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林則徐發明

林則徐發明

發布時間:2021-10-01 00:22:58

❶ 嚴復、林則徐、魏延、龔自珍他們各自主張什麼

嚴復
力主復法
在復法運動中,嚴復是一個反對頑固保守、力主復法的維新派思想家。他不僅著文闡述維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以「物競天
擇、適者生存」「時代必進,後勝於今」作為救亡圖存的理論依據,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戊戌變法後,他致力於翻譯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社會學說及自然科學著作,是一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信奉達爾文進化論和斯賓塞的庸俗進化論。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嚴復在《原強》中提出,一個國家的強弱存亡決定於三個基本條件:「一曰血氣體力之強,二曰聰明智慧之強,三曰德性義仁之強。」他幻想通過資產階級的體、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強國威。「是以今日要政統於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謂鼓民力,就是全國人民要有健康的體魄,要禁絕鴉片和禁止纏足惡習;所謂開民智,主要是以西學代替科舉;所謂新民德,主要是廢除專制統治,實行君主立憲,倡導「尊民」。嚴復要求維新變法,卻又主張「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驟」的具體辦法就是要通過教育來實現,即在當時的中國,要實行君主立憲,必須開民智之後才能實行,總之,「教育救國論」是嚴復的一個突出思想特點。
嚴復疾呼必須實行變法,否則必然亡國。而變法最當先的是廢除八股。嚴復歷數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其使天下無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錮智慧」、「其二曰壞心術」、「其三曰滋游手」。嚴復主張多辦學校,他曾論述西洋各國重視教育,對「民不讀書,罪其父母」的強行義務教育表示贊賞。因為中國民之愚智懸殊,自然不能勝過人家。基於這種思想,嚴復對辦學校是積極的。他除親自總理北洋水師學堂長達二十年外,還幫助別人辦過學校,如天津俄文館、北京通藝學堂等。嚴復要求建立完整的學校系統來普及教育,以「開民智」。他根據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提出中國的學校教育應分三段的計劃,即小學堂、中學堂和大學堂。小學堂吸收16歲以前的兒童入學;中學堂吸收16歲至21歲文理通順、有小學基礎的青年入學;大學堂學習三、四年,然後升入專門學堂進行分科的專業學習 。同時,還要把學習好的聰明之士送出國留學,以造就學有專長的人才。
此外,嚴復還很重視婦女教育。他對當時上海徑正女學的創辦大為贊賞。認為這是中國婦女擺脫封建禮教束縛的開始,也是中國婦女自強的開始。他從救亡圖存的目的出發,認為婦女自強「為國致至深之根本」。他還主張婦女應和男子一樣,在女學堂里既要讀書,又要參加社會活動,如果不參加社會活動,創辦的女學堂就和封建私塾沒什麼區別,因而也就無意義了。顯然,他是將婦女置於整個社會變革,特別是婦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來考慮的,故十分強調參加社會活動對女學堂學生的重要意義,這也是他在婦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處。
嚴復提倡西學,反對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他曾多次將中學與
西學作比較:「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其於為學也,中國誇多識,而西人恃人力。總之,西學「於學術則黜偽而崇真。」他還指出「中國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認為就是堯、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話,也要向西方學習的。要救中國必須學西學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學,洋文無以為耳目,而舍格之事,則僅得其皮毛。」他認為「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兩立,合之則兩止」。他認為應做到「體用一致」,「本來一致」要從政治制度上進行改革,提出「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和」的資產階段教育方針。
他從「體用一致」的觀點出發,具體規定了所設想的學校體系中各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他認為在小學階段,教育目的是使兒童能「為條達妥適之文」,「而於經義史事亦粗通曉,」因則「舊學功課,十當其九」,並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譯西學中「最淺最實之普學」為輔助讀物。在教學方法上,多採用講解,減少記誦功夫。中學階段應以「西學為重點」,「洋文功課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課居十分之三」,並且規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課」。在高等學堂階段,主要學「西學」,至於「中文」,則是「有考校,無功課;有書籍,無講席,聽學者以餘力自治力。」他認為對於青少年,應引導他們分析,學些專深的知識,如此,讓他們有所收益,觸類旁通、左右逢源。科學方法問題是嚴復西學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他曾翻譯《穆勒名學》(形式邏輯),並積極進行對「名學」的宣傳介紹。他認為歸納和演繹是建立科學的兩種重要手段。我國幾千年來,「演繹」甚多,「歸納」絕少,這也是中國「學術之所以多誣,而國計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個原因。嚴復更重視歸納法,主張要「親為觀察調查」,反對「所求而多論者,皆在文字楮素(紙墨)之間而不知求諸事實」。他曾用赫胥黎的話說:「讀書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為我簡編,各物為我文字者,斯真學耳」。
林則徐
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控制自己易怒的脾氣,以平和理智的心態指揮戰斗!
魏源
