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代設計的職業化始於何時,職業化對設計的意義表現在那些方面
現代主義設計是從建築設計發展起來的,20世紀20年代前後,歐洲一批先進的設計家、建築家形成了一個強力集團,推動所謂的新建築運動,這場運動的內容非常龐雜,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術上的進步,特別是新的材料的運用,從而把千年以來設計為權貴服務的立場和原則打破了,也把幾千年以來建築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磚瓦的傳統打破了。繼而,從 現代設計建築建築革命出發,又影響到城市規劃設計、環境設計、傢具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和傳達設計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本質上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礎是功能主義,主張形式遵循功能(FormsFollowFunction)。德國現代主義設計大師D·拉姆斯闡述現代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是「簡單優於復雜,平淡優於鮮艷奪目;單一色調優於五光十色;經久耐用優於追趕時髦,理性結構優於盲從時尚。」這種風格引領了世界范圍內的設計主潮。以致戰後被稱為國際主義風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礎。它主張以理性主義為出發點,以人類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為前提,強調一種以客觀的物性規律來決定和左右人的主觀的人性的規律。許多現代主義者,從德國的貝倫斯、格羅佩斯到美國的米斯、賴特、法國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視功能,造型簡潔,反對多餘裝飾,奉行「少即多」的原則作為自己從事設計和創作的依據。 當代現代主義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注重形式與風格。第二、具象轉向抽象。第三、表現比再現更重要。第四、創造高於審美。西方自古代開始其藝術創作的傳統就是求真,注重對客觀外物的真實刻畫和記錄描寫,但是資本主義大工業時代的開始讓人們發現物質的東西並不是那麼重要了,人們因為經濟發展變得異化了,變得心理變態了,變得心靈扭曲了,上帝死了,人們沒有了精神支柱,孤獨無依無靠,信仰缺失,唯利是圖,於是作家開始在作品中尋找活著的意義,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悶,挖掘主體心靈世界深處的意識的流動。現代主義文學的這個轉向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科對人的意識的專注也有一定的關系。 在形式上,現代主義採用了一系列西方古典文學從來沒用過的創新筆法,比如在結構上按照古希臘諸神體系建構的《尤利西斯》,在語言上採取意識流不停歇的不加標點的寫作手法的《喧嘩與騷動》,以及在情節上採取大膽的給主角改變性別的《奧蘭多》等等,這些作品給西方文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和新藝術運動時期都是古典主義(新舊)向現代主義發展的過渡期。 再多不給你弄了 自己到 http://ke..com/view/763284.html?wtp=tt 去看看吧
Ⅱ 理性和創造性是否沖突
不沖突。
根本就不是一個類別。
理性和感性是人對外,也就是待人處事方面的意識特徵——主觀或客觀;而創造性是我們大腦意識自己的事情——思維特徵,具有發散性,和外界沒有直接關系。
Ⅲ 哪些模式的評價忽視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不確定性
我國基礎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表現為:過分強調甄選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而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過分關注評價的結果,而無視評價過程本身的作用與意義;評價內容過於關注學業成績,而忽視綜合素質的全面評價和發展潛能的評價;評價方法過於關注「量」的呈現,而忽視「質」的呈現;評價主體過於單一,而忽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等等。
一是在學校教育中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的社會性、價值觀、創造性。關注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傳統,在國際上可以說是我們的優勢。二是課程內容「難、繁、偏、舊」,並且過於注重書本知識,脫離了學生經驗。三是現行的課程體系以學科知識為核心,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強調不同學科的獨立性,科目過多,忽視了科學、藝術和道德之間的聯系,忽視了學科之間的整合性和關聯性。以學科為中心是我國延用多年的傳統,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很多現象和問題是無法用一個學科知識去解釋、去探究的。
四是學生學習過於強調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加班加點、一個字看上幾十、上百遍.
