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古代皇帝都是社會金字塔的的頂端,而且古代把發明創造都視為奇巧淫技,是君子所不齒的事情。所以說古代是很少有皇帝這么尊貴的人物來發明東西的。但是也有發明出東西的皇帝或者說君主。比如遠古時期的黃帝,以及明朝的明孝宗朱祐樘。而且他們所發明的東西我們至今也是經常在使用的。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2. 請列舉傳說中皇帝及其部的發明創造是怎樣的
比如西漢淮南王劉安的豆腐之類的~
3. 黃帝時期有哪些發明創造
黃帝時期有許多的發來明創造。傳自說嫘祖發明了養蠶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制定了音律五聲:宮、商、角、徵、羽,並造磬、鑄鍾羲和會占日常儀會占月臾區會占星氣大橈發明了甲子,即用天乾地支來記時日隸首發明了算數。此外,蒸谷為飯、烹谷為粥乃至歷法、衣裳、帽子、舟車等都是那時發明的造房屋、搞殯葬等也是始於那時,而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也託名黃帝與他的臣下以答問的形式討論醫學。此外,黃帝還教人民順四時播種百穀草木,馴化鳥獸,利用自然資源。當然,這樣的發明,摻雜著許多神話傳說的成分,實際上任何一項發明都絕不會是一兩個人的功勞。歷史上的這些記載,只不過反映了黃帝那個時代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
4. 以皇帝的發明創造為例,說說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遠古傳說是黃帝教民耕種。但是根據歷史考古發現遠在黃帝之前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粟和水稻,而且河姆渡人是在長江流域,不是在黃帝的黃河流域。
區別:
這說明了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一定的差別,造成這一差別的原因是:上古時代沒有文字,歷史的傳承都是通過口口相傳,難免有許多誤傳,所以不能輕易的相信。
聯系:但是傳說又往往是我們考古的依據,對歷史事實有一定的補充作用。
5. 以皇帝的創造發明為例,說一說古代與史實有什麼區別
熱心問友2009-10-08黃帝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版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權箭,染五色衣服。他讓妻子嫘祖教民養蠶。他命官倉頡觀鳥獸之跡而造字,令大撓作干支甲子,以為紀年的准繩,讓令倫製作樂器等。這些傳說,其中包含著後人附會的成份,不能全部信以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實的史實(歷史),至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到黃帝時代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當時農業文化的進步。檢舉
6. 宋朝歷史上有個喜歡木工的皇帝叫做什麼
喜歡木工的皇帝是明朝的朱由校。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生母選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檢異母兄。16歲即位,在位七年。
朱由校在歷代帝王中是很有特色的一個皇帝,他心靈手巧,對製造木器有極濃厚的興趣,凡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的木匠活,他都要親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出人意料。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葯」身亡,終年23歲。謚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廟號熹宗。葬於明十三陵之德陵。
(6)喜歡發明創造的皇帝擴展閱讀:
明熹宗朱由校被人稱為「木匠皇帝」,在治國方面平庸無為的明熹宗,不僅喜好木匠活,而且技術非常了得。據說,凡是他所看過的木器用具、亭台樓榭,他都能夠做出來。
他曾經在宮中仿照乾清宮的樣式,做了一座微縮模型宮殿,高不過三四尺,但其中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還有一次他竟然做了個花園,裡面有路可以走人,水可以流動,鳥在裡面還可以唱歌。
在木工技藝方面,明熹宗有許多的發明創造。譬如,當時匠人製造的床具極其笨重,需要十幾人才能搬動,不僅用料費,而且樣式也極其普通。
明熹宗便自己琢磨,設計圖樣,親自鋸木釘板,用一年多工夫造出了一張床。不僅床板可以折疊,攜帶移動都很方便,而且床架上還雕有各種花紋,美觀大方,為當時的工匠所嘆服。
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凍,冰不僅厚而且滑,明熹宗便親自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小拖床,床面小巧玲瓏,僅容一人,塗紅漆,上有一頂篷,周圍以紅綢緞為欄,前後都設有掛繩的小鉤。
明熹宗往往坐在拖床上,讓太監們拉引繩子,一部分人在岸上用繩牽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導,另一部分人在床後推行。三面用力,拖床行進速度極快,瞬息之間就可往返數里。
明熹宗的漆工活也很在行。從配料到上漆,他都自己動手,並喜歡創造新花樣,讓身旁太監們欣賞評論。
明熹宗還喜歡在木製器物上發揮自己的雕鏤技藝。在他製作的十座護燈小屏上,雕刻著《寒雀爭梅圖》,形象極其逼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由校
7. 歷史上喜歡木匠的皇帝是哪一位
明熹宗朱由校在歷代帝王中是很有特色的一個皇帝,他心靈手巧,對製造木器有極濃厚的興趣,凡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的木匠活,他都要親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出人意料。
所以明熹宗朱由校雖說痴迷於木匠,但對國家仍是抱著一顆帝王之心,大家不要被那些危言聳聽迷惑了視線
