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風帆發明

風帆發明

發布時間:2021-10-01 07:45:33

Ⅰ 陸地風帆是誰發明

陸地風帆,又稱「輪子上的風帆」,因為它的速度大大超過水上風帆,所以還有人叫它「速度風帆」。這項運動是滑板運動和風帆運動結合而成的一種新興的項目。發明者是巴黎一個名叫阿諾德·羅斯奈的富商。

羅斯奈從小就是一個滑板愛好者,他曾在1965年獲得法國滑板比賽冠軍。20世紀60年代末,當美國人發明的水上風帆傳到歐洲後,羅斯奈從中受到啟發,便獨出心裁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陸地風帆。陸地風帆結構簡單,由裝有4隻直徑為33厘米的充氣橡膠輪的滑板和固定在滑板上的風帆組成,通過人的身體重心的移動和依據風向調整風帆的位置來控制。當風力為6級時,它的最大速度可達80千米。盡管速度如此之快,但煞車非常簡單,只需把風帆的方向改變一下,轉動90度就立即停下來。

除了一般陸地風帆外,還有各種特殊用途的風帆。如「鴛鴦風帆」、「夜間風帆」等,前者滑板較長,為1.55米,可供兩人同行。後者在滑板的前壁上裝有小型探照燈,供夜間行駛照明之用。陸地風帆運動具有操作簡單、老幼皆宜、不受場地限制等優點,所以發明後很快成為一種廣大群眾喜愛的運動項目。

Ⅱ 船是如何發明的

船舶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當時又是誰最先完成了這項偉大發明的,今天任何人也說不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華民族是最早製造船隻的民族之一?說得遲一點,在新石器時代,獨木舟和筏就已在江河中隨處可見?關於獨木舟的來歷有許多神話傳說,如"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講的是,一個叫伏羲的人,把砍下的樹剖開,再挖空,就造出了原始的船——獨木舟;木頭削尖就是劃船的漿?原始的筏中有我們最熟悉的竹排,還有樺樹皮筏?牛皮筏等?

約公元前2000年,木板船出現了?其中風帆的使用也許是人類最值得驕傲的一個創舉?早期的木船由於體積小,又大多是短途航行,可以靠篙?槳和櫓,可以靠人力,盡管速度較慢?隨著船越造越大,尤其是長途?逆水或頂風時,人力就遠遠不夠了?有了風帆,就在風時,走"Z"字形航線,也還能巧妙把風力匯集起來,成為一種動力,推動帆船前進?人類從此開始了"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航程?19世紀左右,木帆船發展到了顛峰,出現了可達世界各地的各種戰船和商船?

1807年8月9日,"克勒蒙克"號的試航成功標志著船舶史又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蒸汽動力新時代開始取代帆船時代?它還預示著鐵船時代的即將到來?

今天的船,不但可以如履平地般航行在水面上,而且還可以潛行在水面下(潛水艇),離開水面飛行(氣墊船)?最近,日本的"三菱"公司正在研製感覺不到簸的遊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航行在江河海洋上就會如同在家裡一樣平穩?

Ⅲ 船是如何發明的

船舶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當時又是誰最先完成了這項偉大發明的,今天任何人也說不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華民族是最早製造船隻的民族之一。說得遲一點,在新石器時代,獨木舟和筏就已在江河中隨處可見。關於獨木舟的來歷有許多神話傳說,如「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講的是,一個叫伏羲的人,把砍下的樹剖開,再挖空,就造出了原始的船——獨木舟;木頭削尖就是劃船的漿。原始的筏中有我們最熟悉的竹排,還有樺樹皮筏、牛皮筏等。

約公元前2000年,木板船出現了。其中風帆的使用也許是人類最值得驕傲的一個創舉。早期的木船由於體積小,又大多是短途航行,可以靠篙、槳和櫓,可以靠人力,盡管速度較慢。隨著船越造越大,尤其是長途、逆水或頂風時,人力就遠遠不夠了。有了風帆,就逆風時,走「Z」字形航線,也還能巧妙把風力匯集起來,成為一種動力,推動帆船前進。人類從此開始了「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航程。19世紀左右,木帆船發展到了顛峰,出現了可達世界各地的各種戰船和商船。

