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志是誰發明的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1]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漢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前半生是在蜀漢度過,入仕後,受宦官黃皓排擠而不得志。蜀漢滅亡後,陳壽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國別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北魏的《魏書》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將三書合為一書,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
㈡ 請介紹下《三國志》
《三國志》[2]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國演義》。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志》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採集和編次的。
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藉助於《晉書》。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亡佚了。
[編輯本段]【全書目錄】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
卷五 魏書五 後妃傳第五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
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毋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
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卷四十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卷五十六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潘浚陸凱傳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 吳范劉敦趙達傳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具體內容在http://hi..com/love3guo/blog/category/%C8%FD%B9%FA%D6%BE,網路的字數限制太強,絕非廣告,僅供學習)
[編輯本段]【特點疑點】
《三國志》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講:「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這就是說,那些同類史書不是立論偏激,根據不足;就是文筆疏闊,不得要領。只有陳壽的作品達到了內容與文字表述的統一。
陳壽畢竟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曹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三國志》總起來說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陳壽是三國時人,蜀國滅亡時三十一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搜集史料的。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從魏、蜀、吳三書比較來看,《蜀書》僅得十五卷,較魏、吳兩書更簡。這大概是魏、吳兩國的史料多於蜀的原故。陳壽寫《三國志》時,魏國已有王沈的《魏書》,吳國也有韋昭的《吳書》可作參考,這給陳壽搜集史料提供了極大方便。而蜀漢既沒有史官,也沒有現成的史書可借鑒,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難。陳壽費了很大氣力,連一些零篇殘文也注意搜尋,《蜀書》才僅得十五卷之數。《蜀書》中的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跡,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缺乏的。另外,因為政治上的原因,陳壽也可能舍棄了一些材料,如牽涉到司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寫,只好舍棄了。
《三國志》取材精審。裴松之《三國志注》記漢魏交替之際的表奏冊詔有20篇之多,陳壽在《三國志·文帝紀》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冊命就把這件大事寫出來。對孫策之死,舍棄《搜神記》等書上的妄誕傳說,只記孫策為許貢的刺客所擊殺。這些都反映了他對史實認真考訂,慎重選擇的態度。
《三國志》行文簡明、干凈。它常用簡潔的筆墨,寫出傳神的人物。《先主傳》記曹操與劉備論英雄,當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之時,「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記載,使劉備韜晦的心情,躍然紙上。
《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的曹操聽到劉備占據了荊州之時,「方作書,落筆於地」的情態,生動烘托出劉備在曹操心目中和當時局勢中的地位。書中寫名士的風雅、謀士的方略、武將的威猛,大多著墨不多,卻栩栩如生。
陳壽在書中表現出品題人物的興趣。他說劉備是英雄,曹操是人傑,孫策、孫權是英傑,諸葛亮、周瑜、魯肅是奇才,龐統是高俊,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劉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質是彥士,王粲、秦宓是才士,關羽、張飛、程普,黃蓋是虎臣,陳震、董允、薛綜是良臣,張遼、樂進是良將,這都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氣。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范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采錄。」由此可見,《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復,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陳壽還能在敘事中做到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隱蔽缺點。陳壽所處時代,各種政治關系復雜,歷史與現實問題糾纏在一起,陳壽在用曲折方式反映歷史真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國志》對漢魏關系有所隱諱,但措詞微而不誣,並於別處透露出來一些真實情況。如建安元年(193)漢獻帝遷都許昌,本是曹操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陳壽在這里不用明文寫曹操的政治企圖,這是隱諱。但寫遷都而不稱天子,卻說董昭等勸太祖都許,這就是微詞了。另外,他在《荀彧傳》、《董昭傳》和《周瑜魯肅呂蒙傳·評》中都揭露了當時的真實情況。陳壽對蜀漢雖懷故國之情,卻不隱諱劉備、諸葛亮的過失,記下了劉備以私怨殺張裕和諸葛亮錯用馬謖等事。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個表現。
