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球十大必看紀錄片分別是哪些哪個最值得看
全球十大必看紀錄片分別是:地球 Earth、海豚灣 The Cove、旅行到宇宙邊緣 Journey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家園 Home、遷徙的鳥 Le peuple migrateur。最值得看的是:地球 Earth。
1、地球 Earth (2007)
簡介:一部由英國BBC和德國聯合製作的關於地球、大自然的紀錄片,用了將近3年的時間,通過對地球生命的神秘實錄;
通過表現大自然美麗景象與野生動物純粹的生死之搏的真實紀錄,再配合柏林愛樂樂團的美妙配樂,將地球的魅力在大銀幕上毫無保留的完美呈現出來,旨在呼籲人們保護環境。
2、海豚灣 The Cove (2009)
簡介:理查德•貝瑞(Richard O』Barry)年輕時曾是一名海豚訓練師,他所參與拍攝電影《海豚的故事》備受歡迎。但是,一頭海豚的死讓理查德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從此,他致力於拯救海豚的活動。不顧當地政府和村民百般阻撓,他和他的攝影團隊想方設法潛入太地的海豚屠殺場,只為將罪行公之於眾,拯救人類可愛的朋友……
本片榮獲2010年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5、遷徙的鳥 Le peuple migrateur (2001)
簡介:除了簡單的說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語。本片的主角是憨態可掬,形態各異的鳥。他們帶我們飛過大海,飛過雪原,飛過高山;他們用振動的羽翼向我們詮釋飛翔,詮釋執著,詮釋溫情,詮釋生命。
『貳』 全球十大必看紀錄片都是什麼為什麼
必看紀錄片《時間的風景》、《舌尖上的中國》、《帝企鵝日記》、《 生 命 》、《 海 豚 灣 》、《人生七年》、《 美 麗 中 國 》、《 第 三 極 》、《 森 林 之 歌 》、《 河 西 走 廊 》。通過紀錄片看著渺茫的宇宙、龐大的自然界,看著真實人生,獲得一份感悟,找到一些方向。
3、《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是由中央電視台出品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是記錄中國各地的美食,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示中國人生活上的變化。中國各地的風土習俗,構成中國各地美食的特色。讓中國觀眾更加了解中國飲食的源遠流長。
『叄』 紀錄片有什麼優點
真實。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
紀錄片中解說詞的作用
一、形象生動,畫龍點睛
形象生動的解說詞簡潔凝練、優美流暢,能給觀眾帶來無窮的韻味和美的享受。
二、幽默詼諧,情趣盎然
富有幽默感的紀錄片解說詞不僅能表達創作者的情致和感悟,傳遞畫面語言難以表述清楚的信息與感情,還能讓觀眾在另一種「審美空間」中獲得「審美期待」的滿足。
三、抒情寫意,落筆生輝
紀錄片的解說詞在風格上接近散文,在語言的運用上更注重情感的抒發和詩情的注入,我國傳統藝術創作十分注重寫意,講究 意境。電視紀錄片解說詞有了「意」的加入,會很有韻味。
四、飽含哲理,意味深長
紀錄片通過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對生活深刻的感悟、對社會深度的洞察、對人生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種超乎現實的普遍意義和永恆價值。
(3)記錄片怎麼樣創造比較特別擴展閱讀:
紀錄電影的分類,沒有固定的統一標准,依照題材與表現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以下幾類:
1、政論
運用真實形象進行論證的紀錄片。它充分發揮電影的技術優勢和藝術優勢,運用可視材料進行論證,顯示出形象性與思辨性相輔相成的特點。運用的素材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歷史的,不受時間的限制;
以《中印邊界問題真相》為例,其素材來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除了材料的真實性、論證的嚴密性、觀點的鮮明性這樣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論紀錄片尤其注重形象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2、時事報道片
指報道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的紀錄像片,它的性質與新聞片相同。但報道的范圍不限於一時一事,結構也比較完整。如報道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活動的《歷史的紀念》、報道女排比賽的《拼搏》等。
3、歷史
指再現過去時代的歷史事件的紀錄像片。它所表現的人物和事件須准確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不能違反歷史的真實,不能用演員扮演。
