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雅典為後世民主制度的運作創造了哪些方式
雅典的民主制度主要產生在公元前8—6世紀,由君主制演變為貴族制再過渡到民主制。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而克里斯提尼改革,也就是著名的陶片放逐法最終確立了民主政體。
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有三個:
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准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在古代君主專制盛行的情況下,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治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從這三個機構中可以看出後世政體的影子,比如普選、參議院與眾議院、法庭與陪審團等等。
『貳』 雅典民主政治創造了議會制具體指什麼
公民大會
『叄』 求雅典民主制度和古羅馬政治制度發展歷程
雅典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政體的演變:君主制——貴族制(建立時間、特點)——民主制
(二)民主制的確立與發展:
1、梭倫改革
(1)條件:
①公元前7世紀末,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准備以武力推翻貴族統治;②貴族制的弊端。
(2)內容及作用:
項目內容作用
經濟頒布「解負令」,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措施。緩和了平民與貴族的矛盾;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擴大了奴隸制的社會基礎,取消了貴族的統治;為民主制奠定了物質基礎。將雅典引上民主化的軌道
政治財產等級制;創設「四百人會議」和最高法院
2、民主制發展歷程:
梭倫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伯里克利改革(頂峰)
選區以血緣為基礎的4個部落以地域為基礎的10個行政選區以地域為基礎的10個行政選區
公民權力解負令,個人自由不容侵犯;劃分4個等級,以財產來分配官職五百人會議對全體公民開放以抽簽方式擔任各級官職,無等級和財產的區別,有發言權和表決權,享有津貼
常設機構4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四百人會議以抽簽方式從10個選區中各選50人組成五百人會議「五百人會議」,其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成為輪值主席,執掌最高權力
司法機構陪審法庭陪審法庭陪審法庭,在30歲以上公民中用抽簽方式選出
軍事機構設立「十將軍委員會」十將軍必須具備軍事才能,由公民大會舉手選出,是最高的政府官員,統率軍隊,掌握實權
監督機制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
(三)特點:
1、主權在民,雅典的國家管理大權掌握在全體公民手裡,多數人掌握政權。
2、集體領導,意見不一致時,少數服從多數。
3、輪番而治,輪流統治與被統治,每個公民可以是統治者也可以是被統治者。
4、法律至上,公民內部是平等的——後世的民主政治基本都遵循這一基本原則。
(四)主要機構:公民大會(性質、職能、程序(發言人資格限制)、鼓勵措施)、五百人會議(性質、職能)、民眾法庭(性質、職能)。
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以西方學院派,與一般歷史派區分還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王政時代(奴隸制原始部落國體)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王政時代:
前8世紀至前6世紀史稱王政時代。先後有7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里亞會議(羅馬稱胞族為庫里亞,每10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後為百人隊會議取代)。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
第一王羅穆盧斯在前753年建立羅馬城。前4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後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前6世紀中葉的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標志著羅馬國家的產生。王政時代最後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被憤怒的羅馬人趕走,傳說於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時代:
在共和時代的早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進行了2個世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斗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斗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斗爭。並且在前133年至前123年期間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Gaius Marius)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48年, 尤利烏斯·愷撒先後打敗另外兩人,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同盟。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羅馬帝國時代(包括寡頭統治):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且對外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從前27年開始到192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3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98年-117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
192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被殺,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193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235年這段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3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193年~ 284年)。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3世紀60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由軍隊擁立做皇帝,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制為多米那特製(即君主制),正式採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並實行了許多改革,史稱戴克里先改革。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於324年成為唯一君主,皇權得到加強。330年遷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不斷出現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410年,西哥特人佔領羅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君主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肆』 簡述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過程