但是,唐朝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晉書·陳壽傳》關於陳壽索米的這條史料,只有少數幾位史學家如北周的柳虯、唐朝的劉知幾等相信,而多數的史學家則認為這條史料不合事實,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升堂廟勝之效,黨於陳思王,冀搖冢嗣,啟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隨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晉書》謂索米不 《三國志》[2]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國演義》。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志》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採集和編次的。
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藉助於《晉書》。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亡佚了。
[編輯本段]【全書目錄】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
卷五 魏書五 後妃傳第五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
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毋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
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卷四十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卷五十六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潘浚陸凱傳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 吳范劉敦趙達傳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㈢ 來自三國的四大發明,哪一個發明影響了上千年
說過那麼多三國里的謀士、猛將了,現在來看看三國時期,有哪些大發明,並以對歷史和人類的影響力來進行排名:
TOP、4 木牛流馬
華佗的被殺,和《青囊經》的失傳,的確是華夏醫學史上最令人痛惜的一件事,不說華佗神乎其技的外科手段,僅憑這麻沸散,就能拯救無數人的生命。
㈣ 真實的三國志三國歷史,和三國演義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1、體例不同
《三國志》是史書,是對三國歷史的較為客觀的敘述。
《三國演義》則是歷史小說,是對三國歷史的人為演繹,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虛構的內容;
2、成書時間不同
《三國志》成書於西晉初年,距離三國很近,因而可以保證這部史書的真實性。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摻入了大量民間傳說;
3、承續關系不同
陳壽寫作《三國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歷史資料。
而羅貫中撰寫《三國演義》則主要取材於《三國志》。
也就是說,《三國志》是《三國演義》的母體。
(4)三國志發明擴展閱讀
第一、「擁劉貶曹」上。三國演義里吹捧劉關張,如果在三國志里,你會看到,劉關張組建的蜀漢更像社團,而不像國家。《三國演義》的文筆一直是在「吹捧」劉關張三人。
第二、怒鞭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張飛字益德,而不是演義里的翼德。
第三、陳宮不是因為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才離開曹操的,而是因為曹操殺了名士邊讓。
第四、華雄是被孫堅殺的,劉備和公孫瓚沒有參加討伐董卓,更沒有三英戰呂布。
第四、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行政管理和後勤服務,不是前線指揮,諸葛亮在三國志里,劉備活著就沒帶過兵,那些神乎其神的戰役有很多跟他並沒有關系,或者就不存在,包括草船借箭。後期諸葛亮帶兵也是中規中矩,沒有演義里那麼神。
第五、過分神話趙雲,趙雲一輩子只是個親衛隊長,也沒有單獨領兵。
第六、演義里杜撰了武器,三國時期,戰場上只有矛,戈,環首刀三種兵器,而劍的作用更像禮儀,沒有用劍拼殺的。
第七、曹操在赤壁之戰並不是一敗塗地,而是收獲了大批地盤,包括荊州的一部分土地,雖然被火燒,也可以算是滿載而歸。
參考資料
網路-三國志
網路-三國演義
㈤ 三國志11開發問題
一般來說大城市比較容易開發好些,比如建業,壽春等,市場3到4個加個加個造幣,農場2到3個加糧倉也就夠了,煅制最好有2個,工房,厥場兵營一個也就夠了,造船前期倒是不用造等城多了再說,我喜歡在雲南初始,成都打下來後就富得流油了
特技·內政類
特技 種類 功能說明 代表武將
名聲 內政 徵兵時,徵兵量增加 袁紹、程普
能吏 內政 槍、戟、弩等兵器生產量增加 蒯越、馬良
繁殖 內政 軍馬生產量增加 馬騰、成宜
發明 內政 兵器生產實行,生產周期減半 馬均
造船 內政 艦船兵裝生產實行,生產周期減半 呂范
指導 內政 技巧研究時,費用減半 孫權
眼力 內政 100%必要發現城市在野人才 荀俁、伊籍
論客 內政 同盟、停戰、俘虜交換時舌戰效果增加 孫乾、簡雍
特技·收入類
特技 種類 功能說明 代表武將
富豪 收入 每月、所屬都市金收入變為1.5倍 魯肅、靡竺
米道 收入 每季、所屬都市糧食收入變為1.5倍 張魯
徵稅 收入 所屬城市的兵糧變為每回合增加金收入的一半
徵收 收入 所屬城市的兵糧變為每月增加糧食收入的一半
㈥ 少年三國志的發明者是誰
《少年三國志》由游族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一款立體卡牌手游,於2014年2月12日正式發行。
《少年三國志》突破傳統卡牌的人物羈絆等設定,加入真正的酷炫合擊技能和暢快連擊體驗。帶給你視聽一體的酷爽體驗!你不僅能遍閱三國英雄的少年輝煌,還可以親自參與產品製作環節!
