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的刺殺事件
戰國四大刺客:要離、專諸、聶政、荊軻,
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於此, 與其交好。後來,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 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於是隱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於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的母弟掩余、燭庸均被派出征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後,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骨騰肉飛,走逾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贏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於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 士斷臂」即來源於此) 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主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 聶政 戰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里,帶母及其姐窨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後吳起因私利將其薦給豪富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後,成功的刺殺了忘恩負義的 韓相國俠累。
荊柯 戰國末期燕趙人,受燕太子丹之託刺殺秦王贏政,功敗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戶曉,也就不多寫了。其友高漸離被後世尊為「樂聖」,高漸離的師傅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娥。後高漸離以灌滿鉛的築刺殺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專諸
——魚腹藏劍
專諸(?—前514),吳國棠邑人,今南京六合區人。屠戶出身,英武有力,對母親非常孝順。一次,專諸與一大漢廝打,眾人力勸不止,其母一喚,他便束手而回。伍子胥恰巧路過此地,見之深為敬佩,隨結為八拜之交。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殺吳王僚,於是便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姬光。
公子姬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札。諸樊知道三弟季札賢,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傳給三個弟弟,想最後把國家傳到季札手裡。諸樊死後,傳余祭。余祭死,傳夷。夷死,當傳給季札;但季札不肯受國,隱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為吳王。
王僚違背了兄位弟嗣、弟終長侄繼位的祖規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想繼位的公子姬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機奪位。
公子姬光相當厚待專諸,並敬其母。專諸感其恩,以死相許。但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猶豫不決。其母知道事情後為成全專諸成大事自縊而死。專諸葬母後,便一心一意與公子姬光謀劃刺僚之事,並獻計說王僚愛吃「魚炙」(烤魚),可藏利劍於魚肚,伺機刺殺。為此,專諸特往太湖學燒魚之術,三個月練得一手炙魚的好手藝。
時機已成熟,公子姬光入見王僚,說:「有庖人從太湖來,善炙魚,味甚鮮美,請王辱臨下舍嘗之。」王僚欣然允諾,答應來日便去。姬光連夜預伏甲士於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約死士百人,在外接應。
王僚雖答應,但恐公子姬光有陰謀,故赴宴時戒備森嚴,從王室到姬光家廳堂內外布滿甲士,操長戟,帶利刀,王僚身穿三重盔甲,親信更是不離左右。
