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防彈衣的歷史
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經歷了由金屬裝甲防護板向非金屬合成材料的過渡,又由單純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與金屬裝甲板、陶瓷護片等復合系統發展的過程。
人體裝甲的雛形可追溯至遠古,原始民族為防止身體被傷害,曾用天然纖維編織帶作為護胸的材料。武器的發展迫使人體裝甲必須有相應的進步。早在19世紀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紀的鎧甲上的真絲也用在了美國生產的防彈衣上。
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
朝鮮戰爭中,美陸軍裝備了由12層防彈尼龍製成的T52型全尼龍防彈衣,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則是M1951型硬質「多隆」玻璃鋼防彈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間。
以尼龍為原料的防彈衣能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體積較大,重量也高達6千克。
70年代初,一種具有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凱夫拉(Kevlar)由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製成功,並很快在防彈領域得到了應用。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出現使柔軟的紡織物防彈衣性能大為提高,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彈衣的舒適性。美軍率先使用Kevlar製作防彈衣,並研製了輕重兩種型號。新防彈衣以Kevlar纖維織物為主體材料,以防彈尼龍布作封套。其中輕型防彈衣由6層Kevlar織物構成,中號重量為3.83千克。
隨著Kevlar商業化的實現,Kevlar優良的綜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國軍隊的防彈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特沃綸(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現及其在防彈衣的應用,使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特徵的軟體防彈衣逐漸盛行,其應用范圍已不限於軍界,而逐漸擴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對於高速槍彈,尤其是步槍發射的子彈,純粹的軟體防彈衣仍是難以勝任的。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軟硬復合式防彈衣,以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增強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體防彈衣的防彈能力。
綜上所述,近代防彈衣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第一代為硬體防彈衣,主要用特種鋼、鋁合金等金屬作防彈材料。這類防彈衣的特點是:服裝厚重,通常約有20千克,穿著不舒適,對人體活動限制較大,具有一定的防彈性能,但易產生二次破片。
第二代防彈衣為軟體防彈衣,通常由多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製成。其重量輕,通常僅為2~3千克,且質地較為柔軟,適體性好,穿著也較為舒適,內穿時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尤其適合警察及保安人員或政界要員的日常穿用。在防彈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槍射出的子彈,不會產生二次彈片,但被子彈擊中後變形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貫穿損傷。另外對於步槍或機槍射出的子彈,一般厚度的軟體防彈衣難以抵禦。第三代防彈衣是一種復合式的防彈衣。通常以輕質陶瓷片為外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作為內層,是防彈衣主要的發展方向。
印度MKU公司最新研製出的新型防彈衣(Instavest),號稱是目前世界上穿、脫速度最快的防彈衣。這款防彈衣的最大亮點就是能迅速穿上和脫下。它專門設計有快速拉環,只要拉動此環,整件防彈衣就能輕松脫下。據介紹,脫下該防彈衣只需1秒鍾時間,穿上這款防彈衣則需要45秒。
Ⅱ 防彈衣是誰發明的
防彈衣是一種單兵防護裝具,它用於防護彈頭或彈片對人體的傷害。
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主要地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士兵身披盔甲可有效地保護身體,減少冷兵器的傷害。自從出現槍,炮等火器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改變。為防火器,需要重打30-40公斤的甲胄,這將使士兵很難完成各種戰斗任務。於是,進入火器朝代後,盔甲便漸遭淘汰。