即古希臘雅典國家的奴隸主民主政治制度。它的形成是在原始社會解體,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氏族貴族與平民斗爭和奴隸制經濟發展的產物。早在公元前7世紀末,雅典氏族貴族與平民的矛盾已發展到十分尖銳的程度。君主制與貴族制不同,貴族制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
公元前594年由雙方共同選出的仲裁人梭倫實行改革,廢除了債務奴役制(即以城邦公民人身抵押的所有債務),以財產多寡為標准重新劃分城邦公民的等級,提高了公民大會的權力且設立了四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作為最高行政和司法機關,調整了公民集體內不同階層間的利益關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庇西特拉圖(約公元前7世紀末---公元前527年)及其後裔的僭主統治(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10年,中有兩次間斷)客觀上打擊了氏族貴族,改善了作為公民主體的小農的經濟地位,促進了雅典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組織取代血緣組織作為國家的行政單位,以五百人會議取代了四百人會議且許可權有所擴大,創設五十人團處理日常行政事務,創立十將軍委員會,這次改革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徹底掃除了氏族制度的障礙,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克里斯提尼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確立了「陶片放逐法」。
在波希戰爭中的勝利,大大促進了雅典奴隸佔有制經濟的發展,引起雅典公民內部不同階層力量對比的變化,導致公元前462年(或公元前441年)的厄菲阿爾特和公元前443年伯里克利的改革。這些改革剝奪了由御任的執政官組成的貴族會議的權力,將其權力分別交給公民大會、民眾法庭和五百人議事會,從而使民主政治的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軍事殖民制度、各種社會公益捐獻和對公民發放津貼以及大興土木,使占公民多數的小生產者享有得到一定保障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伯里克利當政期間(公元前443年---公元前429年)雅典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達到極盛,成為左右希臘世界局勢的霸國和主要的文化中心。
伯里克利當政期間的雅典民主政治特點:
1、各級官職(除十將軍外)以抽簽方式向國民開放;
2、五百人會議由民眾陪審團掌權,貴族會議喪失一切政治權利;
3、為擔任公職或城邦活動的公民發放工資或補貼。(以前貴族執政無工資,平民很難在有收入的情況下擔任公職。
4、擴大陪審法庭的規模及許可權,使之成為最高司法和監察機關。
『伍』 公元前6---8世紀雅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雅典走向了民主政治,這個民主政治的實質
改革的進程:
里程碑1(打破血緣門第·首開先河):公元前594年的「梭輪改革」
里程碑2(消除財產限制·最終確立):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
全盛時期:公元前5世紀以後,尤其是經過希波戰爭之後,雅典的民主政治迎來了全盛時期。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為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開創了「伯里克利時代」。
實質,我個人認為你需要的是評價:
1、以伯里克利時代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
2、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
3、然而它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陸』 雅典民主制創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運作方式,請列舉兩項。
議會制和選舉制,你說兩項的,我就打了這兩項,不過我並沒照抄樓上的,我是一名歷史課代表,所以問這樣的問題,張口就來,呵呵,其實給不給分不重要了,只是能答上關於歷史的問題,我就很高興
『柒』 雅典民主政治歷程
1、(打破血緣門第�6�1首開先河):公元前594年的「梭輪改革」
2、(消除財產限制�6�1最終確立):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
3、全盛時期:公元前5世紀以後,尤其是經過希波戰爭之後,雅典的民主政治迎來了全盛時期。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為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開創了「伯里克利時代」。
『捌』 雅典為實現民主政治 做了那倆次改革
梭倫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經濟上
①廢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債務,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 梭倫改革債,禁止把欠債的平民變為奴隸。由國家出錢把因無力還債而被賣到異邦為奴的人贖回,並廢除了「六一漢」制度(平民無力還債,不得不為債主耕種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為地租交給債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所以白叫做「六一漢」),這一措施史稱「解負令」。
②實行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的措施,包括限制糧食出口,擴大橄欖油輸出;實行貨幣改革,以利於商業貿易;獎勵外地工匠移民雅典,提倡公民學習手工業技術;改革度量衡,鑄造雅典新幣,制定了一些有關財產繼承、禁止厚葬、撫恤為國犧牲公民的親屬等法令。
③承認私有財產繼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度上的氏族殘余。
政治上
①廢除世襲貴族的壟斷權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財產的數量來劃分公民等級。按一年農產品收入的總量把公民分為4個等級(按年改入的的穀物等產品的數量分別列為500斗 古希臘貴族、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四級), 各等級的政治權利依其財力之大小而定。第一等級可擔任一切官職;第二等級的公民可以擔任除司庫(即財政官)以外的高級官職;第三等級可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的公民不能擔任公職,但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
