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語義學創造性物質性

語義學創造性物質性

發布時間:2021-10-04 04:26:43

① 語義性知識指什麼知識

是一個涉及到語言學、邏輯學、計算機科學、自然語言處理、認知科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的一個術語。雖然各個學科之間對語義學的研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具體的研究方法和內容大相徑庭。語義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語言的意義,這里的自然語言可以是詞彙,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級別的語言單位。但是各個領域里對語言的意義的研究目的不同:語言學的語義學研究目的在於找出語義表達的規律性、內在解釋、不同語言在語義表達方面的個性以及共性;邏輯學的語義學是對一個邏輯系統的解釋,著眼點在於真值條件,不直接涉及自然語言;計算機科學相關的語義學研究在於機器對自然語言的理解;認知科學對語義學的研究在於人腦對語言單位的意義的存儲及理解的模式。

② 塔爾斯基的對語義學的貢獻

邏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邏輯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問題,即邏輯真理是否反映客觀現實?邏輯學的始祖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真理符合論,認為邏輯規律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塔爾斯基把它概括為一句話:「語句之真在於它與現實相一致。」萊布尼茨首先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論提出了挑戰,提出了二元真理論,他認為,有兩種真理,一種是推理的真理,一種是事實的真理。正是在真理符合論和真理二元論長期爭議的背景下,塔爾斯基另闢蹊徑,第一次提出了語義真理論,並由此創建了邏輯語義學,在世界哲學界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931年3月,塔爾斯基用波蘭文撰寫了《形式化語言中的真理概念》一文。該文主題十分明確,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說:「本文幾乎全部是獻給一個問題———真理的定義的。它的任務是,針對一種給定的語言,建立一個實質上適的、形式上正確的關於『真句子』這個詞的定義。」為了保證定義的科學性和可信性,塔爾斯基提出了合適的定義必須滿足的兩個條件:一是實質適當性,二是形式正確性,並對這兩個條件的涵義作了明確的規定。簡言之,實質適當性是指能成功地把握被下定義詞項的日常或直觀意義,即能抓住古典符合論真理定義所蘊藏的內涵。形式正確性是指能把清晰明確的定義詞項無歧義地運用於被定義詞項的外延。
塔爾斯基真理論的目標是對真句子作一實質上適當、形式上正確的定義。為了把對真理的定義局限於句子,他曾作過如下解釋:謂詞「真的」有時用於某種心理現象,比如判斷和信念;有時用於某種物理客體,即語言表達式,具體地說就是句子;有時用於某種被稱為「命題」的觀念實體。由於若干原因,把「真的」這個詞項用於句子是最方便妥當的。這里所說的「句子」是指的直接陳述句,含義十分清楚。因此,我們可以把陳述句看作「真的」的應用域,即它的外延。至於謂詞「真的」的內涵則涉及對象的內容,問題比較復雜。塔爾斯基認為,「真的」這個詞項,如同日常語言中的一些其它詞項那樣,是多義的,用法含糊。在他看來,那些討論過這個概念的哲學家們也沒能幫助消除這種含糊性。他選擇了亞里士多德的真理概念作為討論詞項「真的」的意義的起點。因為亞里士多德的真理概念與直觀比較接近。用現代哲學術語,亞里士多德的論斷可以表述為:語句之真在於它與現實相一致(或相符合)。如果把語句的所指看作「事態」,那麼它又可表述為:一個語句是真的,如果它指稱一種存在事態。塔爾斯基認為,這些表述都不是足夠精確和清楚的,無論如何,它們中沒有一個能夠成為一個滿意的真理定義。他考察了一個具體例子:「雪是白的」這個句子在什麼條件下為真,在什麼條件下為假。看來似乎很明顯,如果以古典的真理概念為基礎,我們會說:如果雪是白的,那麼這個句子是真的;如果雪不是白的,那麼這個句子就是假的。於是,假若真理定義要與我們的想法一致,那麼它就必須蘊涵下面這個等值式:語句「雪是白的」為真,當且僅當雪是白的。注意,這里是說「必須蘊涵」,這是塔爾斯基真理定義的關鍵。我們看到,雪是白的這四個字在等值式的兩邊都出現,出現在左邊時它帶引號,出現在右邊時則無引號。右邊無引號的是句子本身,左邊有引號的是句子的名稱。為什麼左邊要用句子的名稱呢?原因是從語法的角度看,一個句子的主語只能是名詞性的表達式。對於一個「X是真的」形式的表達式,如果我們用一個句子去替換X ,或用其它任何不是名稱的東西去替換X ,那就都不能使替換後的表達式成為一個有意義的句子,將句子加引號所得的句子叫做引號名稱。