可以運用歷史影片數據、歷史照片、文物、遺跡或美術作品進行拍攝。影片應具有文獻價值。如《辛亥風雲》、《兩種命運的決戰》、《淮海千秋》等。
4、傳記
指紀錄人物生平或某一時期經歷的紀錄像片。它與一般時事報導片或歷史紀錄片的區別在於以特定的人物為中心,不允許用演員扮演,也不可有虛構的情節和人物。
如《詩人杜甫》、《偉大的孫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澤東》、《葉劍英》等。僅表現某一人物的某一側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寫片等也屬於此類。
5、生活
指記錄人們現實生活的各種情況及狀態的記錄像片。這是有別於其它紀錄片的,因為內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員參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與真事。
6、人文地理片
指探索一定地區的自然狀況,或介紹社會風習、城鄉風貌的紀錄片。如《黃山奇觀》、《漫遊柴達木》、《土林探奇》等。
7、舞台
指紀錄舞台演出實況的紀錄像片。對舞台演出的歌舞、戲劇、曲藝等進行現場拍攝,可以根據需要對演出節目進行剪裁、刪節,但對演出內容不能改編、增添,以區別於根據舞台節目改編的舞台藝術片。
如《民間歌舞》、《友誼舞台》等。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8、專題系列
指在統一的總題下分別出片或連續出片的紀錄像片。其中各部影片都可以連續放映,也可以各自獨立,如《漫遊世界》、《紫禁城》、《近代春秋》等。
還可分為:宣傳紀錄片、商業紀錄片、獨立紀錄片(當然,根據分類標准不同,還有其他分類方法)
『肆』 國內紀錄片的發展情況怎麼樣
淺析文獻紀錄片的價值性及其體現方式 底層平民生存狀態的藝術呈現——賈樟柯電影作品研究 摘要:文獻紀錄片作為一種體現文化價值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 表現手段,由於其製作手段和取材的陳舊,使得很多及其具有歷史文 獻價值的紀錄片並沒有被觀眾接受。文獻紀錄片如果想走近電視主流 群體,就必須在受眾觀賞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討出更加貼切現在 社會的表達手段。 關鍵詞:文獻紀錄片;受眾觀賞;表達手段 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標識逐漸成為一種影像語言性的文化產 品,這其中包括對自然生態、地域文化、社會事件、民族特色等 多方面的紀錄,而文獻紀錄片則是這其中最嚴謹最能反應歷史性 的一種紀錄片,也因其對文獻史料要求的真實性謹慎性,使得大 部分文獻紀錄片的敘述方式看起來死板而教條,在觀眾的接受過 程中,這種死板教條的印象有時甚至讓降低了觀眾對於文獻紀錄 片的興趣,從而降低了史料價值的珍貴性。 一 文獻紀錄片作為一種從電影紀錄片過渡到電視紀錄片,又 逐漸分離出的一種紀錄片類型,文獻紀錄片不僅傳承了紀錄的作 用,更重要的是展現了珍貴文獻的價值性,所以傳統意義上的文 獻紀錄片都是現有影像資料、文本資料、當事人口述等方式對事 件進行全方位的紀錄、演繹和剖析,從而達到紀錄歷史、反應歷 史、還原歷史的目的。 所有紀錄片都具有文獻價值,但並不是所有紀錄片都是文 獻紀錄片——文獻紀錄片必須有文獻,即影像、圖片、檔案等資 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獻價值。文獻紀錄片是在大量佔有文獻資料 的基礎上製作完成的,文獻價值是其最基本的價值。法國《電影 辭典》這樣定義紀錄片:「具有文獻資料性質的、以文獻資料為 基礎製作的影片。」這種廣義的文獻紀錄片概念賦予了所有紀錄 影像以文獻價值。 中國承襲了蘇聯的紀錄片觀念,習慣上將「匯編性」紀錄 片稱為「文獻片」,即利用以往拍攝的具有文獻價值的影像資料 輔以新近拍攝的素材進行再創作性編輯。這種狹義的「文獻紀錄 片」歷來為中國紀錄片創作所重視。 以上兩種定義或過於寬泛,以至於忽略了文獻紀錄片的特 質;或過於狹窄,不能全面涵蓋當今文獻紀錄片發展的新態勢, 因此有必要從新的角度進行理解。一方面,隨著歷史的發展,紀 錄片已逐漸包羅各種題材樣式,構成了以「非虛構」為根本屬性 的影像集合,是與故事片並列的片種;另一方面,文獻紀錄片不 再局限於對歷史資料的簡單匯編,口述、扮演、情景重現、動畫 等手段都可以表現具有文獻價值的內容。而這種文獻的組合是 「作者的主觀意圖要靠調動材料自身的意義和組合後的含義來完 成,在對事實的描述上求細、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發上,保 持客觀冷靜的態度,盡量隱藏作者的主觀敘述。」① 雖然表現形式有所豐富,但是文獻紀錄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 特色還是其歷史性,文獻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務於類型,而所拍 攝的內容的必須絕對真實,這樣才能進一步體現其歷史性 與文獻性,在形式有所變化的情況下,讓觀眾沒有產生虛假 的感覺,形成對歷史的現實化註解和對現實的歷史性紀錄的有機 結合。