1807年8月9日,「克勒蒙克」號的試航成功標志著船舶史又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蒸氣動力新時代開始取代帆船時代。它還預示著鐵船時代的即將到來。

今天的船,不但可以如履平地般航行在水面上,而且還可以潛行在水面下(潛水艇),離開水面飛行(氣墊船)。最近,日本的「三菱」公司正在研製不感顛簸的遊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航行在江河海洋上就會如同在家裡一樣平穩。

Ⅳ 發明潛水艇的故事

18世紀70年代,美國人D.布希內爾建成1艘單人操縱的木殼艇「海龜」號,通過腳踏閥門向水艙注水,可使艇潛至水下6米,能在水下停留約30分鍾。艇上裝有兩個手搖曲柄螺旋槳,使艇獲得3節左右的速度和操縱艇的升降。艇內有手操壓力水泵,排出水艙內的水,使艇上浮。艇外攜一個能用定時引信引爆的炸葯包,可在艇內操縱系放於敵艦底部。1776年9月,「海龜」號潛艇偷襲停泊在紐約港的英國軍艦「鷹」號,雖未獲成功,但開創了潛艇首次襲擊軍艦的嘗試。
潛艇發展至此,一直是由人力推進的,因此限制了潛艇的發展。而此時,蒸汽機已經發明並被應用到了鐵路運輸和水面艦船上。蒸汽機在潛艇上的應用,推動了潛艇動力裝置的發展,再加上潛艇設計者的不斷努力,終於出現了以機械為動力的現代潛艇。
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是潛艇研製的重要時期。1801年,美國人R.富爾頓建造的「鸚鵡螺」號潛艇,艇體為鐵架銅殼,艇長7米,攜帶兩枚水雷,由4人操縱。水上採用折疊桅桿,以風帆為動力。水下採用手搖螺旋槳推進器推進。19世紀 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中,南軍建造的「亨利」號潛艇長約12米,呈雪茄形,用8人搖動螺旋槳前進,航速4節,使用水雷攻擊敵方艦船。1864年2月17 日夜,「亨利」號用水雷炸沉北軍戰艦「豪薩托尼克」號,首創潛艇擊沉軍艦的戰例。1880年9月,中國在天津建成第一艘潛艇,艇體形如橄欖,水下行駛,十分靈捷,可於水下暗送水雷,置於敵船之下。
早期的潛艇都是使用人力推進的,航速很慢。1863年,法國建造了「潛水員」號潛艇,使用功率58.8千瓦(80馬力)的壓縮空氣發動機作動力,速度為2.4節,能在水下潛航3小時,下潛深度為12米。1886年,英國建造了「鸚鵡螺」號潛艇,使用蓄電池動力推進,航速6節,續航力約80海里。1897年,美國建造了「霍蘭」Ⅵ號潛艇,水面使用33千瓦(45馬力)的汽油機動力裝置,航速7節,續航力達到1000海里;水下使用電動機為動力,航速5節,續航力50海里,這是潛艇雙推進系統的開端。
早期潛艇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艇體上掛帶的定時引爆炸葯包或水雷。1866年,英國人R.懷特黑德製成第一枚魚雷。1881年,T.諾德費爾特和G.加里特建造的「諾德費爾特」 號潛艇,首次裝備魚雷發射管;同年,美國建造的「霍蘭」Ⅱ號潛艇安裝有能在水下發射魚雷的魚雷發射管,這是潛艇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發展。
早在19世紀50年代,法國海軍的一名工程師就提出了改裝機械動力潛艇的建議,許多人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
