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排蕭的前身是阿波羅發明的阿夫洛斯管

排蕭的前身是阿波羅發明的阿夫洛斯管

發布時間:2021-10-01 13:21:05

『壹』 排簫的歷史

排簫起源於何時,我們很難考查。考古學家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推測:
大約在7000多年前,有一天,一些原始的漢族人經過竹林時發現了一根被風吹斷的半截竹子,在風中搖曳,同時發出美妙聲音。其中一個人砍了一根竹管,把它握在手中,另一隻手捂住竹管的底部,然後吹這支竹管,竟然發出了美妙的樂音。這時其他的人紛紛行動起來,他們砍了長短不同、粗細不等的竹管,做成了一個個獨立的不同的音管,這就是最早的「單管排簫」。
演奏這種排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奏者各持一支獨立的音管,並按照一定的音序排列,他們得根據指揮的指示來演奏,當然了,每個人只能吹奏一個固定的音。後來有人發現,如果把這些音管排列好,捆綁起來,就能組成一個獨立的樂器,一個就可以獨立演奏一個完整的樂曲,這就產生具有實用價值的排簫。 排簫是漢族發明使用的樂器,在新世紀音樂中可算常規樂器
在中國,從出土的文物考查,排簫應屬民族樂器。
在中國的敦煌莫高窟中一幅有雙手持者一支正手直帶排簫的「樂伎佛」的壁畫。
在歷史上,它有許多名字,如參差、雲簫、鳳簫等,也曾被叫做簫,但到了元朝,官方為區別於單管的簫管(洞簫),故把它命名為排簫。
排簫一管發一音,管數不一,古排簫由10至24根管組成。
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這個排簫由13根長短遞減的禽類腿骨製成,最長管32.7、最短管11.8厘米。這支排簫1997年鹿邑縣太清宮鎮長子口墓出土,出土時管身有帶子束管的痕跡。這支排簫現存於河南省博物院。
今存最早的石質排簫出土於河南淅川下寺一號楚墓,用整塊石灰石雕琢而成,共13管,距今已2500年,從其腰部的捆紮雕飾看,當是竹排簫的仿製品。
今存最早的兩支竹質排簫出土於戰國曾侯乙墓,距今已2400多年, 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黑底紅色三角回紋的漆繪。古時的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中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
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里,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製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藝十分精緻,造型美觀,本制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富有民族風格。
1981年吉林省歌劇院自行研製出雙排加鍵排簫。這種排簫音域寬廣,既可演奏悠揚舒緩樂曲,又可演奏活潑輕快樂曲。 《詩經·周頌·有瞽》:「簫管齊舉,喤喤厥聲,簫雍和鳴,先祖是聽。」
《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
唐·杜佑《通典·樂四》:「蔡邕曰: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排簫大多竹製,排簫的編列通常呈單翼狀,通常自左向右,依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漸次。呈雙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呂分展。「排簫」之稱,始於唐代趙璘的《因話錄》。
《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元代正式稱古簫為「排簫」。
《元史·禮樂志》:「次前行戲竹二,次排簫四,次簫管四,次板四,次歌四,並分左右。」從管身的構造看,史籍所載排簫有開管和閉管兩種,閉管佔主流,取蠟封底,調節各管音高。
《清會典·樂器》:「排簫,比竹為管十六,陰陽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呂,六正呂,以協陰均。十六管徑皆二分七厘四毫二絲,其長短各不同。」

