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知道燴酥肉的做法。。。。
原料:豬五花肉350克、雞蛋2隻、濕澱粉30克、料酒10克、精鹽2.5克,味精2克、鮮湯100克、黑鹿角菜10克、香菜段10克、蔥、姜各20克、醬油10克、胡椒粉1克、醋2克、香油10克。
做法:
(1)將五花肉去皮,兩面剞上花刀,再改成2.5厘米長,1.5厘米寬,0.8厘米厚的塊。
(2)將雞蛋、濕澱粉調成糊;把鹿角菜泡洗凈,切成絲;蔥、姜10克切絲,另10克切塊並拍松。
(3)炒勺上火,加寬油燒七成熱,將肉塊掛勻蛋糊,下入油中,炸成金黃色時撈出,盛入湯碗內,加醬油、料酒、鮮湯、蔥、姜塊上屜蒸透,約20分鍾取出。
(4)揀出蔥、姜,湯汁瀝入炒勺內,將肉扣在湯盤內。
(5)炒勺上火,加入鹿角菜、精鹽燒開,撇去浮沫,再將香菜段、蔥絲姜絲撒在酥肉上,炒勺內湯汁加入味精、醋、香油、胡椒粉,澆在酥肉上即成。
成都酥肉選材是在豬的上半身,因為這里的肉比較嫩,肥瘦相煎。將肉片成片以後,然後加上花椒、鹽、白酒、薑末、澱粉,根據澱粉的多少加雞蛋清調勻,不可太清也不可太干,腌制五分鍾後,記得不要用水調,因為淹好的肉是要放到油鍋里炸的,如果有水,就很危險,油遇到水就會炸開。炸過後的肉不但很香,而且也可以將肉里的豬油炸一些出來,吃起來就太會膩口。肉只需炸到八成熟就可撈起來。然後再切成小片,擺在碗底。在肉上面放土豆或蓮耦都可,土豆蓮耦切成小塊,然後用大火蒸熟。一定要大火,最出效果的是蒸籠。蒸好後用一個可以盛湯的盆將頭碗翻過來,即土豆或蓮耦在盆底,上面是酥肉。煮上一點青菜放其表面,此時在熬一點汁,汁裡面加上醋、蔥花、薑末,然後淋在酥肉表面就可以了。醋,是一個必不中少的調料,放的多少依個人口味而言。
此道菜特點就是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膩,不喜歡吃辣椒的朋友一定會喜歡的。
再看山東酥肉的做法。原料:豬瘦肉400g。配料:雞蛋2隻,香菜少許,麵粉150g,澱粉150g,發好的海帶絲適量,蔥段姜絲適量。
1、豬肉切片,放入碗中。
2、用蛋清1隻、麵粉、澱粉加適量鹽,打成糊,給肉片上漿。
3、熱鍋寬油,下肉片炸成金黃色,撈出。
4、剩下的一隻蛋黃和全蛋,打成蛋液,攤成雞蛋餅,然後再切成絲。
5、把炸好的肉片放在一深碗中,加高湯/水,沒過肉片即可,加入蔥段,姜絲,大火猛蒸20分鍾,撿出蔥姜。
6、把蒸肉碗里的湯泌入炒勺,下海帶絲和雞蛋絲,中火略煮幾分鍾,然後把肉片倒入鍋內。鹽,味精調味,點少許醋(這是點睛之筆)。
7、出鍋,裝深盆,表面撒香菜段。開吃吧!呵呵
酸辣味美,酥爛鮮香
Ⅱ 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十道殘忍的菜都有哪些都是誰發明的
中國有許多殘忍的菜餚。先看八例如下:
之一例,醉蝦:即把活蝦放入酒中,片刻,蝦大醉。食用者可嘗到蝦的鮮香,也可嘗到酒的洌香;