1863年,法國建成了一艘「潛水員」號潛艇。艇體模仿海豚的外形設計,長42.67米,排水量420噸。使用一部功率為59千瓦(80馬力)的蒸汽機作動力,速度為2.4節,能在水下潛航3小時,下潛深度為12米。由於「潛水員」號採用了蒸汽機作動力,尺寸超過了當時所有的潛艇,成為了20世紀之前最大的一艘潛艇。雖然「潛水員」號潛艇的動力裝置有了質的飛躍,但它卻受當時設計水平的限制,當增加壓載使其浮力等於零時,潛艇下潛就失去了控制,水下航行的穩定性很差。另外,潛艇在水下航行時需要大量的空氣,而這在當時幾乎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潛水員」號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蒸汽機作為潛艇的動力失敗後,潛艇設計師們不得不另闢蹊徑,為潛艇尋找更好的動力裝置。1886年,英國建造了一艘使用蓄電池動力推進的潛艇(也被命名為「鸚鵡螺」號)成功地進行了水下航行,航速為6節,續航力約80海里。從此,電動推進裝置為潛艇的水下航行展現了廣闊前景。
但對現代潛艇的發展作出過最大貢獻的,當屬美國潛艇設計師――約翰·霍蘭。
約翰·霍蘭1841年出生在愛爾蘭利斯凱納鎮,父親是英國海岸警衛隊的一名雇員。父親的職業使霍蘭從小就對海洋及戰艦充滿了好奇。中學尚未畢業時,父親不幸病故,年輕的霍蘭被迫結束學業,到一所學校擔任理科教員,以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在此期間,霍蘭一邊工作,一邊設計潛艇。1873年,霍蘭辭去了教師工作,帶著他的潛艇設計圖紙到了美國。在美國,他一邊在一個都教會學校教書,一邊完善著他的潛艇設計圖。
1875年,霍蘭將建造新型潛艇的計劃送交美國海軍部。但是,美國海軍對3年前支付5萬美金建造的一艘名為「智慧之鯨」的小型手操潛艇的沉沒仍然記憶猶新,因此斷然拒絕霍蘭的計劃。遭到拒絕的霍蘭卻沒有因此而卻步,他很快就得到了流亡美國的由愛爾蘭一些革命者組成的「芬尼亞社」的大力資助。在「芬尼亞社」的支持下,經過3年時間的努力,霍蘭終於在1878年將自己的第一艘潛艇送下了水。
該潛艇被命名為「霍蘭-Ⅰ」號,是一艘單人駕駛潛艇。艇長5米,裝有1台汽油內燃機,能以每小時3.5海里的速度航行。但由於潛艇水下航行時內燃機所需空氣的問題沒有解決,故潛艇一潛入水下發動機就停止了工作。雖然這是一艘不成功的潛艇,但霍蘭卻在它的身上積累了經驗,為下一步建造新的潛艇打下了基礎。
這時,「芬尼亞社」對霍蘭的潛艇研製提出了要求:所建造的潛艇,大到足以能有效地進行作戰,小到使其能夠塞進特製的商船船艙。這種商船要求可以裝成民船的模樣橫渡大西洋。當遇到敵艦後,特殊商船將潛艇放出以攻擊敵人。按照這一特殊要求,1881年,霍蘭建造成功他的第二艘潛艇,命名為「霍蘭-Ⅱ」號(也稱「芬尼亞公羊」號)。該艇長約10米,排水量19噸,裝有一台11千瓦的內燃機。為解決縱向穩定性問題,霍蘭為潛艇安裝了升降舵。同時,他還在艇上安裝了一門加農炮,使得「芬尼亞公羊」號潛艇既能在水下發射魚雷,又能在水面進行炮戰。「芬尼亞公羊」號的建成給公眾以極大的鼓舞,在潛艇發展史上也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9世紀80年代末期,潛艇的發展引起了更多國家的興趣。1893年,長約45.7米、排水量為266噸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在法國下水了。它以電動機帶動螺旋槳推動。在當時各國所出現的潛艇中,它是最先進的一艘。
「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的成功促使霍蘭更加努力了。但就在霍蘭全力以赴投入他的第三艘潛艇製造之中時,「芬尼亞社」的一些成員對霍蘭無終止的試驗喪失信心,並在一天黑夜將「芬尼亞公羊」號以及建造中的第三艘潛艇偷偷地運走了。從此,霍蘭與「芬尼亞社」分道揚鑣。
失去了「芬尼亞社」的資助,霍蘭只得暫時停下潛艇的研究而到一家汽槍公司擔任了描圖員的工作。但是不屈的科學家永遠不會為困難所嚇倒。在朋友們的大力支持下,他興辦了「肛魚潛艇公司」。這時他與炮兵上尉扎林斯基合作,又建造了他的第四艘潛艇「扎林斯基」號。1886年,當「扎林斯基」號建成下水時,因滑道倒塌而全艇被毀。「扎林斯基」的失敗,反而使霍蘭有了暫時的喘息餘地。
