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眾文化創造性
要想知道創造性,先要知道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明史實質是創造力的實現結果。對於創造力的研究日趨受到重視,由於側重點不同,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不把創造力看作一種能力,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從而創造出新穎和有價值的東西,二是認為它不是一種過程,而是一種產物。一般認為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新穎的產物。
有人認為,根據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根據西方學者研究表明,智商超過一定水平時,智力和創造力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創造力高的人對於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現象易產生強烈興趣,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易為常人漠視的問題,推敲入微,意志堅強,比較自信,自我意識強烈,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特點。
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的看法,發散思維當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
創造力的構成
創造力構成可歸結為三個方面:
⑴ 作為基礎因素的知識,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任何創造都離不開知識,知識豐富有利於更多更好地提出創造性設想,對設想進行科學的分析、鑒別與簡化、調整、修正;並有利於創造方案的實施與檢驗;而且有利於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這是創造力的重要內容。
⑵以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觀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⑶創造個性品質,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優良的個性品質如永不滿足的進取心、強烈的求知慾、堅韌頑強的意志、積極主動的獨立思考精神等是發揮創造力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總之,知識、智能和優良個性品質是創造力構成的基本要素,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決定創造力的水平。
創造力的行為表現特徵
創造力的行為表現有3個特徵:
1.變通性。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3.獨特性。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
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心強,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創造力的培養
創造力的培養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
②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③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
④培養急驟性聯想能力。急驟性聯想是指集思廣益方式在一定時間內採用極迅速的聯想作用,引起新穎而有創造性的觀點。
再說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的特點
1、商品性
即它伴隨著文化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大眾文化活動屬於一種伴隨商品買賣關系的消費行為;
2、通俗性
即大眾文化不是特定階層的文化,而是為社會上散在的眾多「一般個人」的文化;
3、流行性
即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
4、娛樂性
大眾文化文本無論其結局是悲是喜,總是最求廣義上的愉悅效果,使公眾的消費、休閑或娛樂 渴望獲得輕松的滿足。
5、依賴性
即大眾文化主要是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沒有大眾傳媒,也就沒有大眾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傳媒文化。
6、大眾媒介性
即大眾文化以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媒介,具有這種媒介所規定的特點。大眾媒介,通常包括機械印刷媒介(報紙、雜志、書籍等)和電子媒介(廣播、電影、電視、網路等)兩大類。
7、日常性
與欣賞高雅文化帶有更多的個體精神性不同,公眾對於街頭廣告、電視劇、流行音樂、時裝、暢銷書等大眾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環境中進行的。
8、類型性
大眾文化理論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羅森貝格認為大眾文化的不足之處是單調、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產生的誘惑和孤獨感。大眾文化往往通過大眾化媒體(網路、電視、報紙、雜志等)來傳播和表現,盡管這種文化暫時克服了人們在現實中的茫然和孤獨感以及生存的危機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類文化的真正標准,從而在長遠的歷史中加深人們的異化。
大眾文化理論滋養的土壤是現代工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伴隨高科技生產而呈現紛繁的物質文化消費。文化消費是現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產品,不是具體的物質。工業化生產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豐富的生活物質,文化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高級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構,亦即人類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對人性的終極關懷。大眾文化的倡導者顯然忽略了這個簡單的事實。社會生產所追求的是物質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並盡可能為人類提供紛繁復雜的消費構成。大眾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復制是以消解文化個性和創造性為目的的,物質追求的豐富多樣性與文化追求的簡單標准化顯然構成了一個人類生存的悖論。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大眾文化思潮是一場反叛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運動。它是建立在西方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進程,大眾的自由意識、思想解放達到某種高度之後產生的。
[編輯本段]中國大眾文化的崛起
中國的大眾文化崛起於20世紀後半葉。它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而覺醒,植根於市場經濟的沃土而成長,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時間里,便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並駕齊驅、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幹性文化形態。它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格局,積極影響了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展面貌,但也引發了多重社會效應和多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這促使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價值、效應及其發展控制問題。
大眾文化從實質上說是在現代工業社會產生、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與其共時態的官方主流文化、學界精英文化相互區別和對應的,另一方面也是同傳統自然農業經濟社會里的各種民間文化、通俗文化有著一些原則差異的,商業性、流行性、娛樂性和普及性可以說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徵。
[編輯本段]中國21世紀大眾文化的主要發展方向
1、人文化發展方向
大眾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享受、發展需要為出發點、歸宿點和最高價值目標的人文文化形態。縱觀其發生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大眾文化自始至終都體現著一種人文本質和人文精神、蘊涵著一種人文目標和昭示著人文價值理性。隨著人類的物質文明的不斷進化和主體意識的日益覺醒,大眾文化作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21世紀將更加鮮明地凸現其人文本質、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體現和反映21世紀中國大眾文化人文化發展方向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就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必須貼近大眾文化生活、滿足大眾文化需要、尊重大眾文化權利、反映大眾文化理想和提升大眾文化人格。
2、科學化發展方向
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世紀,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決定生產力、文化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形態要跟上時代步伐、獲得持續發展動力,就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的科學知識、運用先進科學方法和整合當代科學精神,從而使自身呈現出一種科學化發展方向。否則,就有可能是虛妄和病態的,甚至有可能誤入歧途。
3、國際化發展方向
21世紀是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世紀,每一個國家和民族要保持生機、活力和先進性,都必須與整個世界保持全面開放、充分交流狀態,廣泛、及時地學習和吸收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與國際文化主潮流相接軌、與國際文化新進展相協同。具體到最貼近百姓生活、最能影響民眾精神的大眾文化來說,它要有效地發揮引導大眾追求、促進大眾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樣需要通過廣泛及時地吸收和借鑒國外的有益文化成果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內容和創新其表現形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水準,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4、民族化發展方向
大眾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發展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斷,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體現民族文化風格、優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華,這是確立中華民族的國際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最先進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應當是21世紀中國大眾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
應該是指的文化背後人的創造性
❷ 奇怪,卷珠簾的作曲原創怎麼可能是霍尊
[轉載]為何說《卷珠簾》是抄襲拼湊而來的?