之二例,風干雞:據說是藏菜,廚師以極快的速度拔毛、取臟(不可放血)、填調料入雞腹,再迅速縫合、掛於通風處。此時,雞仍是活的,如風鈴一般,在風雪之中「咕咕」慘叫,其景觸目驚心;
之三例,活叫驢:活驢固定好,直接從驢身上割肉,或燒烤,或涮鍋。食客一邊聽著驢之慘叫,一邊有滋有味兒地食用驢肉,真正是「色、香、味、聲」俱全;
之四例,烤鴨掌:把塗勻調料的鐵板加溫。將活鴨放置上邊,因為熱,鴨子便在鐵板跳來跳去,舞蹈家一般。漸漸,鴨掌便腫脹起來,鴨掌就燒好了,鴨子卻還活著。廚師切下鴨腳裝盤,上桌,鴨子做其它用。
之五例,涼湯甲魚
:調料裝入涼湯鍋,將活甲魚放入鍋內,用慢火煨。鍋湯漸漸升溫,甲魚因熱而喝湯,調料即進入了甲魚的體內。湯越來越熱,甲魚在鍋中痛苦地翻滾,舉箸之人饞涎欲滴。甲魚熟了之時,外面的湯和甲魚喝下的湯,使得甲魚肉味中都有湯的味道,據說鮮美無比。
之六例,紅塵萬丈:取活鵝一隻,三天之內只飲清水,清洗腸胃。三天後,將熱鍋置上,加入調料,鍋開時,廚師將手伸手鵝之肛門,生生扯出鵝腸,扔入鍋內。其場面,如同舞台上的紅綢舞蹈。鵝腸不斷扯出,鮮霧騰騰,鵝慘叫之聲不絕於耳,紅塵萬丈由此得名;
之七例,鮮猴頭:取一張中間挖洞的餐桌,食客圍桌而坐,餐桌間的洞,正好容一隻猴兒的頭伸出,猴兒早已經剃成光頭。用金屬箍住。廚師用小錘輕輕一敲,猴兒的頭蓋骨應聲而落。猴的腦部即完全裸露。食客們紛紛用湯匙伸向紅白相間的猴腦,蘸調料進食。隨之,桌下垂死猴子,便開始一聲聲慘叫。
之八例,人參果:舊書中記載的一道名菜。這道菜是古代的著名廚易牙所創。易牙曾把自己的兒子,活活宰殺,做成菜餚給齊王吃。由此,傳下此道「名菜」。即用不足十五日之男嬰,用密法養至100日,以13味葯材配之燒湯,沐浴三日,內服外津,上鍋清蒸可食,名為「人參果」。據說,是滋陰養顏的食補方子——確實殘忍。據傳,當年滬上大佬的姨太太們,都以吃到這道菜餚為榮…
Ⅲ 大酥肉是怎麼做的
一.大酥肉的製作方法
原料:麵粉2000克 豬瘦肉200克 薑末、蔥花、精鹽、料酒、五香粉、生抽、雞精、味精、鮮湯各適量 色拉油2000克(約耗100克)
製法:
1.盆內摻入鮮湯,加入薑末、蔥花、精鹽、生抽、五香粉和雞精、味精調好味,再加入麵粉調成稠糊。
2.豬瘦肉切成長條,納碗,加入精鹽、料酒、味精碼味後,放入麵糊中拌勻。
3.凈鍋上火,注入色拉油燒至五成熱,用雙手抓起拌有肉條的麵糊,團成拳頭大小的塊,放入油鍋中炸至定形上色後,撈出,入籠蒸約2小時,即成。
二.用大酥肉製作菜餚
大酥肉加工好後,可以製成多種美味佳餚,這里就給大家介紹兩例。
涼拌大酥肉
原料:大酥肉300克 香菜節、蔥花、精鹽、陳醋、味精、紅油、花椒油、香油各適量
製法:
大酥肉切片,擺在盤中,澆淋上用蔥花、精鹽、陳醋、味精、紅油、香油和花椒油調好的味汁,最後撒上香菜節,即成。
扣碗大酥肉
原料:大酥肉500克 八角2克 花椒1克 干辣椒節5克 蔥花、精鹽、生抽、雞精、鮮湯、濕澱粉、香油各適量
