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同性戀一詞最先由誰創造

同性戀一詞最先由誰創造

發布時間:2021-10-03 12:20:54

1. 同性戀」這個詞最早出自古希臘哪個詩人筆 下

古希臘女詩人薩福的詩中出現了這含義。
而在《詩經》中的一些詩歌或隱或現可以看出當時存在的同性戀現象,如《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在遺留下來的眾多明清小說《紅樓夢》、《金瓶梅》、《品花寶鑒》、《宜春香質》、《十二樓》、《聊齋志異》、《情史》、《閱微草堂筆記》、《弁而釵》等中都有大量同性戀的描寫,甚至以同性戀故事作為主題,從側面證明當年同性戀之盛。

2. 同性戀最早源於什麼時候,在哪裡

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同性戀」這個稱呼,而是使用更為隱諱的表達,如下:「斷袖」:語出《漢書·佞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 「龍陽」:《戰國策·魏策》中記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 「餘桃」: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 其他尚有「男風」(亦可寫做「南風」)、「走旱路」等詞婉指同性戀現象。另因李安之電影《斷背山》奪得奧斯卡後,「斷背」一詞亦成為同性戀之別稱。
在現代中文口語中,常常使用「同志」來稱呼同性戀者(但是在正式場合下,這個詞語的原意不變)。此外還有粵語吸收的英文單詞gay後的稱謂「基」,用來指代同性戀。但是這個詞語通常具有貶損意味。這種帶有貶損意義的單詞還有例如「玻璃」等。在某些地區的方言中,還把男同性戀者稱做「飄飄」。
女同志族群中,「T」指特質傾向於陽剛,或外貌喜歡作男性化/中性化裝扮者(「T」來自英文的Tomboy);「婆」指裝扮、行為、氣質陰柔的女同志(又稱為P)。台灣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當於西方的Butch/Femme。「婆」這個詞在最早是相對於T而來,指「T的老婆」。但近年來,婆的主體性已經逐漸浮現,用以泛指氣質較陰柔者。Uncle指年長的T;這個詞起源於60年代,是女同志用來對長輩的尊稱。在中文裡則稱「哥」,例如「張哥」、「金哥」。至於「拉子」、「拉拉」或「蕾絲邊」指女同性戀者(由Lesbian諧音而來),最早出現在台灣作家邱妙津的女同志小說《鱷魚手記》里,於1990年代開始流行於台灣。

3. 同性戀這個詞是什麼時候發明

古代怎麼沒有 古代的同性戀還很多呢
很多大官或富商家裡都會養幾個小倌的

4. 同志這一詞的由來!

「同志」一詞的由來

日前,一些省市相繼下發了文件,要求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稱同志,不稱職務,黨內行文或報送書面材料也相同。那麼,「同志」一詞是如何來的呢?

原來,在我國古代,「同志」與先生、長者、君等詞的涵義一樣,都是朋友之間的稱呼。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國語·晉語四》中對「同志」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後漢書·劉陶傳》曰:「所與交友,必也同志。」

到了現代,「同志」成為政黨內部成員之間的稱呼。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內部就已互稱「同志」。孫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發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那些一心推翻滿清王朝的同盟會會員們也互稱「同志」,聽上去不但得體而且悲壯。孫中山在其著名的《總理遺囑》中也呼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1920年,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時,也開始引用「同志」一詞。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並賦予其新的涵義。

1923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內部以及與外國共產黨及工人組織之間,互稱「同志」也多了起來。新中國成立後,「同志」這個稱呼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親切尊敬的互相稱呼。毛澤東同志在1959年還專門指示,要大家互稱「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專門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至此,「同志」這一稱呼已不單單只是一個稱呼,而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和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一種方式。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再次指出:「全會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5. GAY的由來這個詞最初是來自哪裡

有的是先天的
至於為什麼會有先天性的我也不知道
但是後天的就會有很多原因
1.有些是半先天性的.這些會在成長過程里或者接觸過才會發現自己不喜歡異性
2.有的是因為人為因素.這些大多是因為家庭的影響形成的.比如說家長從小就把他們當成女孩或者男孩來養.就會給他門產生一種錯覺.但是這類人很大機會能就醫.心理醫生
3.有的是自我意識.這些人很大部分是因為異性對他們的傷害形成偏差的想法.後天形成的

6. 同性戀是從哪個國家先開始的

中國古代
中國古代也有一些同性戀影子的記載。例如:《漢書·佞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表明了君臣關繫到極致。《戰國策·魏策》中記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餘桃」、「分桃」: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在紅樓夢里,賈寶玉也有類似的同性戀的行為。韓子高與陳文帝陳蒨(茜的繁體字)也是有名的一對。陳文帝曾為韓子高提出男皇後,然終未成功。野史中韓子高被稱為陳子高,就是冠了陳蒨的姓。

古希臘
通常認為同性性關系在古希臘是很普遍的。但是K.J.多佛(K.J. Dover)指出,這樣的關系並沒有取代男女間的婚姻,而是發生在之前或一起。一個成年男子會有一個未成年男子同伴,他會成為「愛者」(erastes),而較年輕的成為「被愛者」(eromenos)。在這種關系中,被愛者感到渴望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因為他還沒有男子氣概。受到慾望和尊敬的驅使,愛者會無私地奉獻所有被愛者要求的用於繁榮社會的教育。(Greek Homosexuality, K.J. Dover, 1979年,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London)