酒過數巡,姬光託言腳痛難忍需用帛裹緊,便躲入地下密屋。過了一會兒,專諸進獻魚炙,手托菜盤,兩列武士夾專諸赤膊跪地用膝蓋前行,專諸已將鋒利的「魚腸」劍暗藏於燒好的魚肚之中,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猛刺王僚,力大透過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王僚大叫一聲,立即死亡。旁邊衛士一擁而上,刀戟齊下,將專諸砍為肉醬。
公子姬光知事成,即令伏兵齊出,將王僚衛士盡數剿滅。
公子姬光既殺王僚,便自立為吳王,即名噪歷史的吳王闔閭,夫差之父。
後人紀念:
闔閭既立,便封專諸之子專毅為上卿,並根據專諸希望葬在泰伯皇墳旁的遺願,從優安葬專諸,如今鴻山東嶺仍有「專諸墓」存。相傳無錫市大婁巷的「專諸塔」,是闔閭替他葬的優禮墓,但文革時被拆除。邑人秦頌碩曾寫「專諸塔」一詩:「一劍酬恩拓霸圖,可憐花草故宮蕪;瓣香俠骨留殘塔,片土居然尚屬吳。」
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後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舊時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現在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乃「糖醋黃河鯉」的簡稱或俗呼,就是『全炙魚』(有稱『全魚炙』者)的傳承及代表,而它的發明者正是教專諸做魚的人,春秋時期名廚太和公(或太湖公)。
聶政
——弟忠姐烈
聶政(?—前397年),軹邑深進里(今濟源軹城南)人。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他游歷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於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辭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傢具體情況,並謝絕嚴仲子為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隻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方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榮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榮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裡人吾弟聶政啊!」
當時有好心勸止道:「此乃刺韓相之兇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親人恐怕也難逃重罰。你不躲避,怎麼還敢來辨認呀?」聶榮回答:「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於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
話說完,聶榮長呼三聲 「天!」然後自殺於聶政的屍體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
後人紀念:
聶政的家鄉(今濟源市軹城鎮泗澗村)父老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紀念。至宋代,又在冢前建起聶政祠。歷經幾代修葺,保留至今。聶政的另一紀念地在河南禹州市,名曰聶政台。四十年代郭沫若以聶政的事跡寫了一篇著名的歷史劇《棠棣之花》,他以詩人的激情,賦予了聶政、聶榮姐弟新的內涵,再現了兩千多年前殘酷的那一幕。另外,東漢時蔡邕所作的名曲《廣陵散》也是歌頌聶政的壯舉的。
要離
吳王闔閭登上王位後,王僚的兒子慶忌逃往衛國。慶忌此人甚是了得,有萬夫莫當之勇,在吳國號稱第一勇士;現在衛國招兵買馬,伺機為父報仇。闔閭獲悉此事後茶飯不思,日夜尋思除去這個心頭大患,於是覓得一壯士。此人名喚要離。
經過策謀,要離決定採用苦肉計。某日要離在王宮與闔閭斗劍時,故意先用竹劍刺傷闔閭的手腕,再取真劍斬斷自己的右臂,投奔衛國找慶忌去了。要離走後,闔閭還依計殺掉了他的妻子。慶忌探得事實,便對要離深信不疑,視為心腹,委他訓練士兵,同謀舉事。三月之後,慶忌出征吳國,與要離同坐一條戰艦。某晚,夜色迷人,要離乘慶忌在船頭暢飲之機,迎著月光獨臂猛刺慶忌,透入心窩,穿出背外。慶忌詫異之極,嘆曰:「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於這樣刺我!」此時左右衛兵舉刀欲殺要離,慶忌搖著手說:「此乃天下勇士,怎麼可以一日殺死兩個天下勇士呢!還是放他回國,成全他吧!」
要離回國後,闔閭金殿慶封要離。要離辭謝不受,說:「我殺慶忌,不為做官,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寧,讓百姓能安居樂業。」說完自刎於金殿。
荊軻
荊軻(公元 前227)