幾乎就在霍蘭失敗的同時,西班牙卻有一個名叫艾薩克伯爾的海軍上尉於1889年設計了一艘由時機推進的潛艇。不幸的是,因為艾薩克伯爾與上司不和,其上司竟然不顧國家利益而否定了他的計劃。
美國政府得知這一消息後,為了在與西班牙的競爭中取勝,由海軍部於1893年舉辦了一次潛艇設計大賽。霍蘭大這次大賽中技壓群芳,榮登榜首。大賽的勝利使霍蘭於1895年接到了製造一艘潛艇的定貨單,並從美國海軍部得到了15萬美元的經費。於是霍蘭又開始了他的第五艘潛艇的設計。
為了建造一艘像樣的潛艇,霍蘭從一開始就注意解決那些潛艇史上阻礙潛艇發展的問題。為此,他反復研究並數易方案,終於建成了他的第五艘潛艇――「潛水者」號。該艇長26米,擁有水面航行的推進裝置——蒸汽機動力裝置和水下潛航的推進裝置——電動機。 「潛水者」號由此成為了潛艇雙推進系統的鼻祖。但是,美國海軍部出於戰爭的需要,在「潛水者」號建造期間,就要求霍蘭能夠使「潛水者」號用於水面作戰。但霍蘭卻認為,按照這種要求是不會製造出滿意的潛艇的。於是,霍蘭放棄了「潛水者」號的建造工作,歸還了海軍部的經費,開始用自己的錢來設計建造一艘新潛艇。
1897年5月17日,時年56歲的霍蘭終於成功地製造出了「霍蘭-Ⅵ」號潛艇。該艇長15米,裝有33.1千瓦(45馬力)汽油發動機和以蓄電池為能源的電動機,是一艘採用雙推進的最新潛艇。在水面航行時,以汽油發動機為動力,航速可達每小時7海里,續航力為1000海里。在水下潛航時,則以電動機為動力,航速可達每小時5海里,續航力50海里。該艇共有5名艇員,武器為一具艇首魚雷發射管(有3枚魚雷)和2門火炮(向前、向後各1門),火炮瞄準靠操縱潛艇艇體對准目標。該艇能在水下發射魚雷,水上航行平衡,下潛迅速,機動靈活。這是霍蘭一生中設計和建造出的最後一艘潛艇。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先驅者,人們將其稱為「霍蘭」號。雙推進系統在該艇上的運用,使這艘潛艇取得了潛艇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從而奠定了霍蘭作為「現代潛艇之父」的地位。
但是霍蘭的成就並沒有給他本人帶來任何好處。由於美國海軍部一些官員的偏見和挑剔,這艘潛艇不僅未被海軍部採用,反而使這位大發明家受到了惡毒的嘲諷。無情的打擊使時年63歲的霍蘭憤然辭職。從此,一代潛艇巨匠被迫停止了其心愛的事業,並最終因肺炎病逝,終年73歲。
盡管「霍蘭」號潛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在潛艇這一領域也同處領先地位。1899年,由法國科學家勞貝夫於設計的「納維爾」號潛艇在法國下水。
「納維爾」號與其他潛艇不同處在於,該艇在其內殼之外又包上了一層外殼。這使得「納維爾」號既有一個酷似魚雷艇似的外殼,又有一個按照潛艇要求設計的內殼,艇員及所有裝備都裝在耐壓的內殼之中。內外殼之間的空間被充作壓載水櫃,並以此控制潛艇下潛和上浮。當該艇排除壓載水櫃中的水之後,即可像魚雷艇一樣具有良好的適航性,使得其水面航行的速度達每小時11海里,續航力為500海里;當壓載水櫃中注滿水之後,「納維爾」又將與早先潛艇一樣,它的水下短距離航速可達每小時8海里,即使在水下航行數小時,其水下航速也可達每小時5海里。
不過,也有一種意見認為,雙層殼體結構並非起源於「納維爾」潛艇,而是由美國青年西蒙·萊克首創。19世紀90年代,西蒙·萊克由於受了法國著名科普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的影響,單槍匹馬地投入到潛艇的研究之中。
