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涼鞋發明

涼鞋發明

發布時間:2021-10-02 17:18:57

㈠ 高跟鞋是誰發明

15世紀法國宮廷服裝師發明了高跟鞋。自那以後,鞋跟的高矮寬窄雖不時有變,但對高跟鞋的狂熱卻歷久不衰。因為「鞋子與女人一同分享經歷,不論你處於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無論身材肥胖或纖瘦,鞋子永遠跟你在一起。」

16世紀:其實,高跟鞋最初的出現,是為了方便人們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直到16世紀末高跟鞋才成為貴族的時尚玩意。據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來更高大、更威武、更具自信和更具權威,於是就讓鞋匠為他的鞋裝上4吋高的鞋跟,並把跟部漆成紅色以示其尊貴身份。

17世紀:高跟鞋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這時的高跟鞋有3吋高,鞋身相當細長,鞋跟與鞋底連成一體,若你有機會走到17世紀的街上,你會發現街上所有行人都穿著相同款式的鞋子,因為當時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樣式。

18世紀:由17世紀末起,人們開始嘗試製造纖細的鞋跟,可惜支撐力不足,唯有加寬鞋跟的頂部以連接鞋底,到了18世紀後期高跟鞋的高度漸漸回落,取而代之是加上絲帶及蝴蝶結的鞋子。

19世紀:可愛的 MaryJane 鞋款首次推出,這個款式在19世紀流行了長達50年之久,當時的造鞋技術已相當成熟,流行以不同用料如緞子、絲綢及皮革來造鞋,款式亦更多元化。

20世紀:

20年代--涼鞋與高跟結合

當年女性對服飾抱有更新更開放的態度,而道德規范亦稍松,設計師開始嘗試把「裸露」的涼鞋與高跟鞋結合,成為優雅的晚宴高跟涼鞋。

30~40年代--露趾被視為不雅

隨著露趾高跟鞋的成功,露跟鞋亦開始流行。期間,潮流雜志曾唾棄這嶄新的鞋款,認為當眾露趾露跟缺乏修養,當然面對女性渴望解放的慾望,這個說法很快便站不住腳了。

50年代至今--高跟鞋的蛻變

高跟鞋歷史中最重要的時期,早期的高跟鞋因造鞋技術及用料的限制,鞋跟只能造成漏斗狀,即跟部自鞋底開始收窄,到底部再擴大。鞋跟後來雖可發展成筆直,卻依然欠缺線條美。直至50年代的鋼釘技術改革了高跟鞋,設計師才能設計出現今女士又愛又恨的尖細鞋跟。當年瑪麗蓮夢露因穿上由 SalvatoreFerragamo 設計的金屬細跟高跟鞋令她一舉成名,難怪她曾說:「雖然我不知道誰最先發明了高跟,但所有女人都應該感謝他,高跟鞋給我的事業有極大的幫助。」

關於高跟鞋的幾個傳說

15世紀的一個威尼斯商人娶了一位美麗迷人的女子為妻,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十分苦惱。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立刻請人製做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人。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路見之人都覺得穿上高跟鞋走路姿態太美了,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盛行起來了。

另一說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特製了高跟鞋,以抬高王者的高度。按時下的說法,他身材矮小,屬於「三等殘疾」。前一說是美麗的不經意流露:「遲遲春日弄輕柔,知是凌波縹緲身;腰肢輕擺,蓮步挪移,曲線曼妙。」後者虛榮的成分太濃,雜以政治因素,只能損傷眼球。

中國的高跟鞋可以溯源於清朝,那時的婦女是腳蹬花盆底鞋(高跟鞋裝在鞋子的中部)款款而行。

㈡ 世界上第一雙涼鞋

外國歷史上的鞋;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中國歷史上的鞋;
有底、幫,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足部穿著物。鞋的製作包括鞋設計、材料選擇、加工成型等過程。
沿革 鞋的歷史悠久。在中國,鞋的形象最早見於氏族社會時期的彩陶。現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一雙用皮縫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屨、舄、�、屐、靸等。①屨:有麻屨、葛屨、皮屨等。麻屨最常用,以麻繩編成,編時邊編邊砸,使之結實。葛屨穿於夏天,皮屨穿於冬天。皮屨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韋履之稱。少數民族的皮鞋稱鞮。《說文》:「鞮,革履也,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絡鞮即鞾(靴),因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而傳入中原。約自漢代以後,履取代屨,成了鞋的通稱;自宋代,鞵又取代履成為總稱。②舄:屨的別名。有單底為屨,木製復底的叫舄之別。復舄是帝王大臣祭祀時專用的鞋,故又稱達屨。③�:又稱亐。是一種草編的鞋,常稱芒�,被勞動者穿用。③屐:即木屐。一種為平底木屐,一種為底下設齒木屐。此外,屐曾引申為鞋的泛稱,如草屐、錦屐、帛屐等。⑤靸:即拖鞋。深頭、平底無跟。初以皮製,屬韋履的一種;秦代始以蒲草製作,並稱靸鞵。
自商周時期起,鞋的穿著均有制度。如漢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屨,出門則穿屐。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樣略異,女子流行軟底透空錦靿靴。宋元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種增多。明代官員著靴或雲頭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雙梁鞋,庶民百姓則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縫靴,纏足婦女穿以樟木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幫外邊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幫里邊的叫「里高底」)。清代,皇帝上朝時穿方頭朝靴,官吏公服為黑緞靴,武弁穿快靴(稱「爬山虎」),高級官員多穿牙縫靴。鞋頭逐漸由方變尖。鞋的名稱有雲頭、鑲嵌、雙梁、單梁等。貴族旗人女子穿花盆底鞋。此外還有室內穿的拖鞋、雨天的釘靴、冰上用的冰鞋。

