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最的早的元素周期表是誰發明的
元素周期表的發明者是俄羅斯的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門捷列夫。非常有名的化學家。
⑵ 化學元素周期表誕生的故事
這些是他的部分事跡;
1850年,進入中央師范學院學習,畢業後曾擔任中學教師,後任彼得堡大學副教授。 1867年,擔任教授的門捷列夫為了系統地講好無機化學課程中,正在著手著述一本普通化學教科書《化學原理》。在著書過程中,他遇到一個難題,即用一種怎樣的合乎邏輯的方式來組織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 門捷列夫仔細研究了63種元素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又經過幾次並不滿意的開頭之後,他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對元素進行系統的分類。門捷列夫准備了許多類似撲克牌一樣的卡片,將63種化學元素的名稱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等分別寫在卡片上。門捷列夫用不同的方法去擺那些卡片,用以進行元素分類的試驗。最初,他試圖像德貝萊納那樣,將元素分分為三個一組,得到的結果並不理想。他又將非金屬元素和金屬元素分別擺在一起,使其分成兩行,仍然未能成功。他用各種方法擺弄這些卡片,都未能實現最佳的分類。
1869年3月1日這一天,門捷列夫仍然在對著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見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拼在一起,之後是那些不常見的元素,最後只剩下稀土元素沒有全部「入座」,門捷列夫無奈地將它放在邊上。從頭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陣」,門捷列夫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起來,並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間隔出現。 第二天,門捷列夫將所得出的結果製成一張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在這個表中,周期是橫行,族是縱行。在門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膽地為尚待發現的元素留出了位置,並且在其關於周期表的發現的論文中指出:按著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各種元素,在原子量跳躍過大的地方會有新元素被發現,因此周期律可以預言尚待發現的元素。 事實上,德國化學家邁爾早在1864年就已發明了「六元素表」,此表已具備了化學元素周期表早幾個月,邁爾又對「六元素表」進行了遞減,提出了著名的《原子體積周期性圖解》。該圖解比門氏的第一張化學元素表定量化程度要強,因而比較精確。但是,邁爾未能對該圖解進行系統說明,而該圖解側重於化學元素物理性質的體現。
1871年12月,門捷列夫在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的基礎上進行增益,發表了第二張表。在該表中,改豎排為橫排,使用一族元素處於同一豎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至此,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工作已圓滿完成。 客觀上來說,邁爾和門捷列夫都曾獨自發現了元素的周期律,但是由於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研究最為徹底,故而在化學界通常將周期律稱為門捷列夫周期律:主族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屬性越強,越是向上金屬性越強。 同主族元素,隨著周期數的增加,分子量越來越大,半徑越來越大,金屬性越來越強。 同周期元素,隨著原子系數數的增加,分子量越來越大,半徑越來越小,非金屬性越來越強。 最後一列上都是稀有氣體,化學性質穩定 中學化學就講這些,過渡元素不要求。 根據各周期內所含元素種數的不同,將只有2種元素的第1周期和各有8種元素的第2、3周期命名為「短周期」,第4、5、6周期命名為「長周期」,其中4、5周期各有18種元素,第6周期有32種元素,第7周期現有26種元素,由於第七周期尚未填滿,所以又叫「未完成周期」("不完全周期")。
⑶ 「元素周期表」是誰發明的
在化學教科書中,一般都附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把一些看起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這一發明,促進了近代化學的發展,是化學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這張表的最早發明者就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
⑷ 元素周期表中的銩是誰發明的,有什麼相關故事
1842年莫桑德爾從釔土中分離出鉺土和鋱土後,不少化學家利用光譜分析鑒定,確定它們不是純凈的一種元素的氧化物,這就鼓勵了化學家們繼續去分離它們。在從氧化餌分離出氧化鐿和氧化鈧以後,1879年克利夫又分離出兩個新元素的氧化物。其中一個被命名為thulium,以紀念克利夫的祖國所在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Thulia),元素符號曾為Tu,今用Tm。 隨著銩以及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的發現,完成了發現稀土元素第三階段的另一半。 元素符號: Tm 英文名: Thulium 中文名: 銩
麻煩採納,謝謝!