萊克從親戚那裡借來一筆錢,經過努力,於1893年建成了他的第一艘潛艇——「小亞古爾爸爸」號。「小亞古爾爸爸」號也許是潛艇史上自「海龜」艇以來最不像樣的潛艇。它看上去像一個特大的木櫃子,長4.2米,高1.5米。艇體以松木板內襯帆布墊建造而成。艇體上方有個小艙蓋,艇底安有三個木頭輪子(前面一個,後面兩個)。輪於是由手搖曲柄帶動行走的,「小亞古爾爸爸」艇與其他潛艇相比獨具匠心。它沒有用於注排水的羊皮口袋或水泵、水箱等,而是採用裝載足夠重的壓載物使之沉到海底,接著在海底用輪子滾動推進,如果要上升到海面,只要把壓載物拋掉,艇體即可上浮。
不過,萊克最初建造潛艇並非為了軍事目的,而完全是被迷人的海底生物所吸引。他從建造「小亞古爾爸爸」一開始,就想到能從潛艇中走出來,以便採集海底生物。所以他在潛艇中安裝了空氣壓縮設備,並設置了一個空氣閘艙。萊克使壓縮空氣設備所產生的空氣壓力與艇外海水壓力相等,這樣打開空氣閘艙的艙門,人們便可以穿著潛水服從艇中走出來,而海水卻不會涌進閘艙。人們將這種使海水不能涌進艇內而人能從艇的艙口自由進出的閘艙門叫做氣門或水門。在氣門的幫助下,萊克和他的夥伴,在迷人的紐約灣海底,採集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度過了許多愉快的時光。
之後,萊克開始對「小亞古爾爸爸」號不斷地進行改裝,並於1897年完工。改裝後的潛艇命名為「亞古爾」號。該艇無論在水上或水下航行,都由一台22千瓦(3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來推動前進。由於汽油發動機工作時需要空氣,所以萊克在艇上裝有可伸出水面的吸氣管和排煙管,同時取消了固體壓載物,而用壓載水箱來帶動潛艇的沉浮。為了改善潛艇的適航性,萊克又在吸氣管和排煙管外包上一層外殼,使「亞古爾」號外形類似於現代潛艇上層建築(即潛艇的指揮台)的第二層艇殼。經過改裝後的「亞古爾」號潛艇的上浮與下潛都是較為穩定的,並能在一個適當的深度上將內燃機水下工作時所用的通氣管伸出水面,從而延長了潛艇水下滯留時間。
1898年,「亞古爾」號潛艇僅靠自身的動力,從諾福克航行到了紐約,成了第一艘在公海遠航的潛艇。萊克的第二艘潛艇「保護者」號也於1901年下水。他很想將潛艇奉獻給自己祖國,用於對敵作戰。萊克潛艇的最大特點就是艇員可以在水下自由出入潛艇,因此完全可派人進行水下作戰、掃雷和佈雷。但美國海軍部卻拒絕了萊克的好意。萊克只好到國外去尋求他自己的位置,從而埋沒了一代潛艇發明家的才華。
19世紀的最後10年中,潛艇已成為至少是具有潛在威懾力量的武器了。但是由於當時的英國、美國等海軍大國對潛艇仍持懷疑態度,總認為潛艇只不過是弱小國家用於偷襲的武器,為此阻礙了潛艇的發展。但是,當1898年法國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用魚雷擊沉了英國戰列艦「馬琴他」之後,英國人終於醒悟了,強烈要求英國政府趕快行動,以抗衡法國人正以驚人速度建造潛艇的海上新威脅。同樣德國和俄國也在無意之中領悟到潛艇可能將成為一種實用性武器而投入到建造潛艇的熱浪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幾年的時間里,潛艇終於愈造愈大,愈造愈好,並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著。但是由於潛艇發展到此時,仍然開不快、行不遠,魚雷帶得又很少,更因為不能在水下長期潛航,所以,它所擔負的只能是保護本國海岸、在基地附近的巡邏的任務。
20世紀初,潛艇裝備逐步完善,性能逐漸提高,出現具備一定實戰能力的潛艇。這些潛艇採用雙層殼體,具有良好的適航性,排水量為數百噸,使用柴油機-電動機雙推進系統,水面航速約10~15節,水下航速6~8節,續航力有明顯提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魚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主要海軍國家共擁有潛艇260餘艘,成為海軍重要作戰兵力之一。