戰國末期人,人稱慶卿,據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他喜好讀書擊劍,曾向衛元君游說,不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衛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作為秦東郡的治所,將衛元君遷至野王(今河南泌陽),成為秦的附庸。荊軻於是到四方游歷,結識了許多豪傑志士。在榆次,他與蓋聶討論劍法,話不投機,蓋聶怒目而視,他就揚長而去。在邯鄲,他與魯句踐弈棋賭博,爭棋路,魯句踐對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計較,悄然離去。隨後,荊軻來到燕國,與當地的狗屠夫和擅長擊築的高漸離交上了朋友。荊軻喜好喝酒,整天與狗屠夫、高漸離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後,高漸離擊築,他和著樂聲唱歌,唱著唱著就哭起來了。
話說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國。他看到秦國將要吞並六國,如今秦軍已逼近易水,惟恐災禍來臨,心裡十分憂慮,於是對他的太傅鞫(jū )武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太傅幫忙想想辦法才好。」鞫武回答說:「秦國的勢力遍布天下,地盤廣大,如果它們再用武力脅迫韓趙魏,那麼易水以北的燕國局勢還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觸犯秦國呢?」太子說:「那可怎麼辦好呢?」太傅說:「請讓我好好考慮考慮。」
過了一些時候,樊於(於)期將軍從秦國逃到燕國,太子收留了他。太傅進諫勸告太子說:「不能這樣做啊。秦王殘暴,又對燕國一直懷恨在心,如此足以讓人膽戰心驚了,更何況他知道樊將軍在這里!這就好比把肉丟在餓虎經過的路上,災禍難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嬰再世,也無力回天。太子您還是趕緊打發樊將軍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風聲。請讓我到西邊去聯合三晉,到南邊去聯合齊楚,到北邊去和匈奴講和,然後就可以對付秦國了。」太子丹說:「太傅的計劃曠日持久,我心裡昏亂憂慮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況且問題還不僅僅在這里,樊將軍窮途末路,才來投奔我,我怎麼能因為秦國的威脅,就拋棄可憐的朋友,把他打發到匈奴去呢,這該是我拚命的時候了,太傅您得另想辦法才好。」鞫武說:「燕國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謀遠慮勇敢沉著,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說:「希望太傅您代為介紹,好嗎?」鞫武說:「好吧。」於是鞫武去見田光,說:「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議國家大事。」田光說:「遵命。」於是就去拜見太子。
太子跪著迎接田光,倒退著走為他引路,又跪下來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穩,左右人都退下後,太子就離席,向田光請教道:「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能盡量想個辦法來解決這件事。」田光說:「我聽說好馬在年輕力壯的時候,一天可以飛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時候,連劣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現在聽說的是我壯年的情況,卻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經衰竭了。雖然這么說,我不敢因此耽誤國事。我的好朋友荊軻可以擔當這個使命。」太子說:「希望能通過先生與荊軻結識,可以嗎?」田光說:「好的。」說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門口,告誡他說:「我告訴您的和先生剛才說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頭一笑,說:「好。」
田光彎腰曲背地去見荊軻,對他說:「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國沒有人不知道。現在太子只聽說我壯年時的情況,卻不知道我的身體已大不如當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導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盡力想想辦法。』我從來就沒把您當外人,於是把你舉薦給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處走一趟。」荊軻說:「遵命。」田光又說:「我聽說,忠厚老實之人的所作所為,不使人產生懷疑,如今太子卻告誡我說:『我們所講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這是太子他懷疑我啊。為人做事讓人懷疑,就不是有氣節的俠客。」田光這番話的意思是想用自殺來激勵荊軻,接著又說道:「希望您馬上去拜見太子,說我已經死了,以此表明我沒有把國家大事泄漏出去。」說完就自刎而死。
