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刺刀是鬼子發明的么
挨擺不是,你想想啊,英法聯軍燒圓明園的時候就有了。據史書記載,中國明朝時(1451年)首次出現在鐵銃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從將火槍與長矛的性能融於一身這一點來說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國。直到100多年後的世紀中葉,歐洲才出現了在獵槍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獵物的發明。中國必須無限強大啊,
B. 三棱軍刺最早是哪個國家什麼時候發明的
三菱軍刺是我國在建國初期發明的。它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國在建國初期,加工工藝版水平極其低下,既權無法生產出大量應用級的特種鋼材,也無法加工出超高硬度的刀具。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中高檔機床都要靠進口,而加工超高硬度鋼材的機床一直被國外壟斷並限制輸入。從材質上來說,刺殺類武器對材質要求不高,只要硬度達到一定水平即可,而劈砍類武器則還需要高韌度,否則一架即斷。所以從製造工藝,成本,殺傷力綜合考慮,我國設計發明了三棱軍刺。
C. 刺刀既然被各路冷兵器吊打,為什麼仍能淘汰長槍兵等重要兵種呢
刺刀確實是淘汰大刀、長矛等冷兵器的重要武器。
替代歷程
在近代早期,火槍的射速很慢。
在軍事史上,刺刀的發明,不亞於馬蹬的出現。它們都將自己統合進了一件原有的,威力巨大的兵器,實現1加1大於2的雙贏。
這樣的兵器,你不能單純拿它某個方面的用途來跟其他兵器進行比較,要從全局去看待它的巨大效能。
D. 刺刀在古今有哪些應用
長矛、刀劍是古代使用的冷兵器。現代士兵作戰,特別是近戰時,往往也要用刺刀進行白刃格鬥。因為在近戰時敵我雙方的士兵都混戰在一起,槍就不能使用了,開槍容易誤傷自己人。
刺刀是從古代的長矛發展起來的,大約在一千多年前出現了火槍,早期的槍都是前裝槍,射完一發子彈後再往槍裡面裝火葯和子彈,時間比較長,這時,如果敵人突然沖上來了,那怎麼辦?只好在火槍手的旁邊配備一個長矛手做掩護,一旦來不及上子彈,敵人沖上來了,長矛手就和敵人搏鬥一番,槍手還要配備保鏢,你看,有多麻煩。後來乾脆把長矛綁在槍上,槍手能夠裝葯發射子彈時就開槍,如果來不及,就把槍當做長矛使用,這樣可以把保鏢取消了。後來發明了一種早期刺刀,大約有30~60厘米長,有一個木頭把,木頭把插在槍管里,這種刺刀等於槍管裡面加上一個矛。這種做法有一個缺點,因為槍管里插上一把刺刀,槍就不能發射子彈了。另外,刀如果插得太緊,很難拔出來,如果插太松,經常會掉落,甚至和敵人搏鬥時會留在敵人身上。所以,這種辦法用了一段時間以後,就不再用了。1688年法國有一位工程師研製了一種能夠套在槍管外面的套筒式刺刀,這種刺刀比較方便,射擊時不受影響,從此,刺刀取代了過去的長矛。
刺刀最早是在法國巴榮納城製造的,所以,後來歐美許多國家乾脆把刺刀叫做「巴榮納」。用這個城市的名稱來稱呼它,中國人把它翻譯成刺刀。刺刀也是各式各樣的,有的是錐形的,有的是棱形,有的是刀形等等。後來又發明了分離式刺刀,用時把它裝上,不用的時候可以取下放在刀鞘里。還有折疊式的,用的時候把它翻上去,刀刃朝前,不用的時候把它翻下來,這樣槍的長度就減小了,便於攜帶。
後來刺刀又向多用途方向發展。在作戰時會遇到很多情況,多用刺刀就派上用場。比如,刺刀有一邊是鋸齒,可以當鋼鋸使用。還有一種分離式的刺刀,把刺刀和刀鞘組合起來可以當剪刀使用,剪鐵絲網或電線。另外用刺刀還可以開罐頭等等,用途很多,當然刺刀主要用於格鬥和自衛。
到了20世紀中葉以後,步槍自動化程度提高,戰場上各種火力的密度不斷加強,白刃格鬥的作戰形式少了,因此刺刀在戰斗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下降,但是刺刀作為面對面的格鬥兵器還是一種很必要的裝備。現代刺刀的刀身比較短,並且強調它的多用性。