魏源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他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強調:「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他著重於經濟領域的改革,在鴉片戰爭前後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運、鹽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於「國計民生」,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於後來的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魏源堅決反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侵華活動,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張與辦法。他對人民群眾的力量有一定的認識,同林則徐「民心可用」的觀點相一致,提出「義民可用」的主張。他從三元里和台灣等地人民抗英斗爭中得到鼓舞。在三元里人民痛擊英國侵略者之後,他滿懷激情地以「同仇敵愾士心齊,呼市俄聞十萬師」,「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縱夷」的詩句,熱情謳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憤怒聲討投降派為侵略軍解圍的可恥行經,並在《海國圖志》中寫道:「三元里之戰,以區區義兵,圍夷酋,斬夷師,殲夷兵,以欵開網之而逸,孰謂我兵陸戰之不如夷者?」又說「廣東之斬夷首,捐艦者皆義民」,「兩禽夷舶於台灣,火攻夷船於南澳者亦義民」。他主張利用和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抵抗外來侵略的主要力量,與投降派「防民甚於防寇」的反動政策形成鮮明的對照。
為了有效地進行抵抗,他反對「浪戰」,而主張「以守為戰」。他總結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一曰調客兵不如練土兵,調水師不如練水勇」,主張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設阱以待虎,設以待魚」,以殲滅來犯者。這種相信熟悉情況的當地人民群眾,發揮他們的長處和抗敵的積極性來組織反侵略武裝力量,並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是切合於當時敵強我弱,敵寡我眾的客觀實際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魏源同林則徐一樣,是鴉片戰爭時期「睜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堅決反抗侵略,又重視了解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作為對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國圖志》中很好貫徹並發揮了林則徐了解和學習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正確口號,認為「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學習西方的「長技」提高到關系國家民族安危的大事來認識,使之在當時社會上發生了振聾發聵的重大影響,針對當時封建頑固派把西方先進的工藝技術一概目之為「奇技淫巧」的無知,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必須認真加以學習,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後,為此,他提出一套具體方案,不但包括了官辦軍事工業,改進軍隊武器裝備的內容,而且提出了興辦民用工業,允許商民自由興辦工業的主張。其中包含了例如:「量天尺、千里鏡、龍尾車、鳳鋸、水鋸、火輪舟、自來火、自轉碓、千金秤之屬,凡有益民用者,皆可於此造之」,主張以後「沿海商民,有自願仿設廠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聽之」。他還倡議「立譯館翻夷書」,並「於閩粵二省武試,增設水師一科,有能造西洋戰艦、火輪舟、造飛炮火箭、水雷奇器者,為科甲出身」,以獎勵科學發明。他認為這樣做,即可以「盡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逐步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從而達到「制夷」之目的。他滿懷著民族自豪感,對中華民族的智慧才能充滿信心,認為「中國智慧無所不有」,中國「人材非不足」,「材料非不足」,中國有著豐富的礦藏和資源,具有自己的有利條件。他相信中國人民有能力掌握西方的新式生產技術,可以逐步做到「不必仰賴於外夷」,指出只要經過努力,若干年後,必然「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中國一定能富強起來,趕上並超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魏源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他稱譽瑞士「不設君位,不立王侯」,「推擇鄉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又說「墨利加北洲(指美國)之以部落代君長,可垂奕世而無弊」。在封建專制制度長期統治下的當時中國,敢這樣贊美沒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說是很有膽識的見解。
在賦稅問題上,魏源主張培植和保護稅源,指出「善賦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他指責苛重稅斂,「不善賦民者,譬則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認為重稅破壞了納稅人的財產,也就破壞了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彼貪人為政也,專脧富民;富民漸罄,復脧中戶;中戶復然,遂致邑井成墟」,「有因何不種稻稷?秋收不給兩忙稅,洋銀價高漕斛大,納過官糧余秸秷。」魏源主張國家利用賦稅手段保護工商業的發展,認為「士無富民則國貧,士無中戶則國危,至下戶流亡而國非其國矣」。他所強調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業者。提出這一思想。有助於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魏源還對生產經營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對財政稅收的影響作了一定的分析,例如他認為淮鹽成本之高是由於細商所支付的浮費和勒索太多。如果廢除細商專賣制度允許散商憑票運銷,即可大大降低成本從而降低價格,這樣既可促進食鹽銷售,抵制走私,又可增加國家的鹽稅收入。魏源的這一觀點在我國19世紀以前的經濟思想中是極為罕見的。
龔自珍
龔自珍一生可分三個階段:
20歲以前,在家學習經學、文學。他自幼受母親教育,好讀詩文。從8歲起學習研究經史、大學。12歲從其姥爺段玉裁學《說文》。他搜輯科名掌故;以經說字、以字說經;考古今官制;為目錄學、金石學等。同時,在文學上,也顯示了創作的才華。13歲,作《知覺辨》,「是文集之託始」;15歲,詩集編年;嘉慶十五年(1810年),19歲,倚聲填詞,應順天鄉試,由監生中式副榜第28名。這可以說是對龔自珍20歲以前學習的概括總結。
