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攝氏溫度及是多少年發明的
1742年,瑞典天文學家攝爾修斯(1701—1744)用水銀作測溫物質,以水的沸點為0℃,冰的熔點為100℃,其間為一百個等分。八年之後,攝爾修斯接受了同事施特默爾的建議,把兩個定點值對調了過來,這就是至今仍廣為使用的百分溫標,通常又稱為攝氏溫標。
溫度計的由來
溫度是熱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溫度計的出現標志著熱學跨入定量科學的第一步。
最早的溫度計是1593年伽利略製成的驗溫器,它由一個玻璃泡和長玻璃管組成,由於受到大氣壓變化的影響,又無科學的定標,所以很不完善,實際上是一個氣體膨脹器。1631年法國化學家詹·雷伊,把伽利略的長頸瓶倒了過來,直接用水的體積的變化來表示冷熱程度,也因管口未封閉水的蒸發而產生誤差。1650年,義大利費迪南二世用蠟封了口,在玻璃泡中裝入染有紅色的酒精,並把刻度附在玻璃管上,製成了現代形式的第一支溫度計。1658年法國天文學家伊斯梅爾·博里奧製成了第一支用水銀作為測溫物質的溫度計。
此後,人們精力集中在選用測溫物質和確定標准點這兩個方面。如德國的格里凱曾提出以馬德堡地區初冬和盛夏的溫度為兩個定點溫度。佛羅倫薩的院士們選擇了雪或冰的溫度為一個定點,牛或鹿的體溫為另一個定點。1665年,惠更斯建議把水的凝固溫度和沸騰溫度作為兩個固定點。1703年,牛頓把雪的熔點定為自己製作的亞麻子油溫度計的零度,把人體溫度作為12度等等。
第一支實用溫度計,是遷居荷蘭的德國玻璃工華倫海特(1686—1736)製成的。他把冰、水、氨水和鹽的混合物平衡溫度定為0°F,冰的熔點定為32°F,而人體的溫度為96°F,1724年,他又把水的沸點定在212°F,後人稱這一溫標為華氏溫標。法國人勒奧默(1683—1757),選用酒精作為測溫物質,他通過實驗發現,酒精和五分之一的水的混合物的體積在水的冰點時取1000單位,當它達到水的沸點時體積為1080單位,因此,1730年他製作的酒精溫度計採用水的冰點為0°R,水的沸點為80°R,在兩個固定點中間分成80等分,這就是勒氏溫標。1742年,瑞典天文學家攝爾修斯(1701—1744)用水銀作測溫物質,以水的沸點為0℃,冰的熔點為100℃,其間為一百個等分。八年之後,攝爾修斯接受了同事施特默爾的建議,把兩個定點值對調了過來,這就是至今仍廣為使用的百分溫標,通常又稱為攝氏溫標。
十八世紀前半期,實用溫度計的製作和應用為十九世紀熱學理論的建立提供了先決條件。
❷ 溫度計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
他的第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
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如把玻璃管倒過來,把液體放在管內,把玻璃管封閉等。比較突出的是法國人布利奧在1659年製造的溫度計,他把玻璃泡的體積縮小,並把測溫物質改為水銀,具備了溫度計的雛形。以後荷蘭人華倫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銀作為測量物質,製造了更精確的溫度計。
(2)高溫發明擴展閱讀:
溫度計的主要類型:
1、轉動式溫度計
轉動式溫度計是由一個捲曲的雙金屬片製成。雙金屬片一端固定,另一端連接著指針。兩金屬片因膨脹程度不同,在不同溫度下,造成雙金屬片捲曲程度不同,指針則隨之指在刻度盤上的不同位置,從刻度盤上的讀數,便可知其溫度。
2、半導體溫度計
半導體的電阻變化和金屬不同,溫度升高時,其電阻反而減少,並且變化幅度較大。因此少量的溫度變化也可使電阻產生明顯的變化,所製成的溫度計有較高的精密度,常被稱為感溫器。
3、熱電偶溫度計
熱電偶溫度計是由兩條不同金屬連接著一個靈敏的電壓計所組成。金屬接點在不同的溫度下,會在金屬的兩端產生不同的電位差。電位差非常微小,故需靈敏的電壓計才能測得。由電壓計的讀數,便可知道溫度為何。
4、光測高溫計
物體溫度若高到會發出大量的可見光時,便可利用測量其熱輻射的多寡以決定其溫度,此種溫度計即為光測溫度計。此溫度計主要是由裝有紅色濾光鏡的望遠鏡及一組帶有小燈泡、電流計與可變電阻的電路製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
❸ 熱電偶和光學高溫計的發明人是誰
勒夏特列
勒夏特列一生發現、發明眾多,最主要的成就是發現了平衡原理,即勒夏特例原理「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如濃度、壓強、溫度等,平衡就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這一原理不僅適用於化學平衡,而且適用於一切平衡體系,如物理、生理甚至社會上各種平衡系統。此外,勒夏特列還發明了熱電偶和光學高溫計,高溫計可順利地測定3000℃以上的高溫。他還發明了乙炔氧焰發生器,迄今還用於金屬的切割和焊接。
此外,勒夏特列還發明了熱電偶和光學高溫計,高溫計可順利地測定3000℃以上的高溫。
----參考 網路知道
❹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
莫瓦桑發明人造金剛石的故事
金剛石作為一種稀有的貴重物品,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重要象徵。
在大自然中,金剛石以極少的礦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這種少得出奇的金剛石具有世界萬物中獨一無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種礦石。金剛石的這一特性,使它具有廣泛的社會用途:有人將它鑲嵌在金光閃閃的戒指、耳環等首飾中,以象徵堅貞不渝的愛情;有人把它製成鋒利無比的金剛鑽,用來切割鋼鐵、玻璃等等。
可是,儲量如此稀缺的金剛石,遠遠滿足不了社會對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擁有金剛石的人往往會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剛石能成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該多好!