『貳』 龠到底是不是排簫的前身

龠(yuè)是中國的民族管樂器。
就其持勢吹法而論,大體可以概之為四,即:橫,直,豎,斜。「橫吹」者,笛,篪一類樂器是也;「直吹」者,簧哨一類嗩吶,管子諸器屬之;「豎吹」者,則為洞簫,尺八諸管。此三種持勢吹法皆尋常習見,為大眾所熟知。而獨有「斜吹」一法,幾乎不被人識,更不知何器屬之。其實,「斜吹」之器,就是歷代典籍中記載的極為久遠的,並被描述為「如笛」,「若笛」狀的古龠一類樂器。
編輯本段龠的歷史
古龠之斜吹,其法質朴,不需另設吹孔,只於管口一端作吹口,即可鳴奏出奇妙的樂音。溯其源,它極可能濫觴於人類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老子《道德經》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是知「龠」字本義乃可作「吹火管」解。實則,「吹火管」即為無音孔之龠,也就是早期的開口律管。這種中空之管,運用「斜吹」之法,至少可以演奏出三聲音階的旋律,此古人所謂「吹律」是也。據史載:黃帝命伶倫作律,伶倫截竹首制為「黃鍾之宮」,也稱「黃鍾之龠」(本《漢書。律歷志》),是為後世律呂之本。也為歷代度、量、衡三者法制之基礎。足見古龠之器由來尚矣,它不僅是後起的橫向聯合吹之笛,豎吹之簫乃至直吹的一切簧哨類樂管的先祖樂器,還是歷代聲律及度,量,權衡制度之根本。誠如明代大樂律學家朱載(土育)所言:「龠者,七聲之主宰,八音之領袖,十二律呂之本源,度量權衡之所由出者也」(《律呂精義》)。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聲悉協音律。
古龠發源於「吹火管」,至少在近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完形的多音孔樂器--「骨龠」(據考古)。至黃帝時期,又出現了以天然植物材料製作的「葦龠」(據《禮記》);大禹時期的(上白下本)陶作「夏龠九成」,龠被首倡為宗考樂舞的標志性樂器,是邊吹邊舞的(據《呂氏春秋》);殷商時期,「龠」字已經盛行於甲骨文,多用作祭名。至兩周時期,古龠更被隸定為「文舞」的代表性樂器,是華夏禮樂文明的重要標識之一。此時的古龠已被闡揚得光焰四射,據史載:武王伐殷,祀廟謁祖有「龠人」(《逸周書》);穆王西遊,大奏廣樂有龠器(《穆天子傳》);國祭中,擊鼓歌詩有「龠章」(《詩經》);宮廷里,掌握國子舞羽吹龠有「龠師」(《周禮》),足可見古龠文化在先秦時期的燦爛與輝煌。然自秦漢以降,雅樂淪喪,古龠開始式微。隨著豎、橫吹的笛類樂器的相繼興起,古龠的斜吹之法也漸於宮廷中失傳。至遲自明清以來,歷朝宮廷雅樂及孔廟祭祀樂舞中所持之「龠」,皆不能演奏,只是一根徒有「龠」名的棍狀舞具而已民。加之史載「龠如笛」的語焉不明,古龠的真實形制及吹法一直是個難解之謎。及至當代,由於某些權威古文學家對「龠」字的誤解,至使音樂學界出現了將「龠」定論成「編管樂器」的重大失誤,悠久的古龠文化就此似乎失落得一乾二凈。