20歲至28歲,應鄉試至入仕時期。龔自珍21歲,編詞集《懷人館詞》3卷、《紅禪詞》2卷顯示了他絕異的才能。段玉裁作序說他「所業詩文甚夥,間有治經史之作,風發雲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為長短句」,「造意造言,幾如韓李之於文章」,認為「自珍以弱冠能之,則其才之絕異,與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懷人館詞序》)。二十三年(1818年)又應浙江鄉試,始中舉,主考官為著名漢學家高郵王引之。次年(1819年)應會試落選,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開始入仕,任內閣中書。這時期他逐漸接觸社會政治現實,並從科試失意中體驗到政治腐敗,產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並從劉逢祿學習《公羊傳》,作品多傷時、罵坐之語。他寫出了《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尊隱》、《平均篇》等政論文。嘉慶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佇泣亭文》及詩集一冊請教「吳中尊宿」王芑孫。王認為他「詩中傷時之語、罵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譜外紀》)。同年,他開始戒詩。今存這時期詩,有《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等。
29歲至去世。嘉慶二十四年會試落選後,他又參加五次會試。道光九年(1829年),第六次會試,始中進士,時年38歲,繼續擔任低微的官職。在此期間,他仍為內閣中書。道光十五年(1835年),遷宗人府主事。改為禮部主事祠祭司行走。兩年後,又補主客司主事。這類官職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歲,辭官南歸(道光十九年,1839年)。50歲,暴卒於丹陽雲陽書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為鴉片戰爭第二年。這時期,他對政治現實認識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議,寫出許多著名評論,許多著名詩篇和散文名篇也寫於這一時期。改革建議,著名評論如《西域置行省議》、《東南罷番舶議》、《阮尚書年譜第一序》、《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歷史、哲學論文如《古史鉤沉論》等。也有不少文學散文名篇,如《捕蜮》、《書金伶》、《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病梅館記》等。他的許多著名詩篇,如《能令公少年行》、《詠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雜詩》等,也都是這時期作品。龔自珍墨跡政治學術思想 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是統一的封建國家面臨沒落崩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新階段,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不斷加深。
龔自珍從青年時起,就深刻地意識到封建國家的嚴重危機,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 性。「秋氣不驚堂內燕,夕陽還戀路旁鴉。」(《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梁啟超說:「舉國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龔自珍、魏源)輩若不勝其憂危,恆相與指天畫地,規天下大計。」(《清代學術概論》)早在嘉慶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戶」,「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議》)。在道光三年,他深刻認識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造成嚴重的民族危機,指出「近惟英夷,實乃巨詐,拒之則叩關,狎之則蠹國」(《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他對時代的危機,不止是敏銳地感覺它,而且也積極地建議挽救它;他肯定未來時代的必然變化,並寄以熱情的幻想和希望。
龔自珍到30歲前後,在學術思想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從對正統派考據學嚴歷地批判到堅決拋棄考據學,接受今文經學《春秋》公羊學派的影響,從劉逢祿學習,「從君燒盡蟲魚學,甘作東京賣餅家」(《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但他肯定考據學的有用的部分;同時也批判今文經學雜以讖緯五行的「惡習」,而主張「經世致用」,倡導學術要為現實政治服務。從此他更自覺地使學術研究密切地與現實政治社會問題聯系,研究的課題更為廣泛。他「為天地東西南北之學」,研究地理學,而特別致力於當代的典章制度和邊疆民族地理,撰《蒙古圖志》,完成了十之五六;對現實政治社會問題也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寫《西域置行省議》和《東南罷番 主張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鞏固西北邊疆。隨著生活經驗和歷史知識的增長,以及政治、學術思想的逐漸成熟,他深入探討了天地萬物以及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問題,並把經史、百家、小學、輿地以及當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完全統一起來,形成一個相當完整的歷史觀。他說:「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無有語言焉;史之外無有文字焉;史之外無人倫品目焉。史存則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鉤沉論二》)這里有前輩章學誠「六經皆史」觀點的影響,但比章說更擴大、通達、完整,更有科學性和戰斗性。他把古代的一切歷史文化的功罪完全歸結到史官,並以當代的史官即歷史家自任。他認為史官之所以可尊,在於史官能站得高,從全面著眼,作客觀的、公正的現實政治社會的批判。這實際是要使歷史和現實政治社會問題即「當今之務」聯系起來,應用《春秋》公羊學派變化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在「尊史」的口號下,對腐朽的現實政治社會作全面的批判。這就是他在《尊隱》里所尊「橫天地之隱」的具體化。龔自珍在中年以後,隨著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煩惱和痛苦,「坐耗蒼茫想,全憑瑣屑謀」(《撰羽林山館金石墨本記成,弁端二十字》)。有時想以「搜羅文獻」自慰,「狂臚文獻耗中年,亦是今生後起緣」(《猛憶》);甚至想「發大心」,寄幻想於佛教,以求超世間的解脫。但他愛祖國,關心現實,無法排除「外緣」,終於成不了佛教徒。龔自珍的思想就其主導方面說,雖然他的批判不徹底,改良的目標不明確,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態度始終是積極的,他看到清王朝的現實統治為「衰世」,為「日之將夕」,確信未來時代的巨大變化,並寄以極大的熱情和希望,也是始終一貫的。他是在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的前夕,一個主張改革腐朽現狀和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啟蒙思想家。一生中因為政治改革而不得不退隱.

