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子說人皆可以成為堯舜這體現了孟子的什麼觀點由孟子的觀點來看賢者與人有什
人人皆可為堯舜,出自《孟子》的巜告子章書》。這是孟子的性善論以鼓勵人人自我修養道德品質,積極向善,個個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堯舜是我國上古時代兩位最傑出的賢明君主,也是古代品德高尚的楷模和代表人物,被儒家尊稱為聖賢。他以孝道治理國家,以德教化萬民,布施天下。堯舜認人為賢,禪讓天下,讓民心所向,天下歸心。那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和平盛世,社會穩定,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堯舜是道德行為高尚的化身。
人人皆可為堯舜,並不是要求我們要達到堯舜的地位和名聲,而是要求自己努力具備堯舜那樣的人格品質。我們可以效仿聖人的行為舉止開始做起,多行善事。把堯舜這樣的聖人當作自己學習的榜樣,作為崇高的目標去為之奮斗,就算做不出那樣的豐功偉績,也可以成為有所理想,有所作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高尚之人。
聖賢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修養,以實際行動做出來的。作為普通人同樣可以有著堯舜那樣崇高的境界,嚴於律己,奉公守法,一心向善,修身其家,兼濟天下。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格守職業道德,忠於職守,愛崗敬業,任勞任怨。讓自己的言行舉止,令人敬佩,令人感動,以成為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的道德模範。
人人皆可為堯舜,與佛教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如同一理。都是以慈悲為懷,善待眾生,人人平等,四海之內皆兄弟。人生一世不可十全十美,難免有所差錯,有時糊塗一時,誤入歧途。但只要知錯就改,改正得越徹底越迅速就越好。至於觸犯法律,已經通過刑事改造,有著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積極表現,同樣是良好的公民百姓。這也是如同佛家所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人人皆可為堯舜,這是每一個人的初心和願望。盡管不可能實現人人成為堯舜,但只要人人有著積極的向善,就完全有可能:人人皆可為堯舜。
2. 「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那樣的賢人。
出自戰國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選自《孟子·告子章句下》),原文選段: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譯文: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那樣的賢人,有這說法嗎?」孟子說:「有。」曹交說:「我聽說文王身高一丈,湯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卻只會吃飯罷了,要怎樣做才行呢?」
(2)人人皆堯舜可以說是創造力人人皆有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孟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文章主旨:
此文是植根於「性善論」的論點所作,鼓勵人人向善,個個都可以有所作為。其關鍵還是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作者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樹立立志向善的信心,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3. 王陽明說「人皆可為堯舜」,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人人皆有良知,為何有人會流芳千古,有人則遺臭萬年?為何有人出類拔萃,有人卻碌碌無為?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惡人?這名弟子馬上站起,慌張得很:「不敢。」王陽明叫他坐下,笑著說:「眾人皆有,你怎麼就沒有?天下萬事都可謙虛,唯獨這事不可謙虛。」該弟子笑著接受。王陽明掃視眾弟子,先誦了自己的一首詩:「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然後他又語重心長地註解道:「人皆有良知,聖人之學,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聖人,勉強而致的是賢人,不肯致的是愚人。雖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聖人無異。此良知所以為聖愚之同具備,而皆可為堯舜者,以此也。」
朋友們,不管我們處在社會上的哪個階層,老闆也好,員工也罷。我們所做的事發心是好的,是為了這個社會更好的發展,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工作本身,而沒有工作以外的私慾,那您就是純金,您就是聖人。
4. 人人可以為堯舜,是什麼意思
堯舜是中國古代有德的大賢人,高風亮節的國君,堯把國王位置禪讓給了舜,舜又把國君的位置禪讓給了禹。人人可以為堯舜,意思就是,每個人都具備堯舜那樣的好德行,但是就看實際中能不能做得到。
5. 孟子為何說「人皆可為舜堯」,當時發生了什麼讓他說出這樣的話
孟子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仁義禮智」的本性,所以才會提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像堯舜這樣的聖賢之人。也是為了鼓勵人人向善,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
出自戰國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選自《孟子·告子章句下》),原文選段: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雖然人人都具有「仁義禮智」的本性,本性仍然需要自己 去「求」,即靠後天的修養。人只要經過努力,認真進行自我改造、自我修養,就都能成為堯舜也即聖賢之人。那些道德很差的人,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善的本質。所以如果人們能夠努力探求善的本質則「人人皆 可為堯舜」。孟子認為很多人不能成為善人的原因是環境和慾望。
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的思想可以看出他很注重人,注重人的本性和潛能,儒家講究性本善,鼓勵人人向善,這也表現出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之高。
孟子微微一笑說:「。你提出的問題,很多人也有這個疑問。人人皆可為堯舜,不是說你的位置、影響力,而是說在思想境界、道德品質上、做人做事上要和他們相同。如果做到了,也就是堯舜相同的聖人了。
曹交說道:「我懂了,您果然是高人啊。我明白了,人人皆可為堯舜,實際上是讓人們學習堯舜的孝悌之道、謀福社會之心,只要真學真做,也就到達堯舜的境界了,您說的太好了。謝謝您了。
孟子說:「是啊,人人皆可成為堯舜,就看你是否下決心去做罷了」。孟子回頭重重的對弟子們說:你們都要記住「人人皆可為堯舜」這句話,真學真做,持續盡力,大家加油啊 ......