所以文獻紀錄片應該是,「文獻紀錄片」當指那些具有重 大留存價值的、實現了對歷史的現實化註解或對現實的歷史性記 錄的非虛構影視作品。 二 從社會文化角度看,文獻紀錄片具有珍貴的歷史資料價值, 是民族和國家的影像檔案。紀錄片的核心價值在於「紀錄」,文 獻紀錄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獻性」,「文獻」二字正是對紀 錄片「紀錄」功能最有力的註解。百年來雖然有多種理論觀點、 眾多學術流派和不同創作傾向,但是紀錄片以「紀錄」作為主要 功能這一點始終未變。無論對人類歷史發展而言,還是對電視這 種傳播媒介來說,文獻紀錄片都具有永恆的意義。 文獻紀錄片是民族和國家的一部歷史影像檔案。文獻紀錄 片在記錄社會歷史進程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識形 態的特質,因此,在觀看一些珍貴影像資料的同時,我們也可觸 摸到社會思想趨勢和時代文化思潮,其價值的凸顯是「以民族的 根本利益為基礎,以現代化的發展為參照,重新審視本民族的文 化,在對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發掘其優秀的內核和傳統,在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架高溝通的橋梁」②,所以說,文獻紀 錄片同時具有社會思想認知價值。 電視文化角度看,文獻紀錄片的審美價值提升了電視節目的 文化品位,從而有助於改善電視內容生產格局。文獻紀錄片具有 較高的品位和審美價值,具體表現在:第一,視野更開闊。文獻 紀錄片往往採取宏大敘事策略,從國家、民族、時代的高度把握 主題,風格上追求大氣磅礴、恢宏豪邁;第二,時空開合大。歷 史題材的文獻紀錄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時間和空間跨越;而 反映當代的文獻紀錄片,也常常注意把當下的一些價值取向放到 歷史的坐標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獻紀錄片往往 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啟迪智慧,讓人在歷史中重新認識現實。 在電視節目日趨娛樂化的今天,《大國崛起》、《新絲綢之 路》等文獻紀錄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觀眾對當今電視媒 體的認知和評價,提升了電視節目的文化品位,改變了電視被娛 樂之風裹挾的生態格局,為電視媒體自身的良性循環和未來發展 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重塑了電視文化的尊嚴。 三 所謂細節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 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 細節描寫在刻畫人物性格、豐滿人物形象、連接故事情節、豐富 作品內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紀錄片通常最終都是要求達到 對人的刻畫,即也應當注意細節對人,對周圍環境的刻畫描寫。 生動的細節描寫,有助於折射廣闊的生活畫面,表現深刻的社會 主題。「不管是哪一類紀錄片,他的成功與否最後都取決於對細 節的擁有量和對細節的處理」③,文獻紀錄片是一種精神產品, 又是綜合藝術的結晶,與電影、戲劇、小說一樣,同屬文藝作品 的范疇,要遵循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但是,它又不同於文藝作 品,要遵循紀錄片創作的特殊規律。一部優秀的電視紀錄片,離 不開借鑒和利用文藝創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細節描寫就是電視紀 錄片創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 中國近20年的文獻紀錄片題材從政治宣傳走向歷史人物、 歷史事件,從宏大敘事、空洞說教走向個人視角、細節敘事無疑 是一個巨大進步,不斷在各種歷史記錄當中尋找被記錄對象的細 節,重視對文獻的挖掘,從那些從來沒有面世過的資料里找尋和 收集,形成一種「揭秘」的效果。觀眾在被那些從未知曉的信息 所吸引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接受了滲透於其中的觀念。並對這些 細節加以整理,表現,這既是紀錄觀念的變化,也是技術的改 進。 中國大部分的文獻紀錄片選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題材,揭秘 歷史真相,或呈現領袖人物的心路歷程,普通百姓在時代變遷中 的生存狀態,或通過對歷史的全盤審視,解讀今天的社會。但不 同的是西方文獻紀錄片從1980年以後發生了重大變化,即政府或 主流意識形態集團出資拍攝的宣傳片大量縮減,以歷史人物、歷 史事件為主的商業片成為主流,突出故事性與市場價值;同時堅 持主流價值觀。中國文獻紀錄片先前單一關注政治領域而忽視文 化領域是明顯的。我們從過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記錄的重 心放在無產階級領袖這一群體身上,而對文化精英缺乏關注。 