❷ 誰知道南丁格爾、牛頓、林則徐、華佗、顧拜旦和卓別林的生前事跡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英語: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英國人,出生於義大利一個來自英國上流社會的家庭。就跟她的姊姊「帕耳忒諾珀」(Parthenope)一樣,她的名字也是取自她的出生地:義大利城市佛羅倫薩。對於她的家人期望她長大後能夠成為一個順從的妻子,弗羅倫斯顯然是一個反叛的人,因為她選擇了去做護士,一個聲譽很差,從來只有窮女人做的工作。

在德國學習護理後,曾往倫敦的醫院工作。於1853年成為倫敦慈善醫院的護士長。

克里米亞戰爭時,她極力向英國軍方爭取在戰地開設醫院,為士兵提供醫療護理。她分析過堆積如山的軍事檔案,指出在克里米亞戰役中,英軍死亡的原因是在戰場外感染疾病,及在戰場上受傷後沒有適當的護理而傷重致死,真正死在戰場上的人反而不多。她更發明了圓形圖,來說明這些資料。

南丁格爾於1854年10月21日和三十八位護士到克里米亞野戰醫院工作。成為該院的護士長,被稱為「克里米亞的天使」。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97%E7%BE%85%E5%80%AB%E6%96%AF%C2%B7%E5%8D%97%E4%B8%81%E6%A0%BC%E7%88%BE&variant=zh-cn"

————————————
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格里歷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國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同時是當時煉金術熱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石。牛頓還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地發明了微積分。他總共留下了50多萬字的煉金術手稿和100多萬字的神學手稿。

牛頓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天上的運動和地上的運動統一起來,為日心說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使得自然科學的研究最終掙脫了宗教的枷鎖。

牛頓還發現了太陽光的顏色構成,還製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遠鏡。

牛頓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的小鎮烏爾斯普。在牛頓出生之前三個月,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兩年之後他的母親改嫁他人,把牛頓留給了他的祖母。牛頓的天才很早就展現出來。

牛頓最開始在鄉村學校讀書,12歲的時候離家到格蘭瑟文法學校就讀。在格蘭瑟他寄宿在當地的一個葯劑師家中並最終和這名葯劑師的繼女訂了婚。1661年,也就是19歲的時候,牛頓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在那裡,牛頓沉浸在學習之中而疏忽了未婚妻,他的未婚妻就嫁給了別人。牛頓終身未婚。

在那個時代,大學里僅僅教授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但是牛頓對於當代哲學家的思想更感興趣,比如,笛卡爾、伽利略、哥白尼、開普勒等等。在1665年他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同一年他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不久就爆發了瘟疫,學校被迫關閉,牛頓回到家鄉繼續他的研究。在接下來的兩年之內,牛頓在微積分、光學和重力問題上做出了卓越的工作。

1667年牛頓重返劍橋大學。1669年10月27日牛頓被選為盧卡斯數學教授。1672年起他被接納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被選為皇家學會主席直到逝世。