荊軻見到太子,告訴他田光已經死了,轉達了田光的臨終之言。太子拜了兩拜,雙腿跪行,淚流滿面,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我之所以告誡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實現重大的計劃罷了。現在田先生用死來表明他沒有泄密,這哪裡是我的本意呢?」荊軻坐定後,太子離席,給荊軻叩頭,說:「田先生不知我是個無能的人,讓您來到我面前,願您有所指教。這真是上天可憐燕國,不拋棄他的後代。如今秦國貪得無厭,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為己有,不使各諸侯全部成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會滿足的。現在秦國已經俘虜韓王,佔領了韓地,又發兵向南攻打楚國,向北進逼趙國。王翦(jiǎn)的大軍已逼近漳水、鄴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雲中。趙國哪裡能抵抗秦國的攻勢,一定會投降。趙國向秦稱臣,大禍就落到燕國頭上了,燕國國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禍,現在就算征發全國力量也不可能抵擋住秦軍。諸侯都屈服於秦國,沒有誰敢和燕國聯合。我私下考慮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國,用重利引誘秦王,秦王貪圖這些厚禮,我們就一定能如願以償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讓他歸還侵佔的全部諸侯土地,就像當年曹沫劫持齊桓公那樣,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應,那就殺死他。秦國的大將在國外征戰,而國內又大亂起來,那麼君臣必定會相互猜疑。趁這個機會諸侯就可以聯合起來,勢必擊破秦國。這是我最高的願望。但不知道把這個使命託付給誰,希望先生您給想個辦法。」
過了一會兒,荊軻才說:「這是國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勝任。」太子上前叩頭,堅決請求荊軻不要推辭。荊軻這才答應下來。於是,太子尊荊軻為上卿,讓他住在上等的館舍,太子每天前去問候。供給他豐盛的宴席,備辦奇珍異寶,不斷地進獻車馬和美女,盡量滿足荊軻的慾望,以便讓他稱心如意。
過了很久,荊軻還沒有動身的意思。這時,秦將王翦攻破趙國,俘虜趙王,佔領了趙地。又揮軍北進,掠奪土地,一直打到燕國南部邊境。太子丹非常恐懼,就向荊軻請求說:「秦國軍隊早晚要渡過易水,我雖然願意長久地侍奉您,又哪裡可能呢?」荊軻說:「即使太子不說,我也想向您請求行動了。現在去了如果沒有信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秦王正用千兩黃金和萬戶封邑來懸賞緝拿樊將軍。如果能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樂於接見我,這樣我才能有報效太子的機會。」
太子丹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又怎麼忍心為了自己的私事而傷害忠厚老實的人的心,還望您另想個辦法。」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於是就私下裡去見樊於期說:「秦王對您可以說太狠毒了,父母和同家族的人都被殺害了。現在又聽說秦王懸賞千兩黃金和萬戶封邑來求您的頭顱,您打算怎麼辦呢?」
樊將軍仰天長嘆,淚流滿面地說:「我每次想到這些,就恨入骨髓,考慮再三,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報仇罷了。」荊軻說:「我現在有一個建議,不但可以解除燕國的禍患,而且可以為您報仇,您看怎麼樣?」樊於期走上前說:「您究竟想怎麼辦?但說無妨。」荊軻說:「希望能得到將軍的首級,進獻秦王,秦王必定很高興,就會接見我。到那時,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進他的胸膛。這樣,您的大仇可報,燕國遭受的恥辱也可以洗刷了。將軍可有這番心意呢?」
樊於期袒露出一條臂膀,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說:「這是我日夜咬牙切齒、痛徹心胸的事情,居然在今天能聽到您的指引。」說完就自殺了。太子聽說後,趕緊駕車奔去,趴在樊於期的屍體上痛哭起來,極其悲傷。事情既然無可挽回,於是就只好收斂樊於期的頭顱,用匣子封存起來。這時候,太子已經預先尋到天下最鋒利的匕首,那是從徐夫人手裡用一百金才買到的匕首。太子讓工匠用毒葯水淬染匕首,拿它在人身上試驗,只要流出一點兒血,那人就會立刻死去。於是准備行裝,送荊軻動身。