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不計其數 淺析文獻紀錄片的價值性及其體現方式 張潔瓊 (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6) 影視與傳媒 大 眾 文 藝 174 摘要:在電視節目泛濫的今天,綜藝娛樂類節目幾乎成了大哥 大,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收視市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觀眾更需要看 到一些新的節目形式和新鮮血液的出現。 2011年1月,湖南衛視重力推出解讀姓氏文化的電視節目《非常 靠譜》,節目形式新穎,風格幽默娛樂,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 注。但是作為一檔新生的節目,《非常靠譜》也尚有許多需要改進的 地方。 本文主要分析討論《非常靠譜》獨具一格的特點以及急需改進 的缺陷,為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非常靠譜;電視節目;文化;娛樂 2011年伊始,綜藝大台湖南衛視就發布聲明,表示今年湖南 衛視將有幾檔新的節目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並強調今年湖南衛 視的主題將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在其熱力推出的《非常靠譜》、 《好奇大調查》、《給力星期天》、《喜劇之王》這幾檔節目 中,以解讀姓氏文化為節目內容的《非常靠譜》節目受到了廣泛 的關注。 一、《非常靠譜》節目介紹 《非常靠譜》於2011年1月3日開播,由湖南衛視資深主持人 汪涵挑大樑,每期節目中都會請到幾位對姓氏文化頗有研究的專 家學者到場組成「擺譜團」,對每一姓氏背後的故事展開挖掘, 每期到場的觀眾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為止,一 共做過7期節目,分別是劉姓專場、姜姓專場、歐姓專場、許姓 專場、伍姓專場以及開春特別企劃節目和十二生肖姓氏專場。 《非常靠譜》旨在解讀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為包 裝,曬百家姓里的人傑、絕活、故事等,曬祖宗、曬歷史、曬文 化,讓觀眾在了解這些姓氏歷史的同時找到共鳴,為自己的姓氏 而驕傲。 該節目製作人徐晴表示:當下電視熒屏上的文化類節目大多 與解讀歷史有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讀還屬冷門。 電視觀眾看解讀歷史的文化類節目只能傾聽、借鑒;但《非常靠 譜》可以參與。 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專場後,《非常靠譜》一 直處於停播狀態,5月10日湖南衛視發表聲明,《非常靠譜》將 於5月16日正式回歸。 二、《非常靠譜》如何「靠譜」 從契合當今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這一點上來說, 《非常靠譜》的出現無疑是非常有價值的。中國人歷來講究認祖 歸宗,血脈相承,而姓氏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現象,通常成 為了血緣之間隱形的紐帶。另外,《非常靠譜》節目名稱中這個 「譜」字指的是家譜、族譜。家譜和族譜也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符 號,其承載的意義非同一般。 另一方面,從節目形式本身來說,也有許多的創新之處。 1.文化性和娛樂性的結合 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多元化社會,傳統文化式微、流行 文化喧囂。《百家姓》、《三字經》、《論語》、《道德經》、 《莊子》這些國學中的經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詳,但是真正能閱讀 並理解的人是越來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卻鋪天蓋地,這是一個 把文化弄丟了的時代。 縱觀各個電視台的節目,關於中國文化方面的節目實在是太 少了,還不及娛樂節目的一半,能去收看這些文化類節目的觀眾 更是屈指可數。《百家講壇》應該算是為數不多的比較成功過的 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講壇》作為一檔高端的文化歷史節目,最 開始的時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線,請來一些學者專家做講座,收視 率甚微;直至出現了劉心武、易中天、紀連海等等這些人之後, 《百家講壇》才隨之火了起來。火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些人會 講歷史會講故事,娓娓道來,十分傳神。 從《百家講壇》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 學究的姿態來講歷史講文化已經過時了,人們需要了解歷史,但 是不代表歷史就是枯燥的說教,換一種輕松的方式講述效果會更 好。 