1696年牛頓任造幣廠監督,1699年升任廠長,1705年因改革幣制有功受封為爵士。

1727年3月31日,牛頓因患腎結石症醫治無效,在倫敦郊區肯辛頓寓中逝世,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variant=zh-cn

————————————————————————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1]

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國人的敬仰。

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武裝挑釁。雖然不少中國人視其「虎門銷煙」之行為為一次壯舉,但這同時亦是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近因。

更多內容可見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E%97%E5%88%99%E5%BE%90&variant=zh-cn#.E4.B8.BB.E8.A6.81.E7.AE.80.E5.8E.86如禁煙運動,封鎖十三行等。

————————————————————————
華佗(145年 - 208年),字元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師。與董奉、張仲景史稱為「建安三神醫」。早年游學徐土,兼通數部經書。沛相陳圭曾經舉他為孝廉,太尉黃琬也曾辟舉他,但華佗都不為所動。在鄉村行醫,因醫術精湛,名氣漸大,因而有很多人到來求醫。

曹操知道華佗醫術了得,而自己又頭風病嚴重,特意召其為待醫。但華佗離家太久,思念家人,便說要回家取葯方,向曹操請假。回家後,又不想回到曹操身邊,便稱妻子患病,過期不返,曹操多次書信召回,又要求郡縣遣回華佗,但華佗厭惡曹操行事,所以都不肯回去。

208年,曹操大怒,派人前去考察,發現華佗之妻原來是詐病,便將華佗收獄。荀彧向曹操求情,但曹操不從。華佗臨死前,給了獄吏一卷醫書, 但獄吏怕犯罪不願接受,華佗也不強求,將它燒了。後被殺,死時六十三歲。有兩名徒弟吳普與樊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E%E4%BD%97&variant=zh-cn

——————————————————————
皮埃爾·德·顧拜旦男爵(L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1863年1月1日—1937年9月2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起人,1896年至1925年任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奧林匹克會徽、奧林匹克會旗設計者;顧拜旦終生倡導奧林匹克精神,被譽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不僅是世界著名的國際體育活動家,同時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學家和歷史學家。

皮埃爾·德·顧拜旦男爵皮埃爾出身於法國貴族家庭,擁有男爵稱號。他從小喜歡貴族運動,如擊劍、賽艇、騎馬,也喜歡拳擊。他父親夏爾·德·顧拜旦(Charles de Coubertin)是出名的畫家。

從1875年開始,一直到1881年,考古學家在希臘連續發掘出古代奧運會的文物遺址,這引起了皮埃爾的興趣和關注。在1890年,他終於有機會訪問希臘的奧林匹亞山,古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源地。他認為宏揚古代奧林匹克精神可以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

在1892年12月25日,皮埃爾·德·顧拜旦發表演講,在演講中首次提出「復興奧林匹克運動」。

1894年在巴黎舉辦了國際體育會議,決定在希臘創辦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並規定每4年舉行一次。

1894年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正式成立,當時希臘文學家維凱拉斯(Δημήτριος Βικέλας)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而顧拜旦擔任國際奧委會秘書長。

1896年到1925年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1%BE%E6%8B%9C%E6%97%A6&variant=zh-cn

——————————————————————
別林又譯賈波林、卓別麟(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全名查爾斯·斯潘塞·卓別林爵士,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不列顛帝國勛章佩戴者),是一位著名的英國喜劇演員及反戰人士,後來也曾經作為導演非常出色,尤其在好萊塢電影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也非常活躍。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卓別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個外貌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著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著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著一撇小鬍子的形象。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是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編寫、導演、表演和發行他自己的電影。從在英國的大劇院作為孩童演員登台演出到他88歲高齡逝世他在娛樂業從事了70多年的生涯。從狄更斯式的倫敦童年一直達到了電影工業的世界頂端,卓別林的一生是20世紀最引人矚目的一生之一,他本人成為了一個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眾生活的高高低低受到了有些人的高度贊揚,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嚴格批判。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3%E5%88%AB%E6%9E%97&variant=zh-cn

