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想發明一種什麼樣的紙用它來干什麼
1、我想發明一種智能紙。它不用書寫,就能把你所想的從紙上反映出來,這樣不會說話的人,也能輕松地寫信,可以郵寄給遠方的朋友了!
2、我想發明能發出聲音的紙。不管你在紙上畫什麼,你都能發出你所畫物體的聲音。例如,畫一條狗會發出「汪汪」的聲音;畫火車會發出「嗚嗚」的聲音;另外,在這張紙上寫字時,如果坐姿不好,紙上會給出警告,這有助於孩子保持視力。
3、我想發明一種環保紙,它是用廢物和廢棄的垃圾製成的。因為現在的紙是以樹木為原料製成的,一棵20歲的樹只能製作3000張A4紙。二十年耕耘可換3000張紙。代價太大,成本太高,浪費資源。呼籲大家節約紙張,為環保出份力。
(1)用紙殼做發明擴展閱讀
紙的發明:
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從范曄《後漢書》的記載可以看出,蔡倫造紙所用的原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低成本材料。用這種方法製作的紙張成本低,應用廣泛。然而,有些文獻記載蔡倫之前,也有一些用紙的例子。例如,班固的《漢書》《外國親戚小城皇後傳》中,就有公元前2世紀使用紙包葯的記載和清朝張舒所寫的三個輔助老故事。
特別是甘肅天水方馬潭出土的西漢紙、敦煌馬泉灣豐綏遺址、敦煌天水井漢玄泉友誼遺址等,都證實了早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經使用過紙了。這比蔡倫發明造紙術早了大約170年。
從上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紙早在西漢就發明了,當時紙的質量很差,不能用來寫字,西漢後期紙的質量提高了。在這一技術的基礎上,蔡倫改進了原材料和工藝,生產出了高質量的紙張。特別是蔡倫拓展了造紙原料,為各種植物纖維在造紙中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條件。
B. 用紙葯盒做的小發明
可以試著做小孔成像,不是很難,不過需要用到半透明的紙,挺薄的內種草稿紙應該也可以
C. 紙是怎麼做成的是誰發明的
1:伐樹做材料
2:裁切成適當的長度
3:剝去樹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將薄片集中處理,運往造紙廠
7:以葯水和蒸氣做成紙漿
8:用葯水沖洗
9:去除雜質
10:
漂白紙漿
11:在紙漿中加入葯水
12:用網子瀝乾水分
13:放在氈子上吸水
14:以高溫烘乾水分
15:以
壓光機
做壓光處理
紙是古代的人發明出來的
D. 造紙術是怎樣發明的
最初的紙是作為新型的書寫記事材料而出現的。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之類。商代的甲骨文、鍾鼎文實物資料,本世紀以來不斷出土;戰國到秦漢的竹簡、木牘和帛書、帛畫,近年來也有大量出土實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牘所佔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料製成植物纖維紙。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紀的歷史家范曄(398—445)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的宦官蔡倫(62—121)於漢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但是本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實踐動搖了蔡倫發明紙的說法。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烽燧遺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麻紙,比蔡倫早了一個多世紀。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初期古紙。經筆者對這紙的分析化驗,確認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所製成。繼這之後,1973年在甘肅省居延的漢代金關遺址、1978年在陝西省扶風中顏村的漢代窖藏中,也分別出土了西漢時的麻紙。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漢初文帝、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三十多張麻紙,其中三張紙上寫有文字。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
但是早期的西漢麻紙仍有待進一步改進。到了公元二世紀,在東漢宮廷中任尚方令的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監制並且組織生產了一批良紙,於永元十七年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國內推廣起來。同時,東漢還進而用樹皮特別是楮皮造紙,擴大了原料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倫在歷史上是作為良紙的監制者和推廣者的身分出現的,這些活動在客觀上對造紙術的發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應該完全抹殺。
漢代麻紙製造過程,根據我們的實驗研究,大體上是把麻頭、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潤脹,再用斧頭切碎,用水洗滌。然後用弱鹼性草木灰水浸透並且蒸煮,這可以說是後世鹼法化學制漿過程的濫觴。通過鹼液蒸煮,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進一步被除去,用清水漂洗後,就加以舂搗。搗碎後的細纖維用水配成懸浮的漿液,再用漏水的紙模撈取紙漿,經脫水、乾燥後就成紙張。如果紙表皺澀,還要砑光,方能書寫。
漢代勞動人民用簡單平常的設備,從紡織廢料中用化學和機械加工方法使纖維原料更生,製成植物纖維紙,在化學史和工藝史上的確是件值得大書的一項成就。這里有兩個技術關鍵。一是用化學方法把纖維原料中的非纖維素成分去掉,再用強力舂搗使純纖維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絲。二是設計出一種多孔的平面篩,使紙漿能在篩面上滯流,把大部分水濾出後,含少量水的纖維便留在篩面上,再經乾燥脫水,就構成一張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紙。這種平面篩就是抄紙器,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原始雛型。
E. 用紙殼等廢物做機器人怎麼做
1、首先准備好幾個紙箱待用即可。
F. 發明了瓦楞紙
談起瓦楞紙箱的起源,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包括一些專業的人士,因為它的發明是和帽子相關的。
1856年英國人愛德華·希利和愛德華·艾倫兄弟倆人發明了在紙上加壓成波紋瓦楞,作為帽子的內襯,用來透氣並吸汗。
想想用瓦楞紙做的帽子,你有沒有嘗試過。
而真正用於包裝使用的,則是1871年美國人阿爾伯特·瓊斯(Albert Jones)發明了單面瓦楞紙板,用於包裝玻璃燈罩和類似的易碎物品,並且獲得美國第一個專利權。
G. 如何發明產生紙的
1:伐樹做材料 2:裁切成適當的長度 3:剝去樹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將薄片集中處理,運往造紙廠 7:以葯水和蒸氣做成紙漿 8:用葯水沖洗
9:去除雜質 10:漂白紙漿 11:在紙漿中加入葯水 12:用網子瀝乾水分
13:放在氈子上吸水 14:以高溫烘乾水分 15:以壓光機做壓光處理
16:做成紙卷
H. 紙 是怎麼發明的 怎麼做出來的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牘)和竹片(又稱簡)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 121 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牽扯到蔡倫,漢安帝劉祜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公元 8 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 1000 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何年,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蔡倫(還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升)理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里占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干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197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I. 紙製作過程,和發明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紙張逐漸普及使用。紙的主要功績是承載信息,促進知識的普及和發展,蔡倫的改進使紙成為廣泛的用品,從這個意義上說,紙是蔡倫發明的。
J. 用紙筒做小發明
可以把一端粘上一張紙板,然後再外邊包多種顏色的毛線,可以做成一個筆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