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采訪的手提式傳真機是誰發明的
1907年11月8日,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的工作人員的愛德華·貝蘭在眾目睽睽之下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機。1913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采訪的手提式傳真機。次年,法國的一家報紙首先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相片傳真機主要是利用了電子元件感光的特點,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的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1925年,貝爾研究所率先研製出高質量的相片傳真機。1926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正式開放了橫貫美國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英國開放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相片傳真業務。此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開放了這項業務,從此,相片傳真被廣泛應用於傳送新聞照片,隨後擴展到軍事、公安、醫療等部門,用來傳送軍事照片、地圖、罪犯照片、指紋、X光照片等。
㈡ 向小發明家采訪時提問
下一個發明是什麼?
靈感從哪裡來?
將來想干什麼?
㈢ 采訪"小發明家"的提綱
餓飯但是
㈣ 喬布斯訪談 科學美國人 地球上不同物種的移動效率 什麼文章
計算機是思想的自行車
我小時候讀過《科學美國人》雜志的一篇文章,雜志比較了地球上不同物種的移動效率,比如熊、猩猩、浣熊、鳥類、魚類等,計算它們每移動一公里消耗的熱量,還有人類。
最後禿鷲贏了,它的移動效率最高,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排在倒數第幾位。但是雜志特地測量了人類騎自行車的效率,結果把禿鷲遠遠甩在了身後,在排名上遙遙領先。
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類擅長發明工具,工具賦予我們奇妙的能力。
蘋果以前有一條廣告:計算機是思想的自行車。
我堅信如果將來回顧人類歷史,計算機將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在矽谷參與這項發明。
㈤ 以水為刀的以水為刀的發明人
紀新剛,男,漢族。河北人,中央電視台專訪人物。攜帶型水切割的領軍人物,國內第一台攜帶型設備的創造者,中央電視台--我愛發明欄目專訪人物,紀新剛團隊之以水為刀。並創科教節目收視率紀錄。於2010年6月利用攜帶型水切割在野外實施現場銷毀戰爭遺留航彈,為世界首次在野外解剖500公斤當量航彈。創造了世界第一。 第一個將攜帶型水切割應用在化工行業,第一個將攜帶型水切割可在高空實施作業。「水刀坊」品牌創始人,提出安全環保切割新理念第一人。
㈥ 人物專訪的作文怎麼寫
怎樣寫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屬於記敘文范圍,是一種類似小報告文學的新聞形式。近幾年來,報刊上經常刊登這類文章,很受讀者的喜愛,不但記者寫,中學生文學愛好者也常把寫人物專訪作為社會實踐和練筆的機會。
那麼,怎樣寫好人物專訪呢?
第一,在確定專訪對象時,必須熟悉訪問對象的大體經歷和主要成就。這樣,交談時也就有了話題,便於提出問題,寫作時也有助於文章的充實。例如,有一篇題為《漳州飛來的小鳥——記八次叩響獲獎大門的胡曉夢》的專訪,作者在采訪之前,仔細了解了胡曉夢同學是如何攀登文學殿堂的(從十四歲到十六歲,八次叩響獲獎大門),並且認真閱讀了胡曉夢的作品,於是,作者滿懷澡情地寫道:
「果然不負眾望。曉夢用她的一雙純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視著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靈去感知生活,從江上那來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間拴著繩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獨,以深切的同情寫成了散文詩般的《白帆之歌》:從『花市』的熱鬧景象中,發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以優美的文筆寫成了《買花》;從熱鬧的家宴中,發現馮科長的貪婪無恥,寫了《客人》給以無情的鞭撻和揭露;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