❸ 四國軍棋是誰發明的

軍棋是誰發明的?直到世紀初我才想起問這個問題,也只有網路時代才使人們有條件就許多問題去尋找答案。向網上一找,首先碰到的是《大不列顛網路全書》。有關資料介紹:「《大不列顛網路全書》這樣定義軍棋:(Kriegspiel)國際象棋的變種,1900年前後首先流行於英國,對弈雙方各自有一棋盤,都不得看對方的棋盤和棋子,另有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不許對方看見,裁判根據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雙方根據裁判所提供的有限情報著棋。」《大不列顛網路全書》若真有相關記載,所寫又真如上面說的那樣,正如那份資料所說,這段文字讓人費解。「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不許對方看見」,「裁判根據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這都讓人不得要領。另有一段文字倒是說得明白:就相關英文資料可以得知,軍棋又被稱為盲象棋(BLIND CHESS),是由一位住在南非(South-Africa)名叫Henry Michael Temple的英人後裔於1899年發明,他本人是一名國際象棋愛好者, 因為自己的夥伴希望能玩一種反映戰爭的游戲,於是他借鑒國際象棋的棋子,發明了這種戰爭游戲。網上有文章說,Kriegspiel的英文解釋是WAR GAME,是象棋的一種變形,同時也是一種真正的具有公眾觀賞性的游戲(a true spectator sport!),它使旁觀者和下棋人共享其中的歡樂。有一點值得注意,據介紹,「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軍棋由日本人帶進中國。如果中國人要徹底抵制日貨,就應該把軍棋禁掉,如果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再向高處徹底純正,即使軍棋是1899年一位住在南非(South-Africa)名叫Henry Michael Temple的英人後裔發明的,就沖英國也曾是八國聯軍中的一個,也應該把軍棋扔回英國去。

軍棋在世界上已有大賽,由兩軍對壘躍升為四家混戰的「四國軍棋」更使網路上硝煙滿天。1997年,「北極星軍棋」開創人「老冒」把四國軍棋帶入互聯網並命名「四國風雲」,1998年,聯眾出現,更使網路「四國軍棋」風靡全國,2001年,「聯眾」躍居世界游戲網站第一位,到2004年,「聯眾」注冊用戶人數已達1億5千多萬,同時在線人數已創60萬紀錄,而另一個大型游戲網站「邊鋒」,到2004年,最高同時在線人數也已超過20萬人,這中間,鏖戰「四國軍棋」者不知有多少人眾。中國向世界輸出「四大發明」,使世界有了大大的發展,外國人卻向中國輸出電子游戲,這使多少龍的傳人在虛擬世界中虛擲多少武裝自己以立身世界的大好光陰而離現實生活遠去,這實在是另一種鴉片,我們應該掀起另一次鴉片戰爭,像林則徐一樣把電子游戲乃至「四國軍棋」禁掉。

但網上有名茉莉冰片者撰有宏文讓人振奮。為尊重原著,文中標點、斷句及文字概遵原樣。茉莉冰片在「雖有門派之分,黑白之別,正邪之爭,各路好手卻始終堅持: 揚我國威風,滅倭寇歹念!一旦大敵當前,定殺敵逐匪,保家護國」一段說話後面寫道:「四國本名:戰棋。源自春秋戰國時期,多由武官閑暇時所創,為兩人對陣圖。單方各八子:帥,將,馬,刀,盾,兵等。帥滅,則滅!(8子究竟哪8子,茉莉不祥,望諒,以上6子為傳聞)後秦統一中原後,流傳民間。後由三人對弈。一直到南北朝,發展到4人,並從最開始的3明,創到雙明,帥滅則明,等多種下法,相傳顏之推怒斥眾士族:終日游戲兵法,卻不悉真義,不練真刀,國亡可見!後傳言,與明清時期稱為軍棋。四國大戰這一俗語,從何而來,如何流傳開來,至今,不得而知。」又有名飄雪山莊者撰文越發讓人血涌。和上面一樣,為尊重原著,我們把飄雪山莊先生的文章也原樣搬來。飄雪山莊先生說:「1931年9月18日,日本開始侵略中國(再次申明這是歷史),軍棋也是隨著日本人的入侵帶入的一個文化產物。直到1949年,在近18年的時間里,我國人民在抗日斗爭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修整和翻譯了日本人帶來的『軍棋』,早年名字有『陸戰棋』、『陸軍棋』、『野戰棋』等多個名稱,所以說中國的『軍棋』是廣大抗日群眾在自己的業余時間發明創造和修改完善的,他是中國人民的產物,他代表了全中國廣大的愛國群眾的心聲,是中國抗日戰爭中偉大的歷史產物,請尊重它的名字:『陸戰棋』其中所有的棋子都是兩個字命名。」

中國人的愛國,也真邪門了。

❹ 林則徐用海水浸泡法,花時間銷毀鴉片,有何用意

1839年6月,清朝名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海灘集中銷毀了237萬斤鴉片,史稱“虎門銷煙”。虎門銷煙舍棄了傳統的“煙土拌桐油焚毀法”,轉而採用了“海水浸化法”,因而整個銷煙活動持續了20多天才宣告結束。


