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電圖有什麼用途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些河流中,生長著一種電鰻,體長有2米多,重量可達20千克。它有著特別的發電器官,由許多電極組成,分布在尾部兩側的肌肉中。這些發電器官是它獵食和防禦的有力武器,因為它放電的電壓最高競達550伏特。這樣高的電壓足以擊斃各種獵物和驅逐敵害,甚至還可危及人的安全。具有發電能力的動物還有一些,可有些由於它的能力較小而不為人所注目。如南美有些電鰻放電的電壓微弱到300毫伏;更有分布在非洲淡水河中的裸臀魚,它放的電僅30毫伏,這樣的區區微電是無法被人感受到的。說來你可能不信,我們人體也能發電,而且由於人的體量大,總發電能力是要大大超過裸臀魚的。現代科學已證實,人體的許多細胞,不論是神經細胞、肌肉細胞還是腺細胞都能發電。據研究,肌肉細胞在安靜時,細胞的內外之間就存在著大約90毫伏的電位差,細胞活動時能產生120毫伏的電位變化。這些肌肉細胞活動時的電流變化,可用靈敏的儀器將它記錄下來,就成了肌電圖。人的心臟雖然只有約一個拳頭大小,重300克左右,但在人體中起的作用卻非常大,它對於人的生命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它的大小和重量。人們當然非常需要了解自己的心臟在如何工作,正常不正常,有沒有致命的病患。怎樣才能快速、簡便、准確地了解心臟的情況呢?有人想到了人體內部的生物電變化。心房和心室不停地進行著有秩序的、協調的、收縮和舒張的交替活動,在每個心動周期中,心臟的各部分依次興奮。因此,它的生物電的變化在方向、傳導途徑、次序和持續時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規律。由於人體是一個導電體,可以將這種內部的微弱而復雜的生物電變化由心臟傳導到體表,使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電位變化。因此,有人想到可以設法捕捉這種微細的電變化,獲得心臟工作的信息。20世紀初,荷蘭生理學家愛因托文發明了弦線式心電圖機,它使醫療器械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後來,他又提出心電圖產生的原理,稱為「愛氏定理」。為此,他在1924年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的心電圖機已經用計算機控制,這樣,它在使用的便利及測試的准確靈敏等方面,自然就遠勝愛因托文的機器了。心電圖機能把心臟的生物電變化,從人體表面一些特定部位引導出來加以放大,並以曲線形式記錄下來,這就是通常所稱的心電圖。正常的心電圖是一組有規律的波形曲線,每個波都有一定的高度和寬度、形狀。當患者心律紊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炎或心臟受某些葯物影響時,心電圖都會出現改變。醫生根據心電圖的提示,結合臨床情況,可迅速查明心臟病變的部位、性質、程度等。在做心電圖檢查時,各電極安放在四肢和胸部一些部位的表面。為了全面了解心臟生物電的變化情況,常分許多種導聯。導聯就是把兩個電極放在人體表面兩個不同部位,並將兩極的導線與心電圖機相連,構成一個電路,電極位置不同就構成不同的導聯。每種導聯反映的是一個特定方位下心臟生物電的圖像。綜合這些圖像,就可以得出全面的信息。如同心電圖可以測定、記錄心臟的生物電活動一樣,我們大腦神經細胞的生物電活動,也可以通過安放在頭皮上的電極用腦電圖儀測定並用曲線記錄下來,這就是腦電圖。醫學上,腦電圖一般用於診斷神經和精神疾病,比如腦子里生了腫瘤、癲癇病等。因為人在生病的時候腦電流的活動會出現異常,測得的腦電圖與健康時的腦電圖不一樣。有時,腦電圖檢查還能預測某種疾病的發作。有一對孿生姐妹,姐姐得了癲癇,妹妹沒有得病,很正常。可是,她倆的腦電圖卻基本一致,醫生提醒家屬要注意妹妹得癲癇。幾年後,妹妹果然患了和姐姐同樣的疾病。現在,腦電圖的應用非常廣泛。婦產科專家利用它來研究孕婦和胎兒的腦電波變化;軍事醫學家用它來幫助挑選飛行員;司法學家用它來測定某些特殊病人的心理狀態;有的科學家用它來研究中國氣功。有的國家還製成了可以不接觸頭皮就能監測飛機駕駛員腦電圖的儀器,用來觀察他的思維活動,當發現駕駛員不清醒時,就可以及時採取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㈡ 心電圖機是誰發明的