發現那幾千年來不合理的封建積習,至今還吞噬著可憐的農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寫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發表後,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這段文字,不僅使這篇專訪的內容更加豐富、充實,而且也使讀者對曉夢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於發掘專訪對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獨特的興趣愛好,以便從多方面展現人物豐富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陸縣西街中學初一學生程若明發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榮獲科技發明三等獎,被人們譽為「小小發明家」。《中國少年報》的記者在訪問他的時候,興致勃勃地追蹤他的發明之路,從程若明同學決心為山區的老師減輕負擔(一位老師要在同一間教室里,給兩三個年級上課。一塊黑板常常不夠用,老師擦了寫,寫了擦,又累又不衛生),到他從書上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啟示——建樓房是為了減少佔地面積,增加居住面積,書上的話顧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點,勾畫出訪問對象的舉止、神態和性格特點。前些時候,《中國青年報》「人物剪影」專欄里有一篇《文壇一怪》的文章,文中寫道:
「他四十多歲了,高了興就一個人在屋裡又唱又跳,從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來;和朋友聊天,沒有正形兒,常說出比小學生還幼稚的話,問出莫名其妙的問題來;在老學者們座上,他又儼然是個「小老夫子」,說話文謅謅;早飯吃什麼,他記不住,常把帽子、車鑰匙丟落,卻能在詩歌討論會上,不用講稿侃侃而談,大背《論語》、《人間詞話》、佛經、蘇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學——甚至某頁第幾段都說出來,令聽者目瞪口呆。」
文字不多,卻活脫脫地勾畫出當代文壇「怪人」——深通中國古典文、史、哲,能書、能畫、能篆刻、能譜曲,熟悉戲曲的中年作家錢世明的形象。凡是熟悉這位「文壇怪人」的朋友門,讀了這段文字,都說:「像極了!」
又如,華東師范大學二附中的李勁同學榮獲我國青少年程序設計一等獎,將應美國的蘋果電腦公司的邀請赴美參觀訪問,按常理,寫人物專訪應該著重寫李勁同學在程序設計方面的成就,然而,《中學生報》的中學生記者卻從少年科學家談語文這個角度進行了專訪,重點突出,構思獨特,善於取捨。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人物專訪,內容一定要真實,引述采訪對象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必須是原意,作者不能隨意改動或發揮,無根據的拔高和添枝加葉是不允許的。所以,在專訪時,要細心傾聽,掌握盡可能多的第一手材料,時間、地點、人物,作品和數字等要當場問清楚並記下來,以免張冠李戴。文章寫完以後,最好送采訪對象過目,聽取本人意見,以免文章發表以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㈦ 人物專訪要怎麼寫
下面是一篇範文哈!
我是那個「殘次品」
若請來「童話大王」鄭淵潔,就不用再寫作業——19年前,12歲的鄭正與校長打了這個賭,並獲得兌現。如今,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鄭正成了一家著名游戲網站的高級顧問,並准備創業。回憶往事,這個曾經的問題男孩說,幸好,在工業化的教育流水線上——
鄭正31歲了,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接受采訪。
第一次發生在去年6月,采訪單位是《男人裝》,他以蘋果產品的狂熱收藏者形象出現。文章附了一張由他創意的照片:8台他曾使用過的蘋果電腦放在辦公桌上,身後摞著高過頭頂的產品包裝盒,鄭正坐在中間咧嘴笑,腦袋上還頂著一個蘋果——是真的蘋果,富士。
「就一個熱愛生活的IT男唄。」他又咧著嘴笑,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兒。
眼前的鄭正,黑帽衫,藍仔褲,白球鞋,操一口京腔,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北京青年形象。
翻看他的履歷,一種不同才開始顯現:小學,退學;初中,退學;高中,退學。
從小,沒人誇過他是好孩子。
1歲時,他往煮粥的鍋里偷偷撒尿;在幼兒園,他躲到門後面,把門「朝園長臉上推」;上了小學,他在老師的粉筆盒裡放毛毛蟲,拔同學的自行車氣門芯,還用超大倍數的放大鏡燒螞蟻,引起一場火災。