燕國有個勇士叫秦武陽,十二歲時就殺過人,別人都不敢正眼看他。於是太子就派秦武陽做荊軻的助手。荊軻正等著另一個人,想跟他一起去,那人住得遠,還沒有趕到,荊軻為此滯留等他。過了好幾天還沒有出發。太子嫌他行動緩慢,懷疑他要反悔,於是又去請求他說:「時間已經不多了,你難道不打算去了嗎?請讓我先派秦武陽去吧。」荊軻生氣了,喝叱太子說:「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來,就可能因為秦武陽這小子!如今我拿著一把匕首到吉凶難測的秦國去,之所以還不動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現在您既然嫌我行動遲緩,那就訣別吧!」於是就出發了。
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身穿白衣,頭戴白帽來為荊軻送行。到了易水岸邊,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這時,高漸離擊起了築樂,荊軻和著曲調唱起歌來,歌聲凄厲悲愴,人們聽了都流下眼淚,暗暗地抽泣。荊軻又踱上前唱道:「風蕭蕭啊易水寒,壯士一去啊不復還!」接著樂音又變作慷慨激昂的羽聲,人們聽得虎目圓瞪,怒發沖冠。於是荊軻登上馬車飛馳而去,始終沒有回頭看一眼。一行人到秦國以後,荊軻帶上價值千金的玉帛等禮物,去見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面前美言道:「燕王確實畏懼大王的威勢,不敢發兵和大王對抗,情願讓國人做秦國的臣民,和各方諸侯同列,像秦國郡縣一樣進奉貢品,只求能夠奉守先王的宗廟。燕王非常害怕,不敢親自來向大王陳述,特地斬了樊於期,並獻上燕國督亢的地圖,都封裝在匣子里,燕王又親自在朝廷送行,派來使者向大王稟告。請大王指示。」
秦王聽了這番話後十分高興。於是穿上朝服,設置九賓之禮,在咸陽宮接見燕國使者。荊軻捧著封藏樊於期頭顱的匣子,秦武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按順序走上前去。走到宮殿前的台階下,秦武陽臉色陡變,渾身發抖,秦國大臣們感到奇怪,荊軻回過頭朝秦武陽笑了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謝罪說:「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沒有見過世面,今日得見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寬容,讓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對荊軻說:「起來,把秦武陽拿的地圖取過來。」荊軻就取過地圖奉獻上去,打開卷軸地圖,地圖完全展開時露出了匕首,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過匕首就刺向秦王,可惜沒能刺中。秦王大吃一驚,抽身而起,掙斷衣袖。秦王趕忙伸手拔劍,劍身太長,卡在劍鞘里了。當時情況緊急,劍又豎著卡得太緊,所以不能立刻拔出來。荊軻追趕秦王,秦王只好繞著柱子逃跑。群臣都驚慌失措,由於突然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個個都失去了常態。而且按照秦國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時不得攜帶任何兵器,守衛宮禁的侍衛雖然帶著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沒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危急的時候,秦王來不及召殿下衛兵,因此荊軻追趕秦王的時候,大臣們在倉猝之間驚慌失措,沒有什麼東西拿來還擊荊軻,只好一起用手抓他。這時御醫夏無且用他身上帶著的葯袋向荊軻投去。秦王正繞著柱子跑,不知怎麼辦好,趁這個機會大臣們才對他大喊:「大王把劍背過去!快推到背後!」秦王這才拔出劍來砍荊軻,一下子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重傷跌倒在地,於是舉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沒有擊中,扎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荊軻,荊軻八處受傷。荊軻自知事情失敗,就靠著柱子大笑起來,叉開兩腿大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無非是想活捉你,得到歸還侵佔土地的憑證去回報太子。」兩旁的人趕過來把荊軻殺了,秦王頭昏目眩了好久,才回過神來。
後來秦王對群臣論功行賞,處罰也根據情況,分別對待。秦王賞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說:「無且愛護我,才用葯袋投擊荊軻啊。」