然而,大道難泯,真器不滅。一種無孔的斜吹骨管樂器於當代考古發掘的新石器遺址中現身(賈湖「骨龠」),引起了舉世矚目,也誘發了人們對一慣漠視的民間斜吹樂樂管的關注和類比考察,從而為破解史載「龠如笛」的千古之謎提供了堅確的實器之證,古龠「斜吹」的真相如今才有幸逐漸大白於天下。事實上,古龠樂器雖於宮廷雅樂中「名存實亡」,卻於民族民間音樂中「名亡實存」。像至今仍流行於新疆地區塔吉克族的「奈依」,柯爾克孜族的「卻奧爾」,哈薩克族的「斯布斯額」,蒙古族的「潮兒」以及中原地區地道教「竹篍」等樂器,其實都是古龠在今天民間的孑遺。這些樂管名雖各異,卻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結構特徵,即:無吹孔,演奏特徵皆為「斜吹」。在中國吹管樂器家族中,這是一個明顯區別於笛,簫類的樂管群體,屬於一種截然獨立的吹奏體系,其器名於字源或語源上考之,也大都與「龠」相涉,正可統而概之為「龠類」。
古代管樂器像編管之形,似為排簫之前身。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說文》。經傳皆以籥為之。龠是古老的吹奏樂器,形制如笛,豎吹。龠在歷代宮廷雅樂中應用頗廣。
龠:又稱葦龠、豳龠。關於葦龠,據《樂書》記載:古之人始作樂器,而葦龠居其先焉。震為六子之首,龠為眾樂之先。可見它是十分古老的樂器。
據《禮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周禮.春官.龠章》雲:「掌土鼓、豳龠。」豳是古地名,在陝西境內。豳龠即指豳地之龠。
在《詩經》中亦有多篇提到龠,如:「左手執龠,右手秉翟」;「龠舞笙鼓,樂既和奏」;等等,可見當時龠在民間相當流行。
關於龠的形制,古書亦多有記載:
《爾雅.釋樂》:「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
《風俗通》:「龠,樂之器,竹管三孔」
《毛詩傳》:「龠六孔」
《廣雅》:「龠謂之笛,有七孔」
《舊唐書》:「管三孔曰龠」
朱熹《詩集傳》:「龠,如笛而六孔或三孔。」等等。
由此可見,龠形制如笛,竹製,豎吹,有三孔,六孔,七孔,其中以三孔年代最為久遠。
宋代,龠傳入當時的高麗,今日之韓國仍保存三孔龠。在1978年10月第三屆三洲藝術節期間,香港大會堂舉辦的「韓國樂器展覽」會上,展出了古老的三孔龠,其說明寫道:「龠是一種竹製的豎笛,有一V形凹槽及三個指孔。它被用於孔子祭典音樂中。」
關於龠的應用,古籍亦有記載:
遼代雅樂八音「竹」樂器中有龠;
金代雅樂之舞,「竹」樂器中有龠;
而據元代史籍記載,三孔龠當時仍在宮中使用;
明代,龠既用於樂隊,也用於樂舞;
直到清代,龠仍是雅樂樂舞的重要舞具,主要用於祭祀樂舞。
可見,龠在歷代宮廷雅樂中使用較多,不僅用於樂隊,也用於樂舞。
有關龠的演奏方法,古書少有記載,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中說到三孔龠的演奏:
龠的種類
中國的龠類樂斜吹樂器計有近十種,雖不見於大雅之堂,卻一直活躍在民族、民間中,至少八千年未泯。現將今之所見的主要龠類樂器簡介如下:
一、賈湖「骨龠」--今人多誤稱為「骨笛」。1986年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遺址,距今八千多年,是中國吹管樂器的鼻祖。器以鶴禽類的翅骨製成,管長25厘米左右,管身鑽有音孔4-8個不等,無吹孔。斜吹之,發音嘹亮,七音齊備,音域可達兩個半八度以上,能流利地作多宮翻奏,是一件完形的特色獨奏樂器。