Ⅳ 帆船是誰發明的

風帆把風力匯集起來,再作用到桅桿上,帶動船在水上漂行。這是人類駕馭自然力量為自己工作的第一種方法。究竟是誰發明了風帆,並把他安裝到船上了。現在已經無史可考,可能的情況或是一位印第安人駕著他的獨木舟,劃過中美洲的一個湖泊以後,疲倦了,漫不經心地把槳擱在船上,這時風吹動槳葉,移動了獨木舟。或是在尼羅河上,在印度西南海岸,一位先民看見清風吹送一片樹葉越過水塘;這個現象觸發了他的靈感,他就用席片、樹皮和麻布做成了一塊橫帆。也有可能是古代中國的一位漁婦,在漁船上晾衣,風吹動衣服,帶動了船的前行。於是她就用舊衣服縫成第一塊風帆。藉助風力來減輕漁夫劃槳的辛苦。以前的人們只能利用劃槳來驅動船,風帆的發明後,人類克服了體力上的局限,開始利用自然的力量來推動人類前進的步伐。

Ⅵ 蓄電池是誰發明的 風帆蓄電池 025--68809968

1800年,歷史上第一個電池——提供穩定連續電流的電源裝置——即伏打電堆誕生了.它的誕生是現代文明生活的開始,有了它,電的性能才得以充分研究,一系列重大的科學發明和發現才得以實現,科學家們認為十九世紀是電氣時代。而這一時代正是從該世紀的第一年開始的.

1786年11月6日,義大利波隆那大學解剖學教授伽伐尼(1737——1798)在偶然中發現,當用外科手術刀觸及一隻放在起電機旁已解剖的青蛙的蛙腳上的外露的神經時,蛙腳就劇烈地抽搐.他對這一現象十分驚訝,於是著手探討這種現象的起因.把蛙腿放在真空中,仍會發生同樣的效應;用一個鐵鉤把青蛙腿懸在庭院中的鐵架上,一旦暴風雨雲經過時,蛙腿又發生激烈顫動,起初他把痙攣歸因於大氣中的電.後來他把蛙腿放在金屬板上,並用鐵絲戳入小腿,鐵絲的另一端與金屬板接觸。結果蛙腿同樣產生了痙攣,但如果把蛙腿放在玻璃板上,並用玻璃棒代替鐵絲,則看不出有什麼效應.若再將兩種不同的金屬,例如銅和鐵或銅和銀接在一起,把兩端分別與死蛙的肌肉接觸,這個屍體就會劇烈而持續地屈伸抽動.因為他是一位生物學家,所以總著眼於肌肉和神經上,因而認為:這不能歸因於大氣電的作用,可能是蛙的神經中有一種看不見的生命流體,它會順著金屬導線為通路,順著導線在屍體脊椎骨和腿神經之間流動,他稱這種生命流體叫「動物電」或 「生物電」,正是這種電刺激了蛙的肌肉,發生了痙攣現象.這種含糊不清的解釋有什麼根據,他自己一時也回答不出.1789年他寫成了論文《關於電對肌肉運動的作用》,於1791年發表.