世界各國的鞋中,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牛皮涼鞋,為現存最古老的鞋。在埃及還發現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用紙莎草編結的鞋。中世紀歐洲曾流行軟鞋、涼鞋和簡單的長統靴,貧困的人則多穿木鞋;阿拉伯人用優質皮革製鞋。直至近代,大多數鞋仍由家庭製作。

這是都難以說清楚的啊,萬一考古學家有新的發現,我再和你說.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33056.htm

㈢ 鞋子是誰發明的

外國歷史上的鞋;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中國歷史上的鞋; 有底、幫,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足部穿著物。鞋的製作包括鞋設計、材料選擇、加工成型等過程。 沿革 鞋的歷史悠久。在中國,鞋的形象最早見於氏族社會時期的彩陶。現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一雙用皮縫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屨、舄、 、屐、靸等。①屨:有麻屨、葛屨、皮屨等。麻屨最常用,以麻繩編成,編時邊編邊砸,使之結實。葛屨穿於夏天,皮屨穿於冬天。皮屨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韋履之稱。少數民族的皮鞋稱鞮。《說文》:「鞮,革履也,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絡鞮即鞾(靴),因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而傳入中原。約自漢代以後,履取代屨,成了鞋的通稱;自宋代,鞵又取代履成為總稱。②舄:屨的別名。有單底為屨,木製復底的叫舄之別。復舄是帝王大臣祭祀時專用的鞋,故又稱達屨。③ :又稱亐。是一種草編的鞋,常稱芒 ,被勞動者穿用。③屐:即木屐。一種為平底木屐,一種為底下設齒木屐。此外,屐曾引申為鞋的泛稱,如草屐、錦屐、帛屐等。⑤靸:即拖鞋。深頭、平底無跟。初以皮製,屬韋履的一種;秦代始以蒲草製作,並稱靸鞵。 自商周時期起,鞋的穿著均有制度。如漢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屨,出門則穿屐。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樣略異,女子流行軟底透空錦靿靴。宋元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種增多。明代官員著靴或雲頭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雙梁鞋,庶民百姓則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縫靴,纏足婦女穿以樟木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幫外邊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幫里邊的叫「里高底」)。清代,皇帝上朝時穿方頭朝靴,官吏公服為黑緞靴,武弁穿快靴(稱「爬山虎」),高級官員多穿牙縫靴。鞋頭逐漸由方變尖。鞋的名稱有雲頭、鑲嵌、雙梁、單梁等。貴族旗人女子穿花盆底鞋。此外還有室內穿的拖鞋、雨天的釘靴、冰上用的冰鞋。 世界各國的鞋中,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牛皮涼鞋,為現存最古老的鞋。在埃及還發現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用紙莎草編結的鞋。中世紀歐洲曾流行軟鞋、涼鞋和簡單的長統靴,貧困的人則多穿木鞋;阿拉伯人用優質皮革製鞋。直至近代,大多數鞋仍由家庭製作。 這是都難以說清楚的啊,萬一考古學家有新的發現,我再和你說

㈣ 高跟鞋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高跟鞋是義大利國家發明的。

15世紀的一位義大利鞋匠發明了高跟鞋,起初是為了克服下雨天道路泥濘造成的行走舉步問題,結果效果出奇的好。但他的體重穿上高跟鞋後,走上一會兒,便走不動了,且男性穿上高跟鞋後,有些滑稽,顯得非常難看,只好把它收了起來。可在一個下雨天,他的妻子要去看望生病的父親,鞋匠靈機一動,讓妻子穿上了那高跟鞋,雖然有些大,但在上面綁個繩子就行了。

結果妻子並未感覺穿著高跟鞋走動有多難受,反而顯得她走起路來婀娜多姿,每個路過的男人都在看她,隨後許多追求時髦的女性爭相希望能買到這樣的鞋子。自那以後,鞋跟的高矮寬窄雖不時有變,但對高跟鞋的狂熱卻歷久不衰。因為「鞋子與女人一同分享經歷,不論你處於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無論身材肥胖或纖瘦,鞋子永遠跟你在一起。」

(4)涼鞋發明擴展閱讀

高跟鞋挑選方法

1、胖子or瘦子

瘦的人要盡量挑選細跟以及薄防水台,而比較胖的、結實的人則要挑粗跟以及厚防水台。兩個原因,一是視覺上要達到協調,二是胖的人由於體重的關系穿細跟和薄防水台腳的壓力會太大。

2、高or矮

穿上鞋後腳長要和身高成和諧比例。腳看起來太大就不秀氣,太小又不大方。而腳本來就偏大的MM盡量如果穿尖頭的款式就會顯得腳更大了,圓頭和方頭都是好選擇。魚嘴和涼鞋都是挑腳的款式,腳趾要好看噢!