或者對你有幫助,
望採納。
㈦ 游戲三國志11中如何建造防禦性的箭塔是需要發明什麼東西
初始階段就可以造箭樓,等研究了「強化設施」技巧後便可建設射程和威力更強的連弩樓,但價格要稍貴。
㈧ 為什麼連三國志都是日本人製造的
玩玩游戲而已嗎,沒必要提升到政治高度8。
就我而言,日本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系列的游戲都玩過,也玩過很多日本的游戲。不得不承認,人家游戲做的是真好,比自己國產的做好的多。就比如三國志系列,感覺就十分真實,也很好玩。也許很多的玩家朋友也是通過這些游戲來增加對三國這段歷史的認識的。雖然有些虛構的地方,但畢竟增強了大家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也不是件壞事。
而且這個系列的游戲並沒有軍國主義的文化元素在裡面,更多的一些我們已經失去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所以這個系列的游戲才很受中國玩家的歡迎。
我認為,日本人確實做了有很多我們中國人無法接受,傷害我們感情的事情。但也要「拿來主義」,人家好的,優秀的,先進的東西我們要接受,要學習;不好的,傷害別人的東西,我們也要抵制。
就比如游戲,日本光榮公司的很多游戲我都玩過,比如大航海時代系列、三國志系列、太閣立志傳系列、信長野望系列等等。大多數的游戲還是很好玩,而且能夠有些值得我們體會、學習的地方。
當然,也有一些游戲含有軍國主義思想,比如「提督的決斷」就美化侵略戰爭。當然這個游戲在中國玩家圈不受歡迎,就是光榮公司在做這個游戲漢化的時候,也受到了中國員工的抵制。這說明,大部分的中國玩家能夠自覺的排斥這些傷害我們感情的游戲,大多數的玩家還是在這方面有認知的。
㈨ 三國,有哪些發明家
最有名的職業發明家是馬均。
附上資料:
馬鈞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機械製造專家,具有高超的製造技巧,發明和製造了織綾機、水車、指南車等多種機械,成為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機械發明和製造專家,為古代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生活在三國時代的曹魏時期,生卒年代不詳。他從小不善言辭,說話不多,但是很喜歡讀書、思考問題、善於動腦子,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問題;同時他又非常注重實踐,勤於動手;這樣就養成了善於吸收新知識的習慣,又有比較熟練的實際技能,為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早年生活比較艱辛、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勞動人民,對他們的疾苦和繁重勞動有深切的了解和體會,因而他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變革,並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為老百姓服務,改善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馬鈞對機械的研究製造始於改革織綾機,織綾機就是織造"綾"的提花機,"綾"是一種表面光潔的提花絲織品,這是在我國傳統的絲織品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比較高級的產品。我國絲織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代就已經運用平紋織法和絲織法織造幾何圖形圖案的絲織品。春秋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已達幾十種之多,品質也有很大提高,秦漢時期我國的絲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已出土這一時期大量的提花紋紗和以經絲顯花的彩色織錦。絲織技術的發展得力於織造工具的進步,商朝已經出現平紋織機,周朝就出現了提花織機。在戰國末期已經開始使用足踏織機。這是絲織技術劃時代的成就,因為利用腳踏板作提綜開口的裝置,手就能騰出來投梭,手腳配合效率大增。到漢代,絲織機又有了重大改進,出現了一種新的提花機,即120躡•120蹤的織綾機,用這種織綾機60天才能完成一批散花綾,效率相當低,而且織機的構造和操作相當復雜。三國使用的織綾機已經比漢代有所簡化,出現了"50綜•50躡"或"60綜•60躡"的織綾機。但是這種織綾機仍嫌復雜、笨重,操作不便,勞動強度高,生產效率低,織工辛辛苦苦織一匹綾子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馬鈞覺得有必要進一步改進,設計出一種更為簡單、方便實用的織綾機,減輕工匠的勞動,織出更多的"綾"滿足社會需要。