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門德爾松發明了

門德爾松發明了

發布時間:2021-10-03 23:49:08

Ⅰ 門德爾松交響樂創作的詳細情況

去看看這兩個網頁吧。。懶得復制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mendelssohn/?from=mb-17314651】
【http://ke..com/view/16725.htm】

【http://www..com/?word=J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tn=ichuner_4_pg&ie=utf-8】

Ⅱ 門德爾松一共創作了多少曲子(包括小提琴,歌劇,交響曲.....)

第三(蘇格蘭)交響曲、第四(義大利)交響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無詞歌(Op.62「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第二號)、乘著歌聲的翅膀、《仲夏夜之夢》。

第三交響曲,a小調 第三交響曲「蘇格蘭」 作於1842年,當年在柏林首演。這部作品是門德爾松1829年訪問蘇格蘭時開始構想的,後赴義大利,開始寫作,又擱置多年終於在1842年完成。門德爾松自己稱它為「蘇格蘭交響曲」,此曲奉獻給當時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該曲實際完成時間要比其第四和第五交響曲都晚,但編號相反。

第四交響曲,A大調 第四交響曲「義大利」作於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倫敦愛樂協會首演,門德爾松親自指揮。這部作品是在義大利期間創作的,其中採用了一些義大利民間素材,所以門德爾松自己稱它為「義大利交響曲」。

小提琴協奏曲,e小調 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38-1844年間,於1845年首次上演。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中,這一首是最為著名的,與貝多芬的 D大調,勃拉姆斯的D大調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整部作品充滿了柔美的浪漫情緒和均勻齊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處理手法精妙絕倫,旋律優美,技巧華麗,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不僅是門德爾松最傑出的作品,也是德國浪漫樂派誕生以來,最美麗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認為這部作品是小提琴協奏曲的「壓卷之作」。

Ⅲ 門德爾松這個品牌有多少年了

從一百多年前,門德爾松的鋼琴的設計就很有代表性了,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外觀上,都突顯了門德爾松的高雅和豪放,鋼琴的品質不言而喻

Ⅳ 門德爾松的愛情故事

1837年與出身於法國胡格諾教派家庭的塞西爾·讓萊諾結婚:

德國著名作曲家門德爾松的祖父摩西門德爾松長得其貌不揚。除了個子十分矮小之外,他還有一個長得奇形怪狀的駝背。

一天,他去漢堡拜訪一位商人,這位商人有一個美麗的女兒,名叫弗魯姆葉。摩西無可救葯地愛上了她,但因為外表醜陋,摩西遭到了她的拒絕。

快要離開的時候,摩西鼓起勇氣來到樓上她的房間,他要抓住這最後的機會和她談一談。她的美麗超凡脫俗,但讓摩西感到非常難過的是,她連看也不看他一眼。試著開了幾次口之後,摩西怯生生地問道:「你相信婚姻是上天註定的嗎?」

「相信,」她回答到,雙眼仍然看著地板,「你呢?」

「我也相信,」他說,「在天堂里,每個男孩出生的時候,上帝便宣布將來他會娶哪個女孩為妻」。當我出生時,上帝也為我指定了未來的新娘。接著,上帝又補充說,『不過,你的妻子會是一個駝背。』」

「我當場就叫了出來,『哦!上帝,一個女人駝背將會是極大的不幸。求求您,上帝,把駝背給我,讓她變漂亮吧。』」

於是,弗魯姆葉抬起頭,看著他的眼睛,她被深深地打動了。她伸出手,答應了門德爾松的求婚。後來便成了深愛他的妻子。

(4)門德爾松發明了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在創作上,首創了高雅純凈、形式短小的鋼琴曲"無詞歌"(Songs Without Words),創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蘇格蘭交響曲》和《義大利交響曲》,把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特點交織在一起,音樂既含有古典主義的邏輯性,又帶有浪漫主義的幻想性;他創作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具有華麗的技巧與甜美的旋律,是舉世公認的精品。

在音樂的啟蒙運動上,門德爾松使被人們遺忘了幾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重放光芒,這是音樂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從此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赫。

在音樂教育上,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為後來德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發明了指揮棒。

