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眼鏡是哪國發明的
最早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尼尼書遺址發現的。它是用水晶石製作的,直徑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倫人和吉亞洲人已經發現某些透明寶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們和古希伯來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鏡。 眼鏡可能是在13世紀末期在中國和歐洲同時出現的。馬可·波羅大約在1260年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14世紀曾有記載說中國的一個紳士用一匹馬換了一副眼鏡。 中國古老的眼鏡鏡片很大,呈橢圓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製成,鏡片鑲嵌在烏龜殼做的鏡框里。有的眼鏡帶有銅質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有的用細繩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由於眼鏡框是用象徵神聖的動物——烏龜的殼做的,鏡片是寶石做的,所以眼鏡被視作貴重物品。最初人們配戴眼鏡是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貴,而不是為了改善視力。 眼鏡在13世紀由兩位義大利醫生傳入歐洲,直到14世紀中葉才被廣泛使用。當初歐洲人也把眼鏡看做區分人們身份高低的裝飾品. 歐洲早期的眼鏡是由各種寶石做的單一的放大鏡,使用時拿在手裡,就像現在人們讀書時用的放大鏡。16世紀初,供近視眼鏡用的凹透鏡才問世。 最初,眼鏡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難。後來發明了眼鏡架,或用皮條把眼鏡系在頭上,這才解決了呼吸困難問題。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出雙光眼鏡,眼鏡才算完善起來。
麻煩採納,謝謝!
『貳』 眼鏡在中國是誰發明的啊
十三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是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國早期眼鏡的圖像及實物資料存世不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描繪明永樂年間南京城區民眾生活場景)中有一老者戴著眼鏡。而清代趙翼稱眼鏡傳入中國是在明朝宣德年間。清嘉慶年間眼鏡已經得到普及,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雲:「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後生。」清李光庭所著《鄉言解頤》記載,我國古代眼鏡根據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來劃分深淺標度。 自13世紀人類發明鏡片以來,一直用水晶玻璃磨製鏡片,中國採用除採用水晶外,並且使用人造水晶。後來使用玻璃鏡片。1937年法國發明了一種叫壓克力的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國依視路公司一位工程師從製作飛機座艙的材料中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樹脂鏡片,自此以後,這種鏡片便成為世界鏡片王國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叄』 眼鏡是誰發明的
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
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
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最早發明了近視眼鏡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
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
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3)哪國發明眼睛擴展閱讀
眼鏡是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作裝飾用途。鏡可矯正多種視力問題,包括近視、遠視、散光、老花或斜視等。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眼鏡及散光眼鏡四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眼鏡仍然是最普遍的矯正視力工具。
『肆』 眼睛是誰發明的
是眼鏡吧據資料介紹,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據說這項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但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盡管眼鏡發明誰為先至今仍是個謎,但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卻是不爭的事實。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是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國早期眼鏡的圖像及實物資料存世不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有一老者戴著眼鏡。清乾隆年間,我國已能生產眼鏡,鏡架為黑漆木框,裝有系結的絲帶,鏡片由水晶磨製,至清嘉慶年,眼鏡普及,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雲:「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後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鏡的深淺標度,是根據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來劃分的,這在清史料筆記李光庭所著的《鄉言解頤》中有記載。自13世紀人類發明鏡片以來,一直用水晶玻璃磨製鏡片,1937年法國發明了一種叫壓克力的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國依祖路公司一位工程師從製作飛機座艙的材料中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樹脂鏡片,自此以後,這種鏡片便成為世界鏡片王國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收藏眼鏡以鏡片、鏡架、鏡盒完整無缺為最佳(從某種意義上說,鏡架、鏡盒才是眼鏡收藏的價值所在)。同所有的藏品一樣,眼鏡也是年代越久價值越高,但集藏者大可不必「喜舊厭新」。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眼鏡已不再僅僅是矯正視力的日用品,而逐步成了臉部美容的裝飾品,正是這一微妙的變化,誕生了一批式樣新穎、功能獨特的眼鏡,如:在衛生間沐浴或室內外溫差變化時,也能看清東西的防霧鏡;能減少長時間使用電腦,熒屏射線對人眼睛損害的電腦鏡;在一片鏡片上有多層次、不同的光頭,既可看電影或用以走路,也可看電視、電腦或看書報的多用鏡(又稱多焦點鏡);專門用於釣魚的垂釣鏡,不僅可通過折射減去太陽光照在水面的光強度,又可清晰地看到水面的動靜;用於夜晚開車行駛的夜行鏡,不但能使前方迎面照亮的車輛大光燈變得柔和,而且還能十分清晰地看清路面,保障安全…… 這些眼鏡不僅給市民的生活帶來了莫大的方便,更給眼鏡家族增添了新的品種,受到了眼鏡收藏者的青睞。我認識一位藏友,他雖不戴「眼鏡」,但對眼鏡收藏卻情有獨鍾,慧眼獨具,無論古今眼鏡,他都不輕易放過。幾年的光景,他就收集了我國明、清、民國各個時期各種款式的眼鏡近300副,僅鏡架材質就有金、銀、K金、白銅、黃銅、磷銅、木、玳瑁、牛角、塑料等10多種,鏡盒也五花八門,多姿多彩,既有鯊魚皮眼鏡盒和木雕盒,也有刺綉盒和「文革」時印有毛主席語錄的泡沫盒等。問其何以收獲頗豐,他一語道破天機:越是問津者少,越能尋到自己的心愛之物。看來,收藏之道確實需要獨辟蹊徑才可能「修」出正果。眼鏡收藏如此,其它收藏又何嘗不如此呢。
『伍』 最早發明墨鏡的人是哪國人
眼鏡是一名叫亞歷山大德羅、 斯皮納(ALESSANDRO SPINA)的僧侶科學家發明的。最早出現有眼鏡的藝術作品,則是1352年義大利畫 師托馬索、達、莫代納(TOMMASO DA MODENA)在雷 維索的一座教堂里繪制的一幅壁畫,畫中人物是一名 正在專心閱讀手稿的老教士,老教士的鼻樑上正架著 一幅眼鏡。另一種說法認為眼鏡是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文人趙希鵠1240年寫成的《洞天清錄》中,有這樣的一段記 錄「」與大錢幣相像,顏色像雲母。老人在眼花和視力減退後無法讀書,所以把「」戴在眼睛上,然後,他們能再次集中視線,字的筆畫也顯得更加清晰。"" 就是眼鏡在中國的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