⑸ 元素周期表誰發明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於1869年發明周期表,此後不斷有人提出各種類型周期表不下170餘種,歸納起來主要有:短式表(以門捷列夫為代表)、長式表(維爾納式為代表)、特長表(以波爾塔式為代表);平面螺線表和圓形表(以達姆開夫式為代表);立體周期表(以萊西的圓錐柱立體表為代表)等。
⑹ 元素周期表的發展史
起源簡介
現代化學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得米特里·門捷列夫首創的。1913年英國科學家莫色勒利用陰極射線撞擊金屬產生X射線,發現原子序越大,X射線的頻率就越高,因此他認為核的正電荷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並把元素依照核內正電荷(即質子數或原子序)排列,經過多年修訂後才成為當代的周期表。常見的元素周期表為長式元素周期表。在長式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最後有兩個系。 除長式元素周期表外,常見的還有短式元素周期表,螺旋元素周期表,三角元素周期表等。
道爾頓提出科學原子論後,隨著各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數據日益完善和原子價(化合價)概念的提出,就使元素相對原子質量與性質(包括化合價)之間的聯系顯露出來。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就提出了「三元素組」觀點。他把當時已知的54種元素中的15種,分成5組,每組的三種元素性質相似,而且中間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等於較輕和較重的兩個元素相對原子質量之和的一半。例如鈣、鍶、鋇,性質相似,鍶的相對原子質量大約是鈣和鋇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的一半。法國礦物學家尚古多提出了一個「螺旋圖」的分類方法。他將已知的62種元素按相對原子質量的大小順序,標記在繞著圓柱體上升的螺旋線上,這樣某些性質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現在同一母線上。這種排列方法很有趣,但要達到井然有序的程度還有困難。另外尚古多的文字也比較曖昧,不易理解,雖然是煞費苦心的大作,但長期未能讓人理解。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相對原子質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顯然,紐主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做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相對原子質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他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那樣,也許會得到更加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德國化學家邁耶爾借鑒了德貝萊納、紐蘭茲等人的研究成果,從化合價和物理性質方面人手,去探索元素間的規律。在他的《近代化學理論》一書中,刊登了元素周期表,表中列出了28個元素,他們按相對原子質量遞增的順序排列,一共分成六族,並給出了相應的原子價是4、3、2、1、1、2。1868年,發表了第二張周期表,增加了24個元素和9個縱行,並區分了主族和副族。邁耶爾的第三張元素周期表發表於1870年,他採用了豎式周期表的形式,並且預留了一些空位給有待發現的元素,但是表中沒有氫元素。可以說,邁耶爾已經發現了元素周期律。
------------------------------------------------------------------------------------
發展歷史
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是許多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1789年,安托萬-洛朗·拉瓦錫出版的《化學大綱》中發表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元素表》,在該表中,他將當時已知的33種元素分四類。 1829年,德貝萊納在對當時已知的54種元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之後,提出了元素的三元素組規則。他發現了幾組元素,每組都有三個化學性質相似的成員。並且,在每組中,居中的元素的原子量,近似於兩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50年,德國人培頓科弗宣布,性質相似的元素並不一定只有三個;性質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為8或8的倍數。
1862年,法國化學家尚古多創建了《螺旋圖》,他創造性地將當時的62種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為序,標志著繞著圓柱一升的螺旋線上。他意外地發現,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都出現在同一條母線上。
1863年,英國化學家歐德林發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號表》,共列出49個元素,並留有9個空位。 上述各位科學家以及他們所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說是一個前期的准備,但是這些准備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而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德國化學家邁爾和英國化學家紐蘭茲在元素周期律的發現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865年,紐蘭茲正在獨立地進行化學元素的分類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元素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起來時,每隔8個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就會重復出現。由此他將各種元素按著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起來,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紐蘭茲稱這一規律為「八音律」。這一正確的規律的發現非但沒有被當時的科學界接受,反而使它的發現者紐蘭茲受盡了非難和侮辱。直到後來,當人人已信服了門氏元素周期之後才警醒了,英國皇家學會對以往對紐蘭茲不公正的態度進行了糾正。門捷列夫在元素周期的發現中可謂是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他在研究工作中亦接受了包括自己的老師在內的各個方面的不理解和壓力。