和刺刀有關系的是軍用匕首,實際上匕首也可以說是刺刀的一種,只不過它是以自衛為主要目的,匕首最早是裝備給機槍手和炮兵的,因為機槍手和炮兵的兵器射擊的距離比較遠,在近戰時機槍和炮就使不上勁,因此,機槍手和炮兵就必須要配備一把匕首,在近戰時可以自衛。第二次大戰時期,偵察兵配備輕型槍支和其他一些器材以外,必須配備一把匕首,匕首也是一種多用途的工具。目前特種部隊、海軍陸戰隊和武警也要配備匕首。現代的匕首對鋼的質量要求非常高,韌性也要好。最好的匕首把刀尖向下,在1.5米高度垂直落在水泥地面上,刀刃都不能卷。匕首可以輕而易舉地切割1毫米厚的鋼板,或直徑6毫米的鋼絲繩。另外,刀柄有絕緣性,與絕緣刀鞘結合可以剪斷高壓電線。更奇妙的是現代又出現了一種匕首槍,匕首的刀把裡面可以裝上子彈發射,既是匕首又是手槍。中國部隊現在裝備了一種「九一」式匕首槍,匕首把裡面可以裝4顆子彈。匕首槍也可以說是冷兵器和熱兵器結合的產物,對於特種部隊和偵察兵來說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兵器。
軍隊有時還要配備一種野外求生刀,也叫救生刀。它比一般匕首功能更多,當戰士在野外,遇到特殊情況,一切供應斷絕時,要求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條件堅持生活下去,並且完成作戰任務。此時求生刀就是得力的工具。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生產求生刀,西班牙生產的「森林之王」求生刀鋼的質量很好,刀背可以當鋸子使用,刀鞘除了裝刀以外,還可以裝救生用品,有發信號的反光鏡、指北針、小手術刀、橡皮膏、鉛筆、別針、縫補用具、打火石、磨石、開罐頭刀、開瓶器、螺絲刀和止血帶等,有近30種功能。美國生產多種型號的求生刀,供不同軍種需要。瑞士生產軍刀已有110年的歷史,主要用於野戰宿營及兵器的保養和維護修。全能型瑞士軍刀是具有30多種實用功能的「萬能工具箱」,重量還不到200克。它包括以下工具:大刀、小刀、拔木塞鑽、開罐頭器、開瓶器、改錐、電線剝皮槽、鑽孔錐、鑰匙圈、鑷子、牙簽、剪刀、多用途鉤、木鋸、去鱗刀、卸鉤器、比例尺、指甲挫、鋼挫、鋼鋸、指甲除垢器、微型改錐、木鑿子、鉗子、鋼絲剪、十字改錐、放大鏡、圓珠筆、大頭針、眼鏡改錐。這種軍刀不僅部隊使用,旅行者、探險家、登山者、野外考察工作者也都需要它。
E. 槍刺的歷史
13世紀中葉,中國首先發明了火槍,並逐漸傳入歐洲,此後,軍隊出現的大批火槍手。當時使用的前裝式火 槍,裝填和發射一發彈葯通常需要一分鍾,所以火槍手往往需要旁邊有長矛手提供保護,以防適度兵襲擊。火槍手自己也需在火槍之外,再配備一把刀劍或一支長矛。
據史書記載,中國明朝時(1451年)首次出現在鐵銃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從將火槍與長矛的性能融於一身這一點來說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國。直到100多年後的16世紀中葉,歐洲才出現了在獵槍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獵物的發明。
關於真正的刺刀的誕生,歐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國人於1610年發明的;另一說法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但這兩種說法都認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誕生是法國小城巴榮納(Bayonne),所以歐美把刺刀叫作 「Bayone」。這種最早的刺刀為雙刃直刀,長約1英尺,錐形木質刀柄也長約1英尺,可插入滑膛槍槍口。
不論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發明人,他確是最早將這種插塞式刺刀裝備部隊的人。1642年,已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槍來保護火槍手了。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連接不牢,妨礙射擊等缺點。法國軍事工程師、陸軍元帥德·沃邦於1688年又發明了用專門套管將刺刀固定在槍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德國西部的斯拜爾巴赫河會戰中,法國步兵首次上刺刀沖鋒,戰勝了普魯士軍隊。這以後,刺刀廣泛裝備了歐洲各主要國家的軍隊,長矛從兵裝備中被淘汰。
F. 質疑一下 近代超長的刺刀到底有沒有意義