3、健康黑膚色or白雪肌膚

在顏色上,皮膚黑最要避免的顏色就是淡紫色,嫩粉色一類的顏色,穿上會非常土。黑色咖啡色自然是百搭,正紅色也很棒,這些都可以作為初買高跟鞋的首選顏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跟鞋

㈤ 鞋子起源於那個國家

起源

鞋起源於何時?又是由誰發明的呢?現在無從考證,但歷史表明,我國不僅是服裝文明古國,也是製造鞋的文明古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魏風·葛屨》載:「糾糾葛屨」。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屩系草鞋。據東漢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記載:「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另據《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古代的「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高筒稱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在漢代後才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晉書·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據《漢書·揚雄傳下》載:「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載:「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註:「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據陶宗儀所撰《輟耕錄》卷十八「靸鞋」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雲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南北朝時期,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在唐代還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游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據傳說,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與現代的優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於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於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於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考證,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濕,尤其是潮濕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民俗學家認為,中國纏足始於南唐。俗稱"三寸金蓮",鞋形似翹首的鳥頭,鞋底為木質,彎曲如弓,故稱"弓鞋"。弓鞋原本指彎底鞋,後泛指纏足婦女所穿的小腳鞋子。
元明代有規定只准有錢人家的女子纏足。這一時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漢族女性的"三寸金蓮"深得滿族婦女的青睞。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纏足,但屢禁不止,許多旗女仍仿效不疲,纏足之風極盛。弓鞋式樣多,有眠鞋、換腳鞋、尖口鞋、踏堂鞋、網子鞋、蓮鞋、棉鞋、套鞋喪鞋、坤鞋、合臉鞋等數百種。考究的弓鞋在鞋頭、鞋底、鞋裡和鞋幫上綉滿了各種吉祥的圖案,有錢女子的弓鞋跟上還加綴明珠等飾物。
在中國,涼鞋最早是由拖鞋演變而來。拖鞋,古稱鞋,始於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隨後,相繼出現了麻涼鞋、布鞋、布涼鞋、皮涼鞋。古人在涼鞋上綉以龍鳳等吉祥圖案,有的甚至飾以珠寶。
鞋是人們服飾的組成部分,在服飾穿著上起著「畫龍點睛」的裝飾效果。鞋,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因地域、氣候、民族不同,加之政治經濟的影響,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和表現形式。這些看上去只是橫著的英文「L」型的鞋樣,通過歷代人們的智慧不斷地發展創新,可以隨心所欲地生產出成千上萬個花色品種來,而這種發展,正是鞋文化的發展。那些做工精細,色彩艷麗,花樣繁多的一雙雙鞋子,無不充滿著美的魅力,值得我們去欣賞它、收藏它、研究它。
在傳統文化中,鞋文化的地位是很高的,從古典經籍對鞋的規定特別嚴肅而認真可以看出。沈德潛《古詩源》載:"行必履正,無懷僥幸。"說明鞋同人的道德觀念密切相關。《禮記· 曲禮》說到"君子"吃飯這些規定至今在有文化教養的家庭中仍然成為重要的"庭訓"。

㈥ 鞋是誰發明的

外國歷史上的鞋;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中國歷史上的鞋; 有底、幫,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足部穿著物。鞋的製作包括鞋設計、材料選擇、加工成型等過程。 沿革 鞋的歷史悠久。在中國,鞋的形象最早見於氏族社會時期的彩陶。現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一雙用皮縫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屨、舄、 、屐、靸等。①屨:有麻屨、葛屨、皮屨等。麻屨最常用,以麻繩編成,編時邊編邊砸,使之結實。葛屨穿於夏天,皮屨穿於冬天。皮屨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韋履之稱。少數民族的皮鞋稱鞮。《說文》:「鞮,革履也,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絡鞮即鞾(靴),因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而傳入中原。約自漢代以後,履取代屨,成了鞋的通稱;自宋代,鞵又取代履成為總稱。②舄:屨的別名。有單底為屨,木製復底的叫舄之別。復舄是帝王大臣祭祀時專用的鞋,故又稱達屨。③ :又稱亐。是一種草編的鞋,常稱芒 ,被勞動者穿用。③屐:即木屐。一種為平底木屐,一種為底下設齒木屐。此外,屐曾引申為鞋的泛稱,如草屐、錦屐、帛屐等。⑤靸:即拖鞋。深頭、平底無跟。初以皮製,屬韋履的一種;秦代始以蒲草製作,並稱靸鞵。 自商周時期起,鞋的穿著均有制度。如漢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屨,出門則穿屐。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樣略異,女子流行軟底透空錦靿靴。宋元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種增多。明代官員著靴或雲頭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雙梁鞋,庶民百姓則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縫靴,纏足婦女穿以樟木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幫外邊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幫里邊的叫「里高底」)。清代,皇帝上朝時穿方頭朝靴,官吏公服為黑緞靴,武弁穿快靴(稱「爬山虎」),高級官員多穿牙縫靴。鞋頭逐漸由方變尖。鞋的名稱有雲頭、鑲嵌、雙梁、單梁等。貴族旗人女子穿花盆底鞋。此外還有室內穿的拖鞋、雨天的釘靴、冰上用的冰鞋。 世界各國的鞋中,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牛皮涼鞋,為現存最古老的鞋。在埃及還發現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用紙莎草編結的鞋。中世紀歐洲曾流行軟鞋、涼鞋和簡單的長統靴,貧困的人則多穿木鞋;阿拉伯人用優質皮革製鞋。直至近代,大多數鞋仍由家庭製作。 這是都難以說清楚的啊,萬一考古學家有新的發現,我再和你說.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3056.htm