8. 以皇帝的發明創造為例,說一說古史傳說與史實有什麼區別
黃帝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服。他讓妻子嫘祖教民養蠶。他命官倉頡觀鳥獸之跡而造字,令大撓作干支甲子,以為紀年的准繩,讓令倫製作樂器等。這些傳說,其中包含著後人附會的成份,不能全部信以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實的史實(歷史),至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到黃帝時代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當時農業文化的進步。
9. 黃帝的主要發明是什麼
黃帝的主要發明:
1.田畝制
黃帝時期,人們主要依託田地為生,黃帝發明了田畝制,以步量丈畝數,避免了百姓的領土爭端。所以,在黃帝的發明中,田畝制稱得上是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為了方便百姓對土地的管理,避免發生土地爭端,黃帝將全國土地進行了重新劃分,並在田地間畫成一個「井」字形,中間的田地為國家所有,四面八塊土地為百姓私有,可以種植糧食,還可以打鑿水井。總之,土地可以隨心所欲地由所有者支配。
2.發明了機杼
在生活方面,黃帝還發明了機杼,此後百姓可以生產自己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
3.車和船等代步工具
在交通方面,車和船等代步工具都是黃帝的發明,雖然構造比較簡易,但是也改善了人們的生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雙手。
4.發明了雲梯和弓箭、號角
黃帝還發明了雲梯和弓箭、號角等等。後來經過演化和改造,它們被廣泛的用於戰場之上,大大地提高了軍隊戰鬥力。
5.發明了銅器物品
黃帝還發明了銅器物品,比如鼎和鍾、銅鏡等等。黃帝的發明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善了百姓生活質量。
(9)喜歡發明創造的皇帝擴展閱讀:
黃帝的為政舉措: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10. 中國名人發明創造的故事,簡略一點的
1、魯班發明刨子的故事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
可這東西拿在手裡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裡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2、魯班發明墨斗的故事
魯班創造了木匠劃線用的墨斗,那是他看到母親裁衣服時,用一個粉袋劃,受到啟發的結果。
墨斗剛做好時,魯班每次彈線,都得請母親幫忙,捏住墨線的一頭。有時,母親正在做衣服或煮飯,也不得不放下,趕來幫忙。
有一天,魯班母親對他說:「你做個小勺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著墨線了嗎?」魯班一聽,對呀!他很快做成了一個。從此,一個人就可以彈墨線了。直到現在,木工師傅們還把這個小勾子叫「班母」。
3、蔡倫造紙的故事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 ,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
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4、戴梓發明連珠銃的故事
戴梓發明了一種名叫「連珠火銃」的武器,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葯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葯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但是戴梓並沒有將「連珠銃」獻給軍營,而是「藏器於家」。原因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戴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5、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雕版印刷術」。
畢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
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發明活字版的經過,除了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的記載外,還找不到第二個文獻資料。
沈括只說他是個布衣,籍貫及生平一點都沒有交代。所謂布衣,從字面理解就是沒有作過官的普通老百姓。關於畢升的職業,以前曾有人作過各種推猜,但最為可靠的說法,畢升應當是一個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
因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術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活字版的發明者。由於畢升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發現了雕版時最大缺點就是每印一本書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較長時間,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
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則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復使用。雖然製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後排印書籍則十分方便。正是在這種啟示下,畢升才發明了活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