如果把上面的討論一般化,用字母P代替任一句子,用字母X代替該句子的名稱,於是,從我們對真理的基本觀點來看,兩個句子「P」和「X是真的」之間應有等值的邏輯關系,換言之,下面的等值式成立: ( T) :X是真的,當且僅當P。塔爾斯基稱之為T型等值式。他認為,如果一個真理定義蘊涵這一類的等值式,那就滿足了真理定義的令人滿意的首要條件:在實質上適當。須要注意的是, T型等值式本身不是一個語句,而只是一種語句模式,所以它不是真理的定義,而是單獨句子的成真條件,可以看作真理的部分定義。在某種程度上,一般的定義是所有這些部分定義的合取,由於一般來說一語言中的語句是無窮的,所以這種合取是一種無窮的合取。塔爾斯基認為,在具體構造真理定義之前,有必要對普通語言中的真句子定義作一翻剖析,他說:「為了把讀者引向我們的主題,對普通語言中關於真的定義,作一短暫的考察似乎是適當的。」他從考察說謊者悖論開始。現在我們用符號S作為下列句子的縮寫:
S不是真句子
這樣,憑經驗,我們可以建立
(1)「S不是真句子」等同於S
現在對S和它的引號名稱「S」建立T等式,可以得到:
(2)「S不是真句子」是真句子,當且僅當,S不是真句子。
將(1)和(2)結合可以得到:
S是真句子,當且僅當,S不是真句子。
這顯然是一個悖論。
對上面這個例子加以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其中包含了兩種不同層次的語言,一種是語言發達式本身,即對象語言,另一種是用來談論前一種語言的語言,即元語言。元語言包括語言表達式的名稱和語義學詞項「真的」。由於把兩種不同層次的語言混為一談,因而產生了說謊者悖論。於是,塔爾斯基得出結論,在討論真理定義時,我們必須用兩種不同層次的語言。真理定義本身以及它所蘊含的全部T型等值式「X是真的,當且僅當P」,都要用元語言來表述。其中元語言符號「P」,都要用元語言來表述。其中元語言符號「P」代表對象語言中的任意一個語句。這表明「每個出現在對象語言中的語句也必須在元語言中出現,換言之,元語言必須將對象語言作為部分包括在內」。[ 3 ] (第257頁)對於像日常語言那樣豐富的語言,在邏輯規律在其中成立的條件下,想無矛盾地使用「真句子」這個詞,看來十分成問題,要想為它建立滿意的定義是不可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日常語義具有普遍性,或稱語義封閉性。於是,塔爾斯基把注意力轉向了形式化語言,並且選擇類演算作為實例來展開他的理論。類演算是極為簡單的形式化語言,詞彙有限,而且句法結構簡潔。在確定了形式化語言之後,塔爾斯基通過兩個步驟提出了他的真理定義。他首先定義了滿足,然後憑借滿足定義了真理。他之所以要先定義滿足,是因為滿足下定義相對來說困難較少,並且真理概念很容易從滿足概念中得到。那麼,塔爾斯基是如何定義滿足的呢?他說:「滿足是任意對象與某些被稱為『語句函項』的表達式之間的一種關系。像『X是白的』,『X大於Y』等就是這類表達式。」例如:雪這個對象滿足語句函項「X是白的」, (3 ,2 ..)這個對象序列滿足語句函項「X大於Y」,如此等等。由於「滿足」是表示對象序列與語句函項之間的關系,而在塔爾斯基的形式語言中,最簡單最基本的句法結構是「包含」,因此,關於「滿足」的定義就是:任意兩個類A和B滿足語句函項「X包含於Y」,當且僅當A包含於B。在對「滿足」下了定義之後,塔爾斯基開始給真理下定義了。他說:「我們注意到,一旦獲得了滿足的一般定義,它也就自動地適用於那些不包含自由變數的特殊語句函項,即語句。最終可以看到,對於語句來說只可能有兩種情形:或者語句被所有對象所滿足,或者不被任何對象所滿足。這樣,我們簡單地通過下面的陳述就獲得了真理和虛假的定義,那就是,語句是真的如果它被所有對象所滿足,語句是假的如果情況相反。」簡言之,真理的定義就是: X是真語句,當且僅當X是一語句並且類中每一無窮序列都滿足X。這樣,塔爾斯基以語言層次論為基礎,以類演算為形式語言,運用遞歸定義的方法,先提出基本語句函項的滿足條件,再提出復合語句函項的滿足條件,最後藉助「滿足」定義了真理。這個定義完全滿足了他自己提出的條件:實質上適當,形式上正確,因而是科學的真理定義。
塔爾斯基運用語義分析和現代邏輯分析的手段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論作出了精確的解釋,創立了語義真理論,這是20世紀哲學的一個重大成果。塔爾斯基對語義學的貢獻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提出了語言層次理論,將對象語言和元語言區分開來。他認為,這是一種避免悖論的方法,說謊者悖論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對象語言是語義封閉的、含有反身自用的語義概念。只有在元語言中,才能提及對象語言的表達式,才能談論對象語言的性質和特點,並構造出對象語言語義概念的表達式的定義。在形式化語言中,一個實質上適當、形式上正確的關於真句子的定義只能藉助元語言來實現,因為元語言是比對象語言高一個層次的語言。所以,語言層次論的基本思想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必須區分對象語言和元語言,關於一語句的真、假的表述,必須用層次上高於這種語言的語言來表述。