製法:
1.大酥肉切成菱形塊,擺入扣碗中,放上八角、花椒、辣椒節,淋入用鮮湯、精鹽、生抽、雞精、香油對成的汁水,再入籠蒸約40分鍾。
2.將大酥肉,取出翻扣在盤中,潷出原汁入鍋,燒沸後用濕澱粉勾芡,最後澆淋在大酥肉上,撒上蔥花即成。
Ⅳ 想購買一批酥肉的半成品,但不知道怎麼選,誰能推薦一下啊
公眾號食材品牌觀察的評測板塊中有一期《杭椒酥肉》的推文,我之前申請過小樣,感覺還不錯。
Ⅳ 誰知道酥肉的做法
取上好的五花肉去皮,切成厚2毫米,寬30毫米的薄片。先用白糖腌制30分鍾,再加點鹽醬油腌制20分鍾。取從超市買來的酥炸粉,調成糊狀,其粘稠度以肉能掛上為准。大火起鍋熱油,待油溫六成熱,把腌制好的肉掛上漿下鍋,改成中火,待肉的兩面都炸成金黃色即可起鍋。此肉口感香酥且不肥膩,是下酒的好菜。
Ⅵ 小酥肉為什麼又叫做喇嘛肉
因為是在瑞應寺居住的喇嘛們發明的。由於喇嘛甚眾,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鍋燉、大盆盛、大碗裝。天長日久,喇嘛肉在適應多人用菜的環境下,便逐漸產生了,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法。多年來,它傳至民間,並被廣大群眾所接受。
Ⅶ 重慶現炸酥肉的配方做法,太好吃了,誰知道告
食材明細:五花肉(半肥半瘦)1斤、雞蛋適量、紅苕粉適量、花椒面適量、十三香適量、姜蒜適量、料酒適量、雞精適量、調味鹽適量、蔥花適量
酥肉的做法步驟
8
用盤子裝起來就可以了!
小竅門:酥肉可以一次多炸點,沒吃完的就放在冰箱里,可以用來煮三鮮湯、黃花湯、煮燙飯、燙火鍋。特別喜歡多放點花椒面,麻麻的感覺真好。
Ⅷ 除了東坡肉,還有哪些美食相傳是蘇軾發明的
蘇軾是我們國家著名的大詩人,他不僅在文學上有所造詣,在菜餚方面也有非常大的貢獻,除了東坡肉之外他發明了很多美食,就比如說梅菜扣肉、東坡肘子、東坡墨魚等等,這些除了東坡肉之外都是非常美味的美味佳餚,由此可見蘇軾在做菜方面有一定的天賦和興趣。
東坡墨魚相傳,蘇軾在凌雲寺讀書的時候,常常去凌雲岩下洗硯。而江中之魚食其墨汁,結果皮色濃黑如墨,故而稱之為"東坡墨魚"。這道菜色澤紅亮,皮酥肉嫩,甜酸中略帶香辣。
Ⅸ 冠縣酥肉的由來
每天清晨,籍超蹬著車子就早早出門。他要到附近的菜市場精心挑選羊肉,因為,每天的生意需要足夠的羊肉。
籍超經營著一家冠縣酥肉館。本來,他一直在冠縣縣城開酒店,生意也很不錯。後來因為房子被拆遷,他和老婆一商量,揣著能做酥肉的手藝就來到聊城。
東關街是一條繁華而狹窄的街道,歷史上,因為這里緊挨運河,各種店鋪林立,南來北往的人在這里會聚。籍超選擇在這里落腳,開了一家酥肉館,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籍超做的酥肉勁道,滋味不錯,因此,雖然來到聊城不長時間,但有了很多「酥肉粉絲」。