1893年,法國科學院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法國化學家莫瓦桑尷地研製出了人造金剛石!
片刻間,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訊傳遍全法國,傳遍全世界。人們轟動了,法國轟動了,世界轟動了!莫瓦桑一下成為新聞媒介的焦點,成為人們心目中巨額財富的生產者,在法國,甚至有人稱他為「世界富翁」。
早在發明人造金剛石之前,莫瓦桑已經是法國一位頗負盛名的化學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製取了單質氟。6年後。他又發明了高溫電爐。不過,莫瓦桑並沒有被鮮花和榮譽絆住前進的步伐,在科學的道路上,他仍舊一如既往地孜孜進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備進行一項化學實驗,需要用一種鑲有金剛石的特殊器具。這種器具非常昂貴,因此實驗室里的助手們倍加愛護。
早上,莫瓦桑來到實驗室,做好實驗前的准備工作。這時,各項儀器都准備好了,讐找不到那鑲有金剛石的昂貴器具。奇怪,怎麼會突然不見了呢?
助手突然驚叫起來:「啊?門好像被撬過了!莫非有小偷光顧?」
莫瓦桑仔細一看,可不是,門鎖很明顯被人撬開過。進實驗室前,誰也沒有留意到。這么說,小偷看上那昂貴的金剛石了。
這樁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個念頭:「天然金剛石如此稀少而昂貴,如果能人工製造金剛石,該有多好!」
可這談何容易!作為化學家,莫瓦桑心裡最清楚:「點石成金」這不過是美好的神話。要想製造金剛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剛石的主要萬分並了解它是怎樣形成的。
翻閱了許多資料這後,莫瓦桑了解到,金剛石的主要萬分是碳。至於它是如何形成的,在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剛石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
緊接著莫瓦桑想到,要人工製造金剛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選什麼材料才合適呢?還從未有人作過這方面的嘗試,看來,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機化學家和礦物學家查理·弗里德爾在法國科學院作了一個關於隕石研究的報告,莫瓦桑也參加了。
在報告中,查理·弗里德爾說:「隕石實際上是大鐵塊,它裡面含有極先是的金剛石晶體。」
聽到這兒,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礦中也常混有極微量的金剛石晶體,那麼,在隕石和石墨礦的形成過程中,是否可以產生金剛石晶體呢?
想到這里,莫瓦桑頭腦中出現了製取人造金剛石的設想。他對助手們說:「金剛石的主要萬分是碳。隕石里含有向量金剛石,而隕石的主要萬分是鐵。我們的實驗計劃是:把程序倒過去,把鐵熔化,加進碳,使碳處在跔的高溫高壓狀態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剛石。」
歷史上第一次人工製取金剛石的實驗開始了。沒有先例,沒有經驗,更沒有別人的指點,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樣。第一次失敗了,認真總結經驗,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第二次再來……經過無數次的反復探索,莫瓦桑的實驗室里終於爆發出一陣激動的歡呼聲,大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成功了!
