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是誰發明輪子的…
古代是黃帝發明的輪子。
有一次,黃帝帶領他的先民遷移到北方黃土高原。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於長期生存。他們剛剛居住下來,有一天突然狂風大作,黃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樹,個個藏身,以防狂風捲走,黃帝只顧別人的安危,不料,自己頭上戴的遮太陽的大圈帽,被狂風吹掉。
他連忙抓住一棵小樹,就地蹲下。黃帝發現他的大圈帽被狂風吹得就地滾動,並不倒地。這是啥原因呢?黃帝砍了一根樹枝,紮成圓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滾了不到一丈遠又倒了。黃帝自小就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沉思了很久。
然後,再扎了一個圓圈,給兩個圓圈中間扎了個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長樹枝,把兩個圓圈扎在這根樹枝的兩頭,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這次雖然沒有倒,滾不了多遠就停下來。這時,常先、風後、倉頡一起走來,問黃帝在干什麼。
黃帝把剛才發生的事向三位參臣訴說了一遍。智多謀廣的風後,連忙剝了一條樹皮,拴在兩個圓圈中間的橫桿上,一手拉著往前走,兩個圓圈一直滾動著,並未倒地。於是發明出來了輪子。
(1)誰發明的轆轆擴展閱讀: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
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
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⑵ 輪子是誰發明的
輪子的發明人不詳。
路威對輪子起源的觀點也是大多數考古學家的觀點,但新的考古發現往往顛覆陳舊的理論。德國Flintbek巨石墓下的車轍是6800年前間留下的。在波蘭Bronocice發現的帶車形圖案的罐子被定位在公元前4725年以前,但是對該地層的七次碳-14測年傾向於公元前4610-4440年的結論。
而近東出現輪式運輸工具的最早證據是美國考古學家Baldia在位於敘利亞的晚期Uruk遺址發現的。那裡出土了一個帶有輪子的模型和「貨車」的壁畫。這些東西是先民在距今6400-6500年前留下的。
(2)誰發明的轆轆擴展閱讀
輪子的社會影響:
車輪使用促成的技術進步與相應的影響深遠的制度變革相伴而行。人口的增長使某些村落得以發展為由新的宗教顯貴及後來的軍事首領和行政首腦統治的城市。
城市的出現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農業生產率的增長。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餘,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這一發展過程不是突然的或單方面的。
車輪之所以是一個相對晚出現的發明,是與先民身處的自然環境分不開的。距今一萬年前,陸地的大部分都被冰川覆蓋。如果那時有什麼東西能稱得上是「交通工具」的話,這個殊榮非雪橇莫屬。
⑶ 靰鞡是誰發明的
靰鞡乃滿族先人之發明創造,舊時東北人秋冬季戶外穿用之皮製鞋具。清代文獻記載:「鞠牛皮為履,名曰渥臘。」張縉彥的《寧古塔山水記》中有關靰鞡的描述 是:「冬日行役,率著靰鞡,……軟底而藉以草,溫暖異常。」西清在《黑龍江外記》中寫道:「土人著履,曰靰鞡,制與靴同,而底軟,連幫而成,或牛皮,或鹿 皮,縫紉極密,走荊棘泥淖中,不損不濕,顯亦耐凍耐久。」靰鞡也叫烏拉,是中國民間古老的鞋子之一,是東北民眾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