③ 語義學與語用學的區別與聯系

數據的含義就是語義。簡單的說,數據就是符號。數據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只有被賦予含義的數據才能夠被使用,這時候數據就轉化為了信息,而數據的含義就是語義。
語義可以簡單地看作是數據所對應的現實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的概念的含義,以及這些含義之間的關系,是數據在某個領域上的解釋和邏輯表示。
語義具有領域性特徵,不屬於任何論域的語義是不存在的。而語義異構則是指對同一事物在解釋上所存在差異,也就體現為同一事物在不同論域中理解的不同。對於計算機科學來說,語義一般是指用戶對於那些用來描述現實世界的計算機表示(即符號)的解釋,也就是用戶用來聯系計算機表示和現實世界的途徑。
語義是對數據符號的解釋,而語法則是對於這些符號之間的組織規則和結構關系的定義。對於信息集成領域來說,數據往往是通過模式(對於模式不存在或者隱含的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往往需要在集成前定義出它們的模式)來組織的,數據的訪問也是通過作用於模式來獲得的,這時語義就是指模式元素(例如類、屬性、約束等等)的含義,而語法則是模式元素的結構。
由於信息概念具有很強的主觀特徵,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和明確的解釋。我們可以將信息簡單的定義為被賦予了含義的數據,如果該含義(語義)能夠被計算機所 「理解」(指能夠通過形式化系統解釋、推理並判斷),那麼該信息就是能夠被計算機所處理的信息。關於知識的概念目前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說,知識為人類提供了一種能夠理解的模式用來判斷事物到底表示什麼或者事情將會如何發展。從知識的陳述特性上來看,知識即指用來描述信息的概念、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及概念在陳述具體事實時所必須遵守的條件。從這一點看,對於信息的語義以及信息語義之間的關聯關系的描述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表達,因此在許多研究中,往往將語義的描述等同於知識的描述。

語用學
語言學、哲學和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脈絡如何影響人運用和理解語言。語用學分析研究影響語言行為(如招呼、回答、應酬、勸說)的標准和支配輪流發言的規則。語用學還研究語言用於成事的方式。例如,「我允諾」用於特定語境中就是允諾。
語用學 yǔyòngxué
[pragmatics] 符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符號或語言詞句與其使用之間的關系。
語用條件「非字詞」的語用條件
上面討論了「非字詞」的語用理據。正如「黑戶口」居民可能會變為正式戶口,「農」可以轉「非」,「非字詞」的地位也是可以改變的。有的以其新穎性而引進,以補足詞彙預設的能力而跨越幾個世紀。也有一些「非字詞」只是曇花一現,以臨時造詞、新詞開了個頭,以死詞、歷史詞了卻一生。有的具有積極意義,有的則發揮著消極的作用,如污染語言,污染文化。小說里,網路聊天室里,尋常百姓的口頭里,不乏污濁的「非字詞」,如罵人的語句里夾雜著幾個常寫作「*」的臟詞(看例(1))。據說網路里最臟的是「TMD、RNM」。與一般禁忌語[12]不同,這些「非字詞」因陌生化的語法化而合法化,連網路管理員也不能察覺或清理它們,正傷害著網民的身心健康,污染著網路的文明空氣。