《非常靠譜》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娛樂性的融合。主持人汪 涵和擺譜團的專家們在講述姓氏文化的歷史時經常會調侃,也會 通過一些flash的小短片對姓氏歷史上的名人做簡短的介紹,增 進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寓教於樂,讓觀眾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 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比單純的講述更能加深觀眾的印象。 2.主持人與擺譜團的智慧 《非常靠譜》還在策劃的時候,汪涵就直諫台長,要求做該 節目的主持人,甚至連該節目的名稱都出自於汪涵的創意。汪涵 自己說,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卻是個非常安靜的人, 平時喜歡看書、研究古玩,非常熱愛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可以說,《非常靠譜》這一檔節目就是為汪涵量身定做的, 也是他從娛樂節目向高端文化節目華麗轉身的轉折點。因此,在 最初汪涵主持這檔節目的消息傳出時,他就成了大家共同關注的 焦點。觀眾都在猜測,那個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 這樣文化類的節目嗎?而節目播出之後,汪涵憑借自己的實力給 觀眾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節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 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發的這種魅力,使得整個節目既有文化 氣息又通俗易懂。 該節目的另外一大亮點就是由對姓氏文化頗有研究的學者 《非常靠譜》是否靠譜 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 江蘇南京 210000) 的歷史事件。中華民族經歷過無數文明的變遷與過度,中國人民 在數千年中經歷了無數的傷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這些都是中華 文明的文化給了我們巨大的力量,這樣生命中的閃光點,不僅是 可以指導中國人前進的明燈,也是吸引外國友人了解中華民族的 地方。到現在為止,我們在很多歷史題材的挖掘和呈現上都有所 欠缺。 中國文獻紀錄片近年來在藝術表現上實現了大面積突破,突 出體現在手法多元,如真實再現、電腦動畫等,敘事上開始追求 故事化、懸念感,剪輯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體而言, 電影語言陳舊依然是紀錄片的一個普遍現象,其理論依據是紀錄 片的真實性依託於紀實手法。,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符合紀錄片 創作的語言系統,並不違背紀錄片的本質特徵,與傳統紀錄片比 較,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符合時下紀錄片創作手法多元化的時 代特徵。情景再現是符合現階段紀錄片創作特點的一種有效的手 法之一。然而,人類歷史是不斷向前邁進的過程,不同階段的社 會環境、文化環境需要不同的創作理念、創作手法與之相適應, 盡管現階段它體現出的優越性令眾多題材的紀錄片增色生輝,然 而它只是符合這個時期的創作熱潮,如果想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則必須在不違背紀錄片本質的前提下,將其豐富、發展、完善。 注釋: ①時間.《簡論匯編性紀錄片(文獻紀錄片)的創作》.《中國廣播電 視學刊》1997年第11期. ②金元浦.譚浩哲.陸學明.《中國文化概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705-706頁. ③ 陳漢元.《紀錄片的類別》.《電視研究》.1998年04期. 影視與傳媒
『伍』 紀錄片有哪些特別的拍攝手法和技巧
戲劇沖突手法。戲劇沖突是結構故事片不可缺少的因素,也被借用到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中,這種手法一般都是現在進行時拍攝,圍繞事件的矛盾展開情節。
『陸』 如何評價BBC紀錄片《中國創造》
看這文字介紹,感覺還是有讓外國友人多了解中國現狀的作用。
我們應該知道,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乃是bbc這種紀錄片的特色,不用太介意。
『柒』 紀錄片的風格有哪些
1、詩意型紀錄片(Poetic Documentary)
詩意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代表作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這種類型的紀錄片不強調敘事,不注重特定時空的營造,不強調連貫剪輯。它著力於節奏的創造,不同空間的並置,目的在於情緒、情調的傳達。