但是,人們並未放棄對身體防護裝備的追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們發現士兵的傷亡大部分是由炮彈,手榴彈。炸彈和地雷的彈片造成的。這期間誕生的鋼盔在實戰中證明了可有效地防護彈片對士兵頭部的傷害。在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一些國家研製和使用過鋼或合金鋼製做的胸甲和防彈衣。但由於過於沉重,穿著後行動不便,步兵實際無法使用。直至本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所考慮的防彈衣材料一直未跳出金屬材料的圈子。
現代防彈衣的雛型出現於50年代的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首先試驗使用尼龍這類軟質合成纖維材料製做防彈衣。他們發現12層特製尼龍纖維布可收到一定的防彈效果。當彈丸擊中防彈衣時,縱橫交織的多層尼龍纖維象網一樣裹住彈丸,彈丸繼續運動的話就必須拉伸尼龍纖維,尼龍纖維的張力減低了彈丸的運動速度,消耗並吸收了彈丸的動能。由於彈片的動能和運動速度一般比彈丸低得多,所以尼龍防彈衣對彈片的防護作用更明顯。
在60年代的越南美陸軍將M69式尼龍防彈衣列為制式裝備。但由於尼龍纖維的抗張強度所限,尼龍防彈衣要收到好的防護效果,重量需4。5公斤以上。據有關專家的試驗和分析,穿插上這么重的防彈衣,士兵的作戰能力會降低30%以上。在潮濕炎熱的越南戰場上,美軍士兵更是難以忍受尼龍防彈衣所帶來的負擔和悶熱感,而不穿防彈衣在現代戰爭中是很危險的。大量的統計分析表明,現代戰爭中彈片是對士兵的主要威脅,它占導致傷亡原因的3/4其餘的1/4才是沖擊波,槍彈,燒灼等造成的。因此越南戰爭後,人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防彈衣材料。直到70年代,終於出現了較為理想的防彈衣材料-「凱夫拉」。
「凱夫拉」是美國杜邦公司於60年代中期研製出的一種合成纖維,並於1972年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其全稱為「聚對苯二甲醯對苯二胺纖維」,「凱夫拉」是它的商品名。「凱夫拉」的抗張強度極高,是尼龍纖維的2倍多,它的出現使防彈衣的防護性能有了明顯提高。試驗表明,「凱夫拉」吸收彈片動能的能力是尼龍的1.6倍,是鋼的2倍。多層『凱夫拉「織物對槍彈也能收到滿意的防護效果。由於用「凱夫拉」製作防彈衣比尼龍防彈衣重量輕,防彈性能好,所以它受到了許多國家軍隊和警察的青睞。目前除了美國之外,德、法、英、以色列、義大利都研製和裝備「凱夫拉」防彈衣。
近年來的多次局部戰爭中的實例證明,「凱夫拉」防彈衣確實能為士兵提供很好的保護作用。1983年的一天,5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正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接頭巡邏,突然有人投來一枚手榴彈,由於當時美國士兵都穿著「凱夫拉」防彈衣,手榴彈在他們附近爆炸後,居然未造成死亡和重傷,只有未受防彈衣防護的上下肢受了輕傷。
據說美國陸軍器材司令部的納蒂克研究發展與工程中心,90年代又研製了一種被稱做「斯佩克特拉」的纖維,它具有比「凱夫拉」更優越的性能。用這種纖維材料製成的防彈頭盔和背心,在保持與「凱夫拉」製品同樣防護性能的條件下,其重量可減輕1/3。
Ⅲ 防彈衣何時發明
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經歷了由金屬裝甲防護板向非金屬合成材料的過渡,又由單純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與金屬裝甲板、陶瓷護片等復合系統發展的過程。人體裝甲的雛形可追溯至遠古,原始民族為防止身體被傷害,曾用天然纖維編織帶作為護胸的材料。武器的發展迫使人體裝甲必須有相應的進步。早在19世紀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紀的鎧甲上的真絲也用在了美國生產的防彈衣上。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朝鮮戰爭中,美陸軍裝備了由12層防彈尼龍製成的T52型全尼龍防彈衣,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則是M1951型硬質「多隆」玻璃鋼防彈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間。以尼龍為原料的防彈衣能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體積較大,重量也高達6千克。70年代初,一種具有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凱夫拉(Kevlar)由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製成功,並很快在防彈領域得到了應用。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出現使柔軟的紡織物防彈衣性能大為提高,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彈衣的舒適性。美軍率先使用Kevlar製作防彈衣,並研製了輕重兩種型號。新防彈衣以Kevlar纖維織物為主體材料,以防彈尼龍布作封套。