埃因托芬(1860—1927),荷蘭醫學家。因發現心電圖的機理並發明了心電圖機,於回192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答醫學獎。埃因托芬出生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一個種植園主家裡。當時,印度尼西亞是荷蘭的殖民地。
㈢ 埃因托芬是怎樣發明心電圖機的
埃因托芬(1860—1927),荷蘭醫學家。因發現心電圖的機理並發明了心電圖機,於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埃因托芬出生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一個種植園主家裡。當時,印度尼西亞是荷蘭的殖民地。
小埃因托芬是由一位中國阿姨帶大的,人們叫這位中國阿姨為洪媽。埃因托芬4歲起跟洪媽在上海僑居了6年,並且在上海上了小學。這期間,洪媽還帶他到自己的家鄉廣東新會住了一段時間。埃因托芬因此與洪媽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他17歲時,洪媽因心臟病死在爪哇島的庄園里。埃因托芬悲痛不已,他立志學習醫學,從事心臟病研究。
埃因托芬進入荷蘭烏特勒克大學後,跟隨著名醫學家、現代眼鏡片的發明者杜德學醫。杜德年邁時,將積攢多年的研究資料交給了埃因托芬,希望他繼續進行對心臟病的研究。
當時,人們已發現了生物電,並且有人發明了以圖形顯示動物心臟活動的電流裝置。但他們的試驗多是在鴿子、青蛙等動物身上做的。埃因托芬決定把研究人類心臟的電流活動做為自己的課題。為了掌握電學基本原理,以便進行心臟電流研究,埃因托芬轉入物理系攻讀了一年。
經過了多年的研究實驗,埃因托芬終於發現心臟每次收縮之前,會產生電激動傳至身體表面各部位,造成體表各部位不同的電壓。將此電壓用儀器描繪下來,就形成了心電圖。當人患有心臟病時,心臟收縮產生的電激動就會不正常。1900年埃因托芬把健康者和心臟病患者的心臟活動電壓記錄下來加以比較,確認這種方法對臨床醫學很有意義。埃因托芬成功地設計了心電圖機的關鍵部件指針式微電流計。1903年發表了《一種新的電流計》,他的論文獲得廣泛承認,這標志著心電圖技術應用於臨床診斷的開始。1906年埃因托芬闡明了所記錄的正負波(稱為心電圖)與各種類型心臟病之間的關系,從而使這種方法成為一種很有價值的心臟病診斷工具。
埃因托芬最初發明的心電圖記錄計重達140公斤,無法帶進病房,而且病人手腳都需要浸在電解質溶液中。埃因托芬前後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使心電圖機可以成功地用於臨床診斷。心電圖現在已經成為臨床醫學診斷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檢查手段。
㈣ 科技小發明(圖紙)
製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後放在罐里,盛上適量的水後把杯子放在爐上加熱,等香皂融化,將白紙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張張塗透皂液,再取出陰干就成了香皂紙。 3、自製熱氣球 1.首先我們用軟紙裁出6~8個葉狀的紙片。 2.將它們對折並用膠水將它們的邊粘在一起作成一個氣球。 3.用膠帶將四根連線粘到氣球底部。用橡皮泥將線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盡量將電吹風的速度調的很慢。將吹風口向上對准底部的開口並且打開開關。氣球會慢慢變大拉緊細線並且離開桌面。 4、自製手電筒 具體製作方法是:將一隻廢易拉罐(如露露飲料罐)起掉一頭蓋子,另一頭用圓頭榔頭敲凹。用厚瓦楞紙板捲起兩節一號電池,電池正極朝上、負極朝下裝入罐中。找一個合適的塑料蓋(如神奇大大卷的盒蓋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飲料罐上),在盒蓋中央挖一個圓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燈泡插緊為宜。將燈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尋線兩端剝去線皮,一端繞在燈座上,另一端從塑料蓋側面扎一個小孔穿出。