為此,馬鈞對織綾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觀察、研究,對影響織機操作的因素進行了全面分析,他發現"綾"的花色、圖案有許多是對稱重復的,利用這一點可大大簡化綾機的結構和操作。為此,他進行了反復試驗,最後把原有的織綾機一律改為12躡,一下子使織綾機的結構簡化很多,操作也更加方便,勞動生產率提高好幾倍,而且織出的綾的色彩、圖案、質量也有所提高。據說曹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日本使者來訪,魏明帝贈給日本大批絲織品,其中許多就是用馬鈞改進後的織綾機織成的。這種高效的織綾機很快就傳播到其他地區,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
馬鈞的另一突出成就是製成了久已失傳的指南車。指南車又名司南車,是古代帝王出行時的先驅車,車上站一木人,伸展手臂指向南方,不管車子怎樣轉動,手臂總是指向南方,因此利用此車可以指示方向。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發明創造,最晚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東漢時著名科學家張衡曾經再次製造指南車,不幸的是,到三國時期指南車再次失傳,許多人已不知道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魏明帝青龍年間(公元233一236年),馬鈞曾在京城擔任小官職。有一天,馬鈞和一部分官員在朝房裡辯論時談到了指南車,他們為此發生了爭論。當時在場的散騎堂侍高堂隆和驍騎將軍秦朗認為:古書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是虛構的,不能信以為真,古代並沒有製造過什麼指南車。馬鈞則堅信古代有指南車,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他說道:"古代很有可能製造過指南車,只是我們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已;其實製造指南車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難,只要肯下功夫,認真鑽研,是可以造出來的。"他這一番話遭到了高堂隆和秦朗的譏笑,他們諷刺道:"先生名鈞,字德衡,鈞是器物的模型,衡是用來定物輕重的;可你說話連輕重都不分,難道可以作為模型嗎?"(古代制陶器所用的轉輪叫陶鈞)馬鈞反駁道;"空口爭論有什麼用!莫如試制一下,自然就可以分清誰對誰錯",高堂隆和秦朗同意了馬鈞的要求,並把這件事報告了當時的魏明帝,魏明帝就命令馬鈞進行試制以明是非。馬鈞仔細研究了古書的簡略記載,經過刻苦鑽研,提出了初步設想,然後在許多工匠幫助下,進行了反復試驗,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終於製成了指南車。高堂隆和秦朗在事實面前啞口無言,只好認輸。馬鈞以自己的實際成果結束了人們的爭論,贏得了眾人信服,自此以後,全國都佩服他的才能和技巧。
在馬鈞之後,又有很多人製造過指南車,如南北朝時的大科學家祖沖之曾將一輛只有外殼的指南車予以修補,增添了內部結構。但歷代史書關於指南車的記載都相當簡略,缺乏具體的機械結構和原理,使後人難以進行仿製。指南車失傳後,後人的製造等於再度發明。宋朝時,著名儀器專家燕肅於公元1027年,吳德仁於公元11O7年又先後重新製造了指南車。《宋史》對他們的製造方法和指南車的內部結構作了比較詳細、明確的記載,根據此書人們知道了歷代指南車的大致結構。解放後,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歷史文獻復制了指南車的模型,陳列在中國通史展覽廳,在參觀歷史博物館時就可以看到。根據文獻記載和今人的研究,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大致如下:指南車有兩個直徑為6尺的輪子,兩輪之間的間距也是6尺,每一車輪的內側都有一個帶24個齒的小齒輪;車中有一個帶48個齒的大平輪,輪中堅一立軸,軸上有一本人;在大平輪和車輪邊的小齒輪的上端有一小平輪,小平輪由一根繩索通過滑輪和車轅的後端相連。當車直行時,車轅的前端和後端方向沒有變化,兩邊的小平輪懸在大平輪和小齒輪的上端,大平輪不轉動,豎軸上面的小木人手指正南方不變。當車向左轉彎時,車轅前端向左,後端則向右偏,這樣系在車轅後端的繩索就會左緊而右松,右邊的小平輪就在鐵墜子的重力作用下沉,嵌人車上的大平輪和輪內側的小齒輪中間,與二者的齒輪互相咬合;如果轉子向左轉了90度,車子的右輪就會向左轉90度,同時向前轉動半周,輪側的小齒輪則向前轉動12齒(半周),小齒輪帶動小平輪相應向左轉12齒,小平輪則帶動大平輪向右(相反方向)同樣轉動12齒,轉動的角度恰好為90度,大平輪豎軸上的木人同樣向右轉動90度,抵消車子的左轉,使木人始終保持指向南方,指南車設計的關鍵是大平輪和小平輪的自動離合。這種巧妙的設計代表了我國古代機械設計和製造的高超技藝。