於是秦對燕十分憤恨,增派軍隊趕往趙國舊地,命令王翦的部隊去攻打燕國,十月攻陷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領精銳部隊退守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燕王急了,只好採用代王趙嘉的主意,殺了太子丹,打算獻給秦王。但秦軍仍舊繼續進攻,五年之後終於滅掉了燕國,俘虜了燕王喜,秦國統一天下。
後來,荊軻的好友高漸離利用擊築的機會見到秦始皇,他用築投擊秦始皇,想為燕國報仇,結果也沒有擊中,反被殺死。
【渡易水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2. 世界上最早的用子彈打出來的槍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槍是誰發明的?
大家都知道,管形射擊火器是現代槍的鼻祖。
那麼何為管形射擊火器呢?管形射擊火器最初是用長竹作為槍管,槍管內裝火葯,以點燃火葯噴出的火焰殺傷敵人。
之所以叫火器是因為當時槍管內並沒有加入彈丸,從而不能稱之為槍,只能說是射擊火器。
不過這種射擊火器,在世界槍械史中,卻是公認的現代槍的鼻祖。
那麼這個現代槍的鼻祖是誰發明的呢?
他就是南宋人陳規。
陳規生於公元1072年,山東人士,經科舉中進士入仕。
在史書中,陳規和他所研製的火器第一次出場,是在南宋紹興二年。
在這一時期,陳規擔任的職位是德安知府。
此時的陳規已經60歲,暮年蒼蒼,但依舊滿腔愛國情。
當時北方金軍時常侵擾南宋邊境,從而在邊境地區流寇劫掠時而發生。
當時有一個叫做李橫的流寇,總是趁著金軍擾境四處搶掠,有一次,便意圖搶劫陳規治下的德安城。
60歲的陳規原本是個書生,一生都是一個讀書人,但在李橫攻打德安時,他卻披上盔甲,率領德安軍民,給予了流寇李橫沉重的打擊。
也就是在這段史料記錄中,第一次出現了射擊火器的記錄。
在與李橫的搏殺中,陳規使用了他研製的火器,組成了一支60人火槍隊,每2人使用一支火槍,把流寇李橫的部隊打得是傷亡慘重。
後來陳規成為順昌府知府的時候,還利用過火器抗擊金軍,並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據記載,陳規所研製的火器,(火焰)射程能夠到達十幾米遠。
這是在現有史書記錄里,出現過的最早的管形火器,也正是因為陳規留下了這一個寶貴的遺產。
從而我們可以看到,在南宋末年,已經出現了突火槍。
突火槍被喻為是最接近現代槍的管形火器,而突火槍正是根據陳規的射擊火器改良而來的。
並且在突火槍發明後,其中使用到的子窠,也就是後來射擊子彈的雛形。
當然,由於當時的火槍是用竹筒製成的,威力不大且非常容易爆裂,不過到了13世紀,槍管槍身已經迎來了金屬管形的火器。
如今在世界現知的范圍,中國是最早擁有金屬管形火槍的國家,在黑龍江曾經就出土了一支1288年制的青銅火器,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金屬管形火槍。
3. 」殺夫失貞女子專用刑具「,發明木驢這種殘酷刑具的是誰
中國古代酷刑數不甚數,這裡面最殘忍的刑罰可能是凌遲。但歷史有種刑罰比凌遲還殘忍,由於過於殘忍,在史籍記載中僅出現兩次,是什麼刑罰呢?這個刑罰就是人彘。
彘(zhì),豕也,即飼養的豬,人彘通俗來說就是把人「變成」豬,這種刑罰專門用於女性。具體來說就把女性的四肢剁掉,挖掉眼睛,再用銅注入耳朵,使其失聰。用喑葯灌進喉嚨割去舌頭,破壞聲帶,使其不能言語,然後扔到廁所里。經過這樣殘忍刑罰的女性,最後都會慢慢死去。據史書記載,歷史上共有兩次人彘,分別是戚夫人和蕭淑妃。
4. 宮斗的產物人彘,在歷史上是被誰發明出來的
是由西漢呂後發明出來對付當時得寵戚夫人。在《史記呂太後本紀》中有相關記載,“人彘”挖眼、割舌、去耳、四肢皆被砍去,被行刑之人只能被慢慢折磨致死,殘忍無比,可見當時呂後對戚夫人有多痛恨。戚夫人深得劉邦寵愛,其親生兒子趙隱王劉如意性格最像劉邦,因此也深得劉邦認可。呂後因為年老色衰,眼看戚姬得到寵幸,還能常常跟隨劉邦到關東,她卻只能每晚獨守空房,暗自傷神,但是最讓她痛恨戚夫人並非奪走丈夫愛,而是劉邦覺得呂後所生劉盈能力平庸,完全不像自己大將之風,而戚夫人又經常在劉邦面前耳提面命勸劉邦換掉太子,改立他們孩子劉如意為儲君。
隨著趙王慘死,戚夫人便徹底無依無靠,呂後就更加肆無忌憚拉開了歷史上最慘無人道“人彘”酷刑的序幕。呂雉先命人將戚夫人手腳統統砍斷,刺穿其耳膜,再挖去其雙眼,將其毒啞關在豬圈,連哀嚎之聲都無法發出。頭發被剃光、四肢皆無、臉上血淋淋的兩個大窟窿相當恐怖,故而“人彘”也被稱為豬。但是真實狀況實在慘不忍睹,連豬都不如。更加令人發指的是,呂後竟然還得意洋洋叫劉盈前去圍觀,呂後殺弟、殘害戚夫人的行為大大引起了劉盈的反感,十分不認同母親殘忍,但又無法逃離,故而意志頹廢,終日飲酒作樂荒廢朝政。
5. 據說二戰日軍發明一種「酷刑」,是「慰安婦」的噩夢,究竟是什麼
這種酷刑復名叫四腳牛,是這制些毫無人性的日軍發明的一種折磨慰安婦的刑罰,日本人將他們手中常用的尖刀刀柄埋在地上,讓鋒利的刀刃朝上,然後迫使這些慰安婦手腳碰地立在刀刃上方,刀刃則距離腹部有一段距離。這樣這些慰安婦即便是面對著日本鬼子的嚴刑毒打也不敢動,一動的話就會被鋒利的刀刃刺穿身體。