將塑料蓋蓋在易拉罐上。檢查一下,燈泡、電池是不是緊密接觸。到這里一次性手電筒就做好了。使用時,用大拇指把從側壁穿出的導線按在從拉罐無油漆的焊縫上,手電筒就會發光,大拇指離開導線跳起,手電筒就滅了,使用非常方便。 5、自製太陽灶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的一端橫向鑽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於孔徑的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將一根細竹簽的兩頭削尖,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該裝置放在太陽下,讓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然後,耐心調節竹簽長度,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出香味。 6、自製 彩色蠟燭 材料:彩色蠟筆、蠟 製作方法: 1.找一個廢棄的罐裝飲料桶(如1.25升的可樂瓶子),整齊地剪去蓋子的部分,把蠟削入桶中。 2.把桶放人熱水中,並攪拌裡面的蠟,使之全部熔化。最好用開水。不過要請父母幫忙,或在父母的監護下進行這個步驟。 3.把熔化的液體倒人一個形狀好看的容器(比如放小塊兒巧克乃的心形框)中。不要倒得太多喲。至於原因嘛,往下看。當然了,你要先在容器中放入作蠟燭芯的線。 4.原來的蠟冷卻悟,阿依照卜面的方法把熔化的彩色蠟筆液倒入其中(彩色蠟筆這個時候派上用場了)。這樣把不同顏色的蠟一層層加上去,好看的蠟燭就做成了。 7、自製壁掛花籃 材料與工具:雪碧飲料瓶兩個、膠水、刻刀、剪刀。 製作方法: 1. 將一隻雪碧飲料瓶的綠色底套取下,剪成蓮花狀,翻轉向下和瓶身粘成底座。 2. 在綠色底套上截取2厘米寬的綠色環,仍套在瓶身上。 3. 去掉瓶頸,在瓶上剪出13厘米長8厘寬的寬頻一條,和3厘米寬的窄帶若干條。 4. 用刻刀在3厘米窄條上刻出花紋
㈤ 心電圖是怎麼由來的
19世紀末,科學來家先自後在動物和人體內發現心臟搏動時伴有微弱的電流產生。
這種生物電流雖然極其微弱,一般在毫伏級,但它的變化非常快,一般的電流計很難測出這種變化。1891年荷蘭醫學家威廉·艾因特霍芬成功地研製出了弦線電流計。他在兩極強磁場之間,垂直放一根極細的石英絲,當石英絲的兩端分別與需測量的組織相接時,如有電流通過弦線,弦線就會在磁場中發生偏轉,其偏轉程度與通過弦線的電流強度成正比,通過這一裝置可以准確地記錄組織中微弱電流的情況。在此基礎上,艾因特霍芬又經過不懈的努力,於1903年發明了弦線型心電圖描計器。他也因此獲得了1924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㈥ 心電圖有怎樣的作用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些河流中,生長著一種電鰻,體長有2米多,重量可達20千克。它有著特別的發電器官,由許多電極組成,分布在尾部兩側的肌肉中。這些發電器官是它獵食和防禦的有力武器,因為它放電的電壓最高競達550伏特。這樣高的電壓足以擊斃各種獵物和驅逐敵害,甚至還可危及人的安全。
具有發電能力的動物還有一些,可有些由於它的能力較小而不為人所注目。如南美有些電鰻放電的電壓微弱到300毫伏;更有分布在非洲淡水河中的裸臀魚,它放的電僅30毫伏,這樣的區區微電是無法被人感受到的。
說來你可能不信,我們人體也能發電,而且由於人的體量大,總發電能力是要大大超過裸臀魚的。現代科學已證實,人體的許多細胞,不論是神經細胞、肌肉細胞還是腺細胞都能發電。據研究,肌肉細胞在安靜時,細胞的內外之間就存在著大約90毫伏的電位差,細胞活動時能產生120毫伏的電位變化。這些肌肉細胞活動時的電流變化,可用靈敏的儀器將它記錄下來,就成了肌電圖。
人的心臟雖然只有約一個拳頭大小,重300克左右,但在人體中起的作用卻非常大,它對於人的生命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它的大小和重量。人們當然非常需要了解自己的心臟在如何工作,正常不正常,有沒有致命的病患。