㈦ 「鞋子」最早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沒有一雙絕對意義 的鞋。也沒有紀錄某個人發明的。 先秦時期的鞋履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我國人民已在著屍非、屨或履了,當時男女鞋飾沒有明顯的差別。到殷商時,初步建立了禮制,已有各種鞋履,可說皮、綿、布、草俱全。據《實錄》中說:「夏商舄履皆以皮為之。」從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的3000年前的長筒皮靴,就是很好的證明。其靴長12.7厘米,寬9.4厘米。由靴面、靴底、靴腰三部分,以細皮條縫制而成。自靴底毛靴腰最上部約19.5厘米,靴尖上翹,並在其上及跟、靴內外兩側各附一銅扣飾。 商代貴族,腹下佩黼或韋革畢,腳穿翹頭船式樣的翹尖鞋,而商代武士穿的則是薄底翹尖皮履。從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玉人,也見已著履,並有鞋翹。其實,在殷商時,人們已熟練地掌握了絲織技術,絲織物和紡織物已普遍流行。當時在貴族階層中,除穿皮履外,並且普遍地穿著各種麻鞋和絲鞋了。周代,在夏商禮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完善了禮制,在服飾制度上更加完備。當時從天子以至卿士,服飾各有等差,並且還專門設「司服」一職,掌管服飾的實施。鞋飾是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被納入「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中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 在《周禮·天官》中記載:管理鞋履的職官叫「屨人」,他負責掌管正子和王後的服屨,其種類有赤舄、黑舄、素屨、葛屨等,除此之外,當時還有履、、、靴、鞋等形制。在周代,皮製鞋履已經流行。建國後在湖南長沙楚墓出土了一雙用皮縫制的鞋,距今已2000多年,這是我國現存在最早的皮鞋。它採用經過簡單鞣製的皮革作幫底,並以皮線手工縫制而成。鞋面由前蓋、前尖、後尾三塊皮革部件組成。鞋頭呈方型。款式為無帶的套式。另外一雙由塔里木盆地扎洪魯克古墓出的西周革靴,全系革製成,鞋形清晰美觀,鞋頭有皺紋,全鞋經過仔細搭配縫制而成。這說明當時製鞋設計工藝已具較高的水平。在周代,已有「氈靴」之別。《周禮·天官·掌皮》載:「共其毳毛為粘,以待幫事。」氈靴,一般是指北方寒冷地區一種用羊毛氈製成的長筒靴子,保溫性強。踏在地上既輕便又暖和。為了防寒,當時還有一種靴式獨特的連腿皮靴。皮靴出土於吐魯番腹地蘇貝希戰國古墓。全靴 為皮質,呈高筒形,它緊緊套在毛織布褲上,與膝褲、褲裝、鞋履構連成一體的形式,既利保暖,又結實耐用,還可涉水。