Ⅳ 德國著名作曲家門德爾松在幾歲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的創作

《仲夏夜之夢序曲》的創作時間不了解,據說是他17歲的時候
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nhh) 雅克勃·路德維希·費里爾·門德爾松-巴托爾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國作曲家,生子漢堡一個富有的猶太銀行家家庭。母親以廣博的文化修養和音樂才能而聞名。
門德爾松自幼隨母親學習鋼琴,後師從采爾特。九歲時,他便登台演奏鋼琴。十一歲嘗試創作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
在家庭中,他經常接觸到文化知識界的卓越人物,如黑格爾、海涅、威柏、歌德等人。此外,他還自學柏林大學部份課程。多方百知識的充實,使他成為一位素有文化教養的音樂藝術家。
1829至1832年IFI,門德爾松周遊英倫三島、瑞士、巴黎和義大利。1836年任萊比錫格萬特蒙斯交響樂團指揮。1841年受國王威廉四世邀請,赴柏林。
1843年,門德爾松與舒曼等人創立萊比錫音樂學院。以他為中心形成「萊比錫樂派」對十九世紀德國音樂生活很有影…。
1847年,門德爾松因病以三十九歲盛年早逝。
問德爾松的作品風格典雅,意境安適,富於抒情色彩,極少矛盾沖突,反映出他的平靜安定而富有的生涯。
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蘇格蘭》、《義大利》,序曲《仲夏夜之夢》、《芬加爾岩洞》;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無詞歌》等。
門德爾松還指揮和介紹了巴赫、舒柏特等被人遺忘的作品,使之獲得人們的矚目與重視。

Ⅵ 門德爾松鋼琴是哪個國家的啊

德國。

鋼琴的誕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德國的鋼琴一直被世人認為頂級鋼琴的生產基地,門德爾松就在這個國家誕生。並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門德爾松鋼琴公司第一位國外生產商是加拿大多倫多,於20世紀早期就開始成立。工廠由HENRY DURKE(1863年出生於利物浦,1929年逝世於多倫多)和DAVID M.BEST 利用由DURKE 在1892年收購的同名公司經營失敗後剩餘的資產合夥開辦的。

門德爾松鋼琴誕生於1847年,總部位於德國漢堡。2000年投入中國生產,上海歐亞鋼琴公司為門德爾松鋼琴在中國的唯一生產基地。產品由總部設計監制,並嚴格按照德國標准生產。目前營銷網路已遍布中國大部分地區,深受消費者好評,被眾多媒體報道,如東方衛視、第一財經、上海財經;專業性期刊《中國樂器》、《中國樂器采購》、《琴童》、《音樂周報》,新聞類《大公報》、《新階層》等

Ⅶ 指揮棒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們現在在音樂會上所看到的指揮棒,是門德爾松於1829年所發明的產物。現在廣為大眾所熟悉的指揮棒,在當時並不普及,在這之前指揮所用的指揮棒,大多都是用菩提樹枝或短木棍來代替。門德爾松為了一場音樂會便特別到皮革店訂制了一支,它不像木棍那麼重,由鯨魚骨外麵包著白色鞣皮所製成,這也就是今天大家能看到的最早真正意義上的指揮棒。現在指揮棒的材料選用質地輕而韌的木頭或竹子。棒的前端尖細,後端略粗,周圍平滑光潔。為了便於在揮動時握住不滑脫,還可以在棒的後端加上一個更粗大的木套。指揮棒的重心應當在執棒時食指接觸之處。為了讓演奏員在快速揮動時也能看得清楚,棍子應當用白色或接近白的淡色。指揮棒的長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也可根據各人的身材、臂長和指揮習慣略長些或略短些,但過長會影響指揮動作的靈便,過短亦會削弱表現力。

指揮掌握指揮棒的目的,是利用它作為手的延伸,作為表達音樂「意圖」的工具。棍子的不同部位能表達不同的效果,指揮可以用它輕敲、重壓,可以做出挑、砍、刺、拖的動作,可像提琴弓子似地拉,也可像馬鞭似地揮舞,變幻無窮。總之,一個指揮者應根據樂曲內容使用指揮棒賦予作品生命,讓所有的音樂激情通過指揮棒尖融進每個音符里。執棒的練習: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輕輕捏住,作放鬆的執棍狀,空打四拍子的節拍;再輕輕拿起指揮棒,同樣打四拍子的節拍,用棍子中部打拍子,然後再試著用拇指和食指兩個手指輕握棍子,以棍子中部打兩拍子的節拍,以後再練習各種拍子打法,直至熟練。有的指揮喜歡不用指揮棒而徒手指揮,或者在某些樂曲、某些樂章中徒手指揮,這也有它的好處:肌肉可以放鬆,使指揮久而不乏,而且動作細膩,靈便准確,使左右手得到均勻的分工。當然,徒手指揮有時也不免會顯出不足之處,如在強烈而需要大幅度的動作時,在表現快速、輕巧、跳躍的音樂時,藉助指揮棒顯然就要方便多了。這里要提醒一下:在徒手指揮時,注意動作不要太沉,不要五指撒開,手腕也不要太軟以免拍點不清楚。