怎樣才能快速、簡便、准確地了解心臟的情況呢?有人想到了人體內部的生物電變化。心房和心室不停地進行著有秩序的、協調的、收縮和舒張的交替活動,在每個心動周期中,心臟的各部分依次興奮。因此,它的生物電的變化在方向、傳導途徑、次序和持續時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規律。由於人體是一個導電體,可以將這種內部的微弱而復雜的生物電變化由心臟傳導到體表,使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電位變化。因此,有人想到可以設法捕捉這種微細的電變化,獲得心臟工作的信息。
20世紀初,荷蘭生理學家愛因托文發明了弦線式心電圖機,它使醫療器械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後來,他又提出心電圖產生的原理,稱為「愛氏定理」。為此,他在1924年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的心電圖機已經用計算機控制,這樣,它在使用的便利及測試的准確靈敏等方面,自然就遠勝愛因托文的機器了。
心電圖機能把心臟的生物電變化,從人體表面一些特定部位引導出來加以放大,並以曲線形式記錄下來,這就是通常所稱的心電圖。正常的心電圖是一組有規律的波形曲線,每個波都有一定的高度和寬度、形狀。當患者心律紊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炎或心臟受某些葯物影響時,心電圖都會出現改變。醫生根據心電圖的提示,結合臨床情況,可迅速查明心臟病變的部位、性質、程度等。
在做心電圖檢查時,各電極安放在四肢和胸部一些部位的表面。為了全面了解心臟生物電的變化情況,常分許多種導聯。導聯就是把兩個電極放在人體表面兩個不同部位,並將兩極的導線與心電圖機相連,構成一個電路,電極位置不同就構成不同的導聯。每種導聯反映的是一個特定方位下心臟生物電的圖像。綜合這些圖像,就可以得出全面的信息。
㈦ 心電圖機是怎麼發明的
心電圖問世後,醫生得以實時把握病人的心臟器官工作狀況,一次次化險為夷,把病人的生命從病魔的手中奪回。
1906年,荷蘭萊頓大學附屬醫院里送來了一位情況非常危險的心臟病患者。他的心跳極其微弱,以至當時的測量儀器無法測出,醫生無法診斷其病情。正當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一位教授搬出了一台大家從未見過的儀器,用儀器上的一根石英絲兩端與患者身體相連,再將儀器與電纜接通,不一會兒教授的實驗室里接收到了清晰的心電圖。醫生們很快診斷出了患者的病情,挽救了他的生命。世界上首台心電圖描計器「臨床實驗」成功了,它的發明者就是那位挺身而出的教授,荷蘭醫學家威廉·艾因特霍芬。
威廉·艾因特霍芬1860年5月21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亞三寶壟的一個大庄園里。艾因特霍芬就讀於烏特勒克大學,他的老師是當時有名的病理學家及眼科專家F·C·杜德氏教授。杜德氏毫無保留地對艾因特霍芬言傳身教,將自己珍貴的研究資料送給了他。艾因特霍芬勤奮好學,並且開始了對心臟的研究。
心臟搏動時,伴有微弱的電活動。19世紀末,根據這一現象,科學家首先在動物體內,爾後在人體內發現這種生物電流極其微弱,一般在毫伏級,而且它的變化非常快,一般的電流計很難測出。1881年,沃勒首先研製出毛細管電位計來記錄生物電。但是,該電位計測量瞬間變化的生物電,諸如心電的效果很不理想。為了探求心電電子描計器的機械原理,艾因特霍芬轉入物理系苦苦鑽研,1885年艾因特霍芬來到萊頓學院,任病理學教授,進一步對他的課題進行研究。1891年艾因特霍芬成功地研製出了弦線電流計。他在兩極強磁場之間,垂直放一根極細的直徑約有紅細胞的1/4石英絲。當石英絲的兩端分別與需測量組織相接時,如有電流通過弦線,弦線就會在磁場中發生偏轉,其偏轉程度與通過弦線的電流強度成正比,於是組織中微弱電流的情況便可以被准確地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艾因特霍芬又經過不懈的努力,於1903年發明了弦線型心電圖描計器。但行事謹慎的艾因特霍芬仍覺得自己的機器不夠完善,一直沒有公布自己的發明。1906年那次特別的臨床實驗轟動了世界,艾因特霍芬一夜成名,並因此獲得了1924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對心電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弦線型心電圖描計器已成「偉大的先驅」,熱筆型、噴墨型心電圖機正在心電測量領域被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並被廣泛用於輔助心電圖自動診斷。心電圖機將會有一個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