義大利帕維亞大學物理學教授伏打(1745——1827)讀到了這篇論文,因為他是位勤奮的電學實驗科學家(1775年曾發明起電盤),因此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那一對金屬上.他把一根由兩種金屬接起來的彎桿,一端與眼睛接觸,另一端放在嘴裡,在接觸的瞬間產生光亮的感覺;舌頭同時舐著一個金幣和一個銀幣時,一旦用導線連接兩幣就會產生苦覺.伏打猜想,在所有這些實驗中共同的東西是不同金屬的接觸.1794年他開始著手證明這個假說.實驗證明,只要在兩種金屬片中間隔以鹽水或鹼水浸過的吸墨紙、麻布,並用金屬線把它連接起來,不論有無青蛙肌肉,都會有電流通過,蛙腿神經只不過是一種非常靈敏的驗電器而已.為了證明自己的見解,伏打又對各種金屬進行了試驗,從而發現了如下起電順序:

鋅——鉛——錫——鐵——銅——銀——金——石墨

當以上任何兩種金屬相接觸時,在序順中前面的一種帶正電,後面的一種帶負電.他還發現這種隔以鹽水的「金屬對」產生的電流雖然微弱,但是非常穩定.於是他把一對對(40——60對)圓形的銅片和鋅片相間地疊起來,每一對銅、鋅片之間隔以鹽水浸濕的麻布片.這時只要用兩條金屬線各與頂面的鋅片和底面的銅片焊接起來,兩金屬線端點間就會產生幾伏的電壓,足以使人感到「電震」,而金屬片對數越多,電力越強;如果把銅片換成銀片,則效果更好.這就是「伏打電堆」,而他自己稱它做「人造電氣器官」,因為他看到電鯰和電鰻的「電氣器官」就是由一個個圓柱體排列起來的.

1800年3月20日,伏打向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約瑟夫·班克斯爵士(1743——1820年)報告了他的電堆試驗,這份報告後來刊登在《哲學學報》上,從此電學研究便大為活躍起來.不久後,伏打又發現當鋅、銅片之間的濕布逐漸乾燥時,電流也漸趨微弱.於是他改用一大串杯子,貯以鹽水或稀酸,浸入銅、鋅片,並把每個杯中的鋅片與另一杯中的銅片用金屬線連接起來,這樣得到了更經久的電池.他把這種電堆稱為「杯冕」,它遠比一大疊金屬片對所發生的電流強得多,這就是後來被稱之為銅鋅電池的第一具實用電池.

Ⅶ 潛水艇是怎麼發明的

潛水艇就是受到魚的潛游啟發而發明、研製出來的。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內後,英國殖民統治容者憑藉海上優勢,糾集大批戰艦,輪番轟擊美國海陸軍,使美軍傷亡慘重。當時美軍中有一個名叫達韋·布希內爾的將軍,不堪英軍的欺侮,決心反戈一擊。他一直在苦思冥想:怎樣才能炸沉敵艦呢?從空中,無法接近;從水上,無法隱蔽。一次,他走到海邊的礁石上,突然看見一條大魚悄悄潛游到小魚的下方後,猛地朝上一躍,咬住了一條小魚。他從這場「海戰」中大受啟發:能否造條像大魚那樣的船,潛在水中神不知鬼不覺地鑽到英國戰艦底下去放水雷,炸它個人飛艦沉呢?魚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是靠鰾,船是否也可以仿造一個「鰾」?從這個思路出發,布希內爾與軍事專家們共同研製成功一艘可在水下潛行的機動船,船的底部做一個類似魚鰾的水艙,水艙內有兩個水泵,船在水面若要下沉時,就往船艙里灌水;船要上浮時,就把空氣壓進水艙,排出船里的水。仿照魚的鰭,安裝了兩台螺旋槳,一台管進退,一台管升降。這艘機動船第一次出去就巧妙制服了英國戰艦,炸得它人仰馬翻。後經逐步改進,就成了現代的潛水艇。