Ⅷ 門德爾松有幾部交響曲還有交響曲的簡略介紹

5部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11
Symphony No.2 in B flat Major, Op.52 (Lobgesang)Symphony No.3 in a minor, Op.56 'Scotland'
Symphony No.4 in A Major, Op.91 'Italy'
Symphony No.5 in d minor, Op.107 'Reformation'

第一交響曲

門德爾松的這首《第一交響曲》,c小調,Op.11,作於1824年,呈獻給倫敦愛樂協會,屬他15歲生日之前的作品。在此之前,其實12-14歲期間,他作過12首交響曲,這是第13號,但布萊特科普出版社出版門德爾松作品全集時,因早期作品為習作,且已遺失,故這一首開始,編為第一號。這首交響曲明顯同時受韋伯、莫扎特、海頓、貝多芬的影響,1827年2月1日在萊比錫首演。

共4個樂章:
1.很快的快板,c小調,奏鳴曲式,以音階性進行與琶音所構成的第一主題始,這一主題有莫扎特主題的味道,但是門德爾松自己的進行。第二主題以小提琴呈示,以降E大調,小結尾與韋伯《自由射手》序曲風格相近。發展部很簡潔,以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前的木管經過句及小結尾材料為主構成。再現部後以C大調而進入激情洋溢的終結部。
2.行板,降E大調,奏鳴曲式。充滿浪漫氣氛,以門德爾松自己的六重奏慢板的開頭主題相似的旋律構成第一主題,經過句後,木管加以強調,然後是第二主題。發展部極短。
3.小步舞曲,很快的快板,C小調,三段體,有諧謔曲性格。主題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有關,使用模仿手法展開,中段有聖詠合唱的氣氛。
4.熱烈的快板,C小調,奏鳴曲式,與莫扎特與海頓的終樂章風格接近,發展部使用巴洛克風格的賦格,結尾部亦是賦格風格。

第二交響曲(頌贊歌)

門德爾松的《第二交響曲》,降B大調,Op.52。1840年6月為在萊比錫舉行的現代印刷發明人格登伯格400周年紀念日而作,實際是為3位獨唱者和混聲合唱而作的交響清唱劇。在這首作品總譜上,摘錄有馬丁·路德的題辭:「我在賜予我們以一切藝術的主的奉獻中,特別地想見到音樂。」其歌詞選自馬丁·路德的德譯聖經,此曲呈獻給薩克森王腓德烈·歐格斯德,1840年6月25日在萊比錫聖托瑪斯教堂,由門德爾松自己指揮首演。此曲共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交響曲。
第一樂章,庄嚴肅穆地,有快速而庄嚴肅穆的序奏,降B大調.由3支長號庄嚴地奏出全曲有慶典性格的基本主題。主部為快板,第一主題活潑地,第二主題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有類似之處。
第二樂章,稍為激動的稍快的快板,g小調,自由的三段體,相當於諧謔曲。第一段有船歌的韻味,中段為G大調,以管樂表現聖詠風格的新旋律,小提琴插人第一段主題,雙簧管予以基本主題的變形。
第三樂章,虔誠的慢板,D大調,三段體,有《蘇格蘭交響曲》慢樂章的韻昧,中段為D小調。