其中輕型防彈衣由6層Kevlar織物構成,中號重量為3.83千克。隨著Kevlar商業化的實現,Kevlar優良的綜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國軍隊的防彈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特沃綸(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現及其在防彈衣的應用,使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特徵的軟體防彈衣逐漸盛行,其應用范圍已不限於軍界,而逐漸擴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對於高速槍彈,尤其是步槍發射的子彈,純粹的軟體防彈衣仍是難以勝任的。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軟硬復合式防彈衣,以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增強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體防彈衣的防彈能力。綜上所述,近代防彈衣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第一代為硬體防彈衣,主要用特種鋼、鋁合金等金屬作防彈材料。這類防彈衣的特點是:服裝厚重,通常約有20千克,穿著不舒適,對人體活動限制較大,具有一定的防彈性能,但易產生二次破片。第二代防彈衣為軟體防彈衣,通常由多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製成。其重量輕,通常僅為2~3千克,且質地較為柔軟,適體性好,穿著也較為舒適,內穿時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尤其適合警察及保安人員或政界要員的日常穿用。在防彈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槍射出的子彈,不會產生二次彈片,但被子彈擊中後變形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貫穿損傷。另外對於步槍或機槍射出的子彈,一般厚度的軟體防彈衣難以抵禦。第三代防彈衣是一種復合式的防彈衣。通常以輕質陶瓷片為外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作為內層,是目前防彈衣主要的發展方向。
Ⅳ 防彈衣是怎樣發明的
防彈衣是一種單兵防護裝具,它用於防護彈頭或彈片對人體的傷害。
古代戰爭中主內要使用矛、弓箭等容冷兵器,士兵身披盔甲可有效地保護身體。進入火器時代後,盔甲便漸遭淘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一些國家研製和使用過鋼或合金鋼製作的胸甲和防彈衣。但由於過於沉重,步兵實際無法使用。
現代防彈衣的雛形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首先試驗使用尼龍這類軟質合成纖維材料製作防彈衣。但由於尼龍纖維的抗張強度所限,防彈衣重量需4-5公斤以上才能收到好的防護效果。其所帶來的負擔和悶熱感,大大降低了士兵的作戰能力。
直到上世紀70年代,終於出現了名為「凱夫拉」的防彈衣。它的重量輕,吸收彈片動能的能力是尼龍的1.6倍,是鋼的2倍。
直至今日,軍事專家們結合新的高新技術不斷努力開發各種新型防彈衣。
Ⅳ 現代防彈衣是如何發明的
防彈衣是一種單兵防護裝具,它用於防護彈頭或彈片對人體的傷害。
古代戰爭中主要使回用矛、弓箭等冷兵答器,士兵身披盔甲可有效地保護身體。進入火器時代後,盔甲便漸遭淘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一些國家研製和使用過鋼或合金鋼製作的胸甲和防彈衣。但由於過於沉重,步兵實際無法使用。
現代防彈衣的雛形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首先試驗使用尼龍這類軟質合成纖維材料製作防彈衣。但由於尼龍纖維的抗張強度所限,防彈衣重量需4.5公斤以上才能收到好的防護效果。其所帶來的負擔和悶熱感,大大降低了士兵的作戰能力。
直到上世紀70年代,終於出現了名為「凱夫拉」的防彈衣。它的重量輕,吸收彈片動能的能力是尼龍的1.6倍,是鋼的2倍。
直至今日,軍事專家們結合新的高新技術不斷努力開發各種新型防彈衣。
Ⅵ 防彈衣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經歷了由金屬裝甲防護板向非金
防彈衣
屬合成材料的過渡,又由單純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與金屬裝甲板、陶瓷護片等復合系統發展的過程。人體裝甲的雛形可追溯至遠古,原始民族為防止身體被傷害,曾用天然纖維編織帶作為護胸的材料。武器的發展迫使人體裝甲必須有相應的進步。早在19世紀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紀的鎧甲上的真絲也用在了美國生產的防彈衣上。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防彈衣1918法國
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朝鮮戰爭中,美陸軍裝備了由12層防彈尼龍製成的T52型全尼龍防彈衣,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則是M1951型硬質「多隆」玻璃鋼防彈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防彈衣1917.英國