希望相關的政府能夠盡早的伸張正義,為這些慰安婦爭取到合法的權益,必須要讓日本方面進行道歉懺悔。回想那段悲慘往事,這些慰安婦所遭受的非人待遇,現在很少被人提及,而日本方面甚至還否認他們做過這些禽獸不如的事情,實在令人氣憤。
6. 古代「人彘」十分殘忍,這個刑罰是誰發明的
是漢朝的呂太後呂雉。
人彘是呂後發明用來對付戚夫人的一種非常殘忍酷刑之一,劉邦死後,呂後怨恨戚夫人劉如意母子,欲對兩人進行加害。漢惠帝元年(前194年)十二月,呂後將劉如意毒死。
接著,呂後開始對已貶為奴的戚夫人下手。呂後下令將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雙眼、割其舌並將熏啞戳聾,做成了人彘置於廁中。
過了數日,呂後令人請惠帝觀人彘。劉盈見後問,乃知是戚夫人。於是惠帝失聲痛苦,並使人對太後道「這種事不是人作得出來的。兒臣是太後的兒子,終究沒有辦法治理天下。」大病一場,從此不理朝政。
(6)刺穿發明人擴展閱讀:
發明人: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é xū],通稱呂後,或稱漢高後、呂太後等等。碭郡單父縣(今山東菏澤市單縣)人。
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後,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
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呂雉
7. 發明seldinger穿刺技術的是哪個國家的人
發明seldinger穿刺技術的是瑞典人Sven-Ivar Seldinger (1921-1998)
8. 戚夫人被斬去四肢做成人彘,為何還能活這么久
「人彘」這一殘忍酷刑據說最初是由西漢的呂後發明出來,用來對付得寵的戚夫人所使用的一種殘忍酷刑。被施以「人彘」者會被挖去雙眼、割掉舌頭、熏聾雙耳,再將四肢斬去,成為一個除了意識什麼都沒有的「人棍」,就連自殺都做不到。受刑的犯人只能在漫長的痛苦之中近乎絕望般的失去自己的生命,可見這種刑罰有多麼恐怖。
相傳當時的戚夫人深受劉邦喜愛,而身為劉邦第一個妻子的呂雉呂後卻因此遭到了劉邦的冷落。而戚夫人受寵之後也是愈加的如日中天,動起了想讓劉邦將廢掉呂後兒子劉盈的太子,讓自己的兒子劉如意成為太子,繼承劉邦皇位的心思。
之後,呂雉還讓自己的兒子來看自己的「傑作」,劉盈見後都認為呂雉實在是過於殘忍,但是自己卻又無法反抗母親的行為,整日鬱郁寡歡,最終病逝。
9. 打針是誰發明的
生病了打針、掛吊瓶,在今天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兒。不過,你知道打針時用的注射器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嗎?這裡面可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醫學知識。 為了把葯物送入體內,人們嘗試過木鉤子、柳葉刀 注射器的歷史比許多人想像中要悠久的多。在17世紀60年代,德國出現了關 於靜脈輸液的專著。這時,極少數醫生曾用動物膀胱製成靜脈注射工具,用中空的樹枝插入人體,嘗試輸血。這種方法雖然挽救過一些生命,卻帶來許多致命的並發症,1670年巴黎議會禁止輸血,動物膀胱注射的技術就絕跡了。 到了19世紀初期,制葯技術發展起來,為了把葯物送入體內,醫生們嘗試了從木鉤子到柳葉刀的各種器具,企圖通過用沾有葯物的器具,刺穿皮膚以將葯物送入體內。 其實,針筒在這時已經出現,不過人們只用它來治療胎記。針頭也由愛爾蘭醫生弗朗西斯·賴恩發明出來。但直到1853年,來自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伍德和來自法國的查爾斯·普拉乏斯才第一次將針筒和針頭組合到一起,這一創新也就成為了現代注射器的鼻祖。亞歷山大使用這一新工具向病人皮下注射嗎啡,來治療睡眠障礙。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亞歷山大的妻子因為自己注射嗎啡過量而去世。 幾年以後,亞歷山大又為注射器的針管加上了刻度,並換上了更細的針頭。這一系列的改良立即吸引了眾多醫生的注意,並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這讓許多疾病可以醫治,帶來了醫學史上的飛躍。 塑料注射器,成為安全的首選 到20世紀50年代時,注射器的生產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了。注射器也出現了小到0.25毫升,大到200毫升的各種型號。這時,美國BD公司應紅十字會要求,生產了一次性采血包,隨後,又開發出玻璃制的一次性注射器。短短三個星期內,這些注射器就為100萬美國兒童接種了脊髓灰質炎疫苗。隨後,BD公司並購了巴爾的摩生物實驗室,並研發出一整套無菌技術。這奠定了整個一次性無菌醫療器具產業的基礎。 塑料工業的飛速發展也為注射器的生產注入了新的元素。1956年,紐西蘭醫生科林·默多克發明了一次性的塑料注射器。與傳統的玻璃注射器相比,用塑料製作注射器除了秉承玻璃製品惰性、透明等優點外,它還具有不易損壞、便於運輸、造價低廉、易於回收等特點,它的安全性更是玻璃注射器望塵莫及的。 