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二十四節氣的發明者

二十四節氣的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10-03 19:47:28

❶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閏年又是誰研究出來的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閏年又是誰研究出來的?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和閏年都是我國古代歷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農歷,整個發明過程比較復雜,應該是眾多古人智慧的結晶,但是被精細化整理出來的人應該是顓頊和祖沖之,中國人至今還保留著跟著節氣生活的習慣,尤其是農耕更是如此,什麼節氣種什麼,吃什麼、穿什麼也都有明確的講法。

如果單論二十四節氣來歷,我們敢於肯定的是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不應是只有一個人的發明,是集體的經驗智慧完善後總結而得。閏年比較精確算準之功歸功於祖沖之是對的。而二十四節氣是逐步完善的,先測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

如今河南嵩山腳大還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測量台」,就是最好佐證,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實地考察。

❷ 二十四節氣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❸ 24節氣是誰發明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內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容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❹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發明嗎

是。是中國古代氣象科學的一項極其輝煌的成就。

❺ 請問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24節氣是逐漸確立的,不是某個固定的人發明的。

今天建築物前的裝飾物華表柱,在專炎帝時代是觀天測地屬的一種儀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時間、節氣,並以此觀測恆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這種「日晷」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並由此認識到「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如此看來,節氣的發明最少有6000年了。

後來,《尚書·堯典》 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相當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周禮》中有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明確提出了冬至和夏至。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中出現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稱呼。到了西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❻ 二十四節氣表誰發明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由於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准。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二十四節氣的公歷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
由於上下五千年歷史以來,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1] 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歷,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歷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20張)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農歷既不是陰歷也不是

90後鏡頭下唯美24節氣圖 (24張)
陽歷,而是陰歷與陽歷結合的一種陰陽歷。農歷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歷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較大(閏年13個月)。農歷的正月初一往往不能跟公歷的日期相對應,更不能與干支歷(含二十四節氣)相對應。只有公歷和干支歷基本對應——因為二者都屬於陽歷!比如:每年公歷2月4號或5號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開始;每年4月4號或5號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開始。所以,雖然農歷裡麵包含二十四節氣的信息,但不能因而認為二十四節氣要以農歷正月初一為起始,這是錯誤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以立春為始,立春當天就是干支歷的寅月的開始。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❼ 至今仍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
以上是復制過來的.不過關於你的問題,這個是誰發明的,應該是傳說中的"勞動者智慧的結晶"了,鄧平他們只不過是總結

另外,其他國家有些也有歷法,但是不一定是24節氣,不過和24節氣有相似和不同之處

❽ 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有具體時間嗎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❾ 二十四節氣是誰研究出來的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顓頊發明的。有人可能不認識顓頊這兩個字,顓的意思是圓頭胖腦,頊是飾品的意思,合起來就是頭戴玉的人。顓頊(zhuān xū)中國上古部落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顓頊生於若水,生活在窮桑,後封地於高陽。後來稱帝。廢除鳥官制,建立五官制。並把少昊創立的八卦歷廢除,根據當時農業生產和生活需要,創立了更為科學實用的顓頊歷法。顓頊歷法以孟春為一年的開始,正月初一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為三十六天。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節氣,四季共十二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的雛形和基礎。

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的,而是陰陽歷。陰陽歷平年十二個月,六個大月各三十天,叫「大盡」,六個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盡」,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天,全年天數與太陽年365.2422天相差約十天二十一時故須置閏,即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兩個月,春秋中葉後規定十九年閏七個月。每逢閏年加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古人很重視置閏,置閏可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約等於一個太陽年,並和自然季節大致吻合。所以《尚書·堯典》說「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二十四節氣來歷,敢於肯定的是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不應是只有一個人的發明,是集體的經驗智慧完善後總結而得。閏年比較精確算準之功歸功於祖充之是對的。二十四節氣是逐步完善的,先測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如今河南嵩山腳大還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測量台」,就是最好佐證。

閱讀全文

與二十四節氣的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