Ⅷ 帆船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公元前6世紀中期,我國正值春秋時期。為了適應水網地區作戰的需要,南方的吳國、越國、楚國和北方面臨東海的齊國,都先後建造和改裝戰船,並抽調官兵進行水上訓練。至此,中國古代海軍便應運而生了。當時吳國舟師中的戰船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等,還出現了專用的水戰器具「鉤拒」。公元前206~25年的西漢時期,中國戰船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性能已逐步趕上和超過了當時的地中海國家,並一直保持到15世紀中期。中國戰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好的船舶。公元220~265年我國的三國時期,吳國水軍曾擁有5000艘戰船,其中大型樓船設樓五層,可運載士兵多達3000名。公元3世紀20年代的西晉初期,王濬為准備伐吳而建造的連舫戰艦,長120步,上面有樓櫓,開四門,能馳馬行車。公元588~589年隋滅陳時,楊素所率最大的戰艦「五牙」艦,設樓五層,可容士卒800人,前後左右設有六具「拍竿」。「拍竿」是利用杠桿原理高懸巨石,在接舷戰中用來拍擊敵船,是一種威力很大的冷兵器。公元618~907年的唐代,造船技術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所建「海鶻」號能在較大風浪條件下航行戰斗。李皋發明的車船(亦稱車輪船、輪槳船),行動便捷,可視作後來機械明輪船的先驅。公元960~1279年的宋代,中國戰船已普遍採用了水密艙壁技術,提高了不沉性。公元1000年,神衛水師隊長唐福曾向朝廷獻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燃燒性武器。1130年,楊么起義軍大量使用的車船中,最大的長約110米,裝有24個車輪和六具「拍竿」,載士兵1000餘人。1203年,秦世輔造的載重約60噸的「鐵壁鏵嘴平面海鶻」戰船,艙壁裝有鐵板,是裝甲船的祖先。船艏裝有形似鏵嘴的犀利鐵尖,用以在水戰中沖擊並犁沉敵船,較沖角破壞力更大。 古代戰船的發展經歷了槳帆戰船和風帆戰船兩個時期。槳帆戰艦船體結構為木質,船型較瘦長,吃水較淺,干舷較低,主要靠人力劃槳搖櫓推進,順風時輔以風帆。槳帆船裝備冷兵器,作戰時多採用撞擊戰和接舷戰,主要局限於內河、湖泊和近海航行作戰。

Ⅸ 古代航海者利用風帆可以做什麼

古代航海者總結了大量預測天氣的經驗,並巧妙地利用我國獨特的風帆,即可以或降或轉支的平式梯形斜帆,根據風向和風力大小進行調節,使船可駛八面風,保證了不論在何種風向下,都要以利用風力進行航。其中,對於頂頭風,南宋以後已發明了走「之」字形的調帆方法,就能逆風行船了。

Ⅹ 帆船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應該是義大利發明的。
義大利藝術大師兼發明家達·芬奇最早進行專了關於帆船的設計。最早見屬於文字記載的潛艇研究者是義大利人倫納德,他於公元1500年提出了「 帆船船體結構」的理論。1578年,英國人威廉·伯恩出版了一本有關帆船的著作--《發明》。
1620年,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爾成功地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艘帆船 。它的船體象一個木櫃,木質結構,外面覆蓋著塗有油脂的牛皮,船內裝有作為壓載水艙使用的羊皮囊。
德雷爾的帆船船被認為是潛艇的雛形,所以他被稱為「帆船之父」,此後百年間帆船的發展進入了「慢車道」。直到1724年,俄國人葉菲姆·尼科諾夫製造出了又一艘帆船,這艘船用橡木、松木板、皮革、粗麻布、樹脂、鐵條、銅皮等材料製成。此後,帆船的發展又一次進入停滯期。

閱讀全文

與風帆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