本回答由提問者推薦
答案糾錯 | 評論
40 39

沫汐控の鐪
採納率:60% 擅長: 暫未定製
其他回答

人類的第一雙鞋子是誰穿的,這雙鞋子又是如何發明的呢?如果從最開始講起,我們就必須從時間上越過十萬年,回到遙遠的非洲南部海岸。在離印度洋不遠處的克拉西斯河河口,有石頭搭制的遮身之所和密布的洞穴,據悉那兒曾經生活著homo sapiens sapiens的第一批社區。這個拉丁詞的意思是「雙倍智人」,它由科學家發明,以描述看起來像我們,並能像我們一樣思維的第一批現代人。 克拉西斯河沿河一帶野味兒充足。由於氣候溫和,在非洲南部定居的人很可能穿得極少。他們也不需要鞋子。空氣溫暖宜人——絕對適於光腳丫子的天氣。 然而,在接下去的七萬年中,早期海邊homo sapiens sapiens的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全球氣候隨著冰河作用推動巨大的冰塊前進或後退而發生改變。溫度降低,冰塊膨脹之時,海平面下降,出現了新的海岸線。隨著時間的推移,克拉西斯河的定居者們他們不再直接住在海岸線上,而距大海幾乎有四十英里之遙。隨著畜群尋找食物而遷移至新的地區,早期從事漁獵的人也不得不隨之遷移,否則就得餓死。 他們的大規模遷移和重新定居發生在幾千年的時間內。這需要用腳跨越成百上千英里的地區,從滾燙的沙漠到陡峭多岩的山巒,從白雪皚皚的凍土帶到潮濕而多風的平原。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早期人類不得不想出新招,保護自己的肉體不受曰曬雨淋的侵襲。 他們發明了服裝——大多是經過腌制的動物皮毛。而且他們還想出了另一條妙計:鞋子。要保護腳底板,最簡單、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一把揪住手邊的任何東西(平展的樹皮、大片樹葉,也許還有一束束的野草),用藤條或堅韌的長草捆在腳下。早期人們試圖做出來的鞋子可能並不很美觀,但卻很實用。 經過多年實驗,有人發明了涼鞋。據悉,早期的涼鞋是人工製作的最古老的一種鞋具形式,它以兩種基本形式構成。第一種形式以棕櫚、紙莎草或野草編結並用植物纖維做成環子,套在腳趾穿在腳上。這種古涼鞋的例子比比皆是,從日本和波利尼西亞的部分地區,到北美,到克拉瑪斯印第安人、猶他人,以及曾經一度生活在現在是亞利桑那州之地的史前期的岩居人那兒,到處都可以找到。 早期的第二種形式的涼鞋是從經處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來的,沿著邊子在上面鑽孔,然後穿上一根皮帶,可像繩子一樣拉緊,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魯帕恰卡馬克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木乃伊的墳墓中發掘出這種涼鞋中最古老的一種。據估算,這只涼鞋約有近一千年歷史,其製作用的是美洲駝皮。這張駝皮可能趁著它還潮濕的當兒就包著腳成形,在腳趾、腳踵和腳的四邊翻上來,有幾英寸長。駝皮千後,就在邊上鑽眼,穿上拉繩。同樣設計的涼鞋至今仍在幾千英里之外的冰島、亞洲黑海和裏海之間的高加索山脈,以及東歐波羅的海沿岸省份使用! 同樣的涼鞋怎麼可能在相距如此之遙的地方找到呢?一些人類學家認為,隨著原始人中的男男女女旅行並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安家落戶,他們從沿途遇到的人那兒照搬了做鞋的方式。隨著思想的傳播,根據所能得到的原材料,以及隨四季變化而體驗到的天氣情況,從別處借鑒的設計又得到了改進。 科學家們也許永遠都無法確知發明第一雙涼鞋的地方在哪兒。在撒哈拉大沙漠滾燙的沙地上,還是在早期人類趁著退潮彎腰撿拾水生貝殼類動物的岩石累累的大海岸邊呢?由於許多最早的涼鞋都是用植物材料製作而成,一旦遭受風雨侵襲,很快就損壞了。皮革制涼鞋如果能夠幸運地掉在沼澤地或者失落在鹽礦里,才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因此,古代普通老百姓穿的涼鞋中,很少能夠經過漫長的年代而倖存,供考古學家發掘並准確地計算出其年代來。

㈧ 鞋子的發展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㈨ 塑料涼鞋是誰發明的

確切說,任何鞋類都很難找到指定的發明者,塑料涼鞋也一樣,因為鞋的產生與自然環境、人類的智慧密不可分。
遠古時代,土地的高低不平,氣候的嚴寒酷暑,人類本能地要保護自己的雙腳,於是就出現了鞋:簡單包紮腳的獸皮,樹葉,便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古人類保存下來的文獻,仍能給我們提供一部精彩的鞋史。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1750年,馬薩諸塞州的利恩建了一個製鞋廠,使當地的製鞋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那裡工人不再是獨立的做鞋,鞋的每個製作環節都由一個受過訓練的專人負責。生產線開始形成。 起初的鞋仍然是訂做的,但為了使工人在淡季有事可干,鞋坊老闆開始做沒有預訂的鞋。這些鞋被稱作待售鞋,擺在當地商店的櫥窗里。哈維兩兄弟早期是用馬車裝待售鞋,到附近的地方兜售。
在1793年,他們在波士頓開辦了第一家鞋業零售店,每逢周三和周六齣售成品鞋。 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發明家們一直致力於縫紉機的改進。直到1790年,第一台專用於皮革加工的縫紉機才由一個名叫托馬斯·聖特的英國人改造出來。它差不多隻是一個垂直向上可在皮革上打孔的錐子。 英國的馬克.布朗勒爵士曾任紐約港的總工程師,他發明了一種壓力機,可用金屬針把鞋幫與鞋底縫起來。為了在英國反拿破崙的戰爭中盡職,在傷殘軍人的幫助下,布朗勒一天生產400雙鞋子。戰爭結束以後,英國的製鞋工業又回到了手工操作的方式。

鞋子的歷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就像所有的服飾一樣,鞋子在某些時候,也代表了某種你想讓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身分地位;但是,除了對一雙罕見的鞋子嘖嘖稱奇之外,我們最關心的,其實是鞋子究竟合不合腳的問題。因此,當你夢見鞋子,往往表示著,在你生活中的某個層面也許浮現出「到底適不適合」的疑慮。夢中的鞋子,也可能就是反映你在現實生活中採取的行動方式,特別是你穿著它四處走動的時候。注意在夢中,鞋子的式樣與類型,觀察你和鞋子的關系是如何建立起來,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對它的感覺;也許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灰姑娘的玻璃鞋不在你的腳上的原因了。