Ⅳ 職業化培訓的基礎
如果把敬業精神比喻為開山的利斧,那麼,專業化就是利斧之刃,專業化程度越高,越具備了成功的可能性。 專業化的必由之路-----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人的學習不能只限於某一個時期,而應該堅持終身接受教育,至少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使命應窮其一生。現代職業人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就是自我開發。
創新:職業化精神的生命力
孫子兵法: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
布萊德: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持續不斷的創新。
「異」即差異性,創造力往往來自於差異性,而非相似之處。
創造力就是觀察到的事務與別人不同,所構想的事務與別人不同,觀察事務的角度、思維方式與別人不同。
職業人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首先不去考慮一個觀點、一個想法是否合理,因為常識中認為不合理或不可能的事情,往往蘊涵著令人驚奇的火花。不能因為保守意識將寶貴的靈感扼殺,這是最大的浪費。保守的常規思維是制約創新思維的最大的敵人,求異思維意味著向常規思維的挑戰。 創新是通向成功的天梯,不斷進取的創新開拓精神是職業人必須具有的精神。如果沒有旺盛的進取心與創造力,而只能墨守成規、因循守舊,你的工作就會處於被動,並最終被淘汰出局。
協作:職業化精神的核心
協作是團隊實現其使命的必須,同時也是個人成功的必須。一個職業人,必須是一個善於團結、懂得合作的人,也只有這樣的職業人,才具備了成功的潛質。
協作對於個人成功的重要
首先,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依賴於團隊這個舞台,個人價值的實現決定於團隊總體目標的實現。
其次,個人價值的實現有賴於團隊的支持與幫助(個人英雄主義時代已經結束了) 。
協作中要注意:
第一、信任 信任是協作的基礎,沒有信任就沒有好的合作關系,信任包括贏得他人的信任及充分相信他人兩個方面。
贏得他人的信任:自信、良好的職業道德及職業操守、信守承諾、正直無私、胸懷坦盪。
充分相信他人。
第二、溝通:是相互交流信息並最終達到彼此理解的過程。
溝通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的交流,在團隊內部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和依賴感,只有達到了大家的心心相印、相濡以沒的程度,才可能做到「無縫隙合作」,才可能在越來越多的事情上達成共識,使團隊的決策及執行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溝通中要注意:(表達、傾聽、反饋)
不能主觀臆斷溝通已經到位、注意溝通的語言選擇(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語言、不要使用生僻、深奧、晦澀的語言)、注意表達的方式(怎樣說比說什麼更重要)、只顧表達自己的看法、只聽自己想聽的。
有效的傾聽、慷慨的贊美(適度、真誠)
Ⅳ 需要是客觀存在的還是創造性的
需要,分為主體的需要,實踐的需要、時代的需要。
主體的需要,是主動性的。
時代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
Ⅵ 管理中,影響人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因素是什麼
1、環境因素。在環境影響方面,首先,規范的生活環境不利於增進學生的創造力。亞歷克斯•奧斯本發現,出生在農村的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機會成為出眾的創造者。他甚至在《應用性想像》一書中疾呼:「城市生活扼殺了創造力。」另一位學者托蘭斯研究城市和農村兒童後發現,來自農村的兒童比城市的兒童更富有想像力,城市兒童的想像力更傾向於常態化。研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遠比農村生活有規則,雖然城市兒童有更多的探索創造性活動的條件,但不足於抵消處理問題時所遇到的種種限制和影響。其次,面臨大量需要獨立解決問題的環境有利於增進人的創造力。
2、個體因素。研究表明,個體素質對創造力有直接影響。人的個體素質包括許多方面,但對創造力有較大影響的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是動機。創造性動機主要表現為「好奇心」和從成功解決疑難問題中獲得的「征服感和滿足感」。有高度創造力的人,一般都有較強的好奇心,有強烈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願望。在好奇心和願望驅使下,始終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並能從解決問題中獲得征服感和滿足感。其次是堅持性。有些情緒對創造性的發揮具有阻礙作用,如偏見、擔心失敗、他人的評價、焦慮、固執、冷漠、自滿、自卑、尊重權威、試圖為他人的成功而高興、缺乏自信心等。
3、群體組織因素。群體組織因素也是影響創造性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往往表現在群體思維與群體評價兩方面:一是從群體思維看,一方面能激發個人的創造思維。如在集體開會討論解決某一問題時,可以集思廣益,相互激發。一個人沒有想到的事情,另一個人可能就想到了;一個人提出一個觀點,會刺激另一個人想出另一個觀點;一個人還可以對另一個人的觀點進行修改。社會心理學稱此為「社會促進」現象。從群體評價看,他人對創造性活動結果所持的態度,對創造性思維有很大影響。研究表明,如果對創造性活動結果持批評態度的話,哪怕是建設性的批評,對任何年齡的人的創造性都會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因為這種批評會加重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負擔,從而導致創造力下降。
Ⅶ 主觀性是意識的屬性,目的性\計劃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意識的特點,屬性和特點有何不同
屬性是所描述東西的屬於的性質,特點是這個東西不同與其他同類事物的方面。
屬性側重於物質所在的本性,而特點側重於物質所在的偏性
就拿意識來說,意識的屬性就是本性是主觀性,那是相對於客觀來說的。他之所以是意識,就是因為他是客觀世界在人腦的反映,是人主觀感知客觀世界的內容,
意識的特點是目的性,計劃性,主動性創造性。那麼他有的東西是其同類事物沒有的。也是相對於物質來說的,物質就沒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物質只是不為人意識轉移的。
其實學政治不用那麼死挖字眼的,主要把上面的背熟,理解就OK了。那是對於高考來說的,如果LZ是想當社科院的研究員那就不同了。
Ⅷ 職業精神的定義是什麼.
樓上那位很專業哦!!
值得學習!
Ⅸ 學生的創造性和發展性區別
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以知識為基礎。
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主要是藉助於知識(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同時人們所獲得的知識要經過思維的「過濾」。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構築知識結構,掌握基本技能,學會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為處理具體問題時思路的暢通、貫通及變換打好基礎。可見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傳授知識,並不是局限於大量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簡單的累積,而關鍵是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能自如地運用這些知識。這樣的知識才可以作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自學能力是學生通過自己獨立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能力,它包括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獨立觀察、獨立實驗等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對學好數學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素質也起很大作用。國外一研究機構曾調查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成長道路。發現他們的知識20%是在學校獲得的,80%的知識則是在離開學校後經過自學獲得的。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它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學會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因此,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緊緊圍繞「學思結合」的自學途徑,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看書,而必須讓學生有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學會通過自己觀察提出問題,把實際發生的現象轉化為個人的思維任務。經過反復思考琢磨,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通過自己查找資料或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的過程,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和了解探索真理的途徑。同時通過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索新穎問題的能力,及創造出超出已掌握知識范圍的新思維成果的能力。使學生逐步養成不畏艱難、勇敢堅強的品質和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