然而,最讓大人們頭疼的,是他敢公然拒絕寫作業。他曾發明過一種由冰棒棍、橡皮筋組成的「作業器」,可以用來夾著6支筆在橫格本上完成抄寫,後來,「作業器」在班裡普及了,他卻不想再用了。
「第一,就是懶,第二,會的東西,為什麼還要重復?」憶起往事,鄭正一臉嚴肅。
「有你沒我!」數學老師曾指著鄭正的鼻子說。
他被禁止參加春遊,因為會影響「集體紀律」。他被罰站,一開始只在他搗亂的時候,後來,老師直接修改了上課的開場白:「起立,鄭正你出去,同學們好,我們開始上課。」
在轉入五一小學之前,鄭正曾在兩所小學讀書,都以被勸退告終。為了隨時「和老師談話」,他的母親甚至從北京四中辭職,調到他上過的第二所小學做英語老師,但鄭正還是失學了,因為,班主任的心臟病復發了。
真正擴大化的沖突發生在1991年,鄭正剛轉入五一小學,還不到兩個月。
一天,校長在班會上演講:「不寫作業就不會有好成績,沒有好成績以後就沒出息。」
「成績差的學生不一定沒出息,成績好的學生不一定有出息。」鄭正連手都沒舉。
「這話誰說的?」校長問。
「鄭淵潔說的。」鄭正把手按在正在偷看的《童話大王》上。
「鄭淵潔說的?那你把他請來啊。」校長抬高聲調,「你把他請來,他要是真這么說,我就免你作業!」
鄭正沒吱聲,但剛一放學,他就迫不及待地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
結果,這個母親先去找了校長。「若能找來鄭淵潔,則執行一個約定。」她說,」鄭正哪門考試能上90分,他就可以不寫哪門作業。」
這聽起來像個奇怪的約定,但在老師們看來,這話從鄭正母親嘴裡說出來,「一點都不怪」。
她從不打罵兒子。鄭正不想上學的時候,她甚至不會發怒,而是帶上小提琴,陪鄭正到公園的大樹下拉琴。然後用輪流撕花瓣的形式決定是否去上學,「誰撕到了最後一瓣聽誰的」,「誰也不許耍賴」。
有一次,她帶鄭正去爬山,途中看到一棵從岩石縫中長出的小樹。
「鄭正,幫媽媽添個詞,樹什麼岩,岩上蔥蔥。」母親問他。
「破?行嗎?」鄭正想了一會,戰戰兢兢地回答。
「樹破岩,岩上蔥蔥。兒子你太棒了!」母親抱起鄭正,轉了好幾圈。
那時,鄭正剛被老師勒令退了學。
為了幫兒子,這位母親托朋友找到當時還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任記者的崔永元,又通過他間接聯繫上鄭淵潔。
深秋的一天,鄭正突然被老師叫到校門口,他一度有點害怕,「以前都是轟到班門口就完了」。
結果,他看見了鄭淵潔。
「不行不行,有點斷片兒,有點短路。」回憶起往事,鄭正使勁捶著腦袋,死活想不出用什麼詞語形容當時的心情。
「同學們,我只有小學四年級的學歷,但是……」
崔永元回憶,鄭淵潔剛一張嘴,坐在他旁邊的校長「就有點兒坐不住了」,「臉色越來越白」。
鄭淵潔也還記得,進行到20分鍾的時候,崔永元便拿著小紙條上台和他耳語,「校長說鄭老師工作很辛苦,要不今天就到這兒吧。」
「為什麼啊?」
「他說辛辛苦苦教育了幾十年,都讓鄭老師這20分鍾給毀了。」
崔永元捂著嘴,又壓低聲音補了一句:「不過,你看底下的孩子們這么樂呵,你就撒開了來吧。」
崔永元記得,整場演講中,孩子們不停地笑,不停地鼓掌。
從那以後,直到小學畢業,鄭正果真再沒有寫過作業。
1993年,由於工作原因,母親要移民到美國。在機場,她與剛上初中的鄭正擊掌立約:照顧好自己,6年後來美國讀大學。
鄭正徹底變成了「差學生」。
他從不作弊,遇到考試,只是規規矩矩地在試卷里填上鄭正兩個字,然後交卷,得一個6分的卷面分。他不怕老師要求家長簽字,甚至他的全班同學都不怕,因為鄭正學會了模仿每一個家長的筆跡。
1995年,鄭正上高一,他經常逃學,打工賺錢,然後花自己賺來的錢上網。
而那一年,互聯網剛剛進入中國。同年,他便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個人主頁。
在第一撥兒上網的發燒友里,鄭正曾遇見一個叫鄭華的男孩兒,他的個人主頁全是關於《童話大王》的東西,他倆便成了好友。後來鄭正才知道,鄭華是假名,鄭亞旗是真名,不願用真名的原因是,他是鄭淵潔的兒子。
1999年,鄭正通過了托福考試,赴美國求學。
不過,第一次拿到大學課程表的時候,他就被母親「鄙視」了一把。
「媽,這兒上的課怎麼都是讓我自己選啊?」
「是。」
「那就是說,我想上什麼課就可以隨便選什麼課了?」
「對啊。」
「那我可真的想上什麼課,就選什麼課了啊?」
「你選啊!」
在美國,除了互聯網知識,他還選擇了美術、攝影、演講等多門課程,他甚至和夥伴一起,參與過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糖製作,被載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在中國,師傅會領著你進門修行。在這里,師傅只負責為你敞開很多扇門。」鄭正說。
畢業回國後,他曾就職於搜狐網,入職不到一年,便被獵頭挖走,現在是一家著名網路游戲公司的高級顧問。
2005年,在鄭亞旗的牽線下,鄭正又見到了崔永元和鄭淵潔。這次見面,留下了一張合影,一邊是崔永元,一邊是鄭淵潔,鄭正站在中間,略顯緊張地看著鏡頭。這一年,他26歲。
近日,鄭淵潔在微博上回憶與鄭正的這段往事,引發眾多網友的關注。令很多人好奇的是,這個曾經的問題男孩,如今長成了怎樣的青年?