鞋子的發展史
對鞋子的關注,在西方19世紀中後期就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但當時均是把鞋視為腳的附屬物來研究的。他們認為,腳是一種色情器官,鞋則是它的性外套。這一事實和人類一樣古老,人類的腳具有一種自然的慾望功能,這種慾望功能對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人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鞋和人類的文化息息相關,不僅每一個民族穿鞋示一樣,不同歷史時期的鞋也各有差異,甚至每個人穿的鞋也是風情各異。雖然鞋的基本功能是為了保護足部,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鞋除了實用之外,各個時代的美感與風格,也在足下展露無遺。
從鞋子本身的發展歷史而言,鞋子與社會地位、氣候環境、宗教、性別、時代的文化背景皆息息相關;同時,人們對於鞋子的選擇還可以透露出穿著者的品味與儀態。從工藝編年史的角度看,鞋子的樣式往往隨著社會價值觀而不斷創新,而且也可看出當時工藝的水準與製作技術。
鞋子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護腳物,也不僅僅是一種想入非非的裝飾品。它主要是一種慾望外套,恰好和具有自然的色情意味的腳相得益彰。各種時髦的鞋子都是腳的誘惑藝術品。
幾千年以來,鞋子翔實地記錄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隨著時代變遷,東西方文化差異起來起小,人類的價值觀也越來越趨於一致。這本《鞋的風化史》正是在這種趨於一致但又有著極大不同的文化宗旨下完成的,相信本書可以為讀者提供從不同角度看待西方與東方不同的鞋文化與生活,因而在輕松的觀賞中也同時領略到風化史的發展。

最早的鞋子
你是否曾經想過,人類最早的鞋子是什麼樣的?要追索這個問題,必須上溯到幾萬年前。在遙遠的非洲南部海岸,離印度洋不遠處的克拉西斯河河口,有著無數密布的洞穴,據悉那兒曾經是homosapienssapiens(這個拉丁詞的意思是「雙倍智人」)的第一批社區。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早期人類發明了服裝——大多是經過腌制的動物皮毛。而為了保護腳底板,他們想出的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一把揪住手邊的任何東西(平展的樹皮、大片樹葉,也許還有一束束的野草),用藤條或堅韌的長草捆在腳下。早期的「鞋子」可能不很美觀,但卻很實用。
經過長期的實驗,人類發明了「涼鞋」。這是人工製作的最古老的一種鞋具,它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棕櫚、紙莎草或野草編結並用植物纖維做成環子,套在腳趾上。從北美,到克拉瑪斯印第安人、史前期的岩居人那兒,這種鞋子到處都可以找到。早期第二種形式的涼鞋是從經過處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塊,沿著邊在上面鑽孔,然後穿上一根皮帶,皮帶可像繩子一樣拉緊,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魯帕恰卡馬克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木乃伊的墳墓中發掘出這種最古老的涼鞋。據估算,這只涼鞋有近千年的歷史,其製作用的材料是美洲駝皮。
同樣的涼鞋怎麼可能在相距如此之遙的地方找到呢?一些人類學家認為,隨著地球氣候的變化,大規模遷移的原始人在地球各個角落安家落戶,他們從沿途遇到的人那兒照搬了做鞋的方式。根據所能得到的原材料,以及隨四季變化而體驗到的天氣情況,從別處借鑒的設計又得到了改進。許多最早的涼鞋都是用植物材料製作而成,遭受風雨侵襲很快就損壞了,那我們還能到哪兒去尋找涼鞋的線索呢?有趣的是,最古老的一張有關涼鞋的圖畫同時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證。這塊有五千年歷史的雕刻石板是在赫拉克勒波利斯這座「雄鷹之城」的廟宇中發現的。石板的一面是國王正在懲罰一個倒霉的下跪的敵人,另一面是國王正大踏步地赤足跨過十個沒有頭顱的屍體。但無論國王走到哪兒,都有一個侏儒般的僕人跟隨著他,手裡捧著國王的一雙花哨的涼鞋。這雙涼鞋也許代表著納莫國王的權力。
在接下去的一千五百年中,埃及人發展了他們特殊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334年,九歲的圖坦卡蒙當上了埃及國王,在有關的記載中就已出現了「涼鞋」的象形字,形如一個橢圓加上兩條鞋帶。九年後,圖坦卡蒙國王去世,他的屍體被製成了木乃伊,在隨葬物中,就有距今已三千多年的精美涼鞋。他的臣民相信,這些鞋子會幫助國王繼續他來世的旅程。其中一雙尖形尖頭涼鞋用鑲金製作;另一雙則以紙莎草做成,腳踝處有皮扣帶,繪有一幅想像豐富的尼羅河風景圖案。

