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想發明的衛星手抄報

我想發明的衛星手抄報

發布時間:2021-10-04 03:19:39

A. 老師讓我們寫衛星的種類作用[手抄報]

人造地球衛星用途廣、種類繁多,有太空「信使」通信衛星、太空「遙感器」地球資源衛星、太空「氣象站」氣象衛星、太空「向導」導航衛星、太空「間諜」偵察衛星、太空「廣播員」廣播衛星、太空「測繪員」測地衛星、太空「千里眼」天文衛星等,組成一個龐大的「衛星世家」。

人造地球衛星的組成
衛星一般都是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有效載荷平台。有效載荷是指衛星上用於直接實現衛星的自用目的或科研任務的儀器設備,如遙感衛星上使用的照相機,通信衛星上使用的通信轉發器和通信天線等,平台則是為保證有效載荷正常工作而為其服務的所有保障系統,一般包括結構系統,溫度控制系統,電源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姿態控制系統和軌道控制系統等。
人造地球衛星的飛行原理
人造地球衛星能在地球軌道上運行,首先是因為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還有就是因為地球的引力(向心力)一直拉著它,正向細繩子拉著石子一樣。如果衛星飛行速度快,離心力超過地球引力時,衛星聚會脫離地球飛向遠方的太空。
最早掛在天庭的五大明星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前蘇聯)製造的,第二課時日本的大隅號衛星,第三顆是美國的探險者1號,第四顆是法國的試驗衛星一號,第五顆是中國的東方紅一號。
科學探測衛星
科學探測衛星是用來進行空間物理環境探測的衛星,主要任務是探測空間環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帶電粒子,固體顆粒,低頻電磁波和等離子體波,磁場,電場等。
應用衛星
應用衛星是直接為國民經濟和軍事服務的人造地球衛星,按用途可分為通信,氣象,偵察,導航,測地,地球資源和多用途衛星。
通信衛星
通信衛星的分類
通信衛星的種類有很多,按軌道分由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飛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按用途分有廣播電視直播衛星,跟蹤與數據中斷衛星海事衛星和軍用通信衛星等。
人造衛星的用途
人造衛星的出現,尤其是第3顆地球同步衛星實現全球通信以來,我們可以在家中欣賞到精彩的現場直播。
導航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又稱「導航」是一個由24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它可以對地球上任何地點進行精確定位。用戶可用一個很小很小的接收器接收到4顆GPS衛星上的信號並計算出位置數據,軍用水平距離和高度精度均為5米,民用平均為15米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蘇聯/俄羅斯開發的軍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定位系統,其作用和美國的到航星全球定位系統相同。
衛星導航系統
2003年5月25日零時3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入太空,這標志著我國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導航系統,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起到積極作用。
這次發射的是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前兩顆北斗一號衛星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運行至今導航定位系統工作未定。這次發射的是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與前兩顆北斗一號組成了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確保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
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可分為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每天對地球表面巡查兩遍。可以獲得全球氣象數據。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可以對全球1/3的地區連續進行氣象觀測,實時將氣象資料傳回地面。
資源衛星
資源衛星是勘測和研究地球資源的衛星,它能看透地層發現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寶藏,歷史古跡,地層結構,能普查農作物,森林,海洋,空氣等資源。能預報和鑒別農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預報各種自然災害。
返回式遙感衛星
返回式衛星是低軌道衛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時對地觀測,獲取遙感信息;二是進行微重力實驗;三是為載人航作返回的技術儲備。
偵察衛星
偵察衛星是用於搜集和截獲軍事情報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偵察的優點,是偵察范圍廣,速度快,可不受國界限制定期或連續地監視某個地區,對於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偵察衛星按照所執行的任務和所採用的偵察手段來加以區別,一般分為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還海洋監視衛星和預警衛星。
衛星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
利用返回式衛星照片,對面積為6000平方公里的黃河三角洲型動態監測。發現該地區13年來和沙淤積,是黃河口向海內延伸了33.5公里。

B. 關於衛星的手抄報

衛星按它所圍繞和星系可分為地球衛星或其他星球的衛星。按來源分,地球衛星又可分為天然衛星和人造地球衛星。
人造衛星是個興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① 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② 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煉」,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人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③ 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
要說作用,天然衛星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不好說它有什麼作用。當然,月亮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它可以為地球人照明,還可以用來觀察時間等,還可以想像出很多美麗的傳說。人造衛星的用途很廣泛,有的裝有照像設備,用對地面進行照像、偵察,調查資源,監測地球氣候和污染等;有的裝有天文觀測設備,用來進行天文觀測;有的裝有通信轉播設備,用來轉播廣播、電視、數據通訊、電話等通訊訊號;有的裝有科學研究設備,可以用來進行科研及空間無重力條件下的特殊生產。
總之,人造衛星因研製、生產、使用者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C. 我想要關於科技的手抄報