同時,不同的等級所盡義務也有差別。例如,在軍事義務方面,第一、第二等級提供騎兵,自備軍械、軍裝和馬匹。第三等級提供重裝步兵,他們自備軍械和軍裝,但不需提供馬匹。他們是構成雅典軍隊的主要成分。第四等級主要是充當輕裝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帶軍備,只帶棍棒。
②設立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四百人會議由4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除了第四等級外,其他公民皆可當選。
③設立陪審法庭(也譯為民眾法庭,相當於最高法院),作為最高司法機關,任何公民都有權上訴。陪審法庭的陪審員由所有等級的公民經抽簽方式選出。陪審法庭受理並裁決公民投訴或上訴的案件,擴大了公民的權力。
④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嚴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關殺人罪的部分,使整個雅典法較有人道色彩。
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1.他設立10個地區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氏族部落。雅典被分為城區、沿海和內地三大地區,各大地區再分為十部分,稱為三一區。通過抽簽,從每個大區中各抽一個三一區,合成一個地區部落。三一區下分若干德莫斯(自治村社),構成雅典公民政治、社會和宗教活動的基層單位。年滿18歲的雅典男性青年,在其父母所隸屬的德莫斯內通過一定的入籍儀式便可取得公民權。一些外邦人也在德莫斯內取得雅典公民權。這樣,地域原則代替了血緣原則,削弱了氏族貴族在各方面的影響。
2.建立「五百人會議」,代替原來的「四百人會議」:
(a)五百人會議從10個部落的任何等級公民中,經抽簽各選出50人組成;
(b)五百人會議享有很大權力,並且對所有等級公民開放;
(c)公民大會閉幕期間,負責處理大部分城邦政務。
3.克利斯提尼還加強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的活動。根據他的建議,制定了貝殼(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
伯利克里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頂峰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並達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
伯利克里時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現: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他們也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商定城邦重大事務。
②公民大會是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
③五百人議事會(各部落輪流執政)是公民大會常設機構,閉會期間處理日常事務,職能也進一步擴大
④陪審法庭成為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⑤為鼓勵公民積極參政,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工資。為吸引公民觀賞戲劇。還特意為公民發放 「觀劇津貼」。
古希臘的衰落
馬其頓位於希臘的北部,處於希臘文明的邊緣,被希臘人視為蠻族。但從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乾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面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制權。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即位。亞歷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前334年,亞歷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歷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拒絕。前331年,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爆發。亞歷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希臘歷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
『玖』 關於雅典民主政治的歷史題
回答如下
1.內容:
(1)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全體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是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
(2)公民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內政、外交、戰爭、和平、重要官員任免等一切國家大事,都由公民大會討論決定。
(3)國家最高常設行政機關是五百人會議,負責處理日常政務,召集公民大會。
(4)陪審法庭是國家最高司法和監察機關,對公民大會的決議擁有最終核准權。
(5)國家一切官職向各等級公民開放,國家官員由選舉產生。
實質: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評價雅典民主政治
積極:
(1)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2)雅典民主政治為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局限:
(1)是有限的民主:雅典民主僅限於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對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而言,民主是遙不可及的。
(2)是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盪的隱患
(3)狹隘的城邦體制最終無法容納政治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3. 中國和希臘為代表的兩種不同類型政治文明的原因
1.地理環境
東:大河文明,廣闊平原,易形成統一王朝,實行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西:海洋文明,蕞爾小國,獨立分散,易實行直接民主
2.經濟條件
東:自然經濟的分散性要求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統一
西:商品經濟以平等貿易為基礎,渴望追求民主
3.政治條件
東:大一統國家需要強權政治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安定
西:城邦制度的小國寡民、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參與城邦政治,
更積極地追求民主權利
4.階級條件
東:地主階級兼並土地,剝削農民,要求有一個強大的專制國家機器以鞏固特權
西:海外貿易發展,工商業階層實力壯大,張揚民主,追求自由
5.思想條件
東:小農思想的保守性、落後性,封閉性,使得民眾能夠忍受長期以來的專制壓榨,(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反抗,即農民起義)
西:重視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存在和價值,標榜自由,追求民主
好好看書,一切答案盡在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