30年式刺刀的結構和型式30年式刺刀的設計從整體看較為完善,是近代軍用刺刀中一個具有相當代表性的樣板。以標准型30年式刺刀來看,全刀可分為刀體、刀鞘兩大部分。刺刀刀身為下單刃式樣,截面形狀為尖銳的倒三角形;刀身兩側銑有寬血槽,作用是刺入人體後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時減輕刀體質量和加強刀身剛度;刀身右側靠護手處打有生產廠標記;護手為一整體,上端為槍口套環,下端為向前方伸出的護手鉤(這種設計在19世紀後半葉的軍用刺刀上相當常見,其作用是在白刃格鬥時卡、別對方的刺刀,並方便將若干支步槍牢靠架設在一起,此外還可以用來在槍上懸掛旗幟。後來的軍用刺刀大多放棄了這一設計),後期生產的刺刀則取消了護手鉤,護手下端為直形;刀柄末端為閉鎖機構,上部為一T形長槽,用以和槍管下方的刺刀座相連接,槽內右側有彈簧控制的活動卡筍,上刺刀時與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將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槍上,需要卸下刺刀時,只要壓下柄尾左側的圓形按鈕,使卡筍縮回,即可將刺刀向前方取下;刀柄中段呈弧形,方便用手握持,兩側有以鉚釘或螺釘固定的護木;刀柄末端金屬部分向下彎出呈「鳥嘴」狀,末端頂部平面上往往打有號碼等。刀鞘用來盛裝和保護刀身,其結構相對較為簡單,為薄鋼板沖壓成型後再經焊接而成。刀鞘上埠部焊有一個用來加固鞘口邊沿的部件,稱為「吞口」或「鯉口」;稍下方為連接掛件用的止動環,以螺釘與刀鞘本體固定,穿皮帶用的環口在刀鞘右側;刀鞘內部有兩對板狀彈簧片,上端的用來在插入刺刀後夾緊刀身,下端的則用來防止刀身在刀鞘中過分晃動。刀鞘在拼刺訓練時也有很大作用,一般要將刀鞘套上以防誤傷,鞘尾端設計成突起的球鼻狀「水滴」,正是為了在訓練中起到減緩沖擊力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刀鞘上大多有凹癟痕跡,多半是在訓練時相互撞擊而留下的。
G. 三棱軍刺的刀具歷史
三菱軍刺是我國在建國初期發明的。它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國在建國初期,加工工藝水平極其低下,既無法生產出大量應用級的特種鋼材,也無法加工出超高硬度的刀具。所以從製造工藝,成本,殺傷力綜合考慮,我國設計發明了三棱軍刺。
在此之前,國際上都用的是扁形刺刀,這種刺刀一般都是與槍分離的,使用時再裝上,刺刀與槍分離時還可以做一些一其他的用處,比如臨時充當軍用匕首,在野外條件下可以當成炊刀、削刀、屠宰刀。但是這種刺刀也有它的缺陷,就是特別容易折斷,特別是當你用刀的方向偏差或者被人體肌肉收縮拔刀困難時。抗戰時國民黨雖然槍上配有刺刀,但是用的不多,共產黨用的多,但是刺刀都弄壞了,據說當年一二九師剛組建時,就只有一百多把刺刀,其他槍上都沒有刺刀。
三菱軍刺的最大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這種刺刀表面經過特殊處理,不反光,不會因此暴露軍事目標,二是它與槍結合在一起,上刺方便快捷;三是它的特殊結構使得它強度非常高,不易折斷。
現在中國返回原有的分離式多用途刺刀,主要還是因為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拚刺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新式的無托步槍也確實不適合白刃戰。而面對復雜環境,多用途刀具的使用概率卻在大大提高。
H. 軍用刺刀(裝在槍上)真的是一種很厲害的冷兵器嗎
不是
但是,卡座刺刀是徹底將騎兵逐出正面戰場的至關重要發明
因為卡座刺刀將步兵進行了綜合。裝備了卡座刺刀的火槍兵,即有輕步兵(投射步兵)的功效,又有重步兵(肉搏步兵)的作用。
他們可以無縫的先對騎兵進行投射攻擊,然後再進行肉搏,導致昂貴的騎兵在與步兵正面作戰時,傷亡經常高於步兵。
於是,卡座刺刀成為人類軍事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請注意,是卡座刺刀而非軍用刺刀
因為軍用刺刀早就發明了,但是早期的軍用刺刀是套在槍管上的,套上刺刀後,火槍就無法發射子彈了。因此那時的火槍兵無法將投射步兵和肉搏步兵進行無縫融合。
卡座刺刀發明的較晚,但是卡座刺刀讓火槍兵不需要再臨時上刺刀,即刺刀不影響火槍射擊、裝彈。
於是,騎兵杯具了。
.