從此,人造金剛石誕生了,並日益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它那堅不可摧的威力。
❺ 溫度符號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是由發明者姓的第一個字母決定的
華氏度(Fahrenheit) 和攝氏度(Centigrade)都是用來計量溫度的單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使用攝氏度,美國和其他一些英語國家使用華氏度而較少使用攝氏度。 高溫華氏度是以其發明者Gabriel D. Fahrenheir(1681-1736)命名的,其結冰點是32°F,沸點為212°F。 1714年德國人法勒海特(Fahrenheit)以水銀為測溫介質,製成玻璃水銀溫度計,選取氯化銨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溫度為溫度計的零度,人體溫度為溫度計的100度,把水銀溫度計從0度到l00度按水銀的體積膨脹距離分成100份,每一份為1華氏度,記作「1℉」。按照華氏溫標,則水的冰攝氏溫標 攝氏度的發明者是Anders Celsius(1701-1744),其結冰點是0°C,沸點為100°C。 1740年瑞典人攝氏(Celsius)提出在標准大氣壓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度,水的沸騰溫度規定為100度。根據水這兩個固定溫度點來對玻璃水銀溫度計進行分度。兩點間作100等分,每一份稱為1攝氏度。記作1℃。 攝氏溫度和華氏溫度的關系 : T ℉ = 1.8t℃ + 32 (t為攝氏溫度數,T為華氏溫度數)
❻ 測量高溫的溫度計發明的背景是什麼
拿起一般的體溫表,你就會看到,它的刻度范圍通常在35℃~42℃之間。類似,氣溫表也不能測量50℃以上的「高溫」。
科學家的設計是合理的——通常體溫和氣溫分別不超過42℃和50℃。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同樣長度內,刻度會「精細」些——例如體溫表就有0.1℃的刻度,可以更准確讀出被測的體溫。
但是,在實驗室里的普通溫度計就不一樣了一它們可以測量100℃甚至更高的溫度。
上述三類溫度計的外殼,都是用玻璃做的。於是,第一個問題凸現出來:一般玻璃的軟化點,通常不超過1300℃,而實際能測的溫度則比這低得多,那比這高的溫度怎麼測呢?
上述三類溫度計,都是利用物質(通常是酒精或水銀)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於是,第二個問題凸現出來:超過酒精沸點78.5℃的溫度,酒精溫度計就無法測量;超過水銀沸點357℃的溫度,水銀溫度計就無法測量。
這兩個問題,一直困擾了科學家許多年。
❼ 世界上最新最新的七大發明是什麼
二十世紀影響人類的七大發明
1、蒸汽機: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的發展
傳統的馬力或者水力無法提供工業革命所需的動力,蒸汽機能量的開發為世界帶來了一種更有效更強大的動力。雖說古人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機面市後,才真正開啟了蒸汽機的商業價值。許多歷史學家認為,蒸汽機的開發是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因為蒸汽機的出現帶動了冶金、煤礦和紡織業的發展。蒸汽機的出現及紡織業的機械化,提高了工業的用鐵量。由於英國擁有豐富的鐵礦和煤礦,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鐵技術和煤礦業的改進,同時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1804年出現的蒸汽機火車和1807年出現的蒸汽機輪船大大改善了運輸條件,輔助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2、電話:掀開人類通訊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請立即過來,我需要幫助!」這是1876年3月10日電話發明人亞歷山大·貝爾通過電話成功傳出的第一句話,電話從此誕生了,人類通訊史從此掀開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人類進行無線通訊的夢想則是1973年在美國紐約實現的。當時,這台世界上第一個實用手機體積大,重達1.9 公斤,是名副其實的「大哥大」。26年後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機也誕生了,它只有尋呼機那麼大,也比第一代手機輕了不少。
1964年是人類通訊史上另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觀眾通過電視第一次收看由衛星轉播的日本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實況。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電視屏幕同時間觀看千里之外發生的事,人們除了感嘆奧運精彩壯觀的開幕式和各種比賽外,更驚嘆於科技的進步。這一切都歸功於哈羅德·羅森發明的地球同步衛星。
1969年夏天,國際互聯網的雛形在美國出現,它由四個電腦網站組成,一個在加州大學分校,另三個在內華達州。1972年,實驗人員首次在實驗網路上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這標志著國際互聯網開始與通訊相結合。到了90年代,國際互聯網開始轉為商業用途。1995年網路發展到第一個高潮,這一年被稱為國際互聯網年。在電子商業浪潮的推動下,國際互聯網在21世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3、汽車:載著時代向前奔駛
汽車改變了人類的整個交通狀況,擁有汽車工業成了每一個強大工業國家的標志。
汽車走過這樣一段歷史:1771年,法國人居紐設計出蒸汽機三輪車;1860年,法國人雷諾製造出了以煤炭瓦斯為燃料的汽車發動機;1885年,德國人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裝有高速汽油發動機的機車和裝有二沖程汽油發動機的三輪汽車,並且成功企業化;1908年,美國人福特採用流水式生產線大量生產價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車。汽車的大眾化由此開始;1912年,凱迪拉克公司推出電子打火啟動車,使婦女也開始愛上汽車;1926年,世界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輛前輪驅動汽車面世;1940年,大戰令許多汽車製造商停產,歐洲車商開始轉向生產軍用車輛;50年代,德國沃爾沃的甲殼車轎車一經推出就成為最受歡迎的汽車;1970年到2000 年,日本車在亞洲走俏,豐田、本田、三菱以及日產特高技術小型車入侵歐美市場,改寫了歐美牌子壟斷的局面。