一次性無菌注射器開始了規模化生產,逐漸取代了傳統注射器而成為了醫生們的首選。今天,僅僅BD公司設於迦南的一個子工廠就具有每周生產3000萬支一次性無菌注射器的能力。 10年後,打針不再疼 注射器在救治了千千萬萬人的同時,卻也要了許多醫生的命。針刺傷是醫生被傳染肝炎、艾滋病的主要途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注射器的包裝、設計以及回收都開始加入了保護醫務人員的考慮。而美國已經要求所有醫院停用傳統鋼制針頭,使用具有安全設計的醫療器具。 未來注射器的發展,必向著更有效、更安全、更易用、更便宜、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從小懼怕打針,原因不言而喻---痛。不過,10年以後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目前,人們正在開發一種"微針頭",其直徑與人的毛發相當。因為很細,所以能夠顯著減輕甚至消除注射時的疼痛。
10. 誰是數學的創始人是怎麼死的現在應該死透了吧
首先,亞里士多德提出, 「數學」一詞的專門化使用是源於畢達哥拉斯的想法,但沒有任何資料表明對於起源於愛奧尼亞的自然哲學有類似的思考。其次在愛奧尼亞人中,只有泰勒斯(公元前640?--546年)在「純」數學方面的成就是可信的,因為除了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ertius)簡短提到外,這一可信性還有一個較遲的而直接的數學來源,即來源於普羅克洛斯(Proclus)對歐幾里得的評註:但這一可信性不是來源於亞里士多德,盡管他知道泰勒斯是一個「自然哲學家」;也不是來源於早期的希羅多德,盡管他知道塞利斯是一個政治、軍事戰術方面的「愛好者」,甚至還能預報日蝕。以上這些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在柏拉圖的體系中,幾乎沒有愛奧尼亞的成份。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00--?年)有一段名言:「萬物都在運動中,物無常往」, 「人們不可能兩次落進同一條河裡」。這段名言使柏拉圖迷惑了,但赫拉克賴脫卻沒受到柏拉圖給予巴門尼德那樣的尊敬。巴門尼德的實體論,從方法論的角度講,比起赫拉克賴脫的變化論,更是畢達哥拉斯數學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對於畢達哥拉斯學派來說,數學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事實上,從公元2世紀的拉丁作家格利烏斯(Gellius)和公元3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波菲利(Porphyry)以及公元4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揚布利科斯(Iamblichus)的某些證詞中看出,似乎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於成年人有一個「一般的學位課程」,其中有正式登記者和臨時登記者。臨時成員稱為「旁聽者」,正式成員稱為「數學家」。
這里「數學家」僅僅表示一類成員,而並不是他們精通數學。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精神經久不衰。對於那些被阿基米德神奇的發明所深深吸引的人來說,阿基米德是唯一的獨特的數學家,從理論的地位講,牛頓是一個數學家,盡管他也是半個物理學家,一般公眾和新聞記者寧願把愛因斯坦看作數學家,盡管他完全是物理學家。當羅吉爾·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年)通過提倡接近科學的「實體論」,向他所在世紀提出挑戰時,他正將科學放進了一個數學的大框架,盡管他在數學上的造詣是有限的,當笛卡兒(Descartes,1596--1650年)還很年輕時就決心有所創新,於是他確定了「數學萬能論」的名稱和概念。然後萊布尼茨引用了非常類似的概念,並將其變成了以後產生的「符號」邏輯的基礎,而20世紀的「符號」邏輯變成了熱門的數理邏輯。
在18世紀,數學史的先驅作家蒙托克萊(Montucla)說,他已聽說了關於古希臘人首先稱數學為「一般知識」,這一事實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數學本身優於其它知識領域;而另一種解釋是,作為一般知識性的學科,數學在修辭學,辯證法,語法和倫理學等等之前就結構完整了。蒙托克萊接受了第二種解釋。他不同意第一種解釋,因為在普羅克洛斯關於歐幾里得的評注中,或在任何古代資料中,都沒有發現適合這種解釋的確證。然而19世紀的語源學家卻傾向於第一種解釋,而20世紀的古典學者卻又偏向第二種解釋。但我們發現這兩種解釋並不矛盾,即很早就有了數學且數學的優越性是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