2、闡釋型紀錄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闡述型紀錄片也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中國在1990年代「新紀錄運動」(這個概念是否成立或許依然存疑)之前的紀錄片多屬此類。這種紀錄片宣傳意圖明確,創造者倚重解說詞的力量說服觀眾接受自己的觀點。形式上的典型特徵是「上帝之聲」(voice-of-God)、證據剪輯、全知視點等。
3、觀察型紀錄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觀察型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其技術基礎在於攜帶型攝影機和磁帶攝像機的出現。這種紀錄片放棄解說,放棄扮演,紀錄片導演成了「牆壁上的蒼蠅」(fly on the wall)。
近年來中國出現很多這種類型的紀錄片,如段錦川的《八廓南街16號》、康健寧的《陰陽》等。這種紀錄片長於現實世界的表達,但對於歷史題材卻難以處理。由於放棄了解說、字幕,影像的表達很容易流於冗長而沉悶。
4、參與型紀錄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
參與型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讓魯什(Jean Rouch)和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的《夏日紀事》(Chronicle of Summer)。這種類型的紀錄片不掩蓋導演的在場,相反,刻意強調導演與被拍攝對象的互動。標志著中國紀錄片創作邁入新階段的作品《望長城》即有此特點。
5、反射型紀錄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反射型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這種類型的紀錄片的顯著特徵在於對紀錄片呈現社會歷史過程本身的反思。
和其他類型紀錄片一樣,反射型紀錄片重視對現實世界的表達,但更為重要的是,導演在片中同時表達對紀錄片創作本身的反思。這種影片往往顯得更為抽象,難以理解。對於中國的紀錄片創作者和觀眾來說,這種類型的紀錄片還是陌生的。
6、表述行為型紀錄片(Performative)
表述行為型紀錄片把真實的事件進行主觀的放大,背離現實主義的風格。強調創作者主觀的表述。代表作如馬龍里格斯(Marlon Roggs)的《舌頭不打結》(Tongues Untied)。這種類型的紀錄片往往與先鋒電影(avant-garde)很接近。
『捌』 如何評價BBC拍的關於中國的紀錄片《中國創造》
這部紀錄片拍的還是非常的不錯的,甚至比我們國內拍的要更好,這是真的拍的比我們國內好,bb聲音就是不一般呀,拍出來的東西總是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
『玖』 紀錄片的創作特色是什麼
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
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
(9)記錄片怎麼樣創造比較特別擴展閱讀:
分類
一、詩意型紀錄片(Poetic Documentary)
詩意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代表作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這種類型的紀錄片不強調敘事,不注重特定時空的營造,不強調連貫剪輯。它著力於節奏的創造,不同空間的並置,目的在於情緒、情調的傳達。
二、闡釋型紀錄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闡述型紀錄片也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中國在1990年代「新紀錄運動」(這個概念是否成立或許依然存疑)之前的紀錄片多屬此類。這種紀錄片宣傳意圖明確,創造者倚重解說詞的力量說服觀眾接受自己的觀點。形式上的典型特徵是「上帝之聲」(voice-of-God)、證據剪輯、全知視點等。
三、觀察型紀錄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觀察型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其技術基礎在於攜帶型攝影機和磁帶攝像機的出現。這種紀錄片放棄解說,放棄扮演,紀錄片導演成了「牆壁上的蒼蠅」(fly on the wall)。近年來中國出現很多這種類型的紀錄片,如段錦川的《八廓南街16號》、康健寧的《陰陽》等。
這種紀錄片長於現實世界的表達,但對於歷史題材卻難以處理。由於放棄了解說、字幕,影像的表達很容易流於冗長而沉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紀錄片
『拾』 紀錄片怎麼創新
紀錄片的話我覺得不應該太花哨
應該從最基本的角度去探索
將記錄的是真是的還原給大家
這只是個人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