④ 怎麼認識和理解「語義場」和「語義空間」

「語義場」 *** 語言會場

語義空間 *** 語言意情與空間(環境)和諧共進容 洽

⑤ 語義學的定義

不知道提問的小夥伴為何要比較這幾個概念的區別,正如你所說,它們屬於不同的領域,詞項和概念標題相關 英文(原文):term and concept拼音:cīxiàng hé gàiniàn定義概述 邏輯分析的基本單元。在傳統邏輯里,詞項就是直言命題的主項和謂項;能作為命題的主項和謂項的,就叫做概念。它是抽象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引自網路「詞項」詞條)通俗地講,概念是對事物范疇化的結果,比如「人」是指有語言直立行走群居的高智慧動物,這就是對人的認識的概念化。而概念從邏輯的角度看它有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內涵是概念的質的規定性,例如人的內涵是「有語言直立行走群居的高智慧動物」,而外延是具有某一概念所規定的質的成員的集合,就是具有這類質的規定性的對象的總和。義位、詞義、意義都是語義學和詞彙語義學術語,其中的意義外延最大,可以包含詞義和義位。整個語義學和語用學甚至語言學最終都是在處理意義問題!所以意義就是一般語義學中的對語義的解釋,參看相關材料,這里略去。義位是詞彙語義學的基本概念,大致對應於詞的義項,一個義項就是一個義位,而義位又是義素的集合,可以分解為若干個義素,如「人」是一個義位,那麼它可描寫為[+男性,+成年,+人]。至於詞義,就是詞的概念義,色彩義,感情意義等的綜合體,這在一般詞彙學里都有介紹,參看一下!

⑥ 語義學的研究傳統

中國有很悠久的語義學研究傳統,從最早的《爾雅》、《方言》,到後來的《說文解字》等等都是對詞彙和漢字的意義的研究。還有中國的註疏訓詁學的研究實際上涉及到詞彙學以及歷史詞彙學的很多內容。王力先生的巨著《漢語史》中就有詞彙意義發展變化的一個專門部分。
自從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引進中國以後,中國的結構主義詞彙學有了很大的進展,出現了很多的著作,比如北京大學中文系符淮清先生的《詞義的分析與描寫》,還有賈彥德先生的著作《漢語語義學》都是代表性的著作。
20世紀末以來隨著生成語言學在中國的興起,形式語義學也開始有所發展,比如中國香港的潘海華和中國台灣的林若望。在中國大陸,這方面的研究還是剛剛起步。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學中文系袁毓林先生,比如他對漢語「都」的研究。


⑦ 什麼是語義學

語義學
語義學(來源: 語義學 南豐公益書院 )

語義學又稱作詞義學(Semantics,來自於希臘語 semantikos),對中文等方塊文字而言,則稱為字義學。研究對象是詞語,是詞彙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詞義。

詞和詞之間的各種關系是語義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例如同義詞、反義詞,同音詞等,找出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讓人們更准確地使用詞語。

較著名的有早川一會及其著作《語言行動》(Language in Action)、《語言與人生》(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語義學
semantics

研究自然語言中詞語意義的學科。也可以指對邏輯形式系統中符號解釋的研究。發展趨勢是兩者匯流,相得益彰。語義學有以下5個分支。①哲學語義學。這是哲學家對自然語言的語義的研究,圍繞著什麼是意義這一難題展開。古希臘時代柏拉圖提出,詞語的意義就是其所指對象。這種觀點稱為指稱論。有些哲學家如D.戴維森提出,語句的意義與命題的真假有關。這種觀點稱為真值論。L.維特根斯坦反對真值論,認為詞的意義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他的理論叫做用法論。到目前為止,關於什麼是意義的爭論,還在進行。②歷史語義學。語文學家早就關注語義問題,尤其是詞義演變問題。中國和西方學者都作過大量而細致的詞源和訓詁研究。③結構語義學。在結構主義理論影響下,一些語義學者由歷時性的研究轉向共時性的研究,由研究一個詞的語義變化轉向研究詞與詞的語義關系。④生成語法學派語義學。目標是描寫和解釋人們的語義知識,同時,也描寫一切片語和一切句子的意義。⑤孟德斯鳩語義學。認為了解一個句子的語義就是了解該句子是否符合真值條件,是否真實反映世界上的情況。