馬鈞製造的另一種有名機械是用於農業灌溉用的翻車,這是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我國在東漢以前的主要提水工具有兩種,一是桔槔,一種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應用,它的結構為: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系桶,另一端墜個石塊。當桶向上提水的時候,由於運用了杠桿和墜石的作用,比較省力和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深水井。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向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因此效率比較低,也比較費力。馬鈞住在京城洛陽的時候,看到城裡有一片地可以種菜,但是因為地勢比較高,難以解決引水灌溉問題,為此馬鈞經過查閱古書,深入研究古代的灌溉工具,經過不斷試驗、探索,設計製造了一種新的灌溉機械--翻車。
據史書記載,在馬鈞以前的大半個世紀,東漢的畢嵐曾經製造過一種翻車,但這種翻車是用來取河水噴灑道路的,能否用於灌溉,史書沒有記載。而馬鈞所造的翻車則是可以直接用於農業排灌,它結構精巧方便,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其它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出現以後,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迅速得到推廣,並沿用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在我國一些地區仍然可以見到。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翻車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提水工具。後來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不斷改造、更新,又出現了以畜力、水力、風力等作為動力的牛轉翻車、風轉翻車和水轉翻車,它對於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作用。
馬鈞製造的翻車,因為當時缺乏詳細記載,具體構造已經不得而知。元朝王禎《農書》中有關於翻車的明確記述,並繪有翻車圖;清代麟慶所著《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結構。由以上兩書我們可知翻車大致結構為:車身用三塊木板拼成矩形長槽,長槽長約2丈,寬約4到7寸,高約1尺;在長槽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大的齒輪軸作主動軸,主動軸較長,兩端各安四個擁木作為踏板;在木槽的另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小的齒輪軸,兩個齒輪軸之間裝上龍骨葉板作的木鏈條,木鏈條上拴上串板,穿過長槽。使用時,使木槽斜置在水邊,小輪軸一端浸入水中,人站在架子上,踏動拐木,帶動大輪軸,串板就會在槽中刮水而上,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端返回水中。這樣就可以把水從低處送到高處,實現連續灌溉。
馬鈞製造翻車不久,有人給魏明帝進獻了一種叫"百戲"的木製模型(相當於現在的木偶)。這個模型造型精美、設計巧妙,可惜已經不能活動。魏明帝就問馬鈞,能不能想法讓他活動起來,並且要比以前更加巧妙,馬鈞很有信心地答道:"可以"。於是魏明帝就讓馬鈞對"百戲"進行改進。為此馬鈞對"百戲"的結構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並進行分解以了解了其中的每一個零件,同時參閱了歷史上的有關文獻,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基本設想。馬鈞首先用一塊木料做了一個大輪子,平放在地面上,用水力驅動旋轉;然後在輪子上放置許多木人,設計一套傳輸裝置使木人活動起來,表演各式各樣的節目,如樂工們擊鼓的擊鼓,吹策的吹蕭;歌女們或放聲歌唱,或翩翩起舞等。馬鈞還設計出不同的模型,可以表演不同的節目。如山嶽模型,只見有的木人在山間跳丸《古代一種雜技,以手搓丸,雙手交替進行)、擲劍,有的則爬繩倒立,木人進進出出,一派山村娛樂形象,又有百官行暑模型,有的木人在春米磨面,有的則在斗雞雜耍,動作復雜、靈活多變、栩栩如生。這就是古代有名的"水轉百戲"。可惜這種機械已經失傳,古代記載也比較簡略,我們已無法知道它的具體結構和設計,但是可以設想,要使那麼多的木人不斷活動、變化,其中的機械結構一定相當復雜和巧妙,展示了馬鈞高超的設計思想和卓越的製造技巧。