其實,十幾年前,籍超夫婦在冠縣開飯館,店裡的特色菜就是酥羊肉,生意很是紅火,這也讓他賺得了第一桶金。
關於酥肉的歷史,與商紂王有關。商朝紂王登基後,不理朝政,放盪作樂。他特別寵愛蘇妲己。有一年秋天,紂王、妲己一行在南陽城(今馬村區安陽城村)、六色泉(今馬村區陸村)一帶狩獵,結果,沒有一丁點兒收獲。天近午時,狩獵人馬沖進一家農戶,又是射雞,又是射羊,並勒令這家農婦煮肉下酒。
眼看自家的家畜被射殺,自己又被妲己數落一番,農婦心裡很不痛快。紂王、妲己等人吃飽喝足,分文不給,揚鞭而去。農婦看見紂王人馬已經走遠,就跑進廚房,將一塊生肉放到案板上,邊哭邊剁,嘴裡還說:「狐狸精,我讓你禍害人,老娘我今天用刀剁你,用油炸你,用鍋蒸你,然後再將你吃掉!」
這個農家主婦將剁碎的肉,又是炸又是蒸。結果,不經意間,一道久傳不衰的民間名吃誕生了。
對這樣一種傳說,很多人並不知曉,即使是現在專門做冠縣酥肉的廚師也不了解。籍超的妻子趙文霞說,自己並不清楚酥肉的來歷,只記得自從她記事起村裡就有酥肉這道菜,小時候能吃上酥肉的機會很少,除非是過年,或者遇到紅白事。
當時,不管是誰家過紅白事,提前煮好了一大鍋酥肉,到吃飯時,每位來客一碗酥肉,外加兩個饅頭。喝上一碗酥肉,心裡暖乎乎
的,大人小孩都喜歡吃。有的孩子幾乎是一掃光,甚至碗里的最後一滴肉湯也不放過,小臉喝得紅撲撲的。
做酥肉並不難,但能做出一碗地道、味足的酥肉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籍超夫婦倆這十幾年來一直做酥肉,對酥肉工藝也是了如指掌,對他們來說就像「做一頓家常便飯」那樣輕松。
每天上午九點左右,籍超夫妻倆就忙活起來了。趙文霞鑽進了廚房裡開始切羊肉,把買來的純鮮羊肉切成條,這個要手工完成,親自主刀,不能用絞肉機。
成條的羊肉放足作料,進行一個小時的「養肉」,撒上鹽增加鹹味,加點味精增加鮮味,倒上點花椒面味道更香。經過一個小時的滋養,才能讓羊肉喝足味道。
舀上一瓢地瓜粉,磕上一個鮮雞蛋,加足夠的水,均勻攪拌,和成糊。羊肉和地瓜粉攪在一起一摻和,羊肉就掛上了麵糊。
接下來,羊肉就要放入油鍋,在油鍋里,羊肉一眨眼就穿上一身「黃金甲」。不過,這里有一個關鍵,就是要掌握「火候」。油倒進鍋里,在爐子上加熱。等溫度升高,鍋里的油泛起油花,就可以把羊肉麵糊放進油鍋里。油溫過高,羊肉麵糊放早了要炸糊,油溫低了,羊肉炸不酥脆,反而往裡吸油。
等金黃色的酥羊肉出鍋後,放入盤中。店裡來了客人,酥羊肉就可以下鍋煮了。鍋里添上水,開鍋後放入大料、醬油、姜、味精等作料,小煮半個小時。再把炸好的酥肉放到鍋里,蓋上鍋蓋,煮上二十分鍾即可出鍋。
不過,這還不是最後一步,把煮好的酥肉放盛到碗里,上面撒上些香菜,倒上幾滴香油,再放上幾滴醋,這樣就色香味俱全了。
「現在店裡的生意還不錯,顧客坐下來,都會要上一碗酥羊肉,一天能賣上好幾百碗!」籍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