⑧ 在哲學中,「意識形態」通俗的講是指什麼

意識形態是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築,是直接反映經濟基儲具有階級性的社會意識形式,具體形式包括:①藝術;②道德;③宗教;④政法思想;⑤部分社會科學;⑥哲學。

⑨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京戲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的實現都必須通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座,是無產階級政黨中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意識形態(ideology),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ideology這個字是德崔希伯爵(Count Destutt de Tracy)在十八世紀末的時候所創造,用來界定一種「觀念的科學」(science of ideas)。意識形態是一個諸種觀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統,它支配著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群體的精神。是個體與其真實的生存狀態想像性關系的再現。

意識形態有三個特徵:

第一是群體性,即不是個別人的思想觀念,而是已經被某個群體(階級或社會集團)所接受的思想觀念,代表這個群體的利益並指導其行動;

第二是系統性,即不是支離破碎的想法和觀念,而是形成了體系;

第三是歷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

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意識形態的內容,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和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反映。意識形態的各種形式起源於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各以特殊的方式,從不同側面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意識形態的有機整體。

意識形態按其階級內容和它所反映的社會經濟形態即生產關系可分為:奴隸主意識形態、封建主意識形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無產階級意識形態。

每個社會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都是占社


會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它集中反映該社會的經濟基礎,表現出該社會的思想特徵。每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都是復雜的,往往存在3種不同的體系:

①反映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並為其服務的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

②反映已被消滅的舊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識形態殘余。

③反映現存社會里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並為建立新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務的新的意識形態。

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斗爭,構成階級斗爭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在社會形態更迭時期,新舊意識形態之間發生的斗爭尤為激烈。不同的意識形態相互影響,表現出社會意識形態發展中的繼承性。不同的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由於都是私有制的反映,它們之間具有某些共同點,無產階級意識形態與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有著根本區別,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不是以私有制為基礎,而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它是人類歷史上最科學、最進步的意識形態。新的意識形態取代舊的意識形態、如同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一樣,是不可避免的。


人們被幻想束縛,很難對生存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弗洛姆認為這種幻想是由「意識形態」造成的。意識形態的功能有:①製造並傳播種種幻想和神話,從而把人們的思想淹沒於其中;②把現在的真相壓入到無意識中去,阻止人們去覺察事實的真相。
意識形態就是一種非常廣義的價值觀。

意識形態是如何產生的呢?
首先,什麼是文化?
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習慣。
也就是說,一個特定的生活習慣決定的對周圍事物(宇宙蒼生)的認識態度。
而意識形態就是一個全面的概括。
意識,既是(自我)定位。
形態,既是形狀,結構。
根據字意可以理解為:對事物形狀結構的接受或定位。
所以更簡單的解釋是:我認可的,符合我生活習慣的就是我的意識形態。
這是一個越是深思,越是模糊的詞彙。

意識形態與物質一樣,是維持每個人基本行為的一種必需品。而這種意識形態的形成是與人的成長環境(包括教育,家庭,朋友等)有關,是人行為的准則,是人的處世准則,是一個框框,決定人的行為,通過人的行為來表達。舉一個例子,意識形態就象基因,你一般看不見,但基因能決定使你的身體上的每一個細胞及蛋白的表達。每個人都是一個平衡體,有物質上的平衡(使你的身體健康),還有精神平衡(使你的心理狀態穩定)。如果沒有意識形態的話,沒有一個人能處理事情,因為他是沒有立場,沒有立場就沒有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人本身。

何謂意識形態之爭

全球化問題是當今世界矚目的一個問題。它決非單純的學理探究,而是切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也與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全球化意味著因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關聯使人類活動突破原有的時空限制,在時空上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全球化問題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內容,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這個問題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本文試圖就全球化引發的意識形態斗爭作一些探討。