二、新疆「鷹骨龠」--流行於新疆天山一帶,塔吉克人稱之為「奈依」,柯爾克孜人稱之為「卻奧爾」,而今人則謂之「鷹骨笛」。器以大鷹的翅骨製成,長約26厘米,開有三個音孔,可以演奏完整的七聲音階。音域一般為九度,而技藝高超的演奏家則可以向低音區再拓展近一個八度音程。此器實即古代被稱之為「籟」(奈依)的三孔龠在今天的活化石(《說文》:「籟,三孔龠也。」)塔族「奈依」多與達普(手鼓)合奏,常用於節日,婚禮,叼羊等民間喜慶場合。曲目有《奈依曲》、《恰普素孜》等。
三、哈族「斯布斯額」--北方流牧民哈薩克人的吹奏樂器。多以草原上的葦類「叢文依草」或松木製成,套以羊腸,纏以弦繩而這。管長約50多厘米,一般開有3-5年音孔。持勢特點為下把以拇,食指二指按孔,吹奏以口半含管端,舌控吹口大小。演奏時,以喉聲引出樂管聲,並持續在整首樂曲進行中。其音色奇妙「如天際自然而來」。有學者據古文獻中胡笳演奏有「喉囀引聲」一法,認為「斯布斯額」實為古胡笳之孑遺。「斯布斯額」現仍流行於哈族等北方游牧民族之中,其代表曲目有:《思念》、《額爾奇斯河的波浪》等。
四,道教「篍」--流行於中原一帶的河南安徽等地,多為民間道士所吹奏。其器名今人多字作「籌」,古文獻中則字作「楚」,而正名則應是《說文》中被稱為「吹筒」的「篍」。據朱載(土育)《律呂精義》載:「南龠」俗稱為「楚」,中原「篍」實為古南龠在今天的孑遺。現存民間的「篍」,多以竹笛改制。先將笛的上段自吹孔處截去(不要吹孔,保留膜孔),再將新截的管口削成坡形即可。篍的音色及音域皆與竹管相似而略感柔和。其特點是通過吹口角度與氣息的有機結合,可以隨溫度對調高作一個小二度左右的微調。河南的篍見於大相國寺的祭祀音樂,而安徽的篍則作過黃梅戲早期的特色伴奏樂器。
五,劉氏「九孔龠」--1995年創製成功。器以粗竹製成,長約70厘米,吹口管徑約3厘米左右。管身開有九個音孔,科學地按手形自然持勢排列,可以快速流利地演奏十二個半音,又與傳統的管樂指法毫不相悖。其音域達三個八度(筒音為中央C),音色質朴,雄渾,具有兼笛、簫、塤的於一體的特點,不僅是一件有八千年遺風余韻的特色獨奏樂器,還是一種可以填補當代民族管弦樂隊中聲部的理想的新聲源。
劉氏「九孔龠」現已登上舞台,主要曲目有:協奏曲《天山雪》、《地籟篇》(唐朴林曲)和獨奏曲《詩經.甘棠》,改編古曲《梅花三弄》、《妝台秋思》及移植外國曲目《野蜂飛舞》、《威尼斯狂歡節》等。
《康熙字典》:
【亥集下】【龠字部】 龠
【唐韻】以灼切【集韻】【韻會】【正韻】弋灼切,𠀤音葯。【說文】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從品侖。侖,理也。【博雅】龠謂之笛,有七孔。【詩·邶風】左手執龠。又作籥。【爾雅·釋樂】大籥謂之產,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箹。【春秋·宣八年】壬午猶繹,萬入去籥。【注】籥,管也。又【正韻】量名。器狀似爵,以康爵祿。【前漢·律歷志】龠者,黃鍾律之實,躍微動氣而生物也。容千二百黍,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字匯】樂之竹管𠀤謂之龠,惟黃鍾之管,實以黍米,積之而成五量之名。說文,樂龠字,本作龠。別作籥字,註:書僮竹笘也。謂編竹習書也。今以龠為龠合字,以籥為樂籥字,後世遂因之,字從品從侖。俗省作二口。
考證:〔【釋名】龠謂之笛。〕謹照原書釋名改博雅。
《說文解字》:
【卷二】【龠部】龠
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從品侖。侖,理也。凡龠之屬皆從龠。以灼切。