實際上,汽車的發明使人類的機動性有了極大的提高,使20世紀人類的視野更加開闊,更追求自由。當然,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帶來了道路網擠占土地資源、大氣污染和高昂的車費等問題,但不管怎麼說,汽車確實載著人類向前發展,向前奔駛。
4、電視:人類自己創造的「魔鬼」
現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沒有電視。
電視的設想和理論早在1870年就出現過。1884年,德國發明家保羅?尼普科夫設計了全個穿孔的「掃描圓盤 」,當圓盤轉動的時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點,這些小點隨即轉換成電信號,另一端的接收機把信號重組成與原來圖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蘇格蘭人約翰·貝蒙德採用尼普科夫的「大圓盤」製造了影像機。
真正製造出畫面穩定的電視是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的拉基米爾·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國猶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 1939年的世界博覽會上,世界第一台真正清晰的電視開播,電視真正誕生了。
5、登月:人類航天史上邁出一大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剎那所說的名言「對個人來說,這只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邁出一大步」牢牢銘記在地球人的心上。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全世界5億電視觀眾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畫面,畫面深處傳來一個來自外太空的聲音:「休斯頓,這里是靜海基地,鷹艙已經登陸!」接下來,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宇宙飛船上的兩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問休斯頓宇航中心:「我們不想休息四小時,我們想馬上登月。」休斯頓回答:「同意立即登月!」接著,阿姆斯特朗背朝外,開始從九級梯子緩緩爬下。全世界5億人都看到了這一場景。
登月確確實實是人類航天科技的一大進步,因為正如最後一名登月者塞爾南上校所說的:「在月球遙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國界,我覺得地球就是一個整體,我的整個思想也就開闊了。」
6、電腦:人類未來的希望
1946年2月4日,美國軍方和政府部門的代表、著名的科學家一起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房間里。當一位陸軍將軍輕輕按下電鈕後,占滿整整三堵牆的機器立即亮了起來,人們熱烈鼓掌,高聲歡呼:「ENIAC活了!」並且向總工程師埃科特祝賀。「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電腦。
7、基因:破解生命的千古密碼
10多年前,科學界就預言說,21世紀是一個基因工程世紀。人類基因工程走過的主要歷程怎樣呢?1866年,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神父發現生物的遺傳基因規律;1868年,瑞士生物學家弗里德里希發現細胞核內存有酸性和蛋白質兩個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後來的所謂的DNA;1882年,德國胚胎學家瓦爾特弗萊明在研究蠑螈細胞時發現細胞核內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線狀物體,也就是後來的染色體;1944年,美國科研人員證明DNA是大多數有機體的遺傳原料,而不是蛋白質;1953年,美國生化學家華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宣布他們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礎;1980年,第一隻經過基因改造的老鼠誕生;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誕生;1999年,美國科學家破解了人類第 22組基因排序列圖;未來的計劃是可以根據基因圖有針對性地對有關病症下葯。(
❽ 發明耐高溫的「出汗材料」靈感來源是什麼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耐熱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超高溫的冶煉爐、原子能反應堆,都要求有耐高溫的材料。衛星火箭、太空梭的速度非常快,表面和大氣劇烈摩擦會產生大量的熱,產生極高的溫度。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金屬材料會馬上變形,甚至會融化掉。更主要的是,如果無法使太空梭表面的溫度降低,即使材料再好,也會使內部達到很高的溫度,造成控制電路失靈,甚至使宇航員的生命受到威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不斷想方設法。他們在實際觀察中發現,在炎熱的夏天,人和許多動物都會出汗,以此來蒸發體內的水分,散發熱量,降低體溫。也有像狗那樣的動物,皮膚上雖然沒有汗腺,不能出汗,但它靠張開嘴巴,伸出舌頭使勁地喘氣,來加速舌頭上及肺里的水分蒸發,使體溫降下來。
科學家從動物利用流汗來降低體溫的觀察中受到了啟示,研製出了一種新的耐熱材料——「出汗材料」。這種材料主要由陶瓷製成,在陶瓷里摻入一些金屬。在溫度很高時,陶瓷內的金屬就會熔化而蒸發,能像出汗一樣帶走大量的熱,從而保證材料本身不被燒壞。用這種材料製作的航天器的表面,雖然不斷「出汗」,卻能保持外形和尺寸不變,而且還能減少航天器與大氣的摩擦。
❾ 光測高溫計的發明者
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F. W. 赫胥爾發現了紅外線,從此開辟了人類應用紅外技術的廣闊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用紅外變像管作為光電轉換器件,研製出了主動式夜視儀和紅外通信設備,為紅外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