之類的話嚇唬小孩子,說明人們對葫蘆籽的重視和保護,也暗示了葫蘆栽培歷史的悠久。當我們的祖先把種植葫蘆轉向種植草類植物獲取食用的種籽時,原始農業就誕生了。 吃草治病並非人類獨有。許多動物都有吃葯治病的現象,說明早在人成其為人之前,人類的祖先就已經本能地積累了許多草葯知識。原始農業興起後,出於尋找更好的農作物種類的需要,人們在嘗食植物的同時會更加註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僅注意有毒沒毒、可吃不可吃,更會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種類、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溫特性等,從而結合原有的草葯知識形成醫葯概念,開始了醫學探索。也就是說,醫葯概念是伴隨著原始探索馴化植物為農作物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一種「無意插柳柳成蔭」式的發明。這應該就是神農氏發明醫葯的歷史真相。 要大量種植農作物,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並馴化使之成為作物品種,比如稻、黍、稷、麥、菽五穀;其次要有農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農時。這些都需要長期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個人終其一生也絕難做到。所以說,神農氏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代。 在農業發展的早期,主要技術進步表現在馴化野生植物上,經過嘗百草和試種,古人們初步確定了適合栽培的幾種主要野草,野草種類因地區而不同,收獲的種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們會選擇飽滿的籽粒留作種子,這其實就是對野生動植物的馴化過程,使得栽培植物和養殖動物與其野生原種的差異越來越大,而分別成為農作物和家畜。中國人非常重視留種工作,總是千方百計地保護作物種子,甚至有「餓死不吃種子」的說法。這一習俗更加有利於農作物品種的選育工作。可以推測,在神農氏中期,中國就已經基本培育出各主要農作物品種,即五穀
⑺ 耒耜是誰發明的
1,皋陶作耒耜,為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http://ke..com/view/50374.htm】
2,《易經·系辭》說,神農內「斫木為耜,容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禮·含文嘉》說,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都講到炎帝神農製作耕播工具------耒耜。【http://ke..com/view/50447.htm】
⑻ 關於神農的故事
神農就是炎帝神農氏。五穀台就是神農氏遍嘗百草、教發稼穡、播種理事長谷的地方,它是淮陽「七台八景」之一。
炎帝是中華民族「三始祖」之一。伏羲建都宛丘,後來,神農氏也在此建都,沿其舊而稱陳。意思是這里曾是太昊伏羲氏建都的地方,比較古老,因此而稱陳。這就是淮陽古代稱「陳」的由來。
太昊伏羲氏開創了中國原始畜牧業的先河,是誰開創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先河呢?那就是炎帝神農氏。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淮陽。具體地點就是五穀台,距縣城僅5公里。
據史書記載,炎帝神農氏名叫石年。其父是少典部落的君主,其母親叫安登。傳說,神農氏的母親有一天去華陽(今陝西華山)遊玩時,因感應神龍之氣,在姜水(即岐水,流經姜氏城)河畔生下了他。他生下來時牛首人身,第三天就會講話,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齒長全。他成人後,身高作廢尺七寸,魁梧偉岸,儀表堂堂。他因在姜水邊長達,就以姜為姓,這就是說,炎帝神農氏是中國姜姓的第一人。
長大後,他帶著他的部落逐漸沿渭水、黃河向東發展,因與黃帝在阪泉(今河北琢鹿東南)發生沖突,被黃帝所敗,便來到了中原,先都陳(今淮陽),後徙魯(今山東曲阜),他一生最偉大的功績之一——嘗百草種五穀就是這里完成的。
《史記注》雲:「淮陽多古跡,有神農井」。其實,還有這面積十畝,原高約二丈的五穀台。經考古調查證實,這旨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這里發現了石鐮、石斧、石鐮等生產工具,與傳說中神農種五穀完全一致。
神農氏為什麼想起來種五穀呢?《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這說明,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從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業發展的轉變關頭。那時,人口已生育繁多,維持生計的是獵物和植物的查實。可是,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難以裹腹。怎樣才能解決人們的吃食問題?神農氏苦苦思索,可謂絞盡腦汁。
據《拾遺記》記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里,後來竟長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裡揉搓後放在嘴裡,感到很好吃。於是他教人確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
神農氏從這里得到啟發:穀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不就是解決了嗎?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葯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的嘗,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的菽、麥、稷、稻五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神農氏教民種五穀後,並不單單靠天而收,還教民打井汲水,對農作物進行灌溉。在這一高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 會波動。由於這一帶歷史上多次被黃河水沖擊,黃水退後大量泥沙沉積,這些井多數都被埋在地下,現在僅找到一眼,在南面二百步分配權的地方。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圓近百里的人到這里取水,稱為神水,說直接可以治病。
後人為了紀念神農氏嘗百草、種五穀的偉大功績,在這高台上修建了廟宇。傳說神農氏生於農歷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穀豐登。歷代達官司貴人、文人學士到這里朝拜者比比皆是。據縣志記載,三國時曹植來這里拜謁後,寫下著名的《神農贊》,「少典之,火德成木。造為耒耜,遵民播谷。正為雅琴,以暢風俗不。」
五穀台神農氏的塑像,肩披樹葉,頭生雙角,手捧五穀。牆上的壁畫記錄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績,除了開墾荒地,口嘗百草,播種五穀,汲水灌溉外,還有日中為市,造陶器,嘗葯治病等。
農業的出現,人類的勞動果實已有剩餘,這時,神農氏設立集市,讓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的食物和東西,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換,從而出現了中國社地原始的商品交易。
同時,他還發明了陶器,解決了人類的生活用具——器皿和陶盆、陶罐等。
神農氏的另一偉大功績就是創始了中國醫葯和醫術。
《綱鑒易知錄》記載:「民有疾,未知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書上以療民疾而醫道自此始矣。」
傳說神農氏為了給人治病,朝思暮想,最後帶著一批臣民,四處奔波尋找葯。當太陽第四十九次從東方升起時,他們來了一個地方,這里溝壑縱橫,層巒疊嶂,雲霧繚繞,香氣馥郁。他們正冷備上山,突然從峽谷中竄出一群狼蟲虎豹,將大家團團圍住。神農氏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來一批,地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全部打跑。那些虎豹莽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傷痕,後來變成皮上的斑紋。
一天,他來到一個懸崖下邊,見幾只猴子順著懸崖的古藤和橫倒在懸崖間的樹木爬過來爬過去,他馬上靈機一動,讓臣民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整整一年,搭了古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衣架就是從這里興起的。
到了山頂,他帶著臣民嘗盡百草,哪些是苦的,哪些是甜的,哪些熱,哪些是涼,哪些有毒,區別開來,記錄下來,發現三百六十五種草葯,能治一百種以上的疾病。有一天,他嘗了七十種以上的毒草,連續七十次。
神農氏找到了為民療病撤退葯,准備下山回到陳地時,發現他們搭的架子不見了。後來這些搭架子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氏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接上了天庭。傳說神農氏在位140年,終年168歲。後人為紀念神農氏學垵草造福人間的功績,把這一片林海取名為「神農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