以尼龍為原料的防彈衣能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體積較大,重量也高達6千克。70年代初,一種具有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凱夫拉(Kevlar)由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製成功,並很快在防彈領域得到了應用。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出現使柔軟的紡織物防彈衣性能大為提高,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彈衣的舒適性。美軍率先使用Kevlar製作防彈衣,並研製了輕重兩種型號。新防彈衣以Kevlar纖維織物為主體材料,以防彈尼龍布作封套。其中輕型防彈衣由6層Kevlar織物構成,中號重量為3.83千克。隨著Kevlar商業化的實現,Kevlar優良的綜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國軍隊的防彈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特沃綸(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現及其在防彈衣的應用,使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特徵的軟體防彈衣逐漸盛行,其應用范圍已不限於軍界,而逐漸擴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對於高速槍彈,尤其是步槍發射的子彈,純粹的軟體防彈衣仍是難以勝任的。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軟硬復合式防彈衣,以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增強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體防彈衣的防彈能力。綜上所述,近代防彈衣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第一代為硬體防彈衣,主要用特種鋼、鋁合金等金屬作防彈材料。這類防彈衣的特點是:服裝厚重,通常約有20千克,穿著不舒適,對人體活動限制較大,具有一定的防彈性能,但易產生二次破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防彈衣(德國)
第二代防彈衣為軟體防彈衣,通常由多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製成。其重量輕,通常僅為2~3千克,且質地較為柔軟,適體性好,穿著也較為舒適,內穿時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尤其適合警察及保安人員或政界要員的日常穿用。在防彈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槍射出的子彈,不會產生二次彈片,但被子彈擊中後變形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貫穿損傷。另外對於步槍或機槍射出的子彈,一般厚度的軟體防彈衣難以抵禦。第三代防彈衣是一種復合式的防彈衣。通常以輕質陶瓷片為外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作為內層,是防彈衣主要的發展方向。印度MKU公司最新研製出的新型防彈衣(Instavest),號稱是目前世界上穿、脫速度最快的防彈衣。這款防彈衣的最大亮點就是能迅速穿上和脫下。它專門設計有快速拉環,只要拉動此環,整件防彈衣就能輕松脫下。據介紹,脫下該防彈衣只需1秒鍾時間,穿上這款防彈衣則需要45秒。
6設計機理
Ⅶ 防彈衣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防彈衣是一種單兵抄防護裝具,它用於防護彈頭或彈片對人體的傷害。
古代戰爭中主要使用矛、弓箭等冷兵器,士兵身披盔甲可有效地保護身體。進入火器時代後,盔甲便漸遭淘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一些國家研製和使用過鋼或合金鋼製作的胸甲和防彈衣。但由於過於沉重,步兵實際無法使用。
現代防彈衣的雛形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首先試驗使用尼龍這類軟質合成纖維材料製作防彈衣。但由於尼龍纖維的抗張強度所限,防彈衣重量需4.5公斤以上才能收到好的防護效果。其所帶來的負擔和悶熱感,大大降低了士兵的作戰能力。
直到上世紀70年代,終於出現了名為「凱夫拉」的防彈衣。它的重量輕,吸收彈片動能的能力是尼龍的1.6倍,是鋼的2倍。
直至今日,軍事專家們結合新的高新技術不斷努力開發各種新型防彈衣。
Ⅷ 防彈衣是怎麼製造的
防彈衣的結構主要由衣套和防彈層兩部分組成。衣套常用化纖織物製作,起覆蓋和保護防彈層的作用,有的衣套也有一定的防彈作用。防彈層用金屬、玻璃鋼、陶瓷、尼龍、凱夫拉(芳綸)等硬質和軟質材料單一或復合製作,使彈頭、彈片彈開和嵌住,並消釋子彈、彈片的沖擊動能,對人體起保護作用
具體操作就不得而知了!