6. 人人皆堯舜是屬於什麼創造方法
《人皆可以為堯舜》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這是植根於「性善論」而鼓勵人人向善,個個都可以有所作為。
這當然是植根於「性善論」而鼓勵人人向善,個個都可以有所作為的命題了。
其關鍵還是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也就是《梁惠王上》裡面所說的「挾泰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的問題。 只不過從與梁惠王討論的政治問題過渡到與一般人討論個人修養 問題罷了。所以,無論是君王從政治國還是個人立身處世都有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認識到這一點後,就可以樹立起我們每個人立志向善的信心,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7. 孟子說人皆可為堯舜本文哪句話表達的同樣是這個意思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
意思是: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和悌罷了。你穿堯的衣服,說堯的話,做堯的事,你便是堯了。
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不是說人人都能做到堯舜那樣的成就,只要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從孝悌做起,行堯舜之道,就是堯舜了,就能不斷完善自己,最終做出一番成績。
8. 人人皆堯舜體現創造性原理的什麼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那樣的賢人,有這說法嗎?」
孟子說:「有。」
曹交說:「我聽說文王身高一丈,湯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卻只會吃飯罷了,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說:「這有什麼難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為他連一隻小雞都提不起來,那他便是一個沒有力氣的人。如果有人說自己能夠舉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個很有力氣的人。同 樣的道理,舉得起烏獲所舉的重量的,也就是烏獲了。人難道以不能勝任為憂患嗎?只是不去做罷了。比如說,慢一點走,讓在 長者之後叫做悌;快一點走,搶在長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點 走難道是人做不到的嗎?不那樣做而已。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 和悌罷了。你穿堯的衣服,說堯的話,做堯的事,你便是堯了。你穿桀的衣服,說桀的話,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說:「我准備去拜見鄒君,向他借個住處,情願留在您的門下做學生。」
孟子說:「道就像大路一樣,難道難於了解嗎?只怕人不去尋求罷了。你回去自己尋求吧,老師多得很呢。」
9. 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意思
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那樣的賢人。
出自戰國孟軻的《孟子·告子下》。
節選原文: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譯文: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那樣的賢人,有這說法嗎?」孟子說:「有。」曹交說:「我聽說文王身高一丈,湯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卻只會吃飯罷了,要怎樣做才行呢?」
(9)人人皆堯舜可以說是創造力人人皆有擴展閱讀
《告子》是《孟子》書中的篇目,分上、下兩篇。
孟子與告子都是戰國時人,孟子持性善論(人生來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惡說(即人生下來本無所謂善惡),《告子》以兩人的論辯開頭,集中闡述了孟子關於人性、道德及其相關理論。
《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10. 古人雲: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者,人所共仰的大聖人,但卻人人可以為之。說說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這句話與「眾生皆可成佛」的意思差不多,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堯舜這樣的人,
堯舜,是人們所共同敬仰的大聖人,但是每個人都有成為大聖人的可能.
具體來說就是,每人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只要心中有信念,平時多做善事,多學習提升自己,那麼自己也有可能達到非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