「他從不打斷別人說話,非常有修養。」鄭淵潔說。
「我見的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不少,沒3分鍾就撐不住勁兒了。」崔永元幽默依然,「但這孩子絕對是一謙謙君子啊。」
發小兒曲正對鄭正的評價是「依舊能搞」。30歲生日,鄭正撰文一篇,第一句就是:「青春就是手紙啊,用著用著就沒了。」
好友李林則覺得他「外邪內正」。「911」的時候,鄭正驅車一個多小時,趕到現場獻血。
同事八百稱他為公司的「首席科學家」:「他進這個圈兒早,什麼都懂!」
「他有沖勁兒,正准備創業,相信他能成功。」著名的天使投資人蔡文勝在微博上說。
當記者直接把問題拋給鄭正本人的時候,他則直言:「在工業化的教育流水線上,我承認自己是一個殘次品,但我慶幸,我是那個殘次品。」
而鄭正的母親並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
她只是告訴記者,兒子一年級的時候,她曾在書店看到過一本書,叫《窗前的小豆豆》,裡面的主人公因為淘氣而被勒令退學,但最終,巴學園的小林校長收留了她,並願意和她做朋友,後來,小豆豆成了一名善良的作家。
「在現實中,我找不到小林校長,只能自己去做那個小林校長。」這位驕傲的母親說,「我永遠以我的兒子為榮。」
在3個小時的電話采訪中,這位旅居美國的母親用了很長時間回憶童年的鄭正。
鄭正喜歡藍色,喜歡各種賽車玩具,喜歡拉著媽媽一起看皮皮魯和魯西西的故事。
鄭正喜歡「做值日」,他甚至為了搶著掃地而跟別的小朋友「打了起來」。
鄭正還喜歡小動物,看到一隻流浪貓被兩個大孩子「用繩子吊在樹上」,他居然不顧一切地「沖過去」。
鄭正只是不喜歡把手背在後面,不喜歡寫作業。
其實,他同樣不喜歡輟學。被轟回家的時候,他常會杵著腮幫,怔怔地聽著隔壁校園傳出的廣播體操音樂;他還曾偷偷跑回學校,扒著門縫,望著小夥伴們上課的樣子。
電話中,這位母親興奮地回憶「打賭」的故事,她還記得,鄭淵潔演講後,鄭正居然主動寫了一篇回憶作文,樂呵呵地交到自己手中。
「鄭正說他最後悔的事,就是自己沒能進入禮堂聽演講。」記者說,試圖詢問她當時的心情。
「他沒有告訴過我啊,他沒有聽到演講?」電話那頭,這個60歲的母親,突然哭了。
原來她從來都不知道,19年前,當禮堂里的歡呼聲把「屋頂都掀起來」的時候,他的兒子,卻被老師要求站在屋外的寒風中。這個12歲的男孩,一手抹著自己流下的鼻涕,一手緊緊地攥著那本《童話大王》。
㈧ 人物專訪的新聞稿怎麼寫
人物采訪例文【供參考】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記趙梅簡訪
白色襯衫,淺藍色牛仔褲,頭發微卷,看似平凡,卻透露著一股智慧、自信的氣息,這就是趙梅給我的第一印象。在采訪的過程中,趙梅面對我們的提問,回答的十分從容自信,可能沒人會相信,三年前的她極不起眼,連打字都不會,是什麼讓她在三年中完全蛻變?7 m9 T- I, p* A( w, V% I. S4 O2 @
+ |) i( A; v) J F" O+ v- p' b 3 ~3 |2 b1 M5 B" s& k& V7 c
大一加入院新聞中心和系學生會,大二成為文藝部部長,大三系學生會副主席兼系新聞中心主任。在校期間,兼職從未停止,能歌善舞,文采頗佳。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這或許就是她的真實寫照。- ?" i+ W7 m B* _
' L/ Y" d. U) e" }
, J/ b7 l& c3 z8 J0 D在與趙梅的交談中,她強調正確認識自己是最重要的。她十分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所以努力一直在陪伴她。在院新聞中心做編輯時,每天都要跑新聞,一周至少寫十篇新聞。除此之外,文藝部的舞蹈都是她自己編排,從網上下載視頻,自己學會了再教給其他同學。她以前從沒接觸過舞蹈,卻跳出了專業舞蹈演員的水平,那麼她付出的努力可向而知。9 w2 u4 w3 ~3 @6 T/ L! R1 k+ x4 |2 r