Ⅸ 防彈衣是誰發明的有防彈褲嗎
防彈衣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經歷了由金屬裝甲防護板向非金屬合成材料的過渡.又由單純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與金屬裝甲板.陶瓷護片等復合系統發展的過程.人體裝甲的雛形可追溯至遠古.原始民族為防止身體被傷害.曾用天然纖維編織帶作為護胸的材料.武器的發展迫使人體裝甲必須有相應的進步.早在19世紀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紀的鎧甲上的真絲也用在了美國生產的防彈衣上.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朝鮮戰爭中.美陸軍裝備了由12層防彈尼龍製成的T52型全尼龍防彈衣.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則是M1951型硬質[多隆"玻璃鋼防彈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間.以尼龍為原料的防彈衣能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體積較大.重量也高達6千克.70年代初.一種具有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凱夫拉(Kevlar)由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製成功.並很快在防彈領域得到了應用.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出現使柔軟的紡織物防彈衣性能大為提高.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彈衣的舒適性.美軍率先使用Kevlar製作防彈衣.並研製了輕重兩種型號.新防彈衣以Kevlar纖維織物為主體材料.以防彈尼龍布作封套.其中輕型防彈衣由6層Kevlar織物構成.中號重量為3.83千克.隨著Kevlar商業化的實現.Kevlar優良的綜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國軍隊的防彈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特沃綸(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現及其在防彈衣的應用.使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特徵的軟體防彈衣逐漸盛行.其應用范圍已不限於軍界.而逐漸擴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對於高速槍彈.尤其是步槍發射的子彈.純粹的軟體防彈衣仍是難以勝任的.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軟硬復合式防彈衣.以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增強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體防彈衣的防彈能力.綜上所述.近代防彈衣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第一代為硬體防彈衣.主要用特種鋼.鋁合金等金屬作防彈材料.這類防彈衣的特點是:服裝厚重.通常約有20千克.穿著不舒適.對人體活動限制較大.具有一定的防彈性能.但易產生二次破片.第二代防彈衣為軟體防彈衣.通常由多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製成.其重量輕.通常僅為2-3千克.且質地較為柔軟.適體性好.穿著也較為舒適.內穿時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尤其適合警察及保安人員或政界要員的日常穿用.在防彈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槍射出的子彈.不會產生二次彈片.但被子彈擊中後變形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貫穿損傷.另外對於步槍或機槍射出的子彈.一般厚度的軟體防彈衣難以抵禦.第三代防彈衣是一種復合式的防彈衣.通常以輕質陶瓷片為外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作為內層.是目前防彈衣主要的發展方向.
Ⅹ 誰發明了防彈衣
防彈衣是哪國發明的
什麼時候出現防彈衣?
我來答
匿名用戶
2013-07-19
級別:大師
1月日 6:19 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經歷了由金屬裝甲防護板向非金屬合成材料的過渡,又由單純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與金屬裝甲板、陶瓷護片等復合系統發展的過程。人體裝甲的雛形可追溯至遠古,原始民族為防止身體被傷害,曾用天然纖維編織帶作為護胸的材料。武器的發展迫使人體裝甲必須有相應的進步。早在19世紀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紀的鎧甲上的真絲也用在了美國生產的防彈衣上。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朝鮮戰爭中,美陸軍裝備了由12層防彈尼龍製成的T52型全尼龍防彈衣,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則是M1951型硬質「多隆」玻璃鋼防彈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間。以尼龍為原料的防彈衣能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體積較大,重量也高達6千克。70年代初,一種具有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凱夫拉(Kevlar)由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製成功,並很快在防彈領域得到了應用。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出現使柔軟的紡織物防彈衣性能大為提高,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彈衣的舒適性。美軍率先使用Kevlar製作防彈衣,並研製了輕重兩種型號。新防彈衣以Kevlar纖維織物為主體材料,以防彈尼龍布作封套。其中輕型防彈衣由6層Kevlar織物構成,中號重量為3.83千克。隨著Kevlar商業化的實現,Kevlar優良的綜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國軍隊的防彈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特沃綸(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現及其在防彈衣的應用,使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特徵的軟體防彈衣逐漸盛行,其應用范圍已不限於軍界,而逐漸擴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對於高速槍彈,尤其是步槍發射的子彈,純粹的軟體防彈衣仍是難以勝任的。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軟硬復合式防彈衣,以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增強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體防彈衣的防彈能力。綜上所述,近代防彈衣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第一代為硬體防彈衣,主要用特種鋼、鋁合金等金屬作防彈材料。這類防彈衣的特點是:服裝厚重,通常約有20千克,穿著不舒適,對人體活動限制較大,具有一定的防彈性能,但易產生二次破片。第二代防彈衣為軟體防彈衣,通常由多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製成。其重量輕,通常僅為2~3千克,且質地較為柔軟,適體性好,穿著也較為舒適,內穿時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尤其適合警察及保安人員或政界要員的日常穿用。在防彈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槍射出的子彈,不會產生二次彈片,但被子彈擊中後變形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貫穿損傷。另外對於步槍或機槍射出的子彈,一般厚度的軟體防彈衣難以抵禦。第三代防彈衣是一種復合式的防彈衣。通常以輕質陶瓷片為外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作為內層,是目前防彈衣主要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