『叄』 排簫是以下哪個國家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歐洲 蘇格蘭 阿根廷

應該是我們國家的吧
排簫
吹孔氣鳴樂器。流傳於中國、歐洲及拉丁美洲的吹管樂器。其結構由長、短不同的竹、木或銅管按音階編排而成。各國排簫的產生歷史不盡相同,其性能相近似,形制與構造也各有所異。木製排簫音色圓潤柔和,竹製排簫音色明亮。
中國排簫 古代稱、籟、簫、鳳簫、比竹等。《尚書》、《周禮》、《詩經》等書中,都有簫的記載。據《說文解字》載:「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從竹,肅聲。」排簫一般以竹做管,用繩或竹纏縛,或用木框鑲之。也有的排簫是用石頭做管。歷代排簫的形制很多,大排簫23管(一說22管),稱言;小排簫16管;無底者稱洞簫。還有10、13、17、18、21、24管等不同規格的排簫。1978年發現於河南淅川下奇1號墓內的石排簫,長15厘米,寬8.3厘米,有13管,管壁一般厚0.1厘米。排簫歷代用於宮廷、教坊,有的也用於軍樂,在民間廣為流傳。約於唐代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內,至今仍保存著兩支唐傳16管甘竹排簫的殘品。近年來,中國已對失傳的排簫進行研製,並改革成雙排管加鍵哨式排簫,共50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歐洲排簫 亦稱潘排簫,為歐洲最古老和流傳最廣的樂器。潘排簫的形制不一,或按管的長短排列成梯形,或將簫管分兩側排列,成雙翼形;或管內以蠟封閉,外形成等長的一字形,用時如同吹口琴。英國木偶戲仍用此伴奏。潘排簫也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民間的主要樂器,有20餘管,稱「納伊」。羅馬尼亞民間樂曲《雲雀》、W.A.莫扎特歌劇《魔笛》中帕帕格諾所用的樂器,即此種排簫。
拉丁美洲排簫 流行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其形制多樣,以安第斯高原地區的排簫最著名。古代印加人曾採用木、石、陶土或金屬製作,現代多用竹和蘆葦做管。有單排,也有雙排。其音調一般採用五聲音階,少數地區也用七聲音階。秘魯稱排簫為「安塔拉」。厄瓜多稱「龍達多爾」,玻利維亞稱「西庫」。雙排的排簫,管長相同,吹奏者可藉助於吹第1排管之後的余氣,使第2排管發出高 8度音。玻利維亞西庫的獨特之處在於一件樂器只能吹出隔三度的音列;因此,吹奏任何一首樂曲,都必需用一對排簫由兩位演奏者同時進行。玻利維亞還有一種低音西庫,其管長達1.2~2米,發音雄渾寬厚,很有特色。排簫擅長演奏華麗的音階式經過句,並能利用手的輕微搖動發出悅耳的顫音。此外,還可以利用吹口角度的不同,在一根管中吹出小三度的音程變化
排簫很美 我覺得她沒有國界
排簫的歷史

排簫是古老的編管樂器,
在漢代鼓吹和隋唐音樂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龠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龠同被詩人們提及,並載入《詩經》。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一部稱為「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古代,排簫同編鍾、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近千年裡,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的鼓吹中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佔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就有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使用。

排簫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形制各異,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龠」、「籟」和「比竹」等。此外,排簫還被稱為「參差」、「鳳翼」、「短簫」、「雲簫」和「秦簫」等。

盛唐之時,我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隨著我國民族樂器品種的增多和西洋樂器不斷傳入的影響,排簫因音域較窄,難於滿足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發展的需要,逐漸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樂隊中消聲匿跡了。

『肆』 古羅馬人於公元前3世紀在觀看角斗時用於增加角斗氣氛發明的一種樂器是什麼

古希臘時期主要樂器有哪些?

古希臘樂器主要有弦樂和管樂兩類,其中弦樂器的代表是里拉(lyre),管樂器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

1、里拉:手指撥弦而發聲,最早由烏龜殼製成,有四根弦,後來在發展中形成很多樣式,弦也增多,但以七弦為主,其中較重要的有基薩拉琴(kithara)。它們音色柔和,是為歌唱伴奏的樂器。里拉的使用常常與頌揚阿波羅有關。