皮靴的產生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士兵一直用皮靴保護他們的腳和腿。他們穿著皮靴穿過崎嶇不平的鄉野,涉過冰冷刺骨的河流。在一幅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壁畫上能見到這種鞋具是最早的一個記錄,此畫捕捉了薩根王二世(公元前721年至公元前705年)兇猛的武士乘著戰車,擴充亞述帝國版圖的場面。畫面上所有的人都足登飾有花邊的皮靴。幾百年後,古希臘的斯巴達戰士的鞋具更加富於想像——紅得耀眼的皮靴(以及顏色相配的紅色短袖束腰外衣),其目的旨在遮掩傷口流出來的血液。這種紅皮靴很快在瘋狂的斯巴達青年中流行開來。一些歷史學家堅信,皮靴的歷史要比古希臘和亞述帝國更加久遠。也許在四千五百年前,第一批皮靴是鹿皮鞋,人們在穿著時還得另外纏上綁腿擋風禦寒,保護腿腳不被荊棘劃破。但到後來,綁腿就連在了鹿皮上,成了高及腿肚或膝部的皮靴了。這種皮靴在北亞大量發現,那兒的氣候十分惡劣。專家認為,早期皮靴中有許多被攜帶著越過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和北美地區,被因紐特人和美國土著部落加以改造。
皮靴與其他鞋子一樣,其設計也隨著制靴者和穿靴者的需要和可供利用的資源在變化。野獸也經常為制靴者提供靈感,當生活在北極圈以上的因紐特人注意到,北極熊皮即使在最嚴寒的氣候下也不會凍結時,他們就用巨熊腿皮和熊掌製作皮靴。生活在日本北海道的土著人曾用鹿皮做皮靴。而北美馴鹿和長胡須的海豹的皮革則成了阿拉斯加近海土著居民製作冬用皮靴的最佳材料。為了製作最好的防水皮靴,薩莫耶德人使用了海豹皮,把帶毛的一面翻在外面。俄羅斯極東部勘察達爾半島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則涼爽多霧,勘察達爾人用魚皮做成的皮靴在霜凍情況下穿,這種皮靴在飢荒時還可煮食充飢。
對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和西伯利亞極北地區的薩莫耶德部落的人來說,腳如不能保持乾燥,將意味著死亡。為此,愛斯基摩人用兩層草墊和鳥皮做短襪。薩莫耶德人則用乾草把腳包裹起來,接著是一層兔皮,然後是皮靴里子,再襯上更多的草料,最後才是皮靴的外皮。皮靴的出現促成了短襪的誕生,這種短襪的材料從幼犬皮到草編織物,什麼都有。兩百年前,英國海盜和早期美國商船上的一些成員喜歡穿頂部很寬的高筒靴。因為有了「高筒」,走私有價值的物品就很方便。「bootlegging」,即「高筒」,後來成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禁酒時期的一個很流行的詞彙,因為當時那些穿高筒靴者常非法製作並銷售酒類。

鞋子和地位
在古希臘,鞋子象徵著奴役和自由之間的區別。希臘哲學家普盧塔克(46——120)寫道,「赤腳」,「是下賤奴隸的標志」。奴隸是不許穿鞋的,奴隸被賣掉時,他們的赤腳上蓋滿了白堊或灰泥,因此他們被叫做cretati,即「白堊人」。希臘的自由人不敢不穿鞋就上街,害怕被人當成奴隸。從歷史上來講,鞋子反映了財富,可以用來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甚至宗教信仰。例如二百七十年前,如果一個英國女孩穿了一雙牛皮鞋,就會被認為跟一個穿花邊高跟鞋的年輕女士很不一樣——哪怕她穿的皮鞋很精製。
法國的路易十四國王身高僅五英尺三英寸。從1643年到1715年,他率領法國軍隊與歐洲的幾乎所有國家打了四場大仗,建造了凡爾賽宮。盡管他取得這些成就,但還是心存遺憾,他希望自己能以極其動人的高大的君王形象讓世界矚目。為了解決身高問題,他頭戴一頂高聳的假發,足登一雙高跟鞋。一到特殊場合,他就穿上這雙用軟木做的五英寸高的高跟鞋,上面裝飾著各種表現法軍戰斗勝利的袖珍畫像。他那高跟鞋的腳踵處的皮革染成了紅色,這個色彩後來就象徵著貴族的成員。鞋子的顏色常常象徵著權力。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接受教皇利奧三世加冕,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在征服了歐洲大部之後,查理曼大帝穿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紅皮鞋,上面綴著黃金和祖母綠,與他鑲嵌著珠寶的皇冠相映成趣。紫紅色也是一種皇家鞋子的顏色,羅馬帝國初期,只有皇帝能穿紫紅色皮製的涼鞋,上面綉著金線,腳背上有隻金色的雄鷹。根據羅馬法律,誰要是敢於穿同樣的鞋子,就會遭到流放,失去所有的財產。有些羅馬統治者對其臣民穿的鞋子顏色和裝飾非常挑剔,奧勒良皇帝就曾宣布,除了他本人和繼任人之外,任何人都不許穿紅鞋。赫里奧嘎巴魯斯皇帝禁止任何女性用黃金和珠寶做鞋子的裝飾,除了貴族中級別最高的女性之外。
鞋子不僅能夠反映地位,而且也很能說明某位領袖的哲學思想。托馬斯·傑斐遜(1743——1826)於1801年就任美國第三屆總統,他足登結著鞋帶的牛津鞋登上總統寶座。「牛津鞋」鞋面很低,早在1640年就由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引進。但那時鞋帶還很新鮮——所以傑斐遜一出現便引起了某種轟動。傑斐遜並不想在時裝領域獨領風騷,他只不過是1785年到1789年任美國駐法公使時受到嶄新的革命精神的影響而已。法國人已經放棄了銀扣帶,轉而使用鞋帶,因為他們認為這更「民主」。軍用皮靴也曾用作象徵物,當法國的拿破崙(1769——1821)奪取大權,於1804年自封為皇帝,在教皇庇護七世主持的一場典禮中,他在鞋具方面引導了一場全新的潮流。
拿破崙特別欣賞羅馬帝國的藝術和服裝,最喜歡皮靴前面高過膝蓋,但後面則切割得稍短,便於行走。為了保持必要的亮光,皮靴上面用特殊的油脂和蠟的混合物打光,不允許有一塊發暗的斑點。1815年英軍在滑鐵盧一役大敗拿破崙,統領英軍的威靈頓公爵曾出人意料地說,他之所以能在軍事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他的士兵屬於「歐洲鞋穿得最好的人」。就像拿破崙一樣,威靈頓也是一個皮靴迷。