一般來說,銷毀鴉片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火燒。林則徐在湖廣任期就曾經全面禁煙,他採用的是“煙土拌桐油焚毀法”,效率雖然高,但卻同時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火燒肯定會污染環境。要知道鴉片產生的有毒物質,本來就是通過焚燒後的煙霧進入人體的。如果直接將收繳的237萬斤鴉片焚燒,那麼整個虎門將會彌漫鴉片的煙霧。而那樣便等於是讓全虎門的人民都遭到鴉片的荼毒。

林則徐的考慮絕不是杞人憂天。2015年3月,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警方就曾經干出過這樣的事情。當時他們在警局門口焚燒了3.3噸大麻,大麻燃燒產生的煙霧彌漫全城。當地眾多居民出現了頭疼、頭暈、甚至產生幻覺等吸毒現象。

可憐的是居民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紛紛選擇去醫院就醫,當地醫院一時間人滿為患。

其次,鴉片焚燒會浸入泥土。如果採取焚燒法,那麼鴉片中毒物(有害生物鹼)就會滲入土地之中。如果在焚燒後有人強行挖土提取,仍然也可以保留其中一部分鴉片。這也就意味著,等林則徐等人離去後,虎門海灘又可能出現大批癮君子挖地吃土的神奇景象。

當然了,以上兩方面的考慮,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林則徐必須把這個過程延續的時間做得長一點,讓它具有儀式感,以便震懾列強,震懾天下。

在經過了多次摸索和實驗之後,林則徐最終發明了“海水浸化法”。

所謂“海水浸化法”,就是在虎門海灘上挖兩個大池子,在底部鋪滿石頭,四周再釘上木板。士兵們將鴉片割成小塊,然後放入池中。隨後林則徐又命人挖了一條水溝,讓海水能夠流入池中。

等鴉片在海水池中浸泡半日後,再把石灰倒入池中。石灰遇到水後會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而鴉片也跟著被溶解了。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士兵們也必須拿根棒子不停地攪拌,這樣鴉片才會銷毀得更加干凈。等到退潮的時候,這兩池“毒水”要全部倒入海中。以大海的廣闊,應該不會產生太大的危害。

林則徐讓士兵重復此法,不停地銷毀鴉片。等237萬斤鴉片全部被銷毀時,已經過去了23天。可以說,這對國內外那些鴉片商和癮君子,產生了巨大的精神震撼。

❺ 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嗎

林則徐是滿清時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史》上冊,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是著名歷史學家、近代史專家範文瀾的看法,此觀點一經問世,更被簡化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被後人沿用。其實,從鴉片戰爭到20世紀初期,對於林則徐的評價還是多元的,但發展到後來,便只剩下褒揚、贊美與歌頌。

應當指出,就焚燒鴉片、抵抗英軍而言,林則徐當然是民族英雄。唯將其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則不無可議。當然,林則徐在作為欽差大臣受命查禁鴉片後,無論出於夷夏大防,還是出於了解對手,他的確做過一些了解外部世界的工作,比如“刺探夷事,翻譯夷書”,於是就有了輯錄與翻譯《華事夷言》《四洲志》《各國律例》等事跡,就此而言,不能說林則徐沒有“開眼看世界”,只能說他的視野極其有限--即使他看到了世界的巨大變化,但在應對上,仍然停留在封閉的園囿里。

我們不妨先看一下民國時期的史學界對林則徐是如何評價的。著名歷史學家、近代史專家陳恭祿認為:“林則徐……雖在交通便易之城,而亦不知外國之情況……其失敗之主因,多由於對外知識之淺陋,以為英國毫不足畏,欲以武力恫嚇解決,乃不辨明有罪無罪,一律圍困之於商館,使其餓而繳鴉片。”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指南宋名將岳飛、韓世忠)束手,奈何,奈何!”作為鴉片戰爭的當事者與指揮者,他的經驗與教訓,對於國家都是彌足珍貴的,都應成為國家防範與抵禦外部侵略的極其重要的鑒戒與財富。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隨後寫下的幾句話:“兩先生非親軍旅者,徐之覙縷此事,亦正為局外人,乃不妨言之,幸勿以示他人,禱切,禱切。”

此處,“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深意盪然無存。他既沒有向皇上報告敵國真相,也沒有向國家提出改革建議;他眼見朝廷睡在夢中,國家日趨衰弱,卻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奮斗。在林則徐看來,個人的名譽重於國家危亡。