㈧ 心電圖是怎麼發明的
19世紀末,科學家先後在動物和人體內發現心臟搏動時伴有微弱的電流產生。
這種生物電版流雖然極其權微弱,一般在毫伏級,但它的變化非常快,一般的電流計很難測出這種變化。1891年荷蘭醫學家威廉?艾因特霍芬成功地研製出了弦線電流計。他在兩極強磁場之間,垂直放一根極細的石英絲,當石英絲的兩端分別與需測量的組織相接時,如有電流通過弦線,弦線就會在磁場中發生偏轉,其偏轉程度與通過弦線的電流強度成正比,通過這一裝置可以准確地記錄組織中微弱電流的情況。在此基礎上,艾因特霍芬又經過不懈的努力,於1903年發明了弦線型心電圖描計器。他也因此獲得了1924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㈨ 小發明大全既簡單又實用(有圖哦)
科學小發明小製作 ——日光燈清潔器
在室里打掃衛生時,最難對付的是日光燈燈管,它高高地裝在天花板上,只有架起梯子,或把課桌椅高高疊起,爬上去才能夠得著,但是擦洗還是很不方便的,而且有危險。
有一次,一個發明火花閃過我的腦海:應該設計一個不爬高就能清
潔日光燈的小工具。我找來一個大號飲料瓶,截取帶著瓶口的一段,高度約為
15厘米,在截口兩邊剪刀各剪一個U形凹口,寬度稍稍比日光燈管直徑大一
些:接下來在瓶內塞人海綿並粘牢。最後找一根直徑與瓶口相同的棍子,插進
瓶口,並銷釘銷牢。一把日光燈潔潔器就做好了。
使用方法很簡單:舉起清潔器,將U形凹口對准日光燈管,來回移動幾次,燈管上的灰塵就擦乾凈了。清洗器的海綿也能水清洗。
自製羽毛球
准備材料:空飲料瓶一隻,泡沫水果網套兩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彈子一隻。
製作過程:
1.取250毫升空飲料瓶一隻,將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將剪下的部分均分為8份,用剪刀剪至瓶頸處,然後,將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狀;
3.將泡沫水果網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處;
4.將另一隻泡沫水果網套裹住一粒玻璃彈子,塞進瓶口,塞緊並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隻乒乓球,將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邊剪成須狀,蓋住瓶口後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飾後,一隻自製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麼樣?
自製香皂紙
製作材料和工具:
吸濕性較好的白紙,小塊香皂,一支毛筆和一次性飲料罐。
製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後放在罐里,盛上適量的水後把杯子放在爐上加熱,等香皂融化,將白紙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張張塗透皂液,再取出陰干就成了香皂紙。
自製熱氣球
1.首先我們用軟紙裁出6~8個葉狀的紙片。
2.將它們對折並用膠水將它們的邊粘在一起作成一個氣球。
3.用膠帶將四根連線粘到氣球底部。用橡皮泥將線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盡量將電吹風的速度調的很慢。將吹風口向上對准底部的開口並且打開開關。氣球會慢慢變大拉緊細線並且離開桌面。
自製手電筒
具體製作方法是:將一隻廢易拉罐(如露露飲料罐)起掉一頭蓋子,另一頭用圓頭榔頭敲凹。用厚瓦楞紙板捲起兩節一號電池,電池正極朝上、負極朝下裝入罐中。找一個合適的塑料蓋(如神奇大大卷的盒蓋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飲料罐上),在盒蓋中央挖一個圓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燈泡插緊為宜。將燈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尋線兩端剝去線皮,一端繞在燈座上,另一端從塑料蓋側面扎一個小孔穿出。將塑料蓋蓋在易拉罐上。檢查一下,燈泡、電池是不是緊密接觸。到這里一次性手電筒就做好了。使用時,用大拇指把從側壁穿出的導線按在從拉罐無油漆的焊縫上,手電筒就會發光,大拇指離開導線跳起,手電筒就滅了,使用非常方便。