2 a/ C6 x; ]3 O3 n2 Z' u
, m& Z- G! r) s* e* K7 m4 K暑假期間她做過幼教,在校做過家教,在餐廳打過工。她說,許多事情你嘗試著去做了,也就沒什麼懸念了,當你再去做的時候。也就沒什麼懸念了。
! [+ B! C6 }" [# V$ G) V1 {* b
) g$ x0 M6 @6 b, q- E ' ~# A$ g. g' V
她知道自己想干什麼,有目標,適當定位自己。當其他人還在為找工作東奔西走時,她已經順利簽約皇明並開始工作。作為新人,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每天都很辛苦,可是她很快樂,因為在那學到了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皇明的尖端企業文化感染了她,那是點燃她激情和夢想的地方。因此她選擇留在德州,繼續學習深造。' u- E7 r1 I' ?: k3 J
! ~$ {0 t( ?: P; J/ I ~- W <br/>+ w- g/ b6 } O& g9 y8 S2 L) H4 D$ r嘗試、堅持和自知,是她高調做事的三大法寶,這正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相信趙梅的路會越走越寬!
㈨ 蔡所禮的個人主頁《好幫手剔尖機》發明人,他的發明去年被中央電視台《我愛發明》選中拍攝專訪節目《快
~
㈩ 小發明家訪談錄
人物:趙念 華師一附中高二(2)班學生 學生科學院"小研究員"
獲得國家專利:
1.防觸電保護裝置
2.高效加熱器
3.可識別快慢剎車的汽車安全保護系統(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小資料]
"可識別快慢剎車的汽車安全保護系統"系統基本原理:
通過識別剎車的緊急與否,產生不同的信號,並直接地傳遞給後面的司機,令其早做出反應;而車尾的感應裝置則可以感應後車的突然接近並對碰撞作出保護反應。
喜歡"破壞"好奇心培養創造欲
趙念從小就對身邊的一切充滿好奇。、
四五歲的時候,她拿著鬧鍾,睜大了眼睛問媽媽:"為什麼這個東西會動會響呢?我可不可以看看它裡面是怎麼回事呀?"媽媽遞給她一把小起子,不一會兒,鬧鍾就在趙念的野蠻"摧殘"下被拆得七零八落。
家裡的小玩具、洋娃娃全都難逃"噩運",不是被大卸八塊,就是被"開膛破肚",統統面目全非。趙念在幹完"破壞工作"之後,總會大聲宣布:"這個太簡單了,我以後要做一個更好的!"就這樣,趙念成了家裡的"破壞王"。
值得慶幸的是,趙念的爸爸媽媽對女兒的破壞行為比較"放縱",甚至常常扮演"幫凶"的角色。遇到女兒好奇的問題,他們總是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探個究竟。
敢於實踐:動手能力從小鍛煉
趙念的爸爸從事技術工作,常常在家裡擺弄一些復雜的線路。趙念總是著迷地看著爸爸工作,不時地問上一些問題,爸爸也都耐心解答。漸漸的,簡單的問答已經滿足不了趙念的求知慾,她央求爸爸給她一些動手的機會。
焊電路板是她的第一件差事。當趙念興致勃勃地把焊好的電路板拿到爸爸面前"邀功"時,爸爸哭笑不得--焊錫一大團一大團地粘在了一起,電路多處短路!趙念並不氣餒,虛心地向爸爸請教焊接的要領,在廢棄的電路板上反復練習。當她再次得意洋洋地展示焊接"成果"時,爸爸已經挑不出毛病了。
上初中了,在物理課上學了電學原理之後,每次遇上保險絲"罷工",趙念都會搶先捲起袖子,關掉電閘,三下五除二地左擰右擰,就讓家裡恢復光明。
勤於思考:發明創造源自生活
趙念是個沉默內秀的女孩子,她說她自己平時喜歡思考,她的一些發明創造的小點子也都源自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思考。