中世紀歐洲
在Benkert創造這個醫學名詞之前,同性性行為被基督教會譴責為罪惡,並在一些歐洲國家,包括英國,被定為違法。在某些情況下,男人會因為介入同性性行為受到監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國的奧斯卡·王爾德的著名案例。西方人關於同性性行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紀。耶魯大學著名的歷史學家Boswell發現,同性戀者「在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許多層次的社會中是傑出的,有影響的和受到尊重的,並在那個時代的文化遺產中留下永恆的印記,無論是宗教方面還是在世俗社會。」

但是,大約從十二世紀後半葉開始,比較惡毒的敵意出現在通俗文學中,並最終傳播到神學和法律文獻中。(Boswell,1980,第334頁)。十三和十四世紀是一個對任何異端都不寬容的時代,包括十字軍東征討伐非基督徒,對猶太人的排斥,和對被懷疑為危險分子的人們日益嚴重的肆意鎮壓。Boswell注意到,這種不寬容的表現影響了隨後數個世紀的歐洲社會。福柯(1979)在他的「性史」中追溯了,伴隨著工業革命中日益增強的世俗社會的政府和醫學專業的權威,對同性戀的譴責從宗教轉移到世俗社會和醫學專業。

7. 關於同性戀的由來

有一個人,有一個好友,比親兄弟還親的那種。倆人一起穿開襠褲長大,同桌從小學念到高中,還考上同一所大學,住同一間寢室,畢業後,又來到同一個城市,倆人所在的公司一個在十層,一個在十二層。他為好友被流氓打斷過腿,好友為他被流氓打斷過手。他們的交情比老廟黃金的成色更足。

但有一年,十一樓來了一個女孩兒,很不巧,在上上下下的電梯里,她擠入他們中間。

他倆都愛上她。一開始他倆決定讓女孩兒選擇,但女孩兒顯然是一個熱愛男人為她斗毆的主。他倆決定談判,勸對方退出競爭,地點就選在大廳里的咖啡屋。一腔廢話後,他感覺到好友的鐵石心腸,一咬牙,說,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他好友立即回敬,滿大街沒見誰脫光衣服,殘疾人倒是一個接一個。他差點噎死。於是,一番拳腳後,最後,倆人還是決定拋硬幣。

他贏了,他樂呵呵地與女孩兒約會。女孩兒很驚異地問他好友為何甘心退出。他說了拋硬幣的事。女孩兒頓時勃然大怒,說,讓一枚硬幣來決定我的愛情?荒謬。女孩兒拂袖遠去。他如喪考妣。他找到好友,倆人抱頭痛哭。

就這樣,他們成同性戀了。

與其兩個人一起失戀,倒不如做一對同性戀。這是對衣服的失望,對手足的依賴。

他們不知道,靠一枚硬幣去決定去留的時候,他們已經對女孩兒視同硬幣了,那不是真正的愛。而他們之間昏迷了的感情,藉此事得以醒來。

除了同為男性而外,有什麼阻礙他們成為戀人的呢?既已相戀多年,同性又有何妨?

8. 「同志」稱呼何時開始,由誰提出

「同志」一詞是如何來的呢?

原來,在我國古代,「同志」與先生、長者、君等詞的涵義一樣,都是朋友之間的稱呼。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國語·晉語四》中對「同志」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後漢書·劉陶傳》曰:「所與交友,必也同志。」

到了現代,「同志」成為政黨內部成員之間的稱呼。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內部就已互稱「同志」。孫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發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那些一心推翻滿清王朝的同盟會會員們也互稱「同志」,聽上去不但得體而且悲壯。孫中山在其著名的《總理遺囑》中也呼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1920年,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時,也開始引用「同志」一詞。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並賦予其新的涵義。

1923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內部以及與外國共產黨及工人組織之間,互稱「同志」也多了起來。新中國成立後,「同志」這個稱呼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親切尊敬的互相稱呼。毛澤東同志在1959年還專門指示,要大家互稱「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專門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至此,「同志」這一稱呼已不單單只是一個稱呼,而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和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一種方式。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再次指出:「全會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9. 「同志」一詞的來歷嗎

起源

1989年,香港人林奕華將自己籌劃的首屆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這可能是這層意義的開端。(最晚是)從此開始,在中國大陸之外的中文地區,如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同志」一詞逐漸演變成對同性戀者的另一個稱呼。用的時候並不是如「某某同志」這樣作稱謂用,而是「某某是一個同志」、「某某參加了一個同志團體」這樣。這種用法起先在同性戀群體中使用,後來影響逐漸擴大,上述地區的社會各界都採納了這個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認識同志手冊2001年版》中寫道:「市長愛同志」。
林奕華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來取代同性戀的同志一詞,是由孫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聯想而來。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繼續努力,另一方面則希望將討論的焦點從性取向轉移到性別議題。此後許多關注各種不同性別議題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詞聯結、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詞不僅限於同性戀者,已擴大到國際上通稱的LG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戀者(Gay)、女同性戀者(Lesbian)、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例如2004年台灣出版的小說彩虹陰陽蝶,副標題就是「跨性別同志的心路歷程」。並且在這層意義之後出現如「直男」這個詞彙。
近年進入大陸後,由於絕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再使用「同志」這個詞彙,使得這層含義反而後來居上。盡管這一層新的含義在大陸地區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並使用,不過官方媒體和文件對這一外延含義基本不予採納。

閱讀全文

與同性戀一詞最先由誰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