第二部,合唱。
1.庄嚴肅穆的中庸的快板始,有一段管樂序奏,序奏後,基本主題高唱「所有的生靈都要贊美主.哈利路亞,贊美主」。這一合唱進入中段為很快的快板,歌詞為「奏弦樂以贊美主,以你們的愛來贊美主,所有一切人都敬仰聖名。」然後回到第一段,女高音獨唱與女聲合唱溫柔地:「我們誠摯的心,虔誠之情贊美主。」
2.男高音獨唱的宣敘調與詠嘆調,宣敘調歌詞大意為:「你們必須唱出因主而得救,唱出主不得不從深深的苦惱和屈辱中,拯救我們。」詠嘆調為中庸的快板:「必要時候,主將感受我們的眼淚.用他的語言安慰悲哀的人們。」
3.合唱,回到原速,中板.歌詞大意為:「你們因主而從一切苦惱中獲救。必要時候,主將感受我們的眼淚。」
4.女高音二重唱與合唱,行板,其旋律與門德爾松自己的《無詞歌》相似,歌詞大意為:「我心焦如焚地等待主,主賜予我好意,接納了我的懇求,信仰主的將有福。」
5.男高音和女高音的宣敘調,稍為激動的快板,C小調,後半部轉為激動而很快的快板。男高音唱:「死亡向我們靠攏,地獄的恐懼向我們襲來,我們在黑夜中徘徊……」女高音宣敘調則宣告:「黑夜已經過去。」
6.合唱,活潑而庄嚴肅穆的快板,歌詞大意是「黑夜已經離去,放下黑暗中的工作,拿起光明的武器。」
7.聖詠合唱,二段體,第一段是速度快的行板,八聲部無伴奏唱:「如今,眾人都以心、口、手來叩謝主的神光。」第二段合唱為:「贊頌主,給主以光榮和榮耀。」這一聖詠合唱,巴赫曾用於第七和第一百九十二號康塔塔。
8.女高音和男高音二重唱,持續的行板,g小調,歌詞大意為:「因為這樣,我以我自己的歌永遠唱出對主的贊美,我感謝主賜予的一切善意。」
9.終結部合唱,不太快的快板,以賦格方式構成的合唱,最後以庄嚴肅穆達到高潮,歌詞大意為:「請給你們民族、國王、大地、蒼天、主予光榮和權力。所有人都感謝主,贊美光榮。」最後以「哈利路亞,贊美主」而浮現基本主題,庄嚴地結束。

第三交響曲(蘇格蘭)

門德爾松的《第三交響曲》(蘇格蘭),a小調,Op.56,作於1830—1842年間,而其創作靈感始於1829年5月,應倫敦愛樂協會之約首赴英倫之時。此年7月,門德爾松到蘇格蘭,在愛丁堡霍里路德古堡遺跡誕生了創作此曲的靈感。他在信札上曾寫道:「日近黃昏時,我們來到霍里路德堡,瑪麗女王居住、戀愛的地方。那裡值得一看的是爬上迂迴的樓梯後,可看到一間小屋。當年追蹤者爬上樓梯,在這里發現李吉奧,硬將他從屋裡拖出,在隔了3個房間的拐角處將他殺死。四周的東西已經朽壞了,從中還可以望見藍色的天空。我今天就在這間古老的房子里,找到了《蘇格蘭交響曲》的靈感。」門德爾松所說的古堡典故為,1566年3月9日夜,深得女王幸寵、被稱為「外交顧問」的義大利樂手維多·李吉奧被一群貴族所殺。這首作品呈獻給維多利亞女王,即霍里路德古堡主人——蘇格蘭女王瑪麗的第九代孫女,1842年3月3日,由門德爾松自己指揮愛樂樂團首演。

這部交響樂共4個樂章:
1.奏鳴曲式,序奏為稍快的行板,a小調,主題哀婉地由雙簧管與中提琴表現,宛如對古堡的嘆息。主部為略為激動的快板,a小調,第一主題仍帶憂郁,為蘇格蘭舞曲風格。這個主題加強後,進入燦爛的合奏表現的副主題,氣氛轉變後,單簧管以E小調表現第二主題。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交叉後,輕松地推進,結束呈示部。發展部兩個主題變化而發展,再現部兩個主題的原型再現。終結部先情緒激昂地進入高潮,靜止後序奏的行板旋律尤如回憶而再現。
2.不太快的活潑的快板,F大調,奏鳴曲式,有諧謔曲性格。以蘇格蘭民族舞曲風格的第一主題為中心,與樸素的第二主題形成對比。呈示部後,發展部與再現部以規則的形式進行,舞曲風格的主題呈現歡快的節奏。
3.慢板,簡單的奏鳴曲形式,在d小調短小的序奏後,進入A大調主部。第一主題由小提琴表達,充滿憂郁,單簧管則以陰郁的形態表現第二主題。在極短的發展部呈示後,第一、二主題追憶般地重現,似乎是對古堡周圍景色與古堡氛圍的回顧。
4.最活潑的快板,a小調,奏鳴曲式。一開始就表現富有激情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同樣充滿活力。長大的終結部後半部為很庄嚴的快板,A大調,類似蘇格蘭民歌的旋律,色彩無比燦爛。這一樂章據說采自愛丁堡風笛演奏軍樂的印象。