自製太陽灶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的一端橫向鑽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於孔徑的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將一根細竹簽的兩頭削尖,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該裝置放在太陽下,讓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然後,耐心調節竹簽長度,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出香味。
自製 彩色蠟燭
材料:彩色蠟筆、蠟
製作方法:
1.找一個廢棄的罐裝飲料桶(如1.25升的可樂瓶子),整齊地剪去蓋子的部分,把蠟削入桶中。
2.把桶放人熱水中,並攪拌裡面的蠟,使之全部熔化。最好用開水。不過要請父母幫忙,或在父母的監護下進行這個步驟。
3.把熔化的液體倒人一個形狀好看的容器(比如放小塊兒巧克乃的心形框)中。不要倒得太多喲。至於原因嘛,往下看。當然了,你要先在容器中放入作蠟燭芯的線。
4.原來的蠟冷卻悟,阿依照卜面的方法把熔化的彩色蠟筆液倒入其中(彩色蠟筆這個時候派上用場了)。這樣把不同顏色的蠟一層層加上去,好看的蠟燭就做成了。
自製壁掛花籃
材料與工具:雪碧飲料瓶兩個、膠水、刻刀、剪刀。
製作方法:
1. 將一隻雪碧飲料瓶的綠色底套取下,剪成蓮花狀,翻轉向下和瓶身粘成底座。
2. 在綠色底套上截取2厘米寬的綠色環,仍套在瓶身上。
3. 去掉瓶頸,在瓶上剪出13厘米長8厘寬的寬頻一條,和3厘米寬的窄帶若干條。
4. 用刻刀在3厘米窄條上刻出花紋如圖 3,然後將這些窄條向外翻折,由下向上插入綠色環中。
5. 取另一隻飲料瓶,利用瓶身,用剪刀剪出6片17厘米長的蒴葉。
6. 將花籃釘在牆上,插入葉子、鮮花,壁掛式花籃就做成了。
自製蟑螂捕捉盒
取一張220×150(mm)的硬紙板。
捕捉盒最重要的部分為捕捉面。取一張塑料膜,剪成與盒底相同大小,塗上粘合劑鋪在盒底上。蟑螂能否被捉,關鍵在於粘合劑。粘合劑有兩個作用:一是將蟑螂引入盒內,二是將其粘牢在捕捉面上。引誘劑的調制:將40%的肉粉、50%的麵粉、10%的豆餅混合,總量在20克左右,拌好待用。粘合劑是20克松香與10克菜油混合,加熱至膠狀後,把引誘劑與粘合劑混合攪拌均勻,即製成了粘合劑。
把調好的上述糊狀物均勻地塗在已襯上塑料膜的捕捉面上,再按原先畫好的虛線向內折,最後把舌片b插在凹口a內。
由於松香與菜油混合物的不幹性,可使誘餌的粘性長達一個星期。將捕捉盒置於蟑螂出沒的地方,因為盒內較暗,兼有蟑螂喜歡的誘餌,所以蟑螂會爬進盒內爭食誘餌,被粘其上。粘滿後,既可將紙盒壓扁棄之,又可揭去塑料膜,調換塗有誘餌的塑料膜,使盒子得以再次利用。
若將捕捉盒的尺寸擴大,並將粘合劑的成分稍作調整,加厚塗層便能製成紙制捕鼠器
㈩ 心電圖儀是怎麼誕生的
愛因索文於1860年出生於西印度群島,1885年取得醫生資格。他的第一項發明便是心電描記器,但它最初叫弦線電流計。弦線電流計是在一個磁場的兩極之間懸有一根很細的鍍銀的石英絲的儀器,在有電流通過它時,石英絲(或稱為弦線)便會擺動到一定的位置(在與磁力線垂直的方向上)。這種精巧的裝置特別適合於測量極其微弱的電流,例如肌肉收縮時產生的電流。
這項發明誕生之後,愛因索文便決定用它來研究人類心臟的活動。(在愛因索文之前,已有兩個德國科學家發現了青蛙的心臟能產生電流的現象。)經過試驗愛因索文發現,通過把弦線電流計的電極,置於一個病人的手臂和肌腱上的方式能夠探測到心臟向全身泵送血液時通過心肌的電脈沖。
後來,愛因索文又想出了一種記錄下這種電脈沖的絕妙的方法:當弦線電流計的弦線在偏移時,用一條長長的感光紙擋住一束光,並讓其不斷地移動,這束光能在紙上留下陰影,這樣就能畫出心電圖來——伴隨心臟肌肉活動的電活動的連續記錄。
心電圖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