太陽光是由哪三部分組成
可見光 紫外線 紅外線
八大行星中質量最大的是
木星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
鄱陽湖
五嶽之首是
泰山
自轉是繞著穿過南北極的地軸進行的,方向是自西向東,離兩極越遠的地方轉速越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
藍鯨
哪個城市被稱為世界霧都
倫敦
21世紀的主要能源是什麼
太陽能
被稱為風車發電王國的是
丹麥
哪種污染被稱為世界頭好殺手
水污染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
水星
格林泥治天文台在哪個國家
英國
乾冰是
二氧化碳
中國北宋的畢升發明
活板印刷
為什麼說我國是一個陸地大國,又是海洋大國
我國陸地幅員遼闊,大陸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是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我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侖河口,長達18000多公里,加上島嶼岸線共計32000多公里;島嶼有6500多個;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和我國的主張,劃歸我國管轄的海域約300多萬平方公里。我國海域廣闊,資源豐富,所以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
太空垃圾為何危害巨大
它們成為人造衛星和軌道空間站的潛在殺手,使宇航員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運行的。一顆迎面而來的直徑為0.5毫米的金屬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飛行服;人們肉眼無法辨別的塵埃(如油漆細屑、塗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員殞命;一塊僅有阿司匹林葯片大的殘骸可將人造衛星撞成「殘廢」,可將造價上億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絕路。極小的太空垃圾由於數量多,能嚴重改變航天器的表面性能;稍大的太空垃圾會損壞航天器表面材料,造成撞擊坑,對表面器件造成損傷;高速撞擊的太空垃圾會使自身及被撞擊的航天器表面材料氣化為等離子體雲團,最終會形成航天器故障...

科技趣事
有一次,牛頓在實驗室里聚精會神地做實驗,連吃飯的時間也忘了。他的助手便拿了幾個雞蛋,送到實驗室去,對牛頓說:「這里有幾個雞蛋,你自己煮來吃吧。」牛頓說:「好,謝謝你,請你把雞蛋放在那裡吧。」說完,他又埋頭做實驗。
過了很長的時間,牛頓的肚子餓了,才想起還沒吃午餐。於是,他隨手拿了一個小鍋,把雞蛋放在鍋里,往爐子上一放,又開始做起實驗來。
過了半個小時,牛頓做完了實驗。這時,他才想起鍋里的雞蛋。他打開鍋蓋一看,裡面沒有蛋,只有一個懷表。
牛頓大吃一驚,抬頭一看,雞蛋還在桌子上,可是桌上的懷表卻不見了。原來牛頓太過專心做實驗,結果把懷表當成雞蛋來煮。

1,誰知道大海是怎樣結冰的? 大家都認為海水有鹽分,不會結冰。其實,在溫度降低之後,水的溶解度也會降低,也就是說,鹽分會析出。這樣,水就結冰了。
2,誰知道牛郎星現在是否存在?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它很久以前發出的「光」。至於現在是否存在,只有牛郎星系的人知道,我們目前從地球上觀察的牛郎星的光還是一顆穩定恆星所發出的光。而且,一般恆星的壽命都在60億年以上,所以,牛郎星現在還是應該存在的

D. 人造衛星手抄報怎麼畫

可以去網路看看哦,點搜人造衛星手抄報;或者360搜索,點上邊圖片,在框框中輸入人造衛星手抄報

E. 兩彈一星的科學家的手抄報

錢學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1955年回國

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

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

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68年被文革暴徒殘害之後自殺身亡。

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

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

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制系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

周光召 (1929- )
湖南省長沙人,1929年生,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至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

楊嘉墀 (1919- )
江蘇省吳江縣人,1919年生,男,衛星和自動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4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留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

陳能寬 (1923- )
湖南省慈利縣人,1923年生,男,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畢業。1947年赴美國留學,1949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曾任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員。1955年回國

陳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5年在英國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國。

吳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縣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7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後在雲南壘允中央飛機廠、昆明中央機器廠任設計師、工程師。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系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師。1950年底回國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寧國縣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畢業。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8月回國

孫家棟 (1929- )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58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獲金制獎章,同年回國。

朱光亞(1924- )
湖北省武漢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工作,
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於1950年春回國

王希季 (1921- )
雲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留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

王大珩 (1915- )
江蘇省吳縣市人,1915年生,男,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學,攻讀應用光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42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1948年回國

於敏 (1926- )
河北省寧河縣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

郭永懷 (1909-1968)
山東省榮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

F. 科技小發明我最棒手抄報(資料或圖片)急!

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中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1)第一期繞月工程將在2007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2)第二期工程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3)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G. 中國航天手抄報資料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東方紅》樂曲傳遍全世界,中國從此邁入了探索太空的時代。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運行3天後,按預定計劃順利回收,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返回式衛星遙感所獲得的遙感信息,在國土普查、資源勘測、地形繪制、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標志中國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氫氧發動機以及在失重條件下兩次點火的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研製和發射同步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擔國際搭載和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步入國際市場。自1990年4月7日發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之後,至2000年,中國共將26顆外國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是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在氣象觀測,海洋捕撈,農業估產,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美國休斯公司研製的澳大利亞「澳賽特BI」通信衛星。長二捆運載火箭在大推力發動機、大型衛星整流罩、火箭捆綁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國航天已具備發射各種大載荷商用衛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中國大容量通信衛星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菲律賓馬部海通信衛星。長征三號乙採用大推力氫氧發動機,使其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5噸,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中國和巴西合作研製的資源一號衛星,其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也開創發展了中國在航天高科技領域成功合作的典範。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長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神舟號試驗飛船,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十四圈,歷時二十一小時二十三分,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作任務後,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七十六圈,歷時四天十九小時三十三分,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是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
2008年4月25日23時35分,中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7號發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H. 關於人造衛星的手抄報

這個其實你只要收集一下人造衛星的資料就好了,合理排版然後。
人造衛星(Artificial Satellite):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航天器。人造衛星基本按照天體力學規律繞地球運動,但因在不同的軌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場、大氣阻力、太陽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壓的影響,實際運動情況非常復雜。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衛星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

閱讀全文

與我想發明的衛星手抄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