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曾任國民政府駐聯合國常任代表的蔣廷黻就指出:“中國士大夫階級(知識階級和官僚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有少數人看事較遠較清,但是他們怕清議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則徐就是個好例子。”(《中國近代史》,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真可謂入木三分!與外國人的交往。“開眼看世界”即今日之“放眼世界”,而身邊的外國人,正是最方便的媒介。那麼,兩廣總督林則徐是如何與外國人打交道,如何處理涉外事務的?林則徐與美國醫生伯駕的交往恰為一例。

伯駕是一位在廣州行醫的美國人。1839年,林則徐在廣州因患疝氣而間接託人請其開方診療。當年7月,林還請伯駕翻譯《各國律例》若干段落。伯駕雖說是林則徐的醫生,卻從未見過林則徐。林則徐作為清廷的封疆大吏,也沒有平等地接見過其他外國人。有史料稱,伯駕打算送林則徐三樣禮物:一本《各國地圖集》、一部地理書、一架地球儀,林則徐卻要伯駕先填“請願書”,意思是:給我送禮是你的榮幸,要先請示,我答應了才行。伯駕一氣之下便拒絕再送。其實,早在鴉片戰爭開始前,伯駕就看出林則徐“不了解西方法律和國際慣例”的弱點。

1839年7月,伯駕給林則徐寫信,詳細闡述了他對中英局勢的看法,並指出了林則徐禁煙運動的一些缺憾:“欽差大臣由於不了解各國的法律,不曉得他們的強大,無意識地採取了與友好國家慣例相抵觸的措施,已經程度不輕地得罪了英國。”他表示:“鄙人願不惜個人生命的安危,採取任何手段幫助大國之間恢復和好。”

“我還要進而向閣下建議,最好能預見到戰爭的害處,撇開強硬的語言,採取和平的解決辦法……英國已經在世界各地佔領了許多國家,我擔心英國也希望佔領中國……”(《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

有種種跡象證明,林則徐當年收到了伯駕的信,但他並未答復--於是,清廷失去了避免戰爭的最後機遇。1840年4月,伯駕給美國的親屬寫信說:“中國和大不列顛的戰爭看來是無法避免了,而且在不遠的日子就會爆發。我已經施加了我一點小小的影響,讓中國能預見和避免這次不幸,但是他們太驕傲,不肯屈從,而且是深深地陷在無知之中,對已經被他們從獸穴中弄醒的獅子(英國)的力量,仍然毫無感覺。”

兩個月後,鴉片戰爭爆發了。三個月後,林則徐被革職。1842年8月,這場戰爭最終以清朝的割地賠款而告結束。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無疑是一位抵禦外侮、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或者愛國者。但若稱其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難免失之偏頗。

只能說他比同時代的封建士大夫多看了“有限的”幾眼。妨礙他視野的正是專制王朝、傳統文化以及囿於自身的種種局限。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中,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忘記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一個歷史人物,往往一好百好,以致一俊遮百丑,影響了人們對歷史人物客觀的、全面的、立體的看法。

這樣的歷史教育,是應該改革了。

❻ 林則徐、林覺民、林徽因,是同宗嗎

林則徐、林覺民、林徽因都是福建閩侯林氏族人

福建閩侯林氏是當地望族,世居社會名流生活區——三坊七巷內。

林則徐與林覺民、林徽因關系較遠,只能算同宗;而林覺民則是林徽因的親叔叔:

光緒己丑科(1889年)進士 林孝恂 生有三子:長子林長民,次子林尹民,幼子林覺民。

林長民就是林徽因的父親,林尹民和林覺民都參加廣州起義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林覺民幼時過繼給了林孝恂的弟弟林孝穎,但實際上仍然是林徽因的親叔叔。

❼ 世界上的哪幾大發明,臭名昭著成了殺人機器

發明主要是利用多次的實驗,創造出過去沒有的東西。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意義深遠,推動了世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造紙術和印刷術使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播更加便捷;火葯改變了戰爭形式,同時,浪漫的煙花也是由火葯製造而成;而指南針更是在探險等方面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發明有利有弊,世界上就有三項發明,被當成了殺人工具。

毋庸置疑,發明能推動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很多便利之處,但是也要善於利用,將其使用在正途上。否則的話,就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不僅沒有造福人類,反而成了殺人工具,讓民眾畏之如虎,談之色變。

❽ 克倫威爾、瓦特、林則徐的主要貢獻

克倫威爾 取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初步勝利,把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瓦特 改良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林則徐 虎門銷煙

❾ 林則徐的打火機是什麼品牌的

銷毀鴉片不是用打火機點火的,是用石灰遇水發生化學反應銷毀的,鴉片用火直接燒就提純了

閱讀全文

與林則徐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