2014年3月5日 11:57 新浪博客
原文地址:為何說《卷珠簾》是抄襲拼湊而來的?作者:石毓智
《卷珠簾》從主題到表達,全部來自當今其他流行歌和前人的詩文,無一處是自己的藝術想像,根本不是文學創作。
霍尊的《卷珠簾》,讓他一夜爆紅。這首歌,春晚唱,元宵晚會又唱。為劉歡這樣的明星大腕兒極力追捧。現在成了流行歌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其實,這首歌根本不能叫做創作,而是抄襲拼湊來的。它的主題毫無新意,模仿古人,是爛掉的「閨怨」題材。霍尊所用的詞藻,絕大部分來自周傑倫唱的歌,而周傑倫的歌的作者方文山又是拼湊古詩詞的,所以使得霍尊這首詩顯得也有些「古韻」。
這首歌從題目到內容,沒有任何藝術想像力,更沒有任何藝術創造力。下面用紅色字體標注《卷珠簾》的模仿來源。
這樣的歌能如此走紅,也折射出了時下藝術創作的嚴重危機,也反映了大眾鑒賞力的高度麻木,跟著媒體和大腕兒的「策劃」走。
歌詞
卷珠簾 美人卷珠簾,深坐蹙娥眉。李白《怨情》評:題目來自李白的詩。主題也是一樣。有的報紙說來自《滕王閣序》「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其實這是古詩詞的老套路。
作詞:LUNA
作曲:霍尊
演唱:霍尊
鐫刻好每道眉間心上 恨了美 你搖銅鏡嘆 誰讓你蹙秀眉。《蘭亭序》評:通過眉毛來寫「思量」,是古詩詞中用爛的描寫方式。
畫間透過思量
沾染了墨色淌 我本已寫而墨香不退淤泥都有餘味。《蘭亭序》評:這句話莫名其妙,來自《蘭亭序》或者《青花瓷》。
千家文都泛黃 你的笑容已泛黃。《菊花台》評:前言不搭後語。古書泛黃與這里何干?大概是想與前面的「上」、「量」押韻,來這么一棒子。
夜靜謐窗紗微微亮 天微微亮你輕聲的嘆。《菊花台》評:寫夜寫窗紗,都是常見、平庸的想像。
拂袖起舞於夢中徘徊 夢中暗思量,自問手中鴛鴦為誰紡。電視劇《女人花》——片尾曲《伊人紅妝》 評:夢中思量,老掉牙的描寫。
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戀梨花淚 聞淚聲入林尋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 《千里之外》評:方文山提到梨花淚,古詩詞也有梨花淚,這里大概是從方文山那裡來的。
靜畫紅妝等誰歸 伊人月下戴紅妝, 不知伊人為誰傷。電視劇《女人花》——片尾曲《伊人紅妝》評:化妝,思念人,常見的描寫。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雨的蕉葉 又消瘦了幾夜。《蘭亭序》評:「斯人獨憔悴」也是常用的描寫。
啊胭脂香味 而聲回 徒留胭脂味。《蘭亭序》評:胭脂味,常見的描寫。
卷珠簾是為誰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李白《怨情》評:古詩詞極常見的描寫套路。
啊不見高軒 是誰在閣樓上冰冷地絕望。《菊花台》評:樓閣上的幽怨,很多這樣的描寫。
夜月明此時難為情 伊人獨唱伴月光, 唯有孤影共徜徉。電視劇《女人花》——片尾曲《伊人紅妝》評:
細雨落入初春的清晨 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等你來。《千里之外》
悄悄喚醒枝芽
聽微風耳畔響 你聽不出來風聲不存在是我在感慨。《千里之外》
嘆流水兮落花傷 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兩鬢斑白。《千里之外》
誰在煙雲處琴聲長 琴聲何來生死難猜用一生。《千里之外》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