門捷列夫出生於1834年,俄國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克市,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雙目失明出外就醫,失去了得以維持家人生活的教員職位。門捷列夫14歲那年,父親逝世,接著火災又吞沒了他家中的所有財產,真是禍不單行。1850年,家境困頓的門捷列夫藉著微薄的助學金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後來成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
幸運的是,門捷列夫生活在化學界探索元素規律的卓絕時期。當時,各國化學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內在聯系規律。
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
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
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門捷列夫顧不了這么多,他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仍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進行反復排列比較,才最後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並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發現,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明者——門捷列夫。
⑺ 元素周期表是誰發明的
門捷列夫,俄國化學家,對化學的最重要貢獻是:建立了元素周期分類法,這是自18世紀科學化學開始以來又一功績。
門捷列夫1834年2月8日生於西伯利亞多波爾斯克一位中學校長家裡。在校時擅長數學、物理和地理學。1948年入彼得堡專科學校。1855年取得教師資格,並獲金質獎章。1856年獲化學高等學位,1857年首次取得大學職位,1859年被派往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在此期間,他與法國化學家和義大利的化學家進行了交往,這些化學家在區別原子量和分子量方面的堅決主張,對其影響很大。1864年,門捷列夫任技術專科學校化學教授,3年後任彼得堡大學化學教授,1868-1870年寫出《化學原理》。在著書過程中,他深入探索了元素性質間的關系,對
⑻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起源簡介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發展歷程
現代化學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創造的,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相對原子質量大小並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列,製成元素周期表的雛形。
經過多年修訂後才成為當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
2015年12月31日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發表了題為《四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獲得永久席位》的報道。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宣布俄羅斯和美國的研究團隊已獲得充分的證據,證明其發現了115、117和 118號元素。
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宣布第113,115,117,118號元素存在,它們將由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科學家命名。IUPAC官方宣布,元素周期表已經加入4個新元素。
2016年6月8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宣布,將合成化學元素第113號(縮寫為Nh)、115號(Mc)、117號(Ts)和118號(Og)提名為化學新元素。
(8)元素周期表的發明故事擴展閱讀
元素周期表的命名
IUPAC命名法
很多人注意到,元素周期表最後幾位元素經常是以Uu開頭的,其實這只是一種臨時命名規則,叫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
在這種命名法中,會為未發現元素和已發現但尚未正式命名的元素取一個臨時西方文字名稱並規定一個代用元素符號,使用拉丁文數字頭以該元素之原子序來命名。此規則簡單易懂且使用方便,而且它解決了對新發現元素搶先命名的惡性競爭問題,使為新元素的命名有了依據。
如ununquadium便是由un(一)- un(一)- quad(四)- ium(元素)四個字根組合而成,表示「元素114號」。
元素114命名為flerovium(Fl),以紀念蘇聯原子物理學家喬治·弗洛伊洛夫(Georgy Flyorov,1913-1990);而ununhexium便是由un(一)- un(一)- hex(六)- ium(元素)四個字根組合而成,表示「元素116號」。元素116名為livermorium (Lv),以實驗室所在地利弗莫爾市為名。
⑼ 發明元素周期表的人
元素周期表的發明者是俄國著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他的原名是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但是發現化學元素周期性規律的是英國化學家紐蘭茲,經過門捷列夫對紐蘭茲發現的元素周期律進行總結才有了後來的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根據化學元素的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所製作出的元素周期表,對於化學科學研究來說是歷史性的巨大貢獻。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在當時梅捷列夫所發明的元素周期表也並不是非常完整而沒有缺陷的,正是在後來一位又一位化學家的補充與完整下,元素周期表才在學習與研究的領域上,發揮出了越來越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現在的化學教科書當中的最後一頁上總會附有一張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也是我們進入化學世界的敲門磚,它不僅僅向我們展示出化學世界當中物質元素的秘密,科學家們還能夠利用它來尋找新的物質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