2、阿夫洛斯管(aulos):也稱豎笛,音色近似於現代雙簧管,由兩根管子組成,一長一短,各有數孔,可以同時發兩個音。聲音有穿透力,洪亮堅硬,具有狂放野性的力量,是狂歡和悲劇中使用的樂器。敬奉酒神時使用的就是這件樂器。

第二節 古羅馬音樂

八、為什麼說古羅馬是古希臘音樂財富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古羅馬包括三個時期:羅馬部落時期(前753年-前509年);羅馬共和國時期(前509-前27)以及羅馬帝國時期(前27-475年)。但是,通常所講的古羅馬時期的音樂,是指公元前146年羅馬征服希臘,文化中心西移到羅馬之後的音樂時期。

1、說古羅馬是古希臘音樂財富的繼承者,是因為古羅馬人崇尚武力,貪圖物質享受,在政治上有建樹,他們征服了古希臘,同時也繼承了古希臘遺留下來的音樂傳統。

2、說古羅馬是古希臘音樂財富的發展者,是因為他們在繼承古希臘遺留下來的音樂傳統的同時,又發展了一些音樂形式,主要表現在實用性與享樂性兩方面:

(1)實用性:由於征戰的需要,軍樂得到了發展。在軍樂中,大音量的銅管樂器使用得很普遍,如大號(tuba)等。在一些大排場的表演中,樂隊甚至會達到百餘件管樂器編制。

(2)享樂性:古羅馬人在觀看角斗時,常常用一種水壓風琴(hydraulis)作伴奏,它是最早的管風琴,音量大,可增加角斗氣氛。

『伍』 阿夫洛斯管的詳細介紹

阿夫洛斯管是古希臘最原始的樂器之一,是現代管樂的始祖.
阿夫洛斯管是簧管樂器,將簧片插入木製或骨質的管中作吹口,管底不封口,管側身有指孔,兩根管排成V字型。
源於小亞細亞,是象徵酒神的樂器.
http://menshucao.bokee.com/4665047.html還可以看到詳細的和圖片

『陸』 古希臘時期的樂器有哪些

在西方的文學藝術中,從文藝復興開始,里拉琴便一直百是音樂的象徵。後來,
里拉琴演變成形狀較大的基薩拉琴。彈唱史詩的里拉琴是祭祀阿波羅儀式中的主要
樂器,但在對酒神進行崇拜的儀式中和後來的酒神合唱與雅度典悲劇合唱中,阿夫洛
斯管則是非常重要的樂器。在現代西方文化觀念中,崇拜阿波羅的音樂問和里拉琴、
崇拜酒神的音樂和阿夫洛斯管,都成為相互對立性格的兩大類音樂的象徵。無論是
平靜而節制的前者,還是狂喜、放縱的後者,對於西方音樂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答
影響。
另外:撥弦樂器中有小型的里拉(lyre)和回較大型的基薩拉(kithara);管樂器中有帶簧片的阿夫洛斯管(avlos)和排簫式的西林克斯(或譯緒任克斯
syrinx)。此外還有一些打擊樂器。在宗教儀式中,里拉是崇拜太陽神阿波羅的樂器,崇拜酒神狄奧尼索斯則用阿答夫洛斯管。

『柒』 排簫是如何發展的

排簫是古老的編管樂器,在漢代鼓吹和隋唐音樂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籥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籥同被詩人們提及,並載入《詩經》。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一部稱為「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古代,排簫同編鍾、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近千年裡,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的鼓吹中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佔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就有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使用。

排簫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形制各異,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籥」、「籟」和「比竹」等。此外,排簫還被稱為「參差」、「鳳翼」、「短簫」、「雲簫」和「秦簫」等。

盛唐之時,我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隨著我國民族樂器品種的增多和西洋樂器不斷傳入的影響,排簫因音域較窄,難於滿足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發展的需要,逐漸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樂隊中銷聲匿跡了。