第四交響曲(義大利)

第四交響曲「義大利」作於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倫敦愛樂協會首演,門德爾松親自指揮。這部作品是在義大利期間創作的,其中採用了一些義大利民間素材,所以門德爾松自己稱它為「義大利交響曲」。

作品包括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評論家認為開頭木管的表達就象義大利明媚的陽光,而小提琴象在召喚人們去探險。隨著樂章的展開,人們彷彿置身於義大利那片美麗的國土。這個樂章,門德爾松充滿信心,他說他自己"覺得象個青年王子"。
第二樂章,行板。這個樂章又稱"朝聖進行曲",據說是門德爾松在拿波里街上看到宗教行列後產生的樂思。
第三樂章,優雅的中板。這個優雅的樂章更接近於18世紀的小步舞曲。
第四樂章,薩塔列羅,急板。薩塔列羅是一種古老的義大利舞曲形式,這個樂章表達的是羅馬狂歡節的喧鬧場面。樂章的結尾,尋歡作樂的人們似乎四散逝去,但眼看要遠去時卻又高潮迭起,效果非常強烈。

第五交響曲(宗教改革)

門德爾松的《第五交響曲》(宗教改革),d小調,Op.107,作於1830-1832年,預定1830年6月25日宗教改革300年紀念首演,因天主教會抗議而中止慶祝活動,後延遲於1832年春,門德爾松自己指揮在柏林合唱研究會首演。宗教改革由馬丁·路德所領導。馬丁·路德,德國薩克森州人,曾任天主教聖職,威登堡大學教授。1517年起對天主教非法斂財提出嚴厲指責,1518年出席奧古斯堡會議時因發表極端演說,1520年被羅馬教皇開除教職。1521年他受命出席國會,接受皇帝詰問,未能自圓其說,後在薩克森侯爵保護下,在瓦德堡完成了新約聖經的德譯本,1523年公布新教禮拜次序,確立新教,形成基督教內新舊教相對立的狀態。

此曲共4個樂章:

1.奏鳴曲式,序奏為行板,D大調,開頭的庄嚴旋律為《德累斯頓·阿門》的著名樂句。《德累斯頓·阿門》是17世紀左右始,德累斯頓宮廷教會啟用的一種特殊「阿門」,目前已普遍為世界各地所唱的贊美歌所採用。序奏以此動機為基礎構成,充滿神聖的氣氛。主部為熱烈的快板,d小調,亦為序奏的發展。第一主題先有力地奏出,第二主題予以輔助,這兩個主題以華麗的姿態發展。序奏片斷出現後進人再現部,兩個主題反復。
2.活潑的快板,降B大調,三段體,快速的諧謔曲。輕快的主旋律先以舞蹈般明亮的形態向前推進,經過優美的中段再回復主旋律。
3.行板,g小調,二段體,以抒情旋律為中心構成,充滿寧靜的氣氛。因這個樂章短小,與第四樂章不間斷演奏,故也可觀為第四樂章的序奏。
4.序奏為流暢的行板,G大調,以馬丁·路德為新教禮拜所作的《上帝是我們的堅強堡壘》(Ein』feste Burg ist unser Gbtt)旋律為中心。主部以自由形式、活潑的快板、D大調開始,轉為庄嚴的快板。庄嚴的第一主題後經經過部出現賦格的第二主題,在發展中對位運用得極為出色。

Ⅸ 門德爾松發生了什麼趣事

門德爾松是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古典主義的傳統與浪漫主義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賦予作品以一種詩意的典雅。他善於將美妙的旋律納入正規的古典曲式,他不僅是一位熱情歌頌自然的詩人,還是一位善於用虛無縹緲畫筆的風景畫家,他的音樂被稱為「描繪性浪漫主義」。

門德爾松作為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演奏家的才華得到了瑪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維希·貝格爾、莫舍萊斯等鋼琴老師和策爾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勵。

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他創作的《芬格爾山洞》、《第一鋼琴協奏曲》、《無詞歌》、《義大利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Ⅹ 維瓦爾第、施特勞斯、門德爾松這三人裡面是誰創作了《四季》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作品大約作於1725年,是維瓦爾第大約五十歲時出版的十二部協奏曲的第一號到第四號,合稱《四季》。

閱讀全文

與門德爾松發明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