曾經一段時間,電視、報紙上頻繁出現有關汽車追尾事故的報告。當時,趙念就設想著要在汽車上加一種裝置,以避免事故的發生。當她了解到,追尾事故的發生多是因為前車緊急剎車,後車來不及作出反應這一基本原理之後,她腦海中靈光一閃:何不給汽車剎車加個氣囊,讓緊急剎車發出比正常剎車更為強烈的警報信號。
然而,這樣的敬報設施是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卻不能在兩車相撞時起到安全保護作用。於是,趙念又開始思索著,要給汽車加個"防撞衣"。那天,她乘坐公汽,偶然目睹了一輛小貨車與的士相撞的驚險一幕,慶幸的是前面那輛小貨車後面載的一張席夢思床墊,竟將後面迎頭撞上的的士給"彈"了回去,一場車禍奇妙地被化解了!而趙念的"可識別快慢剎車的汽車安全保護系統"也受之啟發,得以進一步完善。
樂於吃苦:實踐過程是"蜂蜜拌黃連"
拿了三個國家專利,而且保持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成功的背後,趙念可吃了不少苦頭。
趙念的學習很緊張,絕大部分課余時間都得花在功課上,發明製作只能見縫插針地利用間隙時間。發明設計考驗人,動手製作更鍛煉人。盡管精力、體力都很有限,趙念捋起袖子干起活來,可毫不含糊。
為了製作"可識別快慢剎車的汽車安全保護系統"的汽車模型,趙念從街上撿回人家裝修剩下的廢木板,用鋸條切割成塊。別看這項工作沒什麼科技含量,干起來還真不容易--木板比看上去的更硬,鋸條比想像中的更難使。盡管不知用斷了多少鋸條;盡管雙手都被鋸磨得傷痕累累,痛得連工具都握不住;盡管最後成型的汽車模型十分簡陋,甚至車輪還是個六邊形……最終,趙念還是如期完成了模型的製作。
看著一堆雜亂無章的原材料在自己的手中變成有模有樣的小發明,這種歡欣無法言傳。實踐的過程中,趙念感受很多。她說這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她說很多事情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只有"又說又練才是真把式";她說書本上看似枯燥的知識,運用於實際之後原來那麼有趣;她說這個世界遠比自己想像的要廣闊……
不嬌慣溺愛,多創造條件--趙媽媽談"育兒"
趙念雖是獨生子女,但我們從來不嬌慣她。
趙念五歲時,她爸爸就要求她幫忙洗菜、炒菜。五歲的孩子個頭還很小,得墊著一把小椅子才能勉強夠著灶台。每次看到小傢伙踩著椅子,墊著腳尖在那兒幹活,我都特別心疼,直罵他媽媽"虐待"孩子。可轉念一想,孩子遲早要獨立,從小學著吃點苦,多鍛煉一下動手能力畢竟還是有益無害呀。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離不開家長的幫助。然而,這種幫助應該是有方法有尺度的,我們將之理解為:盡一切努力為孩子創造條件。
從小到大,對女兒提出的每個問題,我們都很耐心地解答直到她完全明白為止;她搞發明製作需要的材料,只要沒有為她包辦的"嫌疑",我們都盡力為她准備,如和她一起到街上撿廢木板,到舊玩具市場找合適的模型汽車等等。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作用對孩子而言,遠不止一些物質和時間上的支持,最可貴的是心理上的支持和依靠。
在培養女兒創新思維的過程中,我們有一些小心得,希望能為其他家長提供參考:
1、任孩子發展興趣,並有意識地給予引導。
2、培養孩子愛思考的習慣,從身邊小事找突破口。
3、給孩子盡量創造動手的機會,不能光說不做。
4、孩子取得成績時,不要吝嗇你的贊美;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及時的鼓勵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