時裝鞋與高跟鞋
是誰帶頭搞起時裝鞋的呢?也許是從前那些國王或王後和其他有權有勢的人。17世紀,查爾斯二世(1630——1685)號稱「快活的君王」,他喜歡跑馬、賭博、擁翠偎紅,腳上穿的鈍頭鞋面上總要綴著絲綉的玫瑰花。朝廷的其他富有的男男女女也都效仿這位快活君王的風格,競相在豪華和色彩上攀比。有時候,最有錢有勢的人也會從工人階級穿過的鞋子上面照抄鞋樣。1555年pumps(註:英文中含有「泵」之意)第一次在英格蘭被描繪為「薄鞋」,不用系鞋帶,但像泵一樣緊緊吸附在腳上。這種淺口鞋用軟木或皮革做底,專為奔跑的男僕設計,他們在主人的車旁跑動,車子一停下來,就要准備替主人開門。到了1730年,年輕人、富人和躁動不安的人都時興起這種鞋樣來,此時它的料子已經用上天鵝絨了。
鞋跟的發明促成了最戲劇性的時裝變化。起先,鞋跟也許產生於一種很實際的需要,為的是不讓裙邊沾濕雨水、泥水和雪水。近東的婦女也許在五百年前就已經發明了「chopines」(即軟木高底鞋)。土耳其的婦女所穿的「超平」就像袖珍高蹺,有八英寸高,木製,裡面的襯墊是祖母綠和銀絲。一根根皮帶像涼鞋鞋帶一樣從周圍把腳縛住。16世紀,義大利威尼斯腳穿「超平」的婦女如此之多,以至一位遊客說,這個國家好像到處都是會走路的五朔節花柱。很快這種時髦傳到了法國和英國,在那兒,「超平」高到了18英寸!
這種踩高蹺的鞋子並沒有完全吸引住人們。16世紀前期,一位無名的義大利鞋子設計師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解決方法:鞋可以高起來,但卻不像「超平」那樣笨拙。當凱薩林·德·美第奇從義大利啟航,去與奧爾良公爵完婚時,她的行李中帶上了一樣特別的東西:法國將要見到的第一雙高跟鞋。
鞋子的前面是軟木楔子,後跟較高,這就讓凱薩林有了她需要的身高,能夠直接地盯著看她未來的丈夫了。她丈夫後來成了亨利二世國王,高跟鞋跟著火爆起來。鞋匠們開始為左右腳製作不同的鞋底了(而不是像原來那樣「直筒的」)。然而,這種軟木或木頭製作的鞋子跟高三四英寸,甚至達五英寸,穿鞋者的腿常常會腫脹起來,婦女為了不致跌倒,走路時仍不免像走高蹺般地晃來晃去。法國人把這種新式高跟鞋具叫做「chaussureaport」,又叫「橋鞋」(因為下面的拱形)或「嗒嗒鞋」(因為鞋子發出的聲音)。

一、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鞋起源於何時?又是由誰發明的呢?現在無從考證,但歷史表明,我國不僅是服裝文明古國,也是製造鞋的文明古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魏風•葛屨》載:「糾糾葛屨」。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屩系草鞋。據東漢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記載:「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另據《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古代的「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高筒稱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在漢代後才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晉書•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據《漢書·揚雄傳下》載:「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載:「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註:「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據陶宗儀所撰《輟耕錄》卷十八「靸鞋」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雲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南北朝時期,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在唐代還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游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據傳說,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與現代的優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於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於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於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考證,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濕,尤其是潮濕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我國歷史上,有關鞋的傳說很多,如「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削足適履」(《准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擾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寇準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傳說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由此可見,鞋不僅是人類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閱讀全文

與涼鞋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