一般認為,全球化肇始於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是全球化的開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和壯大,資本追求最大利潤的本性,使得資本沖破國界,闖盪世界。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將把全世界聯系在一起。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縮小了人們的時空距離。到了本世紀六十年代,國際經濟分工的趨勢日益明顯,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九十年代,除了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這兩個特點更顯著外,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流動也引人矚目。現代的通訊,如國際互聯網,使「地球村」變得比以往更加狹小。正是在九十年代,人們提出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概念,並進而提出了 「全球化」的概念。
所以,全球化概念的提出,有兩個前提:經濟上的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主觀的概念,人們在不自覺中把它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這個概念混同起來。全球化這個概念是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這個概念同時提出的,而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一個客觀的概念,即全球經濟一體化有其為人們廣泛承認的客觀標志:國際分工、跨國公司、資金的全球大規模流動,而且這樣的一些特徵仍在深化中。那麼,全球化這個概念有什麼客觀標志呢?全球化不僅僅指全球經濟一體化,還包括了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國家主權的逐漸消失和全球文化的形成。但國家主權的消失和全球文化的形成我們至今沒有看到他們的確鑿標志,它們只是人們面對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這樣一個客觀過程,而對未來的一種期望,一種預估罷了。這就是為什麼全球經濟一體化這個概念和全球化這個概念同時提出的原因。(作者傾向於使用全球經濟一體化這個概念,但考慮到全球化概念被廣泛使用,為討論的方便,仍多處使用這個概念。)西方發達國家因此將全球經濟一體化這樣一個客觀過程和全球化這樣一個仍處於紙上談兵的主觀概念混為一談,利用了全球化概念的主觀性,把他們心目中未來的世界模式說成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把它們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強加於世界,從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為自己撈取最大的好處。所以,關於全球化的意識形態斗爭首先就表現為對全球化的理解上。

全球化的另一個意識形態爭論便是如何看待「民族—國家」,或民族主義問題。西方的輿論將民族主義看成是當今世界的大敵,更是全球化的大敵,如《經濟學人》警告說:民族主義會妨礙在亞洲的自由貿易,而且民族主義對「全球公司」擴展的威脅比暫時的資本短暫更甚。(註:「全球化·市民社會·民族主義」,載《哲學研究》1999.12。)
民族主義作為人的基本情感有其存在的合理根據。只要民族—國家存在,民族主義的情緒必然存在。我們反對那種極端的民族主義—一種族主義。但既然民族—國家是一個客觀存在,為什麼一種合情合理的人類基本情感卻遭到橫加指責呢?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表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將導致民族—國家的消亡。西方學者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影響的描述也承認,全球化並不憑借這種優勢消滅國家,只是國家與資本將處於互惠關系之中。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難道不會對國家的某些主權產生影響,從而削弱主權國家的某些權力嗎?這正是西方發達國家所設置的一個意識形態陷阱。這些被削弱的權力交給誰呢?交給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九十年代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世界警察自居,它們把自己當成國際社會的代名詞,對不符合它們意願的國家和民族進行經濟封鎖和軍事打擊,成了世界的惡霸。全球經濟一體化根本不可能對主權概念提出挑戰,即使跨國公司的活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有超出本國政府控制的可能,但當它們對國家主權產生威脅時,一國政府還是有能力控制它們的,所以這些活動沒有對國家主權概念提出挑戰。(註:如馬來西亞對進出資金的管制。)所謂民族—國家已開始過時,民族主義成了世界的威脅不過是西方國家捏造出來的謊言。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民族主義觀念的形成恰好是在地理大發現,即全球化開端以後,即使我們不能說其中存在著因果關系,但全球化完全可以和民族—國家並行不悖。
民族主義作為民族對自身的意識,是民族存在的客觀反映。西方國家為了推行其霸權主義,就要對這樣的意識進行瓦解和消滅,所以,全球化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入侵和反入侵。
不同文化在空間上的接觸和交流,其結果總會使原有文化產生一些變化。但西方國家卻有著深深的文化優越感,它們對於異質文化採取了連根拔起的態度,企圖在全世界實現西方的意識形態化。他們的主要策略就是利用經濟全球化所導致的各種文化的在空間

閱讀全文

與語義學創造性物質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