至於厲害,算不上。
單對單,刺刀肯定打不過刀盾,也打不過長矛
問題是
1 訓練有素的火槍兵是配合著作戰的,傳統的肉搏步兵大都是單打獨斗
2 傳統肉搏步兵接近火槍兵之前,已經被火槍射擊打亂陣型了,就算訓練很好的傳功步兵,也是散兵游勇了。
.
以八里橋戰役為例
清軍最終是被英法聯軍的刺刀打垮的
但是,清軍之所以被刺刀那麼快打垮,是因為之前已經被火槍、火炮削弱的近乎崩潰了,英法聯軍的刺刀沖鋒,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罷了---------當然,清軍的肉搏能力確實很差勁。
I. 一戰,二戰中所經常見到的刺刀到底是什麼樣的
刺刀又稱槍刺,日本人稱為銃劍,是裝於單兵長管槍械(如步槍、沖鋒槍)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斗作業的輔助工具。刺刀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按形狀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按與步槍連接方式又分為能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攜行的分離式和鉸接於槍側的折疊式兩種。分離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鋸齒,並能與金屬刀鞘連接構成剪刀,具有多種功能。現代刺刀一般刀長20?30厘米,它在近戰、夜戰中仍有一定作用。
13世紀中葉,中國首先發明了火槍,並逐漸傳入歐洲。金屬管狀火器在歐洲的出現,最遲不晚於1330年。在正式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是在1364年,義大利佩魯賈城兵器庫的清單:「500門炮,約8英寸長,可以持在手中,非常漂亮,能夠射穿任何鎧甲」。而最早的實物,是1849年在德國坦能堡發掘出來的、毀於1399年的的銅制手炮(Hand gun)。當時使用的前裝式火槍,裝填和發射一發彈葯通常需要一分鍾,所以火槍手往往需要旁邊有長矛手提供保護,以防適度兵襲擊。火槍手自己也需在火槍之外,再配備一把刀劍或一支長矛。
關於真正的刺刀的誕生,歐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國人於1610年發明的;另一說法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但這兩種說法都認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誕生是法國小城巴榮納(Bayonne),所以歐美把刺刀叫作「Bayone」。這種最早的刺刀為雙刃直刀,長約1英尺,錐形木質刀柄也長約1英尺,可插入滑膛槍槍口。
不論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發明人,他確是最早將這種插塞式刺刀裝備部隊的人。1642年,已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來保護火槍手了。
我們現在平常看到的步槍一般都沒裝刺刀、主要是因為武器的發展、刺刀已經下降到了次要的位置了!當然不是全部的步槍都不要這個「夥伴」!一些步槍上還會留有刺刀的卡槽、就像游戲中很多武器都可以加刺刀的。
其次,刺刀的作用已經不像二戰那時候、沒子彈拆拼刺刀,如果人人子彈充足、都是沖鋒槍,很少人願意拼刺刀了,目前軍內是把刺刀突刺的訓練作為鍛煉意志品質和敢於戰斗的突刺精神來保留的。並不指望拼刺刀在實戰中的意義。所以自然也不會因為拼刺刀是否好用來設計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