馬鈞還善於製作兵器,有許多獨到的設想,只可惜當時的統治者不重視,有不少設計未能付諸實施。當時,魏、蜀、吳三國之間經常打仗,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式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弩箭,威力比舊式大許多倍,魏軍感到頗為驚奇。後來魏軍撿到一支,讓馬鈞觀看,馬鈞看了之後認為:雖然連弩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有改進餘地,如果他來進行改革,效率還能提高5倍,只是馬鈞因故未能實施製作。三國時官渡之戰,曹操曾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的陣地,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有一定威力。但是這種發石車也存在某些缺陷,如速度較低,只能單發,不能連續射出等,因此如果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攔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因此馬鈞對此進行了改進,設計了一種新的攻城機械--輪轉式連續拋石機。他打算製造一個豎直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大輪迅速旋轉,輪邊的懸石也跟著一起旋轉,等到旋轉速度很大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車輪和幾十塊磚瓦做試驗,在車輪邊拴上石塊,結果磚瓦連續飛射幾百步遠(1步合1.45米左右),威力很大,這證明他的設計是可行的。但是這種設計卻遭到地圖學家裴秀的譏諷和發難。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很賞識他的才華,支持和理解他的設想,並為他多方活動,希望能找到一個支持馬鈞進行試制的機會。傅玄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這一發明,但是曹羲以馬鈞不善言辭,講不出其中的道理而加以拒絕;傅玄又進行了耐心的勸說,說道:"馬鈞先生製造的是國家需要的精利兵器,官兵正等著急需,只要費一點木材,找兩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以免埋沒了有用的東西。"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導下,曹羲才接受了這個建議,並把情況轉告給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是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所以馬鈞的設想始終未能變成現實,這是令人遺憾的。為此馬鈞的好友傅玄感嘆道:"試驗一下,本來是極容易的事,可是象馬先生這樣有名的巧人尚且不被重視,更何況那些懷才的無名之輩呢!後人一定要記住這個經驗教訓啊。"
馬鈞在機械設計和製造方面的才能當時就已聞名於天下,受到人民的欽佩。他的好友、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時寫道:"時有扶風馬鈞,巧思絕世"。這是對馬鈞的恰當評價,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馬鉤是古代機械製造專家的傑出代表,他的功績和名字將永載史冊,為後人所銘記。
非職業發明家有丞相和劉曄(投石機)。
陳琳不是,他好像就是因為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而出名的。
㈩ 《三國演義》中出現的發明有哪些
1、《三國演義》來是中國自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20多種,清代刻本也有70多種,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編譯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國志》之後,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對《三國演義》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2、《三國演義》中出現的發明有:木牛流馬、連弩、投石車、八陣圖、《傷寒雜病論》(張仲景)