1978年8月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兩支排簫。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色彩絢麗的漆繪。這兩支排簫雖然形制相同,但相應的管長有別,是一對「雌雄簫」,雄的稍長,雌的略短。古時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從春秋至唐末的1600多年間,排簫的管數和長度均不同,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樂器匠師的改進,直到清代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且按律進行編管,簫管的箍子也由繩拴竹捆改成木製套架。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里,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製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包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藝十分精緻,木製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頗富民族風格。

排簫是我國古老的編管樂器,形制美觀,富有民族風格。1956年8月,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以排簫的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志——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此後,在我國音樂界向外國友人贈送的紀念章和禮物上,就常印有排簫的圖案。

『捌』 古希臘時期的樂器有哪些

在西方的文學藝術中,從文藝復興開始,里拉琴便一直是音樂的象徵。後來,
里拉琴演變成形狀較大的基薩拉琴。彈唱史詩的里拉琴是祭祀阿波羅儀式中的主要 樂器,但在對酒神進行崇拜的儀式中和後來的酒神合唱與雅典悲劇合唱中,阿夫洛 斯管則是非常重要的樂器。在現代西方文化觀念中,崇拜阿波羅的音樂和里拉琴、
崇拜酒神的音樂和阿夫洛斯管,都成為相互對立性格的兩大類音樂的象徵。無論是 平靜而節制的前者,還是狂喜、放縱的後者,對於西方音樂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 影響。
另外:撥弦樂器中有小型的里拉(lyre)和較大型的基薩拉(kithara);管樂器中有帶簧片的阿夫洛斯管(avlos)和排簫式的西林克斯(或譯緒任克斯 syrinx)。此外還有一些打擊樂器。在宗教儀式中,里拉是崇拜太陽神阿波羅的樂器,崇拜酒神狄奧尼索斯則用阿夫洛斯管。

『玖』 西方樂器的弦樂之母

西方最早的弦樂器是里拉琴(Lyre),又稱詩琴,為西方弦樂之母.神話中的眾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在龜殼上蒙上牛皮,支起兩只羚羊角,架橫木拉起琴弦便發明了里拉琴。從文藝復興開始,在西方的文學藝術中,里拉琴一直成為音樂的象徵。里拉琴後來演變成形狀較大的基薩拉琴(Kithars)。古希臘的管樂器是阿夫洛斯管(Aulos),一種蘆管製成的單管或雙管的豎笛。里拉琴多用於獨唱伴奏,史詩彈唱,它是祭祀阿波羅儀式中的主要樂器。而在崇拜酒神的儀式中,及後來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劇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樂器。在西方現代文化觀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羅的音樂與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樂,已成為相互對立性格的兩大類音樂的象徵。前者平靜而節制,後者狂喜、放縱。

『拾』 古希臘最常見的樂器有哪些

1、阿夫羅斯管

阿夫羅斯管(Aulos),古希臘樂器,一種蘆管製成的單管或雙管的豎笛。在崇拜酒神的儀式中,及後來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劇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樂器。

2、七弦琴

七弦琴是古希臘民間的一種彈撥樂器,傳說為赫爾墨斯創造,於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傳遍歐洲,現已淘汰。

3、里爾琴

里爾琴(lyre)是古代希臘人用的樂器。琴身用龜殼或木頭製成,兩端有角(或木製琴臂)以橫木相連,弦線數3—12根不等。

4、排簫

排簫是古代希臘人用的樂器。排簫是由一系列管子構成的管樂器,管子都是按由長到短或由短到長的順序排列,並且把它們並排聯接在一起,管子的底部都用塞子堵住,構成一個個獨立的吹管,吹奏時,氣流進入管中,可以產生高低不同的音調。

5、詩琴

詩琴,是古代歐洲希臘民間的一種彈撥樂器,作為一種最古老的樂器,詩琴成了美妙音樂的象徵。於是,許多國家的人民就將它作為音樂的標志,在音樂會舞台的帷幕上常常懸掛著它,一直沿用到現在。

閱讀全文

與排蕭的前身是阿波羅發明的阿夫洛斯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